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人物

李利安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李利安
李利安

  李利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宗教与文化。1961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印度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印度文化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佛教历史与思想、南亚与中国的宗教文化交往、宗教学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现为历史学院教授。

中文名 李利安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陕西
民族 毕业院校 西北大学

工作简历

  1987年7月至1994年3月,在陕西省宗教局工作;1994年3月至1997年3月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从事宗教研究;1997年3月至今在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从事宗教学和佛教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于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UIUC )东亚和太平洋研究中心从事访问研究一年。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顾问,西安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西安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无锡灵山书院导师、《华佛教文化年鉴》(学术卷)主编、《中国佛学网》总编,教育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顾问,北京华夏儒商国学百家讲坛教授、《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

学术活动

  2000年以前

  2000年10月在美国香槟城参加“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9年8月在西安参加“中国西北大学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在西天的产生及其向中土的传播》;

  1999年3月在铜川参加“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

  1997年9月在天台参加“第二届天台山与东亚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法华经〉与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

  1997年8月在咸阳参加中韩“儒释道三教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

  1996年9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与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并作大会主题发言;

  1995年9月在登封参加“纪念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六种汉语译本之比较》;

  1994年4月,在西安参加“第一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浅析》;

  1992年10月在峨眉山参加“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

  1988年10月在常熟参加“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的几个问题》;

  1987年7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南亚学会第4届年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产生时间问题的再考证”。

  1986年在西安参加“全国隋唐佛教学术研讨会”。

  2001年

  2001年11月在五台山参加五台山研究会年会,做《深挖区域文化内涵,加强实际应用研究》的主题发言;

  2001年3月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参加美国宗教学会西部分会2001年年会;

  2001年3月22—25日在美国芝加哥参加“美国亚洲学会(AAS)第53届年会”,并被安排为第143号研讨会“宗教正在中国消亡吗?”的论文评议人(共222个分类学术研讨会,参加人数超过2千人);

  2002年

  2002年11月15—22日在马来西亚沙劳越参加“马中中华文化艺术交流会”;

  2002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道教文化的对话》;

  2002年5月在西安参加首届终南山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中国化问题的一些思考》; 

  2003年

  2003年12月20—21日在广州参加“华林寺与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华林寺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建议》;

  2003年12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年11月21—24日在西安参加“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年11月5—8日在西安参加“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

  2003年9月26—28日在杭州参加“首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对话》;

  2003年8月17日在西安参加中日“文化地理学视野中唐代长安的宗教与文学”学术研讨会; 

  2004年

  2004年11月6-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第一届中日佛学会议”;

  2004年10月17日,在西安参加“第十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

  2004年9月,在北京参加“西部人文资源论坛”学术研讨会,以《历史文化产业的价值判定与开发原则》为题作大会发言;

  2004年8月29日,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都市文化与韩国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空海在长安求法期间在语言文学方面的追求与成就》;

  2004年8月14—18日在五台山参加“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论坛”,大会发言题目为《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

  2004年8月5—8日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国第二届净土宗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救难信仰与净土信仰的融合》;

  2004年6月11日—14日在无锡参加“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

  2005年

  2005年12月24—28日,提交 “华岩论坛”论文《参与西安申办世界佛教论坛的经历与体会》(重庆);

  2005年12月,提交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宗教力量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甘肃,兰州);

  2005年12月1—3日,在上海参加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和《试析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2005年11月4-6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宗教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提交论文《如何理解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05年10月在成都参加纪念楚山禅师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楚山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

  2005年9月在河北承德参加海峡两岸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人间性、超人间性及其与人间佛教的关系》;

  2005年8月在四川什邡参加马祖与中国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基本原则和几点建议》;

  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座谈会,大会发言题目为《佛教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陕西省汉传佛教祖庭调研规划论证会”,大会发言题目为《陕西境内汉传佛教祖庭研究基本规划》;

  2006年

  广州:2006年12月,“禅宗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禅佛教内在形态诸严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北京:2006年12月18-19日,中国宗教学会第六次全国会议及科学发展观与宗教研究学术研讨会。

  武汉:2006年12月15-17日,首届中国湖北禅宗文化论坛,提交论文《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

