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悟慈法师

十一 增一经 - 长阿含经新译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十一)增一经{九}

大意:

此经是以佛说的方式,以法相之分类法,而依1.成法,2.修法,3.觉法,4.灭法,5.证法,各增一至十之增一之法,而其法相的内容,即和十上经并没有甚么差别。

大意:本经和众集经,乃至十上经,都出自于同一原典之感。唯以佛陀所说为其异处。内容同为是法相的分类法。如依(1)成法,(2)修法,(3)觉法,(4)灭法,(5)证法等,皆由一法而增一法,乃至增至于十法。和十上经大同小异。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为舍卫城,以城为国之名)的祇树给孤独园(本为祇陀太子所有的林园〔地上林木,由他所捐,故为祇树〕。哀恤孤危之人而有名的给孤独长者,信佛而购其地,而建精舍奉佛及僧的道场,故为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说微妙之法,上中下言(始终一贯)均为是真正的,义与味,都为清净,梵行都具足,所谓一增法是。你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它,当会为你们讲说。」

这时,诸比丘们都受教而听佛的教言。佛陀乃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讲的一增法是甚么呢?一增法就是所谓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证法。甚么叫做一成法呢?所谓不舍善法是。甚么叫做一修法呢?所谓常自念身是。甚么叫做一觉法呢?所谓有漏之感触是。甚么叫做一灭法呢?所谓有我慢是。甚么叫做一证法呢?所谓无碍心解脱是。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证法。甚么叫做二成法呢?所谓1.知惭,2.知愧是。甚么叫做二修法呢?所谓1.止(定),与2.观(慧)是。甚么叫做二觉法呢?所谓1.名(心)与2.色(物体)是。甚么叫做二灭法呢?所谓1.无明,2.有爱是。甚么叫做二证法呢?所谓1.明,与2.解脱是。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证法。甚么叫做三成法呢?第一就是亲近善友,第二就是耳闻法音,第三就是法法成就。甚么叫做三修法呢?所谓三种的三昧(正定):1.空三昧,2.无相三昧,3.无作三昧。甚么叫做三觉法呢?所谓三受:1.苦受,2.乐受,3.不苦不乐受(舍受)。甚么叫做三灭法呢?所谓三爱:1.欲爱,2.有爱,3.无有爱。甚么叫做三证法呢?所谓三明:1.宿命智,2.天眼智,3.漏尽智。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证法。甚么叫做四成法呢?第一就是住于中国,第二就是亲近善友,第三就是自谨慎,第四就是宿植善本。甚么叫做四修法呢?所谓住于四念处:1.比丘对于内身之身观(观察身为不净之物),精勤而不懈怠,忆念而不忘,而舍弃对于世间之贪爱。其次也须作外身之身观(观察自身以外的一切色相为不净),要精勤而不懈,忆念而不忘,而舍弃对于世间的贪。更须作内外身之身观(观察自身与身外之物均为是不净),要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而舍弃对于世间的贪爱:对于2.受,3.意,4.法之观察也是同样的道理。(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均由内身,而外身,而内外身去观察)。甚么叫做四觉法呢?所谓四食:1.抟食,2.触食,3.念食,4.识食。甚么叫做四灭法呢?所谓四受(四法摄受,对于苦行与乐行,而将其苦乐之报,分为四组的)。1.欲受(欲取,于欲界而缘五欲而起者),2.我受(我语取,我语为内身,依此内身而说我,故名),3.戒受(戒禁取,缘于戒禁-非道计为道,为圣道之怨),4.见受(见取,见即取,以自己之知而执自见为是,而受)。甚么叫做四证法呢?所谓四沙门果:1.须陀洹果(入流,初果),2.斯陀含果(一来,二果),3.阿那含果(不还,三果),4.阿罗汉果(无生、应供,四果阿罗汉)。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证法。甚么叫做五成法呢?所谓五灭尽支(五种得涅槃而灭尽苦之道的要件):第一就是信佛为如来、至真,十号都具足。第二就是无病,而身常安隐。第三就是质直而没有谀谄,而直趣于如来的涅槃的径路。第四为专心不乱,讽诵不忘。第五为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之行,而尽于苦本。甚么叫做五修法呢?所谓五根: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甚么叫做五觉法呢?所谓五受阴:1.色受阴,2.受受阴,3.想受阴,4.行受阴,5.识受阴。甚么叫做五灭法呢?所谓五盖:1.贪欲盖,2.瞋恚盖,3.睡眠盖,4.掉戏盖,5.疑盖。甚么叫做五证法呢?所谓五无学聚:1.无学戒聚,2.无学定聚,3.无学慧聚,4.无学解脱聚,5.无学解脱知见聚(以上乃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种法蕴为无学之法聚-成就无学果所需的五分法)。

