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白话佛经 > 出三藏记集 白话 > 正文内容

出三藏记集 6 阴持入经序

出三藏记集 白话  时间:2022-02-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6阴持入经序 

  释道安
  译文
「阴持入」是人世间深重的病患,它使人的思想动荡不已,使人的德性变得狂妄,使入耳朵发聋、味口损伤,耽醉于荣耀和宠爱,带着无知愚妄陷入「三趣」、「六道」轮回之中。这种病如同麻疯病,彻入人的骨髓,高明的医师对此也束手无策;如同癫痫,无形中突然发病,人们不能预知防范。
伟大的圣者(佛陀)悲怜世间的病患,哀痛之情发自内心,于是忘却自身的安危,置身于灾难困苦之中,胸怀宽厚的德性,忍受各种折磨,于重重云雾中进行精细的观察,于四面八方探寻人生真理,再大的愚痴烦恼也动摇不了他,再大的爱也影响不了他,于极细微之处采纳善心,于虎口之中拔除凶顽。以寂静为最大的快乐,所以各种音乐都不能损伤他的听觉;以无为作为正味,再丰美的食物也不能败坏他的口味。于污浊的世间中化现,于苦难之中拯救众生。终身奔波于教化,直至寂灭,入于不可名状的涅槃。佛的诸弟子不久相继迁化,其它的弟子们深深地担心佛的妙法沉没不传,于是令迦叶召集众弟子,由阿难背诵出佛的教导,编集为经律论三藏佛法三藏博大精深,不是容易测度的。
佛陀传授给众生的药,必然是根据众生固有的病情而传授的,众生的病情各不相同,所以各种经论相互结合、相互补益而更加完备,如果不是才智超群的人或圣人,是不能综合贯通的。这样一来,就有神通高明之士,各自对佛经进行注释说明,或者是遍览选编佛教诸经,作为修行的规式。这就好似珠玉,选择其中的珍品,发出各色光泽,佩在身上戴在头上,把自己装饰得光彩夺目。又好比绘画,调和各种颜色,使画面的色彩明亮强烈。聪明智慧之士对佛经的选编也是这样,《阴持入经》就是其中的一种。
有一位舍弃家业的觉悟者,出生于安息国,字世高。他把大慈大悲的佛教传播到中土,把梵文佛经译成晋朝的汉文,揭示阐发佛经的微言深义。他对佛教的传播,集中于禅定观法,而精到于法数,极为深奥而幽远。《阴持入经》就是他所译出的。由于五阴十二入的遮蔽,人们不知道苦难的根源,所以佛陀教人们以止观洞照苦因,五阴结成的贪痴等烦恼日见减少,而成就泥洹品,如果不是有智慧的根源,谁能如此呢?从第一的「止」到第九「不净」,共有四十五种治病之药。以慧知和断知而悟入「三部」,达到对「四谛」的认识,通过从十二因缘至净法部的修习而建立「四信」。
他的修行,多么地神奇,不用语言而成就;多么地玄妙,看不到行迹而到达。把握了这种修行方法的人,则聪明通达于四方,确立根本,得到要领,成为佛陀的子孙,承接佛陀的伟业,勇猛精进,利济大千世界的众生。倘若证悟,则拔除三种烦恼,延长寿命,成就佛道,直至成为阿罗汉。这是大运载的渡船,是进入涅槃的关键之路。
然而在我们晋朝这个地方,禅观驰废,学徒虽然很多,但很少有断灭情欲烦恼的。为什么呢?因为禅观在于专注于玄思,修练到精微处,方入静寂,这时再谈如何修行,犹如看手掌那样清楚。但若放弃了这个要领,又希望能够证入,岂不是很难吗?
道安我并没有积累罪过,但生不逢时,遇上各种患难,民族战乱不已,世上又缺乏圣贤来引导。于是隐居晋山,孤身居住,远离大众,在贫穷的深山幽谷,默默地披览佛经。由于知识浅薄,独自思索,因而思路愚滞不能畅达,心中的疑难,终日不得其解,却又找不到人请教、讨论。恰好平陵的和尚竺法济、并州的道人支昙讲,跋山涉水,冒着盗贼的风险,相继远道来相聚。这两位学士是品性高尚开朗,博学多识、诲人不倦之人。于是相互切磋,破除疑难、消除滞碍,共同为此经作注解。由于佛不生在现世,我们又处于边远国土,语言、风俗、文化等,都不同于天竺,加上知识浅陋,所以,以此来理解佛陀的教义,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此注解只是希望对未入门的学人稍有启发,而不敢说自己一定是深入探讨了佛经的义旨。

