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净宗 > 净土经论 > 正文内容

第二十四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净土经论  时间:2020-03-28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请掀开经本,还是三十七面,看「七菩提分」。五根、五力介绍过去了,接着第六个科目,三十七道品总共分为七科目,第六个科目叫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就是觉悟的意思;七是数字,一共有七个项目。这一段对我们修学来说也非常重要,它的作用是防止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一些障碍。我们看底下这段文: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智慧从哪里来的?诸位一定要晓得,前面五根最后一个是智慧,五力最后一个也是智慧,智慧就是从根、力里面产生。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根、没有力,你就没有能力来区分一切法的真妄。说一个真妄,这里面包括得很多,像邪正、是非、善恶、偏圆都在这个意思当中。必须有真实的智慧,他才能够观察、才能够简别,我们应该要修学哪一种法门。对于法固然要用智慧观察,对自己的根性同样也要用智慧观察,决定不是感情用事,人家学什么我也跟着学什么。人家学得有成就,我们跟的人未必有成就,原因就是这个法未必能契合自己的根性,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智慧,他不用别的,特别用菩提这个字样,是非常有道理的,使我们不至于发生误会。

  「诸法」是一切法,这里面不仅是包括出世间法,连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我们好懂,也容易修学。这个地方就难懂,也难学了,原因在哪里?就是我们没有真实的智慧,一切诸法真妄、邪正很不容易辨别。因此,往往我们选择法门就选错了。选错了,对于我们损失很大,至少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浪费了。如果觉悟得快,回头得快,那还算相当幸运;假如是执迷不悟,不知道回头,那这一生都空过了,一生都不会有成就。由此可知,这个关键实在是非常之大。

  没有智慧,如果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他也能成就。有善根的人他能信,有福德的人他肯修,所谓是一种老实忠厚人,这种人容易成就。特别是净宗这个法门,自古至今念佛往生的,一大半以上都是凭着善根福德而成就的。也就是说他心地真诚、恭敬,听到这个法门,虽然他没有深入去了解、去研究,但是他相信圣言量,相信佛菩萨不会骗人,相信这些祖师大德也不会骗人,教我念这句阿弥陀佛,我就老实念,老实就是成功的祕诀。说到知识分子,那就麻烦多了。知识分子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没有搞清楚他不能完全相信,也不可能认真的去修学。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对象实在讲都是知识分子,这是最难度的一群人。显示出佛的大慈大悲,不厌其烦详细来解释,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帮助这些人建立信心。择法的能力是来自两个根源,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善根福德。这是第一,择法。

  以智慧观察世间,了解世法的真相,我们在这个世间就不至于浪费太多的精力、太多的时间,去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因为那些不相干的事情,佛法里常讲是造业,造业后面必定有果报。你造善业,在三善道轮回,造恶业是三恶道轮回,总而言之一句话,是造六道轮回之业,这个错了,大错特错!佛教我们断恶修善,那个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是相对的,二边都离掉了,那就叫真善。诸位想想,二边都离掉,六道就没有了,这才能超越三界,所以它不是善恶的善。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的,要明白它。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要怎样做?确实在我们意识里面有善的念头、有恶的念头,善恶念确实是相对的;而在实际生活当中,确实有好事、有坏事,善事、恶事也是相对的。我们断恶修善究竟从哪里下手?理离不开事,事也离不开理,实际上下手还就是我们身心的造作。身心造作总落在二边,如何二边都离开?那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轮体空」,二边都离开了;换句话说,断恶修善都不可以执着,都不可以有这个意念,有意念就是你有执着了。可是我们最初的下手功夫,还是要从这些事相上、执着上做起。这就是先断三恶道,修三善道,再进一步,三善道也舍弃,纵然做一切善事,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自己心地清净,就像没有做一桩事情完全一样,心里头不落印象。世间人做好事要居功、邀功,做了恶事要推卸责任,那罪过就更大了,这都是着相,落在二边里面。佛教给我们是不落在善恶二边,这就是真善。所以世间好事我们要做,要尽心尽力去做,可是做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净心,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里,放在心里你的心就不清净。我们今天要修清净心,修一心不乱,我还做了多少多少好事,你不知道又起了多少念头、多少心,就不是一心。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心里头拉里拉杂的东西装得太多,这是错误的,那就不是真善。真正的善是本来无一物,善恶统统没有,统统都离开,这才是真善。

