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佛教相关 > 正文

易中天:应该打倒孔家店,不能打倒孔夫子

  作者: 经济观察报未知马  来源: 网络  点击: 106次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遥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激烈地批判传统文化,以此为改革开放开辟道路。孰知,二十多年后,仍然处于改革开放征途中的中国,却出现了“传统文化热”。是世道轮回,抑或理性复归?耐人寻味。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轮“传统文化热”中,儒家文化独享盛名,孔子备受推崇。《论语》风行海内,孔学走红于世。每年“圣诞”之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官员也参与其中。仿佛“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热”中,甚至有学者呼吁,将儒教作为国教。更有八十年代的知名学者宣称中国应建设“儒家社会主义”。在文化日趋多元、思想日趋活跃的时代,学者标新立异,固不足为奇,但是那种将儒家文化与 “传统文化”等同起来的说法,却有悖历史,而且有可能在借鉴传统的时候蒙蔽人们的视野。

  为了正本清源,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从10月1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节目开播在即,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诠释他眼中那个“中国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孔子之前没有民间思想家

  经济观察报:先秦出现了“百家争鸣”,在你看来,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易中天:那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是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当时出现了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思想家,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当然,诸子百家中,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在我看来,这四家学说的核心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如何治国,一个是如何做人。后世关注的也就是这两个问题。

  经济观察报:在今天,这两个问题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易中天:这两个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儒、墨、道、法四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也是因为孔子引起的。因为在孔子之前没有民间思想家。虽然孔子做过一点官,但是他主要是在民间活动。

  经济观察报:孔子的思想来自何处?

  易中天:概括地讲,来自历史。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朝之前是殷商王朝。殷商文化的特点是“尚鬼”,以神为本。殷商统治非常残暴,不把人当人,搞“人殉”和“人牲”,就是用活人做牺牲品,用活人殉葬。后来周人“闹革命”,夺取了殷商王朝的天下。殷商的灭亡非常快,只用了一个月就垮台了。

  经济观察报:比伊拉克的萨达姆还快。

  易中天:萨达姆还支撑了五十三天,殷商才三十多天就亡国了。要知道,那是冷兵器时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不发达。殷商亡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殷纣王派来迎击周武王的军队,到了前线就调转矛头。临阵倒戈,说明殷商统治太不得人心。周代的统治者对于殷纣王的迅速灭亡感到恐惧,而且他们要解释政权的合法性。他们的政权是从别人手上夺过来的,不能说“老子打下的就是老子的”,这个话不能讲。所以周公就讲“德”,殷纣失德所以亡国,周以德得天下,所以也要以德治天下。

  经济观察报:西周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开始废除“人殉”和“人牲”。

  易中天:这实际上就是原始的 “以人为本”,这真是周人了不起的地方,他们在突如其来的胜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有忧患意识

  周原来是一个农业民族,而殷商这个民族是一个工商业民族,所以周人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夺取的政权。取得天下后,周天子按照宗法制度确立君臣关系,将家人亲属分封到各地,就是把天下分给诸侯,划一块地方给某人,这叫“封”,派一个诸侯去统治就叫“建”,合起来叫“封建”。诸侯再按照同样的道理往下分封。这就把封建制和宗法制结合起来了,形成了天下、国、家三个层次。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奴隶形成一个层次鲜明的等级,而人是追求平等的,对等级是不满意的。怎么办呢?首先用礼来规范。“礼”的核心就是宗法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但是心里还不舒服,就用“乐”来调剂。乐有差别,多样统一,这就是和谐。所以是宗法、封建、礼乐三个制度,合为“家天下制”,这就是周的制度。

  经济观察报:周朝同时实行了三个制度: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礼乐制度。三个制度,三位一体。

  易中天:周人很清醒,他们以德治国,礼乐辅之。周公的东西就是“以德治国”,即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持和谐,这就是周公的“一个核心,两个支撑点”。西周是标准的小康社会。但是到春秋的时候,礼坏乐崩,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大家都胡来,所以有了孔子出来救世。孔子的梦想是恢复西周的秩序,实在不行打个折扣,回到东周也可以。他继承了周公的东西,要求“以德治国”,希望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持和谐。孔子特别强调仁爱,这是他的贡献。

