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阿含,梵语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作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法归」者,据东晋僧肇大师解释为:「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道无不由,法无不住。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又释作「传教」者,因阿含意指所传承的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的圣典。
阿含经的由来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於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确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一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在经过历次的结集後,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而终至成为圣典。
阿含经的成立时期
关於阿含经成立於何时,应就佛典结集的次第而论:
1佛陀入灭後,第一个夏季,五百阿罗汉会聚於王舍城外的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法(经),优婆离诵出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百结集」。《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於此时。
2佛陀入灭百年顷,七百比丘会聚於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这就是著名的「七百结集」。
3佛陀入灭後二三六年顷,也就是阿育王时期,在华氏城以目键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成。
4佛陀入灭後四百年,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於迦湿弥罗国以脅尊者、世友为上首,举行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以论释三藏为主。
综上所述,《阿含经》於第一结集时诵出,於第二结集以後,即公元前三世纪前後,为《阿含经》正式成立的时期。
南傅五阿含与北傅四阿含之比较
佛陀入灭後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後复细分为小乘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的经藏。依现今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然至今日,仅有南方上座部的经典完全保存下来,计有五部,是以巴利语书写,即《长部》、《中部》、《相应部》 、《增支部》、《小部》,这就是南传五部,又称南传五阿含。
至於北传方面,则汇集其他诸部片断的经典,成立《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等四阿含,是以梵文书写,这就是北传四阿含。其中南传的《长部》、《中部》相当於北传的《长阿含》、《中阿含》,《相应部》相当於《杂阿含》,《增支部》相当於《增一阿含》。
至於为何要冠「长」、「中」、「杂」、「增一」等字呢?据《五分律》记载:「迦叶如是问一切修多罗已,僧中畅言,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此是不长不短,今集为一部,名《中阿含》;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增一阿含》。」所以可以说,这种分类是按经文篇幅的长短,所作的大致区分。
此外,因南传五部以巴利文书写,较接近佛世所用的俗语,所以一般以为南传比北传更富於原始色彩,因此近世学者於原始资料的采证上,多喜用巴利文圣典来对照研究。
传统上,中国佛教学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学者,往往将《阿含经》视为小乘经典,所以在中国、日本的佛教教理史上向来未被重视。直至近世欧洲诸国加以研究,自一八二○年代始渐受重视,而确认《阿含经》并非仅是小乘经典,乃是原始佛教的经典,其内容包含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的方法纲目等,具有多重意义及价值。因此梁启超先生特别指出:「真欲治佛学者,宜有事於阿含。」
今就北传四阿含分别介绍如次:
一、杂阿含经
㈠译者简介:
《杂阿含经》,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公元三九四——四六八年)译。师为刘宋译经僧,中印度人,原属婆罗门种姓。幼学五明诸论,广研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後读《杂阿毗昙心论》而崇信佛法。出家後先习小乘,後转学大乘教法,博通三藏,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进而读诵宣讲,并以佛法劝化父母归信佛教。
南朝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四三五年),师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南京)祇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师招集义学侩,译出《杂阿含经》。後又译出《大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等。师所译经典共计五十二部一三四卷。刘宋大明七年(公元四六三年),师奉敕祈雨而感得甘霖普降,帝赏赐甚丰。一生历经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历朝皆归向推崇之,对内事、外事多有贡献。师广演大乘教法,译经弘化,世称「摩诃衍」。
㈡名称由来舆意义:
《杂阿含》,意思是传来的事相应圣教集,也就是以「事类相应」结集佛陀的教法。「相应」意指「结合」或「归纳」,也就是将述说同类旨趣的经典,经过归纳而编集在一起,如阴相应、六入处相应、界相应等。
