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合理的居家生活
一、 居家八法
“居家八法”出自《杂阿含卷四九一经》,是佛陀教导在家人过好生活,以获得现实、未来利益和安乐的八种方法。此经是佛陀为少年郁阇迦所说,通过问答的形式,为在家人提出了八项教诫;全经约八百字,简明扼要,言简义赅。
1、得今世的安乐的四法
我们看看经文开始的缘由:“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阇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现简介得今世的安乐的四法如下:
(1)、方便具足——即要学习各种知识、技能。
如经云:“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用现代话来解释,“方便具足”就是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术,从事对社会和民众有益的各种职业,如种田、放牧、办企业、经商、从政、文书、会计等,在工作中努力勤奋,尽心尽力,但不能从事违法经营活动,靠偷税漏税、卖淫、贩毒、诈骗、算命看相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谋生。
(2)、守护具足——即财物的妥善保存,不致损失。
如经云:“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守护具足。”
即要求经营者妥善保护好自己的合法财产,不令损失。不要被有权势者、强盗、小偷侵吞盗窃,还要做好防范工作,避免火灾、水灾等各种意外灾害。如有人借贷,必须谨慎从事,要了解对方人品优劣与否,对于老年将死之人,也不应予借贷;不借予奸诈、吝啬、无赖之徒。经营者本人不可沉迷酒色、赌博、歌舞伎乐,此皆导致财物损耗,家庭贫穷,故应远离。
(3)、善知识具足——即结交善友,远离恶友。
如经云:“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不守道德之人,称为恶知识。这段话就是要我们多亲近良师、结交善友,不可与欺诳、凶险、放逸的恶人来往,因为这是财物消耗的原因之一。
《善生经》也说:财产的损耗,有六种原因,即酗酒、赌搏、放荡、迷于伎乐、恶友与懈怠。
(4)、正命具足——就是在遵守法律、道德的前提下求财谋生。
正命——如法求取财物、饮食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正命具足,即经济的量入为出,避免滥费与悭吝。
如经云:“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意译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若收入不多却大手大脚,不管将来如何,只图眼前享受,那就如无花果(优昙钵),终究没有种子。浪费,无论用于那一方面,都是没有好结果的;若积财不用,就是守财奴。悭吝,被讥为饿死狗,不知自己受用,不知供给家属,不知供施作福,一味悭吝得“卢至长者”(印度一位富有而吝啬者)那样,不但无益于后世,现生家庭与社会中也不会安乐。
佛陀在《善生经》还指出:收入应当分作六份,其用途为:一份用于饮食;一份置办产业,一份储蓄,一份信贷,一份准备结婚,一份用造住宅。
如果做到了以上四条,今生就可以得到平安、财富、健康、喜乐与吉祥。如经云:“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
2、得来世的安乐的四法。
若能做到下面四条,则可以得到来世的安乐、吉祥。
如《杂阿含卷四九一经》云:“佛告婆罗门 :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1)、信具足
经云:“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魔、天、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信具足,于如来生正信,因佛为法本,佛为僧伽上首,对如来应有坚定正确的信仰。信心是“深忍欲乐,心净为性”,即深刻信解而又愿求实现的净心,这等于八正道的正见、正志。
(2)、戒具足
如经云:“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戒具足,即是守持五戒。五戒不仅是止恶的,更是行善的,如不杀生又能爱护生命。在家信徒于五戒以外,有加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的:即每月于六斋日 守五戒外,加守三戒(1)“离高广大床”;(2)、“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娼妓及往观听”;(3)、“离非时食”;
另外,六斋日期间也暂离夫妇间的正淫。有的彻底离绝男女的淫欲,称为“净行优婆塞”这八关斋戒与净行,是在家信众而效法少分的出家行,过着比较严肃的生活,以克制自心的情欲。
(3)、施具足
如经云∶“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施具足:如经说:“心离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脱施、勤施、常施、乐舍财物、平等布施”。“心住非家”,即不作家庭私产想,在家信众只有达到“心住非家”,才能成就出离心而向解脱。供施父母、师长、三宝,出于尊敬心;布施孤苦贫病,出于悲悯心。
也有施舍而谋公共福利的,如说:“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含卷三六。九九七经)。上二种,等于八正道的正语到正精进。
(4)、慧具足
如经云:“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
慧具足:即“法随法行”,自己体悟真理,又教人这样行,“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这才是“于诸众中,威德显曜”的“世间难得”者。
经云:“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
