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入门 > 佛经入门 > 正文内容

《地藏经》导读

  作者: 黄胜常  来源: 觉悟佛教网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地藏经》导读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汉地佛教的传统中,向来是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人们对它的熟悉,不下于《阿弥陀经》、《药师经》、《金刚经》。特别遇上生孩子、死人的场合,更少不了它,连不学佛的人,也逃不过它。

作七安心?

  中国人讲究孝道,受孔孟之道的影响深,可是孔老夫子又偏不肯谈“生前死后”的事,遇上了生死大事,全帮不上忙。尤其是碰到父母或近亲逝世的时候,除了“依礼”办事,似乎对生者死者的痛苦、哀恸、恐怖、迷惘,全起不了作用,只好请老道来驱鬼辟邪。但光这样搞,似乎又现出生者的自私自利,以及对死者的不敬,这时候非请和尚来“作七”不可。要“作七”,不能只作“头七”,要从头作到尾,再寒碜,也得作个“头七”和“尾七”,才算有交代。

  “作七”干什么?超度亡魂。因不知死者生前干过什么恶事,怕他死后下地狱,或变畜生、饿鬼,这一“作七”就超度了,就安心了。

  在台湾,许多平日不信佛的死者亲属也都照“作七”不误,不作,面子过不去,怕别人指责“不孝”;作了,多买个保险也不算吃亏。

  这“作七”的传统,就和《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大有关系。而通过“作七”的机缘,使许多平日与佛教毫不相干的人,有机会进到庙宇,并和佛教的出家人打交道。这本经的影响力真不小。

  尽管这部经在中国人之间,长期地起着如此广泛的作用,但多数与它接触过的人,都不解经义,也不想真的去了解,最多只是抓住经中几句文字,根据自己的意思去解读,聊以自慰罢了。

算是何经?

  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这部经却带给他们不少的疑虑和困惑。

  这一部分人,都是曾正式学习研究过佛教经典的,还有一些爱深心思惟、关心佛门正法的护法者,如法修行的人,当然也在其中。

他们的疑惑是什么呢?

  首先,此经不提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自不属于“涅盘经典”;又绝不提智慧觉悟,也不算是“般若经典”;也不讲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及一切菩萨修行法式,当然也不能算是“方等经典”。

  本经甚至连戒定慧三学、三法印、四念处、四谛、四倒,乃至“世间皆苦”等最基本的三乘共法——佛教的基本概念,全部不提,还算得上是“佛经”吗?

  不只上述的一概不提,反而大讲鬼神之道以及人天五欲之乐,不简直是一部邪魔外道的宣传吗?

  到底是佛说还是魔说呢?

  疑惑居然是这样严重,已到了不愿提,也不敢再提的地步。为什么呢?

  只要是略通佛法的人,都知道“诽谤大乘经典”的罪过和果报,万一疑错了或判差了,就要变“一阐提”,比下阿鼻地狱还惨!

  若不疑,又怕被邪魔外道牵着鼻子走;疑了,又怕变成“一阐提”;真是伸头一刀,缩头一刀。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地,重新依正法来检视这部经,揭开捂住的盖子,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为谁而说?

  首先,我们应当搞清楚,这本经到底为谁而说?

  我以为,这部经可分为五个层次来认识,因为它是为五种不同的人说的。

哪五种人?

  一、菩萨,二、尊贵之人,如国王、大婆罗门、大长者等,三、善男子、善女人,四、鬼神,五、作恶之人。

  这五种人从本经所觉悟到的各自不同,正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

  为什么是为菩萨说的?

