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世间万物都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俗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一风就是原因,起浪就是结果:水是因,行船是果。历代科学家、哲学家都很重视因果律,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把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作为最大快乐,他说过这样的话: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1)
我们学过《成唯识论》以后,对佛教的因果律应有更明确的认识。唯识认为:阿赖耶识中有大量种子,这种种子是产生世间万物和人们各种现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是因,现行是果,现行又可以熏习阿赖耶识,形成种子,储存于阿赖耶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现行是因,种子是果。
现行有善、恶之分,现行熏习形成的种子也有善、恶之分。这些种子决定着六道轮回、三界和四生,有的种子今世感果,有的来世感果,有的隔世感果。时间有早有晚,但感果是肯定无疑的,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说不报,日辰末到,日辰一到,一定会报。”
我们为了得到好的报应,必须遵循佛陀的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实际上是戒、定、慧三学。“诸恶莫作”是戒学,戒除恶行。“众善奉行”是慧学,行善必须有智慧。“自净其意”是定学。更具体地讲,要奉行十善,断除十恶。十善属于身业的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属于口业的有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属于意业的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十善又可以分为止、行二义,“止”是止恶,“行”是修行胜德。十善的反面即为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最能说明因果关系的是十二因缘,一般认为十二因缘是小乘佛教观点,其实不然,这里含有深奥的唯识道理。“无明”就是对佛教道理不理解,妄执我、法,由此而生各种妄行,这就是“无明缘行”。这种现行又熏习阿赖耶识,形成种子,储存在本识之中,种子在本识中变异成熟,使本识及其心法、心所法、色法等种子发生深刻变化,最终形成异熟果,所以本识就成为异熟果的体现者,所以称为异熟识,这就叫“行缘识”。异熟识的种子成熟变现为现行,成为色、受、想、行、识五蕴,受、想、行、识称为“名”,色蕴即色法,合而言之称为名色。这里应当附带说明一个问题,“行缘识”,此中有一个识,“名色”中的“名”有一个识蕴,这就出现了二个识。这二个识肯定不同,如果相同的话,就是重复。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小乘佛教无法解释,只有大乘佛教才能圆满地解释这个问题。第一个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二个识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当新生命体形成的时候,阿赖耶识进入母胎,此称“入胎识”。
这正如《大缘方便经》所说:“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日: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2)这里所说的“入胎识”就是阿赖耶识,人死后形成新的生命体以前,称为中有。中有阶段就是阿赖耶识,正如《八识规炬颂》所说的“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后”即死后,“来先”即生前。当新生命体形成的时候,中有阶段的阿赖耶识进入母胎,这就是入胎识。
十二因缘是释迦牟尼佛最早演说的教法之一,仔细分析起来,此中已有唯识思想。由此可见,大乘是佛说。正如印顺导师所说的,大乘和小乘应当是同源异流。这里还应当提及另一个重要问题,阿赖耶识能够从一个躯体转生到另一躯体,这种特点很像“我”(灵魂),但它不等于灵魂,因为灵魂可以不附着于躯体而单独行动,阿赖耶识只有附着于躯体才能发挥作用,不能单独行动。灵魂无始无终,阿赖耶识无始而有终,阿赖耶识的终止就是转依,就是转阿赖耶识而成大圆镜智。
讲完这几个问题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继续讲十二因缘当投胎识(即阿赖耶识)入住母胎时,赖耶变现根身及器世间,此即为“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根身触及世间万相,而起种种苦受、乐受时,即为“六入缘触,触缘受”:依着种种苦乐感受,蕴育人们心底强烈的贪爱执取,就是“受缘爱,爱缘取”:从此依“取着”而召感未来在三界轮回受生的因,遂有无尽期的生与死,此即为“取缘有、有缘生、老死”,正如叔本华(公元一七八八——一八六0年)所说的:“贪欲是一切恶德的根源。”(3)有漏善恶业熏习本识,成为三界轮回的业因,这就是“取缘有”。“有”必然出现新的生命体,这就是“有缘生”,既然有生,肯定有老死。
这十二支构成一整套的循环链条,由无明、行二支作为过去世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则为现在世的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世的因,生、老死则为未来世的果。这就是三世两重因果。
业因感果不是绝对下可改变的,《证道歌》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这是说,学习佛法,消除我执、法执,就可以消除坠入阿鼻地狱的业因。《观普贤行法经》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是说,通过坐禅、忏悔可以消除罪业。《金刚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得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读《金刚经》可以消除罪业。所以,佛教的业报轮回不同于宿命论。
注释
(1)转引自《通俗哲学》第一九九页,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皈。
(2)转引自印顺《唯识学探源》第一九页。
(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张尚德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一0五页。
成唯识论译注卷一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题解 《成唯识论》意谓以性、相、位三分成立《唯...
成唯识论译注卷十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源流 唯识学派即大乘有宗,又称为瑜伽行派,因该...
解说 世间万物都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俗话说得好...
成唯识论译注卷二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九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 作者...
成唯识论译注卷四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七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一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二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三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四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五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六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七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八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九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
成唯识论译注卷十 作者:韩廷杰释译 星云大师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