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这一讲要离开理论进一步讨论实修的总问题,上一讲讲了很多有关正、助行的事情,但那是就理论上来说的。在真正实修当中,会有种种杂音、种种说法来影响我们。有一些说法并不是净土法门所要求的,它会增加修持的难度,或是会干扰实修。譬如说该深修的地方你修浅了,该用心的地方你没有用心。或者不该用心和不大可能得到成就的地方你却在那里努力。所以我们要讲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我们一定要了解,单就往生而说,哪一些该修?哪一些该深修?哪一些不该修?哪一些不大可能得成就?哪一些并不是重要的部分?这些问题应该分辨清楚,这就需要检非。
下面讲有关念佛的事情,也就是净土法门的实修问题。
念佛这件事的理论可深可浅。最浅的道理就你对老阿婆说:“阿弥陀佛对我们最最慈悲,不管是谁只要你相信、愿意,念十声佛号,就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跟我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只要几分钟,就算教她念佛了。如果往深里讲,就象我这次准备了四个讲次八个小时作理论上的表述。要你们出家人对净土理论有个基本的建立,然后再听怎样念佛的问题,就会容易深入了解。
怎样念佛?从净宗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开始,就有一个有名的念佛分判,有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以及持名念佛这四种念佛方法。往后的祖师大德都提倡持名念佛,净土行者也一向修持名念佛,这是什么道理?该怎样持名?这是第一个问题。问题之二是大家都在持名念佛,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么念不出所以然,要么念的退心,要么念的没有往生,这样的持名念佛有没有问题?这不能打糊涂仗。问题之三是《阿弥陀经》讲要念到一心不乱,可是十八愿里头没讲念佛要念得很多,摄生三愿都没有讲一心不乱。有人强调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说法能不能相信?举凡这些问题都要我们认真去思考。
我先说明,十八愿讲的“乃至十念”,是否就是《观经》里的临终十念?有人说有些人就等着临终十念。注意!《观经》里说临终十念是下品往生的事。十八愿里的“乃至十念”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后的十念,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印光大师也十分明确的这样说过。十八愿里的“乃至十念”是泛指一切时,你至心信乐,那么你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那种至心信乐的心态是在平时就应准备好的,这和临终十念不同,不要搞错了。
你不能这样想:既然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观经》里的下品生也说十念,好!我就为非作歹,等临终时再十念求往生好了。这就错了。《观经》里的临终十念是指有一种人因缘很差,一辈子没有听闻佛法,没有学佛,平时造恶业,临终时恶障、地狱相现前,他恐怖害怕,一念忏悔求救,于是善知识现前,给他说法,教他念佛,这样具足十念,就能下品下生。因为这在十八愿所摄之中。
十八愿是泛指一切时,当然也包括临终时,但十八愿不是专指临终时。临终时是指在下品下生的特殊情况下,也能往生,特显它的方便。我们已经听闻到佛法,有了学佛的因缘,所以不能等待临终十念,而是平常就应修,让自己至心信乐,求生极乐,永不退转。这种修法要不要念佛呢?可以持名念佛,也可以修观想念佛,甚至更深一点的实相念佛。
什么叫实相念佛?就是体会中道了义的道理,体会大乘的真实义,也就是体会佛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叫实相念佛,也叫开悟。如果你能开悟,你念念都在佛法上,就象禅宗讲的与释迦老子一鼻孔出气,也就是你的所念所想跟释迦佛一样,这就是实相念佛。
可是你如果修不来实相念佛,你还可以修观想念佛。观想念佛不是持名念佛,可是也是念佛。怎么修呢?要观想弥陀佛的本愿摄受,我的一切修行都在庄严极乐世界,我仰信十八愿,我好乐十八愿,坚固不移。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成就之时,他的十八愿当然也一起成就。只要我真正的大喜充遍,我就能往生,我就得救了。你大喜充遍的结果,就为十八愿摄受,佛就会来接引,这是观想。
如果你不了解佛陀的修行,不了解佛陀的无上的智慧、无尽的慈悲与无限的方便,你怎么会相信佛陀的本愿呢?就象你跟人家做生意,别人给你一张几百万元的支票,如果你不了解对方的资产、经营、信用,你就不敢接受他这张支票。这种了解就是观想。这种观想需要一些智慧,就象我上一讲讲的需要经常闻思与体解弥陀本愿,需要经常培育熏陶,这就叫观想念佛。
