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入门 > 佛经入门 > 正文内容

佛教典籍简介:《摄大乘论》

  作者: 未知  来源: 觉悟佛教网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佛教典籍简介:《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又称《摄论》、《广包大义论》。三卷。无著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无著菩萨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于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时东毘提诃宾头罗罗汉前来为说小乘空观。师初闻悟入,然犹不满意,乃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归来如说思惟,终于通达大乘空观。又数往兜率天学大乘经义,乃至请弥勒菩萨下阎浮提说法堂,集有缘众,诵出《十七地经》,由是大乘瑜伽的法门传至四方。重要著作有:《显扬圣教论》、《顺中论》、《金刚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六门教授习定论》。

  “摄大乘”,是说本论能含藏一切大乘法,持令不失不没。又以本论是阐释古印度《大乘阿毘达磨经》的《摄大乘品》,内容赅摄大乘佛教的一切圣教法门要义,所以称为《摄大乘论》。

  本论的组织分为十一分,重点在说明唯识行证的实践。也就是从实践的立场而统摄大乘的一切,可以说是含摄大乘佛教思想的佛教概论之论书。是摄论宗的根本要典,瑜伽十支论之一,唯识宗十一论之一。兹略陈其各分梗概如下:

  一、总标纲要分

  此分是标明本论的总纲要,叙说大乘法体的十种殊胜,即:所知依殊胜、所知相殊胜、入所知相殊胜、彼入因果殊胜、彼因果修差别殊胜、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等十种胜相,并由十处显示大乘的殊胜,即: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处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所以,由此所说十处显示大乘异于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

  又说此十处有前后次第,不可错乱,如论中说:“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以下九分依次论述本分的十种殊胜。

  二、所知依分

  论述为一切法所依止的阿赖耶识,谓其由摄藏诸法,是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并引诸经典建立本识的异名为阿陀那识、心、根本识、穷生死蕴。

  安立阿赖耶相,述说阿赖耶识的“自相”,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因相”,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果相”,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并阐述习气熏习及种子的六义。

  抉择阿赖耶识为染净依,谓烦恼杂染非赖耶不成、业杂染非赖耶不成、生杂染非赖耶不成、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由此显出杂染清净诸法安立在阿赖耶识中的必要,更确立了阿赖耶识的确实性。

  成立赖耶差别,说明种子作用的差别。谓名言、我见、有支三种熏习差别;引发、异熟、缘相、相貌四种差别。此中引发差别者,谓新起熏习;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麤重相、轻安相、有受尽相、无受尽相、譬喻相、具足相、不具足相等。

  辨异熟识决定是无覆无记。

  三、所知相分

  主要说明依阿赖耶识所现起的诸法,分别其心境空有,也就是建立唯识。所以,本分在说明唯识义方面非常重要。

  本分陈述阿赖耶识的三种相,即: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此三相中,依他起相,其因缘,是阿赖耶识为种子;其自性,是虚妄分别所摄;其别相,是由阿赖耶识功能所现起,以妄识为自性的诸识。又诸识可分为十一识,即: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生死识,这十一种都是以识为自性而明了显现的。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由此可知依他起是虚妄分别的心,遍计执是似义显现的境,圆成实是因空却遍计所执性而显现的诸法空相。

  又本分为成立一切法皆唯有识,无有其义,先后以梦等譬喻显示,以教理比知,并讨论有色非识、色相坚住、自性和合、善别影现的问题。其次由三相,也就是三种方法,安立诸识成唯识性,即:

  由唯识,无有义故。这是唯识的根本义。

  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

  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

  此外,论述由成就四法的正确认识,能随之悟入一切唯识,了知其都无有义。此四法是:成就相违识相智、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自此以下则解释三性的名义,分辨此三性的一异及三性的品类等。