  上海:“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8-29,提交论文《论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成都:第三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0-23日,提交论文《玄奘对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考察》。

  太原:“佛教本土化与晋阳佛教文化嬗变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19-23日,提交论文《浅析晋阳佛教文化的内涵、特色与开发利用》。

  广州:菩提达摩与中国禅宗学术研讨会,2006年5月28-30日,提交论文《〈菩提达摩来华时间考〉质疑》。

  2006年4月,在西安参加“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2006年3月20-24日,在云南参加“普贤信仰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普贤十大行愿信仰的基本结构》、《普贤十大行愿的现代意义》;

  2006年3月4-6日,在台北参加“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观音菩萨与现代社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

  2006年1月15-16,在泰国曼谷参加“大乘佛教:在构建和谐与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提交论文《大乘佛教的社会力量构成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06年1月9-11日,在山东大学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工作会议”。

  2007年

  1、2007年11月4日上午,出席《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编辑委员会会议。会议标志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续编》作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正式启动。

  2、2007年12月9日,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奉化溪口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学者及佛学院师生参加了开幕式,主持第二场大会。

  3、2007年10月11日上午,由山西省临汾市佛协主办、临汾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协办的法显学术座谈会开幕式在临汾市金海湾大酒店召开,做第一场大会发言。

  4、2007年10月14日至15日,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佛教与现代化”——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研讨会,并作为第一场大会的点评人,提交论文《佛教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

  5、 2007年12月8日至10日出席由奉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奉化雪窦资圣禅寺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报》协办的“潮音永辉——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奉化),提交论文《太虚大师与康寄遥居士》。

  6、2007年9月13-14,出席由闽南佛学院、香港文汇报、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南普陀寺承办的“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厦门)。提交论文《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7、2007年7月16日至18日出席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安),提交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存在的几个薄弱环节》。

  2008年

  1、2008年7月5日,在北京出席《中华大藏经·续编》(汉文部分)编委会工作会议,并就编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会上发了言。

  2、2008年12月29日参加由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的《陕西省志民族宗教志》评审会议。《陕西省宗教志》是省宗教局主持、李利安教授负责编写完成的。

  3、2008年3月21至23日,出席第二届楚山绍绮禅师、能海上师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举行,提交论文《千手千眼观音信仰考》,并主持第一场大会。

  4、2008年4月16日,出席“山西晋东南地区观音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并作大会发言。

  5、2008年4月28日上午,出席佛舍利五重宝塔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提出《佛舍利五重宝塔的四个特点及“句宗受为守”释义》。

  6、2008年5月11日—14日,出席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协办的“释迦塔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释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并做大会发言。

  7、2008年5月24-25日,出席“首届中国近现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江苏南京),提交论文《中国佛教界在抗日战争中的十大积极作用》,并作大会发言和点评。

  8、2008年10月23—25日,出席由陕西省政协主办的“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

  2009年

  1、2009年2月6日,应邀参加了西安市旅游局主办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城市申报讨论会”,并就西安文化资源开发和旅游内涵扩展在会上发言。

  2、2009年3月21日,出席在国家图书馆召开的《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会工作会议,会议就中华大藏经续编的体例、进展计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3、2009年3月24-25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台湾佛光大学共同主办“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与未来走向”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扬州)。提交论文《人间佛教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并做大会发言。

  4、2009年3月28-4月1日,出席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教协会主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无锡)(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在“佛教的心灵环保”分会场作题为《法显精神对现代心灵环保的启示》的发言。

  5、2009年4月20日上午,出席陕西省委统战部召开的“文化统战工作专题座谈会”,并被安排为第一位大会发言。

  6、2009年4月27日-29日,出席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并在6月14日作“生命的特性与生命的关怀”和“信仰的力量”两场学术报告。

  7.2009年5月20日,出席由全球华人华侨联合会、中国六祖寺、韩国龙华寺等联合主办的“佛教六祖祭暨第二届禅文化全球之旅——韩国高峰论坛”。作为中方两位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了言。

  8.2009年6月27-30日,参加由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陕西省道教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骊山问道”大型文化活动,并在本次会议高潮阶段的“儒释道三教和谐论”对话会中,与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赵馥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等等六位嘉宾分别代表儒释道三教,对和谐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