  学佛,对于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皆善,古德有比喻说,「如人食蜜,中边皆甜」。蜂蜜是甜的,装在一个盘子,当中那一点很甜,旁边也甜,味道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这就是说明佛所说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属于至善的,都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圆成佛道。这是理上说,说得通,事上还有差别,差在哪里?差在我们各个人的根性不相同,这个要知道。佛当年在世教化众生,不像现在办学校,编一套教科书,按着教学的标准,一年级教什么、二年级教什么,把它排上课程,佛没有。而且佛讲经说法,学生不固定,就像我们现在这讲经,不是报名来参加的,正是所谓「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是这样一个情形。因此他没有课程标准,他也没有刻意去编教科书。每一次大会当中,实在讲也不是像我们现在有个经本在这里讲,佛那个时候没有。佛所说的都是听众当中有问题提出来,佛是随问随答,所以一切经里都是问答的方式。我们这个经虽然没有人问,佛还常老叫着舍利弗、舍利弗的,叫着跟他说明,是这么一种情形。当机的,当机就是契合他的根机的人,听了就得利益。得益浅深与他根机厚薄成正比例,根机厚的人得大利益,根机薄的人得小利益,都得益,是这么一回事情。如果我们要是有幸,跟佛生在同一个时代,听说佛在哪个地方讲经说法,我们也可以参与。你参与这个法会,你有问题提出来,佛给你一说,你也就开悟,也就证果了。对症下药,那才叫真正契机。佛不在世了,后世的这些众生与佛的缘就要差一等,因缘要差一等。

  佛法,由于后来学生们的集结,把它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流传到后世,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经典。这些经典只能提供我们做为一个修学的参考,我们接触之后,要认真、要冷静的想一想自己的根性,与佛所说的这个法门相不相应、契不契合;换句话说,佛这种教法对于我来讲,适不适合我?这叫选择法门。如果自己没有真实的智慧,不能选择,佛非常慈悲,早就替我们想到了。经上特别指出末法时期,《金刚经》上讲「五五百年」,五百年是一个阶段,五五百年是五个五百年,二千五百年。我们今天距离佛灭度,要照外国人的说法,是二千五百年以后了,说五五百年,正是说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佛对于这些众生,教给我们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大集经》里面讲三个时期,讲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禅宗是像法传到中国来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禅宗传到中国来。所以禅在中国特别兴旺,因为它正好是像法这一千年,都在中国,禅宗特别光辉。现在进入到末法时期,就是佛灭度两千年以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就是净土成就。这是世尊在《大集经》里面,等于说是给我们大众授记,哪一个时代众生的根性适合于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为我们指出来。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更看到清楚,佛明白的告诉我们,将来佛法在这个世间灭尽,末法完了之后就没有佛法,就灭法了。一切经典都灭了,《无量寿经》还住世一百年;换句话说,它是最后灭的。《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同部,同一部经,所以莲池大师说大本、小本,同一部经,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略。它是属于一部,不是两部,内容完全相同,修行的方法也完全相同,果报也相同,所以它是属于同部。这个经最后灭,换句话就是它非常适合于末法时期,一直到法灭,这个经、这个法门都适合。只要你肯修,都是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谓是「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佛跟我们讲的,我们肯不肯相信,能不能接受?那就看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了。

