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录自慈光半月刊
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严佛问修行之法,二十五大士相继应对,势至为其中之一。此等大士,皆是证果位者。证果位即为圆通。汝等不知如何念佛,实由不圆通故也。圆者无偏,通者无碍也。例如无念而念一语,凡夫无能解之者,盖‘无念’一词易解,‘而念’一词亦易解,合之则难矣。然若圆其理,自无矛盾之感。证圆通之法,就根尘识修之皆可,大势至菩萨以念佛而得圆通,所念何佛,不敢断定,而念佛之法,可以相通。汝等皆修弥陀净土,学此章后,自知如何念佛,否则纵然念之,实为唱佛耳。此章详述,需时甚久,今限于五小时,仅发其要义而已。
经文:‘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佛为法王,继佛弘化者为法王子,等觉以上菩萨,皆当此称。同伦,指大势至菩萨之法侣。五十二者,表位也。自十信至十地,为五十位,加等觉妙觉,则为五十二位。十地最后一地,为法云地,尘沙惑尽。等觉断根本无明。至妙觉位,谓彻证妙明觉心,即已成佛矣。大势至菩萨,堪领妙觉,其地位之高,不言可喻。
经文:‘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恒河沙表数字之位,非不可数也,惟凡夫智力所不及耳。
阿弥陀佛,有十二光,又名十二光如来。故此处之十二如来,有解为一尊佛者,即阿弥陀佛也。然下文既曰相继一劫,可见为十二尊佛。惟佛佛道同,谓为弥陀,亦无碍也。
相继一劫,为一大劫,其中有十二尊佛出世。古注列有十二尊如来名,兹略之。经云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是佛接引众生之方便语,实需无数之阿僧祇劫。大势至菩萨,经恒河沙劫之修行,又经一大劫,亲近十二如来,犹未成佛,至最后之超日月光佛,始学念佛三昧。今人学佛三五年,何足道哉。汝等今尚为门内外道,成佛不知何劫,能无惧乎?余学佛,先唯识,次禅密,自视皆不成,遂学净土。净宗非谓往生即是成佛,惟出轮回,入不退地耳。而往生之资具,须念佛得一心。此曰念佛三昧,乃大势至所得之境界,汝等未得一心,何由知夫三昧。三昧是正定,一念不起之谓也。欲得此定,法门殊多,如三十七道品,极乐莲花放光。念佛不得理一心,往生极乐世界,仍须继续修持,如在七宝池上观青莲,则开眼闭眼皆不见他物,惟见一片青光。观黄赤白光亦然。如是速成其定。此定修于娑婆世界,不知苦修何许劫,始能得之。而在极乐世界,随观即成。此定既成,即得三昧。故须念佛求生极乐。然念佛之法,汝等皆未得,惟可忆佛而已。念之与忆,相距甚达。念者念兹在兹,相续不绝也。忆者忽忘忽忆,不相续也。忆由第六识,此识攀缘不息,忽缘尘欲,忽缘佛名,故忆不如念之恒也。然汝等果能忆佛,即入佳境。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念佛三昧,重在念之一字,以三昧是果,念佛是因也。因行圆满,果自得之。
经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此为取譬。专忆,属第六识。第六识生灭无常,故须专也。专忘之意亦然。若逢不逢有二解,一为虽逢犹如不逢,如某甲为专忆者,必有寻求之行为,而某乙为专忘者,无寻求之行为。二人若逢于途,甲识而呼之,乙则障而不知。二为如是二人不得相逢。或见非见句法,同上解,然见与逢,义有深浅之别。佛问以何得证圆通,势至对以念佛。此段喻以念是一人,佛是一人。一人专忆者,喻佛专忆众生。因众生是佛之心,为度众生,始得成佛也。一人专忘者,即喻众生也。无量无边众生皆在佛之心中,佛念念不忘,必欲救出轮回而后已。然众生竟有几人念佛?外道甚至谤佛为魔,佛仍悯之救之。众生不信佛者,固不忆佛。纵受三皈五戒者,亦不忆佛。故云一专为忆,一人专忘也。若逢不逢,乃喻佛之法身遍一切处,而众生不之见也。是如二镜,一垢一明故也。又如梦,梦境如众生,梦者如佛。梦者之忆梦境,如捕风捉影,不相感应也。今人念佛,有口无心,何能往生。若舍此而修他法,且察大势至菩萨,未遇超日月光佛教以念佛,其修行已历恒河沙劫,所修法门,不知其数,皆未圆通,于此可省焉。今当末法,戒禅皆非其时,惟净可以成就。即以参禅而论,必须开悟,始可与言修持,悟而不修,则生死宛然。而欲开悟,必须明师指引,师生二人问对,旁人闻之,如聋如哑。从无当众讲禅者也。参禅一法,原为观心,末法时期,人多钝根,不能契机。近世曾有倡观心者,虚云老和尚特加诃斥,故今之宗门,已落参话头之方便法矣。
经文:‘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此段不曰忆,而曰念,是更进一步矣,即念兹在兹也。且念之深。此深字至为重要,必由乎深,始能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是就力道而言,念之既深,则生生相感,是谓志同道合。道即心,二心印合,如形影相随。经云佛佛道同,又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即此之谓也。此与前段之不逢不见相对。前段言佛忆众生,而众生不忆佛。此段言佛与众生互忆。既然互忆,即有感应。且由忆而念,由念而深。佛无时不深念众生,若众生亦深念佛,断无不成之理。此章并非专言极乐净土,故一切法门,不离此法,而净宗念佛亦不离此法。惟净宗求往极乐修成佛果,他法则在娑婆断惑证真,此其不同之处。故若就净宗言,一经往生,即了生死,则不谓从生至生矣。然生死有分段与变易之别,往生极乐,未至补处,仍有变易生死,故亦可云从生至生。