  9、2009年7月18日,出席山西省五台山普庵寺修复工作会议(深圳)。

  10、2009年7月26日上午,筹办并参加由美国木鱼项目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杰出青年研究生佛教参学营”(西安)。主持开营仪式并主讲《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以长安为考察中心》。来自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荷兰、德国、加拿大、法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20位佛教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7名佛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三位从事佛教研究和教学的教授来到古城西安,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以及西北大学佛教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就长安佛教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11、2009年9月19日,出席由陕西电视台主办的《2010盛世钟鸣 祈福四海》文化合作研讨会,就2010年新年鸣钟祈福活动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12、2009年8月15日至16日出席由榆林市民族宗教局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协办的2009中国榆林首届关公文化论坛。并在首场大会发言中发表了《关公信仰的基本特征与现代价值》的演讲。

  13、2009年9月12日,出席由山东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宗教系主办的“倓虚大师在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座谈会(淄博),在大会上发表《倓公妙解金刚经》。

  14、2009年9月14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和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兖州佛教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兖州),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佛顶舍利的历史渊源》的发言。

  15、2009年10月27-30日,参与筹办并出席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观音名称在长安的历史演变与争论》,在大会学术交流上做总结性评议。

  16、2009年11月22-23日,出席“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迎世博学者论坛(上海),在大会上做题为《西部地区的宗教结构与社会文明》的发言。

  17、2009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宗教学系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学术研讨会(北京),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从西部宗教的基本特征看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的发言。

  18、2009年12月31日,出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陕西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发表了《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开发建议》的论文。

  2010年

  1、2010年2月1日—4日,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北京),会后接受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接见。

  2、2010年3月15至19日随终南山佛教文化代表团赴香港访问,3月18日下午在香港佛教文化院举办的佛教文化论坛上讲演《终南山佛教文化的历史地位》。

  3、2010年4月17日,出席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台湾华严学会。

  4、2010年5月11日,出席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北道教史》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

  5、2009年8月5日,出席首届佛教准提菩萨文化研讨会(河北蔚县),并作《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与基本特征》的主题发言。

  6、 2010年6月20日,参与发起并筹办和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百态观音名相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7、2010年8月7日,出席由陕西省宗教局、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主办的“走进大秦岭”宗教文化论坛,在大会上发表《终南山佛教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讲演。

  8、2010年9月4日出席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以“绿色秦岭、生态华山”为主题的“2010大秦岭生态论坛”(华阴)。提交论文《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并做大会发言。

  9、2010年9月6日出席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明·十六罗汉图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罗汉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并做大会发言。

  10、2010年10月15日,出席教育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暨第九届华夏儒商国学论坛(北京),在大会上主讲《观音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11、 2010年10月16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中国佛学院、佛教在线联合主办的“佛教护国思想与实践”研讨会,提交论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佛教界的护国思想与实践》,并做大会发言。

  12、2010年10月25日出席山东省佛教协会主办的“明哲佛教教育思想”交流座谈会(烟台),并作大会发言《明哲长老佛教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13、2010年11月21日出席由陕西省电视台主办的“2010中华祈福文化高峰论坛”(西安),提交论文《倾听钟声背后的智慧之音》,并在大会上发言。

  14、2010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华夏儒商学院在西安主办的首届华夏儒商易学论坛,并在开幕式上作《周易与陕西的渊源及其现代意义》的发言。

  15、2010年12月2日至3日出席由《中国宗教》杂志社主办、各全国性宗教团体会刊协办、上海市佛教协会和上海玉佛禅寺承办的“当代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试论当代中国宗教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作大会发言。

讲授过的课程

  正式课程:佛教史、佛教哲学、宗教学概论、南亚古代史、佛教思想与文化、中印文化交流史、菩萨信仰研究、宗教史等。

  临时课程和学术讲座:宗教与跨文化交际、唐代宗教、印度佛教史概论、当代佛教的基本形态、观音思想与观音文化、佛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宗教到底是什么——对当代中国宗教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反思、中国历史上的般若思潮、当前国际宗教热点问题分析,国内外现实问题分析——民族宗教部分,等等。