  《金刚经》上讲的五五百年,祖师大德根据经义为我们说了五种坚固,就是每五百年,说出这个时代的现象。第一个五百年是戒律坚固,第二是禅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坚固,说得也很对。在第三个五百年,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正是隋唐时候,隋唐我们佛法可以说是黄金时代,多闻坚固,大家都在佛法理论上去研究,著述很多。往后第四个五百年是塔庙坚固,真正在佛法上有修养的人少了,盖庙,庙塔盖得很庄严、盖得很多。第五个五百年,塔庙也没有了,叫斗争坚固。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确实在斗争。所以他这五个说法是讲我们社会的状况,我们今天生在第五个五百年以后,斗争坚固,如果不斗争,释迦牟尼佛的话说错了。可见得佛在三千年前对我们这个世间后来的状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不需要我们自己选择,他老人家已经指定好了。

  就像蕅益大师在前面玄义里跟我们讲的,教我们要「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这个诸佛就是阿弥陀佛。劝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是诸佛的真实教诲。不但是阿弥陀佛,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异口同音,在《弥陀经》里六方佛赞,那就是证明。真的是一切诸佛真实的教诲,劝我们依这部经典、依这个法门修学,我们只要决定求生,更无疑惑,就成功了。蕅益大师这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我念了之后非常欢喜,他说得太好了!这就是真实的智慧,无比的气慨、魄力,因为这一随顺,他就一生成佛了,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要晓得世法的虚妄,决定不可以取,善恶都不能取。都不能取,为什么我们还要尽心尽力修善?诸位要知道,我们如果要不修善,跟诸佛如来度众生的本愿就相违背。佛心大慈大悲,我们也要有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虽然帮助一切众生,决定不着相,也就是说我们断恶修善都不求果报。我断恶我不求消灾,我也不求消业障;不求,业障自然就没有了,不必要去求。我今天断恶是为了消业障、是为了消灾,是有求在里头,那就是善恶之善。我今天断恶,我没有求,我这个断恶不落在善恶之善里面。我今天修善,我也不求财、我也不求富贵、我也不求长寿,我什么都不求,这就是二边都离了。但是断恶修善我认真努力在做,从无间断,是一无所求,这就对了。在佛法里面,决定随顺诸佛的教诲,专修念佛往生的法门,这就是真实智慧的选择。再看底下。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精进,精就是纯而不杂,进就是进步不退转,不退就是进。当然我们的精进一定是要在佛法上,求觉,一定是要在净念上,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是真精进。都摄六根,怎么摄法?实在说,六根就像佛在《楞严经》上所说的「六根门头」,是内外交通的一个管道。主要的是意识心,主要是意识,因为前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相宗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它的作用只是「了别」。就好像照相机一样,我们眼像照相镜头,打开之后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了,它没有分别。谁去分别?不分别就不造业。了别好,了别是觉。第六意识在里头分别,分别善恶、分别好丑,这个事情麻烦,所以它起了作用。

  我们收摄六根,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意根。眼不是叫你不见,眼当然要见,见怎么样?见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在一切法里头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你所见的境界是平等的境界,这叫真平等,这就是都摄六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于意知法,意根是对法,真正在境界里头去学,修就是修学,学什么?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诸位要晓得,真正能够做到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你就得定,你的心就定了。外面六尘境界你也看得清楚、你也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那是慧。一切明了是慧,心是定的,外面样样清楚这是智慧,这叫定慧等学。

  高级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诸位看《华严经》上那些菩萨修行,你就知道了,完全在生活当中,事事无碍。看到许多菩萨在歌舞场中修行,他没有妨碍,他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你会,他也会。明了是慧,他的功夫就是不动心,不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诸位要晓得,这就是净念,不一定要念佛,这就是净念。心清净,一个念头没有,这是真正的净念;换句话说,永远住在定慧之中,这是净念。定慧是一不是二,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也可以说慧是定之体,定是慧之用。定慧等学,它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净念。

