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梁乃崇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圆觉经》讲座 九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圆觉经》讲座(九)20101211   时间:2010年12月11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圆觉经》〈净诸业障品第九〉。   〈净诸业障品第九〉可以说是消业障的最高境界。对我们而言,目前这一品很重要。我们现在修行的重点就是放在消业障,业障没有消除,所有一切的修行都没有效,要让自己的修行有效,先要把业障消除。所以消除业障,是我们目前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这个基础打好了以后才有下一步。今天要讲的〈净诸业障品第九〉就是消业障的最高境界。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长跪就是单脚右膝跪地;叉手就是右拳朝左胸一比的礼节,西方很多国家的礼就是这样子,原来这就是佛法经典里面提到的叉手。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这一段是净诸业障菩萨对佛说的,祂综合前面经文讲的种种内容说:「为我等辈演说如是不思议事」,前面八品讲了很多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一切如来在成佛之前,开始修行,这就是因地。「行相」就是祂们所做、呈现出来的状况。「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让我们大家看到、听到、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事。「睹见调御」,「调御」就是佛、如来,「历恒沙劫」经过很长的时间,劫是指时间;一劫就是一个时代。「勤苦境界」那么努力辛苦的修行状况,「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这些内容,好像才一个念头就听完了。「我等菩萨深自庆慰」我们菩萨都很高兴。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一段就是净诸业障菩萨要的问题。祂说:「若此觉心」,我们这个心,我们的觉性、我们的心「本性清净」,本来是清净的,是干净的、好的,「因何染污」为什么污染了,「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众生都有觉心,这个觉心本来是清净的,是什么原因受了污染,让众生没有办法回到这个清净的觉性?没有办法恢复这清净的觉性?「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希望如来为我们开悟,我们就能够解读原因是什么。   让我们对这一个法性有所开悟。这边的法性,你可以把它解读成自性,也可以把它解读成觉性,也可以把它解读成佛性,当然你也可以把它解读成法性。就你自己的需要,你可以做你需要的解读。说法性的话,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有人要把它解读成自性,那你就是属于罗汉乘的人。罗汉乘的人要解读成自性,他才能懂、才能了解;或者是独觉、圆觉、辟支佛乘也是。如果你要把它解释成觉性、佛性你才懂,才觉得这个合我意,那么你是菩萨乘的人。每一乘的人,所需要解读的模式不一样。这个法性是可以把自性、觉性、佛性都包罗到里面,所以说法性是毫无问题的。这里的经文说「开悟法性」,因为佛当时说法的对象,有大菩萨、有众生、什么层次都有,所以要说最恰当的文字,那是用法性最恰当。「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为了这一次来参加讲《圆觉经》这个法会的大众,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为了他们将来的修行,希望世尊能够解答这些问题。   祂主要的问题就是问:「本来这个觉心是清净的,是什么原因,什么污染,使得众生回不到他原来就有的这一个清净的觉心?」「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个就不解释了。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时候世尊就说了,祂告诉净诸业障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了这么好的问题,「方便」的意思,就是这么实际、而且又很需要的一个问题。