  四、入所知相分

  主要说明唯识现观的证入。述说多闻熏习所生的如理作意,是能入的观体。具有因力、善友力、作意力、任持力四种力的人,才能引发观慧,悟入唯识相;而具备上述四力的人可从所观境处及所经历的位次中渐渐悟入唯识。其所经历位次有四:

  胜解行地:修习现观,随于所闻的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教法,以及一切法唯识性的道理,思惟观察,引生明确的胜解,随解起观。

  见道位:修习现观,能如理通达意言的非法非义,非能取非所取,现证一切法唯有识性。

  修道位:修习对治一切障的胜道。

  究竟道位:远离一切障碍,证得无上佛果。

  又悟入所知相,须由善根力所任持,因此以三种相练磨心、断四处等二种方便,使善根力精进不退。其三种练磨心是:

  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

  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当得圆满。

  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

  断四处,谓断作意、永断异慧疑、断法执、断分别,也就是第一要离小乘心;其次要决择诸法性相,获得正见,断除疑惑与错乱的见解,进而修正行,离却所闻所思法中所起的我我所执;更泯灭一切的分别,远离一切戏论法执。

  其次陈述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可悟入唯识理;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便能悟入唯识性。而于此悟入唯识性中,所悟入的境界是前述所安立唯识的三相:入唯识性无有实义、相见二性的差别、及种种的行相生起;并以绳蛇的譬喻说明此悟入的次第和境界。

  由于悟入唯识性,也就是悟入所知相,因此就进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这就是所谓“菩萨道”。又本论提出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等五事,说明何以要悟入唯识性,并叙述悟入唯识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抉择分依止。自此以下论及菩萨悟道后的修道,及声闻现观与菩萨现观的十一种差别,即:所缘差别、资持差别、通达差别、涅槃差别、地差别、清净差别、自他得平等心差别、生差别、受生差别、果差别等。

  五、彼入因果分

  论说由修行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得证六种清净增上意乐;叙述资粮、堪忍、所缘、作意、自体、瑞相、胜利等是清净增上意乐的七相,并以十门分别六波罗蜜多。此十门是:

  数:为成立对治所治障,证诸佛法所依处,随顺成熟诸有情,将波罗蜜多定为“六”数。

  相:从所依最胜、事最胜、处最胜、方便善巧最胜、回向最胜、清净最胜等六种最胜,显示六波罗蜜多的体相。

  次第:谓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的次第,是依前生后,由浅入深,从易入难。

  训释名言:叙说波罗蜜多及六波罗蜜多的意义。

  修习:论述修习六波罗蜜多有现起加行修、胜解修、作意修、方便善巧修、成所作事修等五种法门。

  差别:陈说六波罗蜜多一一各有三品的差别。

  相摄:论说六波罗蜜多与一切善法相摄。

  所治:即六度所治可以从相、因、果来统摄。

  胜利:说明修习六度的功德。

  抉择:说明修习任何一种加行时,都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

  六、彼修差别分

  主要说明彼果修习的浅深差别。也就是菩萨所证入的十地。此十地是约离染方面而安立,是为对治十种无明,所以建立菩萨在修行的过程。由于渐离十种无明所治障的隐覆,因此也就自然次第深入十相所知法界。又以法界相有十无明所治障住,所以在离障证真上建立十地。此中十地是: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得此诸地,有四种不同,即:得胜解、得正行、得通达、得成满。十相所知法界是:初地所得的遍行法界、二地所得的最胜法界相、三地所得的胜流法界相、四地所得的无摄受法界相、五地所得的相续无差别法界相、六地所得的无杂染清净法界相、七地所得的种法无差别法界相、八地所得的不增不减,相自在依止,土自在依止法界相、九地所得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十地所得的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三摩地自在依止。

  又凡是地上菩萨,都必须要修习奢摩他(止)与毗舍那(观)二门。此二门由五相修,即: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由此五修的因,菩萨能成办五种的果,谓念念中销融一切麤重依止、离种种相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十地菩萨所修的波罗蜜多,由增胜故,说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到十地修智度,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前所述,后四地中所修四种波罗蜜多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

