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佛陀——入门须知
李炳南居士编著
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①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具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②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③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座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④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必在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⑤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⑥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已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摘自佛学常识课本
李炳南居士编著
净土法门
维摩经云:成就八法生于净土
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于众生受诸苦恼。
二、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三、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四、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五、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八、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常以一心求诸功德。
摘自法苑珠林卷十五
礼佛的好处
礼佛,就是向佛礼拜,是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养塔寺和佛菩萨形象、赞叹诸佛相好庄严、歌颂佛德,或以各种乐器,演奏妙音、合掌、低头鞠躬、跪拜……。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告诉我们:这些都可以成佛道。其中以跪拜礼佛的功德最大;除去毁谤佛法、对佛无缘者所谓“迷信”当然我们不认信佛是“迷信”,因为信佛根本就不是“迷信”,它可以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而言,即以最小的效果和利益来说:也可以强健衰弱的身体,尤其是内脏不健康(如胃病患者)以及膝部有风湿病和感冒鼻塞的人来说。若常向佛行五体投地的叩首礼,其痊愈速度,更是具有立杆见影之效。
老实说:所有信佛的人,必都是有宿根和善缘的,今天是因位的菩萨,未来更可早证佛果。我们既是未来的佛,我们信自己,礼自己,成就——所得的好处,无一不属于自己,多拜忏,多礼佛,是非常合算的,地藏经所谓:“舍一得万报。”何乐而不为!
礼佛的方式
礼佛的方式,就一般而言:有佛堂、静室、或安有佛菩萨圣像的客厅等,都可行之。要是没有的(如住营房的军人、单身在外工作者、或住大宿舍者),可至室外或郊野,面向西方,合掌问讯,然后十念(念十口气佛菩萨圣号)即可。平常行、住、坐、卧、心心念念不离佛号最好。
礼佛前,先要净(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上香的方法
①将香点燃后,②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④再举香齐眉,⑤之后,放下如第三动作,⑥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全为在家居士所写,故与出家众所观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众如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总括而简单。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
合掌的方法
佛弟子们恭敬虔诚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肃立(两脚与肩同宽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样有很多种,一般都是以两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弯,举至心口处轻合,不可过紧,宜如塔形。依“菩提道次第修习加行六法妙道入门经”说:“两掌合紧不留余隙,是为外道合掌,第一会沦为外道,(因心为形役,难入真空妙有之境故);第二会感生在无佛的地方,不闻三宝之名。”“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灯经注”中说:“外道合掌,紧闭掌心,将来必堕生于无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执着成性故也。”
礼拜的方法
礼拜,闽南言都叫“拜拜”,也就是对佛菩萨像虔诚的恭敬作礼之举动,其法是:
①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我以往无量劫中的父亲在我右边,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我左边,儿女眷属在后,一切冤仇障类在前,此无量劫数的父母冤亲眷属,均在我的四周,团团围绕着我,随我一齐礼佛,愿你们以善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注:此种观想礼佛的方法,是密宗的无上法门,若常如此观想礼佛,不仅能超度你所观想的,而且能为自己灭障消灾。即念经,持咒或持佛菩萨圣号时也是一样,不可忽视。)观想后,弯臂,右臂斜伸,右掌向上,按于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把)。
②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把)。
③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把合共叫“两把半”。这是老名词)。
④以头垂叩于两掌中间拜垫上。
⑤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意思是以两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另一说法是:古时候的小孩子或低阶之人,向大人,上级或长者求索物品或钱财时,就是这样摊开手掌承接所要求的财物。也就是承接佛菩萨所赐的福慧之意)。
⑥两手握拳翻转,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心。
⑦左握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起立。合掌依然。
⑧三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这叫问讯。
以上为一般之礼拜法。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莲花部及金刚部”等之合掌与礼拜方法。行者皈依后,自有上师亲传,此处不赘。
礼拜呼吸法
礼拜是一种很能有益身心的运动,不懂决窍而又喜欢礼佛的人,很容易因此而使身体不适。因此,笔者愿将个人多年来礼佛所得利益的方法和经验,提出来贡献给所有学佛的四众弟子们,使大家都能从礼佛的呼吸法中,获得最高的利益。此法是:拜下时,舌尖卷抵舌根,同时吸气,(如果要念佛号或持咒,可在拜下呼气时念);起立时,舌尖翘顶上腭,同时吸气。这是一种揉和吐故纳新、使全身气脉发生神秘的循环作用,以保健却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吸气时最好能观想空中日月星辰等通化成了白光,由你的顶门进入体内,(如果是面对佛菩萨像时,则观想佛菩萨像放光照你);呼气时则观想我之病苦孽障都已化成了黑气随气而出(时间久了,你将会看到自己所呼出的黑气。那时保证你已是一个三业清净的人了)。喜欢礼佛的同道们,不访试试,这种又礼了佛,又练了却病延年气功,而又因此而清净了三业的方法习之不断,必可获益无贫,悠然而拜,悠然而起,不疾不徐毫无劳累的感觉。对个人的修持来说,可说是一举三得的上妙法门,有此好处,你何乐而不为之!
