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上一讲说了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弥陀四十八愿是我们修持净土法门之所依。修持净土法门最需要注意的是否能往生和如何往生的问题。对四十八愿当中摄受众生往生的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这三个愿,我们分别讲述了它们各自摄受什么样的众生。我又从《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经文,并对照《观经》九品往生经文,论证了三辈往生经文,并对照《观经》九品往生经文,论证了三辈不是九品的上品、中品、下品,而是上品中的上生、中生、下生。我们又对照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的经文,判别上辈是十九愿所摄;中辈是二十愿所摄;下辈是十八愿所摄。
我们这些看法跟特别强调信心至上的日本真宗不同,我们暂时不说日本真宗的看法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只能说日本真宗用他们的观念解释摄生三愿。而我们是依据经文和中国祖师论述的中国化的看法。不过应该指出,日本真宗的这种修法,也可以往生,而中国人当然有更多的人往生。为什么看法不同而一样往生呢?这很容易理解,佛陀在入灭前,曾经预言他入灭一百年后,他的戒律会分割成五部律。明明是一个佛陀说的律,一百年之后却分家成为五部律,几乎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到更严重时,分到十八部。但是佛陀受记说:这五部虽然说法不同,但是皆证得阿罗汉。换言之,佛法唯有佛才能彻底圆满,因为众生不圆满,众生看佛法就有角度、深浅的不同,但是皆能成就。
再比如中国佛法分八个大乘宗派、两个小乘宗派。不管其后来的流传久近如何,它们都是佛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对此担忧。虽然解释不同,只要符合佛说的一部分义旨,仍然可得利益。如果解释不同而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佛的意思,那才会有总问题。
我们从中国佛教立场上来看,日本真宗对十八愿的特意推崇基本上无可厚非,可是中国的佛教在说法上有中国的特色。现在给各位稍微说明其主要的差别,也是今天讲题要说的内容。我们既要把握通途道,即中国佛教传统的修法,可是也不妨他山之石,可以攻错(释:借人之长,治已之短),不妨适当补强一下我们过去稍微少说的那一部分。我觉得这是一个后代佛弟子应有的体会、应做的工作。古人有古人的因缘,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特殊因缘,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
讲题之所以定为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就是修持的正行和助行,因为对于一个净土行者,常有人问我;到底是专心念佛,什么事都不干呢?还是人情世故或者是种种布施、持戒也得做一做呢?有人这么说,有人那么说,我怎样做才对?专心念佛念不来,要做点别的事,有散乱心,又不会念佛了。什么动中念佛、静中念佛?这样就是说正助当中有一些根本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被净宗行者所谈论。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或看法,给大家一些持平。
昨天我说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意思是说净土法门里头有一种修法是很特别的,而且是快速的,能够让你决定当生成就。为了说明这件事情,必须要对比佛的本愿。摄生有三愿,特异方便到底是这三愿当中哪一愿?或者哪两愿?是不是三个愿都这样呢?这一定要按本尊的本愿来说,佛有愿,我们受其愿所摄,才能修行嘛!释迦佛如果没有讲经说法的愿,我们岂不是连出家都不可能,连佛法都不知道。我们今天是在前人的愿心下受益的。如果你们没有共同听经和共住的愿,就没有共住听经的事。你们能共往,我没有发愿要来,你们也听不成。如果我愿来,愿海法师他不来,也不能听,所以说诸愿和合,才能成就如幻的佛事。发愿一定要发在一切万行之前。
弥陀摄受我们,我们要往生极乐,也要有愿的根据。愿不离三个,我们必须从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来看特异方便是什么?
昨天我说十九愿其实是摄受上品上生的,是上辈往生。他既发菩提心,又勇于修种种的菩萨行,乃至临终一念,为了行菩萨道,发一念往生极乐世界之心。印光大师说:“真发菩提心者,必求生极乐。”所以,求往生基本上也是发菩提心的一种。这是一个大修行的层次者。既然是一个大修行的人,就不是一般人容易修成的。大体上中国的祖师都是这种层次的人,众生是不会了解的。当然这方面被谈论、被强调的就少,因为祖师得利益的是发菩提心。你看印光大师他的大半辈子时间住山上修行,把藏经读了两三遍。后期才出山写文章、写信(大约写了百余万字),还有印送佛书(大约有五百多万册),度化众生,中兴净土,临终导归极乐。他内心有强固的菩提愿,对往生有坚固的信心,他不会动荡,不会动摇,他是为了实践菩提愿而往生的,把往生当作菩提愿当中的一种。我们一般人做不来,但是也应该这样发心。这是中国佛教的传统,古大德历来是这样教我们的。可是这不是一般人容易发的。
