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维摩诘经》、《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经》。三卷,十四品。姚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传入,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
维摩,是人名,梵名 Vimalakirti。音译毗摩罗诘利帝。又作毗摩罗诘、维摩诘、无垢称、净名、灭垢鸣。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中印度毗耶离城的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是本经的中心人物,故称《维摩经》。又本经旨在阐说维摩诘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
本经是基于般若空的思想,以阐扬大乘菩萨的实践道,说明在家信徒应行的宗教德目。全经以在家居士维摩诘为中心人物,透过其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的方式,宣扬大乘佛教真理。本经约成立于西元一世纪顷,是继《般若经》后,初期大乘经典之一,在印度即已盛行,且《大智度论》等诸论典皆常引用之;在我国更是广被传译、诵持。兹就各品大意略述如次:
一、佛国品
本品主要叙述毗耶离城长者子宝积与五百长者子共献宝盖供养佛陀,佛陀以威神力,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如来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宝积目睹此佛国瑞相,欣叹佛德,发菩提心,并请佛陀说示如何庄严佛国净土。佛陀为说直心、深心、菩提心、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等是菩萨净土。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舍利弗闻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却见此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不净之相,于是生起佛陀因地修行时,心岂有不净的疑惑。佛陀为释其疑,以盲者不见日月为喻,说不见佛陀成就庄严的净土,是众生自己罪障故,非如来过咎。并以足趾按地,示现国土清净,使在会大众共见共闻而发无上菩提之心,得法眼净,乃至漏尽意解。
二、方便品
方便又作善权、变谋。对真实法而言,方便是为诱引众生入于真实法而权设的法门,故称为权假方便、善巧方便。也就是佛菩萨应众生的根机,而用种种方法施予化益。
吉藏大师《维摩经广疏》卷二载:“梵音称沤和拘舍罗,此云方便胜智。方便是善巧之名,胜智为决断之称。但权巧有三:一、身权巧,适物现形;二、口善巧,随机演教;三、意善巧,妙穷病药。”
本品首叹维摩诘的根本德,即: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得诸总持,获无所畏,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得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故为诸佛之所叹美,人天之所恭敬。此表自利。
次叹方便德。谓维摩诘虽已成就如此大菩萨功德,然欲度人故,以善方便住于毗耶离。其方便德如下:
□行六度。如经云:“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示有六种俗欲而常修戒、定、慧无漏之法。如经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示同四种邪行,度人自守,咸轨于正。虽为一切人所恭敬供养,奉为最上,而能不生骄慢,执持正法,摄诸长幼。如经云:“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虽现身为实业家、外交家、法律家、政治家、演说家、教育家,而能随处开导,饶益救护。如经云:“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入诸婬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上述是维摩诘示居毗耶离和光同尘的方便。
□随类现尊贵身以为主导。如经云:“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即四天王),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此中,人道有八应,天道有三应,类于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此表利他。
次以方便现身有疾而兴教化。世间众生因不觉妄动而有病,维摩诘以大悲方便而示疾,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观身无常:说色身是无常、是苦,是众病所集,无足依怙,并以聚沫、泡、焰、芭蕉、幻、梦、影、响、浮云、电等十喻,以明人人自身无常及苦的谛理。
□观身无我:以地、火、风、水、四大假合、当体全空、如草木瓦砾、风力所转等八喻,明身无主、身无我、身无寿、身无人、身不实、身为空、身无知、身无作的谛理。
□观身不净及苦:以身如毒蛇,说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及说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以明诸苦患。
