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白话佛经 > 佛经概说 白话文 > 正文内容

佛经概说 七、法句经

佛经概说 白话文  时间:2022-02-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七、法句经
 
题解
  《法句经》的巴利名是Dhamma—Pada。意谓「真理的语言」。现存《法句》的不同诵本而完整无缺者,有二十六品本、三十九品本、三十三品本。
  1二十六品本:从<双要品>至<婆罗门品>,共四百二十三偈,为铜鍱部所传巴利语本,编为南传巴利圣典《小部》第二《法句经》。觉音著《法句注》,注本中附有二百九十九种譬喻。
  2三十九品本:从<无常品>到<吉祥品>,共分二卷,名为《法句经》。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收在《大正藏》第四册。
  依《出三藏记集》卷七<法句经序>所载,维祇难所传者,原是五百偈本,後从同道竺将炎,补十三品,成为七五二偈。若比对《小部》的《法句》与此三十九品本,可知二十六品的次第相合,唯插入十三品。可见三十九品本,是在二十六品的基础上扩编而成。
  在内容方面,《法句》本为出家众所常诵,而三十九品中,有几品重於在家,如<道利品>说君王治国安民的法门。
  3三十三品本:从<无常品>到<梵志品>,为说一切有部所传。据说是法救(梵Dharmatrata)所撰集。
  法救为西元前一、二世纪间人,是扩编《法句》者,而非创编者。亦即为说一切有部诵本的编集者。此说一切有部本,系以梵语写成,现有梵本存在。西藏译本亦属三十三品本,名《优陀那品》,为偈颂本。
  除此三类完整的诵本外,於一八九二年在于阗附近发现以佉卢文(梵Kharosthi)写成的古写本。此古写本有西北印度方言(梵Prakrit)的特徵,近代学者认为是西元二世纪的作品,称之为犍陀罗语(Candhari)本。其内容与梵、巴二本皆不一致,是另一系部派的诵本。
  又,《大事》曾提到《法句经》的名称,并引用其中的偈文,由此可知,大众部或许另有一独立的《法句经》译本。
  公元一八五五年,丹麦学者华斯勃尔(M.V.Fausboll)出版巴利文《法句经》,并将之译成拉丁文,附上觉音论师注释的摘录,对学术界有很大的贡献。
  在英译本方面,有穆勒(Max Muller) 、洛克希尔(W.Rockhill)、贝尔(S·Beal)等人分别从巴利、藏文本译出。
  日译本方面,有立花俊道(收在《国译一切经》经部第十二卷)、长井真琴(世界文库,大正十三年)、荻原云来(岩波文库,昭和十年)等人的翻译。而常盘大定曾出版《南北对照英汉和译法句经》。
  《法句经》系为策励学众精进向道,富有感化激发力量的偈颂集。行文概多平易简洁,间杂巧妙的譬喻,内容更教示佛教真理观、社会观的根本义理,是佛道入门的指南。本经亦可说是集录诸经中,佛的自说偈而成的经典。

概说
  在此摘录八首诗偈出来:
  (一)不可怨以怨,终於得休息;
  恒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
  我们在这个世间待人处事,不要以怨恨对待怨恨,只有行忍辱,才能与如来教法相应。
  我们常常见到,有人吵架时,彼此相对诟骂的话,就是那些充满怨恨伤害的话。劝他说:「好了!不要再骂了,你骂一句,他回一句,骂来骂去,还不都是那几句。」没想到他竟回答:「不行啊!我不能停!我一停就输了。」
  少说一句话一定是输吗?这不就是「以恨报恨,以怨还怨」?这样下去,永远也不得安宁。
  假加我们把一点点的怨恨,都留在心里,那是无法解脱的。以唯识学来说:我们每一个举止行为,都会在八识田中留下种子。如果把怨恨的种子留在心里,生生世世跟随我们,那么,我们永远不得解脱。只有「忍」才能化解冤家仇敌,只有「忍」才有最后的胜利。