又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证法。甚么叫做六成法呢?所谓六重法(六种可敬重之法)。如果一位比丘,能修学六重法的话,就会可敬可重,而和合于众,不会有诤讼,独行而没有杂乱。那六种呢?于是,比丘,其1.身常行慈,以及修学梵行,而住于仁爱之心的话,就名叫做重法,为可敬可重,和合于大众,而没有诤讼,独行而没有杂乱。其次,比丘!2.口行慈,3.意行慈,以自己的供养物,以及钵中有余之物,4.给与人共享(利养)而不怀有彼此人我之心。其次,比丘!对于圣者所行之5.戒,不犯不毁,而没有染污,为智者所称誉,善于具足持戒,成就贤圣的出要,平等而尽于苦,而6.正见,以及诸梵行,就名叫做重法,为可敬可重,而和合于众,而没有诤讼,独行而不杂乱。甚么叫做六修法呢?所谓六念:1.佛念,2.法念,3.僧念,4.戒念,5.施念,6.天念。甚么叫做六觉法呢?所谓六内入:1.眼入,2.耳入,3.鼻入,4.舌入,5.身入,6.意入。甚么叫做六灭法呢?所谓六爱:1.色爱,2.声爱,3.香爱,4.味爱,5.触爱,6.法爱。甚么叫做六证法呢?所谓六神通:第一为神足通证,第二为天耳通证,第三为知他心通证,第四为宿命通证,第五为天眼通证,第六为漏尽通证。

又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证法。甚么叫做七成法呢?所谓七财(七种得法之财富):1.信财,2.戒财,3.惭财,4.愧财,5.闻财,6.施财,7.慧财,就叫做七财。甚么叫做七修法呢?所谓七觉意(七菩提分):于是,比丘!修习1.念觉意,乃依于无欲,依于寂灭,依于远离,而2.修法(择法分),修学3.精进,4.修喜,5.修猗(轻安),6.修定,7.修舍(行舍),乃依于无欲,依于寂灭,依于远离。甚么叫做七觉法呢?所谓七识住处(长养其识,而将其住处分为七类):如有一类的众生,1.具有若干不同的身,也具有了若干不同之想,为天的一部分,以及人类,这就是初识住。2.又有众生,为若干种之身,而同为一想的,就是梵光音天最初生时(初禅)是。这就是第二识住。3.又有众生,同为一身之形,而却有不同的若干种之想,就是光音天(二禅天),这就是第三识住。4.又有众生,为一身,也为同一想,就是遍净天是(三禅天),这是第四识住处。5.又

有众生,为空处而住(空无边处),这是第五识住。6.或者为识处住(识无边处),这是第六识住。7.或者为不用处(无所有处),这是第七识住。

甚么叫做七灭法呢?所谓七使法(使为烦瑙,有七种烦恼使人不得自在解脱之法):1.欲爱使,2.有爱使,3.见使,4.慢使,5.瞋恚使,6.无明使,7.疑使。甚么叫做七证法呢?为七漏尽之力(漏也是烦恼,漏尽就是灭尽烦恼之义。1.苦、集、灭、味、过之出要-超出苦乐之道的四谛之知见。2.欲的知见。3.贪嫉恶不善之法之不漏不起。4.四念处之修习。5.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与力〕之修行。6.七觉意-七菩提分之修行。7.八圣道之修行。):于是,1.漏尽的比丘。对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之出要,都如实而知见,2.观欲有如火坑,也像刀剑,知欲而见欲,不贪于欲,心不住于欲。3.就中又善观察,如实而得知,如实而得见后,对于世间的贪淫、恶不善之法,则不起不漏,而4.修学四念处,多修而多行,对于5.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与力),以及6.七觉意(七菩提分),和7.贤圣的八道(八圣道),都多修而多行。

