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十九面,第三行,向下是解释名相,什么是「菩萨摩诃萨」: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中国古人喜欢简单,在文字跟语言都讲求要简要详明,简单、扼要,也要说得很清楚。印度人的习性跟我们中国人相反,印度人喜欢详细,所以他们的东西我们看起来就显得很囉唆,显得太多了,于是翻译往往把尾音也都省略掉,我们把它翻成菩萨。「摩诃萨」是摩诃菩提萨埵,我们加个摩诃,当中也省掉了。所以这一句应当是「菩提萨埵摩诃菩提萨埵」,我们此地用的文字就简单了,用菩萨摩诃萨。
它的意思有古译,有今译,这是解释。蕅益大师在此地是采取古时候的解释,新的解释是以玄奘大师为代表。玄奘大师翻菩提萨埵翻作「觉有情」,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的众生,是照字面上直接翻译的。古人把它翻作「大道心众生」,大道心也就是觉悟的意思,不觉悟的人哪有大道心?大道心众生。「此云大道心」,也就是真正发愿修学要圆成无上的大道,发这样的心的人,依照这个目标、方向来修行,我们就称他为菩萨。「摩诃」是大,摩诃萨就是大菩萨,通常我们称三贤的菩萨就称菩萨,称十地叫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也就是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前面四十个位次都称菩萨,后面十一个位次,就是从初地到等觉,我们尊称他为大菩萨。经论上也常常用三贤十圣,三贤是三十个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贤位,登了地之后我们称他作圣人,就是大菩萨。所以,三贤十圣跟这里讲的菩萨摩诃萨是同样的意思,这五个字就是把大乘法里面所有修行的人全部都包括,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
成就众生,菩萨跟声闻、缘觉不一样,声闻、缘觉只有自利而不发利他之心,不发不是没有,这个诸位要记住。阿罗汉、辟支佛也很慈悲,但是他跟菩萨不同的,就是菩萨是以清净心、平等心主动的去教化众生、去帮助别人。阿罗汉、辟支佛不是主动的,有人去求他,他看得很顺眼、很投缘,他就教他;他要看不顺眼,他一样不教你。所以他叫做小乘,不像菩萨那样的平等,那样的慈悲,无条件的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大众。所以他是「悲智双运」,悲是他有大慈悲心,智是他有智慧,他有智慧、他有能力。这个名称是「自他兼利」,不但是自利也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这称菩萨。再接着看底下的注子。
「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菩萨众里面的代表人物不多,只举了四位,四位足以代表这个法门。文殊是法王子,文殊师利法王子,佛称为法王,王是比喻、是形容。佛法是平等法,没有地位高下的,王是世间法,是很不平等的,是高高在上的。王自在,他发号施令,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底下的臣民是唯命是从,一定要服从他,服从就没有自由、就不自在了,所以「王」是取自在的意思。佛对于一切法门都通达无碍,是一切法当中他没有障碍,他得大自在,所以用王来表示这个意思。他并不是真正像世间的一个国王、大王一样的,不是的,他是取在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文殊菩萨这是智慧第一,所以他就是继承佛陀教化众生的事业,好比是王子一样的。所以「王子」、「王」都是比喻,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的,佛跟菩萨跟我们大众,地位完全是平等的,决定没有高下。这也表示佛法的传承、教学是以智慧为第一,所以大小乘经典里面标榜的都是「戒定慧」,慧是佛法终极的目标,戒跟定都是手段、都是方法。所谓是因戒得定,可见得戒目的是要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所以智慧才是佛法修学真正的目标。可以说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我们今天称佛教为教育,佛教是智慧的教育,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要认识明白的。
在菩萨众之中,哪一位菩萨智慧、神通、德能也是平等的,也没有高下的。为了表法起见,每个菩萨特别标榜一个特长,像文殊菩萨标榜的智慧第一,意思就在此地。显示这个法门,确实是要高度的智慧,声闻众当中舍利弗智慧第一,菩萨众当中文殊师利智慧第一,不是高度的智慧,这个法门很难理解、很难接受。所以,一定是叫着智慧第一的人,他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才能将这个第一法门、殊胜无比的法门传授给他,在此地代表这个意思。我们听到这个法门之后,能够生起大欢喜心,能够发大愿依教奉行,我们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抉择,就是选择这个法门,这个选择,那我们跟文殊师利菩萨、跟舍利弗尊者没有两样。这是至高无上智慧的选择,就是其他地方我们比不上文殊菩萨、比不上舍利弗,选择法门来说我们不比他差,跟他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将来我们的成就也是相同的。在序分里面一定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非勇猛实智」,实智是真实的智慧,这是拣别不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世间人聪明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这是真实的智慧,才能够亲证,才能够了解佛所说的这个法门。所以菩萨众当中,文殊排在第一。第二位是弥勒。
