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具大智慧,第二是有大悲心,第三包括菩萨的方便行。这个般若思想,是佛为大乘根基宣讲的。《大般若经》与我们东土华夏有缘。玄奘法师在翻译之后就曾说,能够翻译完成《大般若经》六百卷,这就是与东土有缘,因为东土的人具备大乘根基。我们应该继承祖师先贤们的遗志,既然已经进入佛门,走上了学佛的光明道路,就应该继承般若精神、发扬般若精神。同时在发扬的过程中,要与人生实际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使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般若智慧。般若的精神是淡泊宁静的,般若的精神是安详柔和的,般若的精神是慈悲喜舍的,般若的精神是大智无我的。只有淡泊宁静,才可以无私无欲;只有安详柔和,才可以抑止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欺诈;只有慈悲喜舍,才可以使人间充满仁爱;只有无我智慧,才能做到大公无私。所以,般若精神于我们人生是相当重要的。
一、以般若精神来指导人生
在般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大家应该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生呢?那应该是:
(一)理智的人生
这个理智的人生,要做到明因识果。明白因果道理是我们学佛的基本准则,也是佛教道德建立的基础。佛教道德之所以超过世间的一般道德,就是缘于有因果方面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思维要基于因果,行为上也要以因果律为指导,这样就是很理智的。必须具足正见与禅定,要有正知见,要有定力。有正见就可以去除邪见、恶见。恶见就是不善良,处处损人利己,以损人为前提。实际上,世间很多人都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损人就损到自己,这是因果道理,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邪见包括“常见”和“断见”,也包括拨无因果。所以,用般若指导的人生,就是理智的人生,充满智慧,不是无明痴暗。
(二)净化的人生
净化是什么呢?净就是清净,干干净净的。这个干干净净不单是表现在行为举止上的庄严和蔼,而且是在内心里没有污垢,是要把内心打扫干净。这一点,依佛教的指导思想,就要奉行三皈、严守五戒十善,这是作为佛教徒的基本行为准则。你们在座的在家弟子,不管老居士、新居士都是受了三皈五戒的。既然受了戒,就必须严格遵守,严格约束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做到意业清净、口业清净、身业清净,不自欺欺人,这样就能彻底净化自己内心。我们经常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如何庄严?就是以净化心灵为庄严,心灵净化则身业、语业随之净化,人群也得到净化,国家就安定,国土就庄严。这是般若思想指导的人生——净化的人生。
(三)积极的人生
积极的人生,表现在大乘菩萨的大悲精神,具足四宏誓愿、四无量心、六度四摄之方便行。“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大家不要轻视这个“四宏誓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都是依据这个“四宏誓愿”而修行、而证果。
“四宏誓愿”在菩萨戒中,就代表菩萨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的具体条文,在居士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瑜伽菩萨戒(四重四十三轻)里都有具体说明。
“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饶益有情戒,以悲心饶益一切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摄律仪戒,要断烦恼,必须要止恶行善,要守戒。“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摄善法戒。
所以“四宏誓愿”包括三聚净戒,也包括了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是相当重要的。那么这个誓愿就是以大智慧为先导、以利他为前提。这是积极的人生。所以学佛并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
(四)奋进的人生
什么是奋进的人生呢?为了这个度众生而成佛的目标,只有奋斗,只有前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百折不回。这就是奋进的人生。
所以在般若精神指导下的人生,应该是理智的人生、净化的人生、积极的人生、奋进的人生。