第二十愿就不同。它是说你听闻到名号和国土的庄严之后,愿意系念佛国,系念名号,然后修种种的功德,作为往生资粮,然后给予回向。这就属于一般凡夫的修法。何以故?总是发心不容易,作事容易嘛!修善、布施、持戒还总是能做的嘛!那么我可以将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极乐世界,念念回向,累积资粮。我没有办法在发心上刹那具足往生资粮,就像十九愿那样发大菩提心,可是我能事修嘛!所以二十愿是属于事修。就是慢慢地培养资粮,然后回向,这属于中辈往生。中辈往生是二十愿所摄。
中国的祖师他自己可能修十九愿,可是他教导徒众或一般信众所讲的大体是二十愿,也就是行万行导归极乐。永明延寿大师说“万善同归”就是这种意思。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藕益大师乃至印光大师都这么说。印光大师常说:“敦伦尽分,至诚念佛,妙妙妙妙。”一方面叫你敦伦尽分(对伦理道德要尽责尽力做好),然后持戒、至诚念佛,专心一意的念佛,这大体上是二十愿的修法。
不过,印光大师还强调了另外的属于中国第三类——修十八愿的人,谁呢?昙鸾大师、道绰大师,还有善导大师。这三位大师是修十八愿的代表。善导大师说:“万行皆是杂修,一向专念弥陀圣号为正行。彻底仰信弥陀。”
有人说他临终时爬到树上跳下来摔死,是这样往生的。后来有人考查说不是他,是他的弟子。不管是谁,这桩公案是说这种修法的人随时死都能往生。他有那种坚固的好乐和信心,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已经证知他能往生。这些人是十八愿所摄。
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头没有谈任何助行。他欲生我国,真的想往生;他那个心是至心,什么是至心?是至诚之心,至诚地相信而又好乐往生。这种修法在中国早期也有,以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为最主要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传到日本之后,发展演变为净土真宗。他们就特别强调十八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没有助行。而且这种“专念”不同于二十愿的“系念”,“系念”就是修《弥陀经》的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乱,这也是一种功德、资粮和回向。但是“专念”不是把念佛当做资粮回向,因为十八愿是“乃至十念”嘛!愿文是最重要的,十八愿愿文里没有提到助行,它的重点不在于念佛多不多,更没有《弥陀经》上的“一心不乱”的要求。注意!弥陀佛摄受我们往生不出这三愿哦!所以我们不能够说只能照《弥陀经》上的“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修,不能照十八愿修。《弥陀经》所说当然是对的,可是十八愿也绝对是正确的。弥陀佛的愿不会随便发的嘛!他已经成佛了,他绝对不会发虚愿。十八愿的特点是在这里。
因为有了十八愿,我们才能证明《观经》的下品下生为什么能够那样往生,念一句佛号甚至能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乃至于我们听到很多净土法门弘扬者及助念团的人说到的那些例子,我们才能解释那个死去八天,冰得发硬了的老阿婆,经过给她助念还能念得全身柔软,身上泛红。这就是十八愿所摄,当然也有其它愿所摄,如“光触柔软愿”,表示弥陀佛现前加持她了。所以有了十八愿,才能够普遍解释一切猪、狗、猫、羊以及不信佛的人为什么临终得善知识开导能够得以往生。这也冥合《观经》中第十六观下品生经文的意思。
这种事实在中国的佛教谈得较少,原因是中国祖师有大乘的根性,他直接修成大乘之后,把往生当作大乘法门中的一个法门,而不是把它当作唯一法门,他根本不害怕不往生,他不会像我们这样一天到晚念佛求往生,他临终时发愿往生,就自然而然地往生了。
因为十九愿所摄的众生很强固,他平常有强固的菩提心,修种种万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修十九愿的人就好像是你家的大门随时为你开着。你为了悟光精舍的事去市场或到街上办事,你会不会害怕悟光精舍的门关上不让你进来?当然不会。第一你是悟光精舍的人,第二你正在为悟光精舍办事。修十九愿的人就是这样,他们是这样想的:弥陀的本愿就是彻底的大乘的究竟真实之法,而我现在已得,意思是我已经是弥陀佛家里的人了。我现在虽没有去极乐世界,我正在娑婆世界实践弥陀的法门,度化一切众生,我正在行菩萨道,好像我是悟光精舍的人,现在离开悟光精舍办悟光精舍的事,也就是说我办的事无非皆是弥陀佛的妙事,我怎么会担心回不去呢?懂这意思吗?往生对十九愿所摄的人来说是随愿而生。这也有证明,《大智度论》就说到,大菩萨是随愿往生。就是讲这个事情。
