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于韶关丹霞山锦石岩寺
【壹、安心篇】
三、念佛胜易
下面我们来学第三部分:念佛胜易。
「胜」是殊胜,「易」是容易,念佛法门同时具有这两个特点。
念佛法门容易,大家都知道,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三岁的孩童也会念,没有谁不会的。但是,很多人认为念佛虽然容易,可是他不认为念佛殊胜,他认为念咒、修密、参禅、诵大乘经典等等更殊胜,这样就是对念佛不了解。或者有人认为念佛要达到功夫一心不乱才殊胜,但这又不容易。一般人都认为「便宜无好货。容易,肯定不殊胜;殊胜,肯定不容易」。
他不知道念佛法门:既殊胜,又容易;既容易,又殊胜。
12. 「念佛必生」之文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
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
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
今者因圆果满,
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第十二,「念佛必生」之文,或者说是:「我今必生」之文。
后面八个字多干脆!我们很多人都不这样讲:「我今念佛,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所以,印光大师就告诉你说:
「我今念佛,必得往生」:这个「我」,是我们在座每一位的「我」,任何人都要抱这样的想法。
弥陀保证我往生
那么,道理何在呢?是因为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时候,超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为了慈悲救度众生,尤其其中殊胜的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此愿的内容是说:「你念我的名号,如果不往生我的净土,我誓不成佛!」
所以,我们为什么念佛往生?大家为什么学念佛法门?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它是有来源的,来源就在阿弥陀佛的誓愿。你找到来源了,就知道可靠。阿弥陀佛当初发愿说:「我怎样救度众生呢?我如果用戒定慧的方法,这个方法十方诸佛都用过了,有少数众生可以做得到,绝大多数众生都做不到。」所以,阿弥陀佛作为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用什么方法?最简单、最容易、最殊胜的;用什么方法?如果用诵经,有的人不识字,有的人没时间,有的人请不到经本,也有很多人漏掉。法藏比丘用五劫思惟,找出一个最好的方法:「我把我修行的功德──不要众生修,他自己没办法修,我修行一切戒定慧、六度万行,所有的功德,浓缩在我的名号当中,让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我就可以救度他!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念。念我的名号,我这个名号达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个名号要达到:任何人,只要他愿意往生我的净土,称念我的名号,我都能够救他往生我的极乐世界,达到这个水平我才成佛;如果我的名号本身不具足这样的功德和功能,我誓不成佛!我要继续修行,还要往下修,还要累积功德,一直达到名号里边圆满了这样的功德——十方任何众生,只要念我的名号,愿生净土,都可以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时候,我才成佛!」
《无量寿经》里讲:法藏比丘发了这么大的愿之后,祂经过兆载永劫、不可思议长的时间的修行。一般诸佛修行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已经是天文数字长的时间了。但是,这尊法藏比丘修成阿弥陀佛,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兆载永劫。「兆」和「载」都是极大的天文数字,后面加个「永」——「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修成了这句六字名号。为什么?因为如果有一个众生,祂不能为他修行圆满,令他往生净土的资粮成熟,祂都不成佛,还要为他修。
所以,各位要知道:在兆载永劫、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之前,就有一位伟大的比丘菩萨,叫做「法藏比丘」,在为我们修行啊!我们不要担心自己没有修行,在那么久以前,就有法藏比丘在为我们修行。
他的修行在哪里?说:「我为你修行,把功德放在我将来成佛的名号里面,让你来称念。」现在这个比丘已经成佛了,叫做阿弥陀佛,对不对?
(「对!」)
那么,祂当初许诺给我们的,现在就要兑现,叫「因圆果满」,祂因地的发愿圆满了,果上的功德成就圆满了。
所以,《阿弥陀经》说:
彼佛成佛以来,
于今十劫。
在《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再三、再四地告诉我们说: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啊,阿弥陀佛救度你的极乐世界的功德已经成就;阿弥陀佛救度你的六字名号的功德已经成就;阿弥陀佛救度你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已经成就了!你只要相信,你只要愿意,你只要念佛,执持名号,就是你的,你就可以来往生啊!」我们还要在那里自己修,我们什么时候修成就?所以,经典里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阿弥陀经》这个「成就」,是为谁成就?为我们成就的。《无量寿经》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成就名号、成就极乐国土、成就无量光寿,是要让我们也能成就功德。
就像父母赚了钱,盖了楼房,是给儿子用的。父母发了财,等于儿子发了财,儿子还小,又没有智慧,出去打工很辛苦;爸爸是大富翁,比比尔.盖茨的钱还多,「给你吧!你接受就好了!」
阿弥陀佛把祂所有的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里面给我们,我们接受就是我们的。
祂当初发愿说:「你念我名号,如果不往生,我誓不成佛。」
好!现在祂已经成佛了,祂讲的话有没有兑现?
(「有!」)
对啊!「你念我的名号不往生,我负责!我誓不成佛来负责!现在我都成佛了,肯定没有问题!那么,你念我的名号,保证百分之百都能往生!」
大家有没有听懂这句话?这句话要听懂啊!这句话是我们整个净土法门的源泉。我们念佛往生,不是我们自己脑子想出来的,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发誓、发愿、赌誓的。所以,我们念佛百分之百能往生,谁保证的?阿弥陀佛保证的。
所以,「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不是我修得好,「某某人,你讲这个大话,你得到清净心了吗?」
「没有。」
「你伏住烦恼了吗?」
「没有。」
「你开智慧了吗?」
「没有。」
「那你念佛为什么能往生啊?」
「因为阿弥陀佛发愿了。祂说我念佛不往生,祂不成佛。祂现在成佛了,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我虽然没有开智慧,阿弥陀佛早开了;我虽然没有功德,阿弥陀佛早有了,都在六字名号里边,我靠阿弥陀佛,念六字名号,当然可以往生了。」
如果有人说:「我念佛能往生!为什么?因为我没有烦恼了,因为我开智慧了,因为我心清净了,所以,我能往生。」──错了!他肯定有危险。靠自力怎么能往生?不是靠这些。
「因为我没有智慧,因为我没有清净心,因为我有很多烦恼,所以我只有堕落地狱。但是,阿弥陀佛为我这样的众生发了四十八愿,为我这样的众生成就了六字名号,所以,我不会堕地狱,我必定往生!」
这个道理很明白——因为……但是……所以,三句话。
「因为我造罪,我是应该堕地狱的,但是阿弥陀佛发明了这么好的法门,所以我不会堕落地狱。」
就好像这个人得癌症晚期,喉癌、舌癌、皮肤癌、血癌,我是死定了。但是,我遇到了神医妙药,起死回生,我不会死了,而且我还能够变年轻。
我们有贪癌、瞋癌、痴癌,我们得了三种癌症——贪瞋痴,我们必定堕落地狱。但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大医王,祂发明了六字名号的灵丹妙药,所以,我不仅不会死,而且我到极乐世界成为年轻的菩萨,成为无量光寿的佛身,是不是这样?
