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法师开示 > 正文

其它法师:人欲横流与解脱自在(印峰)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人欲横流与解脱自在
印峰
闽南佛学

  欲壑难填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的生平际遇、寿夭贫富、兴衰安乐,无论在相同的时空还是在不同的时空,总是干差万别。然而,寻根究源,必然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差别终归是财色名食睡五欲所使然。
  人类的正常欲望和需要,只要在遵循自利利人原则的前提下,获得适当的满足,固然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大同理想。但是,如果违背了自利利人的原则,一味追求私欲,必然会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种种的痛苦和灾难。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好不容易迎来了今天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振兴中华的好时机。但是,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难免出现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因此,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有害社会整体正常发展的腐朽思想。试看今日社会里贪污腐败、商品经营中假冒伪劣、尔虞我诈,人际关系中相互利用,冷漠麻木等等现象,便可知社会乌烟瘴气,人心败坏,道德沦丧,无数人深负欲累,活在精神空虚之中。
  五欲的合理要求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温馨和谐,幸福安宁,并且可为人们的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食粮。然而人的最大弱点就是五欲容易失控,对外在现象界起颠倒执着的心,因而极易陷入贪婪、嗔恨、愚痴三毒之中,不能自拔。贪嗔痴必然会带来个人的不幸及社会的不良后果,使人们失去原有的温馨和谐,幸福安宁的生活。
  当前社会上五欲之风盛行,严重损害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象。纵欲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了可怕的后果,使原本安宁和谐的生活蒙上了阴影。比如:
  色纵欲:当人们把性交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运动”的时候,后果自然就可怕了。本来宾馆、舞厅、咔啡厅、旅游区等公共环境都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地方,但一为色情所充满,便可严重污染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色情泛滥、淫风盛行,是一个社会腐败堕落的标志。滥淫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生命能量的严重浪费。并且淫习束缚了人的灵性,障碍着人的智慧之门,妨碍着人的自我实现。淫欲的贪婪最终会使人人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界。
  食纵欲:用公款大吃大喝不仅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破坏了经济客观规律的运行,贿赂型经济模式公开存在;吃喝风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也导致了大量生灵的涂炭,因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并且使人们丧失了真善美的良好品性。食欲的贪婪最终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是毋庸置疑的。
  财纵欲:当今社会犯罪现象十分严重,无论经济流通领域,还是社会生活领域都非常猖蹶。如权钱交易、车匪路霸、皮包公司、卖淫拐卖、杀人抢劫等现象的出现无非是为了钱财。当财物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财的贪婪必然会兴起欺诈、抢夺、坑蒙、杀害等行为,其结果必然会形成强者狂傲、弱者恐怖的社会病态心理。再说对财物的执着与追求,会使人失去本有的安宁生活而患得患失,忧苦斯寂,终日生活在病态的人格中。
  名纵欲:名誉是自我意识很强的表现,处处突出自我,希望每个人都知道“我”并且接受“我”的影响。名欲表现为对个人拥有的炫耀,也表现为无所不能的狂妄心理。求名者不惜一切欺世盗名,终日生活在虚幻的光晕中自我陶醉,不断加剧着自己的变态心理,并且以其不良的品行,借着“名人轰动效应”制造着病态的社会心理。“追星族”的大批少男少女的变态心理就是一个证明。
  人类最切实最主要的烦恼就是性。性本是人类的繁殖功能,但人类的悲哀就在于对虚幻不实的性快感产生颠倒执着之心。性,一方面是维持着人类的延续;一方面又给予人类生命力的诱惑;另一方面赐给人类无穷的痛苦与烦恼。
  人在获得性的快感或宣泄后便想到大吃大喝以补充虚弱的身体。吃喝之后又产生了财物的无限占有欲以期保证食色的无限满足。当人占有了财物后又产生炫耀财物及自我名誉的虚妄心理。而名誉的实现可能会带来财色食的更大满足。这样,财色名食便形成恶性心理循环。
  人在财色名食的追求满足过程中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也就必然会产生疲劳、心力交瘁乃至昏沉、掉举、散乱等现象,甚至还会出现生理心理上的种种疾病。今日社会有不少人,尤其是相当数量的青少年,沉湎在欲望中,越活越空虚,莫名其妙地烦恼、失落、沉沦,于是纵欲发泄,越纵欲便越痛苦,最后吸毒,幻想通过吸毒制造麻木感以求解脱。其实这也是活累了,是睡欲的一种表现。   
  五欲的过度自然会引起贪嗔痴。贪嗔痴会导致杀盗淫妄。杀盗淫妄必然会造成人类社会的“五浊恶世”了。所谓五浊恶世就是:清净的人与充满邪欲的人生活在一起,清净的人也难得安宁(众生浊);世人呈现种种苦乐不等现象(命浊);社会种种思潮及个人思想观念见解造成人们生活不能平静(见浊);人们由于不随人愿的种种人事的牵挂执着而带来了心理负担和精神紧张(烦恼浊);由于情绪与利益的原因而造成人群你争我斗、甚至战争等祸害,或者因生态平衡的破坏而常遭自然灾害等情况的袭扰(劫浊)。想一想,今日社会是不是五浊恶世?
  当我们弄明白了欲望的利害后,就应该驾驭欲望,而不至于成为欲望的奴隶。