日本人特意强调十八愿的了不起,他们反而贬低十九愿,说修十九愿的是邪定聚、不定聚,说他们是因为弥陀佛信心不够,才要修诸功德。当然不是这样,你们仔细看一看经文就会知道。如果真的是象日本真宗说的那样,弥陀佛就没有办法摄受十方世界的大心菩萨了,他的愿是摄尽十方九界众生的,所以一定会摄到有坚固菩提心、修菩提行、随愿往生的上品上生的大修行者。
到了二十愿就不同了,二十愿是摄受那些自己发心没有那么强固,对大乘佛法体悟不深,对弥陀本愿不够理解,因而不能觉悟到他是弥陀佛那里的人,所以要植众德本,作为资粮回向往生。这大部分是我们中国净土宗修持的形式。你们就是这样,所以你们要努力念佛回向,念到一心不乱,祖师知道众生的大乘根性难以坚固、显发、亲证,所以重点讲解二十愿这样的修法,叫你们“植众德本”,修《观经》上的“三福”,“三福”当然也包括出世的福,不过基本上是修三福作为资粮回向的这种立场。释迦佛在《观经》上讲三福,就是要摄尽我们中国这一类众生。
可是这一类众生,难免由于对弥陀佛本愿过度的不了解,根基差,资粮又修得不够,又不体解弥陀本愿,结果对往生没有信心,两边落空,就造成疑虑、怀疑、临终颠倒这种情形。我们也常看到这种情形,所以,我们就需要用十八愿来弥补了。
十八愿很特别,它是只要你信,只要你能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十八来弥补了,有十八愿就可以补足,只要十念就可以往生。它的意思是你只要仰信,真正在你心中生起不是大乘、但其实也是大乘、不过单是专对弥陀佛的这种大乘菩提心,也就是仰信弥陀有深悲大愿——不可思议的摄生接引之愿。你或许不了解诸佛的智慧、慈悲、彻底的中道了义,就像日本真宗的人从来不谈佛法通途的原理,不谈空、假、中这种道理。可是我相信弥陀佛,我相信弥陀佛的愿力绝对不虚。我相信我是彻底被弥陀佛所摄受。我相信我只是个颠倒的凡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我只有让弥陀佛来接引我。
当然有人怀疑,怎么会有人这样呢?这就是调柔心。你以为你怎么样?你以为你能修行啊!你修什么行?那不过是你的颠倒而已。在弥陀佛本愿的比较之下,你那个修行算什么嘛!这对末法众生来讲,真是蛮相应的。末法众生难修行嘛!颠倒、愚痴、妄想、犯戒……这些在十八愿当中,完全没关系,只要你能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一定能往生。
所以你看《观经》中第十六观下品下生的人,临终时地狱火相等恶境现前了。你想一个人造恶时候最勇敢,到处抢、烧、杀、淫、掳掠,可是等到被抓住要砍头的时候,吓得两脚发软,晕倒在地。古德有句话:“人之将死也,其音也哀。”要死之时,他讲话就哀伤了,其心调柔了啦。就在调柔心初起之时,他发现他错了,“我就被抓去下油锅了,我怎么办?救救我吧!”他这样叫喊的。这个时候善知识现前了,给他讲:“有救!只要你仰信弥陀,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念念真诚,念念灭罪无量,你就能去掉作恶造成的障碍,就能免除堕落,当下往生。”所以它的重点在于要你放弃自我的我执、贡高、自以为是和要靠自己的念头,然后说:“哎!我是愚痴颠倒的人,什么也不能做,我只有仰赖阿弥陀佛。虽然我做了一点庄严弥陀佛的事,那不是用来换取往生的资粮的。我舍去二十愿的修法,用十八愿的修法。啊!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庄严弥陀佛而已!”这就象一个小孩什么都没有,他看到总统来到的时候,随手从地上抓了一把砂子,捏成宝塔的样子送给总统,看起来一点价值都没有,可是那一念供养的心很好。
“对!我所修的实在很糟糕,可是我也表表心意,供养弥陀佛,不是用它来做往生资粮的。因为我的往生弥陀佛早已给我准备好了。十八愿这么说:‘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我是至心的,没有二心。我真心好乐,我相信弥陀佛。地狱众火相都现前了,我哪里会好乐地狱众火相,我当然好乐极乐世界,我一心一意厌离地狱苦,欣求极乐乐。”所以这一欣一厌,强固的信心、乐心猛烈地生起。因为害怕地狱,你有了强烈的愿生彼国的好乐之心。好,十念往生!
我昨天讲的特异方便在这里啊!第十八愿的确展现了特异方便的效果。这一点从昙鸾、道绰、善导等大师的开示、教化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不过日本真宗是专门、唯一的强调、发挥这一点,并且舍弃乃至否定了十九愿、二十愿。但我们不能象他们那样过度的偏执,把十八愿说成是唯一的,我们把这摄生三愿看成是弥陀佛为了摄尽众生,三根普被的一个整体,不能偏取偏废,它们是分别众生三类不同的根机而设立的相应的三种修行方法,因此应该把三愿放在一起,平等对待,加以正确的阐释。法无高低,应机为上。
我们认为弥陀佛的本愿一定是平等的。如果你懂得法华的道理,你就不会轻视《阿含经》。何以故?《阿含经》也是一贴妙药,让你入佛乘的嘛!没有阿含,怎么会有法华?没讲阿含,众生的性格不调柔,佛陀永远也无法讲《法华经》啊!从这个立场说,舍弃阿含,就没有法华!所以你好乐法华,你也应该尊重阿含。
道理一样,如果你这样喜欢十八愿,你就不应该否定十九愿、二十愿,也不应贬低它。你贬低它,可能你正在贬低弥陀佛。因为有些众生要由二十愿摄受,有些众生要由十九愿摄受。可是你贬低它,不是就让弥陀接引的众生跑掉了吗?