  反对儒家的墨家与道家

  经济观察报:许多人反对孔子的救世方案。

  易中天: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墨子。简单地说,孔子认为,这个社会出了问题是因为“礼坏乐崩”,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克己复礼”,把秩序重新维护好,天下就不乱了。墨子说不对,天下之所以乱就是因为秩序不合理、不公平,大家都是平等的,凭什么要分那么多等级?要平等,要博爱,用墨子的话说就是“兼爱”,才能救世。这就有了墨家。

  经济观察报:墨家主张建立另一种秩序。

  易中天:对。孔子主张回到西周,墨子主张回到禹世,也就是大禹的时代,一种更古老的秩序。墨子有两个重要的政治思想,一个是“兼爱”,兼爱是讲平等、互利、博爱,这很了不起。所以,清末的时候一些人鼓吹平等,就注重墨子的思想。

  经济观察报:墨子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什么?

  易中天:人人平等之后,墨子面临一个难题:大家都平等了,各行其是,还是天下大乱,听谁的?墨子主张“尚同”。“尚同”的意思是什么呢?村民如果意见不统一,就听村长的;村长意见不统一,就听乡长的;乡长的意见不统一,就听大夫的;大夫的意见不统一,就听国君的;国君意见不统一,就听天子的。

  经济观察报:还是“民主集中制”呢。

  易中天:马马虎虎就算是吧,也要打引号呢!但是集中的结果是,一人独裁,走向专制,甚至走向特务统治。天子也不是全知全能的,怎么知道一切信息?墨子说有人告诉他(天子),是谁告诉他(天子)的?两种可能,一种是有专职特务,再一种更恐怖,人人都是告密者,那样真恐怖。

  经济观察报:人人都向领袖献忠心,人人都是告密者,这真可怕!道家怎么说?

  易中天:儒家主张回到西周,墨子主张回到禹世,道家说你们这都不对。因为不管是要哪种秩序,都是想代天立法,太狂妄了。

  经济观察报:也是“致命的自负”。

  易中天:太自负了,总以为人可以做点什么,你要知道人不能做什么,只有“天”才能做,人怎么能代替天地呢?天有目的吗?没有目的。但是它所有的事情都是对的,都是和睦的,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自然万物是非常和谐的。所以真正的方法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老子说得很清楚,“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领导人糊里糊涂的,民众就纯朴;庄子说“上如标枝,民如野鹿”,领导人要像一片树叶一样,老百姓就像野生动物一样,那是好社会。最好的政治就是“太上下知有之”,老百姓知道上面有一个人,下面也不怕他。“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经济观察报:还是要有一个领导人,有了比没有好,有点像君主立宪。

  易中天:你也不要太抬高他,不是立宪,是 “虚君共和”。他们是连“宪”都不要立的。道家就是无为,自然状态,社会就是一个自发秩序。但是这个东西也是不可行的,最后导致无政府主义,肯定是不正常的,这才有了法家的出场。

  法家的可爱与可怕

  经济观察报:法家反对无政府主义,主张强大政府。

  易中天:这是人们的误解。其实,法家继承了道家的思想,也主张无为。韩非主张,君主什么都不要做,而且越傻越好,很精明的就要装傻,不能逞能,不要炫耀自己的多才多艺。韩非说,一个君主一旦表现出自己的某方面才艺,下面就知道你的心思了。你要永远让下面的人猜不透你的心思,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也不知道你不喜欢什么,他们永远在那儿忙忙碌碌,你永远在那儿清静无为,这就是好的政治。

  经济观察报:最高领导人是这么一个人,国家怎么可能治好呢?

  易中天:法来治嘛,不要人来治。儒家讲礼治,就是用礼来治;墨家讲人治,就是“尚贤”;道家讲不治,清净无为。法家讲法治。韩非说,君子不要圣明,也不要能干,他只要做到一条,就是守法,严格按照法来做,就是法来治。韩非明确讲“以法治国”。是“以法治国”,不是“依法治国”,是法治,不是人治。而且韩非强调法治的三原则:一、固、显。“一”就是统一、唯一,“固”就是不变,“显”就是公开。一旦制定了法,第一要统一、唯一,第二要永远不变,第三要公开透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开、公正、公平,这就是法家留下的遗产。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傻子都能当君王,因为用不着他做,法就能做。韩非讲得很清楚,尧舜、桀纣是个别现象,大多数的君主是“中人”,是普通人。第一比不上先王,先王有丰功伟绩;第二比不上圣人,圣人有高风亮节;第三比不上贤人,贤人有聪明才智。都比不上,你凭什么当君主?