「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弥勒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慈悲的意思,所以我们称他叫慈氏。弥勒菩萨慈悲,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弥勒是他的姓。我们学佛的同修,每天念的回向偈都念到「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净土怎么个庄严法?口头上念,我们其实做到了没有?弥勒菩萨就代表这个意思,是以究竟庄严清净佛国为要务。假如我们做不到,阿弥陀佛纵然非常慈悲,欢迎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不只阿弥陀佛一个人,还有许多的菩萨,这些菩萨个个都是清净庄严佛国土。我们是完全做不到,这做不到,我们到那里去,造成那个国土的污染,人家怎能容纳得了我们?所以诸位要晓得,庄严佛国土现在就要做。怎么个作法?「心净则土净」。我们读经,我们念佛,试问问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念佛?一般人讲这修行!你修的什么行?不可以不知道。我们是把染污的心修正为清净的心,心净则土净,那就是庄严佛国土了。
心是正报,土是依报,依正庄严,所以我们天天在念,天天在修。假如我们读经、念佛,我们这个心没有把它修成清净,你的佛跟经叫白念了。当然我说白念也说得太过分一点,这个念只有福报,变成福德而不是功德。我们佛门里面讲的德,这个也要知道,心不清净,你念佛、念经变成福德,将来的果报就是六道里面的福报,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不能庄严佛国土。如果我们读经、念佛,真的念到心清净,那就是属于功德。功德跟福德要分清楚,福德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你看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生死事大,六道轮回,福不能救,有福的人没有办法出三界,福不能救。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够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这是一定要晓得的。
慈氏菩萨在此地代表的,他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后补佛,现居等觉。他是以大慈大悲,在佛门,慈悲上加上一个大,这一定是说明这个慈悲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的慈悲,就不能称为大慈悲,大慈悲是对于一切众生以平等心、清净心拔苦与乐。他有苦难一定帮助他解决,帮助他得到快乐,离苦得乐,这个叫做大慈悲。平等心诸位要知道,就是清净心,所以大慈悲,那就是心净土净了。我们心里头有等差、有分别,就不清净,所以平等是清净的意思,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弥勒菩萨代表这个。这是福慧两种庄严统统具足,这是往生净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你看智慧、福报庄严,这是两位菩萨代表的,文殊代表智慧,弥勒代表的福德的庄严,就是心净土净,这是我们当务之急。蕅益大师这句话很重要,就是严净佛国为要务,在现前就是要清净心地是我们当前的要务。在三皈里面,我们所修学的是「觉、正、净」,本宗特别侧重在净而不染,所以净而不染是我们现在修行最重要的课题。这两位是劝愿,下面两位菩萨是劝行。
「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不休息跟常精进要不合在一起,它是一个意思,能讲得通的,不休息就是常精进,常精进就是不休息。如果这两个名词合在一起,讲成一个就讲不通,那底下一句就变成废话了。它必然有两个不同的意思,这个地方大师给我们说出来了。不休息是讲他奋发勇猛的意思,他修学的功夫从来不间断,表这个意思。这也非常之难,因为一般人修学之所以不能成就,实在讲原因在懈怠、懒惰,一懈怠,功夫就退转了。中国俗话常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们是不是这个样子?想一想真的一点也不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用几个钟点功?我一天用两个小时功,那不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吗?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两个小时用功,二十二个小时间断,这样修行怎么会有成就?换句话说,就是真正用功,二个小时心清净,二十二个小时心里混浊,我们的功夫敌不过业力,这往生就没指望了。
