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宋智明

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义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禅悟的要义

净明山人开示

沈佳芳居士记

一、 修行要抓住三要点

1、 契入心的本体去修行,这是根本的宗旨。不要试图明白我的话,要理解你的心,明白你自己的心,彻见自己本来的面目。古人的机锋是点化当人的机用,老师说的话只是起方便引导作用 。所以听话要回光返照,这是使自己在听、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那个地方,契入那个地方,不是不求悟,而不是老是想我要求开悟,这契入是我们心的本体,宇宙万法本体,本来面目,没离开它去修行。如果这个根本宗旨找不到,却想另外找一个东西:光明、境界、神通,求某一个师父的力量。除本性外另有所求,那就是邪见。很多人就是因为没从根本上明白,都在外面求,求特别神密的法门。既使真有殊胜的法门其目的也是要回到这里,回到本来当中。本来面目无一物,同时又具一切功德,不是佛菩萨给我们什么东西。

2、 明白以后,要用真正的见地去做我们的功夫,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这时以自心的智慧对佛菩萨、对众生、对烦恼、对自身都有明白透彻的观照与理解,虽说心无分别,但又能了知一切,若无了知的智慧就等于木头、石头,在了知中不去计较、取舍、分别等,因为不起分别、计较,其心必透明而通达,这就叫本有智慧,用功及生活处处和本体是相应的。譬如说,我们六根对六尘时,某某事出现了,心中不起任何烦恼执着,而是无分别地去显现它们,去了知它们种种差别与作用,而六识当下不动,不受境界染污,当下就转为智慧,和本性相应,这就叫因地用功。

在相应里面,我们无始以来有很多种子,很多的染污性。很多的心态,如孤独、寂寞、沉重、忧虑、牵挂等,对生死、对家人、对自己感觉、有病没病、睡觉的一种状态、醒来状态、吃饭的状态,一天到晚都是有一个状态的,而这个状态,不用功的人不知道,每一个状态的过程中都有生灭都有变化,都有反映,如果住在状态里,对觉照来讲是一种障碍。

修行人为什么有道通?他因为破了这些障碍,使自性虚明朗照。而外道、魔呢?他在某一状态中起了很深的执着,产生了能量,他发现了神通,那么就成了邪偏的功能。

3、 用无分别的智慧去观照,善巧安立我们的作用。我们修行人既然知道了,要从无分别的智慧去观照,然后在我们任何一种状态的缘起时,化掉对它的执着与感受,回归清净的本面。如果你在任何时候都是空灵、清净、虚明,都具足智慧、慈悲、愿力,就是说你内心的成分非常好,你内心世界是一个透明庄严的世界,不再是凡夫的黑暗、沉重、染污以及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没有了,那么这样修行就会有成就。修行任何法门的成就都是回归本净的圆满

悟前的修行只有六识做功夫,只是因地的培养,如果一刹那见到本性,还是因地的,则正修才刚刚开始,但在因地上做真正的功夫,才致力把那些种种状态与无始以来不好的习气化干净,开显自性功德,这叫成就,不然不算成就。

所以见到本性,归到法身,一切作用不离法身而显现,那么这是体上见性,是根本智,在见性里面产生了智慧,产生了观照,产生了功用,这就是我们本性启用,本性本具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个报身是具足功德,而你里面成分都要化成像佛菩萨一样的功德,一样的智慧、庄严的话,那么就是成佛

所以说修行抓住这个三点,那么第六意识和前五识就可化作变化的作用,变化的智慧、变化的神通、变化的身体,但关键三个是一体的,中间是最难的。

二、 觉照的要点:

在方向上来讲,处处不离本位,处处不离根本来用功;在觉照来讲,处处不落分别,处处不落计较,不落取舍。把第六意识关把好,洗刷干净,那么中间自然会进化、开显,那么修行修到最后还是进化开显的问题。

三、 修行方法不同点:

1、 有的人也懂得很多道理,也打坐,本身没进化,那么这一生无法成就,所以说诵经、礼拜、念咒本身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这是以他法来进化。

2、 禅宗明心见性自生智慧,以本有的智慧去进化,那么他更殊胜一层,不再依赖一法,不再依赖于境,是以自性而起观照。所以佛经里面讲,能够悟自性契入自性的定是上定,最好的定,最好的功夫,和佛菩萨是最相应的一种修行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而这里没固定的住处,没固定的法的系统。

这是每个人本有的宝藏,那么在凡夫的世界、在宗教里是得不到的,只有明白的知道,这是禅人的态度,心地法门旨要。因为它不立文字,不立境界,不立阶级地位,不执着某功能,他不在这个地方。也不在于这个人有病没病,日子过得好不好,寿命长短等等,他不在这个地方。全部在他心地里面,所以在这上面不能多一点,也不需要少一点,有的人认为禅宗是不究竟的,见性后一定要修什么什么法,这个见地不彻底,禅宗是究竟的,一旦契入自性以后,自性本具一切法,叫作翻作本体作功夫。