  经济观察报:合法性何在?

  易中天:合法性来自世袭。但是在世袭制度下,一代不如一代,你不能指着个人品质,只能依靠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以法治国。法家强调制度,认为制度比人重要。

  经济观察报:这点确实是了不起的。但是秦始皇实行的不就是法家那一套吗?事实证明那套东西最后搞得很不好,秦仅及二世即亡。

  易中天: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呢?从技术上讲,法家是最成功的,最面对现实,也最与时俱进。法家学说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皇帝再小都没关系。他们把整个国家设计成一个机器了,只要按一下就行了。但是他们忘了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要治?儒家说我们要这样的秩序,墨家说我们要那样的秩序,道家说没有秩序的秩序就是最好的秩序,法家说法治的秩序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秩序?墨子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为了天下人的幸福。这就是墨家的可取之处,而法家只是为了君主一个人的幸福。

  经济观察报:明明只为了君主一个人,却口口声声为了天下苍生、江山社稷。

  易中天:为了保证这一个人的幸福,就必须牺牲所有的人。在法家设计的社会里,只需要四种人:君主、官吏、农民和战士。农民种田,战士打仗,甚至农民农时种田,战时打仗。官吏是连接上下的执法者,只要这几种人,其他的统统消灭。法家既反儒家也反墨家,“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统统消灭。推行法家这一套的实践者就是商鞅,商鞅变法,实际上是剥夺封建领主贵族的权力,把这些权力全部收到国君手上。把权力收归一个人了,把所有的人民训练成如狼似虎、毫无爱心的杀人机器。

  经济观察报:当时他们很多人表扬商鞅做得好,社会治安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易中天:确实做到了。为什么呢?没人敢。这叫做“勇于公斗,怯于私斗”,只为国君杀人,不为自己杀人;只杀外国人,不杀本国人;只为高官厚禄杀人,不为蝇头小利杀人。所以最后秦国兼并天下了。兼并天下以后,就“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要找老师,老师就是官员;全国人民要读书,只能读国法、读王法,不准有别的书,最后就导致“焚书坑儒”。这样一种制度怎么能维持长久呢?所以秦二世而亡是必然的。

  经济观察报:秦国因暴政而亡。

  易中天:既不是仁政,也不是暴政,是苛政。为什么呢?暴政就是完全凭个人的喜好行事,没规矩,不按规矩出牌。秦国是按照规矩出牌的,以法治国,不暴,但是苛,苛到你在路边扔一个烟头,手就没了!把社会设计成一个机器,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图纸来装配,不尊重个人的意志。按照现代社会学的说法,就是把社会当成一个工程,大家都是螺丝钉。法条苛刻到无所不包的程度,涉及到人所有的方面,而且是严刑峻法。韩非子讲,君主手上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赏就赏得臣下感恩戴德,罚就罚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韩非子还主张君主要有“势、术、法”。首先要保证有威势,威慑力;第二个是术,就是权术;第三个是法。法一定要公开,术一定要藏起来。所以我把法家的主张总结为 “两面三刀”。“两面”是赏、罚,“三刀”是势、术、法。有了“两面三刀”就可以“横行霸道”。所以法家的思想就是“两面三刀”,就是“霸道”。

  经济观察报:法家的 “以法治国”,和现代社会中的“以法治国”有什么区别呢?

  易中天:“法”不一样,法家的“法”是王法,是为了一个人的幸福而制定的。君主是立法的,既不是“王在法下”,也不是我们理解的 “王在法上”,应该叫“王在法中”,王就是法,法就是王。君主是立法的,官员是执法的,老百姓是服法的。人民不是立法者,这是和我们现在讲的“以法治国”的根本不同。现代社会的“以法治国”是维护人民的权利,是为了保护人权。而在法家里是没有人权概念的,所以到最后,商鞅自己也成了牺牲品了,成了“作法自毙”的典型。他最后被人控告“欲反”,想谋反,他没有办法辩白,只有逃跑,但是无处可逃,他没有身份证,没有暂住证,最后被抓住车裂。

  “百家争鸣”的宝贵遗产

  经济观察报:随着秦国兼并天下,“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就结束了。

  易中天:我们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历史结束了。因为法家的治国理念有那么多的问题,所以秦二世而亡,汉接过来天下以后,先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民富国强之后,汉武帝有所作为的时候,就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实质上是“内法外儒”,儒家和法家共同执政,他们都是“执政党”,道家变成“在野参政党”,只有墨家变成“地下党”。

  经济观察报:儒墨道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易中天:对,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谁也不能独尊,谁也不能全盘继承,只能抽象继承。为什么只能抽象继承呢?因为他们留下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至今仍然是现实问题。只是今天的历史背景已经变了,“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样的情况下,你既不能用 “旧船票”,也不能用 “新船票”,只能用抽象的“灰色船票”。

  经济观察报:具体而言,我们今天能够从儒墨道法那里继承什么呢?