(「是!」)
《第十八愿浅释》、《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这里有两本书,《阿弥陀经核心讲记》,还有《第十八愿浅释》,和我们这次讲解的内容是一致的,大家可以请。这两本书弘愿寺都有,免费送的。
《第十八愿浅释》是专门解释四十八愿里面的「念佛往生愿」,这一愿就讲了七节课,讲得比较清楚,大家看完之后就很明白。我们往生是有底气的,是有依靠的,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是讲解《阿弥陀经》的最重要的一段经文,「核心」的经文。哪一段呢?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段经文才一百多个字,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误解了,就吓退了很多人。
第一、多善根。
第二、一心不乱。
第三、心不颠倒。
这几个问题,在这本《核心讲记》里边讲得清清楚楚,通通解决。
念佛胜易,因有弥陀誓愿
念佛法门具有殊胜、容易两大特色──这殊胜和容易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誓愿。
为什么容易?因为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了这样的誓愿:「若众生称念我的名号,不往生者,则我不成佛。」祂是选择口称名号之易行至极。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比丘发愿的时候,就以称名这个最容易、最殊胜的行持方法,作为众生往生的方法。所以,容易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慈悲。祂如果用一个困难的方法,就只有少数人做到,大多数人遗漏了。
之所以殊胜,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要给我们最彻底圆满的佛果的救度——救度我们成佛。是把祂五劫思惟、永劫修行的功德,都聚缩在六字名号当中,回施给我们博地凡夫。所以,名号是无上之法,大乘至极之法,是佛的果海功德。念佛「胜」、「易」,都来自于弥陀的誓愿。
我今念佛 必得往生──铭刻在心
这条文我再读一遍: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
愿愿度生,
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
今者因圆果满,
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念佛称为「正定之业」。「我今念佛,必得往生」,这八个字希望大家能够铭刻在心。
「我今念佛,必得往生」前面有一个「故」,「故」就是所以。为什么「我今念佛,必得往生」呢?是因为弥陀发愿,因圆果满,祂的愿望实现了。
佛愿不虚 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用四十八字来解释阿弥陀佛因中的誓愿、因圆果满,我把这四十八个字诵一遍给大家听: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前面二十四个字是来解释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后面二十四个字是解释说:这条愿已经实现了,我们念佛都必定往生。意义跟这里是一样的。
「彼佛」就是那个发了大愿的佛,当初是法藏比丘,现在已经成佛了。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成佛了,那么就知道:祂的誓愿就兑现了,就圆满了,祂讲的话就没有欺骗。祂没有成佛之前发愿说:「我成佛的时候,你念我的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则我不成佛。」现在成佛了,祂的誓愿就兑现了。祂所发的誓愿殷重、恳切,没有虚假,成佛了嘛!祂的愿如果虚假了,祂就成不了佛。
既然阿弥陀佛的愿不虚假,祂说:「你念我名号,必然往生;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所以: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都是众生。所以,这里印光大师讲:「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因为讲「众生」是讲十方众生,所有都包括在内,但是落实在我们身上,就是「我」,每一个人都这样想:「阿弥陀佛为我发愿,为我修行,为我成就六字名号,让我称念名号必然往生。祂不会讲假话骗我,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
13. 「逆恶来迎」之文
四十八愿度众生,
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
怜彼是佛尚未成。(续编下.颂赞)
这四句也是很美的。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愿度众生,五逆十恶的人一念忏悔,回心转意,阿弥陀佛也来迎接他回归极乐世界。
「非是混滥无简择」:「阿弥陀佛不是太没有原则性了吗?上根利智的菩萨也来迎接,阿罗汉也来迎接,还可以理解;凡夫里边的善凡夫来迎接,也还可以;这个恶凡夫,而且是五逆十恶的罪人,阿弥陀佛怎么也来迎接呢?怎么一点原则性没有、一点没有善恶区别呢?」所以这里说「非是混滥无简择」,不是说祂糊里胡涂、含混笼统地不加简择,祂是哪一个角度呢?
「怜彼是佛尚未成」:阿弥陀佛怜悯我们,怜悯这个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他本来就是佛,具有佛性的光明,佛性跟佛是不减的,只不过因为他没有成佛,被贪瞋痴的垢染埋没了,造罪造业了。佛不是嫌弃我们,就好像前面讲的:一个摩尼宝珠,丢到粪坑里边,不会因为上面有一层粪,就把它扔掉,反而是宝贵它本体就是摩尼宝珠,把它洗干净。佛也不会因为我们有贪瞋痴这样的垢染,就把我们永远地舍弃了,而是因为怜悯众生本来就有佛性,本来可以成佛,可是造罪造业,所以祂以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道理如此。
既然五逆十恶的人归心,阿弥陀佛也来救度,那何况不至于如此?「五逆十恶」是罪中罪大恶极的罪,尤其是五逆当中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还有杀阿罗汉,像这三种罪过,就是直接对佛都要谋害,对佛教都要破坏,对阿罗汉圣人都要下毒手,这在任何宗教当中,也没有说这样的众生还会救。只有我们的佛是大慈大悲,这样的众生——破坏佛教,谋害佛教,佛都还要救度他。怎么可以理解呢?
所以,佛的大慈大悲,超过我们的思议。就像子女得疯狂病了,拿着刀要杀父母,父母不仅不嫌弃他,而且说:「哎呀,我的儿怎么疯了,成了这个样子?赶紧救他,把他的病治好!」
阿弥陀佛看我们众生就是这样,我们累生累劫以来,都做了太多对不起佛菩萨的事,「哪有什么因果报应啊?哪有什么极乐世界啊?都是骗人的!」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这样的邪见是很深厚的,今生、过去世讲过这样的话,做过这样的事。但是,佛对众生没有一个舍弃。你对祂顶礼膜拜,祂也坐那个地方;你就是红卫兵拿着刀、拿着枪来了,祂也不舍弃。因为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破坏得了佛教,佛彻证宇宙的真理,佛就是真理本身,真理是不能破坏的。但是,众生如果起了逆恶之心,罪业太重,佛就怜悯。如果起了信顺之心,信仰阿弥陀佛,顺从阿弥陀佛,佛就欢喜。虽说欢喜,不是像我们凡夫一样,为祂自己被我们信而欢喜,而是为我们众生而欢喜,「因为你可以得救了!」。因为佛本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彻证唯心,圆成真理,众生是信是毁,对佛无益无损,损益都在众生。
14. 「凡夫为本」之文
佛之慈悲誓愿,
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
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
俾凡有心者能修,
凡具信愿念佛者,
皆能往生。(三编卷一.覆恒惭法师书一)
所以讲念佛容易啊!逆恶归心的人也来救度,只要有心的人,你都可以修。有心能修,就是能够信愿念佛,你都可以往生。
为什么叫「凡夫为本」呢?如果我们能够修持戒定慧,断惑证真,你都可以自己成阿罗汉,解决生死轮回了,用不着这位法藏比丘为我们发愿了,所以,这里说: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正是为了那些没有断除惑业烦恼, 没有办法靠自己了生死的人,慈悲发四十八大愿。
「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不能靠自力断惑证真,就让你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俾凡有心者能修」:你只要有心,这个法门你都可以修行。
别的法门,你有心不一定修得了,但是净土法门,你有心就可以修。如果你不念佛,这个不是说法门难、你做不了,是你没有心。念佛法门,只要有心,都能念佛。
有人说:「我没有时间念哪!」──都是假的!天底下找不到没有时间念佛的人。念佛又不耽误时间,怎么叫没有时间念佛?
「师父,为什么没有时间念佛?你看:我每天要四个小时看电视,两个小时打麻将,一个小时吹闲牛,还有几个小时吃饭,还有几个小时交朋友,就没有时间念佛了。」
这个就是没有心,不是没有时间。念佛这么重大的事摆在后脑勺,那些世间造罪造业的事放在第一位,哪里是没有时间呢?任何事情,你如果重视它,你就有时间了。何况念佛法门,也不需要另外花时间,你走路、搭车、洗衣服、上菜市场买菜,路上可以念佛;接送小孙子,在路上可以念佛……,念佛的时间到处都是。早晨眼睛一睁开,就可以念佛了;晚上睡觉,往床上一躺,就可以念佛了,哪里没有时间念佛呢?
有心,就是有信心、有愿心,「我愿往生,愿阿弥陀佛救度,信阿弥陀佛救度,我念阿弥陀佛救度我的名号」,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皆能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容易!