关於《杂阿含》名称的由来,除前文所述据《五分律》卷三十所载外,《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亦载说,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杂阿含》是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修习的法门。又《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载,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故称《杂阿笈摩》(《杂阿含》)。
㈢性质分类:
本经是汉译四阿含中最大的一部,也是四阿含中最早成立者。依性质而区别,全经可分为三大部类:
第一部分:是「修多罗」,内容为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
第二部分:是「祇夜」,以偈颂问答而说法。
第三部分:是「记说」,是佛陀及诸弟子所说,分别编於各卷之中。
本经保存了原始佛教的风貌,其中虽然含有後代的编纂,但绝大部分皆为早期结集者。本经的法句大多简明,在实践上的修行法门,列有念住、蕴、界等道品。经由佛陀及弟子对话中,显现出四双八辈的差别,依八众而说「众相应」,使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诸大弟子等都能领受法益。
㈣本经的重要性:
l《杂阿含》所集录的诸经,大都极为简短,内容具体,教法具教诫性,是佛教教理、经说的母体。
2是现存四阿含中最早出的经典。
3是研究佛学的基础。
㈤本经的特色:
l本经概括了佛陀成道至涅槃间的一代时教。
2佛陀的讲说方法,毫无夸张虚饰,有时为了考查弟子们是否充分理解其教法,屡屡以问答方式垂询弟子。因此,本经大致保存了人间佛陀的教学原貌,捧读之际,亲切犹如释尊现前。
3本经记录人间佛陀往来各地,解答教内、教外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生活的各种问题,可以做为现代人建立正确「人生观」的借镜。
4从本经可以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
5由本经可以把握佛陀的教、理、行、果的本义。「教」,是一切事相应教、五蕴、六处、无量界、现世安乐法、後世安乐法、涅槃法等。「理」,是法印、缘起、四谛等。「行」,是四预流支、三学、三十七道品等。「果」,是随信行、随法行、四向、四果、辟支佛、菩萨、佛陀等。
本经现存本由於内容不完整,且次第紊乱、脱落,加以经文生涩难懂,近代学者遂重新整理本经。目前有佛光出版社的《杂阿含经》,及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两种新本。佛光版《杂阿含》采用新式标点,段落分明,著重巴利本、汉译异译本的对照,重新勘定卷数的次序,於每小经皆列有经意解说,经文难懂不明处也列有巴利文或译成中文。此外,校勘严谨、注解详备、索引齐全,都是该版的特色。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则以《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相对照为最大特色,另又采取印度旧例,以内容分类,而舍除汉译经分卷的传统,共成七诵五十一相应。
此外,现存《杂阿含经》中的卷二十三、二十五两卷中的《阿育王因缘经》、《法灭尽相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等三经,相当西晋安法钦所译之《阿育王传》,粱代僧伽婆罗所译之《阿育王经》。所以此三经,应即为《无忧王经》,梁代自经义内容而言,实不宜编入《杂阿含经》中。因此我国两种新编之《杂阿含经》皆将此三经自《杂阿含经》中删除,唯佛光版仍将之编列於附录之中,以供读者参考。本经所载首尾具足的小经经数,约一千三百经。日本《大正藏》将各经一一编列经号後,所得的一三六二小经即是包含上述的卷二十三、二十五两卷。佛光版《杂阿含经》删除《阿育王因缘经》等三经,实得一三五九经,并依部帙的重整而新编经号。
本经的汉译异本有二种,即《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及《杂阿含经》一卷,另有别生经多种。
另以巴利文书写的南传《相应部》原文,陆续有英译、德译、日译等译本译出。另《相应部》中有五世纪锡兰佛教大论师佛音(巴Buddhaghosa)的注释Saratthappakasini,於一九二四年由毗亚提沙(W·piyattisa)出版。
近时於我国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文残卷中,有相当於汉译《杂阿含经》的断片。日本学者渡边海旭、冈教邃等,皆曾就此梵文残简加以研究,而发表诸多论文。另於西藏大藏经中,收有相当於汉译《杂阿含经》的单经。
本经今收录於《大正藏》第二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高丽藏》第十八册、《碛砂藏》第十八册、《龙藏》第四十八~五十册、《□正藏》第二十三、二十四册。
二、中阿含经
㈠译者简介:
《中阿含经》,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师罽宾国人,俗姓瞿昙,故又称瞿昙僧伽提婆。为有部毗昙学大家,亦是东晋时来我国广译有部论典的名僧。学通三藏,尤擅长《阿毗昙心论》,常诵《三法度论》。前秦建元年中(公元三六五——三八四年),远来长安。时道安大师主持译出的《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即请师与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共宣梵文。後昙摩难提曾译出《中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文义颇多差谬,而当时僧界硕彦道安大师亦已示寂,又值关中大乱,故欲修正而未果。後数年,关东清平,师与法和暨门徒,东游洛阳,四、五年间,研讲阿含等经,遂通晓华语,更译出《阿毗昙心》及《鞞婆沙》等论,并改定先出之众经。未久,姚兴立於关中,法事甚盛,法和遂入关中,师应慧远之请,渡江登庐山。东晋太元年中(公元三七六——三九六年)於般若台译出《阿毗昙心论》四卷及《三法度论》二卷。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游建业,颇受晋室王公及风雅名亡崇信。时琅琊王司马珣素来荷持正法,曾建立精舍,广招学众。师既来,王即延请,乃於精舍宣讲《阿昆昙》,名僧毕集,众皆悦悟。是年冬,王招集京都义学沙门慧持等四十余人,更请师重译《中阿含经》。计其所译经典约百余万言,道化声誉颇高,自东汉安世高以来,无出其右者,後不知所终。
㈡名称由来舆意义:
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载,中者,是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之义。因此,所谓《中阿含》就是篇幅中等的圣教集。