很用功的人,我一天用十二个小时功,还有十二个小时是散乱的、是染污的,那个往生没有把握,一半一半,很危险。必须要我们的功夫真正能够超越,这才有把握。所以古人用功日夜不间断。佛在世的时候,僧团里面这些人所表演的,出家人,出家人睡眠,特别是小乘经里面记载得很清楚。印度讲时间单位是昼三时、夜三时,它是这个分法的,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晚叫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所以古印度时间单位只有六个。我们中国时间对于单位比它要细一些,中国把时间分成十二个单位,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单位。我们中国的两个时辰才是印度的一时。现在我们所通用的是用外国计算单位的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个时辰,我们中国称为小时。为什么称为小时?比我们中国时辰小,它二十四个小时。印度一时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佛陀在世,出家人睡觉,中夜分是睡觉的时间,中夜分是晚上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床。所以,他的休息时间就是中夜。换句话说,二十四时,他二十小时用功,四小时睡眠,所以他能成就,那个比例占得大。这是我们自己要警惕的,自己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就,不能不用功,不能不发愤,一定要学不休息菩萨。
还得要学常精进菩萨,怎么常精进?我们自己修行是自利,除了自利之外,我们还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并不妨碍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么?诸位要晓得,就是清净不染,这是真正的功夫。怎样才能做到?我们帮助人,心里不可以有执着,不可以有得失,更不可以有贡高我慢,「我帮助人多少,我对人有恩」,你的心地就被染污了。一定要像《般若经》上所讲的「三轮体空」,作而无作,我做了,心里面一点痕迹都不留,跟没做一样,心地清净,没有被染污。如果心里觉得我有做,你就已经有染污了。所以「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心地永远保持着清净,才能够到无疲倦故。这是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自己修行以及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应当有的态度。一定要做到三轮体空,永远保持着身心的清净,不为外境所染。
「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前面我曾经给诸位同学报告过,文殊、普贤在华藏会上居等觉菩萨的地位,为什么还要求生净土?在此地我们又看到弥勒菩萨、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这三位菩萨也是等觉菩萨,都要发愿求生净土。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求生净土的好处第一个是「不离见佛」,时时刻刻跟佛在一起;第二个是「不离闻法」,见佛当然就听佛说法,闻法不间断;第三,能够亲近海会大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能够亲近供养。如果是以这三桩事情来看,我还有点不服,为什么?像我们,这对我们来讲是讲得通的,对等觉菩萨来讲,等觉菩萨有能力,十方一切诸佛剎土他想去就去,又何必到极乐世界?这三个条件都很难叫我们心服口服,还不能够显示出极乐的殊胜。
《华严经》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随普贤求生净土,显示出无比壮观的大场面,那真正叫我们警觉了。实在是说明见佛、闻法、亲近诸善知识,没有一分一秒的间断,这是西方世界的特色。等觉菩萨今天想亲近这个佛去听法,明天想到到那个世界去见佛闻法,当中总有间断的时候,纵然间断的时间不长,他还是间断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一分一秒都不间断的。这样的殊胜,他方世界没有,这是显示出极乐世界是第一。以我们娑婆世界做例子,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间出现成佛,时间很短。释迦牟尼佛在世的寿命,世寿只有七十九岁,就圆寂了。他老人家在世,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连头带尾,中国人喜欢虚数,就算五十年,释迦牟尼佛活八十岁,讲经说法五十年,四十九年。灭度之后,世尊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也不算长,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个世间没有佛法,佛法中断了。一直要等弥勒佛到我们世间成佛,弥勒佛讲经说法,于是这个世间再有佛法出现。弥勒佛什么时候来?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他才会来,中断的时间太长了。其他诸佛剎土跟我们娑婆世界差不多,很相似。
