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白话佛经 > 禅宗七经白话解(观辉居士) >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 正文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时间:2022-02-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一

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三章

这是精气旺盛引起的邪欲。

无开发行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二章之三

心专一境,无思无虑,无我无人,出神入化,于一切现前境界,都能应对自如。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七

无相才是无,非无即有相。六尘在心中形成的影像名为相,这种相,只是人们认识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同类事物共同的表象,名为共相,某个事物特有的表象,名为自相。用佛智观察,一切法非有相、非无相。如果执着“有”或“无”,都是偏见,不是圣智,不得圣果。佛说“无相才是无,非无即有相。”是要破阿难执着“空无”的偏见。

无想天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四十九章

无想是外道所持的观点,所以说无想天是外道所居处。

无功用道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八第二十章

离有为相,离一切妄相妄识,不住相生心,圆明寂照,照彻内外。神志灵明,智慧开发,渐入神通自在境界。

无事方便自性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五章之二

自性清净的无为相。

无业果色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章

面对眼前种种色界的妄相,离因缘,不生业障,便不会有现业的果,便说是无业果色。

无常、苦、空、无我境界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五章之二

声闻修习四谛法,建立无常、苦、空、无我的观点: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的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受皆苦;诸法悉皆空寂;五阴假合的人身无我。这是声闻乘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之一

于三摩提中现前幻相,既知是幻,不作分别,则无所谓同异。未得无学的修行者,不知这是幻相,妄加分别,起爱憎取舍之心,便炽然见种种异相。

无畏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第一章

如来佛四无畏是:一、说一切智无所畏;二、说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此四无畏前二依自利德说,后二依利他德说。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恐怖畏,故名“四无畏”。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说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无生法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

无生,不是一切都无,也不是一切心都不生。《金刚经》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离生灭妄相,心无所住,无住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因缘断,因缘断则不相续,不相续则妄想不生,这就是无生。修行到达这种境界,名为无生法忍。声闻阿罗汉及菩萨八地得无生法忍。

无种有种因果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二章之三

一切识相,无不是藏识种子与内外因缘结合的产物,不懂这个道理的修行人,当遇到不可思议的幻相的时候,便以为这些影像是无种生,即是说是这些影像无因生。

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六章

心不作意,清澈无染,心如虚空,不生不灭,灭尽烦恼,便说是常寂境界。

无所还地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七章

这里说见性无还。见性,指无分别的本自妙明的真实见性,离一切色尘,离一切因缘,当然还不到任何处所。

无所有处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章

无所有处不是真的无相。不住于相,无妄想,知妄相不实,不当他是一回事,名为无所有

无余涅槃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八第二十章

                楞伽经卷第四第八章

无余即无漏.《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

无端起大我慢,乃至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三章

梵文mana,意译慢。《俱舍论》说有七慢:一、慢,看不起劣于自己或等于自己的人;二、过慢,与等于自己的人比,认为自己胜,与胜于自己的人比,认为与自己相等;三、慢过慢,与胜于自己的人比,还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四、我慢,自我执着,高傲自负;五、增上慢,未得谓得;六、卑劣慢,与比自己胜很多的人比,认为别人比自己差不多;七、邪慢,把邪行当作德行,恬不知耻。

无间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二章

入正智如如境界,自心与法界(客观事物)等无有异,主客观高度统一,就说是无间等。

无间狱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二第三十五章

梵文Naraka,音译那洛加,意译不乐,又译苦处、地狱。不间断地受苦,便是住于无间狱。

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二

无间所得智即如来所得智,是般若熏习而成的自觉圣智。用这种智慧观照一切法,得如实知常住的真一法界,这是出世间上上法所说的真常。为破愚夫贪着世间常、乐、我、净,世尊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为破声闻计着无常、苦、无我、不净,世尊再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真一法界。

无漏大阿罗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一第一章

无漏意思是灭尽烦恼,阿罗汉是修声闻乘成就的最高果位。

无记止论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六章

一般地说,法有善恶正邪之分,非善非恶、非正非邪诸法,属于无记。到出世间上上法的境界,立无二法门,诸法平等;用圣智观察,离四句,离一切心量,则一切法都无记。止,是依止;依于无记的言论是无记止论,离四句法属于无记止论。

无始时来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一

影响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感染,人类的遗传基因,对生理和心理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遗传基因,可以追溯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很远很远的远古时代,所以说是“无始时来”。

开秘密藏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藏在保险柜里的是秘藏。未到时机不开演的,比如最上乘才开示的阿赖耶识、如幻三昧和佛的知见等,是如来的密藏。

天大将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三十二章

帝释手下的大将。

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四章

被天魔附身的人,即是修行着魔且有五种神通之人,当今世界各国,多有邪教害人,邪教大小头目,可以说都是被天魔附身的人,如果没有邪心邪念,天魔不得其便。究其根底,天魔亦是心魔。

天帝释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

天帝释又称帝释,又名释提桓因,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天神,是忉利天的天主。这忉利天只达到欲界修行离欲清净的层次,还在色界四禅天之下。

云何思惟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观察真妄即思慧也

云何住持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悟得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即修慧也。下伫听佛说,生闻慧也。从凡入圣必假三慧,故普眼为众咨求。上皆问智也。

云何应住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善现起请分第二

此处意为应抱什么态度,应立什么观点。

云何降伏其心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善现起请分第二

人的心境最难调御,心似猿猴,意像野马。坐禅如何能达到至静境界,说来容易做来难。云何降伏其心?怎样才能收住这个心猿意马?唐三藏往西天取经,靠观音菩萨的金箍咒,才能拴住顽猴孙悟空。须菩提虽然已修成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对这问题还未得自在,所以请问如来。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