□明法身所由生,并劝发菩提心。如经云:“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弟子品
从破众生病次第来说,《方便品》是破凡夫病,《弟子品》是破声闻病,《菩萨品》是呵大士病。
本品叙述佛陀派遣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须菩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罗、阿难等十大声闻弟子往诣维摩诘问疾,诸大弟子并五百弟子各述往昔被维摩诘呵斥的经过,而推辞不往。
四、菩萨品
前品佛陀派遣弟子问疾,个个辞而不往,因此,佛陀又差弥勒、光严、持世、善德等四位菩萨前往问疾,诸菩萨也各述前缘而辞赴。
据吉藏大师《维摩经广疏》卷四载:“此品来意,有五因缘:一者命之次第,前则命小乘,今次命大士;二者破病前后,上破小迷,今呵大执;三者欲具显净名之德,小乘不堪,未足彰其道高,今大士辞让,始显其德远;四者欲彰文殊之德,声闻不堪,菩萨惮往,而文殊独能击扬者,则知位超大小,处众独尊故也;五者欲述昔法,以利今会。”
五、文殊师利问疾品
本品首叙佛遣文殊问疾,文殊受命率众入城问疾。次述文殊入维摩室,宾主相互问答。
□问答疾因:文殊传佛意旨后,自问维摩三个问题,即:“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先答文殊所问“其生久如”问题,谓“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次答“云何灭”,谓“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不病,则我病灭。”又答“何所因起”,谓“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问答室空:文殊以维摩室空,又提出诸问,如:“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以何为空”、“空何用空”、“空可分别耶”、“空当于何求”、“六十二见当于何求”、“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维摩则随问随答,即:“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以空空”、“以无分别空故空”、“分别亦空”、“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者”。
□问答疾相:文殊接着究问维摩的疾相及与身心、四大的合离。维摩谓“我病无形不可见”、“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是病非地大,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问答如何慰喻有疾菩萨:文殊向维摩诘请问慰喻他人疾病的方法;维摩诘明示应“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问答有疾菩萨如何调其心行:前文所述他人的慰喻,只是一种助力,最重要的,还是须要自己内心善自调伏,疾病方可痊愈。因此,文殊问:“有疾菩萨如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先答以有身始有病的道理,次教之观我空、法空、我法俱空、空空,观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离爱见覆,解偏着缚;离调伏、不调伏心二边,而行菩萨行,以调伏其心。
末后,与会诸天子因闻法得益,身心清净,皆发菩提心。
六、不思议品
不思议,是指不可思虑言说的境界。主要是用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的境地,与智慧、神通力的奥妙。
本品所说的不可思议,是维摩诘神力所示现的菩萨净土果报,舍利弗乍入净名丈室,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便生起“当于何座”的着相念头,而遭净名诃责,谓“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并示理遣情,为说求法者应有的态度。于是众中有五百天子闻法得法眼净。
其后,维摩诘显不思议神通力,向东方须弥灯王佛借三万二千师子座,此座高广严净,其室广博,悉皆包容,无所妨碍。维摩诘于是由此不思议事,讲说八种无碍,即:
□大小无碍:芥子纳须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动静无碍: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河沙世界或还置本处,其中众生不觉不知。
□延促无碍: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延七日为一劫;不乐久住而可度者,促一劫为七日。
□一多无碍:菩萨能把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也能把一切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
□依正无碍: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
□业用无碍:菩萨能性相融通,所以风不碍于身,身不碍于风,火不碍于腹,腹不碍于火,因此能吸入风火而身无损害;又菩萨能手擎一佛土至十方世界,就如同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