  本地风光


  人类活在五浊恶世之中,随着自身的业力支配,不能自主,不能解脱,生生世世,轮回六趣,实属可悲可叹!
  那么,有没有办法使人类获得解脱呢?
  生灵的希望——佛法——宇宙人生的真理,为人类指出了解脱及自我实现的康庄大道。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为的就是使人类获得解脱。
  佛告诉我们三条真理。诸行无常,宇宙、人类以及人类社会都有一个生灭过程,都是变化无常的;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不可能始终如一长生不死;国家、家庭、婚姻、爱情更不可能永久存在。当今社会,家庭婚姻分裂重组,爱情捉摸不定的事更是比比皆是。试问世间哪样事物不是变化无常的呢?佛又说诸法无我,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可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兴衰存亡,而是受着因缘和合规律及万有因果律的支配。人的思想语言行为一经产生便不会消灭,只要碰上具足的条件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而不能自己决定、自己把握。既然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人又不能决定自己,那么人类应该寻求的归宿在哪里呢?佛告诉了我们第三条真理,那就是涅槃寂灭。涅槃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实现涅槃境界就是认识证实真理的过程。
  三十年代,我国有一位大艺术家李叔同先生,当他深深地感受到五欲的快乐都不过是虚妄不实的现象后.便决定从五欲相反方面寻求生命本质的东西。他后来了解到断食法能令人产生奇特的超脱感后,便认真地实践起来。整个过程二十一天,第一个七天从正常食量减少到无,第二个七天完全绝食,第三个七天由极少食量增至正常食量。李叔同先生在断食过程中感触十分深刻,生命本身原来如此奥妙奇特,五欲其实是生命的累赘,掩盖着生命的真实面目。此后他便开始研究佛教,不久就出家了,成了一名高僧,这就是著名的弘一法师。当然断食求无的境界不一定是涅槃境界,但断食至少使弘一法师在走向涅槃的道路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宁静的夜晚,你面对波浪不兴的一泓清水,凝视着映在湖中的一轮皎月,心静如止水,停止一切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抛开一切情感的牵挂,这时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有没有一种与大自然合一的超越感、解脱感?也许你会问这就是涅槃吗?不,这不是涅槃,但这可以给你涅槃的启示。
  那么,什么是涅槃呢?涅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通往涅槃的道路是一条崎岖、坎坷、艰难的道路,历代无数高僧为了达到涅槃的境界,斩断一切尘缘、一切恩怨,舍弃五欲一切幸福,深山苦修,四海访道,几十年如一日,勤修戒定慧精进勇猛,终于达到了涅槃境界。可见,走向涅槃,就要敢舍,舍弃六根功能的快感,舍弃红尘的一切虚名薄利,大舍才能大得,大得然后无所得。无论任何情况下,决不动摇实现涅槃的信心,勇往直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千锤百炼,直到最后所有妄念都脱落,心无挂碍,对境不生心,于是本地风光自然现前了。这时你有着深深的定力,对一切再也不起分别心,没有一丝欲念与情感情绪的搅扰。你会深深的地体会到,生命实相的境界,这就是涅槃。只有亲身体会的人才有这种经验,确实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到了这种境界,也许你的身心会感受到无穷能量的存在,甚至会产生奇特超常的功能。
  实现了涅槃以后,你会感到生命原来这般充实,这般愉快。你再也舍不得离开这种境界了,因为你已彻底解脱了,你成了生命的主人,不再有五浊恶世的烦恼。你将一切的欲望与感情统统放下了,你有的是智慧。你身体健康。面色红润,眼光灼灼,内心里充满了真善美。人人都赞扬你,人人都喜欢你,人人都会惊奇诧异,你为什么会活得这般洒脱这样超然?是啊,你果真超凡入圣了!


  解脱自在


  离开社会,断绝一切欲望而修行解脱的只能算是小乘涅槃。这种涅槃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没有达到最高的、究竟的、完美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大乘无相或大乘涅槃。大乘无相的特点,要求人们在社会中、在人际交往中,在共同的事业中,自利利人,自觉觉他而修行解脱。一个人只有到了大乘境界,才真正实现了他的生命价值,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从小乘涅槃过来的人,明白了缘起性空之理,有了般若大智慧,应该回到社会中,在种种世俗事务中以方便善巧帮助苦恼迷痴的人群。
  确切地说,佛学也是一门研究生态平衡的学问,它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诸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生态总环境,研究其组成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客观规律,尤其注重人的因素的研究,明确人的思想语言行为形成的业力对人本身及自然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反过来,自然社会又影响着人。经云:“心本无生因境有”,“心生则种种法生”。说的就是这些道理。研究佛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说透彻点,佛学研究与修持实践能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佛教出于对人类前途的考虑以及人们解脱烦恼痛苦的需要,劝导人们修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让人们生活得温馨和谐、幸(上接第43页)谓其破相而不破性,此非空宗之所认可。千余年来,空宗即性宗,性宗即空宗,空宗已融入性宗之中。非如性相二宗,一性一相,性宗虽力图摄化融合之,而终有显然相异之处,难以调和谐、幸福安宁。
  真正的解脱者,有了戒定慧的本领,更深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有观”妙义,并凭着自身般若智慧而充分发挥“空有观”的妙用,必然能在一切社会活动与生活中,圆融无碍,自我完善与完善他人。
  空有观告诉人们:对一切人事不要执着偏见,也不要懈怠消极。空有观无非是让你生活得美好安宁,不起贪嗔痴等一切不善之心。确切地说,空有观是为了使你在一切的生活、一切的事务中,轻松、坦然、沉稳、愉快、达观、充满智慧。所以说,“空有观”确实是一门人生哲学与生活艺术。
  从小乘涅槃迈向大乘无相,首先必须跨越“空有不二”的门槛,然后进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灵活巧妙地广修四摄六度,最后达到无“四摄六度”可修的境界,真正打破“我、法、空”三执,如此,待功德圆满后,便成了真正地完全彻底的超脱者及自我实现的人了。
  如果我们的社会,有很多或者全是追求这种超脱及自我实现的人,那么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幸福和谐、温馨安宁的大同社会离我们还会遥远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