完成和承担的项目

  1、2007至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在促进西部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研究(07xzj001)。

  2、2008-2009年主持中央统战部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重点课题“宗教在西部大开发中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STZ[2008]02)。

  3、2007年-2009年主持陕西省宗教志编写项目。

  4、2006年10-2007.12: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教在构建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06C008Z)。

  5、2005年6月至12月主持陕西省政府专项科研项目“陕西省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

  6、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04JZD00030)中的一级子项目“观音信仰与中国社会”。

  7、2005年2月至12月,主持陕西省统战理论研究会重点项目“当前世界宗教的最新动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STZ[2005]27)。

  8、2004年2月至12月,主持陕西省统战理论研究会重点项目“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9、2003年1月2004年6月,主持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西方邪教比较研究”(02JK022)。

  10、2003年5月2006年12月,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华大藏经点校工程”(02@ZH002)(初期投资150万元)。2008年1月至今,作为编委之一主持其中的部分编审工作。

  11、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主持西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古都长安与中国文化史上的‘金刚经现象’”(99NW07)。

  12、1998年12月至2000年7月,主持西北大学跨世纪人才资助项目“观音文化研究”。

  13、1997年12月至1999年12月,主持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陕西佛教的历史遗存及其开发利用”。

  14、1996年参加法门寺地宫、大唐芙蓉圆宗教文化区等历史文化类项目的设计论证。

  15、1994年3月至1995年8月,参加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合作项目“陕西穆斯林社区文化研究”。

科研成果

  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宗教》、《人文杂志》、《宗教哲学》、《山东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共计约100万字,出版学术著作《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研究》、《世亲大师传》、《真谛大师传》、《观音菩萨传》、《佛教菩萨观》、《金刚经般若思想初探》、《中国高僧正传》、《白话法华经》、《白话金刚经》、《佛》等10多部共计二百多万字,主编《论藏丛书》,已经出版《弥勒五论》、《菩提道次第略论》、《指月录》(5卷本)、《瑜伽师地论》(4卷本)、《新华严经合论》(4卷本)、《宗镜录》(4卷本)、《天台八部》(4卷本)等共25册约1000万字。2010年以前成果统计如下:

  (一)论文

  1. 《唐宋时期民众的佛教神灵信仰——以石刻、造像为中心》(合著),《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

  2. 《〈金刚经〉“应无所妆释义》,《寒山寺佛学》第六集,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3. 《西部地区宗教的结构及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中国宗教》2010年第5期。

  4. 《将西部地区和谐宗教研究引向深入》(合著),《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10年2月2日。

  5. 《法显的内在品格及其当代启示》,《东晋求法高僧法显与佛国记》,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6. 《法显对5世纪初北印度民间佛教信仰的考察》(合著),《东晋求法高僧法显与佛国记》,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7. 《观音名称在长安的历史演变与争论》,《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8月。

  8. 《西部地区的宗教结构与社会文明》,《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6月。

  9.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韩国佛教研究》(合著),《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0. 《宗教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1. 《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1期。

  12. 《<观音信仰民俗探源>序》,巴蜀书社2008年10月。

  13. 《生命的特性与生命的关怀》,《禅露》2009年秋季号。

  14. 《佛教死亡理论的建构——〈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评介》(合著),《五台山研究》2009年第1期。

  15. 《释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释迦塔与中国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

  16. 《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陕西蓝皮书 陕西文化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

  17. 《汉魏西晋时期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传播》,《觉群佛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2月

  18. 、《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与未来走向: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9年8月。

  19. 《鸠摩罗什与真谛入华前后命运同异之比较》,《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杨曾文先生七秩贺寿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20. 《当代佛寺文化资源的定位与开发》,《宗风》夏之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21. 《略谈佛教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几个领域》,《人文学人——张岂之教授纪事》,西安出版社2008年1月。

  22. 《佛教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佛教与现代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

  23. 《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年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

  24.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与般若思想的合流》,《吴越佛教》第3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

  25. 《论玄奘对古代印度观音灵验信仰的考察》,《第三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

  26. 《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中国佛教界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十大积极作用》,《毗卢寺与近现代中国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5月。

  27. 《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五大佛教元素》,《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19日。

  28. 《东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输入》(3.5万字)《寒山寺佛学》2008年刊。

  29.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几个重要领域的佛教研究综述》(3.5万字,合著),《寒山寺佛学》2008年刊。

  30. 《中国观音的基本体系》,《宝藏》2008年第1期。

  31. 《佛顶舍利的历史渊源》,《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8年12月5日.

