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彼圆觉性非止合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无止,止亦违性。
彼圆觉性非任有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尚昧欲天,焉冥觉体?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圆觉性非造作,造作如何契之?若了觉性本圆,不用兴心求益。不兴心处,即合觉心。合觉心时,自无诸妄。无诸妄已,则所作相应,积土聚沙皆成佛道。即于上来诸行,遇缘力及方便,随病随治,不顺妄念。但得妄尽,性自开明。歇即菩提,岂从外得?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况圆觉者,非动非静,双融动静。恒沙妙用,无碍难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疏。与理相违,故言非也。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以圆觉智慧,观识所生幻。能正观幻者,不是迷幻者。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九章
外道说:有胜妙天、自在天、神我等等主宰生灭的力量,自然存在,无因而有;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亦是自然存在,无因而有。世尊在说世间法时说因缘。因,一般指直接引起事物变化的内部条件或最主要的条件;缘,一般指参与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或次要条件。为了破除外道自然有的观点,所以说因缘。到了引小乘入大乘,则要破除因缘观,离因缘才能得菩提清净明心。
所去随愿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一章
这里所说的心,指非有为非无为的心,是心光与佛光融为一体的心。
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八章
这里说的“见”,包括能见与所见。能指出的物之中,都不是能见的见性,但是能指出的物,都是所见之物,是能见的对象。世尊考虑到会中大众很多人还分不清能见和所见的概念,所以这样提出来让阿难及会众思考。
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心病无边,要唯有四。随有其一,不堪为师。
舍恶乐善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知欲可厌,舍十恶业,乐十善业。
舍利弗宴坐林中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二
舍利弗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载:舍利弗在林中树下静坐。维摩诘来对舍利弗说:“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舍利弗当堂无言以对。
舍身授身一切习气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一章
吴兴法师云岳说:舍身授身,指分段生死;一切习气,指变易生死。这些都是眼前显现的如幻境界,不是在昏沉状态下或是在梦中所见的景象,而是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禅境。
舍卫城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二
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名舍卫城。世尊(释迦牟尼)在此说法二十五年。
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法会因由第一
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名舍卫城,以国都名称国名,称舍卫国。娇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在舍卫城南购得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园林,修建精舍,施与释迦牟尼为居止说法之处,以太子和长者二人名字命名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树园。释迦牟尼在此说法二十五年。
金刚藏菩萨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金刚坚而复利。坚则无物可坏,利则能坏一切。菩萨智慧像金刚那么坚,烦恼不能侵,外魔不能动。菩萨智慧像金刚那么利,能破诸障,断人疑惑,以消末世之疑。疑心既无,即具无尽功德,所以说是藏。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
《华严经》载:在华严会中,金刚藏菩萨入菩萨诸地时,得到如来神力的加持。
金刚明王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三第三十六章
有威猛大力,能摧碎一切邪魔恶鬼,称为金刚;能以智慧光照彻世间,消灭烦恼,称为明王;他们都是佛法的护法神。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三十一章
一心念佛,以入三昧境界。人们从小立志,心中必有楷模;信仰一种思想,必定尊崇导师。没有志向,没有信仰,欲求成就,无有是处。禅宗主张不诤,提倡多闻、善思、勤修,只有实证,才得见真如。一般来说,下根少智,难明大乘深义者,一心念佛,易入寂静境界。自诩上根多闻的人,往往我慢难除,难得寂静。因此,数珠念佛,不失为易行而且容易见效的方便法门。二十四位圣贤说了圆通入手方便,说的都是初心方便,都是从见闻觉知入手的有为法。但是,不经有为方便,欲入无为,欲得不二法门,只是空中楼阁,怎得成就?这二十四位各说圆通本根,各得成就。对无学来说,诸门无优劣之分。对有学来说,未必条条都适合每一个人,还要从中选择优劣。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合称六道。惠能六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舎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从这段话可以明白,所谓六道,都是人们心中善恶的不同境界。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分析六道如下:“地狱道,念念五逆十恶,恣意杀生,不信佛法僧三宝,拨无因果;二、畜生道,念念愚痴,不知惭愧,专恣情欲,不明正道;三、饿鬼道,念念悭贪嫉妒,不造福业,但积罪恶;四、修罗道,念念谄诳负气,外假仁义,内计我人;五、人道,念念节制五欲,注意三归五戒,希求后有;六、天道,念念止恶行善,摄散归定,诃色入空,愿求胜乐。
念念生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我体本无,唯心故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念念相续。前灭后生,生已还灭。念念相续,生灭轮回。
刹土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一章之一