礼佛发愿词
礼拜佛菩萨时,要恭敬虔诚的发愿;发愿是一个学佛行人所定的目标和方向,有了目标和方向,修行才会有一个结果;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等。所以学佛行人发愿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公式化的发愿词是这样的:
第一拜默念:“愿一切众生,舍离外道邪见,归依我佛。”
第二拜默念:“愿弟子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辩才无碍。”
第三拜默念:“愿弟子身心轻利,无诸疾苦,广度众生,同证菩提。”
以上发愿词是一般的,(也就是所谓三皈依的意思)。如果你有比这更好的、特殊的、或自己需要应该加以变通、圆融应用的,都没有限制,尽可自由运用,大胆的向佛菩萨恳切祈求;天天祈求,行之不断,自然有一天会感应道交,获得满意。就好像小孩子向父母要求爱之物一样,你天天缠着他要,他那有不给你的道理。
下面是笔者个人学佛多年来的经验,其中渗和了密宗修“弥陀长寿法、弥陀生西大法——“破瓦法”(或曰“颇哇法”)如礼佛的第一动中即是——的观想,笔者曾提供给几位老菩萨(包括出家多年的老比丘和老比丘尼,以及专修净土的老男女居士)们参考,经他(她)们实验后,(最快的十天,最慢的三到五个月)谈话的证明,其结果,有与上所提密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神奇效果。有心的同道们如想证明笔者所言的方法是否真实的话,最好不要有怀疑心,保证笔者所言无虚,您也必有所得。为使信仰佛教而又能依佛法精进虔修的同道们,皆能同证菩提,同登觉岸,皆能即身成佛故,笔者不欲自秘,特公开道出,以供所有先进和初机朋友们的参考。
早晚课例(个人或家庭自修用)
(1)上香:上香后,合掌肃立,心中默想:“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或“诸佛所、或“菩萨所”,看你所供奉的佛菩萨,可随意更换)愿慈悲垂护,赐与众生乐。”
(2)问讯:请参“礼拜”第八项。
(3)第一拜:拜下时默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继则观想自己分身无数,叩礼十方三世无数诸佛,佛的左右后方有十方无数菩萨侍立;每一佛前均有自己在顶礼膜拜,每一自己的后面,均有无数历生父母眷属冤亲和众生在自己的率领下,同时顶礼膜拜。每一尊佛,均全身金色晃耀,伸金色臂,摸我之头,我之头顶,即有冰凉的感觉。同时心中默念:“为求往生成佛度生皈命礼。”或念:“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皈命礼。”
(4)第二拜:先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法。”随即观想自己面前虚空;陈有十方三世无数无尽经典,放大白光,其光照我,由头顶深入心房,同时默念:“为求智慧如海,辩才无碍,法乐充满,法味常施皈命礼。”
(5)第三拜:先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僧”(“僧”就是已成道的菩萨们。)再即观想自己化身无数,顶礼十方三世无数无量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和已成道果的贤圣僧和各宗的祖师们。同时心中默念:“为求忏悔罪业,灭障消灾,冤债病苦远离皈命礼。”
(6)礼佛:礼佛,就是以你虔诚敬仰之心,祈求三宝加被之意。有人在佛七中,拜到忘其所以,异像重重,不知疲累。我有一次在知觉法师(基隆十方大觉寺僧)率领下,朝礼台北土城清凉山承天寺,其时惟恐晚上寒冷,穿了很多衣服;又怕中途口渴,因此,又带了一大壶。我自称是“菩提甘露”的冷开水,谁知近五个小时的拜礼和唱念“南无地藏王菩萨”的行程中,既不冷,也不热,口中也不渴,这是佛法的不可思议处。
佛菩萨很多,而且将来你自己也是,如果一一去礼,会使心意分散,因此,我们可以找几个与自己有缘而具有代表性的去常礼,礼久了自然会发生感应;就如你拨超短波收音机;拨久了,转来转去,总有对正你所想收听的频道的时候。好像电影明星陈莉莉的母亲吊颈自杀,瞪大突出的眼眼和伸出很长的舌头,打针、灌药、热敷都不能生效还原,而且脸孔青得吓人,她父亲陈创奕居士持笔者所传他的大白伞盖陀罗尼七遍,不但复原了,而且还出现了美丽的笑容(详六六、六、十五、七一九期觉世旬刊),所以,礼佛只要虔诚,一心一意,必会有非常奇妙的效果。