  比如,舌头与牙齿,牙齿性质坚硬、刚强,但为什么舌头能坚持最久?因为柔能克刚。生气吵架,容易生病,减少寿命,因此台湾人有句话说:「有生命的人才能得到。」
  《百喻经》里有一则故事:
  一只乌龟住在池塘里,因连日不雨,水池乾涸,於是跑到陆地上求援。乌龟看到两只雁子从空中飞过来,赶紧叫住:
  「雁子!雁子!等等我!请带我到有水的地方去。」
  雁子说:「我是在空中飞的雁子,你是水中游的乌龟,我怎有办法带你呢?」
  乌龟说:「当然可以!请你们两只雁子嘴里各衔树枝的一端,我衔中央,你们通力合作,就能带我到有水,平安的地方。」
  雁子想丁一下,认为这倒是个好方法:「好吧!助人为快乐之本。不过!请你抓紧,尤其要记得可千万不要开口喔!」
  雁子起飞了,飞越过山谷、森林,正要经过村庄的时候,被一群正在戏耍的孩童看到,小孩子仰望天空戏谵地说:「嘿!你们看,好有趣喔!乌龟被两只雁子抓走了。」
  乌龟听了非常生气,忍不住开口大叫:「你们懂什么!」乌龟这一叫,气是发泄了,但也从空中摔下,跌得粉身碎骨了。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为了一时之争,换来的又是什么?所以有首诗说:「忍字心头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若能忍得片时刀,过後方知忍为高。」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佩刀执鞭的将军,大喊:「等一下,船夫!带我过去!」
  全船的人都说:「船已经开行了,不可回头。」
  船夫也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班吧!」
  这时梦窗国师说:「船家!船离岸未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船夫看到是一位出家师父讲话,便把船开回头,让将军上船。将军上船以後,刚好站在梦窗国师的身边,拿起鞭子就抽了梦窗国师一下,嘴里还骂道:「和尚!走开点,把座位让给我!」这一鞭打在梦窗国师的头上,鲜红的血。汩汨流下。国师不发一言,便把位子让出。大家看了非常害怕,也不敢大声说话,只是窃窃私语:「是师父说情,船夫才载他的。他竟然还打师父。」将军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但却不肯认错。
  船到岸後,梦窗国师跟著大家下船,走到水边,默默地、静静地把脸上的血洗掉。这位蛮横的将军终於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上前跪在水边,对国师忏悔道:「禅师!对不起!」
  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世间上什么力量最大?忍辱的力量最大。《佛遗教经》中说:「修道的人不能忍受毁谤、恶骂、讥讽如饮甘露者,不名为有力大人。」世间的拳头刀枪,使人畏惧,不能服人,唯有忍辱才能感化顽强。
  ㈡不好责彼,务自省身;
  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我们可以看到,有人眼睛常常长在头顶上,意思是说:他只看别人的是非,而不见自己的对错。这首诗说明,不要一味责备他人,应该要回头反省自己,才能永无祸患。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日本东京第一饭店,是非常高级的饭店。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日本第一饭店不喜欢给台湾人住宿。因为台湾人特别吵杂,说话大声,房门又不关,从这个房间跑到那个房间,来来去去,彼此窜寮。此外,他们喜欢大量购物,回到饭店,便把物品的包装拆了,包装纸、包装盒等垃圾,丢得满屋都是,增添打扫房间的服务人员很多工作。」这就是日本饭店不喜欢给台湾人住宿的原因。