□应现无碍:菩萨随机说法,现作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帝释身、梵王身、世主身、转轮圣王身,度化众生。
□法音无碍:菩萨能将十方世界所有众声,变作佛声,演出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
七、观众生品
前品所现的不可思议事,是为了成就众生,本品叙说不可思议的教法,观众生如幻人、水中月、镜中像、热时焰、呼声响、空中云、水聚沫、水上泡等,离众生相,证得人空。其次说明行寂灭慈、不热慈、无诤慈、不二慈、坚固慈,及行悲、喜、舍,不着法相,证得法空,妙解自在。又各以六番问答菩萨根源,说明修道用心的根本;以六番问答众生根源,说明诸法生起的根本。
前文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末后则以天女散花,乃至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事,证明诸法无别,心、佛、众生平等的真理。此段文,就是世俗词章家、戏曲家所描述的天女散华一场的事实因缘,也是全经的奇观。
八、佛道品
大士发心有二种:即上求佛道及下化众生。上品明度众生,本品则说求佛道。其内容主要有三部分,即:
□明佛道:文殊问维摩诘“如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谓“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所谓非道,是指五无间、地狱、畜生、饿鬼、色、无色界、贪、瞋、痴、懈怠、谄伪、憍慢、声闻、辟支佛、贫穷、形残、丑陋、老病、涅槃等,都是非佛道。虽是非道,而能得其通达,就是佛道。
□明如来种:维摩诘反问文殊“何等为如来种”,文殊谓有身、无明、有爱、贪、瞋、痴、四颠倒、五盖、六入、七识处、八邪法、九恼处、十不善道、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都是佛种。
□辨眷属:普现色身菩萨问维摩诘世间的眷属资具如何,维摩诘却以出世间的眷属作答,使众生因迹悟本。维摩诘以智度、方便、法喜、慈悲心、善心、六度、四摄为佛法眷属;以总持、无漏法、觉意、解脱、八解五通、大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惭愧、深心、四禅、多闻、甘露法、解脱味、净心、戒品等为佛法资具。维摩的回答,正明佛国主伴交彻,因果圆融,无障无碍,非自非他,此正是大乘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九、入不二法门品
不二法门,是指超越相对、差别的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也就是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
本品中,诸菩萨各说生、灭;我、我所;受、不受;垢、净;动、念;一相、无相;菩萨心、声闻心;善、不善;罪、福;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槃;尽、不尽;我、无我;明、无明;色、色空;四种异、空种异;眼、色;布施、回向一切智;空、无相、无作;佛、法、众;身、身灭;身、口、意善;福行、罪行、不动行;从我起二;有所得相;闇、明;乐涅槃、不乐在世间;正道、邪道;实、不实等三十一种不二法门。文殊谓“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能悟入不二法门;而维摩诘以默然无言彰显不二法门,文殊叹为真入不二法门,所谓“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者即此。
本品中的三十一位大士的说法是以言显道,文殊的说法是遣言显道,而维摩诘居士的默然是无言显道。维摩默然,实显佛说无法可说的真旨。
十、香积佛品
本品叙述舍利弗念食,维摩诘自化作菩萨往诣上方众香国香积佛处请佛余食,欲借此在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令乐小法者,发大菩提心,弘扬大道,亦使香积如来的圣号普闻于娑婆世界。众香国九百万菩萨与化菩萨同往娑婆世界,化菩萨以满□香饭分与大众,众会悉饱。天、人、声闻、菩萨食此香饭,身安快乐,毛孔皆出妙香。
众香国土众生鼻根敏利,香积如来不以文字说法,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化,释迦牟尼佛以刚强之语调伏众生,即:行邪行,得恶果;行杀生、偷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贪嫉、瞋恼、悭吝等恶行,得恶报。
众香国菩萨赞叹佛陀在娑婆世界的大悲度生,及诸菩萨的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维摩诘听了众香菩萨的赞美,则说在娑婆世界的菩萨由于有十事善法,其一世饶益众生,胜于众香国菩萨百千劫修行。又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十事善法是:
□以布施摄贫穷。
□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瞋恚。
□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
□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八法是: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
