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合放光光赞略解序
释道安
译文
《放光般若经》与《光赞般若经》,是同一部经典的两种译本。这两种译本都是从于阗国传到内地来的,传来的时间相距很近。《光赞般若经》是由于阗佛教僧人祇多罗在泰康七年(公元二八六年)带来,竺法护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译出。《放光般若经》则是弗如檀于泰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受其师(朱士行)的派遣,从于阗送至洛阳,到元康元年(公元二九一年)五月译出。传来的时间比《光赞般若经》早四年,译出的时间比《光赞般若经》晚九年。
《放光般若经》是于阗僧人无叉罗手执胡本,竺叔兰口译的。言语精练,崇尚简约,删减了重复之处,从而使每项内容都凸显易见,一目了然。然而崇尚简约,就必然对印度佛教经文有所割舍,及誊写时总是以竺叔兰翻译的为依准。
《光赞般若经》是竺法护手执胡本,聂承远执笔记录,译文完全依照印度文句直译,不加修改润饰,内容虽然详尽,但言辞直拙,缺少文采。每逢一件事的开头,总不易理解,参照其它事项来印证,又不太明显;但考查其原文,则每件事的来龙去脉都是周密的。相互补充增益,所得到的启发实在很多。但遗憾的是此经在凉州(今甘肃威武境内)埋没九十一年,几乎泯灭,才传到内地来,此经已经残缺不全。
不久,《放光般若经》译出,盛行于华夏京师,追求内心清净的居家信徒莫不传诵,中山(今河北定县唐县一带)支和尚派人到仓垣,用断绢写之,带回中山。中山地方的最高长官以及众多佛僧,于中山城南四十里处,持幢幡隆重迎接此经。《放光般若经》在当时的流传情况就是这样。因此之故,《光赞般若经》便无人知晓。
过去十六国时的赵、魏,都得到《光赞般若经》的第一品,内地知道有此经,而无法取得。至此,正好有慧常、进行、慧辩等人将到印度,途中经过凉州时,抄写了此经,但传送遇到困难。后来辗转于陕西、甘肃、青海一带,于东晋太元元年(公元三七六年)五月二十四日送达湖北襄阳。我阅览钻研,欣然有所领悟,于是把心得记录下来,对此经略加以解释如下:
般若波罗蜜,是实现最高无上的佛道的根本。「正」,是体入万法一实平等之理,无彼此分别的意思。「等」的含义有三:法身、真如、真际。所以作为般若经典,就是以真如为始基,以法身为宗旨。「如」的含义是如实那样,是事物本体和现象齐一,无分别的状态,任何人也不能改变它的本来状态。佛的兴灭,无形而常存,悠然自在,无所依托,所以称为「如」。「法身」,是不能分别的不二之体,永恒清净,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从来没有名称。所以,在戒律方面,既不执着戒律,亦不违犯戒律;在禅定方面,既不执于禅空,亦不心烦意乱;在智慧方面,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愚痴。一切全都泯灭忘却,一切妄想分别全都止息,明净无染,所以称为「净」,称为永恒不变的道。
「真际」,就是没有任何染着,自在安然不变动,清净自足,它无所作为,而又能无所不为。万事万物是有生灭变化的,而真际是全然静寂的,所以说没有任何执着的才是事物的真实本性。因此,般若经讲所有修行都要舍弃彼此、物我、有无等一切分别,几乎每一章都讲到「无」。为什么呢?若是虚妄无知,就要时时处处追求对事物的清楚认识,整天所说的都是如何认识物,所以陷入八万四千烦恼之中;若是具有般若智慧,就能时时处处以微妙的智慧对待一切,整天讲的都是佛教的根本道理,所以能成就八万四千波罗蜜。这就是所谓把握住清净本体这个根本,一切修行都会端正,修行端正而无偏差之害,其妙用是非常大的。
大凡谈论般若者,若只是为了摆脱各种烦恼不得已而修持般若,那只是谈论般若之理的外在作用;若寻求各种经文的适用范围,那只是判定般若之理的具体表现。高谈阔论般若的外在作用和具体表现,就失去了般若的根本宗旨。
般若的根本宗旨,诸如〈假号品〉>里的「不住」,〈五通品〉中的「不贡高」,就是行走一百条路也不会丧失主旨。应该是既精于般若波罗蜜的外在作用和具体表现,又能时刻不忘般若波罗蜜的根本宗旨,才可以谈论什么是般若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从色受想行识五阴到「一切智」,都是菩萨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的智慧,是可以言说的道。至于万法真实本体的虚寂实相,则是菩萨在救度众生过程中表现的真实智慧,是永不变的道。可以言说的「道」,即后面章节里称之为「世俗」或「说已」的内容;永恒的「道」,则称之为「无为」或「复说」的内容。这两者都称为「智」,而不可相互割裂开来,这乃是宣说佛法的纲要,是般若波罗蜜的常恒法则。
原典
《放光》、《光赞》,同本异译耳。其本俱出于阗国持来,其年相去无几。《光赞》,于阗沙门祇多罗,以泰康七年赍来,护公①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之。《放光》②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阗为师送至洛阳,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先《光赞》来四年,后《光赞》出九年也。③
《放光》,于阗沙门无叉罗执胡,竺叔兰为译,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从约必有所遗于天竺辞,及腾每本兰焉。
《光赞》,护公执胡本,聂承远笔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每至事首,辄多不便,诸反复相明,又不显灼。考其所出,事事周密耳,互相补益,所悟实多。恨其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既残不具。
并《放光》寻出,大行华京,息心居士翕然传焉。中山支和尚,遣人于仓垣,断绢写之,持还中山。中山王及僧众,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经。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赞》,人无知者。
昔在赵魏,进得其第一品,知有此经,而求之不得。至此会慧常、进行、慧辩等,持(将)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困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寻之玩之,欣有所益,辄记其所长,为略解如左。
般若波罗蜜者,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④也。故其为经也,以如为始,以法身为宗也。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⑤,悠然无寄,故日如也。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