我们一般所礼的,除了前面提过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外,都是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的佛菩萨,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佛是我们佛教的教主,没有他,我们就无佛可信,也就无法可修了——。每一拜时,心里要观想世尊如来,举右手摩我的头顶,我的头顶上,就有清凉如冰的感觉(不管有没有,一定要专心的作此观想。因为佛学就是“唯心”之学,所谓“万法唯心”,你只要不断的常作此想,自会有无穷的功德和效果)。心则默念:“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
另一种词,一般忏法中也用的(如法华三昧忏中)是: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
拜下时,观想,佛放白光照我,光中有无数菩萨,我在佛前礼佛,我身后也有很多众生在和我一齐礼佛。起来时则合掌念:“我昔所造诸恶业……”一偈。如此三称三拜。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此名为俗称。实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是大医王,曾发十二大愿(详药师经),拯救众生病源,治无明痼疾。人生难免有身心不适,四大欠调的病痛,佛弟子们,如没有健康的色身,求佛道是很困难的。佛弟子们有很多是很穷的,尤其是出家二众中的一般和尚和尼姑们(都市的例外)。他(她)们生了病那真是可怜,常住没钱,自己也没钱,因此只有求佛了(笔者就有此经验)方法是:看药师如来的造型是一种,(或者你专观一种也可),有右手结吉祥手印,左手托塔者,拜下时,观佛无名指放出明亮的小火珠,入我头顶,并一直深入心中莲花上;结药师印相的,举右手摩我头顶;持摩尼珠的,以珠触我头顶;无论那一种,触或摩时,均应想有清凉之感,心里也要默念:“为求消灾延寿、债障远离身心俱健皈命礼。”三称三拜。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是每一佛弟子都崇仰的主尊,拜下时,应观想阿弥陀佛左手宝钵朝我倾斜,钵中流出白色透明如胶质之不死甘露,像山顶的直线瀑布似的,一直下注入我的头顶,并直入心脏,进入全身每一细胞中,此时,我头顶就有清凉的感觉,我身因之而轻快舒畅;佛的右手,也随之举起摩我的头。同时心中默念:“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度生皈命礼。”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是与娑婆世界最有缘的菩萨之一,连外道都供奉,因为观音菩萨能解除我们世间的一切苦恼故也。所以我们中国二千多年来,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说,故,拜下时,观想菩萨宝瓶中之甘露,喷酒在我的头顶和全身,清冰舒适,即时默念:“为求忏悔罪业、灾障远离、病苦消失、福寿增长、一切顺遂皈命礼。”三拜三念。
“南无大势至菩萨”,隋炀帝赞之为:“踵武观音,连衡大势”的菩萨。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教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可成道。
拜下时,观想菩萨赐下大粉红色莲花一朵,我即拜伏于该莲花中,这莲花就是我将来往生时所乘用并成道的宝座,菩萨并以净光照我,我在净光中虔诚默念:“为求忏悔罪业、清净罪障皈命礼。”三称三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这是说:像海一样广大的清净庄严世界中的很多很多菩萨,我都礼敬。拜下时,观想空中地面、我的四周,都遍布着或站或坐的菩萨,同时均以像电波一样的灵力或灵光加持我,心里还要默念:“为求忏悔罪业、清净罪障皈命礼。”三称三拜
“南无文殊、普贤、地藏、护法诸天诸菩萨等”,均可如前面一样的拜念和作观。
