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基础读物 > 佛经典籍简介 > 正文

《高僧传》

佛经典籍简介  时间:2021-08-18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梁传》。十四卷。梁代慧皎(497-554)法师着。师上虞(浙江)人,住会稽(浙江绍兴)嘉祥寺。学通内外,博究经律。春夏二季以弘法为务,秋冬则潜心著作。着有《梵网经疏》、《涅槃经疏》等。
  全书收录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凡四百五十三年间,二百五十余位高僧的传记。(若加上旁出附见者,则约有五百人。)本书撰述时间之长及立传者人数之多,不但是前所未有,更是了解中国初期佛教的基本文献。

  全书以科分类,计有十科,十四卷。其中第十四卷是作者自序及本书总目录,卷末附有王曼颖与释君白(慧皎之号)二人往返的书信两篇。各科内容概述如次:

    一、译经科

  记载从事译经事业的高僧事迹。有摄摩腾、竺法兰、安清(世高)、支楼迦谶、昙柯迦罗、康僧会、维只难、竺昙摩罗刹、帛远、帛尸梨密、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僧伽提婆、竺佛念、昙摩耶舍(卷一)。鸠摩罗什、弗若多罗、昙摩流支、卑摩罗叉、佛陀耶舍、佛驮跋陀罗、昙无谶(卷二)。释法显、释昙无竭、佛驮什、浮陀跋摩、释智严、释宝云、求那跋摩、僧伽跋摩、昙摩密多、释智猛、□良耶舍、求那跋陀罗、求那毘地(卷三)。

  经典的传译,对佛教在我国的弘传,有很大的功劳。如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西域,而有摄摩腾与竺法兰怀道来化,传法宣经,在中国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译出中国的第一部经典──《四十二章经》。至安清、支楼迦谶、康僧会、竺昙摩罗刹(竺法护)等,则异世一时,继踵弘赞。其后鸠摩罗什,历游中土,备悉方言,是中国佛教伟大的译经家,与唐朝玄奘大师先后辉映,照耀中国佛教史。又西行求法的法显,历尽艰危,携回大量梵本佛经,与佛驮跋陀罗共译《摩诃僧只律》等经典。


    二、义解科

  义解,谓善解如来所说诸经的甚深法义。本科所载都是通达佛法义理,弘化济众的高僧。如卷八说:“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四辩庄严,为人广说,示教利喜。”有朱士行、支孝龙、康僧渊、竺法雅、康法朗、竺法乘、竺潜深、支道林、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竺法崇、竺法义、竺僧度(卷四)。释道安、释法和、竺僧朗、竺法汰、释僧先、竺僧辅、竺僧敷、释昙翼、释法遇、释昙徽、释道立、释昙戒、竺法旷、释道壹、释慧虔(卷五)。释慧远、释慧持、释慧永、释僧济、释法安、释昙邕、释道祖、释僧□、释道融、释昙影、释僧叡、释道恒、释僧肇(卷六)。竺道生、释慧叡、释慧严、释慧观、释慧义、释道渊、释僧弼、释慧静、释僧苞、释僧诠、释昙鉴、释慧安、释昙无成、释僧含、释僧彻、释昙谛、释僧导、释道汪、释慧静、释法愍、释道亮、释梵敏、释道温、释昙斌、释慧亮、释僧镜、释僧瑾、释道猛、释超进、释法珍、释道猷、释慧通(卷七)。释僧渊、释昙度、释道慧、释僧锺、释道盛、释弘充、释智林、释法瑗、释玄畅、释僧远、释僧慧、释僧柔、释慧基、释慧次、释慧隆、释僧宗、释法安、释僧印、释法度、释智秀、释慧球、释僧盛、释智顺、释宝亮、释法通、释慧集、释昙斐等(卷八)。

  此中三国的魏僧朱士行曾讲说《道行般若》,因感义理未善,遂至于阗寻经求法,终令般若盛行于西晋。德行高迈的印手菩萨道安、三睹胜境沈默不言的净土宗初祖慧远、中土解空第一的僧肇、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竺道生等,对我国佛教皆具有传化之美功。


    三、神异科

  三国两晋时代,支谦、竺法护等译经家翻译了大量的经典,但是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要理解佛教教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初传不得不借重神异来弘传。卷九、十的神异科就是记载此等神异度众的高僧。如竺佛图澄、单道开、竺佛调、耆域(卷九)、揵陀勒、诃罗竭、竺法慧、安慧则、涉公、释昙霍、史宗、杯度、释昙始、释法朗、邵硕、释慧安、释法匮、释僧慧、释慧通、释保志等(卷十)。