15. 「潜通佛智」之文
信愿持佛名号,
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强调信愿
「信愿持佛名号」:印光大师为什么屡屡提到「信愿」两个字呢?是因为在印光大师那个时代,有的人讲念佛,就老是讲做功夫,不注重信愿。前面说了,「专崇行持,不尚信愿,执事废理,犹属自力法门」,与「自性唯心,不仗佛力,执理废事,同一过失」。因为普遍存在这样的过失,所以大师经常就提到说:你持佛名号,不是要你自己做多么大的功夫,要你自力达到什么程度,你要有信愿!「信愿,信愿!」,所以经常这样讲。
凡心投觉海
那么,信愿持佛名号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即能:
「以凡夫心,投佛觉海」:佛的大觉海。凡夫心跟佛的大觉海,可以讲完全不是一个境界,根本不能契合的。凡夫心就是事相分别——好、坏,长、短,不能够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佛称大觉海,已经完全证悟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如果以我们本身的状况来讲,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不相融。不要说我们跟佛的大觉海没办法相融,就是菩萨,就是阿罗汉,你都无法思惟。经中讲:「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你起心动念都是错,都违背真理,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两回事。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隔在佛的大觉海之外。
为什么释迦佛不劝我们念别的佛、往生别的净土?因为那些佛都安住在祂本身的境界——大觉海当中,但是祂们没有特别架一个管道跟我们沟通,祂们需要你成为登地的菩萨,你豁破无明了,你跟这些佛本身的觉悟气氛才能沟通得上。
所以,按照通途的教理,要登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到诸佛的报土。因为登地的菩萨已经破无明了,已经不退转了。佛所见,他能少分而见;佛所知,他也少分而知。那对于我们而言,跟佛的觉悟智慧差得太远了,没法沟通。
但是,信愿持名一法,能够让我们凡夫心(「投」就是投归、投放),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里面。我们一旦放在阿弥陀佛大觉海当中,我们就变成阿弥陀佛大觉海。
滴水赚海喻:大利成佛
好像一滴水,投放在大海里边,那你就赚了,我们用一滴水赚一大海的水,好不好?做生意讲一本万利,这比那个还要大!
这一滴水就代表我们信愿念佛这个心。我们本身虽然佛性具足,但是,我们离开阿弥陀佛大觉海,我们就会轮回,佛性不能顺起作用。佛的大觉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展开讲,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光明、觉悟,大海一般的功德,可是收缩起来也不外乎就是六字名号而已。
信愿持名──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意让阿弥陀佛救度我,称念祂救度我的名号,等于把我们这一滴水,投放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大觉海当中。所以叫「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这一滴水放在大海里边,也就跟大海同一深广,同一咸味──跟大海一样的深,一样的广,一样咸的味道,找不到这一滴水了,失去原来的味道了,大海都把你同化了。
「投」就是投放、投入,也就是我们归命的心情。「归命」也叫做投诚,诚恳归向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滴水,如果不归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的大海水当中,就会干涸。一旦投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当中,我们就永远不会干涸,而且会成佛。
不要说到达极乐世界──那是果地;现在念佛,就决定将来可以成佛,所以说「念佛成佛」。
印光大师用八个字来说明:
「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刚才说过了,我们怎么能跟佛的智慧沟通?如果论自力,我们前面学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阿罗汉、大菩萨都没办法测度佛的智慧。
经典里讲,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一地比一地,初地菩萨就不知道二地菩萨──走路脚在哪里抬起,又在哪里落下来,他都不知道。说明他们不是一个境界;二地菩萨看三地菩萨也一样的,三地菩萨在哪里抬脚、在哪里下脚,他不清楚。那何况菩萨来看佛,根本就不知道了。
而我们凡夫来念佛,能够「潜通佛智」。
蚂蚁书生喻: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
「师父,你越讲,我心里就越胡涂了,怎么能够潜通佛智」?
好!下面讲一个故事:
说是一个书生到京城里赶考,半路上下了一场大雨,下大雨的时候,小沟就淌起水来了。他就发现在沟这边有很多蚂蚁往那边看,那边有很多蚂蚁往这边看,牠们都互相过不来。这个书生很慈悲,就捡了一根小树枝,往中间一放,这边的蚂蚁「哗啦哗啦」都过去了,那边的蚂蚁也像开通大桥了一样,「哗啦哗啦」都过来了,两边的蚂蚁畅通无阻。
那我们来想:蚂蚁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书生是要到京城赶考的,是一个饱读经书的人。请问:蚂蚁能了解书生的智慧吗?小沟哪怕只有一尺宽,对蚂蚁来讲就像太平洋一样,「这么宽、这么远,怎么过?」牠没有智慧来搭桥。但是,书生拿一根树枝往那里一放,蚂蚁顺着树枝爬过去,书生的智慧,蚂蚁就得到了,就潜通书生的智慧。
书生代表阿弥陀佛,蚂蚁代表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差距,比蚂蚁跟书生差得还大,我们想渡过生死轮回的河流,往对岸看,我们没办法过去。所以,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的树枝往这里一放,你愿意念佛,你顺这个六字名号的小树枝「嗞儿」就过去了。好像六字名号简简单单这么六个字也不长,你以为很简单,这个是佛智啊——「潜通佛智」。你只要愿意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可以到彼岸——「暗合道妙」。
「潜」就是不明显,自己都不知道。像这个蚂蚁,牠爬过去了,牠也不懂,牠也不知道这是书生的智慧;书生怎么想,牠也不知道,牠就爬过去就好了。
作为一个普通的凡夫,对于佛的智慧「如聋如哑」,我们根本就不清楚。你再怎样赞叹,都没办法说明,没办法想象。但是只要念佛,我们就接受到了,我们就享受到了,所以这叫「潜通佛智」。暗暗的,不知不觉之间,连自己都不明白,就得到佛智了,就享受佛智了。
比如说坐飞机,我们不需要懂得空气动力学,我们也不需要懂得发动机的原理,我们也不需要懂得飞机的内部构造,我们也不需要懂得驾驶,我们也不需要懂得什么航管路线,也不需要懂得油料构成,什么都不需要懂。但是,如果相信飞机不会出故障,然后愿意坐上这个飞机,那么,科学家的智能、制造工人的辛勤,所有人的服务,你通通享受到了。
阿弥陀佛五劫思惟的智慧,兆载永劫的苦修苦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通通为你所享受,为你所拥有,这叫「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如果修别的法门,你就慢慢修吧!一个一个来,慢慢来。
所以高啊,妙啊!我们念佛法门,念佛的人虽然愚痴,但是,我们跟佛的智慧相沟通。是通过什么沟通?通过信和愿。你没有信愿,那不能沟通。
信愿,信什么、愿什么?信六字名号,愿念六字名号,而称念六字名号。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是佛的大觉海,就是佛智,就跟祂沟通了,这就是无上佛道。
「道妙」:道是非常的玄妙。如果靠我们自己悟,我们悟不到,可是我们念佛就自然沟通了。
只要口称名号这么容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这么殊胜。
16. 「即凡而佛」之文
持名一法,
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二)
即凡而佛
你当下是凡夫,当下跟佛成为一体,叫「即凡而佛」:又现在虽是凡夫,将来必定成佛,叫「即凡而佛」;又凡夫即是迷,佛即是觉,即凡而佛也就是「即迷而觉」,不必另外求觉,所谓「潜通佛智」;又凡夫染污,佛恒清净,即凡而佛也就是「即染而净」,不必另外寻清净,善导大师说「凡夫贪瞋烦恼心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又凡夫即是烦恼,佛即是涅槃,即凡而佛,即是昙鸾大师说的「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持名一法很简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里讲的持名一法,都是指有信愿的,不是指那个「专崇行持,没有信愿」的,不是那种,这样就「即凡心而佛心」,这个法门这么殊胜!
怎么叫「即凡心而佛心」呢?就是说我们信愿念佛这个信愿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是阿弥陀佛的智慧心。前面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就是佛心,因地心就是凡夫信愿之心,所以「即凡心而佛心」。
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里讲「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心以后,你就不乱了,二心就容易乱。
人常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如果一条心的话,它的锋利连金属都可以切断。如果这两个人关系很好,很默契、心心相印,人家再怎样调拨离间,他们两个之间都很好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心里边还在怀疑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你真的救我吗?我这样真的可以了吗?你不会嫌弃我吗?」我们还有很多疑惑心,再遇到有人拿他宗的教理来妨害,必乱无疑。
「一心」,怎么样一心?信愿就是一心。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祂是用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心,祂的慈悲心和祂的智慧心的一个载体。因为心需要通过某一种东西来表达。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我们有心要帮他,我们的心怎么表达呢?拿水果来。这个水果,就是我们要救他的心的物化,表现出来了。这个就要饿死的人,他要延续生命,他有这个心,那么他要吃这个水果。这个水果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一方面是我给他,要救活他的命,是我的心,水果给他;另一方面,他看到水果,他要吃下去,这个水果就是他的希望心,是他生命延续的希望。所以这一个水果就包含两方面。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一方面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佛救度我们的愿心,「我要救你,用什么?用六字名号救你。」另一方面,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成为我们的信愿心,以信愿来持受这句名号。
所以,这句六字名号本身,它是佛心跟凡心结合成一体的,「即凡心而佛心」。从佛那边看,是佛的救度心;从凡夫这边看,是我们的归命心。我们的归命心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心,我们才能归命祂。
你为什么不归命张三李四?张三李四救不了你呀!