各位同学,各位大德居士,如果从法华的立场说,绝对是法法平等,只有应不应机的分别。法无高下是从法华原理思想上显示出来的,只有把摄生三愿看成是一体,才能完整地显示弥陀佛的彻底的慈悲、无上的智慧与究竟的方便。之所以要反复对这一点说明,就是要把被日本真宗所歪曲、贬低的那一部分彻底恢复起来,回归到弥陀佛的本意上来。当然,日本真宗在解释十八愿时所说的某些信心决定往生的道理,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给我们过去稍微强调少了一点的十八愿的特异方便作一些补强。
如果是这样,我们现在可以作一个肯定性的结论,摄生三愿是为了摄受三种不同根基的众生而设立的,它们是平等一体的,可是它的特异方便的确是在十八愿。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的仰信?有很多人向我提问:“极乐世界这么漂亮,让众生去,不是叫众生生贪心吗?”这让人感到仰信实在不容易。
您想过没有?弥陀佛会这么笨吗?他会教你丢开那一切贪染的东西,然后又弄一些贪染的东西给你吗?当然不会。净土法门的一切所有清净是由无限的清净心而不是由贪心所起的。如果你也像释迦佛那样,把脚的拇指触地三下,大地立即变成金、银、琉璃,这表明你的心是清净的。身心一致,依正二报也是一致的。你的依报是随着你的正报而来的。极乐世界不是搞一个很漂亮的东西让众生起贪心,吸引众生去的,而是以那个无限清净心展现无限清净的世界,让众生产生清净的反应,不起任何贪、嗔、痴而直了成佛。
有人说我就是生起贪心才要去的,这也没有关系。你如幻如化的生起贪心,等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会发现整个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心。你的心一切都具足,你就起不了贪心了。这就是说那里没有任何让你起贪心的外缘。
各位,贪心不是自然地产生的。你会突然间去爱一个女人吗?不会!只有当一个你爱的男人或女人现前时,你才会去爱。同样的道理,身心是无常的,心无常,所以对境起心,离境无心。所以当清净之境现前时,你只能伴发起清净心而已,有谁会爱现在站在中间这尊阿弥陀佛这么帅呢?不会的。因为他是清净庄严相。所以不能以这种立场去想像极乐世界的高妙用意。这是第一种道理。第二呢,为什么极乐世界会那样清净庄严?因为那是代表了弥陀佛以及那里一切众生内在的清净庄严。从这个道理来说,他的效果不会让你起贪心,他的本意也不会让你起贪心,他的本体清净,也是不让你起贪心的。凡举这类问题皆是有相当价值的问题,对初学者来讲是这样。
当然,这次讲座,我不打算对初学的人说,所以一些为什么要往生这类问题,我提得很少。我假设你们知道这些,才讲这个 “净土深义”。“净土深义”就应当是很深的嘛!我看许多居士听了都要打瞌睡啊!没办法,请包涵一下。如果我再不利用这个机会讲“净土深义”,就没有机会讲了。愿海法师昨天对我说:“嘿!你今天讲的,我第一次听到哦!”他在家时就在候师姐那里听我讲经,听到今天才对我说,这些道理他第一次听到,诸位就可想而知了。要讲这样的道理没有对象可讲啊!
好,言归正传。总之,特异方便是指彻底的仰信。那种仰信必须怎么个仰信法?我怎么样仰信才为十八愿所摄?我到底怎么样修行才能往生?好,下面我就开始讲解今天的主题:“修持净土法门的正助——正行和助行”。
什么叫正行、助行?我记得我在广德录音带上常对居士讲,你们修行要分正助,譬如说你吃饭,要不要配菜呀?要配菜。菜好吃,饭就多吃一点,因此菜好不好吃很重要。那你就不吃饭光吃菜行吗?菜有好多种,饭只有一种,白米饭或糙米饭,永远是一种,可是菜要变来变去。菜再怎么好吃,不吃饭就吃不饱。如果肚子饿了,没有菜时饭你照样吞。真正让你吃饱、让你不死的是饭。菜不过是把饭配下去而已,所以叫配菜。同样道理,做一件事有正有助,正的是从头做到底的,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可是它最重要、最基础,不能缺。可是助呢?有助更好,没有也无妨,而且常常变,这是助的特质。
印光大师说:“一心念佛,至诚恳切,妙妙妙妙!”忏公最爱讲这几句话。我小时候跟读大学的时候,跟着他听他讲经前后约六年。每次开示净土法门,他都会讲这几句话。修净土法门基本上以念佛为正行。可是在家人不舍敦伦尽分,出家人不舍广学多闻、随缘度众生这些助行。正和助泛泛的说是这样。中国传统的说法也是如此。
有人问是不是就一心念佛,其它事情都不做呢?这等于问我:“是不是我专门吃饭就好,菜不管了?”这道理就自然理解了嘛!重点在吃饭,可是要点菜嘛!你正助分清楚,何必问东西哪!东西都是回归净土法门的大门嘛!乃至你去打禅七也是回归净土法门,你有能耐就可以去。就怕你吃这种菜不消化,只要你能消化就可以。吃菜都是帮助你消化、平衡营养的嘛!
如果你不愿意吃菜,你专念佛,就好象说单吃饭可以吗?可以呀!你看非洲乌干达,他们有菜好配吗?门儿都没有!有顿白饭吃就好了。可是他们也会活下去。道理一样,当然可以专心一意单持念佛,万行放下,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以外,全部都念佛,如果你有那个因缘,有那个能耐,就好像说如果只吃饭、不配菜都会吃的津津有味,都咽得下去的话,那也无妨。我不能说这是最好,但是可以说这样成就的更快。因为弥陀佛直接在你心中了了分明,若一日乃至七日,念念分明,有可能会证得诸佛现前。为什么?你念到一心不乱,还能体证到诸法实相。由执持名号证得实相念佛,这是修证,是靠自力修的。可以啊!就怕咱们修不来。修不来怎么办?念佛累了,喉咙沙哑了,就拜佛。拜得膝盖痛了,我想静坐一下或是跟别人打打太极拳,讲讲其它是非话来调和一下。与其讲是非话不如度度众生,给众生讲经好了。如果不会讲经,只想干点活计,去盖盖庙也行。不会盖庙那就去放生嘛!都可以呀!这些就叫做助行。