二、合理的社会生活
1、处理好六亲眷属的关系。
《梵网经》云:“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无量寿佛经》中亦云:“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毋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人在社会中,与人有相互的关系。要和乐生存于社会,社会能合理的维持秩序,应照着彼此的关系。各尽应尽的义务。
佛曾为善生长者子说六方礼,略近儒家的五伦说。善生长者子遵循印度的宗教习俗,礼拜天地四方,佛陀因此教他伦理的六方礼。六方礼,即以自己为中心,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长,西方为妻,北方为友,下方为仆役,上方为宗教师。这六方与自己,为父子、师弟、夫妻、亲友、主仆、信徒与宗教师的关系。彼此间有相互应尽的义务,不是片面的,如《长阿含》、《中阿含?善生经》详说。
六方中的夫妇,应彼此互相的保持贞操。没有君臣、兄弟,可摄于亲友中。亲友,原文含有上下的意味,近于长官与部属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友属,应以四摄 事来统摄。
“布施”,以财物或知识,提高友属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爱语”,以和悦的语言来共同谈论;
“利行”,即顾到友属的福利事业;
“同事”,即共同担任事务,与友属一体同甘苦。
这四摄是社团,尤其是领导者必备的条件,所以《杂含卷二六?六六九经》说:“以此摄世间,犹车因工(御工)运。……以有四摄事,随顺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于世间”。菩萨以四摄来化导有情,负起人类导者的责任,也只是这一德行的扩展。主人对于仆役,除了给以适宜的工作而外,应给以衣食医药,还要随时以“盛馔”款待他,给以按时的休假。这在古代社会,是够宽和体贴的了!六方中,特别揭示师徒弟子、宗教师与信徒的关系,看出佛陀对于文化学术的重视。
2、如何处理朋友关系。
世间朋友有多种多样,有贤友、诤友、亲友、仁友、德友、挚友、善友、慈友、悲友,此数者为良友;另有邪友、佞友、贪友、假友、怨友、害友,此数者为恶友。良友是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四分律》卷四 一)。
良友的标准,依《尸迦罗越经》讲,必须具足五个条件:
一者见作罪恶,私往屏处谏晓诃止之。意谓见友人作罪恶之事,能暗中于无外人处,劝阻他,开导他,诃责他,使不作恶犯罪。
二者小有急,当奔赴救护之。意谓见友人稍有急难,能立刻前往救护,使不受害。
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意谓为朋友保持秘密,不传播朋友的隐私。
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意谓自己有了贵重的东西,能方便随分地分给朋友一些,不独占。
《善生经》中把良友分为四种,并详述了各自的特征。四良友是:
一者同苦乐之友。
其特征是:(1)、施之以己所宝(把自己珍爱的东西施舍给友人);(2)、施之以妻子利(把对妻子儿女有利的东西,施舍给友人及其妻子儿女);(3)、施之家所有;(4)、言忠为忍言(为人宽忍,说话忠信)。
二者利相摄之友。
其特征是:(1)、彼私不宣(不宣扬友人之隐私);(2)、已私不隐(不隐瞒自己的缺点、过错);(3)、面说善言(说人好话);(4)、还为弭谤(为人清除谤言,爱护友人的名节)。
三者与本业之友。
其特征是:(1)、以利业之(以财物帮助友人成就事业);(2)、以力业之(以行动帮助友人成就功业);(3)、纵欲谏之(当友人放逸时,就劝谏他);(4)、以善养之(用良好的德行来佐养友人。)
四者仁愍伤之友。
其特征是:(1)、教劝竖立以成其信;(2)、成其戒;(3)、成其闻;(4)、成其施。意谓用佛法教劝友人,树立正信,净持戒律,具足正念,成就布施等善行。
《善生经》亦把恶友分成七类。这七类恶友及其特征是:
一者畏伏亲之友。
其特征是:(1)、先与后夺;(2)、与少望多;(3)、畏故强亲(因为畏惧而来亲近,非真亲近);(4)、为利故亲(为捞好处而来亲近)。
二者美言亲之友。
其特征是:(1)、善恶斯顺(不分善恶,一味顺从,没有原则);(2)、有难舍离(见有困难相舍而去);(3)、外有善来密止之(见有善好之事从外来临,暗中作梗,阻止善缘善事之成就);(4)、见有危事便排挤之(在危难之中,不仅不援救,反而落井下石,尽力排挤)。
三者敬顺亲之友。
其特征是:(1)、先诳(事先大言不惭,骗取信任);(2)、后诳(事后大言不惭,夸饰于人);(3)、现诳(当面大言不惭,以求赏识);(4)、见有小过,便加杖之(表面敬重人家,可是见人家有小毛病,便大加指责和批判,无慈爱心)。
四者邪恶亲之友。
其特征是:(1)、饮酒时为友;(2)、博戏时为友;(3)、淫逸时为友;(4)、歌舞时为友。
五者邪教之友。
其特征是:(1)、以杀生之事劝化人;(2)、以盗窃之事劝化人;(3)、以淫邪之事劝化人;(4)、以欺诈之事劝化人。
六者面爱之友。
其特征是:(1)、说人往短(揭人家过去的隐私);(2)、阴求来过(暗中探寻或窥 视别人的过错);(3)、与之不宝(把没有价值的东西赠给对方,虚情假意,以求得别人的好评价);(4)、欲人有厄(希望人家有难有厄,诸事不顺)。
七者言佞之友。
其特征是:(1)、宣人之私;(2)、自隐其私;(3)、面伪称善(心里嗔毒,表面上都装好人);(4)、退则兴诽(当面说好话,背后诽谤人家)。
