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白话佛经 > 十地经论 白话文 > 正文内容

十地经论 1 卷一 初地欢喜地之一

十地经论 白话文  时间:2022-02-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1卷一——初地欢喜地之一 
 

译文
  经文:当时十方诸佛原地不动,靠著如意神通,一齐伸出右手,去抚摸金刚藏菩萨的头顶。
  论释:原地不动而能抚摸金刚藏菩萨头顶,这显示出诸佛无上的神力。如果离开原地去摸金刚藏菩萨的头顶,那就无甚奇异可谈。这是靠了如意神力,不是靠五神通中的其他神力。以上说完加分,後面将说起分。
原典
  经曰:尔时十方诸佛,不离本处,以神通力皆申右手,善摩金刚藏菩萨(1)摩诃萨(2)项。
  论曰:不离本处而摩此者,显示殊胜神力。若来此处则非奇异,是如意通力非余通等。已说加分,云何起分(3)?
注释
  (1)金刚藏菩萨:《华严经·十地品》把该菩萨举为上首,十方诸佛通过该菩萨来宣说十地。
  (2)摩诃萨:菩萨的美称,与「菩萨」同义、常与「菩萨」连用。
  (3)加分、起分:天亲菩萨把《十地经·欢喜地》的内容分为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请分、说分、校量胜分等八个部分,加分、   起分是其中两分。以下所说本分、请分、说分、校量胜分,同是出於此。
译文
  经文:诸佛抚摸金刚藏菩萨头顶之後,当时金刚藏菩萨便出离三昧这种精神入定的状态。
  论释:出离三昧,是因为入三昧时,已经得到诸佛所加的胜妙威力,又为众生授法时机已到,便返显寂来无言之理。已说起分,下说本分。
原典
  经曰:诸佛摩金刚藏菩萨顶已,尔时金刚藏菩萨即从三昧起。
  论曰:即从三昧起者,以三昧事讫故,又得胜力,说时复至,定无言说故。已说起分,云何本分?
译文
  经文:金刚藏菩萨出离三昧後,便对诸菩萨说:「诸位佛子,这些菩萨发愿善决定,既无杂染,又不可见,犹如法界,广大无边,又如虚空,无所不包,通达未来,覆护一切众生界。诸位佛子,这些菩萨由此便能入过去诸佛智慧地,便能入未来诸佛智慧地,便能入现在诸佛智慧地。
  诸位佛子,这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正为这菩萨十地是三世诸佛共同教说,所以我今天特来宣说。何为十地?一是欢喜地,二是离垢地,三是明地,四是焰地,五是难胜地,六是现前地,七是远行地,八是不动地,九是善慧地,十是法云地。
  诸位佛子,这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佛子,诸佛世界诸佛如来无不叹说这菩萨十地。诸佛如来为何皆加叹说?只因为这是菩萨胜妙大法,又是菩萨光明教法。诸位佛子,明辨十地之事,就是明辨菩萨摩诃萨诸地智慧,此事实在奥妙无穷。」
  论释:金刚藏菩萨为何不待众菩萨劝请便主动开口讲说?因为如果自己不先开口,众菩萨便不知道他要宣说,更不知他要宣说何种教法。所谓愿善决定,就是初地中所说的发菩提心,这是菩萨所发的本愿。所谓善决定,是说真如实智的所摄之故。所谓善决定就是善的决定。这善决定已入初地,初地以前的菩萨,尚未修习此善决定。善决定有六种:
  一是观相善决定。诸法之相虽然万殊,但穷观其实,终究同归一理,正如经中所说「无杂」;
  二是真实善决定。这已超出一切世间境界,是出世间境界,所以经中说「不可见」;
  三是胜善决定。这是真实法界,是大法界,是诸佛之根本,胜过事法界一切现象,如经所说「广大如法界」。真实大法界,融一而备万,一体异名,大胜高广,自相天真,自然常住。如此正观诸法实相,便得伏灭烦恼,身心清净,有大智慧,超过凡夫、二乘,因佛法本是净法之故。诸佛菩萨,善巧教化,集诸功德,广开智慧,因大乘教法,本来如此之故。又法界是大白法界,因原是善法之故;
  四是因善决定。因善决定又有两种:一是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此因能生万事万物,生生不已,如经所说「究竟如虚空之故」;二是常果因善决定。由此而得菩提智德、性净涅槃,所以经中说「尽未来际」;
  五是大善决定。随宜教化,利益众生,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此大善决定与因善决定密切相联。无常爱果因能随顺世间,不停住於涅槃;常果因能得涅槃,不停留於世间;无常共常,常共无常,即是随宜教化;
  六是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地而不怯弱,如经所说「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另外,这菩萨十地,从佛果初起,至佛果圆满,能使佛法永住,所以经中说「诸佛子,这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
  以上所说愿善决定,善决定是总相,分为六种是别相;善决定是同相,分别解说是异相;概略地说是成相,展开来说是坏相,比如世界成坏。  