□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十一、菩萨行品
本品主要说明菩萨的法门无尽、愿行无边。初明“佛陀于菴罗树园说法,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的瑞应;次说维摩诘、文殊及与会大众来至佛陀所住的菴罗树园闻法;次由阿难闻香,而有香饭佛事的问答,及佛陀广显一切佛事。
众香世界菩萨于闻佛赞叹菩萨的一切功德难以思量后,心生悔责,向佛陀请法,佛陀为说示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尽无尽解脱法门,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散花供养,作礼还归众香国。
□不尽有为
□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
□于四摄法,常念顺行。
□护持正法,不惜躯命。
□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求法不懈,说法无□。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不轻未学,敬学如佛。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
□行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不坏威仪法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
□不住无为
□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
□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十二、见阿□佛品
本品首先叙说维摩诘的念佛法门。从佛陀与维摩诘的问答中,可知佛身不着有相,不着无相,不落二边,不可以言说分别,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是观佛,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次说维摩诘取净佛国以摄有缘。由舍利弗问维摩诘“于何没而来生此”为发端,佛陀为说“出阿□佛国”(即妙喜国,佛号无动),开迹显本,使与会大众恭敬尊重,知道维摩诘是为利益众生而舍乐入苦。次命维摩诘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大众,令大众见妙喜国依正二报的庄严,而修学净行,净佛国土,乃至发愿往生妙喜国土。
本品末后并叹此经具六益,即:
□闻此经得善利益。
□手得是经,得法宝藏益。
□读诵、解说、如说修行,得诸佛所护念益。
□书持此经者,得佛同居益。
□闻此经随喜者,得趣向佛慧益。
□为他人说此经者,得受佛菩提记益。
十三、法供养品
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此品称法供养,是说以法供养于佛。本品首先由帝释称扬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的功德利益,并发愿供养给事,亦与眷属同受佛法。次由佛陀说示受持、读诵、供养本经者,就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其所修福德不可限量。并自述护法本事,以明诸供养中,法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
十四、嘱累品
本品是佛陀以三大阿僧只劫所修的不可思议功德之法,专咐嘱弥勒菩萨,嘱累其弘通流布,次又再嘱累阿难,令之受持,广宣流布。
维摩经的理想世界 人间净土
依据《维摩经》所指的理想世界,这是人间净土,这种人间净土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今列举四点来作说明:
□是心净土净的世界
在本经里,舍利弗尊者曾经怀疑佛陀的国土不净,于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珠宝,无量庄严,大地金色,整个世界都变成清净庄严的国土。佛陀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心里的娑婆世界。”
舍利弗就问佛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的娑婆世界,与您所见的不同呢?”
佛陀举例回答说:“天生的瞎子,从未见到太阳、月亮,但不能说没有太阳与月亮,而是应该怪自己的眼睛有了毛病。”因为这是我们众生心里有了毛病──妄想执着,所以我们的生活见解就不一样了。
从唯识的观点来说,在不一样的业感之下,所见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水,饿鬼见到水,就像脓血一样;鱼虾见到水,就像窟宅一样;天人看到水,就像琉璃一样;我们人看到水就是水。
佛陀更举例说,诸天人在吃饭的时候,由于福报不同,所以见到饭食的颜色,也有种种的不同。
至于人,即使是自己的大便,还会嫌它臭不可闻,但若是一只狗,却会把它当作是珍馐美味。这与吃素的人只要看到鱼虾,就觉得腥臭难闻;吃荤的人,却吃得津津有味,是同样的道理。又例如:有的人生活在华屋大厦里,心里还觉不安;有的人生活在茅草屋里,却觉得快乐无比。所以我们知道,心里的清净,可以使外境也随之清净,故此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是大小互融的世界