我们没有那能耐,不能把悟光精舍的大门关起来,从而以必死的决心,念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死为止,居士有来无来全不管,请人煮饭,煮什么吃什么,如果什么都没煮,就啃饼干。好,一心求往生,一刹那全部往生,如果你能的话,这样也可以。这是不能嘛!所以助行就显得重要啦!与其让你以散乱心,七弄八弄,不如让你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助行就是这种意思。这是第一种意思。
助行的第二种意思是你要开始用功念佛了,第一天第一柱香念得很好,第二柱香就感冒了,腰痛了,或是你爸爸、妈妈找来了,或是你的先生、你的太太跑来了,要把你抓回去,业障现前了。或者是隔壁那个人每次睡觉打呼噜,让你起嗔恨心修不来了。你想用功修行,可是起了业障,不让你专心用功,怎么办?当然要助行。所以助行有第二种道理,为了让正行能够顺当,你要助行来排除障碍。有人修药师法门当助行,药师佛十二大愿帮助你排除生活中的问题。民国初年修药师法门最有名的是弘一大师。忏公他盖庙的时候居士拿钱给他,他就生气,可是他想一想,没钱也盖不了庙,他每天晚上诵药师咒,有时候还叫我们帮着念,后来他说有效哦!念下去就得益。大家知道忏公是修净土法门的。可是有些现实问题,你可以请观世音菩萨,请药师佛,或者请地藏王菩萨帮个忙,助行嘛!消除修行上的麻烦。可以呀!这是助行的第二种意义。
之所以名为助行,是从专心念佛这个立场来说的。其实从万行导归极乐的立场说,助行也可叫作正行。助行的第一个意义是说有人正行修不了啦,修点助行来调节一下不平衡的心理;第二个意义是说助行帮助正行消除障碍,第三个意义是说一切助行在万行导归极乐,也就是说一切都是菩提心的根本,都是修菩萨道,而修菩萨道的目的就是求往生,因此一切万行诸如拜忏、拜经、诵经、持戒、布施、忍辱、盖庙、乃至帮人家煮饭,……一切都是庄严极乐世界,万行当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说是助行,其实它也是正行。这是助行的第三个意义。所以你不要问我正行与助行的多与少,你用这三个心态来对待正助,无路不直通。
正、助二行基本上不出这三种说法。可是有另外两个重点你必须理解。第一个重点善导大师曾呵斥过杂修。他说:一切持戒、布施都是杂修,一向专念为正修。这如何融通?依第一种说法,助行不可少;依第二种说法,助行也不可少。怎么办?善导大师说一向专念,好象是呵斥杂修,是不是?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不要死在文字上面,要得意忘言,得义忘诠。读经也好,看祖师言论也好,要得佛意,要得祖师的本意,不要死在句下。善导大师之呵斥杂修,他的本意是:你不能对弥陀佛没有信心,非得认为一定要其它的杂修来辅助这句佛号,作为交换弥陀接引你往生的资粮。你不要抱着这种想法去修助行。他是呵斥这种杂修。
当你一心万行、念念导归极乐的时候,你哪一念不是正修?哪一行不是正行啊?懂这道理吗?善导大师呵斥的是你对弥陀本愿特别是十八愿不能仰信,你认为光念阿弥陀佛佛号不够,非得一天做多少功德就不行,否则到往生时,极乐世界的海关不让你通过,阿弥陀佛也不会接引你。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这样的吗?根本不是这样的嘛!善导大师教你一向专念,是让你不要对弥陀佛接引有怀疑,你不要认为单念弥陀佛还不够,还要去搞什么来辅助。因为当时唐朝有各宗各派,有人认为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没有这种容易的事。你不修菩提行、不修六度万行就能往生,哪里有这种好事?他们呵责净土法门。所以善导大师揭竿而起说:“专心念佛就对啦,你们修的都是杂行。”他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说的。
到了宋朝永明延寿大师就不同了。他说:“当然我相信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但是我修一切万行,也是念阿弥陀佛。”哎!这就不同了。他就不说是杂修了。两位祖师的用心完全不同,讲的话好象有冲突。不是有冲突,不要死在文字底下。这样读经、读祖师语录会越读越糊涂。然后就拿佛法谤佛法,学了一样佛法,去谤另一样佛法,执已非他,执此非彼,一方面造功德,一方面造业,你说可怜不可怜啊!
我们要理解的第二个重点是我们一方面要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可是正行要抓住。要真正把它抓住,一切助行才能显得更有意义。比如说有一个厨师说:“哇!你们这么多人结夏听经,好!悟光法师!我要帮你们做饭。”于是他去做了好几十种山珍海味,可是刚好忘了煮饭。你说这不是颠倒吗?或者他去买了好漂亮的盘子、筷子、最美好的餐具,可是他把菜煮焦了。你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各位,你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有本有末,有正有助,那么助可能是正。但是如果你抓不住正的话,一切助也都不成其为助了。