3、 翻转本体作功夫,使得十二时辰,十二时归我们所用,一切诸法在十二时中显现,归我们所用,行住坐卧,一切诸法都在这里面当下圆成。同时又在一切作用处,心无取舍,清清净净,自然契入大定,打成一片,这里面再没什么顾虑、担心、追求都没有了。一个人到这个层次,非常自在,他没什么,人生无事,天下太平,该生的生,该死的死,就这样,再不闹了,所以叫归家稳坐。

四、 如何悟?禅宗口诀(观照当下无上口诀)

所谓的悟不是在打坐中,如果你在任何时候,比如说:你看东西,你不是向外,不是你去看他,他是显现,听声音是外面声音在你这里显现,你这里是什么?没有东西,如果你明白了,你时时刻刻这样做,你离开悟不远了,不要正面看东西,也不要比量看东西;这个大,这个小,不要用思维来思维东西,只是当下显现,你任何时候去当下显现,就明白了。

口诀:时时刻刻当下显现,不要向外看向外听,但不是守着一个东西,我不要看,不要听,而是当下显现,该看的也看到了,该听的也听到了,不是我的心到那里,我没落到那里,但这个知道,知道的心无分别,是空灵的,时时刻刻这样观照,因缘时节一到就明白了。

五、 悟的不同:路怎样走过来

一种是重在理悟,一种是根尘脱落。是证悟的力量大,但要通过理悟到证悟,有的人平时修养很好,没欲望,习气不重,安得住当下。看祖师开示的时候,以不看的心去看,看看突然一句话当下就明白了,前后念断了,因为他不在外,不在内,他当下就明白。那么祖师有智慧,他刚好讲到那点上使你明白,这叫机缘相契。如果平时不这样做功夫,就错过机会了,一次次错过,所以说生活中都要这样的。

你听到这声音,不是你去听它。它出现,任何时候都是它出现了,在你的心里面。而你的心里面没有计较、执着,空的,空的心出现了,开始还作意,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以后突然一种声音或一句话,一个因缘就明白,本性开朗。很多人这么走过来。

六、 为什么有人不开悟:执着在一个地方他有东西在,他有追求在,他的心执着在一个地方,如果执着得好,能把万法消融在一个点上,万法归一,住在一上,这个一是安祥,清净无为的、自然的。如果这个是沉重的、是焦虑的、烦恼的、不安的,这个一是执着的不能用,这是修法人的不同。如果平时不做这样的“一”的功夫,平时打坐间断,心观不明,就难以把“一”破掉而入真实。

禅宗功夫连一也不住,当下觉照、显现,心是空的,不取于境、不取分别执着,然后时时刻刻二十四小时能尽量这样做,时间一长,自然开了,这是禅宗更直接方法,如果打坐又与平时觉照结合就更快了。

七、 明白了,用的过程,下手的地方其实佛法不在多,在消融、明白、去用,用的过程当中,不落在五境中。比如这车开过去了,你知道,你不会想这是什么车?为什么这么吵?等等,就落进去了。你当下知道什么声音、什么颜色、变化等都知道。

禅宗是觉照力,不断地深入的过程,这是历代祖师以来用功下手地方,依无所依,任何祖师、任何法门不依,就在当下,灵知了了,当下空灵。因为心无所住,不落在境界上,他与人表演都自在,进入本性空灵的状态。

八、 问:我对自性与法界是一体的,搞不明白?

答:哪里有自性?哪里有法界?自性也不可得,这都是假名,法界也了不可得,何必要把它搞懂呢?在真如法界里,没有佛、没名没相,、也没存在,虽了不可得,当下明朗,就是如是,不要在这上面加上点东西,也不要在这上面拿一点东西;也不去、也不来、也不生、也不灭、也不增、也不减,就是如是如是。

所有相对的理解都是错误的都是暂时的,都是虚妄的假相,一种因缘组合的东西。我们的心因为产生了感觉,去感觉它,产生颠倒,而我们修行人要把这些执着、分别、感觉等等都去掉,回到原来的地方。原来是一片清净,一片透明,具足万法的就像水晶球一样,我们人只能看到粗的世界不能看微细的地方。其实世界是微细构成的,能量很大,种种变化,种种组合,种种显现,但本性是万法的根源,修行就是契入那个地方。把这些执着破掉,不要落在比量上。

认识是需要的,但不是老是去认识,对佛法、对人间产生一定正确理解,要产生智慧。用智慧观照人生,观照当下,然后抓紧相应,契入安住在本位上。这样随着本位的安住,他会超越事物、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然后修行才上路。但一般人一辈子都在理解、追寻,在肯定什么、认定什么、抓住什么、他不明白,他越向外抓什么,那么就会失去你的目前、智慧和你的道,那么这一生就完了,就不成功了。

大智慧的人他明白当下,什么事都没有,不需要外面的东西,肯定自己,只是安住,时间一长,保任之功就成道了。成道融化万物之中,又超越万物之外,潇洒自在。这一片无相之光遍宇宙、遍法界,随缘起用。凡夫看不到,他化身体你看到了;他不化,你看不到。所以说缘好的人,根基深的人能走到真实的路上去,既要有大智慧又要老实,才能修成,有的人认为自己聪明,掌握法门多,拜师父多,结果就错过了。