  32. 《古代印度观音救难信仰与西方净土信仰的融和》,温金玉主编:《中国净土宗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2月。

  33. 《太虚大师与康寄遥居士》,释怡藏、温金玉主编:《潮音永辉——几年太虚大师示寂60周年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

  34. 《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民间化的历史嬗变》(合著),《五台山研究》2008年第3期

  35. 《铃木大拙对西方禅佛教发展的影响》(合著),《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6. 《〈菩提达摩来华年代考〉质疑》,《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3期。

  37. 《楚山绍奇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38. 《论禅佛教内在形态诸要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39. 《唐玄宗〈通微道诀〉的人生和谐之道》,《和谐世界 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

  40. 《当前世界宗教的基本动向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

  41. 《试析晋阳佛教文化的内涵、特色与开发利用》,《晋阳学刊》2007年第6期。

  42. 《宗教心理与社会和谐》,《中国宗教》2007年第5期。

  43. 《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法音》2007年第4期。

  44. 《当前世界宗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甘肃统战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45. 《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7年第1期。

  46.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观世音菩萨与现代社会: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中文论文集》,台湾法鼓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

  47. 《关于人文西安建设的几点建议》,《西安民讯》2007年第2期。

  48. 《中西方邪教基本概念志之区别》,《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9. 《论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50. 《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6月。

  51. 《试析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合著),《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6月。

  52. 《普贤十大行愿的基本结构及其现代意义》,《普贤信仰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53. 《论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两岸文化产业发展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54. 《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领域和途径》,《中国宗教》2006年第11期。

  55. 《宗教力量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56. 《楚山绍奇禅师念佛禅的基本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7.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述析》,《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03-2004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4月;

  58. 《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

  59.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60. 《胡适宗教研究方法关键词的解读》(合著),《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61.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62.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中国宗教》2005年第6期;

  63. 《宗教信仰对消费行为的十大影响》,《中国宗教》2005年第11期;

  64. 《佛教的和谐理念》,《中国民族报》2005年5月31日宗教版;

  65. 《佛教修道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中国民族报》2005年6月3日宗教版;

  66. 《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中国民族报》2005年6月7日宗教版;

  67. 《中西方邪教的宗教性及其基本特征》,《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文摘卡》2005年第4期第64-65页摘录);

  68. 《邪教的多维透析——兼论中西方邪教之区别》,《五台山研究》2005年第4期;

  69. 《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基本原则和几点建议》,《佛学研究》2005年刊;

  70. 《白话〈通微道诀碑〉》,《三秦道教》2005年第3期;

  71. 《从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同中国道教文化的对话》,《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72. 《中国最早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场所:敦煌寺考》,《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3. 《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理论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74. 《当代亚太地区宗教的全面展示》,《中国禅学》第三卷,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75. 《空海在长安求法期间在语言文学方面的追求与成就》,《空海入唐1200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

  76. 《从中国民间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对话》,《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0月。

  77. 《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

  78. 《一处罕见的民间宗教活化石——太兴山民间宗教调查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79. 《古代印度的观音灵验信仰》,《西域记风尘》,台湾经典杂志出版,2003年8月。

  80. 《如何准确定义宗教——兼与李申先生商榷》,《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81. 《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中国禅学》,中华书局2002年6月。

  82. 《深挖区域文化内涵,加快实际应用研究》,《五台山研究》2001年第4期。

  83. 《南亚研究领域的一部开拓创新之作》,《南亚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

  84. 《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85. 《从当代宗教的基本形态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特性》,《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86. 《有关阿育王的汉文资料概论》,《西北大学史学丛刊》第3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12月。

  87. 《鸠摩罗什与真谛入华前后命运同异之比较》,《中国佛学》第3卷第1期(2000年4月),又选入《中国古代史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88. 《依据汉文资料对阿育王即位前几件重大史实的考证》,《南亚研究》1999年第2期。