我再说另外一个比喻,“正”就象一个国家的国王一样,“助”就象下面的文武百官。如果国王死了,文武百官还有什么官好做哪?每天给谁上朝啊?给谁办国事啊!已经乱了嘛!所以说正失去了,一切助都不成为助了。这一点要对各位特别的提示。我今天所看到的净土行者,常常是到处参加佛七,然后这儿念念,那儿念念,回到家里拿串念珠也念念。可是一样烦恼重重,妄心重重,迷迷糊糊。临终时候,惦记着儿子、丈夫、金钞、房子、首饰……惦记着一切,最后堕落。这就是正没抓住嘛!一切助行都不成其为助了。他活着的时候所做一切功德都不能导归极乐,今天很多净宗行者常常都是这样,这就是正没有抓住。
好!现在就可以提问了,我们该怎样抓住“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够说“正”就是怎么样、怎么样。因为“正” 要分三个愿来说。如果你是十九愿所摄的众生,你知道“正”是什么吗?就是发菩提心。如果对天台家讲,修一心三观、彻证中道了义的佛性,那是“正”。除此而外的都是助行,念佛也是助行。因为对他们来说,往生不是难的事情,彻证菩提心和中道了义之后,就已经证得登地以上的菩萨,对他们来讲这是最重要的。
或者有人说弥陀佛的愿不摄受他们。这个话没道理。四十八愿当中有很多愿摄受他方菩萨。显然弥陀佛是摄受菩萨的,他在四十八愿中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他没有说烦恼众生,也没有说三界众生,你为什么扭曲经文呢?说摄受十方众生,这样才能体现弥陀佛无限的大悲啊!其实菩萨也有迷惑,也需要弥陀佛的摄受呵!弥陀佛能够摄受菩萨才表示他的悲心是体解一切、慈悲一切的。好啦!对修十九愿的说,正行就是努力修一心三观,体证中道佛性,实相念佛,一切助行就是:修禅啦,修忏法啦,乃至念佛啦,以圆满菩提心。所以你看天台家的修行,也有主七念佛,可是平常却很少看到他们念佛。他们讲经、静坐、修一心三观,可是往生时预知时至的很多。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的法师公,了义和尚的法师——定西老法师,临终时他的内衣是破的,他一辈子不拿钱,是了义和尚替他拿钱的。他持戒严,修苦行。他讲经讲得很好。人家让他写书,他说:“祖师大德写那么多了,我干吗写啊?做糟糠。”你看,这调柔心、谦虚。他往生的前一天,在香港大屿岛山上面的一大堆老修行全都下山来了,了义和尚问他们说:“你们跑下来干吗?”他们说:“老法师要往生了。”“我们在照顾他都不知道,你们怎么知道?”他们说:“我们昨天看到老法师的房子上一道光往西方去了。”看!他已经先走了。他只是一个天台家的讲经者而已,也没有说他念佛念得怎么样。你们有谁看到净土祖师的著作中有关定西老法师生西的说明,没有啊!这就是属于十九愿所摄的那种人。
发菩提心修净土法门是一种密行,重点在于行大乘的一心三观。当然他也同时念佛作助行,或者他把两个都当作正行。总之,修十九愿的正行不完全是念佛,修一切佛法都已经是念念念佛的了。中国的祖师常常提到念念念佛,尤其是禅宗的祖师,他们静坐的时候,体会诸法实相,实相念佛。这也是念佛,这是正行。
修二十愿的正行就是持名念佛或者观想、观像念佛,而观想、观像中国人很少修,专修持名。这就是二十愿的“系念我国,植诸德本”。你们说经典上是“植众德本”,还有第十九愿上面是“发菩提心”,我的经本上是“为菩提心”。我是依藏经上的不同版本。这两个一样,其实“发菩提心”更符合我的解释,这是古来抄写流传中稍有瑕疵,稍有变动,没有关系,我们还是得意忘言。“植众德本”更是一样。古时“众”和“诸”都是种种的意思,流通本是什么就是什么,解释没有差异。这个修法就是持名念佛,以持名念佛为本,其它诸如善行、读诵、教理等为助行,万行齐修,导归极乐。可是各位对于这个 “本”有点疑惑,有人会想:“以念佛为本,我要念到一心不乱。”没错,最好是这样修,念佛总要有个效果。传统的中国佛教常强调这个。你们参加佛七,主七师常说:“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早一点念到一心不乱!”哪儿都是一样。最明显的是二十愿所摄的众生修持名念佛,你们是否一向也这么修?应该要朝那个方向努力。这是正行,其它万行为助。是这样。
可是你们别忘记,我说过中国稍微少强调十八愿。它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甚至“乃至一念”亦得往生。这一愿所摄就不同了。这一愿里边没有讲到任何修行,最后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也不算修行,只要不去做就好。谁没有办法“乃至十念”哪!古来有人解释十念是回答弥勒菩萨问的那个十念。后来善导大师说不是,古来的祖师都说不是这样解释,是指的十念佛号,所以我们不用其它解释。那么你看到愿文里讲到修行没有?有,只讲两件事,“欲生我国”的那个“欲”,加上“至心信乐”,它在讲那个信心。所以,十八愿所报摄的本是涌现那欢喜无量的信心,以涌现欢喜的信心为本。只是你信心不退,就象法华经说的“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只现一念“大喜充遍身”。再也没有二念,从今以后,一喜永喜,决不退转。什么时候你开始喜,就是你往生确定的时候。日本真宗也讲往生决定,欢喜念佛。解释是一样。
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不是求一心不乱的,他是怎样念佛呢?