又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证法。甚么叫做八成法呢?所谓八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后,其智增多。那八种呢?1.像如是的比丘,依世尊而住,或者依师长而住,或者依有智慧的梵行者而住,而生惭愧之心,有爱有敬,这就是初因缘,为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后,智慧则增多。2.又次,依世尊而住,随时请问世尊:『此法是甚么意义,是趣于甚么地方呢?』世尊或尊长就会为你开演深义,这就是第二因缘。3.既听法后,身心都会乐于静,这就是第三因缘。4.不会作那些遮道的无益的杂论,他如到了大众当中,或者是自说法,或者请他人说法,都仍然不会舍弃贤圣的默然,这就是第四因缘。5.多闻而广博,守持而

不忘,对于那些深奥的诸法,上中下(始终)皆善的,义味诚谛,梵行具足的道理,听后能入于心,见而不流动,这就是第五因缘。6.修习精勤,灭不善之行,善行都日增,勉力而堪任,而不舍斯法,这就是第六因缘。7.又用智慧,而知起灭之法,圣贤所趣的,而能尽苦际,这就是第七因缘。8.又观察五受阴之生相、灭相,而知此为色,为色之集、为色之灭;此为受,为想,为行,为识,为受想行识之集、受想行识之灭等,这就是第八因缘,是未得梵行,而有智,已得梵行,而智慧增多。甚么叫做八修法呢?所谓贤圣八道:1.正见,2.正志(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甚么叫做八觉法呢?所谓世间的八法:1.利,2.衰,3.毁,4.誉,5.称,6.讥,7.苦,8.乐。甚么叫做八灭法呢?所谓八邪:1.邪见,2.邪志(邪思惟),3.邪语,4.邪业,5.邪命,6.邪方便,7.邪念,8.邪定。甚么叫做八证法呢?所谓八解脱:1.色观色(肉身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在于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而观外之不净之青瘀等之色,使贪不起),就是第一解脱。2.内无色想,外观色(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无色想之贪,虽已除了,而想使更坚牢,而观外之不净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贪。)就是第二解脱。3.净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使贪不起,名叫净解脱,将此净解脱于身口证得,具足圆满,住于定,名叫身作证具足住),是第三解脱。4.度色想,灭瞋恚想,而住于空处(空无边处解脱),就是第四解脱。5.度空处,而住于识处(识无边处解脱),就是第五解脱。6.度识处,而住于不用处(无所有处解脱),就是第六解脱。7.度不用处,住于有想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就是第七解脱(以上自4.至7.之四解脱,都因各各都能弃舍下地之贪,故名解脱)。8.度有想无想处,而住于想知灭(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此为灭尽定,是厌受想等之心,永住于无心,故名解脱),就是第八解脱。

又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证法。甚么叫做九成法呢?所谓九净灭支法(九种清净勤支):1.戒净灭支,2.心净灭支,3.见净灭支,4.度疑净灭支,5.分别净灭支,6.道净灭支,7.除净灭支,8.无欲净灭支,9.解脱净灭支。甚么叫做九修法呢?所谓九喜本(九种正思惟根法):第一为喜,第二为爱,第三为悦,第四为乐,第五为定,第六为如实知,第七为除舍,第八为无欲,第九为解脱。甚么叫做九觉法呢?所谓九众生居(九类人天众生所居住之处):1.或者有一类众生,有了若干种不同身份,而有了若干种不同之想。如天的一部份,以及人类是,这是初众生居。2.或者有众生,有若干种的身份,而同为一个想的,就是梵光音天最初生时(初禅天),这就是第二众生居。3.或者有众生同为一种身,而有了若干种不同之想,为光音天(二禅天)