要安心安住,时时觉照,心中无事,平稳直心,一天到晚,一年年都这么过,心里不装任何东西,一直平平稳稳,越来越清净、明朗,不和别人比高低,也不和自己过不去,就这么过,有一天你就明白了。

九、 一切万法都是本体显现,一切都是空的,修行就是这样修……

法华经一句话:“劫火洞然烧,我此土安稳”。还是安然自在,即使现在要死,还是安然自在,我们如如不动的体不会死,时时刻刻在那里,如果你不执着、不分别、不取舍,那么这一点点灵光就开展了。因为他本来遍一切处的,因为我们执着了、迷惑,不见了,混在污泥世界里,融在身体神经里,本性光明被整个覆盖了。

开始觉照当下,它显现一点灵光,一点明白,而到一定时候,到以后所有作用都是它,它又不在,就是初见本性。

或者悟到一切万法都是本性显现,一切都是空的,这里明白一点,然后这一点不在一切处的这点灵光,嗨,听到声音,他马上放光,明明朗朗;说话、做事都是它的作用,而它越来越大,越来越清爽,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有力量,这就是养道,保任之功,修行是这样修成的,这就是法界的秘密,道上的秘密就在这里。外道、魔根本见不到,他是执着的,只有把所有分别执着都去掉,你认为自己修好了,自己聪明,懂得法门多,打坐时间长,有光明、有神通,这个东西就没了。只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它就出现了,它本来就在那里,灵知了了,妙就妙在这地方,难也难在这个地方,所以说不可说,不可说,这不是言说的境界,是契入的境界,这是佛教里最珍贵的地方。

谁得到它,就得到 了传承,得到了道的相应。如果这点没有了,所有的言说都是虚妄的,根本没得到传承。

十、 初学佛的人应该怎样?

初学佛的人要发心、发菩提心,不是为自己修行,是为利乐众生,在修行当中消业,破执着,要得定,得真正定,不是感觉舒服,不是好的感觉,他是一心不乱,一念不生,把整个世界放空了,进入如如不动的境地,定中开一切,通达世界的真性实相,明白万物的源头,这些是真的智慧,用智慧观照,不被境界迷惑,不受任何影响,然后活泼泼运用,很多人修行没得本,因为惧怕生死等等原因。求个好的结果,那么他的根基就不正,所以说真正明心见性是为了得道,开悟成佛,本体上珍贵东西才是得本,不是积累,是破的过程。

十一、 身体于我不相干

不要落在身体感觉上,当下身体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既存在又不存在,不落在身体感觉上。我们人无始以来住在一个地方,心总有所住,我们现在什么地方都不要住,身体是神经、脉的网络,本来是空的显现,因为我们有身体的执着,就落在身体感觉上,因为有感觉、有感情,就落在妄念上,不空了,因为身体存在有运动,有感觉,又把我们心念束缚在里面,产生种种反映,都是虚妄的。众生认为实有,一刻都不离开,如果在一刹那离开,就没了——离身心与外境的刹那就回家了。

迷是一个过程,悟也是一个过程,要超越它,突破它,也要一定用功的力量,不起执着,把造成痛苦的因去掉,才能达到没病痛感觉。不要老想哪天不痛就好了,痛的地方是业气,注意它,就会产生不好的束缚,结果这地方就不好,就产生苦,学佛就要转移,忘掉痛。

我们学佛不是为痛来的,要透过病,不在上面执着,然后起慈悲心,知道一切众生离开烦恼、离开痛苦,得到安乐,得到解脱,借此因缘发愿,不为自己病求解脱,为一切众生病求解脱,你的心就广大了,你如果为一点小事过不去,放不下,那么范围就小了,要为普天下发大心,即使现在痛,但众生比我痛得多,我这点痛算什么,那就过去了。修得很好的人把功德回向众生,自己都没有了。

十二、破见、破情、破语

在整个修行中,本来没什么可说,每人在化解中产生智慧当下了知,怎么处理,不住在功夫上,如感到光明,有成就,就会偏差,会入魔,要有很好的修养性,真正能放下功夫上的执着,要化得平淡无为,一切作用是机缘,我们只是帮了一下,是平常自然的,是机缘相契的关系。

他始终在因缘内受影响,没透出因缘外看事物。譬如我们人有肉体、家庭、工作、朋友、法门,有的人范围很大,因缘法有差别性,如果愚痴性在,就会错乱因果,就会在事物上,起颠倒。观察表达作用就不能起到恰到好处作用,就不得成就。

破见——这个活佛讲的那个上师所发知见,无论是正的,偏的,要在根本上无碍。无量无边知见能不能消融,消一切知见,不动心。对立、斗争,如有这个在,见地上不透脱。

破情——在情上能不能消融一切情、慈悲之情、母爱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很多差别,能不能消融一切情,做到无情,虽然做到无情,又有对众生的同情、爱护、关照的四无量心。知道众生需要什么,你的无情不是灰色的,不是冷酷。里面充满了光明,但找不到什么叫慈悲。什么叫慈悲——是无情的大情,是自性充溢出来的利乐。第三点破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符号,也是我们的化身,能不能消融,随机说法、比喻,种种语言来显示一种真理,因缘、道理、说法。不同层次的人要听不同层次说法,你都要有所说,不能落痕迹,不能死说要善说。