二、依般若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般若的人生观,也包括人生的价值观,要把般若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
一般的人生只顾眼前,不顾未来,因为他的内心被六尘境界所染污,心不能主宰,就做了物质的奴隶。就一般世人说,是什么人生?是沉迷的人生、是懵懂的人生、是堕落的人生。这一点我们佛教徒不予效法。
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的人生是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上的。就我们的宇宙观来讲,是认识到了诸法性空,万法没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就我们的人生观来讲,了解一切现象,诸法因缘生。由因缘法,一是可知道万法变化不实,二是可以明白因果道理而止恶行善,三是可明白生物与生物、生物与自然环境、法与法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样,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上,空间就广阔,时间就长远,对象就广大,心胸也就广大了。我们依因缘生法就晓得,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生物之间,还是人与宇宙之间,这一切的一切息息相通。有了这个观点,人与人之间、人与生物之间、人与宇宙之间就能打成一片,营造一种大和谐——人我一体、物我一体,这就是大平等、大和谐。大家想一想,我们从历史的古今流变来看,就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生物间、人与宇宙间的平等和谐。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安宁,世界就安定,和平就可以永远维持。
基于般若而建立的人生观、宇宙观就与一般人不同了。我们具备了这个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把自己投入到救度众生事业中去。过去有个弟子问释迦牟尼佛:“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枯呢?”佛就告诉他:“要把这滴水投入到大海中去,与大海水相融合,就永不干枯。”这是一个很好的譬喻。
我们学大乘、学般若,就是要以大悲大愿,把我们这个生命投入到整个众生界中去,与每个众生息息关联、打成一片。这就是菩萨事业、成佛作祖的事业。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的人生价值就无可比拟,在修养方面也可得到成就,自己与众生同时解脱得自在。那么在人间的效用呢,就是安定和平。从长远来看,对后世的效用,就只有向上增进,直到菩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我们有了奋发的精神,就可以不断地前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为这中间有菩提心,菩提心里面就有般若智慧、有大悲心方便,这个精神是伟大的。有了这个精神的指引,我们就有奋起的精神,就有无我的精神,就有大无畏的精神,对于众生就只会有同情和悲悯,不会生起嗔恨,也不会引起争斗,心怀大愿,一切行持都是为了众生。这就是我们应该培养的法身慧命。
在《大智度论》里,有以下这么很好的两段。
有人问佛:众生这样刚强难调,烦恼重重,你要度他,他要恼害你,你怎样对待呢?佛就告诉他:佛菩萨的心胸是广大慈悲,佛菩萨对于众生视若儿女。一个母亲,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儿女呢?儿女在抚养阶段难免要拉屎拉尿,难免要在父母身上打闹,难道你做母亲的,就不要这个儿女了吗?会把他抛弃吗?你还是要抚养他,逐步地教育他,使他能够长大成人。
大家想一想,佛说的这个话,具备多大的悲心呀!佛菩萨视众生若儿女,对于刚强难调的众生、暴恶的众生,我们应当按照佛陀的指示去做,不然,你就不能修方便行。当然在做的过程中,要因机施教,要像观音菩萨一样,现三十二应身而为说法。这是权巧方便。
在《大智度论》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一群商人在外经商。一天晚上,他们没找到旅馆,就宿身在树林中的一棵树下。树林中同时还栖着一群白鹤。深夜时分,一个商人起来点火吸烟,不慎引起大火,整个树林迅速燃烧起来。此时,其他商人们都在沉睡,而旁边鹤群中的鹤王被惊醒,它发觉大火熊熊,火光冲天。这怎么得了呢?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群商人和自己的子孙被烧死。它发现在一个比较远的地方有个大水池,就急中生智的飞去将水盛在自己翅膀上面,再飞回以此水浇火。如此往返不计其数,火依然在燃烧。最后,鹤王被累趴在地,但它还是再三挣扎着想飞去取水。此情此景,感动了帝释天。帝释天也化为一只白鹤来问它:你为什么这么卖力,不怕累,不怕死,只顾弄水来救火呢?它说:我没想到自己,此时我只想救这些商人和我的子孙,尽管我力量小,可还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它说了这话以后,帝释(我们一般讲的玉皇大帝)非常感动,就马上以神力兴云作雨,把那场火熄灭了。