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特别,它那边人寿长,人人都是无量寿。这个「无量」,虽然在理论上讲它还是有量的。因为将来阿弥陀佛灭度,观世音菩萨就继承佛位,所以它不间断的。阿弥陀佛入灭,观音菩萨马上成佛,他就接上了。阿弥陀佛什么时候灭度?这个数字我们算不清,你们念《无量寿经》就知道了。《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世界寿量,佛还举了个比喻,目犍连神通很广大,能够在一日夜之间,就是二十四小时,就把我们娑婆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多少数,他都算出来。以这样大的智慧,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能够算得很清楚。娑婆世界是个大千世界,拿现在讲是银河系,确实不是我们人的力量能做得到。他说假使十方世界的众生,这不是说一方,十方世界众生,统统都成了辟支佛,神通能力都像目犍连,共同来计算,算阿弥陀佛的寿量算不出来。虽然是有量的无量,那个数字太大,没法子计算。阿弥陀佛寿这么长,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寿命都是这么长,这真的是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所没有的。所以,我们要想长寿,你不到西方极乐世界都算是短命,都不能算是长寿,唯独西方世界是真正的长寿。佛长寿,菩萨大众都长寿,自己也长寿。所以永远不离三宝,佛法僧是三宝,这才显示出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发愿求生。
生到这个地方,那就是「速疾圆满菩提」,这句话就是讲快速成佛,因为菩提路上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在我们娑婆世界成佛,或者是在他方诸佛剎土里面成佛,都有进退,进进退退,说实在话,进得少、退得多,因此时间就要很长。西方世界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他成佛就非常的快速。所以等觉菩萨发愿往生,是为了快速成佛,就为这个原因去的。我们自己也想自己道业快速圆满成就,阿弥陀佛提供这个修行场所实在是最理想不过。这是菩萨众,下面是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翻成中文意思叫「能为主」,诸位看注解,「即忉利天王」。忉利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叫「三十三」,忉利是三十三,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三十三天是平面的,不是竖的,有人看到三十三天,以为佛法讲天只有三十三,这是误会。三十三天在佛法里面所说的是第二层天,竖的总共是有二十八层,那是一层比一层高了。这个三十三是平面的,好像一个国家它有三十三个省一样的,是这么个意思。他是天主,也称天王,我们中国人俗称叫玉皇大帝,就是称他。我们看有许多宗教里面称天主,或者称天神,大概都是称的忉利天主,都是讲的他。怎么知道?我们细细观察这些宗教的典籍,根据他的理论、修行的方法,以及他们达到的境界,似乎都离不开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往上面去一定要修禅定,没有禅定决定不能往上再升的。所以,到达忉利天,佛跟我们讲,你能够修十善业道就能生到这个地方。佛说得很清楚,持五戒的人能得人身,修十善的人能生天,生天就是生忉利天。
忉利天往上去,十善业还要加上定功,加上禅定的功夫,禅定功夫实在讲就是清净心,确实比一般人心地清净。这个定,修了禅定,禅定没修成功,假如禅定修成了,就不在欲界天,就到色界天去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地位就高了。虽然没有修成功,他有一点禅定的基础,这叫未到定,就是没有修成功的定,以他的功夫浅深,生到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真正修成了,那就到初禅以上去。所以它需要加上定功。四禅天以上,除了禅定之外,他还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加上禅定才能够升到色界十八层天。这是佛把因与果都给我们讲得非常的清楚。
释提桓因跟无量诸天,这个释提桓因『等』,等无量诸天,下面等四王天,上面就是等色界、无色界诸天;换句话说,这个法会当中,前面跟诸位同修提到,菩萨多,菩萨比我们人多,诸天,天神多,我们肉眼看不见,所以这个法会非常庄严。这个经文里面都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这个地方为我们说明了一桩事情,诸佛菩萨哪个地方缘成熟了,他就到哪个地方去教化众生。我们凡夫只看到我们人间有佛、有菩萨、有善知识,在这里传播佛教,讲经说法,畜生里头有没有?有!饿鬼里头也有,地狱里头也有,地藏王菩萨发的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地狱里面有佛菩萨。往上面去,四王天、忉利天一直到色界四禅,统统都有诸佛菩萨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唯独四空天没有。佛为什么不到四空天去?四空天人不接受,他认为他自己已经证得大涅槃,已经成佛了,所以他不会接受,这个地方没有缘。四空天以下,就是色界以下,统统都有缘。
