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基础读物 > 佛教的法器 > 正文

第一章 总论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佛教的法器  时间:2020-08-18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此类法具,为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之器具,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即古代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梵网经》卷下中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
  十八物于各经论中所指亦稍有不同,一般所说十八物是指,一、杨枝;二、澡豆;三、大衣;四、七条衣;五、五条衣;衣、瓶;七、钵;八、坐具;九、锡杖;十、香炉;十一、漉水囊;十二、手巾;十三、刀子;十四、火燧;十五、镊子;十六、绳床;十七、经律;十八、佛菩萨像。
  在《摩诃僧祇律》中说:“随物者,三衣、尼师坛、覆疮衣、雨浴衣、钵、大犍稚、小犍稚、钵囊、浴囊、漉小囊、二种腰带、刀子、铜匙、钵支、针筒、军持、澡罐、盛油皮瓶、锡杖、革屣、伞盖、扇及馀种种所应畜物,是名随物。”
  而在《百丈清规》所列,则有三衣、坐具、偏衫、裙、直裰、钵、锡杖、拄杖、拂子、数珠、净瓶、滤水囊、戒刀等道具。
  以下简要介绍之:
  (1)齿木(dantakastha):即杨枝,清洁口腔之木片。
  (2)澡豆:指由大豆、小豆、碗豆等磨成的粉末,为沐浴、洗涤时所用。
  (3)三衣:指僧伽梨(sanghati,大衣)、郁多罗僧(uttarasanga,上衣)、安陀会(antarvasa,内衣)等三种衣。
  (4)瓶:指军持(kumdika),即水瓶,盛水供洗涤及饮水之用,又有分装饮用水之“净瓶”与洗手用之“触瓶”之分。
  (5)钵(patra):又称应量器,为比丘乞食盛装食物的用具。
  (6)坐具(nisldana):即尼师坛,指坐卧时敷陈于地上或床上的垫布。
  (7)锡杖(khakkhara):头部挂镮的杖,步行时,镮振动出声,以警策路上的虫类,或于施主家门口托钵时,以振锡代替敲门。
  (8)香炉:炷香招请诸佛的器具。
  (9)漉水囊(parisravana):又称滤水罗、漉囊或漉袋,指用于滤过水中之虫的布囊。
  (10)手巾(snatra-sataka):拭手的布,也包括拭面巾、拭身巾、拭脚巾等。
  (11)刀子(sastraka):即戒力,供裁衣、剃发、截爪之用的刃物。
  (12)火燧:打火的器具。
  (13)镊子(ajapadaka-danda):拔鼻毛或拔刺的用具。
  (14)绳床:绳制的床,便于安坐禅观。
  (15)经:佛所说的经典。
  (16)律:即戒本。
  (17)佛像。
  (18)菩萨像:为供养而随身携带之。
  其中,小乘比丘仅用六种,即三衣、钵、坐具、漉水囊,此六种通称比丘六物。到了中国的禅宗,禅师更是通身手眼,随手拈来,锡杖、拄杖、戒刀、净瓶等,无一不可成为悟人学人之道具,也传下许多精采的公案。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