  为何一定要说菩萨十地?这是为了对治十种蔽障。何为十种蔽障?一是凡夫我相障。凡夫执著有我,贪求外物,生起无限烦恼,能障无漏圣性;二是邪行於众生身等障。众生身、口、意三业之恶行,能障清净之性;三是闇相於闻思修等诸法忘障。忘失闻、思、修之法,能障胜定、总持及所发之三慧;四是解法慢障。不能理解诸法实相,执著万事万物为实有,能障菩提智慧;五是身净我慢障。厌生死,乐涅槃,而障无差别之道;六是微烦恼习障。执持有染有净之粗相,而障无染净之道;七是细相习障。执持有生灭之细相,而障妙空无相之道;八是於无相有行障。於无相中作加行,使无相观不能任运而起;九是不能善利益众生障。不愿勤行利他之事,而乐於利己之事;十是於诸法中不得自在障。通过修行十地,断除以上十障,才能证得真如大法。
  为何菩萨十地初名欢喜地,乃至第十地名法云地?成就无上自利利他之德,初悟胜妙佛理,心多欢喜,所以名为欢喜地;脱离烦恼垢染,避免误心犯戒,清净戒具足,所以名为离垢地;坚持如法修行,闻、思、修三慧并照,显现介法光明,所以名为明地;不忘智慧之火,能烧烦恼之薪,所以名为焰地;得出世间大智,善巧教化众生,堪能救度难度者,所以名为难胜地;已得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的大智慧,这种菩萨大智,虽然在此地尚未纯熟,但毕竟已经现前,所以名为现前地;善修无相之行,不著於空,离於有、无分别之相,功用圆满穷极,远超世间道及二乘出世间道,所以名为远行地;菩萨自初地以来,广修行道,至此而得纯熟,离功用相,空、有双现,所以名为下动地:以四无碍智慧力说法利生,成就利他善行,所以名为善慧地;菩萨得大法身,普覆如云,又能普降法雨,浇灭众生烦恼尘炎,自利利他,具足自在,所以名为法云地。如此菩萨,则受得法王之位,好比太子,高出诸王子,可得自在。菩萨至第十地,於法虽得自在,但尚余微细智障,因而仍有所不自在,微障除尽,佛果圆显,才是佛地。
  菩萨十地,依次修行,灭除诸障,至於佛地,犹如妇人,怀胎十月,历经艰辛,方得生子。修至佛地,一切境界智慧明了,如同婴儿出生时,诸根觉了。怀孕在藏,至於生子,前後相继,须经十时:一为陀罗婆身时,其胎形如乳;二为捭罗婆身时,其胎形如薄酪;三为尸罗他身时,其胎形如稠酪;四为坚身时;五为形相似色身时;六为性相似身时;七为业动身时;八为满足身时,满足身有三种;根满足时,男女相别满足时,广长诸相满足时。如此十时,正与诸地相似:陀罗婆身,喻如初地始证真如之形;捭罗婆身,比喻二地修道解心;尸罗他身,比喻三地具足禅定智慧;坚身比喻四地出世法身坚固不坏;形相似身比喻五地不住道行,广化众生,形同诸佛;性相似身比喻六地四无碍智开明现前,智慧似佛;业动身比喻七地大方便智起殊胜行;满足身比喻後三地行德满足,根满足时比喻八地报行纯熟,男女相别满足时比喻九地自利、利他二行相分,广长诸相满足时比喻十地一切功德圆满。「佛子,我不见诸佛世界,诸佛如来无不叹说这菩萨十地。」这是显示十地法为胜妙大法,以使众生欣求渴仰。
  其中所说「佛世界」,是指诸佛出世之处,好比稻田,是稻米长成之处。诸佛所化之处,也称之为「佛世界」。「叹说」有两种含义:「说」字指说阿含义,即是十方诸佛为诸大众宣说因分;「叹」字指证人义,即是十方诸佛赞叹地果分微妙离言,令人契会。「摩诃萨」的意思是大,有三种大:一愿大,二行大,三利益众生大。「胜妙法」,是说诸法门中最殊胜之教法。「光明」,是指此大乘教法显照一切其余法门,十地之体即是根本法门。明辨十地之事,是令世人解知真证之相,所以说此事实在奥妙无穷。所谓「菩萨摩诃萨诸地智慧」,是显示出世间之大智慧,这不同于世间分别有为事相之智,所以能成就菩萨清净道。
原典
  经曰:起三昧已,告诸菩萨言:「诸佛子,是诸菩萨愿善决定(1),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覆护一切众生界。佛子,是诸菩萨乃能入过去诸佛智地,乃能入未来诸佛智地,乃能入现在诸佛智地。
  诸佛子,此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因是事(2),故如是说。何等为十?一名欢喜地,二名离垢地,三名明地,四名焰地,五名难胜地,六名现前地,七名远行地,八名不动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云地。  
  诸佛子,此菩萨十地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佛子,我不见有诸佛世界是诸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增上胜妙法故,亦是菩萨光明法门。所谓分别十地事,诸佛子,是事不可思议,所谓菩萨摩诃萨诸地智慧。」
  论曰:何故不请而说?若不自说,众则不知为说,不说,又复不知欲说何法。愿善决定者,如初地中说发菩提心,即此本分中愿应知。善决定者,真实智摄(3)故。善决定者,即是善决定(4)。此已入初地,非信地(5)所摄。此善决定有六种:
  一者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6)相故,如经「无杂」故;
  二者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