又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中阿含》是佛陀为利根众生说示诸种深义,为学问者所习。
㈢本经的特色:
全经共有五诵,十八品,二二二经。内容以敍述佛陀及诸弟子所说的教法为主,其间亦含有佛陀对弟子、异学、王者、居士等的教诫。其特色有三:
l本经以僧伽比丘为重。
2本经是法义的阐明。
3本经是修多罗胜义的延续。
北传《中阿含》计有汉译、日译、藏译、梵本数种。本经今收录於《大正藏》第一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 、《高丽藏》第十七、十八册、《碛砂藏》第十七册、《龙藏》第四十六、四十七册、《□正藏》第二十二、二十三册。
三、长阿含经
㈠译者简介:
《长阿含经》,又作《长阿鋡经》。二十二卷。後秦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三年)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佛陀耶舍,东晋译经家。罽宾国人。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游学时,曾师事之。後应罗什之请,於姚秦弘始年间(公元三九九——四一五年)至长安,协助罗什译出《十住经》,其後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译《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所译经典凡四部,八十四卷。师为赤髭,又善解《毗婆沙》,故时人称「赤髭毗婆沙」,又为罗什之师,故有「大毗婆沙」之称。
竺佛念,东晋僧。凉州(甘肃武威)人。幼岁出家,志业清坚,於讽习众经外,并兼习外典。苻秦建元年间(公元三六五——三八四年),僧伽跋澄与昙摩难提等来到长安,受赵正之请,跋澄翻译《婆须蜜所集论》,难提翻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等,其时师即担任传语的职务。
据《梁高僧传》卷一载,师於姚秦弘始年间(公元三九九——四一五年)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誉为苻、姚时期的译经宗师。
㈡名称由来与意义:
本经是纂辑阿含经典中篇幅较长的经典而成。关於其名称的由来,据《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等载,是以长经的总集,故有此名;又《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破诸外道,是为《长阿含》;《分别功德论》卷一则谓,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㈢本经的特色:
本经的特色在於著重社会的教化,并由破斥当时的婆罗门与外道,及摄化诸天、魔、梵之中,表彰了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
在南传五部中,《长部》相当於本经。汉译《长阿含》的别生经,有《七佛经》等二十余部。
今收录於《大正藏》第一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高丽藏》第十七册、《碛砂藏》第十七册、《龙藏》第五十册、《□正藏》第二十四册。
四、增一阿含经
㈠译者简介:
《增一阿含经》,又作《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同前《中阿含经》的作者。
㈡名称由来舆意义:
关於本经名称的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载,本经是依法数的次第,自一法顺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类辑成,故称增一。
又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增一阿含》是佛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总集而成。全经共分五十二品,四七二经。初设序品,敍述阿难传诵、本经结集、优多罗受法的因缘等;次则依增数法将各小经分类辑集。
㈢本经的特色:
l依增一法的数持诵佛法,方便忆念,亦便於教化。
2本经有大乘菩萨道的思想。
3人间佛陀的阐扬。
4空义的发挥。
5有他方恒河沙佛土的思想。
6书写、供养经典的提倡。
北传《增一阿含》计有汉译、日译、藏译、梵本数种。第一译的《增一阿含》,由昙摩难提译出,今已失传。西藏大藏经中,有数经相当於汉译的《增一阿含》。近时於我国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文残卷中,也有数经相当於汉译的《增一阿含》。由法贤等译,别出单经计有二十余种。另外,日译的《国译一切经》亦收有本经。
本经今收录於《大正藏》第二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高丽藏》第十八册、《碛砂藏》第十七、十八册、《龙藏》第四十七、四十八册、《□正藏》第二十三册。注疏有《分别功德论》五卷。
2中阿含·佛说离睡经 概说 2中阿含·佛说离睡经 《...
题解 净土三经指的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
3佛说观无量寿经 概说 3佛说观无量寿经 本经又名...
3佛说观无量寿经 概说 3佛说观无量寿经 本经又名...
l杂阿含·第一一五○经 概说 l杂阿含·第一一五○...
1佛说无量寿经 概说 1佛说无量寿经 本经主要在敍...
2佛於忉利天上为母摩耶说法缘 概说 2佛於忉利天上...
九、佛说鬼子母经 题解 《佛说鬼子母经》,收录...
2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概说 2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有一...
2佛说阿弥陀经 概说 2佛说阿弥陀经 本经主要大意...
3佛说观无量寿经 概说 3佛说观无量寿经 本经又名...
七、法句经 题解 《法句经》的巴利名是Dhamma—P...
题解 《杂宝藏经》,凡十卷,共收录了一百二十一...
1弃老国缘 概说 1弃老国缘 远在佛陀时代有个波罗...
2佛於忉利天上为母摩耶说法缘 概说 2佛於忉利天上...
3波斯匿王女善光缘 概说 3波斯匿王女善光缘 印度...
4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 概说 4沙弥救蚁子水灾...
5七种施因缘 概说 5七种施因缘 有一次,佛陀对弟...
九、佛说鬼子母经 题解 《佛说鬼子母经》,收录...
十、佛说孛经 题解 《佛说孛经》,吴支谦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