至于对行者(修学佛法的人)个人的皈依师、剃度师、得戒师、传法师、金刚上师……等,均一拜,拜时可观摩顶加持、无畏印加持、吉祥印持或宝瓶加持……等均可。(有些法师有喜欢夹菜给弟子们吃的习惯,你就以夹菜给你时算是加持也未尝不可)。佛教是讲“唯心”的,只要你心力虔诚,念力纯一,自然有其奇妙的效果。拜时,心中观想默念则与礼拜诸菩萨时一样。
其他拜忏时,可随各人意思去观去念(如果是代别人——如赶经忏的法师们——礼佛菩萨时,则“观”与“念”时,其主体均不应为自己,而是你所代表的人或鬼魂),总之要不是糊涂叩拜,务期每一顶礼,均能有所赞美或祈求,并能在冥冥中获益为是。
附记:如果是随在出家人——法师之后为超度亡灵而礼佛时,应眼观佛像,头叩下时心中默念:“为求某某蒙佛(菩萨)接引往生西方极乐皈命礼。”
早晚课应修的课程
在家信众,早晚礼佛之后,可随时间多少,念诵佛经或佛号。诵经念佛的目的,一是消除自己以往无量劫来的宿业和冤债障类,也就是“解冤释结”。二是为自己或众人亲友修福,并储备往生的资粮。所以,时间充裕的人,早晨可念“金刚经”、“观音菩萨普门品”、“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如果吃素的人——注意:不可吃蛋,因为蛋也是荤的,它不仅是生命的胚胎体,而且是腥的、脏的;它是“卵”。先念《大佛顶首楞严咒》,此咒为诸咒之王,每句都是以往诸佛及神圣成道心咒的结晶,诵时可得诸佛灌顶,感动一切法界,保护修行的人,千万不可草率)。晚上可念:“阿弥陀经”,(这是一部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美景,并教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宝典,只要纯笃自能三根普被接引的经)。“往生咒”(这是鬼魂最需要的咒语,可以长持)或礼拜念诵“大忏悔文”。(这是北宋不动法师所集各种忏悔文的精华,拜之功德极大,不可忽视)。之后,早晨持“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或“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晚上持“南无阿弥陀佛”洪名,越多越好(其实,佛菩萨圣号,行住坐卧,随时可持;最好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利益无穷,时间紧凑的人,可用十念法。经云:“念弥陀佛,现在消灾延寿。”此佛曾发大愿:“设我作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声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如果你没有多余的时间,早晚于盥洗后,可合掌向西,(有佛堂或客厅悬有佛像的,即对佛像前念。)三揖或一问讯之后,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声之后,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为了替你自己修福,当然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能作到行、住、坐、卧中都能口不离佛,心恒念佛,那冥冥有说不完的好处,真会是不可思议。我把一些道理讲给人听时,有的人曾笑我迷信,要知:“修佛(也就是“修福”愿),首先必须“信”,有了诚笃的信心:再发“愿”,靠愿力去“行”持。佛法是“一切唯心造”的,只要你“正心”、“诚意”的去“信”,“正心”、“诚意”的去立下“愿”心,“正心”、“诚意”的去“行”持,你的成就,绝对是无可限量的,你所得到的好处,必定是超过任何人的。心理学上有一种“念力”的说法,无论东、西密法,都是靠心念专一去行持。
念佛的方法
念佛(包括持咒等)是没有什么固定形式或某种拘束的。只要恭敬虔厉,心念专一,屋内、屋外(厕所或不洁之处默念),山林、旷野、立念、坐念、大声、小声、有声、无声……无一不可,若能心专意诚的多念,自然会有地藏经所说的:“舍一得万报”的大利益到来(当然不一定是今生)念到无念而念,一心不乱,除佛以外,心之内外都为佛所充满时,就已达到禅定的境界了。如能念到连梦中在遭遇各种情况之下,也能把佛号念到脱口而出时,则生西已是毫无疑问了,你的道业也可说已有成就了,愿共勉之!