「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们现在好好听,我为你们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个就不解释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祂说:所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从不知道什么就开始的那个开始,就「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都是自己想的,又对自己的妄想执着。执着什么东西呢?执着于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就是我,人就是人相,众生就是众生相,寿命就是寿命相,妄想执有这四个相。这四个相是「妄想」,就是你自己乱想出来的,不是真实的。想出来以后,又执着它,所以就有了这四个相。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认为这四个相,四颠倒就是指我、人、众生、寿者相,这四个相是真实的。认为这四个相,「为实我体」是我一个真实的身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从这里就生出,对这四个相有些满意的,我就喜欢、就爱,不满意的,我就不喜欢、就讨厌,所以这就产生了憎爱。对这四个虚幻的相,顺我意的我就喜欢,不顺我意的我就憎恨、不喜欢,就产生憎爱这两个状况。   「憎爱」这两个状况是什么呢?「于虚妄体重执虚妄,」憎爱是由那本身就是虚妄的四相,在虚妄上面再生出憎爱这种虚妄。「二妄相依」这两种妄,哪两种妄呢?就是四相、以及爱憎。两个妄互相互生,「相依」就是互相又制造出更多的虚妄。他们加在一起,互相再生出更多的东西来,「二妄相依,生妄业道。」生出了妄业、业障,虚妄的业道叫妄业道。原来我们的业障,我们的六道轮回,都是这样生出来的,都是二妄相依,互动之下再制造、再生出来的。「有妄业故」因为有这个虚妄的业障的缘故,「妄见流转」就妄见了轮回,流转就是轮回;就使得你看见了六道轮回,让你觉得真的有六道轮回,很真实啊!   「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前面问为什么众生都迷闷,回不到自己原本就有的清净觉心呢?这里就说了,就因为这样子妄见,就迷闷啦,当然就回不去了。「厌流转者」看见了那个六道轮回流转,不喜欢,觉得不好,他就会「妄见涅槃」,他就会看到涅槃。他的那个涅槃还是虚妄的,并不是说他看见了涅槃就解脱了,他没有解脱,那个涅槃还是虚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喜欢有这种六道轮回,这个六道轮回就是相;有相的这个境界他不喜欢,他就执空,感觉要空才好。所以他努力之下,就让他看到了空得很彻底的涅槃境界;但是那个还是虚幻的,「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所以他还是入不了清净觉心,还是回不去。   他这样子回不去,「非觉违拒诸能入者」不是这个清净的觉性要拒绝他进来,清净的觉性没有要拒绝他进来。「诸能入者」不是觉性;并不是说,啊,我这个清净的觉性拒绝觉性再回来,不是这个情况。因为觉性本来就是清净的,祂哪里有拒绝,祂也没有拒绝你。所谓被违拒,是你在有相的状态,想要进到、回到这清净的觉性这里来,回不来。「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我们要从有相进入觉性,觉性没有阻碍你,是什么东西阻碍你呢?是从有,要进到清净的觉性,那个有相本身,它是一个障碍;这个有相所形成的障碍把你挡住了。   「非觉入故」就是,你是在「有」的状态,想要通入到觉性,并不是觉性要回去而回不去。那么你要怎么样才可以回去呢?只要把有相的这些障碍消除了,你就回去了。你没有消除,它就一直障碍在那里。障碍是哪些呢?就是四相、憎爱这两个;之后又生出业障、六道轮回,这么庞大的「相」系统,就是这么妄生出来,把你障碍住了。你就没有办法从有相的这个状态,回到清净的觉性这边来,就回不去了。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你动念就制造业障;息念就执空,就妄见涅槃。所以动念、息念,都还在迷闷中。所以皆归迷闷,回不去了。「何以故?」为什么这些就把你障碍住了呢?为什么会回不去了呢?为什么是迷闷了呢?下面就要解答这个问题。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为什么?原因就从无始以来,本起无明。唉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你就有无明了。这个无明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就是唯识学里面讲的阿赖耶识。很早很早以前,就是从前再从前,你就有无明了,你本来就有。这个无明是你的主宰,「为己主宰」也就是无明掌握了主动权。