十三、功夫能量上(本性开了以后)

1、有的意生身成就,有的当下显现,有的知道众生当下心想什么,知道他烦恼程度,能够和事物发生直接关系。可这里有东西在,就障道,如果有这个“能”在,就渗漏,把这个“能”也化掉。

2、 正修好的人,透脱自在,但这里面没有作为、没分别、没有我和法的存在。搞不好,不是依法,是依人了,有这个在就不行了。

3、 我们本性开了以后,寂照当下,有的能量大,有的人智慧高,有的人慈悲大,各人显德不一样。

4、 这个过程要安住本位,又要通过方便锻炼开发,有些人念力弱的不开发,有的打坐偏胜却不活,有的人说法不胜,不善开演等等,有的偏重在某方面,那么自性的功德就不圆满,所以要透一切境界,开一切妙用,直到圆极。

这里面有三个层次:①不受概念和观念影响,不说这个是某佛说的,某个人说的,那就是受制于概念。②既要不受制于概念又要突破现实中的比量,对比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等等存在。③不是通过观念看一切,那么白不等于白,黑不等于黑,但它是存在的,在这上面你用智慧去透脱,没障碍、没计较、没得失、没分别、没受他影响,白的不白,黑的不黑。

十四、有关修法口诀

凡夫心量很难掌握整个全体,有的师父给你一个口诀,概括整体,有的祖师根据一生的总结,用最简单方法传示下来(教以外传)每一个祖师都有纲要、归纳。这次茗老(茗山法师)临终前留下三个字,符号一样,一是性、本性,一切法从性而起,圆归于性,下面三个点,伊字三个点,天台圆融三观,在边三横,也是他一生的总结,三点代表中道实相,圆融整体,一切都离不开三点。这三点把握了,你对本性就有一个圆悟、圆解,任何一个事物,如茶杯,一句话也是三点,任何时悟了诸法实相,就是本性,本性实相无相,看不见、摸不着,这圆悟的没有对立、没痕迹,不可说,本来如此,这是诸法实相,而这实相要通过宗教来体现,还要通过禅、密、净土等诸宗的方法到彼岸

十五、关于烦恼

要了知烦恼如梦如幻,不要用心去排除烦恼,也不要留住它、分别它,一心持咒,烦恼就像空中的乌云一样,它来了,你不要留住它,不理它就会被风吹走,知道烦恼的性是空的,了烦恼而无性,那么烦恼就不烦恼了,当烦恼不烦你时,你在烦恼中得到解脱,这是无相密般若观照的方法,不落对立。

十六、怎样化解痛苦、妄想?

对于烦恼、对人生的痛苦、对妄想却不认为是真的有,如果不执着真的话,自然会化解,我们无始以来把什么都当实有,境界、感受、身体,有实有的关系,有对立、矛盾、执着、烦恼、斗争,当你领悟到外面的境界都是梦幻泡影,内心那个知,如不分别的话,就是真心的流露,如果分别的话就是无明、妄想,内有无明妄想,外有实有境界,就起颠倒。

如领悟到一切境界显现如梦幻泡影,绝对没真的境界,无论是佛菩萨的庄严也好,众生那种丑恶诸相也好,都是了不可得的幻相,只有我们内心一念灵知了了,亲亲切切,是真的,这一念里面没内没外、没好没坏、没高没低,本来如此,本来不坏,本来不动,既空空寂,又能照,又能领略万物,这是本来面目,而这本来面目现前时,虽外显如梦如幻,又能如实地了别它的差别性、因果性、缘起性,它的作用,都能分别,这是本性起的妙用,一个是性体如如不动,清净湛然,一念不生,当体实相,这叫本性性体,而显现的一切相无论是庄严、是丑,都是幻相,是本体显现的一种功能,这叫相。

十七、什么叫妙用?

我们在本性所显的相当中,一切不执着、不分别,灵知了了,而能善巧应用,恰到好处,又能如理观察,都能区分它的作用。这叫妙用,能在学佛中把握三点就圆了,有的人认为无相,什么相不接触,这一来就对立了,相即无相,无相而相。

十八、如何是修行的正知正见

1、 开悟之前就是知道 我们人都是因为无明颠倒,造作有为的世界,有轮回、有痛苦,那么我们修法要离开分别、执着去用功,虽正念咒,不做念咒想,正做事不做做事想,在无分别上升起正的知见。

2、 有仅如此还不行,我们虽然没分别、没执着,一心用功当中,正用功要知道我们心本来清净,本来不二,本具佛性无生无灭,本来如此。要相信要肯定,明白这个如果只有无分别,恐怕要落在偏空上。

3、 在无分别的基础上还有永远不变的本性,永远安住本位的本性,我们修行是透过无分别智慧来证到这本性,而这本性本来无相,没得没失,没好没坏,没增没减,没生没灭,却不是二边,但是要在因地上相信真实存在,修行要证到它,而证到它,就是和佛同一个性质,同一个法身。

4、 还有一个正知见,在这个基础上,要明白我们修行虽本来是佛,但不是为了自己修行,而是为了成就佛的圆满功德来救度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也同样具有这个佛性,同样具佛功德,因为和我一样,不知不觉,因无明颠倒流浪生死,现在我发菩提心,誓成佛道,具佛功德,然后有大力量来救度众生。

如具备以上几点,算正知见用功。

十九、修行如何发愿?

