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善导大师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修习任何法门,都需要一门深入,以避免“样样通样样松”和“眉毛胡子一起抓”的弊病。故历代净土宗祖师都强调要专精修持净土,以避免顾此失彼。从善导大师划定正行与正定业的内容之后,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彻悟禅师、印光大师、法然上人等净土祖师都主张修学净土法门应当专一,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杂修杂行。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善导大师

一、千古铁案

  在善导和尚之前,龙树、天亲菩萨以及中国的昙鸾、道绰大师对净土宗一法已有较为明确的分判,即把世尊一代教法分判为依靠自力的难行圣道门和依靠他力的易行净土门。

  在此基础上,善导和尚的《观经四疏帖》,将净土修行方法归纳为五种正行,即凡读诵净土经典、观察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以及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为净土门内的修行正行。除此之外,读诵、观察、礼拜、称念以及赞叹供养其余诸佛均为杂行。在五种正行中,又有正定之业与助业之分。所谓正定之业,即五正行中的称念正行。称佛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即彼佛因地之中以名号的功德,作为十方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根本大愿。因此,“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其余四种正行不是彼佛根本弘愿,则为“助业”,即辅助称名之意。

  因为五种正行与阿弥陀佛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而五种杂行与阿弥陀佛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故在净土法门内,五种正行比五种杂行更为直接给力。

  在五种正行学说的基础上,善导法师反复强调专称名号的利益:“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善导大师的成就可谓净土宗1700年历史中的一盏极耀眼的明灯,而他无比珍贵的《观经四帖疏》对后世修净土之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印光法师对善导和尚推崇备至,特别是对其专杂二修的分判的思想给予了高度地评价:“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之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变之铁案也。”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莲池大师

二、阿伽陀药,万病总持

  莲池大师是明代净土宗高僧,在《竹窗随笔》的“念佛不专一”一段中,莲池大师指出称名具有大总持的效果,告诫学人要一心一意的念佛:

  “予昔在炼磨场中,时方丈谓众云:中元日当作盂兰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已。些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其有祷寿命、解罪愆、济厄难、求智慧等多种功能,故莲池大师反复叮咛专门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且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蕅益大师

三、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

  蕅益大师一生著述丰富,称净土一法乃是“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其在《灵峰宗论》“示念佛法门”中强调专修的重要:“(净土学人)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故此,蕅益大师认为念佛一法已经囊括了六度万行: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蕅祖继续说道:“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