所以日本真宗不强调整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你也不能说他们错,因为他们经常是观想念佛,不过他们不把这个叫观想。
反过来,台湾有一些修学真宗的,他们这样嘲笑念佛的:“你们只知道傻呼呼的念阿弥陀佛,你们都不知道弥陀佛的十八愿,你们这么傻呼呼的念,还不敢相信能往生。”他们这样说也就低估了持名念佛。十八愿没有说不能持名念佛,他们是不了解持名念佛。
藕益大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应该了解你这一念能念佛的心不假造作,当下清净。而你所念的佛是万德庄严,能念、所念清净庄严。能念、所念相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持名念佛表面上看,既不是实相,也不是观想,也不是观像。然而你如果念得好,即是实相,也是观想,也是观像。
所以台湾修净土真宗十八愿的人,他嘲笑别人持名念佛,是过度的执己非他,是不正确的。我的看法是十八愿修法的确没强调持名念佛,而是强调理解、承受弥陀本愿,领纳在心,然后相信弥陀佛能够接引你。你能生起这样的好乐之心没错,可是如果你一下子想不起来,或者你没有能耐去想呢?那没有关系,你可以持名念佛呀!在持名念佛当中,慢慢心里清净之后,你就会与佛的功德冥合,佛的万德庄严就能够洗涤你的心,熏陶你的心。熏久了你自然会心开意解,你就能相信弥陀佛的愿力了。
因为你听了这次讲课,在你心中已经种下了十八愿的因缘种子,如果你不能领受,是由于你的业障、习气,还有你的我执种种。那么你念佛时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嘛!这是元代中峰明本国师在《三时系念》里面的句子。你就是因为浊水不清,所以对十八愿不敢领受,这没有关系,你不一定要像日本真宗那样一天到晚的听闻,那样可能会越听越糊涂。你可以持名念佛呀!回到中国传统的修法不会错。中国祖师说过:“但得持名,必得心开意解,近者开智慧,远者绝对往生。”因此我常常说,念佛能开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如果你不听闻十八愿的意义,就会有行无解,不能以解导行,行产生的效果就比较有限。就是说你虽然念佛,但是你不懂得十八愿的摄受,你就只知道念佛求一心不乱。反之,你懂得了十八愿的意义而持名念佛,就不完全是求一心不乱了。其实达不到一心不乱,乃至散乱心念佛,你冥冥中闻佛名号,就具有无边的功德,就会冥冥中洗涤你的妄想、秽垢的心。你就会跟十八愿相应了。这就是由解起行,由行入导,解行相应。
反过来说,如果你不懂得十八愿的道理,你念佛就只有一个目的,求一心不乱,你会担心忧疑。即使你一心不乱了,可能只是相似一心,容易退失,甚至你会起妄想,为什么?因为你还有其它错误的知见,在你的定心中发生作用,结果你会未证言证,未得言得,你还没有证得一心不乱,你说已经证得。这就不对了嘛!
所以古来大德对净土法门有那么多的注解,如果净土宗不需要理解,但持佛名,就能摄受一切人的话,祖师就不需要去做那么多的解释了。我们承认有一部份人过去有善根,他能够一句佛号念到底,会自然的开智慧,即使不懂得十八愿,也自信能往生,这是一种他力跟自力的冥合作用。但是你如果没有那种根器,就不妨多听一些弥陀本愿的道理。再去专心念佛,这样就能够除自力之外,再加上仰仗他力,确定往生。这就是特异方便。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向专念,持佛名号,仰仗弥陀悲愿接引。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种情形是可能你依照二十愿去修。你平常也在念佛,不过你老觉得念不到一心不乱,没有效果,遇到某些情况,就起大嗔恨心和烦恼,接着你会产生怀疑和退心。或许你在念佛时,把念佛当作消除烦恼的方法,当然念佛能够消解当前烦恼,但也不是象剪刀一样,马上可以把烦恼统统剪下来扔到垃圾箱去,这需要有一个慢慢熏习的过程。
弥陀圣号有无量的功德利益。可是你要有那个心去领受,要有那个胃去消化呀!四十八愿里头一共有十二条愿文都在说圣号功德。
下面重点讲解一下第四十五跟第四十七愿。
第四十五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四十五愿是说十方菩萨听闻我的名号,就能得普等三昧。常见一切如来,听如来说法。如果不是这样,我不成佛。
你看,只要听到弥陀圣号,就能见到十方如来,听他们说法。听如来说法,很容易证得初果乃至四果。听我讲经,你们会打瞌睡。听佛讲法,保证没有冷场,然后呢,一不小心就发现能穿墙而过,证得初果了。见佛说法如顺水扬帆,成就很快,听《阿含经》都是这样,何况是大乘经典。更何况还不是见一佛、二佛,或者九佛、十佛,而是见一切诸佛。所以你们要问我为什么要求往生?很简单,到了极乐世界,早上起来,刹那间就可以到十方供养诸佛,听诸佛说法,回到悟光精舍,大家还没有上早殿,速度多么快!为什么求往生,早成菩提嘛!谁说要你去那里执着黄金铺地的?