“南无阿弥陀佛,你好伟大!南无阿弥陀佛,你好慈悲!南无阿弥陀佛,我确定往生了,我好感谢你啊!南无阿弥陀佛,……”他就是用这种由哀的赞美、感恩、无限喜悦的心情来念佛的。
这和中国传统的求一心不乱的念佛心态是不同的。两种修法都没有错,都在弥陀本愿摄受之下。就看你和哪一种修法相应而已!我如此介绍的用意不是要你修哪一种,而是让各位了解除了中国传统的二十愿修法之外,特异方便的修法是怎么样的。
当然十八愿是特异方便的修法,因为它好像没做什么动作,只要你相信、欢喜、决定,那一刹那就能往生。一心不乱还怕后来又乱了呢!你欢喜决定,你大喜充遍身,你就是妙好人。妙好人的统一概念就是很欢喜,对这件事很感恩,一高兴就感恩。你一天到晚吵着要你爸爸给你买个生日蛋糕,就是不买,终于有一天买来了,你吃下去,高兴之余会感谢你爸爸。就是这样,不需要开悟,你自然会高兴、感恩。这反应很自然。
因为我相信弥陀佛的十八愿摄受我,我能往生了,我大喜充遍身。你怎么会欢喜?因为你信十八愿,你就被该愿所摄,所以你会欢喜。你一欢喜,那更是为十八愿所摄。所以你至心信乐,一刹那你就肯定:爸爸让我回家啦!而且飞机票已准备好了。你就不会怕临终起颠倒心。我问你,你再怎么样的恍惚、颠倒,乃至你变成了植物人,你是不是总有我执?那个“我”是与生俱在的,所以植物人也还会有某种微细的反应。他咳嗽咳不出来的时候。会憋的脸色发紫,然后咳嗽。道理一样,当你仰信阿弥陀佛,相信没有任何否定的理由,没有任何障碍,你能确定接受弥陀本愿的接引,而处于至心信乐之中,乃至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你确信受了佛的这种深恩之时,这一些就会自然地变成你性格中的一部分。
在这样情况下,当你临终时,你对弥陀佛会不会来接引,绝对不会怀疑。你对有没有什么样的助念,绝不会担心。十八愿的意义就在这里。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观经》上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人,也能往生。得救者是那样的欢喜,那种感觉由然地涌现不退。注意!要欢喜无量,由然不退,充满着对弥陀佛的感恩,能生起这样的心,而且护念此心,使之不退,这就是正行。此时,正行就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念佛了。
十八愿的正行是这样,其助行是什么呢?就是平常闻思弥陀本愿,经常听闻弥陀本愿的讲解,思维弥陀本愿,加深理解弥陀本愿。弥陀佛兆载永劫为救度十方众生而修行,他为了建立十方净土当中最美好的极乐净土,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帮助下,观察了无量无边的佛刹,经过五劫思维,设计了极乐世界的蓝图,再用兆载永劫不可思议的时间去精勤修行庄严,成就了庄严妙丽的极乐净土。他的四十八愿中的十八愿就是专门摄受我们这些愚痴、颠倒的众生。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能往生。它的重点在于时时刻刻的欢喜无量,时时刻刻的愿意往生,如果今天欢喜,明天不欢喜就不行。什么时候恶事发生了,比如突然一条恶狗追来了,你不会叫妈,脱口只叫阿弥陀佛,这一念便是特异方便,快、直捷,而且当下成就。这是正行。听闻佛法、闻经思维这些助行的作用,也是护持信心,使之深化和不退的。
中国传统的净土宗,常常强调信、愿、行这三学。那么,信、愿、行在摄生三愿当中是怎样安排的呢?先看十八愿,十八愿重点在“信”,“至心信乐”就是讲“信”,有信才有乐嘛!因信发愿,“欲生我国”就是“愿”,这愿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信”。对佛的本愿没有丝毫怀疑,彻底的仰信,相信自己一定为十八愿摄受而欢喜无量。有没有“行”呢?“乃至十念”嘛!就是说你也要让你的信心时时刻刻的存在,所以十八愿以“信”为主,可是也不离愿、行、以愿、行为辅。中国祖师强调的信愿行在十八愿中完全看得出来。
再看十九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就是愿心。然后“修诸功德。”它的重点在发菩提愿,这是大行菩萨修的。修大乘法门,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愿。可是没有见到“信”哪!他“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当然相信弥陀佛能够接引他,菩提愿心中就充满了“信”。所以这是以愿心带动信心,和十八愿以信心带动愿心不同。所以十九愿也是信、愿、行具全,而以愿为主,信、行为辅。
二十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这就是“行”嘛!这跟信、愿无关,中国人常强调多多念佛到一心不乱,就是时时系念。接下来是“植众德本”和“至心回向”,这也是“行”。可以看出,二十愿是以“行”为重点。下面的“欲生我国”明显的是“愿”。那么 “信”呢?因为你系念并且欲生我国,当然说明其中有“信”。信阿弥陀佛和弥陀本愿真实存在,信极乐世界的极乐,所以才会“系念我国”和“欲生我国”。这就是中国最传统的欣羡心。二十愿是以“行”为主,信、愿为辅。我们可以一再看到中国最传统的修法在二十愿当中显露出来。
中国的祖师真了不起,他们把三愿当中的信、愿、行都总结、揭示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愿是如此严密,各自都有信愿行在里面,可是随愿不同,各有侧重。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分别不同以信、愿、行为主,这样的修行法门太严密了。所以净土法门有这样三类修法,你们要修哪类?都没有高低,应机为上。
虽然法法平等,我个人给予你们以下一些建议。不妨多注意十八愿,让你早一点得大喜充遍身,得信心不退,往生决定。如果一下子还不能实现的时候,不妨修二十愿,回归中国传统,一方面多念佛,一方面修福,累积资粮,以中国传统作基础修。同时不妨多注意十八愿,如果在哪一天因缘成熟,不小心让你大喜充满全身,这就太好了,那时候你念佛求一心不乱,犹如控囊取物。因为你那时欢喜无量,没有半点怀疑,念佛不就很容易了吗?因为你没有怀疑,就能够身心安稳,就容易心思专一,减少妄想杂念。你就可以在无限感恩、欢喜无量的心情中念念念佛。就不会象有人说:我工作当中没法念佛呀!或者好象弥陀佛从今以后把你忘记啦!或者是说你的飞机票钱准备不够,极乐世界的海关不让你进去一样。现在你就不会那么样担心了。
可是要是你修十八愿得不到大喜充遍身,二十愿又修不好,就两头都落空,就会象我们说的念佛一辈子,没有得利益。既不了十八、二十修不好,十九修不来,三愿皆不得,当然不往生。对二十愿有怀疑嘛!他认为他修的不够,一心很乱嘛!没有办法一心不乱。对十八愿又领受不来,不能真正仰信弥陀本愿。那十九愿要发大菩提心,修菩萨行,当然我是愚痴凡夫,既没有“心”,也没有“行”,修不了嘛!这样三愿皆失。这就说明,为什么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慈悲的三愿,仍然有那么一些众生要当面错过。
如果要以三愿那种不可思议来说,十八愿最不可思议。只要真正仰信就能得到利益,乃至生前没有皈依,没有念过佛的老阿婆都能往生。就有我上次讲的冰冻八天仍然往生这种事情。证明十八愿确实不可思议。所以你们应当多注意十八愿,可是不放弃二十愿,就是平常修一心不乱的那种修法。以前你会认为修一心不乱是唯一的修法,现在那就不同了,因为它只是修法之一,不必那么担心害怕,以至于没有信心。即使你无法念到一心不乱,仍然可以临终靠助念或者依十八愿得到利益,仍然可以往生。因为你大喜充遍身,已经不存在一心乱不乱的问题了。这就是我们修持净土法门,对正助二行彻底的广面的了解。
我顺便说明,以这种认识把三愿作适当的分配,往生极乐的人是怎样分别其阶位的?