思维佛的功德,高僧大德、修行人的成就,和思维众生苦难,思维自己在无明烦恼中束缚,对理性、佛性,因果的思维。通过这些思维观察,会因为思维某一种,突然升起一股向上誓成佛道的决心,就是升起愿力的力量。

二十、学佛怎样才算学好了?

学佛学得好的人,内心要空的,没分别之见,充满慈悲,但不觉。没有慈悲的执着,他看外面人,都是影子一样显现,不会认为实有,这个人是对是错,不会执着定有,不会把别人的缺点,别人的烦恼放在心里,他是没有的,看到众生像梦幻泡影,但他根源像佛一样没区别。

二十一、怎样断妄想?

断妄想不一定离开事情,离开事情的断不彻底,在事情中断是彻底的。

二十二、学佛学什么?

学佛要学佛智慧、清净。学佛的慈悲愿力,学佛以后就是做人。不是老在学佛,要在作用 处体会。佛法才能学圆满,要在实际当中透过来体会,既知如梦如幻,又要认认真真去干,又不执着,不烦恼,对众生有利益,要这样才行。

二十三、如何回向?

没见性以前,通过愿望来回向。如见性以后,按照本性、本位遍照法界是大回向,一切都是本性妙用。

二十四、为什么会入魔?

修行人和别人比出来的修都是入魔以自己的功夫,神通来摄众,想出人头地,都是入魔。要向佛学习,要体会自己的本性,本来具足圆满,要归到平等无念当中,不要有自己的一个东西在。有自己的聪明、能力,结果都不好,都会失败。佛教里的斗争性和这个都有关,修行人不和善知识结缘,业障重,容易受魔影响。

二十五、学佛与世界

成佛和世界是没矛盾的,事物成功是佛的成功,做人的圆满是佛的圆满,并没区别。

二十六、打坐中妄想来怎么办?

不是你的念头和你无关,你不要动心,只管念咒,不要管它,再修下去就没有了,就化空了。化空了气脉就起变化,人就放光了,从虚妄的妄想境界转移到念咒上,不要注意咒,自然念咒后,不知不觉当中,咒也没有了,身体世界就没了。

二十七、修行不要急

修行有一个过程,不要急,只要方向对,一心用功,自然会到,急不来,越急妄想越多,越急你有个不好的状态,没达到理想状态,心不清净,就不满意,用功都执着,越用越不好,反而比不用功人妄想多,不用功的人还没感觉妄想,你越用功妄想越多,不要急,不要想我有念咒,我要念得多一点,我要念得快一点,不管舒服舒服,不知道舒服就空了。

二十八、关于消业障,关于除妄想

业障是过去造的业,你把过去心带过来就会成业障,你把分别、感觉、执着去掉,就会消业障,对妄想你想这不是我想的,不是我的。这样的情况一个是过去世动过这些坏念头,一种是魔,让你动坏念头,你不要管它,如果下坐了,还在动念头,那是你的了,马上忏悔,重的罪先忏悔。

我们上面学习了第一步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步就叫透关,黑和白事物的对立可对你来讲,都没障碍,都没分别,都不会受他影响。

第三步才是安立法界,对因果缘起,众生的因缘差别都知道安立。这个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该怎么样,都知道,怎么做,怎么指导他,但自己是空的。

第一步做到开悟,不会说这个意思,那个意思,他心里面对这些对立 的概念在认识的程度上,他已经超越了,他是用直觉的观照来看事物的。直觉的观照来领悟真理的。真理在他心里面,不在文字里面,看经书就是看自己。不会说某某佛说的,是我们自己明白。自性显露的智慧,这是我们所谓的悟。这悟,悟了一切诸法的实相,悟了他本来的真实性,悟了诸法的理性,悟了缘起差别里面的根本性。

所谓的悟,是超概念、超观念,这是真正的悟。如果没有这个悟性的话,我们心里始终有一个高,一个低,一个好,一个坏,一个内,一个外。这些概念的建立,就是业,就是烦恼,本身就是执着,就是障碍。始终在外流浪、在动荡、在攀缘、在受制于某一种影响力。我们的头脑里终有东西在,某某佛说的,师父说的,哪里来的,有这个在,那么就不是真的悟。

这个悟彻的人就没有东西了,佛法的文字破掉了,宗派破掉了,对法的执着破掉了,他说话做人,不是通过概念、观念做的。

悟了本性的空是小悟,悟了缘起差别空,不落概念,不落文字,当体即空呢,叫大悟现前。在智慧上是真正悟的话,就不会落在个人概念上,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狂执功夫等等。他这些都没有,破掉了。这在佛法里,真正明白了,根本透彻了,从此以后,他虽然有一些习气,有些障碍,但是他的方向不会偏差,不会再入魔,走向外道,也不会给别人障碍,因为他在根本理性上透脱了,他每时每刻所做的事情,不是通过概念、观念去做,那么就不会再造业。