  其实,不要责怪日本饭店不给我们住宿,先冷静反省自己。否则,就像乌鸦一样,若不改变音声,不论走到哪里,别人都嫌吵,讨厌和它在一起。
  ㈢不吐毒态,欲心驰骋;
  未能自调,不应法衣。
  当我们有许多不清净的想法、念头升起时,将它吐出来,让心净化,而不是随著欲望心驰骋流转。若不能节制贪欲心,则难与如来的教法相应。贪欲心一驰骋,就如猿猴一般,没有一刻安静下来,外境一动,心也就跟著浮躁了。有些妇女,见到百货公司大拍卖、大减价的广告,贪心就升起。她们以为,趁著大减价,买到的东西比较便宜。回家後才发现,因为贪小便宜,买了许多用不著的东西。
  佛光山有一个功德主很会赚钱,钱多到不想赚,也不知怎么花,唯一想到的是要布施。甚至跟大师说:「我们这些世俗人只想到要赚钱,不知如何用钱!买来买去就是汽车洋房,请大师教我如何用钱。」
  ㈣如蜂集华,不娆色香;
  但取味去,仁入聚然。
  蜜蜂采蜜时,只取花蜜,不损花的美丽,花香也不会受影响。仁德如佛、如圣贤的人,处众时也是一样。行持大乘佛法的修道者,虽处繁华杂染的社会,即使应酬於歌舞升平的宴会中,内心也能如如不动,如同蜜蜂采蜜,不损色香。
  以前有位居士姓王,大家叫他王居士。王居士每天在寺院里勤劳作务,除了早晚功课不断外,闲暇时,也不忘深入经藏,可谓标准的修行人,寺里的人众个个都赞叹不已。
  渐渐地,王居士的生活有了转变。他不仅经常下山,外出时,总是西装革履,穿戴整齐。别人问他去那儿,也只笑而不答。大家对他的行径疑惑下解,认为他变了。
  有一天,王居士又出门去,寺里一位人众好奇地尾随其後,竟然看见他走进酒吧、妓院。这位寺众大吃一惊,赶紧回寺院报告。众人听後,群起哗然,纷纷要求住持和尚清理门户,将他迁单处分。
  王居士知道後,向住持和尚禀告:「地藏菩萨为度众生,连地狱都愿意去,请和尚与我一同前往,一探究竟。」一到门口,只见三、四十位貌美的女子,既无浓妆艳抹,也没奇装异服。大家穿著海青,井然有序地排班,恭请和尚念佛开示。她们法器梵呗,清净庄严,行止进退,合宜有度。住持和尚终於明白,这些日子来,王居上到酒吧、妓院的用意与用心了。
  後来王居士披剃出家,就是有名的悦西法师。
  悦西法师虽然进出声色场所,然而,菩萨以众生为道场,红尘里一样度众修行,如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唐朝庞蕴居士一家人,个个开悟得道,生死来去,潇洒自在。真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啊!
  ㈤不寐夜长,疲倦道长;
  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无法安睡的人,以为长夜漫漫;对人生疲厌的人,觉得道路长远,走不到尽头:同样地,愚痴的人,处於生死轮回中,永无解脱之期。这是因为愚痴者不知正法,身、口、意所造的都是错误的不善法。假如今生因身、口、意造不善业,导致来生堕入畜生道。彼时,因无法听闻正法,所接触的,都是恶劣的环境。在这样不好的因缘下,又造作恶法,如此恶性循环,离善法也就越来越远,无法超生了。
  有一年,佛光山来了一只野狗,叫小黄。大家同情它,并拿食物喂它。刚开始,它的眼神很邪恶,渐渐地,因听经闻法,慢慢薰习後,变得善良多了。畜生也能听得懂佛法,只是,如果人能听得懂一百分,狗只能听懂百分之零点多,那么,它要几时才能听得开悟,脱离畜生道呢?
  正如《地藏经》所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轮回的严重,并不在今生堕入畜生道受报,来生一定能再来做人而已,而是一旦堕入三恶道,就失去许多听闻正法、做好事的机会。没有因缘、没有智慧,离佛越远,离解脱也就越远了。
  ㈥有子有财,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何忧子财?
