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赵朴初 > 正文内容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十二

赵朴初  发表时间:2020-12-28   作者: 赵朴初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问: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弘扬和传播,有哪些发展变化,又有哪些学术成
就?

答: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
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
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
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问: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请简单介绍一下?

答: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
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
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
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问:这八宗各有哪些不同的主要宗义,想请您简略地分别介绍一下。首先请问,
三论宗为什么要叫“三论”宗,它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此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
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
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问:什么是真俗二谛?什么叫中道实相?

答: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
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
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
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
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
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
承者。


问:瑜伽宗为什么叫瑜伽宗,它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
》、《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
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
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
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问:什么叫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答: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
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
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
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
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
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
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
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
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
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
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
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
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
承者。


问:天台宗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此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
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
为创始人智 ,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
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问:什么叫五时?

答: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
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
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


问:什么是八教?

答:此宗从教理的内容上把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就是藏教、通教、别
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是声闻小乘教;通教,通前小乘,通后大乘
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级名为通教;别教是纯大乘教,但分别诸法各别有碍名为别教;
圆教是大乘圆融无碍、圆满无缺的法门称为圆教。藏、通、别、圆就是以从浅至
深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从佛陀说法的机感不同,将佛的教法分为顿、渐、秘密、
不定四种,称为“化仪四教”。


问:什么叫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

答: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
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
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
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
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
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问:贤首宗的主要教义是什么,为什么名为贤首宗?

答: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
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
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
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问:五教是哪五教?

答: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
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
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
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问:什么是六相?

答: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
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
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问:什么叫十玄门?

答: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
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
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
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
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问:什么叫三观?

答: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
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
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
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
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问:禅宗的教义是什么?禅是什么意思?

答: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
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
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
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问:此宗是否也有典籍依据?

答:相传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
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
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
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
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


问:我曾见到过一些寺庙,都叫作某某禅寺,是不是禅宗在中国很兴盛?

答:是的,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
秀约606-706 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 主张
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
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
最广的宗派。


问:南宗后来的五家七派是哪五家七派?

答: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 和青原行思(?-740)两大
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次又分临济
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
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
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
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问:听说参禅打坐可以健康身体,却病延年,是这样的吗?

答:佛教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是有强健身
体、却病延年的作用的,但这不是佛教参禅静坐的目的。佛教修习禅观包括各宗
的修观,是为的制心一处,参究真理,以期显发智慧,彻见法性,此即所谓明心
见性,解脱自在。至于静坐气功,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却病延寿,也不过是
修习禅观实践中的副产品,佛教并不专门提倡这些并以之为目的。但初学静坐的
人必需懂得这些调身调气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状态,避免禅病的发生,
才能保证修习禅观的顺利进行。


问:净土宗的宗旨教义是什么?

答:此宗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
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
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
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
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问:此宗有哪些特点?

答: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
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
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
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
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问:律宗,顾名思义是着重学习和研究戒律的宗派吧?

答:是的,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
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问:戒律都有哪些内容?

答:简单的说: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
《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
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
这些在前面己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
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
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
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
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
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
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
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
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


问:四分律是声闻戒,八大宗里为什么有小乘宗?

答: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
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
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
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
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
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
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
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
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
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
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
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问:密宗的教义是什么?

答: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
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
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
密宗。


问:什么叫三密瑜伽?什么叫本尊法?

答:本尊istadeva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
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
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yoga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
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
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
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
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
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问:听了您的介绍,我对佛教八宗有了一点简单的了解。八宗以外,还有哪些别
的学派?这既称为八大宗派,是不是还有什么小宗派?

答:八宗以外还有以《俱舍论》为主的学派叫俱舍宗;专讲《成实论》的学派称
成实宗。成实、俱舍都属小乘教,唐以后不甚流行。八宗之外若加这两派便成十
宗。此外,还有弘扬《涅槃经》的涅槃师,专讲《摄大乘论》的摄论师,专讲《
十地经论》的地论师。这些学派初兴都曾盛极一时,但为时不久便失去传承,或
者汇入其它宗派。


问:各宗派兴起后,在弘传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曲折变化?