你为什么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救你呀!
你为什么改了法门了?你不认识阿弥陀佛,你不知道阿弥陀佛能救你。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一个必堕三恶道的人,只有阿弥陀佛能救度我们,那我们这个心不会再改变了,我们会归命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归命心和救度心是一个心。从凡夫这一边来讲,就是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心;从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救度心,所谓「即凡心而佛心」。心和心之间,就是以六字名号成为一体。信愿、归命,归命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救度,用什么救度?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件事。
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岛上,岛要沉没,有人驾船来救我们,我们上的这条船和船长开来的那条船是一条船,都是一件事。
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的名号,和我们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一体,这个叫「即凡心而佛心」,你看多自在!
所以前面说了:「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在我们的信愿心当中,就包含了阿弥陀佛的大觉海,祂的救度心、祂的慈悲心、智慧心当中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所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成佛。
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
大家说:「我还要找清净心。」我们找的那个清净心不算数的,那个是凡夫的生灭心。只有信愿持名这个心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佛心的清净,「我没有感觉呀?」因为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是不垢不净的清净。我们那个清净,是感觉的清净,「你看,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清净多了!」这个,你现在感觉好,等一下就感觉不好了;晚上感觉好,天亮就不好了;白天感觉好,晚上又变了。今天儿女孝顺,工资发的多多,人家讲好话,说得你兴高采烈,感觉得意洋洋的;到了明天,天要下雨,关节又痛了,媳妇又跟我吵嘴了,锅里面烧饭又烧生了,事儿都来了,你就又完了。这个都是生灭的,不能在这里面去找。
阿弥陀佛这种救度的清净心是不生不灭的。而我们现在为什么感受不到?因为我们是愚钝的心,你能感受到名号清净的话,那你不是凡夫了。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就因为我们是凡夫嘛!所以不要找感觉。
阿弥陀佛的广大智慧,我们没有感觉,你如果落在感觉当中,就肯定错了,因为那个是凡夫生灭的东西,你把你的生灭感觉,当作一种解脱的本钱,那你大错而特错!「哎呀,好啊,这样就能往生了」;感觉没有了,心里就慌了。
所以,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感觉、有感应、有感动、有体验;我哭出来了,我笑出来了,我欢喜了,通通都不要管它,只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靠定这句名号,像靠准了一座大山一样稳当。
所以,这个是「即凡心而佛心」。
就好像我们所讲的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这六字名号就是沟通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跟极乐世界就已经是一纸另面了。我们还在娑婆世界,是凡夫。所以,我们那一边还是有分别、有贪瞋痴。但是没关系!我们已经在六字名号这一边了,这口气一旦不来,「呼」就到了另一边来了,这一面是无量光明的,就可以往生成佛了;只是现在暂时在这一边,还没有往生成佛。
「我怎么不知道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这么大功德?我怎么不清楚?」你还是凡夫,你哪能测度到呢?
经典里有个比喻:以凡夫的心想去测量佛的智慧,就好像拿一把尺子要去量虚空一样。你拿尺子量虚空怎么量?「一尺、五尺、一百尺……」,没办法量。
你拿尺子量桌子可以,「四尺五寸」,好像感觉很实在,这个是有形有相的,因为我们的心都是生灭的,有为造作的,所以我们所思惟到的东西,能感受到的,都是有为、造作、生灭的东西。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为、不生不灭,你怎么能找到感觉?除非你已经悟得不生不灭了。没关系!你只要念,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哎呀!原来感觉在这里呀!」
感觉不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感觉都不真实。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证得无生法忍,「原来如此」,礼佛一拜得无生。
17. 「成佛有余」之文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
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三编下.覆周群铮居士书)
我经常回忆这段文,也经常讲这段文。
这是因为在大师的时代,很多人对净土法门的不了解,觉得密宗很殊胜,就去学密。有的弟子就写信问大师,大师就回答他说: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什么叫念得熟呢?就是具有真信切愿,一向专念,遇事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骂我了,「南无阿弥陀佛」;人家打我了,「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你是神经病」,「南无阿弥陀佛」……
(大众鼓掌。)
这个就是一句佛号念得熟,到哪儿去都是「南无阿弥陀佛」。
「一句佛号念得熟,成佛有余」:什么叫成佛有余呢?不仅保你成佛,还能保与你有缘的人都能成佛。
为什么?因为你念佛能到西方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度众生,能度一大串,不是一个两个。
前面也讲了,「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不仅保你成佛,还保你回来度众生。「成佛有余」,你看,讲得多实在、多恳切,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你没有学这个咒、那个咒,你又有什么遗憾呢?没有遗憾。
不会读《金刚经》,有何遗憾?不会《楞严咒》,有何遗憾?十万个大头还没磕完,有何遗憾?四大名山没朝遍,有何遗憾?
如果你这些都做完了:四大名山朝遍了,十万大头也磕过了,《金刚经》也会背了,什么咒都会了,千佛万佛都拜完了,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念熟,你遗憾就大了,对不对?
学这么多,如果没有断惑证真,你还要去六道轮回,这个遗憾就大了。到阎罗王那个地方去,哭都哭不出来了。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在世界上赚了一个虚假好名声——「老修行」,没有得到实际的果报,太遗憾了!
18. 「念佛足矣」之文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
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纵饶读尽大藏,
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这段文也非常好!
你就是把大藏经读遍了,也是为了成就这件事——了生脱死。大藏经里面一个字你不认识,你能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满足了、够了,你就可以往生成佛了。
一句佛号,
包括一大藏教,
罄无不尽。(增广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一代时教,
皆念佛法门之脚注。(增广上.与悟开师书)
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么多经典,都是为了说明这句六字名号,都是让我们能够老实念佛,归入净土。
所以,我们就守我们凡夫的本份。比如说走路,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你经过千山万水那样的辛苦,也是到达目的地;我往飞机上一坐,闭着眼睛,一个小时到达了,我也到达目的地。只取我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了,至于说有没有经过千山万水,那何必呢?
自力修行,就是经过千山万水,过关斩将,降伏魔障,断惑证真,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到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了。
我们做不到,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到达这个地方。只要我们能离开危险的三界六道,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19. 「不在只在」之文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
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有信愿,决定往生;
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上.覆智乐居士书)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往生不能往生,不在你识不识字。只在哪里呢?只在你有没有信愿。你有信愿,念佛必定往生;你没有信愿,你功夫再好、再深,你学问再大,读了再多的经典,你再会打坐入定,你都不能往生。
大家有没有听明白?
所以,我们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应该从哪里下手啊?急急讲求信愿,具足信愿。
能往生不能往生,只在一件事:有信愿无信愿。你有信愿,决定往生;你没有信愿,决定不能往生,跟其它都没有关系。
这也是总的一句话,大家要触类旁通。虽然这里只举了一件事说「不在识字不识字」,既然后面说「只在有信愿无信愿」,那就说明除了有信愿无信愿,所有一切都不在范围之内。是不是这个道理?
不在你有智慧、无智慧;不在你功夫深、功夫浅;不在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不在你有禅定、没禅定;不在你会诵咒、不会诵咒;不在你会五堂功课、不会五堂功课,这些通通都不在之内。只在一件事——「有信愿者,决定往生」。
「我就相信阿弥陀佛能救得了我这么一个丑八怪,我就愿意让祂救,我就念祂的名号。」你决定往生。
如果没有信愿,你能读再多的经,修再深的功夫、再大的功德、再多的法门,你都不能往生。
蕅益大师讲:
若无信愿,
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
如银墙铁壁相似,
亦无得生之理。
「他念佛功夫好啊!念得风都吹不进、雨都打不湿,像铜墙铁壁一样,你看那个功夫了得!」但是如果没有信愿,也不能往生!