有人问娑婆世界当下如幻如化,这不是舍近求远吗?谁叫你舍近求远?极乐世界最近,娑婆世界最远,懂不懂啊?你在娑婆世界不要说见释迦佛,要见我法藏都不容易。可是你到了极乐世界,这十方诸佛就看不完了,谁还想看我的脸啊?你看到十方诸佛还会起贪、嗔、痴吗?当然在那里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你自然入其室而闻其香。在那里见佛闻法悟无生,最慢的是十二大劫,而这里舍利弗在久远点尘劫前,就跟十六王子释迦佛修学,今天还不过是阿罗汉。你说哪个快?你说那是舍近求远,事实上正好相反,你不了解净土,老是用凡夫的知见来思维佛法。
第四十七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十方菩萨只要听到弥陀佛的名号,即刻得到不退转,可是看看自己听到圣号,根本不想念,还能说不退转吗?所以弄了半天,是我们自己不了解圣号的功德和大乘的真实义,才会听了圣号没有效果,念佛念得流口水睡了。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弥陀圣号重于泰山的意义,老是用念佛来压烦恼。譬如有一条狗在外面乱叫,你是拿一盆水冲一冲,或者骂几声把它赶走呢?还是把家中保险柜里的一颗特大的金刚钻丢下去赶狗呢?当然你不会笨到拿金刚钻打狗,一样道理,这句阿弥陀佛万德庄严的圣号是让你们体会大乘心的,不是让你压烦恼的。压不住还埋怨念佛无效,这不是颠倒吗?
有人问怎样在工作当中也能够专心念佛?我要告诉你,平时你就要了解阿弥陀佛庄严一切,也庄严你的心。那么你的工作也在庄严道场,当然也庄严你的心。所以你专心做的和弥陀佛一个样,你每做一件事情,都作这样想,我在庄严极乐世界,这不就是念佛了吗?你何必在那里只管念佛,人家叫你擦窗户,你还发愣呢?这样你佛也念不好,做事也做不来。
当你了解净土的根本义和大乘的极致清净义,用这样的心去做一切事,在做之前的一刹那,有一个念头,我愿意求生极乐世界,我愿意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我相信弥陀佛十八愿摄受我,我已经决定往生,并且愿将此做事功德来报佛恩。然后你以一颗报佛恩的心来工作,煮饭、扫地、擦窗户……那不就是念念念佛了吗?为什么要把这个工作当作麻烦呢?
如果念佛时起了烦恼,你可以这样想:“我已经能够往生了,还有什么好烦恼的?”要是你觉得这个烦恼还是放不下,那你就这样想:“我有烦恼,所以我更应该念佛,因为是我平常念佛念不好,所以要多惭愧呀!”你这么一想,当下那一念心不就是在念佛了吗?所以有很多念佛的方法,只要你懂得前四堂课的道理,你就可以在工作中念念念佛。
有时候起了散乱心,乃至你要观想也想不起来,这时中国传统的持名念佛就有用了。那时你心中默念圣号,念佛数数,都可以拿来用,然后再把心思拉回到弥陀佛身上来。
当你要跟人家吵架,嗔恨心要往外冒的时候,你就深呼吸一口气,然后想:“唉叹!我已经被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了,还吵什么架呀!我真笨。”再接着念佛。或者马上离开现场,转过身再念阿弥陀佛。或者也可以这样想:“我跟他现前的恶缘,让他骂我而消除吧!阿弥陀佛已经摄受我了,我一切都满足了。”然后念佛念下去。
总之,有很多善巧方便的方法让你的烦恼和嗔怒心消解。如果外境让你反应的第一念是“我好倒霉哦”这一类想法,这时你就已经忘记了阿弥陀佛,你就不要再问我念佛怎样一心不乱!你把阿弥陀佛搁在一边了嘛!所以你应该在平时举手投足、起心动念之间去培养时刻思维阿弥陀佛。平常就要时刻观想,或者以持名来辅助。你不能只是以持名来压烦恼,不能只是拿着佛号要清净,就象拿钻石来打狗,那是很蠢的。你必须要理解你是谁?阿弥陀佛是怎么样的?极乐世界又是怎么样的?你理解得越深,你的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的效果就越好。
彰显圣号功德利益的本愿一共有十二条,占了四十八愿的四分之一。可见圣号本身蕴涵的功德利益实在不可思议,难解难思。
由此可见,十八愿要求你以欢喜无量的心去念佛。如果你愿意去领受、思维佛的深恩,以这种思维方式来念佛,就叫做观想念佛。如果你一下子不能受用的话,乃至于持名念佛受用也不大时,就可以先想一想这成就、庄严、赞叹佛号功德的十二条本愿,想一想圣号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就象祖师讲的这句圣号横赅三藏十二部,一点都不夸大,一点都不骗人,我们就应该仰信这句圣号,这对于我们的往生,尤其有实际的意义。我们这样想了以后再念佛,这就是我说的观想念佛。如果观想时散乱,那就借持名念佛来求得清净一心,得不了清净心也没有关系,那就重点放在观想上,由观想来配合持名,或由持名来配合观想,这样子念佛就不会仅止于持名。如果你仅仅会傻呼呼的持名,当人家问你:净土有什么好?怎么修呀?你会完全说不出来。