  一般人总是汲汲於三妻四妾、家财万贯、五子登科。其实,世间真相,就如《八大人觉经》里说的:「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李白脍炙人口的诗,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把世间的流转、迁变,道得淋漓尽致。亲人子女,有一天终会分离;财富万贯,逢到「五家」大火、大水、盗贼、恶王,乃至生了不肖的儿女,也就没有了。而且「我」尚不是真我,子孙与财富又哪能永远为我所有呢?「我」为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大限一到,自己都做不了主,又有哪一样是我们的呢?
  学道的人,应明了「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生该忙的是什么?固然为妻子儿女、房屋田产而辛苦忙碌,但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人生,乃至来生,储备好福德智慧的资粮。什么是未来的资粮?善因、善缘、善业功德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现在努力播种、耕耘的。
  ㈦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
  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有苦,即是来自「爱执」,爱执的对象不仅是亲人、家属、朋友、花、草、树木、物品等等,更有对自己的爱著。
  然而,经典也说:「情不重,不生娑婆」、我们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感情、有情爱的生命。爱,是生命的根源。有的爱是清净的,有的爱是染污的;有的爱是占有,有的爱是奉献的,端看每个人如何成熟感情、升华感情。
  这首偈谈到,我们不要拼命追求情爱,更不要执著自己所不爱、不喜欢的。为什么?很喜欢,很喜爱,见不到时,就会难过、失落:不爱的,讨厌的,看到了,也会起怨怼。这就是佛陀说的「怨憎会、爱别离苦」。爱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要占有对方,因此,要淡化爱瞋的感受,必须要用慈悲、奉献来净化情爱。
  有一对任职於中学教员的夫妻来找我。他们有一个孩子,从国中一年级开始,就和母亲结冤雠。原因是,母亲不同意他所交往的女朋友,这个孩子便不回家,甚至在外惹事生非,常常夜宿警察局。为他迁校、转学,如今也已高中毕业。
  这个母亲所执著的理由是「疼爱孩子」,不希望孩子与不好的女孩交往。然而,她也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设想。与其让他和喜欢的人交往,总比让孩子与自己结仇、不回家、给警察抓走,还来得好。爱!不能给对方认为你很主观、盲目、执著,不为他设想,否则,徒增彼此的痛苦而已。
  依空法师要出家时,最疼爱她的大哥,曾拿刀威胁她。他认为妹妹读到大学毕业,竟然跑去出家,他宁愿杀死妹妹,也不愿妹妹当尼姑。依空法师击桌相抗:「你有什么资格立场?我读到大学毕业,也不是你栽培的。何况色身是父母所给,你没有权力这样对我。你对我无情,也不要怪我对你不义。」割舍亲情後,依空法师将这份感情,升华成对众生的大爱,奉献自己,安心修道。
  有些年轻人要求出家,俗家激烈反对的,大都能成功的出家;反而是那些父母虽同意,却让儿女牵肠挂肚、罣碍很多的无法披剃。世间爱与不爱,幸与不幸,实在很难说。学佛的人,最好能以慈悲、中道来净化爱瞋。
  ㈧自己心为师,不以他为师。
  佛陀临涅槃时曾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曾有信徒问星云大师:「佛教里提到释迦牟尼佛最大,释迦牟尼佛却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究竟哪一尊佛,才是最大的?」
  大师回答他:「你最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因此,不要妄自菲薄,当自尊自重。

原典
  法句经
  <双要品>
  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铄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随乱意行,拘愚入冥;自大无法,何解善言?