如果有信愿,你再怎样的心散乱、不清净、没有智慧、不会诵大乘经典,通通往生。所以,往生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信愿很容易,就怕你不信、不愿。
也有人说:「阿弥陀佛我信不来啊!」你怎么信不来?你相信就信了嘛,你不想相信就信不来。告诉你这是一只杯,你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我也不能帮你的忙,有什么办法?「你说是一只杯,我就不相信是一只杯!」那我拿你没有办法;告诉你说「念名号能往生!」你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我也没有办法,观世音菩萨也拿你没有办法,诸佛菩萨拿你没有办法。
说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叫极乐世界,你相信就相信了。你说:「我不相信,望远镜没有望到。」那也没有办法。
佛法很奇妙!为什么呢?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除非是阿罗汉,谁也没有见过。你能相信就相信,你不能相信,就没有办法,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说我们众生都有佛性,你能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就不相信。蚂蚁也有佛性,你也没有证到佛性啊!我们都能相信身上有佛性,怎么就不能相信念佛就往生呢?这是我们自心发生了障碍!
愿意往生,就能往生;你不愿意往生,佛也拿你没有办法!
20. 「万修万去」之文
只要能深信,
只要能发愿,
只要能念佛,
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
故曰:万修万人去。(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此乃千稳万当、
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多干脆!多简单!没有别的要求,三个只要:「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中国人、外国人、男人、女人、平常活的人、临死的人;修行好、修行差,出家、在家,有智慧、无智慧,通通往生西方净土。所以说:「万修万人去」!
如果真的知道、真的相信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千稳万当」、「万不漏一」,还有谁不认真老实念佛呢?
六字名号往生券
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
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你能孤单单、专一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操左券」。什么叫左券呢?比如说我们到火车站去寄存物品,一张整券分成左右两部分,同样的号码,比如都是十八号,右边一券就绑在行李上面,左边的就交给你保管。等你拿左券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和右券一对,都是十八号,好,这个物品就交给你了。
阿弥陀佛把祂的正觉六字名号发给我们的时候,同时也已经把我们的往生备存好在那里了。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的正觉,和我们的往生,是同时成就好在那里的。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拿着寄存物品的左券一样,阿弥陀佛一看,就要给我们兑现了,「你拿了我六字名号,是我给你的,好!那我就把往生给你。」
所以,很稳当,万无一失,没有一个遗漏的!
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到火车站去寄存行李,也有佛法!寄存行李,办公人员可能还会搞错,阿弥陀佛绝对不会搞错的,你拿六字名号来,就给你往生,给你成佛!
你修持别的功德,比如说诵经、持戒等,往生能不能如操左券?不能,因为那都是你自己修的功德,不是阿弥陀佛发给十方众生的往生券。六字名号是往生券,拿到都往生。
21. 「发无不中」之文
如人习射,以地为的,
发无不中。(续编下.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民二十年)
这个比喻,说明念佛往生,千稳万当,没有一点闪失,非常好。
好像一个人练习射箭,如果要达到百步穿杨的这种水平──在一百步之外,有一片杨树叶,一箭放过去,偏一点左也不行,偏右也不行;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力量不够还不行。好!你不偏左、不偏右,不偏高、不偏低,力量也刚好;但是吹了一阵风来,「呼」,你还是偏掉了,还不能打准。射箭如果要有这个功夫,就不容易了。
但是,现在射箭,不是要你百步穿杨,是让你只要能射到大地,你就算是合格了,达到标准了。你说谁射不准呢?
「以地为的」:以大地作为我们的目标。
「发无不中」:你只要一放箭,肯定射到大地上面。
大地,就代表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国土;箭就代表我们本人;我们信愿念佛,愿生西方,就好像把我们这只箭发出去了。你只要有信愿,念佛,想往生西方,你这个箭肯定会落到阿弥陀佛极乐宝地上面,没有不中的。
其它法门就像百步穿杨一样,你要苦修勤练,有很多的条件要求,不一定射得中。
22. 「一照俱了」之文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
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增广下.近代往生传序)
锦石岩这个地方风景很美,下面锦江如带,对面有象山,有茶壶山,还有鲤鱼跳龙门,山山水水,丹霞地貌,来到这个地方,灵感就来了,画架一支起来,要画。
通途法门像画山水。画山水,你必须要一笔一划画出来,而且要会画。不会画的人,画的一塌糊涂。
特别法门呢?
你看看,这个比喻多好!我们净土法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特别法门,像什么呢?就像你拿一面镜子,「一照俱了」。
你拿一面镜子,对面的山水,根本不用画,镜子一照,全部都有了,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你画的可能还少点什么,「哎,那边有人在那里划船,你怎么没画?」镜子一照,里面游船还动,都有。前重后重、前山后山、多少峰、多少树、多少水、多少人物、多少飞鸟,都一点不含糊。哪一个不会照呢?三岁小孩拿来一照,俱了。就是在一照之间,所有的山水都摄在镜子当中。
快不快速?
(「快。」)
圆不圆满?
(「圆满。」)
顿不顿超?
(「顿超。」)
容不容易?
(「容易。」)
殊胜不殊胜?
(「殊胜。」大众鼓掌)
你看,要画的话,怎么办?你要当画家,首先要考一个艺术学校,你爸爸妈妈培养你,最起码花个十万、八万,你还要有艺术天赋,找到好老师。考大学了,还要找后门考个好学校。还要去练画笔,练出来了,还要买画架、买颜料,慢慢画,画出来还没有镜子照得清楚。
通途法门就是你学这个咒、学那个咒,你都是在那里一笔一笔地画。而且你要会画,不会画的话,就把它画走样了。你念这个咒,你学那个法门,你要会学,不会学,你学都白学。
我们特别法门不一样,我们信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把所有佛地的功德(像数十重山水一样),都摄在六个字里边,「哗」都收进来了。佛果功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又是这十六个字,都到我们的心中,一照俱了,多快!多简单!多干脆!多殊胜!这个还有次第吗?
(「没有。」)
什么叫次第?就是一笔一画,一步一个台阶,慢慢修行,修到什么程度,证到什么果位,这个叫「次第法门」。一般的法门就有次第,净土法门没有次第。
像用镜子照山水,再远再近,一照,全部都有了,当下同时在当中。没有说先照前面的,再过五秒钟才照到后面的,再过几秒钟照旁边的──没有。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当下融入我们心中。这一句名号,通通把它们收进来了。这句名号就是光明大宝镜。
以后我们一照镜子就想到:念佛特别法门,如镜子照山水,一照俱了。
23. 「易行功高」之文
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除了念佛法门以外,其它法门你要修学成道,像一个小蚂蚁,牠想上到高山的顶上,那就不敢想象有多么困难了!因为这个小蚂蚁眼光很短,牠也不认识什么高山,牠遇到一块小石头,这么高,牠就以为到山顶了,使劲爬,「哎,我到了!我到山顶上了!」其实是块小石头。牠都不知道哪里是山顶;路上有瀑布,有泉流,就把牠挡住了。蚂蚁要爬到山顶上去,牠要经过多少转哪、绕啊、弯哪,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念佛往生,像:
「风帆扬于顺水」:满帆张起来,又顺水、又顺风,边看着风景,心里一片明朗、安详、轻松愉快,到了目的地了。
李白有一首诗说: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早晨朝霞初起的时候,我从白帝城坐船就出发了。
「千里江陵一日还」:到江陵一千里这么远,一日就到了。
「两岸猿声啼不住」:路过三峡的时候,两边有猴子在叫。猴子叫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的时候。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片轻舟,顺风顺水,千重万重山都已经过了。
念佛法门就是如此,比这个还要殊胜、简单。娑婆世界的烦恼嘈杂之声还没有止,哎,我已经到极乐世界了——「轻舟已过万重山」,什么下岗的山、发财的山、吵嘴的山;人世间的坷坷坎坎,这个都是人间的风景,这个当然是不好了,但是我们念佛,就自然而然地轻风顺水就淌过去了,到极乐世界你可以忆苦思甜。
净土法门:
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下手很容易,只要有嘴巴,就会念佛。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你看下手容易不容易!