  我国自五胡乱华,中州寇荡,群羯乱交,刘渊、刘曜篡虐于前,石勒、石虎潜凶于后,郡国分崩,民遭肆虐,佛图澄因不忍生灵涂炭,遂彰神通,度化石勒、石虎。其后佛调、耆域、涉公、杯度等,亦各显□济物。保志处处分身,帝王因此加信,知名显奇四十余载。


    四、习禅科

  人从无始以来,逐妄迷真,起惑造业,展转沈沦,若能息心静虑,修习禅定,一旦慧光发生,则了妄显真,返本还源。本传记载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其力已,还化众生的高僧。如竺僧显、帛僧光、竺昙猷、释慧嵬、释贤护、释支昙兰、释法绪、释玄高、释僧周、释慧通、释净度、释僧从、释法成、释慧览、释法期、释道法、释普恒、释法晤、释僧审、释昙超、释慧明等(卷十一)。

  自遗教东移,禅道亦传至我国,先是安世高、竺法护译出禅经,僧光、昙猷依教修心,终成胜业,故能内踰喜乐,外折妖祥。慧嵬处山谷,修禅定业,摈鬼魅于重岩。及沙门智严躬履西域,请罽宾禅师佛驮跋陀更传业东土,玄高等亦亲受仪则,妙通禅法。其后僧周、净度、法期、慧明等,亦雁行其次。


    五、明律科

  入道以戒律为本,居俗则以礼义为先。《礼记》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经云:“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住。”本科集录明晓如来所制律法,防非止过,调练身、口、意三业的高僧。如释慧猷、释僧业、释慧询、释僧璩、释道俨、释僧隐、释道房、释道营、释志道、释法颖、释法琳、释智称、释僧佑等(卷十一)。

  卑摩罗叉,原西土有名律师,魏晋时来华,及往江陵,于辛寺结夏安居,宣讲《十诵律》,同寺的慧猷亲从音旨,大弘《十诵》,僧业继踵,弘化其间,僧璩、道俨、僧隐,并祖述猷业,列奇宋代,而皆依文作解,未甚钻研。后智称律师竭有深思,凡所披释,并开拓门户,更立科目,齐梁之间号称命世学徒。僧佑精通律部,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梁武帝深相礼遇,遇僧事硕疑,则敕师审决,其《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及《弘明集》,皆行于世。


    六、亡身科

  本科记载烧身供养佛陀,或慈心舍身护生,忘我利物的高僧。如释僧群、释昙称、释法进、释僧富、释法羽、释慧绍、释僧瑜、释慧益、释僧庆、释法光、释昙弘等(卷十二)。

  有形所珍贵的是色身,情识所珍惜的是生命。然而有宏知达见,遗己赡人者,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悟四生为梦幻之境,摩顶至足曾不介心,国城妻子舍若草介,如僧群只为一鸭而绝水以亡身,僧富为救一童而划腹以全命,法进割肉以啖人,昙称自餧于灾虎,此等都是忘我利物的圣贤。又法羽至于昙弘,皆灰烬形骸,舍弃珍爱,或誓心安养,或以愿生知足,为千秋尚美,万代传馨。


    七、诵经科

  诵经,又作讽经、讽读、读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有很大的利益,诸经论多有教劝读诵受持,广说其功德。如十二卷末所载:“法身既远,所寄者辞。沈吟反复,惠利难思。”本科所载为诵读经典有成的高僧。如释昙邃、释法相、竺法纯、释僧生、释法宗、释道冏、释慧庆、释普明、释法庄、释慧果、释法恭、释僧覆、释慧进、释弘明、释慧豫、释道嵩、释超辩、释法慧、释僧侯、释慧弥、释道琳等(卷十二)。

  经说“止复一句一偈,亦是圣所称美”,如昙邃日诵《正法华》一遍,感通神于石坞。僧生常于山中诵经,感得四天护卫于空中。道冏平素诵持《法华》,临危而获济。慧庆将没而蒙全。这些都是实德内充,故使征应外启。


    八、兴福科

  道藉人弘,神由物感。因此,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所以,道必以智慧为根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础,譬犹鸟备二翼,一举万寻;车足两轮,一驰千里。