  三者胜善决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经「广大如法界」故。大胜高广一体异名法相义(7)故,一切法法尔故。复法界大真如观(8),胜诸凡夫二乘智等净法法尔故。复法界大方便(9)集地(10),谓说大乘法法尔故。复法界大白法界(11)善法法尔故;
  四者因善决定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12)因善决定。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空」故。二常果(13)因善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
  五者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次前善决定,此愿世间涅槃中非一向住(14)故;
  六者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复此十地生成(15)佛智住持(16)故,如经「诸佛子,此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故」。
  於中善决定者是总相。余者是别相。同相者善决定,异相者别相故。成相者是略说,坏相者广说故。如世界成坏。
  何故定说菩萨十地?对治十种障故。何者十障(17)?一者凡夫我相障;二者邪行於众生身等障;三者闇相於闻思修等诸法忘障(18);四者解法慢障(19);五者身净我慢障(20);六者微烦恼习障(21);七者细相习障(22);八者於无相有行障(23);九者不能善利益众生障;十者於诸法中不得自在障。
  何故十地初名欢喜,乃至十名法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24)等,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焰地;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地(25);般若波罗蜜行有间(26),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27),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报行纯熟无相无间(28),故名不动地(29);无碍力(30)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如是受法王位,犹如太子抄诸王子而得自在。是处有微智障(31)故不自在。对治此障故说佛地。
  又如怀孕在藏,菩萨十地亦复如是。以诸地有障故,如子生时,佛时亦尔,事究竟故。又如生时诸根觉了,佛亦如是。于一切境界智明了故。藏有十时(32):一者陀罗婆身时;二者捭罗婆身时;三者尸罗他身时;四者坚身时;五者形相似色身时;六者性相似身时;七者业动身时;八者满足身时;於中有三种,根满足时,男女相别满足时,广长诸相满足时。如是十时诸地相似故,「佛子,我不见有诸佛世界是诸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显此胜法为令时众增渴仰故。  
  佛世界(33)者,於中成佛,喻如稻田。往作佛事者,亦名佛世界。叹说者,於中有二种:一者为说阿含义(34),二者为证入义(35)。摩诃萨者,有三种大(36):一愿大,二行大,三利益众生大。胜妙法者,诸法门中最殊胜故。光明者,此大乘法显照一切余法门(37)故。法门者,名为法(38)故。分别十地事者,显示世间智所知法(39)故。是事不可思议,所谓菩萨摩诃萨诸地智慧者,显示出世间智故,此非世间分别地智,能成菩萨清净道故。
注释
  (1)愿善决定:「愿」指佛菩萨所发本愿。「决定」意指一定不变。慧远《十地经论义记》卷六中说,「决定」的含义有五种:一就行体决定不退,二对所信及所证法决定不疑,三对生死决定不作,四对菩提决定趣向,五对众生决定能益。
  (2)是事:指诸佛同说地事。
  (3)真实智摄:真如实智与理相应。
  (4)善决定者,即是善决定:法上《十地论义疏》卷一说,十地之体便是出世真证,如果以世法来解释则失其正义,所以直言「即是」。
  (5)信地:菩萨修行的阶位中,十地以前称信地,十地则总称为证地。
  (6)一味:《十地论义疏》卷一称,体无分别,不杂无明,所以言一味。《十地经论义记》卷六说,诸法之相虽然众多,但穷观其实,如理不异,所以称一味。
  (7)一体异名法相义:诸法之相万殊,称谓有异,但其实体是一,融一而备万,所以说一体异名。
  (8)法界大真如观:观诸法无实体相,契同一味,伏灭烦恼,心得寂静。
  (9)大方便:指佛菩萨广大善巧之教化。  
  (10)集地:集诸功德智慧之法门。
  (11)白法界:「白」是净义。助行除障,能净法界。
  (12)无常爱果:据《十地经论义记》卷六,诸佛菩萨得大涅槃,不舍世间,是无常爱。随世生灭,所以称无常,大悲作用理是可乐,名为爱果。