忏悔
忏悔是在佛菩萨圣像前,至心发露自己今生或 以往不当的过错,誓不再犯的意思。详细一点说:“忏”是梵语“忏摩kkasa mayau”的略称,与我国“悔过”的上一个字合并,就叫“忏悔”(如今各寺传三坛大戒,登坛所行的忏悔礼拜 仍叫“忏摩”,其他时候很少用),意思就是请求容忍我悔罪,让我有改过迁善的机会,并祈求谅恕的意思。也就是检讨自己的过失,陈露先恶,改往修来,求佛菩萨鉴察。有些人除每日功课后常行忏悔之外,有时在得罪了人、触犯了尊亲师长,或做错了事心中感到不平安时,或犯了自己所不知的过错时,也常在佛菩萨贤圣像前忏悔。在寺院中,除了以上个人的方式外,另外就是团体的,逢双日的晚课拜“大忏悔文”。其他如“法华忏”、“梁皇忏”、“观音忏”、“地藏忏”、“金刚经忏”……等,都是为超度亡魂用的,个人也有拜的,但不多。念珠的含义
“念珠”,有人叫“数珠”,也有人叫“佛球” ,因为它是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用以计数和束心的工具,(有两三种外道,他们也仿效佛教在使用念珠。)念珠,梵名叫做“钵塞莫”。本木患子经说: “佛告(毗琉璃)王言:大王若欲灭烦恼报障者,当贯(串 )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掐)一木木患子(今日“念珠”也)。如是渐次度(掐)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 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得生三焰天(中略)若能满一百万遍者,常得断百八结业,而得无上之胜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
念珠长短的意义
念珠的粒数,按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念珠是一 千零八十粒(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极少数高僧大德或潜修者使用,以及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者外,极少人使用),上品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为一百一十粒);中品五十四粒;下品二十七粒。另有四十二粒、二十一粒、十四粒及净土宗的三十六粒、禅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种。它的粒数各有其含义如一千零八十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而成为一千零八十粒。一百零八粒的,是表示单纯的一百零八种烦恼;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 或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或本有的五十四位与修证(由修行而得者)的五十四位。(一百零八数所代表的含义很多,不赘)。五十四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种境界,与修证同)之五十四位,四十二粒,乃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也。二十七粒的是表声闻之二十七贤圣。二十一粒的是表本有十地与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粒的,是表示“仁王经所说的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三十六、十八等粒数的,有的是为携带方便,使一百零八数三分之或六分之而已;有的则是外德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深义。佛经中所说念珠之功德
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 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根据“数珠功德经”的记载是这样的:
铁者:五倍。
赤铜者:十倍。
真珠珊瑚者:百倍。
木木患子者:(又名“无木患子”,可能为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邢之功用故也)。千部。
莲子者:万倍。
帝释青子者;百万倍。(此物不明)
菩提子者:无数倍。
“摄真实经”中,则分念珠之功德为:
香木者:一分。
钅俞石(黄铜)、铜铁 者:二分。
水精、真珠者:一分。
莲子、金刚子者:二分。
诸宝及菩提子者:无数分。