佛就告诉弟子们:我在过去生中,三大阿僧祇劫,经过了若干生死。其中鹤王救火,就是我生命中的一段事迹。
这段故事很动人的!大家想一想,在五浊恶世中,在这个人心混乱、极为动荡的时代,人心向恶的多、向善的少,我们如何对待呀?那就必须要有般若智慧,根据大悲大愿的精神、无我的精神、无畏的精神,尽我们的力量为众生奉献一切,乃至生命。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过去,我在读《大智度论》的时候,每每读到这段,我就很受感动。在解放初期的大风大雨之中,这对我的志向就起了一种坚固的支撑作用。如《楞严经》中的偈云:“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说到偈子,如果你们去大足宝顶朝山,就可以看到石壁上有这样两首偈子。
一首是:
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因此苦,退失菩提心。
另一首是:
热铁轮里翻跟斗,猛火炉中打倒悬,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这偈子是谁刻上去的呢?就是南宋修建大足宝顶圣寿寺创刻大足宝顶石刻的那个僧人,叫赵智凤。这个石壁修建成功,前后经过七十年。在当时的深山老林之中,交通极为不便,要把米粮一点点背上去,把各种材料一点点背上去,那真是不容易呀!背上去以后,把庙修起来,接着又搞石刻。你们想,在深山老林是多么不容易呀!为什么他要搞石刻?就是想让正法久住。在中国,有很多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还有北京房山石经,就是把大藏经刻到石头上然后再藏到山洞里面,工程很艰巨、很浩大!为什么这些祖师要这样做?就是怕到了末法时期佛法被摧残、遭厄运,所以必须要这样做。摧毁,你摧毁不到深山老林里去,你摧毁不到深山的石洞里去。你们看,这些石窟都保存下来了,而且保存得很好,大足的宝顶石窟和北山石窟都保存得不错。保存下来就是正法住世,佛教就住世间。这是祖师们的苦心,给我们把法宝留下来,也使我们中国的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下来,功德很大。
大足石刻前后经历了七十多年才修建成功,靠的就是这两首偈中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没有这个精神,就不能创造这个伟业,我们中国就没有这样灿烂光辉的文化。现在尽管有些石刻不是我们出家人在管理,很多人借石刻、借佛教维持生活,有些人还在毁谤佛教(他沾了佛教的光,还在毁谤佛教),但我们先不去过问他,那是根基问题。总的来说,我们的法宝能保存下来,佛法能长住世间,都是靠的这种大无畏的菩萨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因此,我们学习般若后,就要有个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在人生过程中,要利用这宝贵的时光,来创造无穷的价值,就像佛陀说的,把我们这一滴水投入到大海中,把我们个人生命投入到众生群体生命中,就可以创造价值。
三、结合“八正道”以净化心灵
般若摄(总揽、涵盖)“八正道”。“八正道”是佛初转法轮时就开始宣说的。最初佛在鹿野苑讲法,讲的是“四谛”、“八正道”。“四谛”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所修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苦、集”是讲世间的因果现象;“灭、道”就是解脱世间的因果现象。众生由于烦恼和业而受苦,要想解脱达到涅槃彼岸,就必须按照正确的道路修行,也就是修“八正道”。“八正道”包括了佛教徒修学的共同道路,通于“戒、定、慧”三学。
“八正道”与我们人类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几百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伤千万人以上,更是悲惨。英国有个历史学家叫威尔斯,写过一部书名为《世界史纲》。当时这部书已经翻译到中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在年轻时就读了这本书。威尔斯对大战之中和之后人们所遭受的牺牲痛苦,很叹惜、很哀伤。他就说人类要和平、要避免战争发生,就必须要有宗教思想作指导,而且必须是有理智的宗教。这里他提出了“理智的宗教”,那就只有佛教,佛教是理智的宗教。他还特别指出了“八正道”。他说,八正道不单是佛教徒应该走的一条共同的道路,也应该是一般人、各种人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假使人人都能行八正道,世界就不会有战争、混乱,就能保持和平稳定。这就是英国历史学家威尔斯,在《世界史纲》的末尾部分作结论时写的。
我在这里介绍一下这本书,是想说“八正道”不单是学佛的人要遵行,一般人都要遵行,把它作为人生的准则、道德的准则和净化人生的标准。这很重要!