原意指国土,在此专指心中的世界,即是在三昧中见闻觉知的各种现象。
刹那坏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七章之二
刹那,是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小单位,一昼夜十万八千刹那,一刹那相当0.013秒。运动着的事物与及人的意识流转,在前一个状态变成后一个状态的前灭后生之间,这个分界线是不占时间的,即是无间相续的,不存在刹那断刹那坏的情况。为了使愚夫减少烦恼直至息灭烦恼,在说法时不可能一开始就说无间,只能随机演说,说善恶诸法,说生灭法,说法相刹那坏,这些都是化佛权宜之说。
咎征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七章
人们以为猫头鹰会报丧,鼯鼠会预示凶兆,把这些东西称为咎征。
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之一
注意这里说的是“诸有为相”,就说明这里说的“山河大地”不是客观实有的山河大地。在奢摩他中,常会出现尘缘分别影事,忽然生出,瞬间即逝。地水火风空,黄白赤青蓝,仙佛龙怪鬼,可说是应有尽有。这些都是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夜叉、罗刹、鸠盘荼、毘舍遮、富单那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七章
四天王统领八部鬼众。这八部鬼众是:一、干闥婆;二、夜叉;三、罗刹,是食肉吸血的恶鬼;四、鸠盘荼,是形像冬瓜、吸人精气的恶鬼;五、毘舍遮,吸食人及五谷的精气;六、富单那,是臭饿鬼,害人生热病;七、薜荔多,饿鬼;八、龙神。
性一切心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
指具有觉知一切性之心。清净妙净的本明之心,能觉知一切时、一切处的一切事,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至宇宙十方,小至体内微尘,都能历历分明。本来凡夫和圣人都具有这种觉知一切性之心,只是凡夫心迷,被尘劳遮盖,乃至丢掉了这个本明之心。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眼能见一切,却不能自见眼根。眼光照瞩物时,所见之境,千差万别,能见之根,其性是一。所以说名性自平等。凡圣本无分别之心,本来平等,非谁所作。所以说亦无平等者。
性相乖角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
两种事物合不到一起,必定是性相相反,互相冲突。这也是世俗的说法。一切事物的性相,并非绝对不变,对立的双方也能相辅相成。能离和合非和合相,也就不存在乖角不乖角了。
性业、遮业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二十九章
性业,指杀盗淫等恶根性所犯恶行。遮业,指支末过失。
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性见,指眼根有能见之功能;觉明,指眼根接触尘境产生了视觉。觉精明见的意思是能起分别事识的觉精,缘所见的尘境生出了眼识。
性自劳虑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迷性之时,性有生灭。妄念劳役自己心性。千营万计念念不停。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地十六章之二
从字面上理解:色的实相即是空,空的实相即是色。离文字相,离是非二相,入中道了义,色空非一非异。下文关于火、水、风等的阐述,都是一样。
性觉真空,性空真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觉的实相是真空,能修炼到觉性空寂,当六尘扰乱时,觉性不动,便说是真空。所谓真空,不是枯木死灰的顽空,不是什么都无的恶见空,而是智慧观照、不离正觉的真空。智者在三摩提中的境界是:非有为非无为,非有觉非无觉,非空非非空。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章之一
性觉妙明中的性觉,指览尘生分别心的觉性,即下文说的觉明。本觉明妙中的本觉,指清净本然的圆明寂照的觉性。
性识明知,觉明真识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依心内贮藏的藏识种子判别现前诸相,能了了分明,这觉知之性缘尘境了别生成新的识相。是真是妄,因人有别。离相不攀缘,即得正觉。能见如来,妄识即转正智。正智亦名真识。觉与识,非一非异;真与妄,亦非一非异。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二划 超外道见、无色见...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一 划 一阐提 于禅宗七经出...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二十五有 于禅宗...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十九界因七尘合...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人我 于禅宗七经...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三划之一 三毒 于禅宗七经...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三划之二 于诸妄心亦不息...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一 无慧自持误入诸...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二 五无间业 于禅宗...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 三 五阴 于禅宗七经...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法 于禅宗七经出...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弥勒菩萨 于禅宗...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垢尽对除 于禅宗...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二 觉成就故 于禅宗...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划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一划之一 理则顿悟 于禅...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一划之二 清净慧菩萨 于...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二划 超外道见、无色见...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三划 蒲卢 于禅宗七经出...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四划以上 愿生于妙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