一个人所谓造业,都是分别计较所形成 的。有了执着观念,这是我的人,这是别人,我对他怎么说,怎么做等等。起心动念,起了分别,所以有了业,如果连这个分别都没有了,连概念都没有了,所以说从此之后,就不会再造业。禅的妙,妙就妙在这里。然后还要逶过境界,还要具体当中去磨练,真正安住不动,真正自在,真正无碍。那么这还有个过程,因为人还有习气啊。

喜欢清静的人,虽然观念上没有了,但是还是愿意在清净里面关着,不愿意在染污里呆着。有这个东西,那么呆在染污里面,虽然不起概念,总是不舒服的,不习惯的。

人有这个东西在,要透过你的不习惯,这就是做功夫。不仅仅是打坐做功夫,打坐呢,就是说得定,和本性相应,产生力量。

但是真正做功夫,是座下,在境界上真正透脱无碍。所以说在这个用功过程中,不仅仅是消融,要逐渐无碍。

那么他内在的,也就是说,心愿也好,习性也好,越来越化空了,内心找不到了,越来越自在。到后来就能大放光明,就能够显现万物。就能够在一切缘起中得到运用自在。就这样的讲法和禅宗的三关是一样的。

真用功:如果在一念当中,绵密觉照。不起概念,不起执着而又能运用,那么 这里面肯定会有所开发,内在功德的开发。比如说我们心里面有个东西,比如说对某个人慈悲,有慈悲心在,就是障碍,不是开发。如果你对别人能够关照、帮助,但是没有慈悲在,那么这是你的开发。你的心里很空灵的,没有东西导致你在做。如果你有慈悲在,肯定有祸害,有拖累,肯定你会累,会受影响。因为你已经落概念了,落观念了。这个人苦,我要帮助他,有苦在,有帮助在,我要帮助他,我要慈悲他,你有东西了,就不是真用功了。已经不真用功了,这面都要知道的,心里面不能有一点东西,但是你不能回避一点东西。虽然在做,但是没有你做的人,没有你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高高在上的觉得很了不起,他没修好。如果找不到他东西,没有办法看他,他没有的,没有一点向外的东西,很平和,那么这个人就修好了。

外面很慈悲的不等于真的慈悲,他会流露出东西。心念通过能量,通过细胞,它会变成一种东西,表现出来一种东西了。真正了道人没痕迹,修得好没痕迹,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看不到他智慧了。

修行功夫很高的人,看不到他东西了。很慈悲的人找不到他的慈悲了,找不到他痕迹了,这是真的修好了。所以说一个个觉得自己修得好,修得不错,有傲气在,就没修好。比如说打坐,坐得很好还没坐好,还有这个在。

历史上有很多的修行人就是落在这个地方。他修得很不错,帮助大家。觉得自己很有智慧,可以著书立说,可以怎么样怎么样了,他把几十年的功夫都执着在这个地方了,再也不超越了,就不得道。很多人为什么不得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在这个地方不执着,也不落痕迹,那么他走过去了,就得道了。就是说过早的出头,过早的为人师,显示自己。或者用这些功夫去做什么样,过早地去了,没把痕迹化掉,没有真正的透脱自在,真正做了没有做,而且这里面多少带点有为的东西在。如果真正的无为,也是无碍的,真正做了没有做,随缘也是得道的。但这里面恐怕多出一点来:我有所作为了,你们都不行,只有我出来才行,我要帮你们,我要带你们。好,有这点在,就是坐脱立亡也不了道。全身都是舍利,也不了道,因为 有这个东西在。即使大光明,给人看见,也不了道,不是大成就。

在心中有一念佛可以成,还不成就。有意觉得自己得道了,也不成就。所以不能光看外在东西。

如果因为外在东西引起信心的,那么他还没悟道,真悟道人,他不是因为外在东西引起信心的,他自己内心有信心,自己明白,不因为师父放光了,才有信心。不因为师父怎么怎么样,他有信心,是他自己有信心,自己明白。即使师父现在做牛、做狗、做流氓,关在监狱里,邪道外道,他还是有信心,他自己明白,这样的才叫悟道,是真明白。

真正的明白,是自己的内心,真正的信心,是对自己本性肯定。这个本性本来无相,本来和师父的名相没有关系。这些都是虚妄的假相。

当然,我们要受恩于师父的指导,师父的智慧,对我们心灵的敲打,使我们明白。而明白不在师父那里,明白在我们这里。明白了要自度了,要自己了了,自己做了,和师父没关系了,但是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肯定要经过很多师父的,也要感恩于师父。但我们信心不是在师父那里建立的,信心在我们这里。信心每时每刻存在,每时每刻在显现作用,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觉照去体现它的作用。师父只是敲打,师父只是缘会,缘会以后就没有了。不能老是留着师父在,老是留着师父的观念、形象,和他的功夫,会受他影响。在禅宗来讲,就不透脱了,在密宗就不同了,师父一直放光来照你、加持你。心密无相密走向禅宗,洒脱自在……