“八正道”的内容是什么呢?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现在我简单地解释一下。
正见。我们应该有个正确的、合理的见解。一个人见解不正确、不合理,以之指导思想和行动,那就是暴恶的、混乱的。所以佛法讲,必须要断除我见、断除邪见(邪恶之见)。所持见解必须含有智慧、顺于正道,其中心思想就是要了解因缘生法和性空无我的道理。懂因果法则就不会乱来,懂无我就可以彻底消除自私自利的观点。做人要有这个真知灼见。
正思维。思维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思维作用、抉择作用,包括思想、理论、方法,包括认识、分析、综合判断。但是一般人的思维不正确,就是来源于不正确的见解。执常、执断、拨无因果、自私狭隘,所想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处处有门户之见,由此而制造矛盾,这就是不正确的思维。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正确的思想。一个人的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才能做好事,不然就要做坏事了。
正语。语言要真实。佛陀远离一切戏论,佛语是真语、实语、如语、不异语、不诳语。我们要奉行“正语”,就是要在言语方面保持清净,不说谎话,不打妄语,对人要真实;不说粗恶话、带脏字、骂人;不说挑拨离间的话,使人们不和(人与人不和,家庭与家庭不和,集团与集团不和);不说庸俗、下流、卑劣语。正语,就是说真实语、说正直语、说柔软语、说和合语,这是标准。这样就可以达到语言清净,即口业清净。
正业。即正当的行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行、住、坐、卧,行为举止要正当,对于一切人、对于一切生物不残杀、不暴虐、不偷劫、不淫乱。这就是正确的行为。世界的混浊就是由于难以消除杀、盗、淫。你们大家看一看,许多人五毒俱全,贪污腐化、杀人放火、坑蒙拐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恶不作,结果害自己、害家庭、害社会,这就是行为不正确,其结果是遭受灾厄,自食苦果。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相报,如影随形。
正命。我们必须要正确地生活,要以正法而活命,不要以邪法而活命,不要欺骗。如果在勾心斗角中、在互相倾轧中来活命,就失掉了人生价值。有一种人堪为衣冠禽兽,看起来像个人,戴着人的帽子,穿着人的衣服,实质上他的内心不干净,外在生活行为不正当,人面兽心,尽管是人,造的却是三恶道的业,已经落入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尽管他自己不觉得,但有慧眼的人可以观察到这一点。可怕呀!可怕得很!所以,要以正法而活命,更不能学那些外道,譬如那样功、这样功、那样教、这样教,那不是正法,而是邪法,学不得!我们学的是般若法门,具有最高的智慧,是无漏清净法,是利益众生法。
正精进。什么叫精进?“精”,就是专精,保持纯一不杂,一个目标就是学法、度众生、成佛,称为“精”;“进”呢,就是奋斗不息,不管遭遇什么苦难、什么挫折都不退道心,只有向前不会退后,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叫做“进”。合起来叫“正精进”。玄奘法师到印度求法,他发誓只能前进,决不后退,只有向西,不回头向东,玄奘法师求得大法就是因为有这个精神。在“三十七菩提分”(又叫“三十七道品”)里面叫“四正断”(或“四正勤”),即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发生,已生恶法令消灭,未生恶法令不生。这就是“正精进”,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正念。念就是念头。由念头才能组成思维,构成思想。我们佛教徒就是要保持善念、正念、净念。保持善念,就不起恶念;保持正念,就不起邪念;保持净念,就不起染污念。正念相续不断,就是正思维、正观察,就可以保持“定”的功夫,达到正定,由正定就可以产生正慧,观察事物就很明确。
我们佛教徒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正念”呢?经典里讲到了“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第一义天、念戒、念布施。这很重要啊!这是我们学佛人正念的标准,能够保持正念,就可摈弃消灭一切世俗之念。
世俗之念念什么呢?念六尘境界,念财、食、名、色、睡,这对于人有什么好处呀?追求六尘、追求五欲境界,只有造业、害人、害己,不会上进,只有堕落。
我们学了佛,就与他有区别了。区别在于时常保持正念,念念不忘佛法僧,念念不忘因果、念念不忘戒律,念念不忘布施。那个恶念啦、邪念啦、染污念啦,它就没有空子可钻。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祖师常讲,怎样才能开悟呢?你必须时常提起你的念头,提起念头就是要保持正念。抛弃这个念头,那就不能保持正念,就堕入世俗。你怎么开悟?怎样能够成道嘛!