参禅、打坐、诵经、拜忏、持戒……都不容易,念佛法门最容易了。你不要动半步,坐在你家里边,将军一样,稳坐中军帐,「南无阿弥陀佛!」你念出来了,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来摄取你。
下手容易,成功极高,万修万人去,万人往生,万人成佛,有这么高的果位。
用力非常少,得效非常速。就像刚才讲的,镜子一举起来,万重山水都在这里边。我们只要动动我们的嘴巴,几乎不用力量,多到一生,少到十念一念,决定往生西方,用力少而得效神速!
24. 「顿超十地」之文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续编卷下.楹联)
净土法门,你念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功德超越十地菩萨。听起来实在让人讶异,但事实就是如此,所以说「莫讶」。
因为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这里边包括了声闻、缘觉和菩萨,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内,所以叫「一声超十地」。
十地菩萨还没有成佛,功德再殊胜,还没有圆满。而这六字名号的功德,是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已经圆满了。如果以十地菩萨跟我们凡夫比,那我们简直不能比了。但是,十地菩萨跟六字名号相比,还是位差一等。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位超十地,不是以我们的功夫,是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具足这样的功德。
一声功德超十地,怎么我们还是这么一个凡夫相?功德有体、有用,我们念佛得到了六字名号的功德本体,但是在此娑婆世界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用」要到极乐净土才兑现的。一到极乐,就入佛境界,同佛受用,无量神通智慧,自然开发。好像一个穷人,突然得到银行大笔遗产,但是钱还没有取出来用,看上去还跟原先一样穷,等他把钱取出来花的时候,人家就知道他富贵自在了。
念佛人,现在一声超十地,往生净土就成佛。
25. 「往生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增广下.傅大士传录序)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
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在这个世界,一称名号能超十地功德;到了极乐世界,就能跟阿弥陀佛平等了,就能成佛了,叫「往生同佛」。这么殊胜!
「入佛境界」:你一往生极乐世界,就入到佛的境界了。你看《阿弥陀经》里讲,极乐世界的树也能讲法,鸟也能讲法。《观经》里说,极乐世界光明也说法,水流也说法,音乐也说法。为什么?因为这些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些树也是佛心慈悲所流露出来的,是无漏功德所流现。所以,整个极乐世界,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境界,鸟也是,树也是,风也是,光也是,水也是,音乐也是。你进了极乐世界,等于掉到阿弥陀佛的身体里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依正一体,身土不二」,阿弥陀佛的佛身跟阿弥陀佛的国土是一体的。你不要认为说「哎,那个是阿弥陀佛,这个地方黄金宝地不是阿弥陀佛」──错了!黄金宝地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功德,所以叫「金刚宝地」;这一棵树,也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功德所形成,都是阿弥陀佛,你就掉到阿弥陀佛怀里去了,叫「入佛境界」。
「同佛受用」: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明,你也有;阿弥陀佛有无量寿命,你也有;阿弥陀佛有无量神通,你也有;阿弥陀佛有无量誓愿,你也有;阿弥陀佛度无量众生,你也能度,这叫「同佛受用」,跟阿弥陀佛一样。不过,不能叫做佛,我们还是叫做菩萨、叫阿罗汉、叫天人。因为叫佛,名称只有阿弥陀佛一位,我们往生去的,还是弟子位,不能说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受用、功德跟阿弥陀佛平等,因为「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就如同刚才所讲的,一滴水丢到大海里面,就跟大海一样的深、一样的广,不分彼此了。道理如此。
「凡情圣见,二皆不生」:既没有凡夫的情执,也没有圣人的见解,没有凡圣等一切差别,真正平等。究竟说起来,这二句只有成佛才能达到,菩萨还能见到上面有圣——即是佛,所以他要成佛。成佛了再也不见圣,同时也不见凡,见一切凡夫本来都是佛,一切处当下是净土。这等于是说往生就成佛。
「一得往生」:一旦往生,有「必定」、「立即」二种意思。
「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说「彻底」、说「究竟」,都是佛的地步。十地菩萨还有最后一品无明烦恼未破,只有佛才是「彻底消灭」。凡夫本性功德,与佛平等,但是凡夫在迷,功德智慧,没有现前,得不到受用。阿罗汉功德智慧已经现前,但还很小;菩萨功德智慧现前了很多,但是也没有究竟。所谓「究竟」,就是成佛了,性地中所具有的功德智慧彻底开发出来,现前大用,没有遗漏。烦恼恶业既然彻底消灭,功德智慧也就究竟现前,说的是一回事,也就是成佛了,不过一个正说,一个反显罢了。
26. 「成佛度生」之文
于此法门,
极生信愿,专精修行,
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
无量法门,自然证入。
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
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广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你对于念佛往生法门:
「极生信愿」:你没有疑惑心,一丝一毫都不怀疑。
「专精修行」:我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专,还要再专,不杂。「精」就是不杂,「专」也是不杂。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叫菩萨「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我们读一读还可以,要和我们的心相应,不容易!
「众生无边誓愿度」;打死一只蚊子。
「烦恼无尽誓愿断」;「别理我,我在念咒,你不要打扰我!」起了烦恼。
「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个没学通。
「佛道无上誓愿成」;还是做凡夫。
如果是净土念佛法门,决定可以往生西方。到西方:
「无尽烦恼,不难顿断」:当下无尽烦恼就消除了──「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断了。
「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到极乐世界,无量无边妙法门,你自然而然就证入了,不是说「我还在那里死抠文字」,到极乐世界不用学文字,不用去读书,无量妙义自然而然都在我们心中显现,自然有证、有入。
「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像什么呢?又是刚才的比喻:
「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同样道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边,就有四样东西叫「故物」,哪四样?
持名往生四兑现
第一个,你拿着六字名号来了,那就把「烦恼无尽誓愿断」给你了,你烦恼无尽,当下「不难顿断」。第一个先兑现,烦恼没有了,「哗」消失了。
第二个,有哪一件物品呢?「法门无量,自然证入」。你能念六字名号,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保证兑现第二个给你,你无量妙法门自然证入了。
第三个兑现的,这六字名号里面有无上佛道,「圆成无上佛道」,当下让你圆满成佛。
第四个兑现的,成佛之后马上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
所谓「若操左券,而取故物」。故物——原先就存在那里的,本来就是为你预备的东西。如果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给你成佛,你就问祂要:「阿弥陀佛,我左券都拿来了,为什么我的东西不给我?」──不可能的!祂都兑现给你,立即兑现,全面兑现,毫不拖欠。
看下面这一段: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
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
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
见佛闻法,证无生忍。
神通智慧,不可思议。
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
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
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
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弘誓愿,
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增广上.与心愿居士书)
什么叫「俯谢凡质」呢?「俯」就是往底下;「谢」就是扔掉;「凡质」就是我们的肉体凡胎。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肉体凡胎就像脱了一件衣服一样,「啪」就扔掉了,多潇洒!多自在!你要烧也好,给蚂蚁啃也行,无所谓。
当下怎么样呢?