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众生自己是没有慧眼的,「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他的身也好、心也好,都是从无明生出来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要从 十二因缘来看,十二因缘就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最上面还有本明,本明不应该写出来,但是不写出来大家看不见。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画在无明与行之间,在这界线以下是被知,以上是能知。那么,无明这个地方是你的能知,无明以下的部分是你的被知,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知道无明。无明是你的能知,你就没有办法知道它;它掌握了主动权,它就是你的主宰。它是你的主宰,那么你就不可能知道它。「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说的就是这个状况。「一切众生,生无慧目」当然啊,在这个状况下他就是没有慧眼。为什么?他的一切都在无明以下,无明是他的能知、控制的主宰;他能够看到的,就是「行」以下的部分,这些才是被他知道的。其实能够知道「行」已经很高明了;很多人的主宰是他的身体,身体在做他的主宰。从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知道谁在做主宰。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这边讲的状况,还是比较高的。这个经典讲的界线是在无明缘行这里,所以无明是主宰。无明是主宰的时候,以下的身、心都是他生出来的。所以才说没有慧目呀!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这里讲的命,就是大家讲的生命;现在大家讲的生命,就是所谓的欲命。这里,这个能知就是他的命,他不要把这个命断掉。不断掉的话,就有一个状况;你的命还在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定有爱我、和不爱我的。有人爱我的话,我就喜欢,「我与随顺」就跟他好;有人跟我不好呢,我就恨他。这个是自然正常的现象,连小孩子一生出来都是这个样子,一有这个命的时候,就是这样子了。这样就生出憎爱;所以你有命的时候,你就会有憎爱。这个憎爱的心,会把无明养得大大的、壮壮的,「相续求道」我们要求解脱、要修行、要学佛,在这样子的状况下,「皆不成就」全部不会成就的,成就不了的。你在这样子的一种循环里面,在一个无明控制的、主宰的状态之下,想要求道、想要解脱,那是修不成的。   「善男子!」现在接下去就要说明这四相。「云何『我相』?」什么是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心所证知的,这个就是我相。「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   我相是什么呢?就是众生心所证知的,可以取证、证知的。「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当他身体很舒服的时候,「忽忘我身」不觉得自己有身体。这个大家有经验的,当你身体很舒坦、很舒服的时候,你就不觉得自己有身体啊!「四肢弦缓,摄养乖方」身体不舒服、调养不好了,这个时候「微加针艾」,只要拿这个针灸的针刺你一下,「即知有我」唉哟,就知道我的身体出现了。也可以说,人家打你一棒,你就知道,揍你一拳,你就知道你有身体。「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这样一证,这个身体就出来了。   回到十二因缘来看,我相,就是这个身体,六入就是六根,以下的触受爱取,这就是身体。这里讲「证取」的,就是这个身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这个就是我相。我相是你的身体的话,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在取与有之间,取以上都是能知。所以这个身体就是你的能知,这个身体掌握了主动权。「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在这种状态下,你就算证到如来了、就算证到涅槃了,而且你还认为那是清净的涅槃;全部都还是我相,因为都是从我相生出来的。你的如来也好、你的涅槃也好,都是被你证知、被你知道的;都是从我相生出来的东西,所以还是我相,没有超出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前面是心所证者,就是祂是证的;这里是悟证者,悟到那个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悟有我者」,有人就悟「我」是存在的,这个「我」是被我悟到了,也就是被我知道了。那么能够悟到这个我的,那就不是我啦!这个我被悟到了、被知道了,那就有另外一个「人」来知道这个我了嘛!所以那个能够知道、能够悟到这个我相的,他就不是我啦!就「不复认我,所悟非我」,那个所悟,能够悟到我相的那个悟者,他就不是我啦!