另外,如“瑜伽念诵经”、“守护国界经”、“苏悉地经”及“陀罗尼集经”等,对念珠之功德,均有记载。总而言之,所说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胜和最大,这是佛教中,无论出家在家,凡与佛有缘而喜修佛者,都喜欢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则有视法而用之说,唯凤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经加持后,也有以一当很多倍的功能。
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们,如要使用珠念(因念珠还有避邪、避煞——引用外道名词——的功用。)最好还是用菩提子,既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长道业也。执持念珠的方法
“念佛或持咒为什么要数念珠?”有些人会这 样问。原因:
①可以收摄心意,使不外驰。
②有些修持的行人,希望能持念至某一最高数目,因而以之为计数的工具。
拿念珠的方法是: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丫),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珠到母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弥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母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食指之头,余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余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诵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 如转法轮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我认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回向
“什么是回向?”你可留意到寺院中,早晚课 后大众或个人的回向?你可见过佛教发心善信所印的各种书刊的后面,每一本都有回向偈或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把个人或大众所修的善业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标,去做某种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也就是把我们自己已做好的善行功德,希望自他皆成佛界,回向菩提。大乘义章九(卷)说:“言回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目标),故名回向。”往生论下卷说:“回向者,把自己所已行之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第七卷说:“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音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由于回向对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皆回向众生与菩提。
我有一位师父(我皈依过七位师父)开示我说:“自己有功德,不要作有功德想;无论是念佛、持咒、礼忏……等一切善行功德,通通回向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如此,你的功德却更大。这正如你把每天的收入,都施济了穷人,你自己已是一文不名了,这样,还有那一个坏人会来打你的主意呢?但你却拥有了无比的平安,这不是最大的利益么?什么冤债障类,他要的东西你已给他了,他又怎会来找你?六十多年来,我没生过病,这就是证明……”
我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多年来我都如此仿行,希望所有学佛的先进大德们能参酌仿行。
由于回向的功德非常之大,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的后面,易行品弥陀章赞弥陀偈、起信论……等之后面,课诵本早晚课诵后,各种经典完了时,都有回向,古德们和今天诸先行大德们发心所印的书刊之后,更是各人有各人自己不同的回向偈或回向文。
回向,也就是发愿,所有大德们的回向文中,以云栖宏大师的回向文最长,也最完善,大德们不妨找来参考参考。所以,你——佛的四众弟子们——无论是念了经、持了咒、拜了忏或持了佛菩萨的圣号,或做了什么慈善好事之后,你都要赶快回向。这比我们在世间积蓄财宝的利息不知要大多少倍呢!真可说是“舍一得万报”,受惠无穷,千万不可疏忽放弃。
不过要注意:若仅为个人的福德回向,所得的只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必需为十方法界所有众生着想,这样才有超乎人天的更大利益。