  随正意行,闲解清明;不为妬嫉,敏达善言。
  愠於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行见身净,不摄诸根;饮食不节,慢堕怯弱。
  为邪所制,如风靡草;观身不净,能摄诸根。
  食知节度,常乐精进;不为邪动,如风大山。
  不吐毒态,欲心驰骋;未能自调,不应法衣。
  能吐毒态,戒意安静;降心已调,此应法衣。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行,淫氵失为穿。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淫氵失不生。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如近香熏;追智习善,行成洁芳。
  造忧後忧,行恶两忧;彼忧惟惧,见罪心懅。
  造喜後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欢,见福心安。
  今悔後悔,为恶两悔;厥为自殃,受罪热恼。
  今欢後欢,为善两欢;厥为自祐,受福悦豫。
  巧言多求,放荡无戒;怀淫怒痴,不惟止观①。
  聚如群牛,非佛弟子;时言少求,行道如法
  除淫怒痴,觉正意解;见对不起,是佛弟子②。
  <华香品>
  华香品者,明学当行,因华见实,使伪反真。
  孰能择地,舍监取天;谁说法句,如择善华。
  学者择地,舍监取天;善说法句,能采德华。
  知世坏喻,幻法忽有;断魔华敷,不睹生死。
  见身如沫,幻法自然;断魔华敷,不睹生死。
  身病则萎,若华零落;死命来至,如水湍骤。
  贪欲无厌,消散人念;邪致之财,为自侵欺。
  如蜂集华,不娆色香;但取味去,仁入众然。
  不务观彼,作与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
  如可意华,色好无香;工语如是,不行无得。
  如可意华,色美且香;工语有行,必得其福。
  多作宝花,结步摇绮;广积德者,所生转好。
  奇草芳花,不逆风熏;近道敷开,德人逼香。
  栴檀③多香,青莲芳花;虽曰是真,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不可谓真;持戒之香,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行无放逸;定意度脱,长离魔道。
  如作田沟,近于大道;中生莲华,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凡夫处边;慧者乐出,为佛弟子。
   〈愚闇品〉
 愚闇品者,将以开日蒙,故陈其态,欲使窥明。
  不寐夜长,疲惓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痴意常冥,逝如流川;在一行疆,独而无偶。
  愚人著数,忧戚久长;与愚居苦,於我犹怨。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忧于财?
  暑当止此,寒当止此;愚多务虑,莫知来变。
  愚日蒙愚极,自谓我智;愚而胜智,是谓极愚。
  顽闇近智,如瓢斟味;虽久狎习,犹不知法。
  开达近智,如舌尝味;虽须臾习,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为身招患;快心作恶,自致重殃。
  行为不善,退见悔悋;致涕流面,报由宿习。
  行为德善,进睹欢喜;应来受福,喜笑悦习。
  过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处,自受大罪。
  愚所望处,不谓适苦;临堕厄地,乃知不善。
  愚蠢作恶,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炽燃。
  愚好美食,月月滋甚;於十六分,未一思法。
  愚生念虑,至终无利;自招刀杖,报有印章。
  观处知其愚,不施而广求;所堕无道智,往往有恶行。
  远道近欲者,为食在学名;贪猗家居故,多取供异姓。
  学莫堕二望,莫作家沙门;贪家违圣教,为後自匮乏。
  此行与愚同,但令欲慢增;利求之愿异,求道意亦异。
  是以有识者,出为佛弟子;弃爱舍世习,终不堕生死。
  〈好喜品〉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贪欲,则无忧患。
  违道则自顺,顺道则自违;舍义取所好,是为顺爱欲。
  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
  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已除缚结者,无爱无所憎。
  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
  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
  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
  贪法戒成,至诚知惭;行身近道,为众所爱。
  欲态不出,思正乃语,心无贪爱,必截流渡。
  譬人久行,从远吉还;亲厚普安,归来欢喜。
  好行福者,从此到彼;自受福祚,如亲来喜。
  起从圣教,禁制不善;近道见爱,离道莫亲。
  近与不近,所住者异;近道升天,不近堕狱。

注释
  ①止观:为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昆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於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
  ②佛弟子:佛陀之弟子。如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十大弟子,以及其他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其後则广指信仰佛陀之教法者。
  ③栴檀:为常绿之乔木,干高数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为粉末,可为檀香,或制香油,叶长约五公分,枪锋状对生,房状花。球形核果,大如蚕豆,熟时呈黑色,颇富汁液,核甚坚硬,竖之有三凸陵。香气浓郁,古人用以雕刻佛像,如优填王以此香木所刻之佛像,举世闻名。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