十九愿所摄往生的人是上品上生直到上品下生这三品,都是上品往生,而且大部分在上品上生。以他证悟的高低,以菩提心成就的高低来分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三类。他们绝对不会生到中品去。基本上大乘出家人发了菩提心的都是这样修证的。
二十愿所摄往生的人最高是上品中生,一直到中品下生。为什么没有下品生呢?因为他们都是修诸功德、相信因果的,不会作众恶业,多造恶法,更不会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所以不会有下品生的人。但是如果有怀疑心一类的人,会生到疑城胎宫里去。在家居士一般修二十愿可以得中品生。如果他们有人发菩提心,愿意好好修证菩提心,证得少分“一心三观”,就可以提升到上品。
十八愿所摄是从上品下生一直到下品下生,他们没有胎生,因为是一心仰信,没有怀疑。可是为什么他们有下品生呢?因为他们中间有人作众恶业,多造恶法,或者毁犯戒律,甚至造五逆十恶。
阶位的分布随着愿心所摄和修法的不同,这样分类。
至于内证怎样呢?事实上只有上品生才有内证问题,中、下品生没有内证问题。因为中、下品的修行跟证得佛法多少无关。就是依弥陀本愿意接引你而已。但是上品生的人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一定有关于对佛法的证悟、体解的问题。日本真宗对此从来不提,而是强调仰信弥陀、信心坚固是由于你有智慧。不过十八愿没有讲要发菩提心,所以智慧上是有差异的。
例如一般老阿婆对三宝非常恭敬,师父讲什么,她都听,一念信心,可是她有证悟吗?所以有证悟一定有信心,但是不能反推,有信心不一定就有证悟。固然一念信心信到底也是一种智慧,不过它不属于证悟的智慧。虽然一定要体解佛的深悲大愿才会信得真,但是这跟证悟无关。所以十八愿只要你一直去思维、体解,不需要开悟。
作一个简单的结论,我们体会到净土法门有摄生三愿,依三愿去修,各有不同的相貌和不同本与末。你们怎样修?你们自己要做定夺。我的建议是“行”不妨按照中国传统的修法去做,但是要多思维弥陀本愿,弥陀佛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要接引我们往生,平时要努力培养这种决然的信心。
你们在静坐念佛或拜佛时,怎样用心呢?一方面求忏悔,一方面欣求极乐,一方面要了知和厌离娑婆的苦,这样去一心念佛,当下就能体会一句弥陀六字的洪名横赅大乘佛法的智慧、慈悲与彻底方便。这样的体会就是大乘心。这一念大乘心跟净土法门贴切在一块,这就是带理念佛。同时又不舍一心无二心的事念佛,这样理事和合的念佛,又体会到净土法门是大乘了义的真实之教,有不可思议的方便,我只要一念仰信,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树立起强固的信心,这就回到十八愿,那就有点三愿齐修的意思。
这样一念心念佛时,既观实相,又起实修,又仰信弥陀本愿,就慢慢给自己一个决定:我弟子某某愿求往生,相信弥陀佛决定让弟子往生,求佛加持弟子,业障消除,智慧开显,领受佛的深悲大恩。然后欢喜充遍,不生疑惑,这样体会、思维三、五分钟后,就忘记这些,专心持名念佛。专心念,专心听。
因为你经过这样体会之后,思想上就没有挂碍、担忧、害怕、怀疑。什么妄想不妄想,根本不重要。没妄想最好,有妄想也无所谓,不去管它,就记得圆念六字洪名这件事,圆念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与彻底方便。我个人就是这样子修的。
(第四讲完)
法藏大师简介 法藏大师唐代高僧。康居国人,至祖...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宣讲 台湾法藏法师宣讲 首...
唐大荐福寺翻经沙门法藏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五 不敬请法戒第六 初制意者...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上一讲说了净土法门...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一 原夫法身虚应。浃有岸以瓢...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二 初篇盗戒第二 将释此戒十...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罤。妙觉玄猷。奥颐...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各位比丘...
华严三昧章 华严三昧章一卷,新罗崔致远作贤首传...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五 不敬请法戒第六 初制意者...
华严经文义纲目 按凝然师述法界义镜曰。天平八年...
大乘起信论别记 释题目。颂中敬意。佛宝中义。法...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罤。妙觉玄猷。奥颐...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摄。三...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序 此书乃法藏大师所制为显普...
华严三昧章 华严三昧章一卷,新罗崔致远作贤首传...
详夫性海虚凝。迥架名言之表。寂门圆应。潜该相...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
夫以玄纲绝待。真俗所以俱融。素范超情。空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