藕益大师曾经劝人家不要谈玄说妙,但持佛号,一天念一万、三万、乃至十万声佛号,不要间断。可是他前面就讲到能念佛的心当下清净,所念的佛万德庄严这样玄妙的道理。事实上他对弥陀佛有很深刻的了解。他还写了一本《阿弥陀经要解》,被印光大师推崇为二百年来第一本奇书,即使古佛重来注解,也不会超过它。这本要解他用九天写完,这是天才。所以念佛也不是什么佛法的道理都不要懂、不要听。如果你还有烦恼,希望了解净土法门的真实意义,并且希望通过了解来帮助你念好佛号,你当然可以在这个讲座中去理解佛法说的道理,这是第二种修法。
传统的修法有时就是因为过度的不理解弥陀圣号功德和净土法门的意义,使得念佛变成有口无心,然后慢慢的失去信心。念佛只是求一心不乱,结果因为信心不足而不能得一心不乱,又不懂本愿的摄受而不能仰信十八愿,结果对往生产生疑惑。我不愿意大家修成这样,所以建议以观想念佛来配合,在祖师的要求底下,多少做一些融通,稍微配合一下十八愿的观想理解,我们把这个叫做观想念佛,让每一个念佛人都生起强固的信心。我的基本立场是这样。
有人问:《阿弥陀经》说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念佛一心不乱,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其人前。这是什么道理?
是的,大家注意到,摄生三愿中只有十九愿才有讲到阿弥陀佛现前接引,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乱就是藕益大师说的理一心和事一心,层次很高。法门不能都是高的,乃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层次也不低,不过是很善巧方便的方法。你我都应该这样修。但是我说过,万一你修不到这么高层次,还有十八愿会接引你。我希望各位如果可能,先朝着一心不乱和净念相继这个目标,一天一万、二万、乃至五万声这样念,但这样会和以前你不懂道理的猛念稍有不同,因为懂了道理,念的有信心,万一得不到一心不乱,你不会觉得功夫白费,不会在临终时害怕。因为你相信十八愿还是会彻底的接引你,这是第一。
第二,上面我提到十二个本愿都是讲弥陀圣号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你念的那么久,即使未得一心不乱,你仍然得到降伏恶心、消除业障的效果。《观经》上说,念佛具足一念、十念,五逆十恶亦能往生。念念中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念了那么多佛,当然灭了很多很多重罪,何况又有大乘心的体会,更如顺水扬帆,所以你懂了道理,不会怕多念佛是白念,也不会怕自己不能往生。这个念头非常重要。
那么能不能这样说,反正十八愿说乃至十念决定往生,我不念佛可以吧!问题是十八愿虽然没有要求念佛念的很多,可是它要求人的观想,要求你“大喜充遍身”。如果你做不到这些,你就不能说决定往生。或许你又说,没关系,还有《观经》的临终十念。不过,这谁敢给你保证呢?建觉老尼师的死最明显了。她写了遗书叫她儿女都不要来障碍她,她要回到悟光精舍来往生。你们也愿意她回来,涅槃堂早就准备好了。医生说她还可以拖上一年,你们也准备长期抗战。那晓得三天以后就被送进了太平间,连八小时之内不动遗体都做不到,这是谁之过呢?难道你们不给她这个机会吗?难道她愿意这样吗?都不是呀!是她的善根、因缘如此。所以你不能等着临终十念哪!靠人不如靠已嘛!要么就“大喜充遍身”,十八愿成就。要么就平常好好念佛,念念灭罪开慧,这是修净土的不二法门,是保赢不输的稳操左券的方法。
有人也许会想:我们平常念佛都是这样。必须指出假如不讲清楚这些道理,你们平常念佛就会反正就是等一心不乱,不知那一天有人出门给汽车撞死了,可是一心不乱还没有得到,那么他怎么往生哪?所以应该懂得这些道理,有了观想念佛的观念以后,懂得没有一心不乱,还有十八愿来补救,一样能摄受你往生,这样子念佛就会左右逢源,让你平常念佛,越念越有信心。不像过去念佛,只是求得做一个往生资粮来交换,但是又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资粮才能具足。而现在想法就不同了,反正我随时都准备往生,我尽量念就对了,多念一句就多嫌一句,我们能够仰仗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乘功德,念念之间,一句佛号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多念就是多赚,因此念佛能念出信心来,念出欢喜来。即使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仍然能够依着十八愿往生,这就是我们主张平常要持名念佛的道理所在。