菩萨本愿

  这要从地藏菩萨的本愿说起。根据本经文,地藏于前昔往世,曾四次发大愿度众:

  第一次,是在师子奋迅如来座下,因睹如来相好千福庄严,为欲成就佛身及佛道,才发愿度众。亦是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第一品)

  另一次,是当小国王时,不愿成佛,而愿永度罪苦众生。(第四品)

  其它两次,都示现女人身,因母罪重当入恶趣,为救母故发度众大愿。(第一及第四品)

  是知地藏菩萨的本愿,是要度尽南阎浮提罪苦作恶众生。

  《华严经·十住品》说到菩萨最初发心的动因时,提到:“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见众生受诸剧苦,……发菩提心,求一切智。”地藏初发心愿,与此情节完全相符。

  由地藏菩萨的故事,也可看出,若值佛世,易因见佛相好而先发无上菩提心,再发度众大乘愿;不值佛世时,则多数人会因“见众生受诸剧苦”,而先发大乘愿,再发无上菩提心。

  这是因为末世众生福薄善浅,恶业罪行深重,其果报自然是“受诸剧苦”。

  本经上也两次提到:“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第六及第七品)

  在本经第九品中,佛陀把度后世罪苦恶业众生的责任,交给地藏时说:“吾即涅盘,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地藏菩萨也再三向佛陀保证:“唯愿世尊不以后世罪业众生为虑。”(第二及第十二品)

依根而度

  这一下,本经的宗趣要旨就突显出来了。

  原来这部经,是以度化释尊示灭以后的南阎浮提众生为目的,而示导菩萨当行何等方便的经典。

  既是教导菩萨的经典,当然是为菩萨说的,当然算得上是大乘经典了。所以,这部经应列入大乘方等经典。

  那为什么又是为其他四种人说的呢?

  既然选定了佛陀示灭后南阎浮提众生为度化对象,就先得“分别一切众生根”。《维摩诘所说经·第三品》中说:“当了众生根有利钝,……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

  此土众生根,大致可分四种:最上根者为大福报者,如国王、大婆罗门、大长者、大鬼王等;其次为善男子、善女人,这在末世不易找到,而且愈来愈少;再其次为一般鬼神;最下根者,就是恶业罪苦深重者。

  虽说广分为四,但因同值此时此地,他们都还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首先,就是前面提过的“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第二,“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第七品)

  第三,“然诸众生,获脱罪报,未久之间,又堕恶道……其性刚强,难调难伏……自是阎浮提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使令解脱,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业结重,永处地狱,无解脱时。”(第八品)这样看来,即使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生人天也不保险,光这“旋出旋入”四个字就够吓人了。

  这样看来,在这五浊恶世、末法时期,多数此土众生,在起跑点上是很吃亏的,根本谈不上发菩提心及大乘愿,就连发小乘愿了脱生死、修须陀洹果的福报资粮都不具足。

  因此,本经既不谈发无上菩提心,修无上佛道,甚至也不提厌离三界火宅、生死苦海的最低要求。

地藏方便法门

  本经的重点,只是提出一个慈悲善巧的“地藏方便法门”。

  这个法门就是一方面详尽描述地狱恶趣中,种种残酷、悲惨、苦痛,令作恶众生大起怖畏之心,以思急速止恶出离;另一方面,又大讲人天种种胜妙之乐,以诱导之,令其奔向光明,开始动心起念,要求行善

  这和我平日所说的一样:载重爬坡上山的列车,光靠一节车头拉,是上不去的,得至少两节车头,一个在上面拉——向往奔向光明;一个在后面推——怖畏出离黑暗。

  说到此,有些研究佛法的朋友可能会问:就算地狱之苦不虚,但人天受乐本是外道所求,在佛法中把升天列为“八难”(八种灾难——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边远地难、长寿天难、值佛前佛后难)之一,这样讲,如法吗?

不用担心,保证如法!

  如来示现解脱心路,于太子未出家时,未提一切解脱之道,即以“出四门”(见生老病死等苦及出家乐)因缘而兴叹曰:“云何众生不知怖畏?”

  可见,“知怖畏”是解脱最原始的动力。

  至于“升天受乐”一节,《大乘大般涅盘经·婴儿行品》中说:“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五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

  岂止“升天之乐”,就算声闻、缘觉二乘之法,也只不过是“方便法门”而已。同经同品又说:“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盘乐。”

  这个道理在《妙法莲华经》的第二、三、四、五品中讲得更详细清楚,此处就不再赘述。

  其实,就连大乘菩萨道的度众,也还是“方便法门”而已。《金刚经》说,先要发愿灭度一切众生,等“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以后,才见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佛陀这么作,难道不算欺诓、妄语吗?

  不算。为什么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