「悟亦如是」那个悟当然不是我啦,这个「悟已超过一切证者」,这个悟者已经超越了前面那个证者,这个悟者,「悉为人相」就是人相。   我们来实际做一下就知道了。前面已经告诉我们,我相就是这个身体,那人相是什么?我们就把眼睛闭起来,你能不能够感觉你的身体?从头一直感觉到脚。可以吧?既然你的身体可以被你感觉;那个能感觉的,还是这个身体吗?不是。身体是被感觉,那个能感觉,就是这里讲的悟。这个悟不是身体,不是我相,所以那个悟,他不是我相;他超过了我相。他那在哪里呢?在人相!我们眼睛一闭,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移到十二因缘的「名色」与「六入」之间了。这个身体被我们感觉了,这个身体就是被知。这个身体一被知,能知就在「六入」以上。所以悟是这个地方在悟,「名色」以上就是人相。   所以用十二因缘的这个图就很清楚,而且你自己就可以做;你眼睛一闭,你可以感觉,你这个身体是被你感觉的;被谁感觉?当然不是这个身体嘛,当然就不是这个我相感觉了,那他是谁?他是什么?是我相之外的、超过了。所以「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这就是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这个时候,你的主宰是「名色」和「识」这个部分,你从这个主宰所生出来的涅槃、很多体验、很多证悟……「皆是人相」全部都是人相,没有超过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刚才那一个所证、以及所悟,不能够达到的部分,就是所谓的众生相。「善男子!譬如有人」,有一个人他说:「我是众生」,意思是什么?「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当他说我是众生,他那个「我」,就不是讲我相、也不是讲人相了;因为我是众生嘛,不是人相也不是我相啊!这里那个人又讲「彼」,彼就是别人。因为当我们闭起眼睛,一下感觉到这个身体了;另有一个能知,能够感觉这一个身体。这个身体叫做我,那这个感觉者、悟者,不就是别人吗?至少是另一个人,所以才称他为彼,称为「彼人」是这样子来的。当一个人说我是众生,「则知彼人」那个在说「我是众生」的就不是我、也不是人相。「云何非我?」为什么讲我的那个就不是我了呢?因为我是众生,「则非是我」当然就不是我了。「云何非彼?」为什么他不是彼、不是人相呢?因为我是众生,当然就不是彼了。   「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当一个人他了解了,前面是证,然后悟,现在是了。他了解那个证是我相,那个悟是人相,他了解了。「而我人相所不及者」,而我相和人相所不及、所达不到的,「存有所了」你有所了解,「名众生相」那就是众生相。我们知道,我们眼睛一闭起来就能够悟;我们可以感觉到、悟到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谁啊?谁在感觉啊?那是我们的心,已经不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心在感觉。什么是我们的心?我们会想东想西,你知不知道自己在想东想西啊?你知道耶!那个想东想西,你会知道的。那个想东想西的心被你知道了,意思就是,这个能知、被知的界线移到「行」这边来了。这个想东想西的心,他不是身体,他超越了身体;界线一移到这里来,这个地方就是能知,知道原来这个就是人相。   这个时候,能知在行、无明、本明这边。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行」与「识」之间,「识」这一部分的心被我们知道了,能不能知道?能够呀!当你知道你在想东想西,想东想西就是这个识心呀!这个识心被你知道了,意思就是这个人相被你知道了。当然人相被你知道,我相也被你知道啦。所以「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他了解了那个我相,了解了这个证的、也了解这个悟的,他了解了。这个我相和人相被了解、了知、被知了。被谁知啊?被这个「有所了」的那个「了」知道了。「而我人相所不及者」这个了,是我相和人相达不到的;但是,这个了是存在的呀!你是能了解的,你有这个了解;这个了解是在十二因缘的「行」,也就是所谓的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这里「谓诸众生心照清净」他的心在比较清净的状况下,「觉所了者」他对这个了会有所觉。这个时候「一切业智所不自见」,这个觉,他是没有办法被知道的;但是有觉「犹如命根」就好像他的命根子一样。这个时候,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无明」与「行」之间,你的能知就是无明到本明,你的被知是「行」以下,那么这个「行」被你觉到了,你也就能觉察到那个了者。我们刚才已经知道,当你晓得这一个了者就是众生相的时候,这个众生相就被你知道,被你觉察到了。所以当你能够觉察到这个众生相的时候,这就是命根子;这个命根子就是你有所觉。