我们知道南山律宗从道宣律师之后,北宋时代最有名的是元照大师,他是头陀第一行托钵的。他修天台宗,不信净土法门,后来到中年生了一场大病,痛念以前不念佛的过错,从此往后二十年当中悉心研究净土法门,并且勇敢无畏,以天台宗宏扬净土法门,大宏法化。可是现在净宗的行者,都是怕怕的,有一个年青人说我们净土宗都是没志气的,我们和他一交谈,就让他如瓶浅水,反过来赞叹净土宗有这么深的道理。以后见面时,抢先打恭作揖。所以净土宗绝对不输人家一点点,输的只是你的颠倒、愚痴而已。当然法门之间不需要比高低,我的意思是对净土法门要有信心。没有这个信心,每次到念佛堂念佛不过是上班耗一耗罢了。现在懂了这些道理,来念佛堂念佛就是要跟无始无明斗,就是要更亲近弥陀佛,就是要不断强固那一定能够往生的决然信心和欢喜无量、大喜充遍的心态。
如果有人不懂道理,或者无法懂得道理,能不能念佛?我从来就没有说这样不能念或是这样念不来。假使你不想多了解道理,听了佛号很高兴,很喜欢念,你是有大善根的人,你累劫熏修过了。这种人别人嘲笑他也罢,他讲不出道理也罢,他有至诚的信心,信到底,这样念佛冥合弥陀圣号功德,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下下人有上上智。《无量寿经》流通分说:“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种人了不起,是有经证的。这和《法华经》讲的“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完全一样,两部经讲的是同一件事情。
这种人有大乘根性,为什么?《无量寿经》偈颂当中这么说:“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他为什么听了弥陀圣号,那么好乐,因为他宿世见诸佛。为什么有人听了不信,因为骄慢弊懈怠。所以讲不出所以然的人,可能过去是大法师,然而吝法,可是他见过佛,发过愿,所以这一世听了弥陀圣号欢喜无量,欢喜到汗毛直竖,数小时不倒不去。如果你真正高兴过,就会有这样体会。会欢喜得睡不着觉,精神奕奕,而且不会乱笑,很冷静,很高兴,全身轻快。那是过去的大善根。因此我们讲经说法不能摄受这一类人。对他们来说,我的这些话都是糟糠。中国修净土的人当中,这种人相当多。
关于念佛的部分就讲到这里。下面是关于净土法门有一些说法要分析一下。
第一种说法是你要到阿弥陀佛那里跟他修行,你就要跟他一样发愿,跟他相应。
应当知道诸佛发愿是为了要摄受众生,不是让众生去学他发愿的。否则,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去学诸佛的愿,而是看了十方诸佛的刹土以后,归纳成为他的四十八愿呢?为什么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跟弥陀佛不一样呢?可见佛佛道同,然而又愿愿不同。你未来也会成佛,你也会有你的本愿。佛的名号不同,本愿也不同。所以现在你能让弥陀愿海摄受就行,等到你也成就你自己时,再来发你自己的愿,去度化众生。
当然你愿意发四十八愿也可以,但是这对往生不重要。因为即使你是个十恶不赦的人,或者你是阿罗汉,只要愿意导归极乐,你就是大乘人,你就能往生。所以这个说法不是净土宗真正的要求。
第二种说法是念佛很好呀,你们还是要广学多闻。
对呀,要广学多闻,但是怎么广学?学什么?要学净土该懂的核心,懂了这个就可以了。我说过净土法门可深可浅,浅起来几分讲完,更浅的是被冷冻八天、全身发黑,助念照样能往生。当然要广的话,三藏十二部都在赞弥陀,那怎么广学法呀?所以对一个净土行者,要他学这部经,学那部经,认为这样才能学佛求往生,这就把净土法门讲偏到通途法门去了。通途道就是修学戒、定、慧,慢慢地闻、思、修,讲什么参禅,什么天台的教法,慢慢熏修,这就成了通途道了。我说过净土法门是大乘特异方便,广学多闻固然很好,不广学多闻照样得到利益。所以对往生而言,这也不是最重要的课题。
第三种说法:要一心不乱呀!要不然往生没望。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佛法就是有边了,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光佛是普遍摄受。如果说他不摄受不得一心不乱的,不是成了有量光吗?等于说他给求往生的众生设置了一个高门槛。得一心不乱当然好,没有得一心不乱呢?十八愿不是也可以摄受我们嘛!