  造佛像的起源,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上三十三天,夏中三月不在阎浮提,优填王慕佛,以栴檀造佛像,舍卫国波斯匿王闻之,以紫磨金铸五尺佛像,此时阎浮提内始有二像。

  诸佛如来有无量无边殊胜福德,无量无边大智慧,无量无边三昧解脱,种种希有功德法,若有众生发心造佛形像,建寺立塔,一切业障莫不除灭,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乃至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科所载为造立塔像,树兴福善的高僧。如释慧达、释慧元、释慧力、释慧受、释僧慧、释昙翼、释僧洪、释僧亮、释法意、释慧敬、释法献、释僧护、释法悦等(卷十三)。

  东汉时,蔡愔、秦景自西域返国,携回画□释迦,于是凉台寿陵并图其相。自此以后,形像塔庙与时竞列。而法身无像,因感见有参差,故形应有差殊。因此,心路苍茫,则真仪隔化;情志恳切,则木石开心。所以慧达精勤福业,招光于刹杪,而得阿育王所起八万四千塔其中之一塔。慧力建寺,感瑞于塔基。慧受蔬食苦行,常修福业,一日欲建寺而无刹柱,由是申诚而感一浮木,终得以成寺。僧慧显证于移灯。僧洪、僧亮为造金像而忘形命。法意、法献皆尽命于伽蓝,法献专志于骨牙,竟陵为之通感,方传道俗。


    九、经师科

  经师是指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的僧侣。在印度,原指通晓经典的僧侣;在我国,则专指巧于讽诵经文者。佛教东传,翻译经文者众,传诵声呗者寡。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我国梵呗相传起自陈思王曹植游鱼山,闻空中梵天之赞,深有体会,摹其音节,写为梵呗。吴国支谦亦传梵呗三契,今皆亡失。东晋后,梵呗更盛行于南地。梵呗主要用于三方面:

  □讲经仪式,一般行于讲经前后。

  □六时行道,即后世的朝暮课诵。

  □道场忏法,旨在化导俗众,其仪式尤重歌咏赞叹。

  听呗有五利,即: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懈倦、音声不坏、诸天欢喜

  本科专述转读经典及善于梵呗的高僧,如帛法桥、支昙籥、释法平、释僧饶、释道慧、释智宗、释昙迁、释昙智、释僧辩、释昙凭、释慧忍等(卷十三)。

  音乐感动,自古而然,如帛法桥乐转读而乏声,每以不畅为慨,于是绝粒忏悔七日而感美声。僧辩折调,使鸿鹤停飞。僧饶音声和雅,每清梵一举,辄道俗倾心。


    十、唱导科

  唱导,谓法会或斋会时,宣唱法理以开导众心。与演说、说教同义。唱导师必须具备四种条件,即声、辩、才、博四法。如本科末云:“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

  本科专载善于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高僧,如释道照、释昙颖、释慧璩、释昙宗、释昙光、释慧芬、释道儒、释慧重、释法愿、释法镜等(卷十三)。

  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所以道照、昙颖等,各有名于当世。如昙颖宣唱,天然独绝,凡来请者,贵贱均赴,后感观音为治癣疮。昙宗辩口适时,应变无尽,尝为孝武帝唱导,说忏悔,使帝大悦。

  综观全书,其特色如下:

  □本书开创新体例,采用类传体,设立十科,成为其后僧传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每科之末,均有一篇总论,称“论曰”或“赞曰”,概述本科的重要意义。这类评论文章,成为佛教史的重要材料。

  □本书作者慧皎是南朝梁代人,因此有关江南的记载较详密,而北地则较简略。

  □本传在四部高僧传中居第一位。据慧皎序所述,当时佛教的传记类虽多,然或仅收高逸,或仅录游方,各竞举一方,不通古今,务存一善,不及余行,或有其文繁简不一的缺失,因此搜捡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谘古老,广访先达,考校其有无,而取其同异,完成本传。所以,部分已散佚的资料,透过《梁高僧传》,仍可窥见其残存之貌。

  □本传专收录德高的僧侣,故不名为“名僧传”,而名为“高僧传”。

  本书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三十二册、《碛砂藏》第三十册、《龙藏》第一一一册、《卍正藏》第五十六册、《大正藏》第五十册。


  □试论本传各科高僧对佛教的贡献。

  □试述本传的特色。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