你会觉、你有觉,这个就是你的觉心,就像命根一样,此即寿命相。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祂特别再说明这个觉,也就是这一个寿命相。祂说:「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果你心照见了这个一切觉者,你就会觉知有「觉」,你会觉得那个「觉」是尘垢。所谓尘垢就是被知,它就是被你知道的。「觉、所觉者」就是觉与被觉,「不离尘故」没有离开尘,都没有离开被知。那个觉还是被你知道、被你所觉的。   下面祂就举例:「如汤销冰」一个冰块,用热水把它溶了。汤是指热水,热水把冰溶了,「无别有冰」就没冰啦。冰不见了,可是你知道冰是溶掉的,冰不见的时候,你心里面是知道的。你有觉呀,冰被溶掉了,冰是不见了、没有了、不存在了,可是你心里存有一个觉,知道那个冰是溶掉的。「存我觉我,亦复如是。」你心里存有什么觉呢?觉有所了,那个「了」你能够觉察到。虽然这个觉本身是不见的,但是你心里会存有那个觉,你存有这个「知冰销者」,你心里存有一个:「啊,这个冰是销掉的、溶掉的,虽然它不见了,但是它是溶掉的呀!」这就是寿命相,就是命根。   用我的方法来说的话,其实满简单的。就是当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移到无明与行之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无明就是寿命相,也就是命根。你要把你的命断掉,也就是欲命要断掉的话,要把这一个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再移到本明与无明之间;这样子的话,你就超越了这个寿命相,也就是超越了无明,进入本明。这样才没有在四相中。   说到这里,这四相其实就是一个相,就是我相。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我相,只不过愈来愈深的我相。现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都超越了。所以《探究真心》里面,我就说,这才是真我,若只到寿命相这里,还是更深的我相而已。当然这个我相已经深到最深了,到本明这边的话,就没有我相了,而是无我。所以从头到尾都是我相,愈来愈深的我相。寿命相就是最深的我相,我相的最根本,就是在寿命相这里。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如果末法时期的众生,不能够把这四相解决掉;那就是要把寿命相解决掉,光解决一个我相是不够、不行的。当然你说,把最深的我相解决掉了也行,彻底的解决掉了,也是。「虽经多劫勤苦修道」虽然经过很长时间的勤苦修行,「但名有为」这个样子都是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不可能修成的。所谓圣果,从罗汉开始就算圣果,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都是圣果。最低的圣果就是罗汉,连罗汉都成不了,「是故名为正法末世」,所以这个就在末法时期。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为什么呢?因为认一切我做为涅槃,你证到涅槃还是我相,就是你自己。而且你又有证、又有悟,还有所了、还有所觉,都当作自己很有成就,这种成就都没有解脱呀,都没有成功呀。「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这种状况,就像你把贼当作自己的儿子,你家的财产当然被偷光了。你一直在有为,这些有为、这些四相都是贼呀,你把这些贼当作是修行,那当然是修不成啦。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云何当知法不解脱?」为什么呢?因为「有我爱者」因为你对「我」是爱的,你对你的命是爱的;那你就会爱涅槃。你去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你的爱就藏在那个涅槃相里面,你的我相就藏在那里面。所以才说,这个是妄见涅槃。「有憎我者」我心中有恨的,「亦憎生死」对生死也恨,这个生死很可恶。你不知道,这个爱就是生死的根源,你对生死又去恨,那个生死就是爱的成果呀。你又要爱、又要去恨生死,那你这个恨不就是在恨这个爱吗?「别憎生死」所以你这样子的话,去恨这个生死,「名不解脱」。你自己矛盾嘛,怎么叫做解脱呢?「云何当知法不解脱」这样子你就知道,这样子有为的修法是不会解脱的,是解脱不了的。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要修这个菩提行,要发菩提心来修佛法的、修道的修行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以自己一点点的那个证,证悟,就当作自己清净成就,「犹未能尽我相根本。」尚没有办法把这个我相根本清除,没有办法做到。怎么样就知道他没有做到呢?很简单,就是下面举的这个例子。   