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入门 > 佛经入门 > 正文内容

《阿弥陀经》中的“少善根”是什么意思?

  作者: 牧牛法师  来源: 觉悟佛教网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阿弥陀经》中的“少善根”是什么意思?

一、少善根是什么意思?

  所谓“少善根”,依字解义即是薄少的善根,又作少善。出自《阿弥陀经》,在其它经论还未发现“少善根”一词。一般传统经论典只谈到“善根”或“三善根”,如《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善根有三种。一无贪是违贪法。二无瞋是违瞋法。三无痴是违痴法。即前所说慧为自性。如是三法是善自性。亦能为根生馀善法。故名善根。”

  依《入阿毗达磨论》所说,则是善之自性,又能作为其余善法生起的根本,按《俱舍论》的说法,此善根是指修行者入见道位时,能生无漏智的根本。

  但在《阿弥陀经》出现了“少善根”一词,什么是“少善根”?这对净土行者来说非常的重要,关系到往生净土者的必要条件问题。虽然传统净土祖师们对此都作了一些分析解释,但我们去读他们文本时,发现在解释上略有出入,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元照(1048年~1116年)所著的《阿弥陀经义疏》中认为除了持名念佛以外,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的一切善法为少善根,如《疏》云:“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

  第二种解释是元晓(617年-686年)的《佛说阿弥陀经疏》中直接解释善根即是菩提心,因为“菩萨初发菩提之心,能摄一切殊胜善根,能断恶业功德相应,是故说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从菩提心摄多善根以为因缘来解释往生净土的条件而说的。那么,菩提心以外的善法都可称为“少善根”。

  “少善根”问题而引开了整个净土法门行持者的重要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此做一个疏理。作为近代净土宗的弘扬者也可以从祖师们的诠释中寻找一些线索,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净土思想,从中吸收一些宝贵资料外也还应积极探索更为完整的解释。

二、传统净土宗行者对“少善根”的诠释

  所谓传统净土宗行者主要指的是以善导大师以及元照等的解释,如善导大师在他的《法事赞》中解释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这里有个关键词“杂善”,什么是“杂善”?这跟我们所要讨论的“少善根”相似,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是这样解释杂善:“对于他力之念佛而言,自力之诸善,谓之杂善”。也就是说除了念佛以外的一切善法,都是杂善。在善导大师看来那些随缘杂善是难于往生的,还显示说如来为众生的方便而开示了要法,那就是专心念佛,这是往生的主要原因。

  宋代的元照在其《阿弥陀经义疏》,更为明确指出“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等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不能作为往生净土的正因。那什么是多善根往生净土呢?接着就谈到“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按元照所说,执持名号是多善根,其余善法都是少善根,不能成为往生净土的正因。

  依善导大师以及元照的解释,将“少善根”认为是持名念佛以外的一切善法。而往生净土的正因——多善根,即是称名专心念佛。

三、非正统净土宗行者对“少善根”的诠释

  主要是以元晓法师的《佛说阿弥陀经疏》为主要代表,在本《疏》中直接说明往生净土的正因是发菩提心,而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能摄一切殊胜善根,而少善根是与菩提心相对的,也就是说如果发了无上菩提心,那就是多善根,就能成为往生净土的正因,除此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都是少善根,不得往生彼国。如《疏》云:“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显示大菩提心摄多善根以为因缘乃得生故。”又云:“菩萨初发菩提之心,能摄一切殊胜善根,能断恶来功德相应,是故说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元晓认为发菩提心(多善根)乃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而不可以少善根即得往生,元晓在《佛说阿弥陀经疏》依《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以及九品三辈来论证发菩提心为往生净土的正因,如《疏》云:“两卷经中摄九品因以为三辈,三中皆有发菩提心,论中唯显此文意,言大乘善根男等无讥嫌名,此意正言生彼国者,虽有九品齐因大乘发心善根,所以等无讥嫌之名也”。 元晓还引《无量寿经》的十八愿来证实善根即是菩提心,而菩提心乃是往生正因,如《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若未发大心不得生者。则应亦拣未发心,而不拣故明知不必然,不至心为至心言之所拣,故更不须拣。虽有是破皆不应理,所以然者?发菩提心既是正因,未发心者,直是无因,而非有障何须拣别,五逆谤法乃是障碍,非直无因故须拣别,是故此难无所闻也。又非生彼退菩提心,但在此间先发大心熏成种子,后时退心下地现行,良由先发大心种子不失,故得作因以生彼国,而退现行大乘之心,故生彼国取小果耳。”

  重视菩提心来分析“少善根”的问题,这可说是从整个大乘佛教思想的角度来解释的。然而也体现出净土法门之所以是大乘的理由,因为它重视菩提心的修持。这是中国传统部分净土宗行持者所忽略的。

四、结语

  传统的解释多是从净土宗本身思想来分析“少善根”的问题,但是,如果将净土宗作为大乘佛教的一面来看“少善根”,乃至整个净土宗思想也一样,必须从整个大乘佛教思想的精神及其特征,也就是用发菩提心的内涵来诠释它。因此,作为往生净土的重要条件,不可“少善根”而往生净土,应重视菩提心(假名为“多善根“)的修行,而念佛、福德等因缘可以视为是成就“多善根”的辅助资粮。

注释

  1、《入阿毗达磨论》卷上大正藏第28册第982页

  2、元照著 《阿弥陀经义疏》 大正藏第37册第361页

  3、元晓著 《阿弥陀经疏》大正藏第37册第350页

  4、善导著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大正藏第47册

  5、 同注2

  6、《阿弥陀经疏》大正藏第37册

  7、 同上

  8、 同上

  9、 同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