答:各宗的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发展变化也不一样。有的宗派初兴起时流传很
盛,而后来渐衰,这就是三论宗。此宗经过陈隋兴皇法朗和嘉祥吉藏的大力弘扬,
在隋、陈、初唐时,流传之广,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后便逐渐衰落。有的起初流
传不广,后来却很盛行。如天台宗,此宗在天台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后,流传地区
仅限于浙江东南一带,师资传承不绝如缕,一百多年后到荆溪湛然始号称中兴。
有的宗派一直在发展流传,从未有衰歇过,这便是禅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
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虽遭
会昌之难,影响不大,一直传承下来,并有很大的发展。有的宗派绝而复苏,很
多的宗派都是这样,在会昌灭法之前,各宗先后都已兴起,相比之下,虽各有兴
衰的不同,但都同时流行于世。到九世纪后期唐武宗会昌(845)年间灭法,所
有的经书佛像毁坏殆尽,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丢失无存。十世纪时天台宗的著作
又从朝鲜传回来,贤首宗的典籍也恢复一部分。所以从五代以来,天台、贤首二
家又算复兴。其余中观、瑜伽以及密宗的许多著作流传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
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故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讲说,有
复苏的趋势。总观诸宗历史,隋唐是各宗兴起和极盛时代,会昌法难后,除禅宗
外,是诸宗衰亡时代。稍后有天台、贤首的复兴和禅宗的大发展,这可算是佛教
复兴的时代,但也没有初唐中唐那样的盛况。自元代起西藏佛教传入内地,很受
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间,而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明清一代,汉地
佛教没有什么起色,仅可保持原有的余绪。


问:唐末已来,佛教逐渐衰落,直到清代还是如此,但从清已来,佛教似乎有复
兴之势,出了不少人才,不知近代佛教有哪些著名人物?

答:近代的佛学提倡者首推杨仁山(1837-1911)。为了培养人才和扩大佛典流
通,便利佛学研究,他用了几十年的光阴,致力于讲学和刻经事业。他所创办的
金陵刻经处曾经刊印了由日本取回的我国已经遗失的性、相诸宗的重要著作,因
而使性、相两宗的教义得以复兴。金陵刻经处同时又是讲学场所,谭嗣同、章太
炎等都在那里听过他的讲,在他的培育影响下产生了一些佛教学者,其中特出的
是欧阳竟无居士,专治法相唯识之学,他在南京举办的支那内学院,成为当时法
相学的重要研究场所。与欧阳齐名的法相研究的提倡者有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
居士。


问:听了上面的介绍,了解这几位德高望重的居家大士对于近代佛教的贡献确实
巨大,是值得后学称赞学习的。但同时在出家菩萨中有哪些著名高僧弘传佛教?
请略为介绍。

答: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谛闲、印光、弘一、虚云等,他们分别弘扬贤
首、天台、净土、律宗、禅宗。还有积极从事整理僧伽制度,提倡僧伽教育,宣
扬大乘精义,发扬佛教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是圆瑛法师和太虚法师。圆瑛是一位宗
说兼通,禅净双修,精研《楞严》的大德,他热爱祖国、热爱佛教,一生讲经、
建寺、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奖掖引导后学,不遗余力。太虚是一位教海渊深的佛
学通家和弘扬佛教的积极活动家,在他的倡导带领下,涌现了一大批弘法的僧伽
人才。他们对我国近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佛教自唐武
宗毁法(844)以来义学凋敝,达千余年,经过近百年中僧俗大德学者的努力而
渐有起色,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和目前国外的佛教学术研究事业的兴旺情况
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工作亟待进行。如何恢复我国佛教在盛唐时期波澜壮阔声华
腾蔚的光荣地位,以与祖国当前的伟大时代相适应,还需要佛教界有识有志之士
发大愿心,继承先德未竟之业,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以上就是中国汉族佛教各
宗的兴起、弘传和盛衰变化的大概情况。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