经文:‘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此喻最足感人,母之于子,不择优劣,一旦远离,无不忆念。佛忆众生,亦犹是也。此映前段之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经文:‘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此段映前二人相忆。
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此段释前比喻。必定见佛,尚未见佛也,此佛约净宗言,即是弥陀,约楞严,即是见心。不假方便者,一切法门无非方便,惟念佛一法,非方便也。忆佛念佛,佛即心,以心印心,方便云乎哉。香光庄严者,香表清净,光表智慧,念佛之人,其心在佛。在佛身者染佛身,在佛心者染佛心,在佛名者染佛名,一切与佛同气,故得佛之香光庄严。修他法者,如云庭前柏子树,则不如是直截矣。
经文:‘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段对问圆通。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入无生法忍,念佛为因,无生法忍为果。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上求。今于此界摄念佛人,是下化。佛问圆通,大势至菩萨对以不择他法,惟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众生识心有八,六根既摄,六识不行,七识但执八识见分为我,虚无自体,惟余第八识之精明。前六识皆据此一精明体,而起其用,故云元以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今既摄六根,是证即以此一精明念佛,然如来藏有见、相二分,究以见分念欤?抑以相分念欤?余竟应以见分念。然尚须征于古注。净念相继,行之最困难,即第八识不起他念,唯有净念,亦即八识所含无始业种,皆不现行,惟知念佛。古德所云无念而念,应如何解,可于此处会其意。无念者即第八识无他念也。而念者,惟有佛之一念也。此为大势至念佛之境界,汝等尚未入道,但知有第六识,即以第六识念佛,可谓善矣。六识念佛,即是忆佛,六识虽审而不恒,然可转为妙观察智。六识果能忆佛,即染佛之香光,久之六识不起分别,则第八识动辄佛念,斯得念佛三昧矣。
一、文殊菩萨净土发愿文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
念佛人的功夫,首先得到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
净土法门:如何忏悔,消灾灭罪?【综合整理版】...
净土法门:播经可以在卧室里吗? ●【虚空法界众...
净土法门:如果某人是业障病,我帮他,他的业障...
改往修来 洒心易行 二O二O农历新春开示 马来西亚...
功德、好事,什么是好事?帮助这个世界安定和谐,...
1.念佛绝对不是只在念「阿弥陀」这三个字而已 《...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从这裡看起,「云:...
1 现在这个社会里,妖魔鬼怪特别多,常常遇到妖...
他骂我,侮辱我、羞辱我,我不生气,这功夫从哪...
情绪这个话题,再多也说不完,看看朋友的生活故...
农历七月十九净宗三祖承远大师圆寂纪念日 承远大...
一、文殊菩萨净土发愿文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
问:消除业障最快速的方法是什么? 答:无过于念...
1.念佛绝对不是只在念「阿弥陀」这三个字而已 《...
前言:末学父亲(光舜居士)于2017年6月26日,蒙阿...
我们很多同修都是修习净土法门的,虽然每天都在...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把这个唯识学的教理...
密宗之所以为密,是最显易之理反却不能懂,这才...
情绪这个话题,再多也说不完,看看朋友的生活故...
一、文殊菩萨净土发愿文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
问:消除业障最快速的方法是什么? 答:无过于念...
1.念佛绝对不是只在念「阿弥陀」这三个字而已 《...
前言:末学父亲(光舜居士)于2017年6月26日,蒙阿...
密宗之所以为密,是最显易之理反却不能懂,这才...
功德、好事,什么是好事?帮助这个世界安定和谐,...
◎【每一念都不可得,都不是真的】 每一念都不可...
改习气非常重要。习气深的,自己都不知道、都忘...
「又《大悲经》曰: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