正定。定就是禅定,就是止观,印度语又叫禅那、舍摩他,即是“定”。有定力可以产生智慧,可以正确观察,抉择事理。
刚才只是简略地介绍了“八正道”的基本内容。到现在大家就可以了解,“八正道”与做人的道德是密切相关的。真正要做个人,不能离开“八正道”。那个英国历史学家能够见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他还是很有慧眼的。
“八正道”就包括了“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包括在戒里面,其中包括了五戒十善、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正见、正思维包括在慧里面;正念、正定包括在定中;正精进通于三学。我们履行“八正道”,也就是修了“戒定慧”三学,佛法整个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在开显“戒定慧”三学,经藏就是定学,律藏就是戒学,论藏就是慧学。
四、修方便般若以慈悲为本怀
修方便般若就是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就是说我们修慈心是发自本心,不去分别对象,不用世间人的眼光分别贫富贵贱、高低上下、男女老少。“无缘”就是无分别心。对各种层次、各种阶级不加分别,对一切众生都要施以安乐,不使他们受痛苦,叫“无缘大慈”。若有上面那些分别叫有缘,而不能叫“无缘”。
“同体大悲”就是视众生如自己,我与众生同一体,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众生的安乐就是我的安乐。《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指出,要修“自他换”。什么叫“自他换”呢?把他人当成我自己,不要区别自与他。“同体大悲”就是这种精神。在儒家也讲:人饥犹己饥,人溺犹己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讲的仁爱与佛家讲的慈悲,境界不一样。佛家的境界更宽广——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等如恒河沙界里的众生都包括在内,对象宽泛无量,目标无上高远,不是一般普通所讲的仁爱可以比拟的,因为世间爱是有一定界限的。
有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能很好地修方便般若。密宗《大日如来灌顶经》讲“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有菩提心,有大悲心,还要广行方便。方便是体现在行动上,所以佛经里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处处与人方便,不要为难人,不要烦恼人,不要扰乱人,这就体现了慈悲精神。菩萨拔度苦厄,广行方便,利益众生,这就是方便般若。
五、介绍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20世纪30年代在缙云山提出来的。为什么提出“人生佛教”呢?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来自佛教外部对于佛教误解的压力。世间一般人往往把佛教与“迷信”相提并论,迷信是崇拜神鬼嘛!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佛教只是讲鬼神的、讲来世的;另外,世俗人认为学佛人是消极的、保守的。殊不知佛家精神是积极的、救世的。这种误解,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存在。
另一方面从佛教内部来讲,佛教内部不振作。由于历史的传统因素,作为僧众(也包括其他四众弟子)只是注重在山门内作佛事、超度死人。好像说到佛教就只是与作佛事、超度死人有关系,成了死人的佛教了,成了端公道士做道场那么一种形式化的佛教了。这是一个很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另外,山门内与山门外不相联系,不问世间的事情,逐步走向孤立化、保守化。这样一来,佛教本身力量就薄弱了,佛教真理就不能顺利传播,佛教的大乘救世精神就不能发扬,同时也引起了世间人的误解,甚至引起一部分世俗人对佛教的攻击,和对寺庙僧人的迫害。过去历史上的“三武一宗”是这样子,二十多年前的“文革”也是这样的。
以上是一些背景情况。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住世的时间并不长,只活了59岁,不足60岁。太虚大师学识很渊博,为了佛教,奋斗了一生。他早年在普陀山闭关三年,除了阅读藏经和礼佛以外,还博览群书,广阅了当时的中外名著。他在闭关期间因读《大般若经》而开悟,获得了很高的智慧,从此能够判摄佛法,提出了佛教“八宗平等”的理论见解,这是很不容易的。过去的宗派之间,总是互相发生矛盾,你攻击我,我攻击你。太虚大师提出的“八宗平等”,思想很圆融,契合佛心。过去空宗反驳有宗,有宗反驳空宗(其它宗派也有类似的情况),自相破斥、互相摧残,这是要不得的。