因此,如果说其他的宗教排斥佛教,这是一时,暂时,不是真的排斥。他能够信宗教,我们赞叹他,帮助他,他真的生到天上了,将来跟他的天主,跟他的天父,在天上听佛菩萨讲经说法,跟我们现在听没有差别。就是他现在不学,他将来到了天上还是要学的。所以我们看起来很喜欢,不过你学佛的机缘现在没成熟,到天上就成熟了。你现在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当你了解之后,你一定会乐于接受它,这是我们在此地能看到的。
『大众俱』,这个大众是指「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这个大众包括我们世间所谓四众弟子,出家男众、女众,在家的男众、女众,参与这个法会的。除这个之外,还有鬼神。这是把九法界的众生统统包括尽了,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显示出这个法门无比的广大,正是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能够相信,只要能够发愿,只要能够念佛,没有不往生的。这个法门确实是平等的法门,是九法界众生平等修行的法门、平等成佛的法门。说上平等修行、平等成佛,那是一切经里面所没有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唯独此经有,其他经上没有说过。所以这个经典、这个法门,确实是如来度众生脱轮回、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经。我们有幸遇到,是非常的难得!到这个地方,通序,就是证信序,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本经的别序,叫发起序。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这个地方文长,一共可以分成三个小段,到这个地方是第一小段,我们先介绍这小段。净土为什么称之为妙门?它究竟妙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的,然后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法门的殊胜。它最妙的就是它的方法非常简单。《观经》、《无量寿经》以及本经里面教给我们的「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阿弥陀佛」,你只要能老实念,不管你懂与不懂。你要把理论都搞通了,事实真相都搞明白了,你念这四个字,通常我们叫理念。理明白了,当然很好。理不懂、不明白,没人给我讲,什么都不懂,我也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叫事念。无论是理念、是事念都能成功,这个妙!
所以这个法门,你喜欢研究经教,可以。这个太麻烦、太囉嗦了,算了,你们去研究,我不研究了,我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行不行?行。你走事念这个路子,往往事念真的成功,成功很高。理如果不通,是半通不通,那反而变成障碍。理必须真正把它贯通,真正贯通不容易,那是要上等的智慧,像前面讲的舍利弗、文殊师利菩萨,他们才能真正贯通,他们念阿弥陀佛是理念。我们今天是不通,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是事念。理念、事念一样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决定不是说,理念会得理一心不乱,事念会得事一心不乱,不是这样的。事一心是讲见思烦恼断了,理明白,见思烦恼没断,还是不能算一心不乱。所以他的功夫,两种念法功夫是平等的,都在乎你功夫的浅深,你所得的成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个妙!所以这个法门能够普遍度脱一切众生,不管你懂不懂。这是要有真正的信心,决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而不间断,你就成功了,这是妙。显示这个法门一生平等成佛。
这个方法也是平等的,像前面举的例子,文殊、弥勒他念佛,老实念佛,他明了,他走理念。我们不明了,我们也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我们在方法上,他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也念一句阿弥陀佛,没两样,我们采取的方法跟文殊、普贤是相同的。我们采取这个法门、选择这个法门,跟文殊、普贤相同的,修行方法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相同的,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所证得的果位那怎么会不相同?当然相同。所以这个法门叫平等成佛,平等的方法,这妙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这样说法,也没有这个事实。这是我们要晓得,所以它真正不可思议!