在佛教里,一说到小乘的人,就说是自私自利;说到大乘的人,就说是觉世济民。其实在《维摩经》里,大小乘是可以互融的。就以维摩居士本身来说,他是一位在家的学佛居士,但是他时时奉持沙门净戒,并做度生工作,沙门净戒是属于小乘的,而度生工作却是菩萨的事业,这就是大小互融的地方。
这位维摩居士,在本经中形容他是“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不但是大小互融,而且是世出世间一如的圣者。
□是无量方便的世界
维摩居士在这个世间,奉行佛道,有无量方便的法门。他和世俗的人一样,开商店、做生意、种田耕地、赚钱,但是金银财宝在他手中,一点也没有妨□,他身带金钱,到各种不同的场所,随缘方便的度化众生。他不但进入赌场,而且还到酒家,其目的是要度化这些喜欢喝酒和赌博的人走向清净的佛道。所以,维摩居士就是以这样无量的方便,度化众生,使得这个世界成为净化的人间净土。
因此,你穿好的衣服,维摩居士也跟你一样穿好的衣服,其实,他并不执着好的衣服,而是用佛陀的慈悲法衣,来庄严他的身相。又你吃饭,他也跟你吃饭,但是,他对饮食,无贪无瞋,因他早已以禅悦为食。他示现生病,而利用大众为他看病时,为大家说法,可说是运用了种种方便的法门来度化众生。
□是不二法门的世界
我们在生活里,把好和坏,分得很清楚,并把有和无、生和死也分得很清楚。所谓不二法门的世界,是生死、善恶、因果都是不二的。
我们现实的世界,“有”的时候很欢喜,“无”的时候很悲伤,但是在本经里的世界,有和无都是一样的,“有”的世界固然很好,“无”的世界更好,因为如果是无,就可以无限无量。另外,我们认为善的是好,恶的是坏,但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的固然是好,恶的他也把它当作是一个借镜,此即所谓逆增上缘,恶人有时也能是一个善知识。
我们在生的时候,健康、生存,都认为是很快乐的,到了老的时候,就认为很悲伤。而本经里所说,生固然好,死也并不可悲,因为人,没有真正的死;死,只是肉体的分段生死,真正来说,生与死,并无差别的,一而二,二而一,死了以后,还要再生,但若能识得清净自性,则死又何曾死?生又何曾生?
《维摩经》里理想的世界,启示我们的是如何加强心理的建设,也启示我们从人格上去升华,从内心里去净化。
《维摩经》里佛教理想的世界就是人间的净土。
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现存有三。除鸠摩罗什的译本外,另有: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卷。三国时代吴支谦译。是现存最古的汉译本。
□无垢称经。又称《说无垢称经》。六卷。唐代玄奘译。
现存的三种译本,其经文结构及义理大致相同,然亦略有出入,例如第一品的赞佛偈,支谦译本为十颂,罗什译本为十八颂,玄奘译本为十九颂半。若论翻译的精确程度,则以玄奘本为冠。若论译文的巧致,则属罗什本,其译笔流丽,被推为古来佛典文学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而诸译本中又以罗什所译流通最广。本经亦有西藏译本,收于西藏大藏经佛说部的经集中,另有以西藏译本为底本的满蒙语译本。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九册、《碛砂藏》第九册、《龙藏》第三十二册、《卍正藏》第十五册、《大正藏》第十四册。主要注疏有:
□维摩经注 十卷 姚秦.僧肇注
□维摩经文疏 二十八卷 隋.智顗撰
□维摩经玄疏 六卷 隋.智顗撰
□维摩经义疏 六卷 隋.吉藏撰
□维摩经略疏 五卷 隋.吉藏撰
□维摩经义记 八卷 隋.慧远撰
□维摩经疏记 三卷 唐.湛然述
□试据本经绘出人间净土的蓝图。
□“维摩一默”说明什么?
□《观众生品》中的天女散花一文,有何重要性?
□试举例说明八种无碍。
□试述维摩居士的方便行。
□何谓道场?
□如何求法?
□如何通达佛道?
□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试述出家的意义。
《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四卷十九品,北凉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
《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又称《遗教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
《圆觉经》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本...
《盂兰盆经》 《盂兰盆经》,又称《盂兰经》。一...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
《大乘大义章》 《大乘大义章》,又称《大乘义章...
《万善同归集》 《万善同归集》,三卷(或六卷)...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略称《西域记》...
《佛国记》 《佛国记》,又称《高僧法显传》、《...
比丘尼传 《比丘尼传》,又称《尼传》。四卷。南...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朝道宣(59...
《弘明集》 《弘明集》,十四卷,南朝梁僧佑律师...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梁传》...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共五卷,南北朝...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