  (13)常果:据《十地经论义记》卷六,指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二种涅槃。有余涅槃是烦恼永尽,已断生死之因,但仍余有漏依身而色相相续;无余涅槃则是更灭依身,无有所余。这二种涅槃同为一体,但无余涅槃在命终时才现。《义记》卷六又说,无常爱果和常果,如同《涅槃经》中的常共无常、无常共常二种行德,或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二种庄严。智慧庄严无为、无漏、无碍、常住,即是常果;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有碍、非常,即是无常爱果。
  (14)世间涅槃中非一向住:常果因善能得涅槃,所以於世间不一向住;无常果因及此大善,能随世间,所以于涅槃不一向住。
  (15)生成:据《十地经论羲记》卷六,佛果始起名为生,佛果终满名为成。
  (16)住持:有二意,前者指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後者指掌管一寺之主僧。此处指前者而言。
  (17)十障:原为「一障」,今据宋本等诸本及文意校改。据《华严经疏》卷三十一、《成唯识论》卷九等,修行十地,须相应地断除十障,    十障分别为:异生性障,邪行障,闇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下乘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   障,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等十障与本文所说十障大同小异。
  (18)闇相於闻思修等诸法忘障:此是对三地闻法解心而说合钝为障。闇钝之相即是忘失闻思修三慧,不能如法修行。
  (19)解法慢障:此是对四地出世真证,而说三地中取相解心为慢、为障。
  (20)身净我慢障:此是对五地乎等净心,而以四地中取净为慢、为障。
  (21)微烦恼习障:此是对六地十平等法,而说五地中取染净法分别慢心为障。
  (22)细相习障:此是对七地十方便慧发起胜行,而说六地中乐空为障。(23)于无相有行障:此是对八地无功用行,而说七地中功用为障。
  (24)误心犯戒烦恼垢:据《十地经论义记》卷六,犯戒有二种,一是故,二是误。故意为重,误心为轻。起於故意之烦恼,粗而不细,前地   已除;起於误心之烦恼,细而不粗,此地远离。
  (25)难胜地:《十地经论义记》卷六说,有人解释难胜,以得出世智方便善巧为胜,以能度难度为难,这是不妥当的,准确的解释应该是:    得出世智方便善巧为难,此难有二种,一对前三地而明出世难,所以不论言十平等心甚难得;二对四地而明其方便随世间难,所以不论   言又现世间最难得。能度难度,则是对难而显其胜。
  (26)般若波罗蜜行有间:般若波罗蜜指菩萨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的大智慧,此种大智慧,七地以上念念常现,而在六地,大智虽现,但尚   未纯熟,所以有间。
  (27)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离於有无间隔之相称为无相。七地中修方便慧,於空不著,名为善修无相。发起胜行名为行。前六地功用未满   ,此七地得以穷极,所以说是究竟。
  (28)报行纯熟无相无间:菩萨自初地以来,广修行道,至此而纯熟。相对於此前修道,此地行德称为报行。离功用相名为无相;离间隔动、   空有双现名为无间。
  (29)不动地:七地无相,但有功用,此地得无功用,所以称不动地。
  (30)无碍力:指四种无碍智力,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见《十一经论》卷十)。
  (31)微智障:菩萨至第十地,於法虽得自在,但尚有微细所知障及烦恼之种子,断此余障,才能入佛地。此微智障与前十障又合称十一重障。
  (32)十时:这是以人怀胎十月来喻说十地,陀罗婆意为乳,喻初地始证真如形佛胜智;捭罗婆意为薄酪,喻二地进入修道解心转强,如酪胜   乳;尸罗他意为稠酪,喻三地具足禅定智慧,神通化物善根已厚;坚身喻四地出世法身坚固不坏;形相似喻五地不住道行广化来生,形   同诸佛相似;性相似喻六地无障碍智开明现前,智慧似佛;业动身喻七地大方便智起殊胜行;满足身喻後三地行德满足;根满足喻八地   报行纯熟;男女相别喻九地自利利他二行相分;广长诸相喻十地一切功德圆满。
  (33)佛世界:指佛出世处,又指佛所化之处。
  (34)为说阿含义:此是解释经文中「叹说」之「说」,十方诸佛为诸大众宣说因分,名为说阿含。
  (35)为证入义:此是解释经文中「叹说」之「叹」,十方诸佛叹地果分微妙离言,不可宣说,令人契会,名为证入。
  (36)三种大:《十地经论义记》卷六解释说,发意遐廓求大菩提名为愿大;旷集诸度称为行大;四摄等益名为利益众生大。
  (37)余法门:指世间行修。
  (38)法门者,名为法:是指十地体为法门。
  (39)显示世间智所知法:意思是真证之相随修而说十,能令世人解知。世修中分得真证之相也称作世间智所知法。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