  原典
  释道安
  阴持入经序①
阴持入②者,世之深病也:驰骋人心,变德成狂,耳聋口爽,耽醉荣宠,抱痴投冥,酸号三趣③。其为病也,犹癞疾焉,入骨彻髓,良医拱手;犹癫蹶焉,来者冥然,莫有所识。
大圣悼兹,痛心内发,忘身安、赴荼炭、含厚德、忍舞击。观罗密于重云,止置网④于八极。洪痴不得振其翼,名(巨)爱不得逞其足。采善心于毫芒。拔凶顽于虎口。以大寂为至乐,五音⑤不能聋其耳矣。以无为为滋味,五味⑥不能爽其口矣,曜形浊世,拯擢难计,陟降教终,潜沦无名。诸无着⑦等,寻各腾逝。大弟子众,深惧妙法混然废没,于是令迦叶集结,阿难所传,凡三藏焉,该罗幽廓,难度难测也。
世雄授药⑧,必因本病。病不能均,是故众经相待乃备,非彦非圣,罔能综练。自兹以后,神通高士,各为训释,或览撰诸经,以为行式。譬璎玑⑨欤,择彼珠珍,以色相发,佩之冠之,为光为饰。喻绘事欤,调别众采,以图晖烈⑩。诸明叙者,所撰亦然,此经则是其数也。
有舍家开士,出自安息,字世高。大慈流洽,播化斯土,译梵为晋,微显阐幽。其所敷宣,专务禅观,醇玄道数,深矣远矣。是经其所出也。阴入之弊,人莫知苦,是故先圣照以止观⑾,阴结日损,成泥洹品,自非知机,其孰能与于此乎。从首至于九绝⑿,都是四十五药⒀也。以慧断知⒁入三部⒂者,成四谛⒃也。十二因缘⒄讫净法部者,成四信⒅也。
其为行也,唯神矣,故不言而成。唯妙矣,故不行而至。统斯行者,则明白四达,立根得眼,成十力⒆子,绍冑法王,奋泽大千。若取证,则拔三结⒇,住寿成道,径至应真。此乃大乘之舟楫,泥洹之关路。
于斯晋土,禅观驰废,学徒虽兴,蔑有尽漏。何者?禅思守玄,练微入寂,在取何道,犹觇(21)于掌。堕替斯要,而悕(22)见证,不亦难乎!
安未近积罪,生逢百罗,戎狄孔棘(23),世乏圣导。潜逊晋山(24),孤居离众,幽处穷壑,窃览篇目。浅识独见,滞而不达,夙宵抱疑,谘诹靡质。会太阳(25)比丘竺法济、并州(26)道人支昙讲。陟岨冒寇,重尔远集。此二学士,高朗博通,诲而不倦者也。遂与折盘(27)畅碍,造兹注解。世不值佛又处边国,音殊俗异,规矩不同。又以愚量圣,难以逮也。冀未践绪者,少有微补,非敢自必析究经旨。