「高预圣流」: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扔掉这个身体,像脱了一件旧衣服一样。但是,我们如果不念佛往生,脱了人的衣服,还要穿上猪的衣服;脱了猪的衣服,又要穿上牛的衣服,总在轮回。现在不一样,莲花化生,「高预圣流」。
乘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发愿是来回票:
第一,「去程票」。第十八愿说:「你念我名号,到西方极乐世界来。」
第二,还有第二十二愿——「回程票」,说:「你到我极乐世界成佛之后,再回娑婆世界度众生,我都有愿力加持你。」
如同观世音菩萨一样。观世音菩萨是古佛示现,我们也是古佛示现。你应以何身得度,我就现何身为你说法。
大家在这里都很羡慕观世音菩萨,真羡慕,到极乐世界,你回来,就一样。
回来后还是弘扬净土念佛法门,用六字名号的网,法网、佛网、光明网,把众生拉到极乐世界。希望不要有一个漏网的。
我们本来有一颗「妙真如心」,跟佛一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我们在这里只是讲讲,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可以圆证自己本具的妙真如心。「圆证」就是圆满证悟,菩萨只是分证,没有圆证,圆证就是成佛。
「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弘誓愿」:我们在这里发四弘誓愿,是可以鼓励自己,提醒自己。如果你真的要究竟契合四弘誓愿,要先念佛到极乐世界。
把发愿当作儿戏
「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有人说:「你不发菩提心、不发四弘誓愿,怎么能往生?你没有像阿弥陀佛一样发四十八大愿,你怎么能往生?你没有像普贤菩萨一样发十大愿王,你怎么能往生?」
我们凡夫怎么能够发得起十大愿王?怎么能够发得起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是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而发的,你五天思惟都没有;人家是法藏比丘,菩萨的身份,五劫思惟,「超发无上殊胜之愿」,说:
我建超誓愿,
必成无上道。
十方诸佛菩萨的誓愿都没有超过法藏比丘的誓愿,不是说你也能发。阿弥陀佛说:「我发四十八愿要救你;你让我来救就好了。」
就像造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发愿造一艘船,船造好了,就让你上这个船,可以渡你到彼岸;不是让你再来发愿造船,你哪来得及呢?你也没有那个智慧啊!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已经建好了六字名号大愿船,喊你上船就可以了;你能上船,你就可以到彼岸。你到了彼岸,四弘誓愿、四十八愿、十大愿王都有了。
还有人讲:「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我发四十九愿,超过一愿。」
还有人说:「你发四十九愿,我发五十愿,超过你!」
把发愿当作儿戏,就以为讲数字越多越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天雨妙华,大地六种震动,空中有声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你发四十九愿,谁来给你证明啊?大地震动了吗?罪恶生死之凡夫,所言所行总要与我们的身份相应,不能妄允圣位大菩萨口气,以凡滥圣,自招罪过。
27. 「归宗结顶」之文
净土法门,
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增广下.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织帽喻:归宗结顶
「归宗结顶」:一听就很殊胜。到顶点了,如泰山之顶,其它细壤都在下面。千法万法,都归到这个地方来,都以这里为归宗、以这里为结顶。好像织帽子,钩线钩到最后要结一个顶,所有的线都收在这里。所有的法门,都归结在净土法门,在这里归宗结顶。别的法门,是支线;净土法门,是结顶。学净土念佛,所有支线法门,就通通包括在内了。
念佛往生一法,
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
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增广上.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一切众生速出生死」:生死大苦,要快点出去。不是说「我一辈子不行,两辈子;两辈子不行,三辈子……」那个就不叫「速出生死」了。我们今生今世一定要离开生死轮回,那么,只有这一个法门是「第一要道」,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再没有第二条道路了。
诸佛成佛之前,都是菩萨,要快速成佛,祂最后都要经过这个法门。像普贤菩萨一样,已经是等觉菩萨,祂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因为到那里成佛快——「疾成正觉」。要快速成正觉的最上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再也没有超过的了。
净土一法,
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续编上.覆济善大师书)
这话讲得很彻底、很干脆!
什么叫「成始」呢?从祂自己开始修行到成佛,叫「成始」;什么叫「成终」呢?祂成佛之后,再来度众生,都离不开这一个法门──「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这个总持法门你把握住了,所有的法门都在这里边了。就如同刚才讲的「归宗结顶」,这个帽子顶你抓住了,每一根线都在这里边;不会抓了东线漏了西线,抓了西线就漏掉东线。抓住这个顶,全部都有了,所有一切法门都在这之内。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
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
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是以:
《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
《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
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
释迦后身之智者,
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
弥陀示现之永明,
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
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
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诚可谓:
一代时教之极谈,
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
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增广下.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这一段文稍长一点,但是非常好,赞叹得可以讲是无以复加。文辞非常优美,意义非常深远,非常令我们感动。我们现在来学习: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广大呀!伟大呀!净土法门之教法,实在是广大无边哪!用一个感叹词。
怎么广大呢?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出在《观无量寿经》里边。说众生心作佛,心就是佛。心怎么作佛?观佛、念佛,就是作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心作佛了,你当下念佛,当下心就是佛。
「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禅宗法门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们都以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净土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还差它一截。为什么?「直指人心」,一天指你一万遍,你还是肉团心,没有开悟;开了悟,还是凡夫,没有解脱。可是念佛法门,不管你有悟没悟,你只要信愿称名,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是心作佛,当下心就是佛。所谓「即凡心而佛心」、「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这跟上面那一句也是连着一道来的。我们当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念心里边,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圆满在当中,所以「即念成佛」。圆满成佛,当然是到极乐净土才成的,但是到极乐净土成佛,是成我们心里面本来就有的这个佛胚子。就像胎儿在母亲身体里已经形成了,不过还没有出世。现在念佛,凡夫的心里边,已经有了阿弥陀佛的佛胚子,到极乐世界不过是「如操左券,而取故物」而已。
「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一般的修行法门,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二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再经过百劫时间的修相好,然后才可以圆成佛道。净土法门,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其它法门没法相比。「挹」是尊让的意思。就像刚才打的比喻一样,念佛如同镜子一照,数十重山水,无量百千三昧陀罗尼门,无量法门都在六字名号的法镜里面都有了;其它法门是画山水,一笔一笔地画,怎么能比呢?
「普被上中下根」:上智、下愚,中间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
「统摄律、教、禅宗」:律宗、禅宗、天台、华严,各宗都归向净土。
「如时雨之润物」:像及时雨,能够滋润、生长万物一样,念佛法门能够普利一切众生。春天的一场雨下下来,大树、小草,都能得到雨的滋润,都长得好好的。雨代表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万物、草木代表各种根机的众生。上等根机的祖师菩萨如同大树,我们这样愚劣凡夫如同小草,但只要念佛,都会受到六字名号法水的滋润,健康成长,都可以往生西方成佛。
「如大海之纳川」:长江水、黄河水、井水、泉水,甚至阴沟里的水,大海都一一容纳,从不拒绝。「海纳百川」,所有的水都来,都欢迎,再多也不满。
阿弥陀佛的慈悲心就这样,你是菩萨圣人、还是造业凡夫,你是五戒十善的善人、还是五逆十恶的恶人,你只要回心念阿弥陀佛,祂「海纳百川」,通通接受。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圆」是圆融、圆满。「偏」就是还没有圆,有一点偏。天台教分成四教:藏、通、别、圆。藏教是小乘,通教和别教没有达到圆教,称为「偏」。「偏」就是指它讲空性,偏在空这一边,不能够出空入有,不能够真空妙有相契合,这个叫做「偏」。「圆」就是真空妙有契合在一起。「渐」就是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地慢慢修行的,要经过历劫修证的叫「渐法」。「顿法」就是不经过次第,当下圆成的叫「顿」。念佛法门以外的,大乘佛法分为偏、圆、顿、渐。所有这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都是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所流现出来的。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像大海水一样,这些都是海水其中的一滴水。为了度脱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引导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回归极乐世界,随着众生的根性不同,而开显无量的法门。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权」是指方便权教;「实」是真实究竟的教法。大乘、小乘、权教、实教,一切修行,都回归到西方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你看这个多么的超越!如果以自力修行法门,先断见惑,得初果;再断思惑,证阿罗汉;再破尘沙无明惑,一分一分地破,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才达到等觉菩萨,那要经过极长时间、极大苦行。自力修行,如果不断惑业,你连小乘初果圣人的脚后跟都看不到,还说什么补处菩萨;而念佛呢,「不断惑业,得预补处」,没有断烦恼惑业,就加入了补处菩萨的行列,就可以跟等觉菩萨携手共行。补处菩萨是什么样的人?就是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身份。《观经》说:「念佛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此世现生,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一个身份,你看怎么可以思议。