还有人说:“你犯了戒,怎么能往生?”那么犯了五逆十恶的。怎么说呢?只要他临终时至心忏悔念佛,具足十念都可以往生。何况一般也不过是晚上吃饭了,要不然跟人家吵个架,或者说了些谎话,也没有说大妄语,如此而已。当然犯了戒要诚心忏悔改过。可是经上并没有说犯了戒就不能往生啊!
还有人说:“谁说能带业往生?我们的查经报告都写出来了,经典上根本就没有带业往生这四个字,所以一定要消业往生。”我真不理解会有人那么无聊,为了这个去查经,而且竟然就查不出来。经上不是说了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意思很明确,除了五逆、诽谤正法之外,其它的就不除嘛!象这样的经义都看不出来,是不是语文程度太差啦!很多在家人往生了,他们都消业了吗?是怎样消的?《观经》上说具足十念,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哪!这不过是灭掉能障碍现前往生的罪业的意思。如果一定要灭尽才能往生,为什么还有疑城胎宫和在铁莲花里十二大劫或六大劫等等的分别呢?应该是大家都平等,一去都是莲花化身才是啊!
第四个问题是“乃至一念”都能往生,修行不是太容易了吗?这跟一贯道的所谓“师父一点玄关即地狱除名、天堂挂号”不是一样了吗?
谁说一样?“点玄关师父”能和阿弥陀佛一样吗?阿弥陀佛累劫修行功德加持我们,为什么我们能够受他加持?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弥陀圣号代表无限的清净、智慧、慈悲与方便,我们的心也是自性清净,所以念一句圣号,等于念一句自性清净。我们如果整天念李登辉,能不能就一心不乱呢?
李登辉跟我们一样是博地凡夫,李登辉三个字不过是代表贪、嗔、痴的结构体而已!它无法开显你那内在具足的自性清净。而你念万德庄严的圣号是念给你的自性佛听的,可以洗涤、熏习你的自性,启发你的智慧德相。你要懂得这个念阿弥陀佛的特别意义。
念佛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声音和我们的肉体一样,它是唯心所现,声音当然对我们身心也有影响。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种发音对我们就有功德加持。譬如说你的爸爸把遗产交给你,你不经自己努力就获得这笔财富,能说这是不劳而获吗?当然不是!因为你是他的儿子,你跟他有特别因缘,这念佛声音也表示了你跟弥陀佛的特别因缘,表示了你过去累劫念佛的因缘,它能让你领受弥陀圣号的深恩。所以这一念其实重于泰山。
我们念佛不是念给弥陀佛听的,是开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的。同时也感动弥陀佛,但不是用语言声音去感动他,而是你念念念佛的一念投归的至诚的心去和弥陀佛相感应的。你有感,弥陀有应。我再引用一句《无量寿经》偈文来说明此事:“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梦幻响是如幻如化,如果说极乐世界是假,它也是假。如果说极乐世界是真,它也是真。总之,不能离幻找真。天台家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因此虽然如幻如化,但是不舍如幻如化的作用,所以佛才在如幻当中成就净土。因为不舍其作用,所以如幻的净土接引如幻的众生,投入弥陀真实的愿海,然后成就真实的佛果。成就了佛果之后,又如幻的没有了佛果。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一众生可度,无一佛可成,当体即空。正是诸法如幻,才能成就无边的庄严,谁说阿弥陀佛是假的呢?既然是如幻如化的,所以“静坐观实相,罪业如霜露。”因为弥陀本愿有彻底方便,但得众生坚持往生的心,业不业都不是重点,所以说五逆十恶,也能往生。
第五个问题是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十八愿也没有摄尽一切众生,对诽谤正法跟五逆不是它就不能摄受吗?