除《善生经》之外,《佛说孛经》中亦谈到朋友交往的问题,它把朋友分为四类,云:“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则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璧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以上对良友与恶友的划分与界定,连同前面对好夫妻与劣夫妻的说明,都可看作从正反两个方面,教导我们如何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些,既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正道,亦是我们摄受众生的方便法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若能依法而行,必能自如地摄受父母,而有一个深厚的亲子关系;必能自如地摄受妻子和丈夫,而有一个温馨的夫妻关系;必能自如地摄受友人、同道,而有一个良好的朋友关系;必能自如地摄受与自己交往的每一个人,而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那时,我们要用佛法感化世人,用佛法庄严众生,庄严国土,就不困难了。
三、财富篇
1、创造财富
财物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人要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既不能富有到引人起歹念,也不能穷到人人都怕的地步。事实上,人人都希望有安乐富有的经济生活。在佛教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金钱就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钱财可以使人犯罪,也能利人,做种种好事,最重要的是要有用钱的。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
因此,佛教主张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的三个原则——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
正当的职业:赚钱应该用正当的方法,合法合理,用自己的体力、技能、、资本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不可以违法和不道德的途径来赚钱。现在不少人为了发财,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凡此种种,均为佛教反对。
此外,佛陀也提醒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即:世间财物为国王、盗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以其不能独用,故无须强求,更不必当守财奴。《大智度论》卷十一云:“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终有散坏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
事实上,除了金钱之外,家庭和乐、身心健康、好友相提携等,都是人梦寐以求的财富,这些都要透过、慈悲、明理、勤劳等性格来成就,这些无形的财富不仅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人受用,还可以大众受用,这是佛化家庭满人间的延伸,每个人不会只求自身、自家的安乐,而是求全人类的安和乐利,正是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
2、谈谈惜福的问题。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如佛经所言:“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着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俗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以今日社会的繁荣富足,是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段时间。虽然社会上有贫富差距,但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可以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开拓前途与发展,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珍惜现有的环境呢?
古人有谓:“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兵火)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幸福之事过后方知,除了徒增悔恨与追忆外,于事何补?我们何不珍惜现在,果能一念知足,约束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当下即是乐土。
以社会现象来说,两极分化,劳资抗争,动辄暴力相向;以个人生活来说,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攫取占有,无所不用其极。有了金钱以后,竞相奢侈豪华,追求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造作恶业,趋向自我毁灭之途。这是世人的“共业”——共同造作的恶业。有了恶业之因,未来必将承受恶果。
在“一切向钱看”的唯一目标下,卖假药,制假酒,贩卖人口,只要有钱可赚,没有不可为之事。
二十年来,全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沿海都市,如深圳广州等处,一席酒宴,动辄人民币万元至十万余元;甚至于普通城市,饭店宴客,菜肴要多到一半以上的菜无人动筷子,才叫做“有面子”。这些人忘记了1960年后的大灾荒年代,多少农村大半的人被饿死;“十年浩劫”期间,多少人又过的是什么生活?甚至于九十年代以后,西部地区、落后地区百分之七十的人,年收入只有七八百元人民币,这不正是“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的写照吗?纵然别人痛痒,与我无关,那么这些挥霍无度的人们,自己以往在饥饿边缘挣扎的日子,也全然忘记了吗?人之健忘,为何一至于此?
惜福、惜福,如何惜福呢?