所以千万不要和别人比,也不要和任何人,任何事物对立起来看问题,都是不二的。你儿子就是你自己;是你的显现,不要认为他是来讨债的,这种就是观念了。这是一种想法,任何存在你不要加一个想法,是讨债的,还是报恩的,这都是想法、观念,本身是虚妄的,虚妄的也是概念,也不要去想,也不要建立。要时时刻刻当下体验,圆照法界,该如是就是如是,这样就是这样,所以说要安住在平等性当中。有的人修行,学得高高在上,呵斥别人,打击别人,或者说别人:你们都听我的;有的人学得很低三下四的很谦卑,很低的感觉。这两种都不好,都有落处。在佛这边和佛平等,在魔的这边和魔平等。高的你不高,低的你不低。诸法当中,都平等的。不要给自己一个固定的东西,不要落在这地方去。只是随缘而做。这随缘也是自性的显现,能多少就做多少 。该穷的穷。该富的就富。不要追求富,解决穷,这都是自然的,该来的都会来,该去的都会去。

所以说我们通过这过程,练得自在,因为整个过程就是练心的修道过程。现在穷的或富的,或者艰难,或者幸福等等,这都是你必须走过的。走过了就没障碍。甚至经过动物,那比做人要艰难得多,所以要珍惜目前。目前是最好的时光,离开目前就没有将来,禅宗祖师就讲“道在目前”。目前错过了,就错过了所有。但是很多人讲,现在太苦了,障碍太多了,把这些解决了以后就没事了,其实这样一想就颠倒了,就已经错过了。目前是最好的,没有将来比目前好。

我们做事和世上人不一样,我们做事只是随缘。在这里是练心,在透脱。经历人,经历事物,而不是达到一个目的。这个事我去做,我就完成任务了,我得到成就感,不是这样。我们每个都是过程,都在当下体验它,这就是道人的风格,他不计时间,不计较成功或失败,只是他的心在这里练出来了,得自在了,以后经历最大的风雨,他都没事,这就是修行人的风格。所以我们最多动第一念,不动第二念,动第二念就错了,就有落处了,如果反复在动第二念,那就更错了,那就产出道太远了。第一念可能要动得一觉没了,第二念就有业了,凡夫更不好。所以说:修道要圆,那些有概念的人先放在门路外;因为那些人是没作用 的,越讲越远,越讲越噜苏。说话不要用思维,不要想一想再说,直接说。所以说《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人见到相,总想一想,啊呀,这是什么样?这是什么相,怎么相的样子,会揣摸他,想象他,会粘住。如果你见到诸相就是非相,没有这些东西,任何时候都这样。就是见,当下见,见而不见,这就是见到实相。修行人多生多劫,修行到后来,没有知见了。事情没有落处了,没有缘的执着,逐渐逐渐就自在了,所以那种功夫上的力量是自然的,因为因缘而显现,没有因缘就没有执着和觉受。随缘而起,随缘显现。

关于大手印的修证的问答

问:以前我对证量的认识,以为打坐修持当中就可以做到,刚才所说的那些好像是见地上的?

答:不是。是以见地在实际中体证到的。

问:我有这种感觉:见地上听闻的见闻觉知,过去善根的开发,可能建立这样见地,然后在修持过程中各种修法达成仪规法门的修持,然后到功夫上定力上证,证量好像不是从这方面来?

答:打坐修法是一个培养的过程,修定的过程,开发的过程或者说打开门的过程。真正的证量是进入这个门以后,用这个道在日常生活中起真正作用透过境界,而不仅仅在打坐的功夫上。闻法打坐那是没有开悟之前的功夫,开悟以后不拘泥于行住坐卧,不受制于见闻觉知,他是身心不动的,知道如幻如化的显现,虽然一点灵光寂寂然然的明白,知道一切境界是自性所显,但习气未净,境界来了力量不够,还有分别,身体有障碍,家庭什么事还会有落处,烦恼明明知道是空的,还做不到无心,在这个阶段就要做功夫了。大手印告诉我们:今天我们讲的怎么觉照,怎么转化,怎么自然,不落分别,慢慢地境界消融,外境界不动了,内境界不动了,自性功德、自性的作用处不留痕迹了,后来就成片了。成片以后一片透明,一片清净,不可说的境界出来了,这个就是真正的证,这个是叫证到实相,证到道。因为道没有止境的,还有一些种子在里面,还有身体的五蕴要化掉。所以说这个证的道有小成就、大成就,圆满成就。刚开始见到本性能够保得住了是小成就的境界,然后打成一片内境界、外境界都不动了,一切都是佛法,这是大成就了,然后里面微细种子、微细的极细的暗流都全部消干净,所有的功德全部开发出来,整个宇宙的法界为道,那个时候就圆满成就。圆满佛果功德。一般人小成就较多,小成就一般也不错了,能保得住,脚跟点地,不断努力向上,转化习气,如能发愿求生西方,即得上品上生。这样子不错了。大成就的人比较少,打成一片,一直在明体当中,不离开。

问:明体就是本性吗?