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解释得好,他说十八愿是就平常说的通途而论。因为你平时就诽谤正法,你不可能仰信。你不能仰信或者信的不真实,当然不为十八愿所摄,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可能由于你信乐之心不坚固,起了恶心颠倒,因而你就谤法。譬如《梁皇忏》当中,说到有一位外道修到升非想非非想天了,自以为已经成佛,八万大劫之后,禅定消失,他就想我还有烦恼,我还没有成佛,佛陀骗我。这一念恶心谤法,立刻堕落为狸猫脖子上一个虫子。所以你生起恶心谤法,即得恶果。你无法信受极乐世界,无法仰信阿弥陀佛,是你不入弥陀愿海,当然就不为十八愿所摄。
那么《观经》上十六观下品下生为什么又能被摄受呢?因为他是地狱相现前,极度的恐怖,生起了一念真诚的忏悔心,具足十念,求佛接引往生,所以可以为十八愿所摄。这两种不同情况,毫无矛盾冲突。起一念恶心,就不为十八愿所摄,就不能往生。可是临终舍掉恶心,起大忏悔心,又可以被摄。就和按开关一样,按对了电灯就亮,按错了就亮不了。这是因果律决定的。不是弥陀不接引,佛的本愿是要摄受一切众生的。
下面还有十五分钟时间接着要稍微讲一下另一件事情,希望你们用心听,但是也不要认为我在批评人,我觉得作为一个出家人,固然是无诤,但既然我们有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这里把我们的疑虑谈出来,希望给大家参考。就佛法的立场来说,这种事情应该公开讨论,那就是有关《无量寿经》会集本的问题。从古以来这个会本总共有三会一节,就是有三种会集本,还有一种节录本,把《无量寿经》竟然节录成一卷。很有意思的是这三会一节的作者都是白衣居士,最早的是宋朝的王日休,但是后来遭到了莲池大师的批评。既然大师的批评在前,我有将自己疑虑公开说出的责任。这牵涉到我们怎么去尊重经典以及将来佛法流传的权威性的问题,这需要大家了解一下。其次,面对会本已经流通的事实,最大的疑虑是佛法在将来二百年以后,后代子孙如何面对分歧的事情。我作为一个净宗行者,有责任将这个时代当中对待会本的另一种看法表达出来。对会本我提出十八条质疑,希望大家仔细地思考。
一、古德不弘疑:会集本古即有之,但古来大德皆不弘扬,唯有民国以来才有少数人弘扬。
二、康本流通疑:古来净宗大德皆采用康僧铠译本,持诵、注疏、弘扬,现在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的《净土五经》中的《无量寿经》,是印光大师选定的,也采用康本。
三、能证非人疑:会集本的证明者——慧明老法师,并不专修净土,也不是学教之人,据云是参禅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为证明者。
四、勤苦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很专心、很辛苦地会集佛经。经云:“历劫勤苦非涅槃因。”错用了心,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么、证明什么呢?佛法“宁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法是法,必须拿法的证据出来,佛陀讲:“依法不依人”,不能以“很努力”来做为法或非法的证明。
五、感应非证疑:弘扬会集本的人,宣称有很多人读了会集本,得了感应。其实感应只代表了众生有诚、菩萨有感的事实罢了。感应并不能证明会集本的无误可信,不能纯拿感应印证会集本之正确。
六、割裂经文疑:有些人同情地说,都是经文嘛,应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优婆塞菩萨戒经》上讲,倒说经律,抄前著后,犯菩萨轻垢罪。更何况割裂经文!