像有些人有点证,自己认为自己已经修得清净啦,「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 如果有人说:「啊,你修得好棒!」哇,心里就很高兴,就想要来救他、想要来度人了。「若复诽谤彼所得者,」如果人家不是称赞的,是骂你、毁谤你的,「便生瞋恨」这个人好坏,应该下地狱,这个没有善根。「则知我相坚固」有这个状况你就知道,我相是非常坚固、非常固执的,而且就潜藏在你的心里,在你的六根里面,在那里游走。不曾间断、时时都在出现。所以这个例子、这个现象就告诉你,我相是多么的坚固,藏得多深,你自己都不知道。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这里就回答了净诸业障菩萨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入清净觉?「彼修道者,不除我相」,当然这个我相就包含了四相,那个修道者,他没有把我相真正彻底消除的话,就没有办法入清净觉。就是这样呀,没有办法,我相就在那里控制呀,这个地方交代得非常清楚。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有人证到我空,是不是我相就消除了?证到我空很深了喔,他知道我是空的,我是无的,而且知道这个我是没有办法毁坏的;就像我在讲能知的时候说,真正的能知,你是没有办法毁坏他的。为什么?他不被你知呀,所以他也不被你打、不被你敲,所以你没办法毁他的。他懂到这里了喔,但是「有我说法」现在我要说法了,我懂了这个很深的佛法了,要开始讲了,「我未断故」我还没有断呀,「我」要说法,就是证明我没有断,不需要别人证明啦!也许有人想,我说法怎么不可以?我已经证到空啦,我已经无我啦,所以就大讲无我法。这么一讲,还是有我在讲,我还是没有断。这样入得了清净觉吗?入不了,到这样还入不了。你看看,「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就是证到众生相、证到寿命相,还是一样。你说证到众生相,空了、无了;你证到寿命相空了、无了;还是一样,还是不行。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在末法时期,众生「说病为法」,这些法都还有病,不是法;还是有为、还是有相,还是有病的,还是有我的。把这些东西当作法来修,「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这是很可怜的。当然这是从佛的角度来看的,我们从众生的角度看,这些人也是很高的。「虽勤精进,增益诸病」虽然很努力、很精进,但是只让病增加了,并没有解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末法时期,众生没有把这四相解掉。要把它解掉,是要用如来的解法来解的,不是你自以为的解法来解。所做的「及所行处」你的作法怎么修呢?也要用如来的作法修法,不是你自以为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你不能这样的话,当然修不成。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还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认为自己已经修到了,已经证到了;事实上他没有证到、没有得到。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他认为他自己得到了、而且证到了。但要怎么观察出来,他是未得、他是未证呢?只要一个状况出现,「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看到别人修得比你好的时候,你心里生出来的,你的反应是嫉妒,就证明了。「由彼众生未断我爱」,这个众生没有断掉那个爱,对自己的爱没有断掉,也就是我相没有断。很容易检查喔!这边告诉你,是告诉你来自我检查的,不是检查别人。很多人喜欢检查别人,不检查自己;检查别人与你修行何干?一点关系都没有。喜欢检查别人的,那都是我相未除。一直在讲别人怎么样子,批评别人的,也是一个证据;就是我相未除。你看到别人比你好,如果你没有我相的话,就是高兴;有我相在的话就是嫉妒,反应就自然如此,必然这样。所以你就知道,「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末法时期的众生,他们希望成道,可是他们的方法,对他们的悟道没有帮助,只帮助他们怎么样呢?「唯益多闻」让他增长见闻。这个见闻增多了,只是增长我见;还是我相,我见还是我相的东西,就是跳不出来呀。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这就是今天最重要的重点,怎么办呢?我们就要「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这个话讲了也没有用,做不到呀,是不是?下面才是告诉你要点。   「贪瞋、爱慢、谄曲、嫉妒」贪心、瞋恨、爱就是爱心,慢就是骄傲我慢;谄就是谄媚,曲就是计较这些曲啊、直啊,计较曲直当然也包括了对错、是非这一类的问题,以上这些都是心理反应,都是心里面的意业。   