  我们现在明白这个事情,事实上做不到。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境界?净宗里面教给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也就是说把我们的意识,分别的意识,分别、执着,统统去分别阿弥陀佛、去执着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着,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功夫用到纯熟了,纯熟之后阿弥陀佛就没有了,丢掉了,那就真的成了净念。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手段、是方法。我们要问,达到真正净念,真正净念是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念不生,试问问,他还念不念佛?他还念。我们怎么知道他还念?我们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看到的,他还念。为什么还念?他念跟无念是一。我们今天有、无是两个,不是一个,他有念跟无念是一个,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诸位要晓得,念是他受用,念佛是教别人,无念是自己。所以他念佛,一天到晚都不停止,做一个榜样给别人看,佛都念佛、菩萨都念佛,那我们当然更要念佛,这就是大慈大悲度众生,叫他受用。自己,自己真的到净念,一念不生,那是他的自受用。自他不二,所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不落有,无念不落空,空有二边他都不执着,佛法不得已称之为中道。由此可知,这句佛号实在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用意就在此地。

  所以不管说多少法门,佛讲《华严》,最后念佛;佛说《法华》,最后也念佛;乃至于性相各宗,归根结柢统统念阿弥陀佛。在中国,禅宗那么样的盛行,我们看《禅门日诵》,就是禅宗用的课诵本,他晚上也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这是祖师大德们真正明白了、真正透彻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没有不念佛的。凡是学佛,不愿意念佛求生净土的,这是祖师说的话,他的佛法没通;换句话说,没有真正明了。如果真的通达明了,没有一个不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些都是事实。

  所以他才「精进修诸道法,善能觉了」。「善」,不是他去研究、不是他去思惟,不是。他是从修学功夫里面悟出来的,那叫善,是自己亲身体验出来的,觉悟了。所以我们读经,每读一遍多少都有一点悟处,只要你恭恭敬敬的念。心浮气躁,要赶时间、赶功课,那个没用处,那个不会有悟处。心要清净、心要恭敬会有悟处,遍遍都有悟处;换句话说,你每天读经,每天都有悟处。这个悟处不要去记,那就是毛病,那就变成障碍。这段经文起先不懂,听讲也听不懂,这一下一念它意思出来了,赶紧把它记下来,这是错误的,不需要。根本不需要去记,忘掉随它忘掉,过两天它又有悟处,而且是愈悟愈深入,何必去记它?记它就打妄想,起了妄念,根本就用不着。这叫善能觉了,这叫善。

  不要去修那些无益的苦行,苦行里面,对现在人实在讲太苦了他也受不了,他也不肯修,也不过就是装模作样而已。譬如说持午,实在讲在从前算不上是什么苦行,但现在觉得,这个人下午都不吃饭,另外一个就是打坐,不倒单,这是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持午的意思是不过中,中是日中。有人错解了意思,持午是不过午,中国的午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中午十一点钟到一点钟都是属于午时。在佛经里面讲是不过中,每天日中,不能过日中。小乘戒特别重视这一条,所以南传小乘瞧不起大乘人,认为大乘人都破了戒,都不是真修行人,他们对于这个非常重视。如果真正做到是很麻烦,每天日中时间都不一样,都不相同,在从前用日晷来测量日中,现在也比较方便,但是现在要用天文日历。天文日历里面记载得很清楚,每天日中的时间它是几分几秒,给你记载得很清楚,每天相差四秒。如果没有天文日历,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在十一点钟以前吃饭,这是绝对不会超过的,十一点钟吃饭这是最安全的,不会过中的。

  其实误解这个意思的人很多,总认为他持午是真正修行人,能够得到大众的尊敬,这个人了不起,真修行人。可是他下午的时候,有的还吃一点水果,或者吃点其他东西,那就都错了。真正持午是从日中一食,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日中一食,一直要到第二天的早晨,可以喝一点流质的。流质,不可以有沉淀物,所以牛奶不能喝,牛奶会沉淀,果汁也不能喝,果汁也会沉淀。经里面讲的,什么东西可以吃?蜂蜜,蜜糖没有沉淀,所以糖水可以,没有沉淀。凡是有沉淀的都不能吃,何况水果,那已经是斋都破尽了。这个我们有没有必要?说实在话没有必要。因为经上讲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没有说里头有持午,不持午的人不能往生,没有说;也没有说一定要素食,吃肉的人不可以往生,这经上没有。如果吃肉不能往生,释迦牟尼佛一定早就给我们说明白,否则的话,我们不造成重大的障碍吗?所以这些我们实在没有必要。