佛以一圆音说法,天台判四教,华严判五教,南山律过判三教,净土宗判二教……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佛法混滥而做的。所以不能说——都是佛法,都是经文,所以就可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佛说:不得增减经法。所以,对于经法,我们应当明确无误地传承。
七、愿数不同疑:古来有关弥陀本愿之说明、注疏等,皆以四十八愿为本,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观无量寿经》也讲四十八愿。而会集本仅二十四愿。
八、三辈对应疑: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十八愿(信)、十九愿(愿)、二十愿(行),三愿与三资粮了了相应。经文下卷也有三辈往生,以对应此三愿。而会集本将三愿抄前著后,完全混滥,无法与三辈往生文相对应。
九、三愿明确疑:弥陀摄取众生的三愿,十八愿以“信”为主,愿、行为辅;十九愿以“愿”为主,信、行为辅;二十愿以“行”为主,信、愿为辅,这样,三资粮的组织次第清晰、明了。而会集本则完全看不出此三愿各具的信、愿、行。
十、有违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满前人译本不尽善尽美的,因此找出梵本,重新翻译,但是绝对不采用会集的作法。且会集佛经,从古至今都是白衣居士所为;古今高僧大德,历代以来,从来没有出家人做会集本的事情。
十一、轻视梵本疑:《无量寿经》十二译,均属出家大德所为,都采用由梵本重译,表示对法的慎重,对梵本的重视与尊重。
十二、分经招报疑:昭明太子分《金刚经》为三十二段,一字未改,也未抄前著后,竟惨遭地狱苦报,更何况会集本分割五部经文,抄前著后,又另立标题。要知佛陀无尽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你读《华严》才懂——“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并非凡夫俗子小心小量所能测度的。而且佛意深广、圆妙,昭明太子强以已见分经,尚有地狱惨报,何况会集五本,令各经文意大乱呢?
十三、各解不同疑: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况且佛在不同地方说同样的法门,自会有不同的经文产生,这也是梵文原本各有不同的原因之一。而会集本全然不考虑梵本各有不同的存在事实,硬是牵强附会地将不同的译本进行会集,自然大失原貌,也让众生失去接受不同经典的熏陶机会。
十四、体系不同疑:应知会集本采用的五种现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译的。不但各时代用字、遣词不同,而且各译本所据的梵文原本更是完全不同。尤其是各大译师对佛法、对净宗的立场、认识亦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译的经文,其内容、立场亦有大同小异之处,从而各自形成体系。如今会集本无视文句、体系不同的客观事实,而完全以个人私见做所谓的“整合”,只有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罢了。
十五、信力不足疑:古德译经者无一不是有修有证者,方能译经。如安士高、玄奘法师、久远劫来发愿译经的千佛译师鸠摩罗什等。而会集佛经的人,修证并未得到普遍之认可。而且古代译经,大多奉诏而译,皇帝集天下之人力、物力、财力于译经场所,是如履薄冰一样地谨慎从事。今只一人,修证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轻率地以一已之力而会集佛经,信力何在?
十六、有违传承疑:中日莲宗历代祖师,皆以康僧铠之译本做注。而会集本一旦推行,将使祖师注解渐趋无效,也等于断了莲宗传承。
十七、今人不许疑:今日有许多法师,或默默摒除会集本,将其束之高阁;或作少分说明,不应受持会集本。例如台湾性梵老法师就讲:“会集本不能当作另外的译本。”慧净法师也讲:“会集本不了弥陀三愿,混乱弥陀三愿。
十八、舍利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临终后烧出舍利,证明他道德修持好,从而肯定会集佛经这件事没有做错。其实,一个人稍有修行,就以为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对,这正是泛修行论!如此将造成依人不依法的过失。对泛修行的迷信,将导致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罪过真是大极了!弥陀法门是特异、一乘、圆顿、究竟、了义的捷径法门,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烧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净土圣贤录》、《法华经持经记》等,就明了深信了。但这并不意味会集本就是上契佛陀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以上是对会集本的十八点质疑。一部经的弘扬,牵涉到法门的兴衰。我是爱护法门,所以提出肤浅的看法,希望能普遍引起有心护法的大德的反省。弥陀法门难解、难信、难思。我诚挚希望护法大德在弘扬净土的作法上,能更加谨慎。这是众生之幸,佛教之幸!(第五讲完)
法藏大师简介 法藏大师唐代高僧。康居国人,至祖...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宣讲 台湾法藏法师宣讲 首...
唐大荐福寺翻经沙门法藏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五 不敬请法戒第六 初制意者...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上一讲说了净土法门...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一 原夫法身虚应。浃有岸以瓢...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二 初篇盗戒第二 将释此戒十...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罤。妙觉玄猷。奥颐...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各位比丘...
华严三昧章 华严三昧章一卷,新罗崔致远作贤首传...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五 不敬请法戒第六 初制意者...
华严经文义纲目 按凝然师述法界义镜曰。天平八年...
大乘起信论别记 释题目。颂中敬意。佛宝中义。法...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罤。妙觉玄猷。奥颐...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摄。三...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序 此书乃法藏大师所制为显普...
华严三昧章 华严三昧章一卷,新罗崔致远作贤首传...
详夫性海虚凝。迥架名言之表。寂门圆应。潜该相...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
夫以玄纲绝待。真俗所以俱融。素范超情。空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