  89. 《明末清初禅宗的基本走向》,《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

  90. 《观音文化研究回顾》,《中国佛学》第2卷第1期(1999年4月)。

  91. 《中国观音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法研究》1999年创刊号。

  92. 《关于金刚经产生时间问题的再探讨》,《西北大学史学丛刊》第2集,(《中国西北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

  93. 《〈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玄奘研究文集》(第2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94. 《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中国佛学》第1卷第1期(1998年10月)。

  95. 明末清初中国汉传佛教各宗派的基本特点》,《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96. 《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宗教哲学》第4卷第1期(1998年1月)。

  97. 《寻访敦煌寺》,台湾《南海杂志》总第182期(1998年7月)。

  98. 《试论古代观音信仰的四种形态》,《南海杂志》第176期(1998年1月)。

  99. 《〈法华经〉与古代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1998年。

  100. 《从康寄遥西安弘法看佛教前途之开展》,《佛学研究论文集》佛光出版社1998年4月。

  101. 《应当重视对陕西佛教历史遗存的调查研究》,《三秦论坛》1998年第2期。

  102. 《当代中国宗教的基本形态及其发展趋势》,《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

  103. 《陕西现存最古的寺院——敦煌寺》,《陕西民族宗教》1998年第3期。

  104. 《关于开展当代居士佛教与僧尼佛教研究的一些思考》,《大道》(中国宗教学会会刊)1998年第6期。

  105. 《试论观音所证的法门》,台湾《普门》1997年第7期。

  106. 《观音法门略释》,《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7. 《观音文化简论》,《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

  108. 《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宗教哲学》第3卷第1期(1997年1月)

  109. 《宗教信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陕西民族宗教》1997年第3期。

  110. 《〈金刚经〉双谴否定法浅析》,《华夏文化》1997年第2期。

  111. 《〈金刚经〉与清净心的培养》,《禅露》1997年第2期。

  112. 《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和区别》,《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

  113. 《〈金刚经〉六种汉语译本之比较》,《纪念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

  114. 《观音信仰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华夏文化》1996年第4期。

  115. 《〈金刚经〉玄奘译本浅析》,《玄奘研究文集》(第一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116. 《康寄遥居士在近代陕西佛教复兴中的作用》,《三秦文史》1994年第7期。

  117. 《观音文化的宗教意义》,载《观音菩萨传》附录,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

  118. 《观音菩萨的身世、显化与灵感问题浅析》,载《观音菩萨传》,三秦出版社94年6月。

  119. 《金刚经的传承与文本》,《宗教研究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120. 《康寄遥居士与佛化社》,《法音》(中国佛教协会会刊)1993年第2期。

  121. 《试论金刚经的地位、流传和影响》,《南亚研究》1989年第2期。

  (二)著作

  1、《观音菩萨传》,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

  2、《真谛大师传》,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4月。

  3、《世亲大师传》,佛光文教基金会出版社1998年5月。

  4、《世界十大皇帝》(合著),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5、《白话法华经》,三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6、《白话金刚经》,三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7、《十大高僧》(合著),三秦出版社1997年5月。

  8、《金刚经般若思想初探》,台湾佛光文教基金会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9、《慈悲喜舍——佛教菩萨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5月。

  10、副主编《南亚中东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11、《佛》(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12、《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13、《当代世界文化名人辞典》宗教类辞条40个,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8月。

  14、《三秦历史文化辞典》佛教类95个辞条,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15、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词条2万字(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6、副主编《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撰写其中的二、四、七章共8万字)。

  17、《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40万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

  18、《法门寺》(20万字),(与韩金科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19、主编《论藏丛书》,已经出版《弥勒五论》、《菩提道次第略论》、《指月录》(5卷本)、《瑜伽师地论》(4卷本)、《新华严经合论》(4卷本)、《宗镜录》(4卷本)、《天台八部》(4卷本)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005年11月、2007年11月。

待出版著作

  《金刚经般若思想研究》(40万字)

  《宗教学理论刚要》(30万字)

  《陕西宗教文化概论》(25万字)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王雷泉

下一篇:洪修平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fojiaowang.com.cn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