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白话佛经 > 出三藏记集 白话 > 正文内容

出三藏记集 10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

出三藏记集 白话  时间:2022-02-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10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 

  未详作者
  译文
  「首楞严三昧」,用汉语来说,就是「勇猛伏定意」。说的是修行达到「十住」的人,自然行事而功德显赫,无须作为而事业成就。「勇猛伏」这个称谓的得来,是难能可贵的,是极稀少的。即使说功德盖于天下,也不足以表达「勇猛伏」这个名称。完全是忘却一切名相,才有这个名称的产生,舍弃一切称谓,才显得这个名称的稀贵。这样的名称能训释三千世界、敷陈典籍文诰,众生仰慕它而望尘莫及,深入钻研它也不明白。如果不具有神奇非凡的功德智慧,怎能符合这一名称呢?佛经中所谓的「勇猛」,实在很难达到。
  「定意」,是说断绝了仁与智等一切行迹,有与无全都忘却,处于绝对寂静状态。然而,虽然寂静,却能应对所感知的一切,以恩惠滋润众生,这何尝不是以仁慈和智慧通达于众生,以佛教的玄妙之理洞照于宇宙万有呢?寂静的佛体是不能分割的,所以《首楞严三昧经》中说:「寂静的佛体,遍游一切国土,而自身亦是一体不分的,对于法身没有任何损害。」这是说虽然感应如同流水迅速,佛身充满宇宙,又哪里是有意于所为呢?意思是说,教化者以不教化为根本,造作者以不造作为主旨,作为主旨是忘却自我,哪里是佛身的色相可以分割呢?
  如果终极的理是可以分割的,那就不是终极的理了。可以分割就有污损,有合成就有离散,而作为佛身是没有成与亏、合与散的特性。奇妙的照鉴作用如同玄风(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圆满而神应,如同太阳的光辉,普照宇宙万有。太阳的光明没有被分割,而映照在万物上却各各不同。佛身一体,却周济众生,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所以说佛身没有分割,也就没有损害。
  「首楞严」意味着:以虚寂之理为统帅而绝弃知识,弘大的宗旨在于忘却言辞,微妙的义旨贯穿于七地,外在的行迹表现于三种权便。洞察玄之又玄的终极奥妙,显示八种特有的教化途径。树立远大的目标,建立十种标准(十地)来测验修行的程度,玩味玄妙的旨趣来消除习气,随着习气的消除而体悟玄妙宗旨。不行仁慈而仁慈自然普施,不刻意洞照而洞照自然广大,所以才有陶冶化育万物,经纬天下的功德。倘若不是领悟把握了根本宗旨,深通非凡的旨趣,怎敢说已达到究竟了呢?
  僧人支道林,崇尚佛教之心与古贤相契合,神妙的领悟自然而然地产生,天资聪教明达,深悟色空之理,受启迪于往世的佛教经论,修行达到三乘之位。我时常向他请教,聆听他的高见,才疏学浅的我,把他的高见记录在经文的句下,希望将来的贤者给予订正。
  (道安的《经录》云:中平二年(公元一八六年)十二月八日,支娄迦谶译出的此经,开头省略了「如是我闻」一句,直接称「佛在王舍城灵鹫顶山中」。)

  原典
  首楞严三昧经①注序
  未详作者
  「首楞严三昧」②者,晋曰「勇猛伏定意」也。谓十住③之人,忘当④而功显,不为而务成。盖勇伏之名,生于希尚者耳。虽功高天下,岂系其名哉!直以忘宗而称立,遗称故名贵。训三千,数(敷)典诰,群生瞻之而弗及,钻之而莫喻,自非奇致超玄,胡可以应乎!圣录所谓勇猛者,诚哉难阶也。
  定意者,谓迹绝仁智,有无兼忘,虽复寂以应感,惠泽仓生,何尝不通以仁智,照以玄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云:「悉遍诸国,亦无所分,而于法身不坏也。」谓虽从感若流,身充宇宙,岂有为之者哉!谓化者以不化为宗,作者以不作为主。为主其自忘,焉像可分哉!
  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极也。可分则有亏,斯成则有散。所谓为法身者,绝成亏,遗合散,灵鉴与玄风齐踪,员神与太阳俱畅,其明不分,万类殊观,法身全济,非亦宜乎!故曰不分无所坏也。
  「首楞严」者,冲风冠乎知丧,洪绪在于忘言,微旨尽于七位,外迹显乎三权。洞重玄之极奥,耀八特之化谷,揷高木之玄标,建十准以伺能,玩妙旨以调习,既习释而知玄,遗慈故慈洽,弃照而照弘也。故有陶化育物,绍以经纶,自非领略玄宗,深致奇趣,岂云究之哉!
  沙门支道林⑤者,道心冥乎上世,神悟发于天然,俊朋明彻,玄映色空,启于往数,位叙三乘。余时复畴谘⑥,豫⑦闻其一,敢以不敏,系于句末,想望来贤,助删定焉。
  (安公《经录》云:中平二年十二月八日,支谶所出其经,首略「如是我闻」,唯称「佛在王舍城灵鹫顶山中」。)⑧

  注释
  ①首楞严三昧经:简称《楞严经》,是宣说大乘禅观的经典。宣称「首楞严三昧」是达到「勇者」(十地菩萨)的禅定。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包含在这个「首楞严三昧」之中。如果能修行到此地步,就可以达到涅槃!永恒不灭。此经自东汉以来,有八种译本,现通行鸠摩罗什译本,二卷,其他皆佚。
  ②首楞严三昧:「首楞严」意译为「健相」、「勇健」、「勇伏」,「三昧」为专注一境的「定」。「首楞严三昧」,谓是诸佛和十地菩萨所得禅定,此禅定中的诸佛菩萨具有勇猛坚固之相,一切邪魔烦恼不能干扰破坏,能了知一切修行的深浅,具有一切神通。
  ③十住:亦称十地。谓菩萨修行有十个阶位。《首楞严三昧经》称,唯有进入第十地的菩萨乃能得首楞严三昧。
  ④忘当:忘却如何做为适当,即自然而然,不着意于所为。
  ⑤支道林:又名支遁,世称支公、林公。生于公元三一四年,卒于公元三六六年。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家世事佛,自幼读经,早悟佛理。二十五岁出家,讲解经论,不拘文句,于「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但受到玄学家赞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以好谈玄理闻名当世,所注《庄子·逍遥游》云:「群儒旧学莫不叹服」。支遁于佛经尤精于《般若经》,对般若空观有独自的见解,作《即色玄游论》,创般若学「即色」义,主张「色不自有,虽有而空」(物质现象不是自己形成的,所以是空)的「即色是空」论,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
  ⑥畴谘:即畴咨,语出《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后来用作访问、访求之意。
  ⑦豫:通「与」,给与。
  ⑧( )内是僧佑的注解,下同。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