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基础读物 >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 > 正文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导言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  时间:2020-09-18   作者: 德宝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导言

德宝法师

      这本书的主题是内观(vipassana,音译为毗婆舍那)禅修。重复,练习。这是一本禅修手册,一步一步具体引导你进入内观禅。这意味着它是实际而且可行的。这本书要告诉你「禅修怎样做」。坊间已经有许多详细探讨佛教哲学与禅修理论的书籍,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鼓励你们去读,其中有很多写的都很棒。这本是则是告诉你「怎么做」。它是为了那些真的想要修禅的人而写的,尤其是为那些正要起步的人。在美国只有少数合格的佛教禅师,在此我们想要提供你动身遨游之前所需具备的基本资料。只有那些遵从本书指示的人才能说我们是成功或失败,也只有那些规律与精进的禅修者才有资格评判我们的努力。没有一本书能涵盖禅修者可能会遭遇到的所有问题,最后你还是需要一位合格的老师。但是,在此同时,本书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充分了解这些讯息,将能帮助你前进一大段路。禅修有许多种风格,每一个主要的宗教传统都有一些颇似禅修的程序,这个词经常被滥用。本书专门讨论内观禅修,它是南亚与东南亚佛教教学与修行的主题。vipassana是巴利文,意思就是「内观」,这个系统的目标是让修行者洞见事物的本质,清楚了解每一样事物运作方式。整体而言,佛教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最熟悉的神学宗教。它直通心灵或圣境的入口,无需神祗或其他「媒介」的帮助。它的精神非常科学,更接近所谓的「心理学」而非一般所称的宗教。佛教的修行是持续不断地探求实相,深入观察整个认知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厘清我们习以为常的虚妄观点,揭发事物的究竟实相。内观禅正是这样一种古老而精致的技巧。教你深入内心探索自己。上座部(Theravada)佛教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内心,直探意识本身的根源。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值得参考的仪式系统,修行的方法就包含在里面。这个美好的传统,是在南亚与东南亚高深的传统文化内,历经两千五百年的发展而自然得到的结果。在本书中,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把外饰与本质两者区分开来,只呈现单纯的实相。那些喜欢仪式的读者可以从其他书本中学习上座部的做法,找出丰富的习俗与仪轨,那是一个充满庄严与意义的传统。而讲求实用的读者则仅使用方法本身,随其意愿在理性或感性的背景下使用它们。只有修行才是重点。内观禅修与其他禅修形式截然不同,需要被充分了解。佛教的禅修主要有两种,它们是不同的心灵技巧或操作模式,有不同的意识特质。在巴利语,即上座部佛教文献的语言中,它们被称为vipassana与samatha(音译为奢摩它)。修习内观,是一种渐进过程。入定之后,一种深沉的平静会遍布身心,那种祥和的状态唯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了解。多数禅修体系都只强调定的成分,禅修者将心集中在单一对象,例如祈祷、诗歌、烛焰,或宗教形象上,排除内心其他一切思维与感受。这种禅定的乐受②会一直持续到禅修者下座为止。它是美好、愉悦、有意义与吸引人的,不过却也是短暂的。另一个禅修的成分是修观。修习内观者以禅定为工具,让洞见得以打破障蔽实相光明的妄念之墙。这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先逐步增强洞见,以深入实相的领域。也许经过几年之后,有一天,禅修者会突然打破围墙,发现光明。转化的过程完成之后,即名为「解脱」,它是持久的。解脱是一切佛教修行体系的目标,不过达到目标的路径却有很多条。佛教内部存在许多部派,可以分成两大思想主流:大乘(Mahayana)与上座部。大乘佛教流行于整个东亚地区,影响所及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尼泊尔、西藏与越南等地的文化。最广为人知的大乘系统是禅宗(Chan或Zen),盛行于中国③、日本、韩国、越南与美国等地。上座部的修行体系则流行于锡兰、泰国、缅甸、寮国与柬埔寨等南亚与东南亚的国家。本书所谈的内容是关于上座部的修行。透过觉知和呼吸达到正念。传统上座部文献详细解说了修止与修观的技巧,根据巴利文献的记载,禅修的主题共有四十种④,它们都可以被拿来做为修习禅定与开发内观的对象。由于这是基础手册,因此我们将只集中讨论最根本的对象:呼吸。本书将介绍如何透过单纯觉察与清楚掌握整个呼吸的过程,达到正念。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后,禅修者可以进而观察他的整个认知世界。禅修者学习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并且学习研究他自己的心理活动与意识转变。这一切改变不断发生,我们随时都可以经验得到。禅修是一种活泼的活动,一种根植于经验的活动。它不能只被当成学理来讲授。这个过程活泼的精神一定得来自老师自身的体验。话说如此,还是有不少关于禅修的典籍流传下来,其中有许多乃是出自这个世上最有智慧与内心最光明者之口,这类典籍就相当值得参考。本书大多数的论点都援引自「三藏」(Ti-pitaka),即三种佛陀原始教法的合辑。这三藏包括律藏(Vinaya-pitaka),内容是比丘、比丘尼与在家弟子戒律;经藏(Sutta-pitaka),佛陀公开的说法;以及论藏(Abhidhamma-pitaka),一套深奥的心理与哲学教法。在第一世纪时,一位著名的佛教学者优婆提沙(Upatissa),写下了《解脱道论》(Vimuttimagga),将佛陀对于禅修的开示做了一番归纳整理。第五世纪时,另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名为觉音(Bhuddaghosa),在同样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二部论述,《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今日依然是禅修的范本。我们在此尝试为英语世界,做最清晰与最简明的内观禅法的指导。本书提供你入门的基础,至于是否继续向前去找出你是谁以及人生的意义为何,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这是一段值得探索的旅程,祝你成功。

注释
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的佛教。现在主要分布地点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
②乐受,「受」乃是领纳对境而觉苦乐的精神作用。乐受,也就是领受顺情之境,而感到身心舒适喜悦。
③原书作者只提到日本禅(Zen)而没有提到中国禅(Chan),因此也没有将中国包括在内,这对做为禅宗发源地的中国来说,实在是一大讽刺。目前中国禅的研修重镇已经转移到台湾。
④四十业处,包括:(1)十遍处,指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2)十不净,指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3)十随念,指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念、寂止随念;(4)四梵住,指慈、悲、喜、舍;(5)四无色,指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6)食厌想;(7)四界差别。《清净道论》第三品至第十一品都在讲定,对此有详尽的说明。 

禅修,将能帮助你悠游于顺境与逆境之中。它能控制你的紧张、恐惧与忧虑。你不再心神不定,激情也能获得控制。你开始明白事物,生命从挣扎的状态转变成自在地滑翔,这一切都是都是透过觉悟而来。禅修令你专注于思考的力量更加敏锐。然后,慢慢地,你自己潜在意识的动机与机制变得清楚起来。你的直观更锐利,思想的精确度也提高了,你逐渐抛开偏见与妄想,洞见事物的实相。这些理由是否足够支持你费工夫去禅修?大概不够。这些都只是纸上谈兵的论证而已,要了解努力修禅是否值得,只有一个方法:学习正确地做,并且亲自去体验。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