他曾经游学欧美,回国以后,由于僧制不能整顿,就转过来弘扬佛法,大力办教育,并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他在游历欧美时,在巴黎曾筹备创办世界佛学苑。他的雄心壮志就是要把佛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国内办的几所佛学院,在造就僧才上是很成功的。假如没有太虚大师当年办教育、办佛学院培养的一批佛教人才,那么今天从宗教政策落实以后的这二十年以来,就不会有佛教的复兴。没有人才,佛教元气就要断尽。可以说佛教今日的复兴,就是太虚大师当年办学的功劳!现在老的僧人已不多了,太虚大师的学生已不多了。所以赵朴老在上海举行的“汉语系佛教教育座谈会”上再三呼吁:我们佛教面临的严峻形势是缺乏人才,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赵朴老奉行的是太虚大师的遗志,把培养人才当做中心任务。
这次我到成都来,看到文殊院管委会是以青年僧人组成的班子,他们能够维持正常的丛林秩序,并推动了各项工作,这是值得安慰的。我希望这些青年僧才,能够健康成长,继承老一辈的事业,把这个班子接下来,绍隆佛种,弘扬正法。
太虚大师个人生活简朴,并不像有些人传说的那样,因为我亲近了他大概有十年时间,耳濡目染了他的教诫和个人生活。他老人家生活很简朴,经常穿一件灰布衣服,一天三顿饭都很简单,早晨吃稀饭馒头和一点咸菜,中午两菜一汤。另外,居士们供养的钱财,他全拿出来做好事,周济贫困学生,供养他的食品也完全交出来分给大众。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他的学术思想是伟大的,融摄佛法,提倡“八宗平等”。我们在汉藏教理院读书的时候,就开设有各个宗派的课程,并设专人授课。聘请的老师也来自各个宗派,有讲中观般若的,有西藏来的活佛,也有汉地的老师,有讲小乘的,也有讲大乘的。
除了这些课程以外,还设有国学、史地、科学等。图书室还订有全国新书和各种报刊杂志,供学僧们课余阅读。当时,除了正课以外,还请许多名人到缙云山参观,有政治界的、经济界的、文学界的,如马寅初、巴金、老舍、郭沫若、冰心等,这些人都曾被请上过讲台。不管他们知见如何,但这使学僧们充实了见闻,扩大了眼界,以期达到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融通。
1947年太虚大师在上海圆寂。在圆寂的前四天,他把《人生佛教》一书交给了赵朴初居士。赵朴老后来晓得,太虚大师是要他继承他的遗志。这个话是赵朴老亲自讲给我听的。赵朴老提倡“人间佛教”,就是继承了太虚大师的遗志。太虚大师圆寂以后,经过火化,共得到五彩舍利子三百多颗,还有舍利花,另外最奇特的是,他的心脏没被烧化,烧成了坚固体,且上面挂满了舍利。这是大师德行的体现!这是大师空前的成就!震惊了中外!因为这个关系,过去反对他、诽谤他的人都忏悔!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精神是什么呢?就是以人乘为主,兼修菩萨行。他在《人生佛教》里讲:我们做一个人,要做个完人,完人以后要做个超人,超人以后还要做个超超人。从人乘到佛乘,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过程。完人,就要遵守五戒十善,要明因识果;超人,就要宁静淡泊,要身心解脱;超超人,就要具大悲、大智、大无畏,修菩萨行,这样才能成佛。所以,他的理论是做一个完人,进一步做个超人,再进一步做个超超人。佛菩萨就是超超人,也就是最伟大的人。这一点,并不是一般的神秘化,而是人格化。他有几首诗。
一首是: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另一首是:
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
学佛首先要做人,进一步做菩萨,欣乐菩萨行。他给我们讲过今菩萨行、菩萨学处。他自称太虚菩萨,并有首诗:
我今学修菩萨行,我今应证菩萨名,愿皆称我以菩萨,比丘不是佛未成。
他说,我学的是菩萨,不是比丘,也不是佛。我是学的菩萨,当然是出家菩萨。有关具体内容,要看他于1944完成、于1947年出版的一本书,叫做《人生佛教》。
六、介绍赵朴初老居士的“人间佛教”
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我们中国佛教的复兴没有赵朴老是不行的!赵朴老为人为教费尽心力。他青年时就皈依了三宝,同时参加了民主革命,以后同周总理一起搞过慈善工作,救人救世,赈灾救苦。他是虔诚的三宝弟子,恭敬信仰三宝,对佛教是很忠诚的。他提倡“人间佛教”就是继承了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