不但我们一般凡夫问不出来,大智舍利弗尊者也问不出来,乃至于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法王子,他也问不出来。佛说法都是要有人启请的,佛才说法,这个法门太深了、太妙了,等觉菩萨都问不出来。这个法门也非常的重要,释迦牟尼佛观察大众,观察与会的大众机缘成熟了,机会到了,什么机会?成佛的机会。诸位要晓得成佛机会决定不简单的,《无量寿经》上讲得清楚,是与会这些大众每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你已经种了善根,已经供养了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这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在这一生当中起现行,就是这一生当中成熟了。从什么地方能看得出来?佛说出这个法门,听了就生欢喜心,听了就想见阿弥陀佛,就想到极乐世界去,肯念这句佛号,这就证明你无量劫的善根今天成熟。这一成熟,诸佛欢喜,所以现在又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你。你宿世的善根,现在又得诸佛加持,你怎么不欢喜?法喜充满。这就是证明我们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佛不需要你请,赶快就端出来,不要请了,就为我们详详细细说出一生圆满成佛的法门。一生圆满是对一切众生所说的,因为它是平等法门,只要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决定平等。
所以没有人问,佛自己说出来,「唱」就是唱说,为我们说出来。依报是西方极乐世界,正报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把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为我们说出来了。这就是本经的发起,它的发起很特殊。第二段:
「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这个意思刚刚我也说出来了一些,佛观察大众成佛的机缘成熟了,这个观察没有错误。机缘成熟,佛要不说出这个法门,对不起大家;假如不成熟,佛要说这个法门,叫讲废话。为什么?讲了大家不接受、大家不相信,这不叫讲废话吗?所以大众机缘成熟,佛非常欢喜,无比的欢喜!实在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的,夜睹明星,契入菩提涅槃,就是圆成佛道的时候,他悟的什么、他证的什么?就是这个法门。实在讲他就想把这个法门跟大家宣布,看看大家机缘没成熟,只好把这桩事情放下,给大家讲大小乘一切方法来培养机缘,促进机缘早一天成熟,用这个方法。等待缘一成熟,可以接受了,立刻宣布,这是佛教化众生的苦心。所以,「应闻净土妙门」,这时候大家可以接受了,那就应该听说这个法门,佛不等问就说起了。
这个当中有一句,「而获四益」,四种利益,这四种利益,佛教的名词叫「四悉檀」。檀就是檀那,中国的意思就是布施,悉就是普遍、就是平等的意思,平等普遍布施。一共有四种。第一种叫「世界悉檀」,众生得的利益叫欢喜益,这是世界悉檀。也就是把这个世间一切事实的真相为我们宣布说出来,我们听了之后能够生欢喜心。所以一切佛法的宣扬,对众生来讲都有四种利益。世界悉檀就是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佛为我们宣布、为我们说出,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听了之后明白了,生欢喜心。第二种叫「为人悉檀」。这是观察众生的机缘,应机说法,你需要什么方法,他就给你说什么方法,这一条令一切众生得生善的利益。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大病就是缺乏伦理道德的观念,这使社会不安定、天下大乱。佛如果在这个时代出现,一定都说伦理道德,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生出善心、善愿、善行,得这种利益。第三种叫「对治」,对治是我们有毛病,佛说法来治我们的毛病,这个得灭恶之益;前面为人是生善,这一条是断恶,断恶生善。第四是讲「第一义悉檀」。这四种里头,前面三种都是世间法,最后一种第一义是出世间法。第三是对治,第二是为人,第一是世界,前面三种是通世间法的,后面一种是出世间法。这个得的益处就是我们讲的证果,悟道证果,得这个利益。
现在佛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给我们讲西方确实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头确实有阿弥陀佛,我们听到欢喜,这是本经里面讲的「世界悉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一定见到阿弥陀佛,只要执持名号,发愿求生,就是善根、福德圆满的现前,这是生善的利益,这个就是「为人」。我们以真诚的心、恭敬的心,昼夜不断的念这句佛号,我们自己身口意的恶业自然不会现前,贪瞋痴慢也不会有,一句佛号统统把它压住,这就是「对治」,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得灭恶之益。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我们现在念佛,诸位一定晓得,很多同学告诉我,我们虽然念佛,妄念很多,烦恼还是起来,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脾气很暴躁,念佛好像没什么效果。其实不是的,是你念佛的功夫不够,你要加紧念,功夫够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是自己功夫不够,要努力认真去念。念到功夫深了,功夫自然成片,再深自然就得事一心不乱,再深那就得理一心不乱。只要达到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把握,有什么把握?我老实告诉诸位,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在这个世界再多住几年看看也不碍事。生死就没有了,叫了生死,这真的,不是假的。