是,这就是第三众生居。4.或者有众生,同为一类身,也同为一个想,为遍净天(第三禅天)是,这就是第四众生居。5.或者有众生,为无想无所觉知(在四禅里另出),为无想天是,这就是第五众生居。6.又有众生,为空处住(住在于无色界之一的空无边处),这就是第六众生居。7.又有众生,为识处住(住于识无边处),这就是第七众生居。8.又有众生,在于不用处而住(住于无所有处),这就是第八众生居。9.又有众生,住于有想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这就是第九众生居。甚么叫做九灭法呢?所谓九爱本(九种爱根法):由于1.爱,而有2.求,由于求,而有3.利,由于利,而有4.用,由于用,而有5.欲,由于欲,而有6.着,由于着,而有7.嫉,由于嫉,而有8.守,由于守,而有9.护。甚么叫做九证法呢?所谓九尽(九种相继之灭尽):1.如入初禅时,则声刺会灭尽(离生喜乐地)。2.入于第二禅时,则觉观(寻伺)刺会灭(定生喜乐地)。3.入于第三禅时,则喜刺会灭(离喜妙乐地)。4.入于第四禅时,则出入息刺会灭(舍念清净地)。5.入于空处时,则色想刺会灭(空无边处)。6.入于识处时,则空想刺会灭(识无边处)。7.入于不用处时,则识想刺会灭(无所有处)。8.入于有想无想处时,则不用想刺会灭(非想非非想处)。9.入于灭尽定时,则想受刺会灭尽。

又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证法。甚么叫做十成法呢?所谓十救法:1.第一就是比丘具足了二百五十戒,威仪都具足,见有小罪业,都会生大怖畏,平等而学戒(大小罪都不敢作,都平等持戒),心并没有倾于邪念,第二就是得善知识。第三就是其言语都中正,多所堪忍。第四就是好求善法,分布与人而不悋惜。第五就是诸梵行人有所施设的话,就辄往(常往)去佐助,协助后也不以为劳,那些难为的都能为,也教人去为(作)。第六就是多闻,一旦听闻后,便能受持,未曾有忘弃。第七就是精勤,而灭不善之法,而增长善法。第八就是常自专念,并没有他想,而能忆本善之行,有如在于目前那样:第九就是智慧成就,观法之生灭,以贤圣之律,去断除其苦本。第十就是乐于闲居(独自在静寂之处),专念而思惟,在于禅定中间,没有一些调戏之事。

甚么叫做十修法呢?所谓十正行(八正道加正解脱与正智):1.正见,2.Q正志(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9.正解脱,10.正智。甚么叫做十觉法呢?所谓十色入(十处,将内外十二处当中之意与法除外之其余的十处,则五根五境):1.眼入,2.耳入,3.鼻入,4.舌入,5.身入,6.色入,7.声入,8.香入,9.味入,10.触入。甚么叫做十灭法呢?所谓十邪行:1.邪见,2.邪志(邪思惟),3.邪语,4.邪业, 5.邪命,6.邪方便,7.邪念,8.邪定,9.邪解脱,10.邪智。甚么叫做十证法呢?所谓十无学法(佛弟子的果位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之阿罗汉为无学。由于学道圆满,更无有学之法。故无学法就是指阿罗汉道):1.无学正见,2.无学正志,3.无学正语,4.无学正业,5.无学正命,6.无学正方便,7.无学正念,8.无学正定,9.无学正解脱,10.无学正智。诸比丘们!这名叫做一增法,我现在为你们阐说如是之法,你们也应该精勤去奉行!诸比丘们!你们应该要在闲居树下空寂之处,去精勤坐禅,不可以自我放恣。现在如果不努力的话,后悔有甚么益处呢?这就是我的教训,要勤于受持!」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完。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