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由是其经,万行两废,触章辄无也。何者?痴则无往而非徼,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⑥尘垢门也。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⑦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乎大也。
凡论般若,推诸病之强服者,理彻(辙)者也;寻众药之封域者,断迹者也。高谈其彻(辙)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
其所以指南者,若〈假号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贡高」⑧是其涉百辟而不失午⑨者也。宜精理其辙迹,又思存其所指,则始可与言智已矣。何者?诸五阴至萨云若⑩,则是菩萨来往所现法慧,可道之道⑾也。诸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道也。可道,故后章或曰世俗,或曰说已也。常道,则或曰无为,或曰复说也。此两者同谓之智,而不可相无也。斯乃转*轮之目要,般若波罗蜜之常例也。
注释
①护公:即竺法护,梵文音译为竺昙摩罗刹。是世居敦煌的月支侨民,原以支为姓,八岁依竺高座出家,改姓竺。他有感于当时佛教只重寺庙图像,忽略了西域大乘经典的传译的状况,因此决心弘法,随师西游。他通晓西域三十六种语言文字,搜集大量经典原本,回到长安。译出经论一百五十余部,三百多卷。所译经论种类繁多,有般若类、华严类、涅槃类、宝积类等,几乎具备了当时西域流行的主要经籍。僧佑在本书卷十三〈法护传〉中称竺法护「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世,终身译写,劳不告惓,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
②放光:本卷载未详作者的〈放光经记〉云:「惟昔大魏,颖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学道为沙门,出塞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六十万余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胡本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界仓垣水南寺。
「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皆集议晋书正写。时执胡本者,于阗沙门无叉罗。优婆塞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共笔受。正书九十章,凡二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一言。时仓垣诸贤者等,大小皆劝助供养。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都讫。」
③先光读来四年……出九年也:此句意为《光赞般若经》的传入与译出是同一年,而《放光般若经》是传入九年后才译出的。
④法身、如、真际:这三个概念均指万法的本体实相,是从不同角度表达本体实相。
⑤绵绵常存:《老子》第六章有「绵绵若存」之句,任继愈释,绵绵即冥冥、无形象。
⑥八万四千:佛教中常以此数显物之多。如:八万四千尘劳、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由旬、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塔、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病等等。
⑦度无极:即波罗蜜。能度无量众生到达涅槃彼岸之意。
⑧贡高:慢心自高,即自傲自大、执着已见、自以为是。
⑨午:日中为午,意谓中心、主旨。
⑩萨云若:又写为萨婆若,「一切智」的梵文音译。
⑾可道之道:可以言说的道理。源出于《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把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言说的道(「可道」);一种是不可言说的永恒之道(「常道」)。「可道」指具体事物的法则,如天道、地道、人道;「常道」指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和本源,「常道」的特点是无形无名、无欲无为、永恒常存。道安在这里吸收了《老子》的这一思想。
19大涅槃经序 凉州 释道朗 译文 《大涅槃经》这部...
12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释道安 译文 我从前在...
20长阿含经序 释僧肇 译文 佛教的最高真理是离开...
附录 《出三藏记集》总目录 卷第一 〈出三藏记集...
16法华经后序 释僧叡 译文 《妙法莲华经》是诸佛...
10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 未详作者 译文 「首楞严三昧...
18毘摩罗诘是(堤)经义疏序 释僧叡 译文 这部经典之...
编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
6阴持入经序 释道安 译文 「阴持入」是人世间深重...
源流 由于《出三藏记集》是一部综合性的经录,包...
25大智释论序 释僧叡 译文 一切事物都是生灭不已...
26中论序第一 释僧叡 译文 《中论》有五百偈,是...
27中论序第二 释昙影 译文 千变万化的事物无不有...
28百论序 释僧肇 译文 《百论》是通向佛心的途径...
29十二门论序 释僧叡 译文 《十二门论》是实相学...
30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 未详作者 译文 拘夷国的...
31比丘大戒序 释道安 译文 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法...
源流 由于《出三藏记集》是一部综合性的经录,包...
解说 本书选译了三十一篇序文,其中一篇是僧佑的...
附录 《出三藏记集》总目录 卷第一 〈出三藏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