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白话佛经 > 禅宗七经白话解(观辉居士) >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 正文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一划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时间:2022-02-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一阐提

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

犯了五逆罪的人,被认为是断了善根、断了佛种的人,都称为一阐提。

一佛乘

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三(二)

一佛乘讲我空、法空,讲不二法门,返照自心,明心见性,即心是佛。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四

初祖达摩传衣法给二祖慧可时说了上面的偈。一花开五叶,预言五传到六祖,禅宗便兴旺发达,枝繁叶茂。六祖以后,不再单传,而是遍地开花。六祖得意弟子四十三人,各居一方,弘传南禅宗顿教。从此,融佛道儒于一炉的有中国特色的大乘佛教进入新的时期,形成中唐佛教昌盛的局面,并且东渡日本,南下南洋,西返印度,北越蒙疆,把佛教传往世界。

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五

一相三昧讲认识,一行三昧讲实践。浅白一点,就是:心念不住妄相,行为要有直心。具此两种三昧,定成菩提妙果。要证菩提,又难又不难,全在一念之差。

一切众生之类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

众生一词,有多种义,略举有三:一、一切动物;二、人类;三、坐禅时,两眼轻闭,在至静中,由于如来藏识(潜意识)的作用,心中会无缘无故生起种种莫明其妙的感受,眼前会生起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幻景象,这些幻觉幻相,称为心中众生。

这里所说的九类众生,即是心中众生,都是自心妄想的产物。《楞严经》说:“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有色的,指色界众生;色、声、香、味、触能被五官直接感知的事物,都属于色界众生。除此之外,因思量推度而形成的一切理念,都属于无色界众生。由主观意念产生的幻想,称为有想生。自己不起念,而在不知不觉中生出来的事物,称为无想生。在似想非想状态下生出来的事物,称为非有想非无想生。

唐僧宗泐、如[王*巳]解: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人与旁生具有四生,诸天地狱中阴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属欲界。若有色,色界天;若无色,无色界天;若有想,识处天;若无想,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

一相无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相无相分第九

六祖坛经·付嘱品》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一与多对待而立,无多,则一亦不存。不住于相,无念、无取、无舍,不生妄想,名为无相。一相即是无相,凡心有少想,想得果,得法,得菩提,都是着相

一切法皆是佛法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入不二法门的菩萨,烦恼即是菩提,淫怒痴也是解脱。佛法世法无二法,真如妄如本一如。

《楞严经》二十五圣各说圆通本根。从观六根任一根、观六尘任一尘入手,或观地水火风空识各大种性,都可悟得圆通。优波尼观白骨化成微尘,归于虚空,得阿罗汉;火头金刚化淫火为智慧,修成金刚身; 孙陀罗难陀观鼻端白而得菩提。五花八门,门门同归圣道。

凡夫才有如来,若无凡夫,则无有佛。也就是说,若无无明,则无般若智慧;若无三不善根,则亦无三善根;乃至若无八邪,也就无有八正道;若无十不善业道,也就无有十善业道;若无有漏之身,也就不能证得寂灭无为的法身;若无四颠倒,更不能远离颠倒而真正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一切法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此有故彼有,离此无彼,离彼无此,明此道理,可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禅宗四祖道信找到懒融和尚,懒融带四祖到山后小庵,那儿是懒融坐禅之处,见四周许多虎狼脚印。四祖摊开双手作惊异状,懒融说:“你还有这个在吗?”四祖在坐禅的大石上写了个佛字,懒融竦然震惊。四祖说:“你还有这个在吗?”四祖就这样点化了懒融。

一体同观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眼,指眼光,实际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境界。譬如下象棋,未入门的人只识棋子的名字;初学下棋的人,只会见一步行一步;象棋大师却心怀全局,动一子都有乾坤。

佛说有五眼:一、肉眼,凡夫观察事物的眼光。二、天眼,指三界天人的眼光,或说是天眼通、遥视之类的神通法术。三、慧眼,二乘人修得的、见诸法空性的智慧眼。四、法眼,菩萨修得的照见一切众生、诸法无碍的智慧眼。五、佛眼,圆明至极,于一毫端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介尔一念能知一切众生,只有佛才具有的无上智慧眼。佛眼融摄前四眼,五眼同体。凡夫、天人、二乘、菩萨与佛,非一非异。五眼非一非异。

一合理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简称一合相,意为心与真如契合。即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高度统一,丝毫无差。即使人称你是佛,你也不能认为自己是绝对真理的代表。如果有人称自己是佛的化身,称自己是绝对真理的代表,必是魔头无疑。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一切世界包括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有情世界即人们的内心世界。其实人们所认识的世界,都是事物在自己心中的表象。为什么会有轮回?凡是心中的有为法,都是生灭之法,都是生死轮回之法。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此后列十对法阐述障碍即究竟觉。佛证觉心,心无取舍,诸法普同,是谓圆觉。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第十、缚与解对。佛顶经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一切烦恼,皆依识生。识性既空,烦恼何有?既无烦恼,何来缚者?缚者虚妄,当下解脱。

一切种智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大智度论》说:一切种智是佛智。是尽知一切诸法总相、别相,无所不知的智慧。

一者作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思惟揣度,计校筹量。兴心运为,拟作行相。造塔造寺、供佛供僧、持咒持经、僧讲俗讲、端然宴坐、种种施为。止息深山,游历世界,勤忧衣食,谓是道缘。故受饥寒,将为功德,观空观有,爱身厌身。于多行门,随执其一,托此一行,欲契觉心。俱是造作生情,岂合无为寂照?此病从前幻观中来。患此病者,误认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不知菩萨度生起行起用,乃成此作病。

一向摄念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

亦名会缘入实。初以尘心粗重,令托胜相为缘。相既皆虚,诚宜入实。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以正念摄驰散之动,空而又寂,方能现佛形像。

一切无着,名之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七

这是一种偏见,“一切无着”,偏于空无,不合中道义。

一乘道寂灭真阿练若正修行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之一

这是比定性声闻及未得二空的声闻阿罗汉稍为提高了一步的修行处。阿练若,意为无杂。声闻乘、缘觉乘、如来乘,佛说了三乘,《楞伽经·卷二》说:“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一乘道寂灭处离究竟圣智还差得远。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第十七章维摩诘对弥勒说菩提

众生有两种含义。一是心中生出的种种招致烦恼的妄相,一是指一切有情的生物。这里说的一切众生指的是心中众生。心迷生烦恼,一悟即菩提。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观察众生与菩提无二相。

一劫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第二十六章

劫,是时间单位。一小劫约一百七十万年。

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凡言语相,在于得意。若无言语,难以解惑。执言语相,却又迷真。标月之指,比喻言教。欲求见月,须藉指端。欲悟本心,须循佛教。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筌心,悟心忘教。存指则失真月,执教则失本心。为令学人,证实忘标,说所见月,毕竟非月。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