「即此一生,圆满菩提」:「圆满菩提」就是成佛。现是凡夫,一生能成佛的,只有净土念佛法门。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佛教讲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圣。「六凡」就是六道众生,是凡夫境界。「四圣」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除了佛之外,九界的众生,你离开这个法门,不能圆成佛道。
以何为证?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祂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离开这个法门,不能成佛。他想成佛,就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不要说还没有成佛的九界众生不能离开这个法门,就是已经成佛了,要广度众生,仍然离不开这个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果舍了这个念佛法门,就不能普遍利益广大的众生。因为念佛法门以外,其它的法门只有少数根机的众生才可以得利益。所以,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总持法门。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用这段法语极尽赞叹,也是如实赞叹,并没有夸张的成份。下面大师就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华严经》是华严宗最重要的经典,称为「经中之王」,最后归宗在《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带领华严法会像大海一般多的菩萨,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没有一个遗漏在外的。《法华经》是天台宗最重要的经典,称为「纯圆独妙」。《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称「南无阿弥陀佛」,都能证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法华经》的宗旨,成佛了,也就是圆满证得诸法实相。《法华经》「一称南无佛」,是哪一尊佛呢?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法华经》的宗旨也在这里显示出来。所以,《弥陀要解》就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都归在净土一门当中。这是指两大经王。
底下又说两大菩萨所作的论: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灭后五百年间,出现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萨,他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就说:如果想得到菩萨不退转,要成就佛道,阿弥陀佛念佛法门是最殊胜、最方便的。
「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龙树菩萨是世尊灭后七百年左右,出现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萨,称为释迦第二,是大乘八宗共同的祖师,智慧广大,一生的著作非常丰富。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当中,有一品叫做《易行品》。《易行品》是说明怎样容易地到达菩萨不退转地。因为我们要修行成佛,没有达到不退转地之前,都是会退转的,都不是有决定的把握的。一旦达到不退转地,只进不退,那就决定可以成佛了。要达到不退转地,按照通途教理的修行很困难,要「修诸难行,久乃可得」,经过多劫种种修行,中间还有退堕的危险。如果依阿弥陀佛本愿,就可以非常容易、非常快速地到达不退转地,称为「易行疾至之道」。在《易行品》当中,龙树菩萨就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念我南无阿弥陀佛,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入必定」:当下就进入,必定不退转、必定成佛之位,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印度的两位大菩萨,都是鼎鼎有名的。
下面说我们中国的。佛教传到我们中国来: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被称为「东土小释迦」,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后身。他撰写了一部著作,叫《十疑论》,破除种种对于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疑惑与误解。智者大师虽然开显天台宗的教法,目的是引导众生归入净土法门,他本人一生专心一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自古讲「台净不分家」,天台宗和净土宗几乎不分开的,所有学天台宗的人都会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智者大师的引导。
「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永明延寿大师也有说是阿弥陀佛示现,宋朝人,净土宗的十三祖当中的第六祖,也是禅宗的祖师。他一生的教化引导是万善同归,归入西方极乐世界。
他有《四料简》,八十个字,所谓「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无净土」,这四种状况;非常简捷、明快地说明禅和净的功效力用上的差别,而劝导我们应当专修念佛。永明大师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最有权威,最有资格的,并没有抑禅扬净的偏颇,因为他同时是禅宗与净土宗二大宗的祖师。他禅是大彻大悟,却是终生念「南无阿弥陀佛」的。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这些经典,这些菩萨,这些祖师,他们所教导的,最后都是要引导一切根机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证悟佛果。
「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乘;「五性」是指五种众生的根性:
第一种叫做声闻种性。他八识田里边有声闻的种子,他将来可以成为阿罗汉。
第二种叫做缘觉种性。他有缘觉的种子在八识田当中,他可以得缘觉果。
第三种叫做菩萨种性。菩萨种性,他就可以得佛果。声闻、缘觉的种,只能得声闻、缘觉的果。
第四种叫做不定种性。不定种性就是说他的八识田里也有声闻种,也有缘觉种,也有菩萨种,遇到什么缘份就结什么果,有可能会得佛果。
第五种叫做无性。就说他的八识田里边没有声闻、缘觉、菩萨的种,只有人天的种,那就不能成佛了。
这是按通途教理的说法。
可是如果来到净土法门当中,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也好,五性的众生也好,通通可以往生成佛,证入「常乐我净」的大涅槃,这叫「总证真常」。
「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引导上等圣人、下劣凡夫,共同往生西方。悠悠凡夫造作众恶业,甚至是五逆十恶众生,都可以往生成佛。这个「彼岸」是指西方极乐国土涅槃之岸。因为如果是一般的以了生死作为彼岸的话,那阿罗汉、圣位的菩萨都已经登彼岸了;这里说「同登彼岸」,是指极乐净土涅槃之岸,是要成佛的。
「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因为净土法门如此的广大殊胜、彻上彻下、毫无遗漏,所以「九界咸归」,除了佛法界之外的所有九界众生,都归向极乐净土法门。
「十方共赞」:《无量寿经》说「十方无量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十方诸佛都共同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而劝导众生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密宗「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只有少数上根利器的人能修,悠悠凡夫不能修持,那也不能达到「九界咸归」,也不可能获得「十方共赞」。只有这个净土法门,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所以,「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千经并阐」:释迦牟尼佛在众多的经典当中都会一致宣扬、阐明净土的教理教义,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万论均宣」:众多的菩萨造种种论典共同宣扬念佛法门。比如前面讲的《起信论》、《十住毗婆沙论》、《十疑论》,还有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等等。总之,净土法门是一切经论,共同指归的法门。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净土法门确实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所有教法当中,达到顶点的、极畅佛怀的法门。「极谈」,没有哪一个法门利益众生达到这样的一个程度,没有哪一个法门比这个法门更殊胜、更超越。它是一乘法、一佛乘之法。五逆众生、就要堕落地狱的众生,剎那之间,超越成佛之法,就是念佛法门。佛法修持就是以成佛为目的,而种种法门,或者上根能修、下根不能修,或者下根能修、上根不用修。唯有念佛法门,上智下愚、上圣下凡普同修持,平等得益。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如果不是累劫以来深蒙诸佛菩萨的教化,累积善根德本的话,那么你不可能遇到这个法门。你能听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遇到这个法门,不要说修持了,你遇到了,都是历劫善根的栽培,叫「历劫难逢」。
「既获见闻,当勤修习」:既然这么难得难遇,而我们今天听闻这个法门的经典、教理了,应该怎样呢?应当勤恳修习,不要浪费了这一份难得的善根因缘,若再度去流转的话,就太可惜了。
这一段法语可以讲是赞叹得无以复加,文词也优美,意义也非常实在。
小结:念佛胜易
从十二到二十七,总共十六条文来说明念佛的殊胜和容易。
十二到十四,是从阿弥陀佛誓愿的角度来说明。
十五到二十四,是从众生因地修行的角度来说明。
二十五、二十六,说明往生后证果的殊胜和容易。
最后第二十七,总结赞叹。
我们一条条来看,念佛法门和其它法门相比,是怎样的「殊胜」、「容易」。
十二、主要解释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及其成就,这是「念佛胜易」的根本来源、根本保证。
十三、一生造作五逆十恶重罪,临终一念归命,也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成佛,这是任何法门都没有的。
十四、任何法门不断烦恼不可能了生死;即使你有心修,未必能修的了;即使勉强能修,不能保证一定能修得成。念佛法门,本为凡夫,只要有心没有修不了的,只要能念佛没有不往生的。
十五、佛智高深,菩萨不能测度;念佛胜易,凡夫而能潜通。
十六、修其它法门,凡圣永隔;念佛法门,即凡心而佛心。
十七、其余法门,必须万行齐修,最后还要回向极乐;念佛法门,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佛有余。
十八、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的脚注。
十九、不识字,有信愿,能念佛,都能往生。
二十、二十一,通途法门,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千稳万当、万不漏一。
二十二,「一照」是易,「俱了」是胜。
二十三,余门难行功劣,念佛易行功高。
二十四,「一称佛名」是易,「位超十地」是胜。
二十五、二十六,信愿念佛,上尽一形,下收一念,往生、成佛、度众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
二十七,念佛法门为一切法门之归宗结顶。
往生极乐的条件 弥陀净土再怎么「极乐」、「安乐...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 ──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作...
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 —— 慧净上人侧记 净宗法师...
念佛百问 净宗法师 目录 第一部分 有关现世利益...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净宗法师 壹、序讲 贰、正讲...
第五章 众生缘深 唯有弥陀 我们这样学下来,只要...
第八章 四种感应 四种救度 这一章很重要,对大家...
净土宗略要文 (原文) 一、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
第七章 现当二益 即是念佛 “现”是现世,“当”...
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 —— 慧净上人侧记 净宗法师...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作 者:净宗法师 出版...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