  易中天:墨子是讲平等的,他反对儒家的不平等,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从墨家那里,我们可以继承的是平等、互利、博爱。如果说墨家更关注社会,那么道家则更关注人生。老子讲人生智慧,庄子讲人生态度。道家留下的人生态度是真实、自由、宽容。而法家关注国家,主张“以法治国”,所以法家留下的是公开、公平、公正。

  经济观察报:儒家呢?

  易中天:儒家关注文化,孔子最关心的是文化。许多人认为孔子是道德至上论者,但是在我看来,孔子认为文化高于道德。孔子讲仁爱,孟子讲正义,荀子讲自强。所以儒家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儒家留下的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的平等、互利、博爱,道家留下的真实、自由、宽容,法家留下的公开、公平、公正,就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宝贵遗产。所有这些,都应该抽象继承,但首先要正本清源。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把遗产理清楚。如果连自己的老祖宗有些什么东西宝贵都不知道,怎么伟大复兴,怎么和平崛起?

  坏在“独此一家”

  经济观察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一场PK。

  易中天:我称之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场奥林匹克,也可以把它比喻为“铁匠铺”。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智慧是需要锤炼的,就像打铁一样,需要反复锤炼,不能说哪一榔头是对的,别的榔头打得都不对,其实都对。儒墨道法四家,都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都应该继承,当然是抽象继承。

  经济观察报:可以说,这四家,是中华文化里面最具原创力的东西。

  易中天:对。此后两千多年思想文化史的格局,那时候已经奠定了。这是轴心时代思想的共性。“轴心时代”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著名命题,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经济观察报:中国的思想文化地图就是那时候画出来的,不可能再有这样一场盛宴。

  易中天:那是千古的绝响,但是留下来的东西确实值得一再品读、回味。套用尼采的比喻,先秦诸子的思想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泉,只要把水桶放下去总能打到水。他们是永不枯竭的泉水,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所在。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在先秦时代会有这样的思想盛况?

  易中天: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心智的成熟。民族成熟了,已经到了青春期,是生命活力迸发的时候。第二,是社会的剧变。那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型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回答、必须回答。第三,是士人的崛起。就是出现了思想家的阶层。如果没有民间思想家的出现,如果都是官学,就不可能有这场大PK,不可能有这场盛宴。

  经济观察报:我注意到,你似乎更多地强调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继承,而没有讲到对它们的批判。先秦诸子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或者说,中华文化中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来自先秦诸子。

  易中天:对后世产生副作用的首要原因是“独尊”。比如儒家学说,首先的问题不是儒术有什么问题,而在于它被“独尊”了。将思想定于一尊,用一种学说强行统一人们的思想,影响非常坏。原来互相辩论,思想是良性的,是活的,一旦从民间进入庙堂,被供起来,就成了死水了。这是最大的问题,是后来者的问题,不是先秦诸子之过。所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坏。

  经济观察报:所以最重要的并不是打倒孔夫子。

  易中天:我的观点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并没有错。应该打倒孔家店,但不能打倒孔夫子。孔夫子很伟大,他的许多观点都是全人类认同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况孔家店也不是孔夫子开的,是后人打着他老人家旗号开的,其中难免 “假冒伪劣”和“走私贩毒”。当然,孔家店的首要问题,也不是“店”里的“货”都不好,也有“好货”。坏就坏在“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因此应该依据《反垄断法》进行处理。只要允许墨家、道家、法家等等都开店,我看孔家店也可以开,只不过我们得“识货”才行。自己“不识货”,就怪不得孔夫子。他老人家,哪里顾得了身后那么多事?我感叹孔子的命运,写了一首诗——

  非佛非仙也不癫,

  圣人原本食人间。

  后儒要吃冷猪肉,

  便设神龛算酒钱。

(0)
0.00%
(0)
0.0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