「对境不生」一个让你贪的境出来了,你看到那个境,贪心不起。一个让你瞋恨的境界在你面前出现,你的瞋恨、仇恨心生不起来。一个让你爱的境出来了,你的爱心生不出来。一个让你会骄傲的境来了,你看到人家都比你差,你会有骄傲的心,觉得我比你高明,那个心生不出来。ㄧ个可以巴结,可以谄媚的状况出来了,你也生不出谄媚的心。是非曲折,那些是是非非、对对错错,那个境出来了,你也没有计较的心。人家比你好,你不会产生嫉妒;嫉妒的心也生不出来。这叫做对境不生。这些境出来了,就在你面前,可是你这些心全部都生不出来。   「彼我恩爱一切寂灭。」就是你你、我我,爱恨情仇都没有了。这样子的对境不生,才是真的无念三昧。如果我们一定要把环境弄得很安静,要闭关,要在那里打坐,然后才能达到无念,这个没有用。外境一来你就生心,是没有用的。境来了不会生心,才是真正的功夫。佛说这样的人,「渐次成就」就会成就。怎么做呢?这个才是真正的要点。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这样子的人,你要去找你的善知识,不要堕入错误的作法、看法里面去。「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这又是要点了。你找到了一个善知识,「若于所求,别生憎爱」你对你找到的善知识,心里面又想说,他好像不够好耶,挑三捡四的。你的憎爱心出来了,代表我爱未除,「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就进不去了、就修不成了。所以你们啊,对你们的师父不要挑三捡四,挑三捡四就完蛋了;就证明了我爱未除、我相未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若能归悟剎,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我想这个偈就不用解释了,前面都已经解释得够清楚了。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现在大家可以问问题,   【现场问答】   问: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请问要得什么?要断什么? 师:断我相。断我相根本呀!   问: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这个证取,是指被针刺到时,还是出现明点时? 师:指被针刺到时;跟明点无关。   问: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以此类推,有我吃饭,我未断故。请问吃饭要如何吃才无我? 师:唉呀!你不要问这个问题就无我了。   问:对于已经结婚多年,和老婆已经恩爱习惯了,现在要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觉得好难,请问师父要如何做?   师:继续恩爱。继续恩爱,但是要明白,不要着相。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你继续恩爱,就可以做到不恩爱,最终达到是名恩爱。你就可以尝到「彼我恩爱一切寂灭」的况味了。所以这个跟你是不是继续恩爱,还是开始要不恩爱了,没有太大关系。你说不恩爱还是恩爱呀!你那样做是没有办法达到的。真正达到的话,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问:在笛卡儿「心物二元论」的影响下,今日的物理学与心理学成为分立,而无交集的两门学科,是否因为西洋人二分法的思维模式,使我们不易了解业力的本质?   师:没错!你用二分法,用思维的这种方式,不可能了解业力的。因为你是被业力推着转的,那个业力是你的主宰呀,你根本就动不到他。他是你的能知,你根本就动不到他,所以你不会了解的。   问:行善福报,作恶得祸报,如何在物理学与心理学上理解这种现象?   师:不需要。你从物理学去理解它干什么?从心理学上理解它干什么?不需要。这个叫做有为法,修了没有用。     问:空指的是觉性,色指的是一切法吗?   师:不对,空就是空啊,并不见得是指觉性。色是指相,是一种相的代表。尘相就是色尘,相的代表。所以你以下的问题就不用问了,也不用答了,前面一开始就错了。     问:「有相世界所有一切相,都与觉性同体平等。」这句话敬请师父开示一遍。   师:这是一个体证。有相世界这些相,也就是这些幻相、这些虚幻,他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他还是要从觉性生出来。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相,就十二因缘来看,就是从本明一直这么生下来的。本明就代表觉性,觉性就是这个本明,所有一切就是这么生出来的。既然这些有相的、这个世界的一切,十二因缘以下,有相的所有一切,都是从本明生出来的,所以你说他跟本明是同体,OK的,因为他就是从他生出来的。所以这句话是当然的。
好,谢谢各位。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