答:是的!但是要证量。一念觉照也是明体,成片也是明体,程度不同,开始只有一点明体。明明白白,那么你这个明体周围很多东西还在影响着你,覆盖着你。什么叫证量的明体呢?明体是一大片全部的一片你是里面的影子,山河大地是里面的影子,跟电视银幕里的东西一样那叫证量,叫法身本位。刚开始只是法身边,看到法身边的一点光,但是你的这一边还有很多虚妄的东西,没有全体进去,这些东西没有消融掉,不能成片,不能深入法身。悟后的功夫就是要打成一片,放下一切不好的,转化一切烦恼执着,除习气,还是真正用功的开始,把无始以来带过来的业,不好的缘份、执着都要了掉,那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非常大的,末法时代的人带的业多缘就不好,很多的逆缘,很多自己的习气,这些你要开悟以后做功夫了,打扫干净,打扫得干干净净,就成片了,这是“证量道”有大成就了。

问:习气有二种:开悟前的习气和开悟后的习气,悟后有落处的就是习气。

答:是的,是习气。

问:某些有落处是不是对立面?

答:不是对立面这个叫存在,事物在心里还有染着,在感情上,对身体的生理的反应,对吃的东西、住房、睡觉、穿的衣服等等,男女的感觉都是习气,是很多很多的,对外境的变化或者对修行的法门,对同门师兄弟的感觉,有缘无缘,讲得来,讲不来,这都是习气,很多很多,这些都要打破的,这些打不破成不了道。要打破这些不一定要境界中去,没有事不要去找事,只是这些东西来了不要动就可以了,不被它牵着走就可以了。不要找事,因为我们精神照顾不了,不像古人力量大可以在境界上练心,透过去自在了。现代人比古人复杂,我们的精神力不够,能量不够的,还是要多培养定力。

问:在事物观照中有“二个”的产生,明知性相应该不二的,应该是一个?

答:一个也不是,有一个就有二个。

问:但我只有一个,心里老是这样想的,在观照中老是把体性是一个本心又是一个,有时在缘起法里面这样想本性不动的,本性和事相分成二个,很明显的,总是有这样的感觉的,缘起法千差万别是一个,然而本性是一个。缘起是一个,本性和事相很明显分成二个?

答:宝藏论讲到的一般着相的人如:看金子做的器具只执其相,不悟其性。但见性的人不一样,他知道这些器具宝物都是金子和相是不一不异的,在相中不作相见,不一不异就圆了,这是大中道的圆。如果你执着一个异,执着一个二,就不圆。禅宗有时也讲到一个“一”,“一”是没有对立面的“不一之一,不二之二,”这就是妙中境界了,就妙了,你会用了,用这个金子做佛也可以,做手饰什么都可以,不一可以做一,不二可以做二。

问:不异法的总相可以做杯子茶杯什么样的,总相是异那叫不异,然而不异性体是一个,我们缘起法也是一样?

答:为什么要分开想呢?

问:要看体不要看相?

答:这么多茶杯在缘起上建立这是茶杯,然后再去想它都是本性,你这样想就是说有分别了。

问:无相无不相?

答:如是如是!

问:安住本位看到的都是自性的显现?

答:那是直截了当的。这个是当下的无分别智慧的现量,有的人在道理上也可以去会一会,这个就叫差别智。这个差别智在没有开悟前是概念,悟了以后有时也要想的就是差别智。他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也可以的,搞清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差别智给人讲道理时可以用的,理上要讲得通,叫通理的一种智慧,平常用功不可以这样想的,这样想是颠倒。你讲的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在我们空灵自然中不取不舍,“分别就是当体了”,相就是心,心就是相。但是当你讨厌时喜欢时就不是了。

问:自己可鉴定的?

答:如是如是!

问:宋老师,在我们练心时候一切都是自性显现,这是不是有概念还有意识心在?

答:开始时是有这个在,有的人这样想,真正相应时候没有这个,它是“直接现量”。心要到一定的透明程度,就知道了。因为当你这个透明心看到东西的时候,知道这当下不动的明体它显现了,而不是我“这个”去看它,这个时候才知道。这时人很精细非常透明的,心很定,空灵的,自己知道,说话滔滔不绝流出来不是作意的,这个自己很亲切了。有的人形容自己聪明得不得了,这个就是觉性智慧的流露。

问:憨山大师开悟以前诗词一下子写得很多很多,他就付之一炬烧掉,他这个涌现以后是否不相应?

答:他这个是种子翻腾,他这时候没开悟,虽说他也是大德过来人,不是一般的人,这个时候东西太多的话会障碍悟门,悟了以后就没关系了。没悟前涌得太多把这个当正悟,它就不开悟了,心里的东西佛法文章词句等是障碍悟门的要化掉,悟后流露出来是自性清净空灵无碍的作用,无碍自在是妙用,没开悟前是染污,有差别的。

问:证量就体现在对境界或对心外面的境界,在各种状况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安住在本性观照中,这就是证量?

答:对的。实相的证量有二点用:二点是合一的。第一在境界作用处是否受影响,不被作用处左右、没有动心处。第二性体是否保持清净、透明、空灵、无住,如如不动的体性在不在,如果如如不动处不在了,作用处也没有染污,还是失照了,也没有证量。

二00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定稿于香风谷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