以人类社会中有善根有良知的人,心灵还没有完全物化的人来说,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
以知足而言,人生也有涯,而欲望无穷,如果不能约束欲望,任由欲望放纵扩张,攫取追求,这不是惜福,而是取祸。老子谓:“祸莫大于不知足”,无奈世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是以“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社会上有太多的“欲望膨胀”之人,在创业过程中盲目扩充,永无止境,终至于像吹橡皮泡似的,吹的过了头,“啪”的一声一切粉碎。无尽止扩充的后果,那么如果有“悔吝之咎”,也就不算是意外了。
世人生活的奢俭,其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吃饭的最低目的是为了果腹,最高的目的是为了适口——满足口腹之欲。穿衣是为了蔽体(当然也包括身份与美观的条件),但如果像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似的,拥有四千多双鞋子,那就奢侈的离了谱。
古人说:“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一张卫生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果然有此种观念,自然就知道惜福。
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我们要珍惜这果报,继续造作善业,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以前生福报的资源,作为今生造作恶业的条件,那来生就与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有分了。
四、娱乐篇
娱乐和运动,可以使人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情绪。特别是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容易引发身心疾病,因此,保持身心健康,便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必要任务。
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最有助于健康的力量。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这样不仅食欲好,睡眠香,而且头脑敏锐,精力充沛。
“世人欲识卫生道,
喜乐有常嗔怒少,
心诚意正思虑除,
顺理修身去烦恼。”
——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要患得患失,不为名利而争,不为琐事烦恼,要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白的品质。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只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身心平衡,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延年益寿。
(1)、音乐
终日工作而没有娱乐的人,不独生活枯涩无味,而且精神上难免有不愉快的感觉。不愉快的人,对于事业和健康有很大的障碍。固然,刻苦耐劳的精神是可佩服的,但是超过相当的限度,对于身心两方的健康却是极大的危害。
正当的娱乐最普通的,要算音乐了。《百缘经》载:“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各自庄严,作唱伎乐。见佛入城,便作供养,以此功德,一百劫不堕恶趣”。用音乐来赞美三宝,演说十善,这些所唱的歌音,是菩萨行的事业之一。
(2)、运动
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当自己的情绪郁闷、苦恼时,或激动、盛怒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打打球或散散步,这样,不良情绪就会缓解或消失。
(3)、花艺
在庭院中倘有余地,宜筑一所花坛,栽种各种花草,假使地方狭窄,在阳台上栽些盆景,也能起到陶冶精神的作用。种植鲜花,芬芳馥郁,香气袭人,可以供佛,可以赏心,朝夕临对,岂不怡然快乐么?花草有益卫生,植物在日里靠日光的力量,能够吸收空中的炭酸气,能够变化浊气,使人常得清气的接济,而获呼吸舒畅、血液清洁的利益。所以家庭中宜栽种花草,市街路旁应该栽种樱桃、杨柳、梧桐等树木,市镇上应该开辟公共的花园。
(4)、培养广泛的兴趣,自寻其乐。
绘画、摄影、书法、雕刻等爱好,可以培养人们发现美、欣赏美,陶冶情操、缓解工作压力,充实个人的业余生活;还能修身养性,培养自身的内在气质和涵养。
在心情不佳时观赏一场相声或哑剧,常可使人捧腹大笑、精神振奋;或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紧张和苦闷也可减轻,并随之消除。如果你遇到烦恼、郁闷不结时,你可以试着做平时喜欢做的事,如你喜欢音乐,此时不妨去欣赏音乐;如果你喜欢运动,则可打打球,游泳或登山,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绮丽多彩,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怀抱中,那水秀山青的自然环境,会使你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一切忧愁烦恼皆可消散,寄情山水,可净化心灵。
(5)、反对不健康的娱乐活动
佛教提倡正当娱乐,反对有违道德、法律及不利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麻将赌博、酗酒、色情娱乐等。这些有害无益的娱乐,只会徒增烦恼。譬如小儿舐刀头的蜜,不晓得有割舌之患一般。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沉溺于麻将赌博之中的民族,将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古人云:“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年轻人最好不要打麻将,因它会搓掉我们金色年华,令我们玩物丧志、不思进取。
其它如玩电子游戏等,也不宜化过多时间,以免着迷上瘾,成为现代“电子鸦片”的俘虏,青少年尤其应该警惕!
佛法与婚姻 释了幻 著 (扉页) ● 佛陀出世,本...
第一章 佛教的婚姻观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
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 居家事父母,治家养妻子, 不...
第四章 学佛的婚姻误区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第二节、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 一、新世纪...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
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家庭篇】、...
第二节、佛经中关于人类、婚姻起源的记载 婚姻家...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 —、孝敬老人 1、孝...
第三节、合理的居家生活 一、 居家八法 “居家八...
第二节、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 一、新世纪...
第三节、家庭与社会 学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解脱道...
第四章 学佛的婚姻误区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第二节、出家与在家 一、追求无性婚姻的误区 学...
第三节、消极与积极 一、消极的误区 在一般人的...
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
第二节、在家学佛的模范人物 在家易行菩萨道。...
第三节、菩萨道与现代社会 欲度化众生,自己须先...
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家庭篇】、...
后 记 《佛法与婚姻》一书,从构思到完成,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