  注释
  ①阴持入经序:《阴持入经》和《安般守意经》一样,是安世高的代表译作。《安般守意经》专讲禅定方法,而《阴持入经》则集中讲「五阴」、「十二入」、「十八持」。
  ②阴持入:「阴」为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后译为「五蕴」,「入」为十二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涉而入,后译为「十二处」,意为六根六尘是产生情识之处;「持」为十八持,后译为十八界,即六根六尘以及六根六尘相入而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③三趣:六道轮回(亦称六趣)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亦称「三恶趣」。
  ④置网:捕兔的网。这里意为释迦四处求学,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理。
  ⑤五音: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征、羽。
  ⑥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
  ⑦无着:即阿罗汉。相传佛陀成道后,初转*轮,就使他从前的五位侍者,证了小乘解脱的阿罗汉果。经中还有「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的说法
  ⑧药:指佛的言教。佛陀对众生的教化是因材施教,如同因病施药,病不同,药亦不同。因此佛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言教,因而形成众多的佛经。
  ⑨璎玑:即珠玉。
  ⑩晖烈:光彩明亮强烈。
  ⑾止观:在《阴持入经》里,「止」是指用意志收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使之不再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影响,使人从情欲中解脱出来,简言之,「止」即止息人的情欲活动;「观」为观想,即通过智慧作用,按照佛教的义理去观照世界人生,从而接受佛教的义理,断除原来的愚痴,达到至高的智慧。
  ⑿九绝:断绝烦恼,达到清净的九种因素或九种修习内容,具体是:一止、二观、三不贪、四不恚、五不痴、六非常、七苦、八非身(人身如幻,不真实)、九不净。
  ⒀四十五药:从「一止」顺序加到「九不净」,为四十五种药。
  ⒁慧断知:即慧知与断知。《阴持入经》里说,「知」有两种,一为慧知,是对「非常」(宇宙人生迁流变化,不能常存)、「苦」(人生是一个痛苦的历程)、「空」(人身是空)、「非身」(人是非真实的存在)的了知;二为断知,是对爱欲的断除的智慧。
  ⒂三部:是对「阴」、「持」、「入」的统称,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后来被称为了「科」。
  ⒃四谛:即「苦、集、灭、道」,(在《阴持入经》里译作:「苦、习、尽、道」),是佛教关于人生的四大真理。㈠苦谛:人生如苦海,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痛苦。㈡集谛:招集苦果的原因,人生有十二种因素招致苦果,称「十二因缘」,其中根本原因是愚痴和爱欲。㈢灭谛:灭掉人生苦难。明了集谛之理,断除痴爱等十二因缘,即可消除苦难。㈣道谛:消除苦难的道路方法及结果。修持八正道等方法,可取得涅槃解脱之果。
  ⒄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十二支,是把生死轮回的全过程划分为十二个阶段,各阶段互为因果关系。具体是:㈠无明,即不懂四谛、十二因缘等佛教理论的愚昧无知。㈡行,由于无明而产生的种种思想和行为。㈢识,谓由思想行为而造成的业力,流转到新的母体,形成胎儿的心识。有神识投胎转世的意味。㈣名色,谓胎儿的五官开始形成时的身(色)心(名)状态。㈤六入,指已经发育齐备的婴儿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即六根。㈥触,谓婴儿降生后开始接触外界事物。㈦受,谓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痛痒苦乐等感受。㈧爱,对外部事物及人自身的欲望、爱恋。㈨取,由于欲爱而对色声香味等的追求贪着。㈩有,由追求、贪着而产生的善恶行为,由于有此行为,便有了导致来世果报之因。(十一)生,依前面的善恶行为而导致投生来世。(十二)老死,谓转生来世的生命体,必然衰老和死亡。佛教用这十二支说明前世、今世、来世的生命流转和生死轮回,称之为「三世两重因果」。前二支为前世因,次五支为现世果,再次三支为现世因,最后二支为来世果。
  ⒅四信:指对「苦、集、灭、道」四谛的确信。
  ⒆十力:谓佛的十种智慧和能力。㈠知道事物之理与非理的智力;㈡知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㈢知禅定、解脱、三昧的智力;㈣知众生能力之优劣的智力;㈤知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㈥知众生素质和境界的智力;㈦知转生人、天和达到涅槃等因果的智力;㈧以天眼见知众生的生死及善恶业缘的智力;㈨知众生宿命和无漏涅槃的智力;㈩知永断烦恼惑业不再流转生死的智力。菩萨也具有十力:深心力、增上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菩提力、转*轮力。
  ⒇三结:㈠见结,执着我见;㈡戒取结,行邪戒;㈢疑结,怀疑佛教心理。断除此三结,可得小乘最初果位(预流果),由此而修至罗汉果位。
  (21)觇:察看。
  (22)悕:想念、期望。
  (23)孔棘:大棘,一种兵器。
  (24)晋山:今山西临汾县境内。
  (25)太阳;今山西平陵县。
  (26)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
  (27)折盘:打破盘石,喻破除疑难滞碍。盘,通盘。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