  菩萨修行的时间,须经三无数大劫,而此三无数大劫中又分为五个阶段:

  ┌胜解行─────十住、十行、十回向──初无数大劫

  │

  五补特伽罗│ ┌有 相 行─初地至六地┐

  │ │ ├二无数大劫

  └清净增上意乐行┤无 相 行─七 地┘

  │

  └无功用行─八地至十地─三无数大劫

  又修行者须具足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等四力,才名为菩萨初修无数三大

  劫。

  七、增上戒学分

  本分由大乘戒的四种殊胜说明菩萨增上戒的殊胜,即:

  差别殊胜。

  共不共学处殊胜。

  广大殊胜。

  甚深殊胜。

  八、增上心学

  由六种差别论述菩萨增上定学的殊胜。

  所缘差别:谓大乘教法为菩萨定心的所缘境。

  种种差别:谓菩萨有种种无量的深定,如大乘光明定、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一切定。

  对治差别:谓一切法总相缘智,如以楔出楔道理,能遣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粗重障。

  堪能差别:菩萨安住静虑中,能自在受生,不受定力之拘限。

  引发差别: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

  作业差别:菩萨因通力能引发种种的神通业;又能引发总摄诸难行的十难行;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修诸佛法等业。

  九、增上慧学分

  增上慧即无分别智,本分以“自性、所依”等十六相而成立之。此十六相为自性、所依、因缘、所缘、行相、任持、助伴、异熟、等流、出离、至究竟、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差别、无分别后得譬喻、无功用作事、甚深等。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即:因缘、引发、数习等;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即: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等;又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等。其次以无分别差别、非少分差别、无住差别、毕竟差别、无上差别等,简别声闻智与菩萨智的不同,以显示大乘慧学的殊胜。

  十、果断分

  本分说明唯识的证果。断,谓菩萨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

  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损力益能转、通达转、修习转、果圆满转、下劣转、广大转等。此六种转依,显示离染还净的层次,说明大小二乘的差别。

  又下劣转与广大转虽然都是解脱生死的转依,但诸菩萨若住下劣转则有“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违越一切菩萨法、与下劣乘同解脱”的三种过失;若住广大转中则有“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于最胜生及二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的二种功德。

  十一、彼果智分

  本分从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阐说果智的殊胜。其次以五相、证得、五种自在、三处依止、六种摄持、差别、功德、十二甚深、七念、五业等十义,说明诸佛法身。并释一乘的目的及意趣、同时有多佛、佛陀毕竟不涅槃、受用身非自性身、变化身非自性身、二身常、化身非毕竟相、成佛应更作功用。

  本论汉译本有三:

  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

  陈代真谛译,三卷。又称梁译《摄大乘论》。以上二种译本皆收于《高丽藏》、《碛砂藏》第十六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唐代玄奘译,三卷。题名《摄大乘论本》。今收录于《高丽藏》、《碛砂藏》第十六册、《龙藏》第八十六册、《卍正藏》第四十一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此外,亦有西藏译本,四卷。

  本论的注疏甚多,印度有世亲、无性二论师所作的注释。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

  真谛译,十五卷。

  隋代达摩笈多与行矩等合译,十卷。

  玄奘译,十卷。

  无性的《摄大乘论释》的汉译本仅有玄奘所译一种,十卷。

  在我国,其注疏本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摄大乘论义章》十卷(道基)、《摄大乘论疏》十卷(神泰)、《摄大乘论抄》十卷(窥基)。近代的著述则有太虚大师的《摄大乘论初分讲义》、印顺导师的《摄大乘论讲记》。

  试述本论主旨。

  试述大乘的十种殊胜。

  说明阿赖耶识三相。

  试述如何入所知相。

  试述菩萨所证入的十地。

  试述菩萨修行的时间。

  试列举三增上学的殊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