“人间佛教”内容是怎么样的呢?赵朴老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思想,三个传统”。
“一个思想”就是说,佛教要适应时代,现在就要适应社会主义的时代,不能与社会脱离,不能与时代脱离。这就是“一个思想”。
那“三个传统”指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要做到“农禅结合”的传统。一方面要修行、要参禅念佛,保持佛教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自力更生、要劳动,与劳动结合。唐代百丈禅师就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师作为一个楷模,他活到老都还在劳动。那么我们现在更要进行劳动。在现代社会要自力更生、自给自养,不要依赖。劳动同时要不忘修行,这叫做“农禅结合”。
第二,要重视“学术研究”的传统。关于学术研究的重点思想,他提出,佛法是最高的哲理,佛教的内容含摄很深,在优良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进行学术研究,就是要发挥佛学的哲学性、文化性,具体讲,就要发扬佛教真理。我们的藏经不只是搁到藏经楼作陈列、作展览的,我们要读经、要学经、要研究,关键是学了以后还要弘扬,要把弘扬佛法的真理作为我们唯一的事业,这很重要!
近百年以来,中国汉地佛教很缺乏研究,这一点要注意。我到文殊院来,有师父给我介绍,文殊阁修好后将来要充实图书、设备,要开办讲座,也要供内部和旅游者阅览。研究佛教文化,突出佛教的哲理性、文化性。我觉得这点很好,应该这样做!能这样做,就可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佛法的真理一得到广泛传播,世间的邪知邪见,这种道门、那种道门,比如“法lun功”之流,它就没市场了。
第三,发扬“增进国际友谊”的传统。在国际上,要努力传播佛法的真理,为增进国际友谊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历代高僧大德,像晋代的法显和唐代的玄奘、鉴真等,他们传播中国佛教到国外,与东南亚佛教相融合,增进了友谊,传播了佛教文化,维护了国际间的和平。我们要学习这些高僧,这是我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另外,对国内来说还要增进民族团结。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我们就要搞好接待工作,以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交流。
赵朴老提出的“一个思想,三个优良传统”,紧密结合了时代精神,很伟大、很崇高、也很切合实际。这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
另外,关于佛教自身建设问题,朴老提出五项基本内容,一是信仰建设;二是道风建设;三是教制建设;四是人才建设;五是组织建设。这些都很重要、很宝贵。
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圣的...
问: 请开示学唯识的学习方法? 惟贤长老答: 一...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阿赖耶定义 梵语阿赖耶,华译为藏,有能藏、...
1.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与佛在涅槃境界上是否有程度...
问: 打坐中如何观想? 惟贤长老答: 在打坐中要...
(一)佛教的特色 普通的理解,佛教是一种宗教,...
一、四种因缘果的性质 在佛法来讲,有染因、染缘...
惟贤长老音容,凤凰佛教摄于重庆合川。 2010年4月...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
如何以念佛来对治杂念?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
佛教不但在理论上博大精深,而且具体表现在实践...
问: 念经是快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啊? 惟贤老和...
问: 佛家对于阴阳、占卜、推步盈虚、看天象这些...
念《楞严经》,持《楞严咒》功德很大,能消除业...
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功德很大,因为《...
问: 打坐中如何观想? 惟贤长老答: 在打坐中要...
简单来说,佛法分为人天乘、解脱乘、菩萨乘。人...
大乘菩萨行的安乐行,不但要自己求安乐,还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