  第二个讲不倒单,打坐。打坐干什么?睡觉。你看坐没多久两头勾成一头,在那里打瞌睡,再一下就打呼了。如果睡觉,诸位想想,从前李老师说了,李老师说得很好,坐着睡哪有躺着睡舒服?这叫自找苦吃,是不是?无益的苦行,这个要知道。但是大乘佛法实在讲是赞叹素食,提倡素食,素食是培养慈悲心,不是说吃素就有功德,你意思就会错了。而是不杀生这是功德,吃素是不杀生,间接的不杀生,意思在此地,是培养慈悲心的。何况现代这个时代,肉食带给我们许多的疾病,中国俗话说病从口入。蔬菜那就好得太多了。现在蔬菜里面,在美国还比较好一点,台湾的蔬菜用农药用得太多,所以台湾的菜看起来非常漂亮,虫都不吃。有毒,虫不吃,人吃了还能受得了吗?李老师常讲,在台湾我们每天三餐服毒。美国虽然也用农药,但是量少,对人体没有妨碍。可是如果诸位到中国大陆去旅游,你吃大陆的青菜,你就觉得跟美国、跟台湾同样的青菜,味道不一样。为什么?它那里科技还不发达,还没有用农药,菜拿出来是不好看,虫吃得很多,是不好看,但是确实味道不一样。我到大陆旅游,最欢喜的就是那边的青菜,好吃,跟台湾四十年前市场上卖的菜一样。现在的菜,菜的味道没有了,这真可惜,只重视表面的好看,而不重视它的本质,疏忽掉了。

  所以凡是无益的苦行,没有必要,不必要修。即使持名念佛,蕅益大师也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也不在乎一天念多少佛号,而是在乎功夫之浅深。所谓功夫的浅深,就是我们念的时候相应不相应。什么叫做相应?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信愿行,这一句佛号里面圆满具足信愿行就相应。如果这个佛号里面信愿行不足,你一天念得再多都不相应,这是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大家也很容易明白。这就是常勤心在真法中行,这叫「精进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法喜,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提过,这是要功夫,功夫愈深,欢喜心自然生出来。人在修学当中能有喜悦的心,他修学的精神就饱满了。法喜不但在佛法里头有,世间正法里头也有,孔夫子在《论语》里头第一句,《论语》是学生们编的,不是他自己写的。学生们他们的见解能把这一句放在这部书的最前面,可见这句话非常重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法喜。这个欢喜不是由外面境界刺激而来的,不是,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叫悦。我们中国喜跟悦还是两个意思,悦是内心发出来,喜是外面境界刺激过来的。但是在佛法里面讲法喜,跟我们中国这个悦是一个意思,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来的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外境,那是外面的境界,那是乐。悦就是佛法讲的法喜,是从内心里面生的。

  这功夫深,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你以真诚恭敬心读经,每一遍有悟处,这个悟处就是法喜,就能生欢喜心。然后这个力量使你精进不懈、使你百读不厌,永远都不厌,那就是你遍遍都有悟处。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里面,譬如学校的老师,教一年级国文的老师,每年都用这个课本,每一年都是那一份讲义,他那一份讲义可以用一辈子。为什么?没有新的意思出来。所以就有疲厌,有疲倦、有厌倦。不像佛法、不像经典,不要说佛经,儒家的经典,就像《四书》,在从前小朋友七、八岁上学,老师就叫他念。念到七、八十岁胡须都白了,他每天还摇头晃脑在念,念得还津津有味,那就是这个书里头的意味无穷。你每年去读它,体会不一样,所以他才愿意去读,没有人督促他。学校有老师督促,这没有人督促,为什么他那么欢喜,为什么天天在读诵?道理就在此地。他真的有领悟,真的能生欢喜心,古人常讲读书乐,那个乐就是因为他有法喜,他得到真正的快乐。不深入的人他尝不到,这是人生真正的享受,绝不是其他一切物质享受或者是精神享受能跟它相比的,可以说这是最高的享受。你如果能得到,你这一生非常幸运,也是你真正有福,这是真实的幸福。