也许诸位要问了,要念多久才能有这样的成就?你如果是真的念,三年足够了,你看不长。哪一个法门三年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三年可以成就。怎么知道三年成就?因为过去、现在许多修行人,用三年时间到达这个成就太多了。他们三年能成,我们三年为什么不能成?我们三年不成,说实在话,你不乖、你不听话,所以你没有念成功。你要是真老实、真肯听话,乖乖去念,三年一定成功,那多自在!所以这个法门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众,有他的道理在。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三个:
「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这一段是蕅益大师判底下这一段经文作发起序,古来注解《弥陀经》上没有的,古人注解的底下这个经文,就认为它是正宗分,序分到前面就完了。蕅益大师把底下这个三句判作本经的发起序,这是个创举。虽然创举,也有例可援,这个例子是隋朝时候智者大师注解《梵网经》,下卷就是《梵网菩萨戒本》。他将前面的偈颂判作序分,因为那个实在讲一般人也把它看作正宗分,智者大师判为序分。蕅益大师援这个例子,所以把这一段文判作发起序,当然是他的见地,祖师过去曾经有这个例子,这是他判教的依据。这个第一个是说明他有根据,第二个是大师谦虚,拿古人来,不是他自己发明的创举,实在讲是大师非常的谦虚,举《梵网经》这个例子。
《梵网经》下卷这是菩萨戒本,流通最广。在中国出家人受菩萨戒,都是以这个戒本为依据的。一直到现在,连在家戒也有不少人是用这个《梵网戒本》。台湾这几年,也有提倡《璎珞戒本》做为菩萨戒,《璎珞戒本》就出在《优婆塞戒经》里面说戒条的这部分,比梵网戒少,只有六重二十八轻。它前面有几首偈子,像此地所讲的「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大师将这段经文判作序分。也是释迦牟尼佛没有人启请,自己把自己的身分、地位、名号说出来,跟此地底下经文「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个例子很接近。所以,他把这段经文判作是《阿弥陀经》的发起序,这个发起序是佛自己说的。
这个判法,实在讲只有蕅益大师一个人,其他的这些祖师大德注解《阿弥陀经》,这一段经文都算是正宗分。他对于这个经典序、正、流通三分,跟一般祖师大德的看法不一样,他有他的见地,说得非常之好。所以近代,印光大师对这个注解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印光大师把蕅益大师这个注解捧到颠峰,没有比这个更高的。我们细细看看,印光大师说得没错,说的确实是事实,这个注解真的是至善圆满的注解。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净土宗经文是《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
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荡涤妄想...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第六行,从当中看起: 「不退...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一面,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当末学看到这篇文章《观世音菩萨托梦说,念南无...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面倒数第五行,我们从末后...
净土宗宗旨(净界法师) 今天上午简略地跟大家讲...
各位同学,记得去年六月,我们在这个教室讲了一...
很多人对念佛的法门都还不清楚,对念佛都很马虎...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最后一行: 「如是等法者,...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倒数第二行,继续看要解:...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面倒数第五行,我们从末后...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四面倒数第一行,最后一行第...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七面第一行,第三句看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七面第四行: 「五根者,信正...
请掀开经本,还是三十七面,看「七菩提分」。五...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八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九面第五行,从当中看起:...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此...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最后一行: 「如是等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