  这一句里面,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颠倒之法,颠倒也有层次。要以比较的方法来看,世间的正法,像中国儒家所选的这些经典,跟一般书籍来比,这些经论是正。世间法跟佛法来比,佛法是正,因为世间法的修学不能出三界。你要问他为什么原因不能出三界?世间法修学的目标都不断烦恼,儒家讲求的是伏烦恼,没有断,它是伏,所以不能超越三界、不能超越轮回。小乘法跟大乘法比,大乘法是正,小乘法就是邪,这就是颠倒,我们佛法里面讲了义、不了义,就是这个意思。大乘佛法跟持名念佛相比,持名念佛则是纯正,超越一切大乘法门。这个我们在讲席里面说过很多,不能不知道。唯有真正的明白,我们才会死心塌地,这一生当中就守这一部经,专修这个法门,那就决定不错了。我们修学其他的法门也都变成无益的苦行,我们将精力、时间浪费在那个地方,都变成没有意义、没有利益。所以一定要专,一定要精。莲池大师就说绝了,持名念佛是正行,持名念佛也是助行。净宗常说正助双修,他正助都是一句名号,这个真的是教我们专到了极处。这个法门得到实在是不容易,古德常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怎么不欢喜?遇到了,认真的修学,你会愈学愈欢喜,愈学领悟得愈深,愈学,你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心愈真切,随着你功夫去增进。继续再看底下。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除」跟底下的「舍」意思好像是相同,其实最简单的区别方法,除是除内里面的,舍是舍外面境界的,这样就很容易辨别了。这是「诸见烦恼」,见是指我们一切错误的见解,烦恼是我们错误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所谓对人、对事、对物想法、看法错了,这叫见思烦恼,一定要断除。它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它也是我们造业的渊源,人为什么要造业?就是因为有这个东西他才会造业。这些东西排除掉,人就不造业,六道轮回也就没有了,所以轮回是它变现出来的。

  我们世间一般人重视正确的思想,所谓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这就是讲的思想跟见解。但是世间人所讲的正、邪,跟佛法讲的邪、正标准不一样。世间人实在说对于宇宙人生,无论是哲学、科学、宗教,一直到今天都还在摸索、在探讨,事实真相没有见到。我们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在我们用的方法错误。世间人用什么方法?用思惟、用思考、用研究,用这些方法;换句话说,用的是心意识,用意识,这是决定见不到真相。佛法为什么见到真相?佛法用的方法,它不用意识,心、意、识都不用,于是真相大白。心意识都不用就是定慧,他用这个方法。所以,一个能见到真相,一个人是永远见不到真相,虽然他很想见真相,他见不到。佛法的标准跟世法的标准就不相同。佛教给我们,你能把这些东西舍掉,你心就清净,就得定,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然就明了。

  我们今天烦恼在,见思烦恼在,只是从经典上听佛说的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是听说的,不是自己亲自见到的。佛法最殊胜之处、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佛不是叫我们相信他,佛是叫我们自己亲证。他说出来了,他把他的方法教给我们,我们用这个方法,看看我们所亲证的跟他讲的一样不一样?他见到了,我们定慧要得到,我们也见到了。所以昨天跟诸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会通?你也见到了。佛见到说出来的,你也见到了,你见的跟佛见的是一样的,那佛讲的你怎么会不懂?佛所说的就是自己所说的,自己所见、所闻、所说就是诸佛如来所说的,没有两样。

  所以这个东西是障碍,障碍了我们本性本有的智慧德能。德能就是亲自见到宇宙人生真相,这个能力是被错误的思想、见解给障碍住了,这个东西必须要断除。这个东西断除之后,我们真正的善根就现前,前面讲的五根就真的现前。有这些障碍在,我们的信心没扎根,听听这个人这个说法,听听那个人那个说法,心里就会动摇。为什么会动摇?信没有根,你妄想、杂念还存在,对于一切言论没有能力判断、没有能力辨别,才会产生这些现象。所以一定要把烦恼除掉。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