我的回向词是这样的:
“以上功德,全部回向十方法界六道父母师长一切众生和我若有如空无始以来的冤债障类。吉祥圆满!”这是上午的。下午我就把“十方法界”改为“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礼佛部份,告一段落,读者行持时,想当能举一反三也。佛门里的规矩
这一篇我们所要谈的问题,可以说是在家修学 佛法的居士们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门里的许多规矩,所谓规矩,是一种定下的准绳。俗语说:“规矩能成方圆。”那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有他规定的标准,循着这个规定的标准,那才能塑成一个完美的形体来;如果把规矩放在人格上,那人的人格一定是很完美的,今天我们把规矩的尺度衡量在佛门里来,那么佛弟子就没有违规毁矩的了。
大凡各种宗教里,都有他们的规矩,佛教也不例外。所谓佛门里的规矩,是指佛教里无论修学那一宗派共同约守的一个清规,虽然不全是戒律,但那是由戒德所演化出来的。这个规矩,是不同于世俗的,是严肃的,恭谨的,如法的,而达到自律。这里所谈的是一般大家通用的规矩;好比禅宗、律宗、密宗,尚有其个别的规矩。就不在这里赘述。
佛门里的规矩
这一篇我们所要谈的问题,可以说是在家修学 佛法的居士们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门里的许多规矩,所谓规矩,是一种定下的准绳。俗语说:“规矩能成方圆。”那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有他规定的标准,循着这个规定的标准,那才能塑成一个完美的形体来;如果把规矩放在人格上,那人的人格一定是很完美的,今天我们把规矩的尺度衡量在佛门里来,那么佛弟子就没有违规毁矩的了。
大凡各种宗教里,都有他们的规矩,佛教也不例外。所谓佛门里的规矩,是指佛教里无论修学那一宗派共同约守的一个清规,虽然不全是戒律,但那是由戒德所演化出来的。这个规矩,是不同于世俗的,是严肃的,恭谨的,如法的,而达到自律。这里所谈的是一般大家通用的规矩;好比禅宗、律宗、密宗,尚有其个别的规矩。就不在这里赘述。
(一)规矩的基本要素
那些是规矩的基本要素:第一、恭敬的(意 )。第二庄严的(身)。第三、谨慎的(口)。这三者表示了身口意的清净,它可以摄心一处,自然而然可以循规蹈矩,使佛门更能令众生崇敬与归向。
第一、恭敬的——就是说一切思维言行与身、口、意三业,是发自内心的恭敬,而自然生起对三宝——佛、法、僧——的无上崇敬与仰慕,也就是说在佛门的一切一切不能离开恭敬心,舍开恭敬心,便不能有所利益,那么佛门的规矩,就是以恭敬为起码的条件,在在处处都对三宝五体投地的礼拜、歌颂、忆念与追随。
第二、庄严的——佛门内的佛相、寺院、经典、法器、僧伽,乃至一草一木,莫不是庄严的,庄严着无上的菩提。这一切都时刻在无语的开示着我们,只是我们并没有用庄严心态去观察、去觉得,往往忽略了庄严给予人的启示。在佛门里,你不去庄严自己的心,如何能 体会庄严的道场?您更不用庄严道场的心,您又如何能庄严自性的佛陀呢?佛法是不舍离庄严的,舍离了庄严,那与污秽的世俗又有何两样呢?
第三、谨慎的——指对言语和行为而说,这道出身教与言教的无形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时常将恭敬与庄严的心,处处表现出佛弟子不同于凡夫俗子庸浮散乱,时时为凡夫俗子的表率,经常由身教中去启示人生宇宙的真理,叫别人一看,也可以皈向佛陀座下。所以佛门中的规矩,有了这个因素在,自然使它产生了自他二利的功效。
(二)佛门中的规矩
佛门中的规矩有那些:
1、佛相——凡佛弟子见佛相必须恭敬、礼拜、供养、护持、虽然在是木雕、纸印、泥 塑,应观做等同真佛,所以不论佛相在任何地方都应如是,不可分别相之好坏、大小、寺院或家庭,如是作观,福不唐捐。凡“买”或“要”佛相时,一律要说“请”,不能说“买”或“要”,附带说明:佛经、佛具、香花,如用钱买,或向他人要,也应一律说“请”,此是恭敬心。
有的佛相是纸印的,日久欠净,或有破损,实不能再供,应于佛前言明另请新相再供,此旧纸佛相可恭敬焚化,切不可任意撕毁弃置。如是所作即如出佛身血,罪堕无间,另木雕泥塑之相,如有损毁失修,佛弟子应护持圣相,发心修补,金漆剥落,当发心再贴金刷漆;因众生礼佛,即能成佛故,可知佛相可度众生,常令相好光明,令众生起欢喜赞叹心。倘有金银、玛瑙、玉、翡翠等制佛菩萨圣相,不可毁坏,改做其他装饰物品,如是所作,则获重罪。有人制香,香上有观世音菩萨纹形,焚香时显现菩萨形状,香熄之后,圣相塌毁。又有人以蜡烛做成观世音菩萨形状,上有灯蕊,以火燃化,烛燃相毁,以上两则,殊大不敬,商 买之人,被财货所迷,不知所造无边重业。又有用佛相为商标者,众生不察,难免任意丢弃,实非所宜,皆不知佛陀伟大,众生滥用胡为,皆失谦恭,罪报难逃。
若画佛相,要用好笔、好墨、好纸。若绣佛相,要用好针、好线、好布。若印佛相,要用光泽好纸、形色清晰、印制精美,若雕佛相,以金、银、铜、玉、翡翠及诸般宝石、或檀香、沉香等土木、瓷釉上料,印制雕塑诸佛菩萨圣相,应沐浴斋戒,燃香谨制,摄心一处,不令分心,感应道交,可获得不可思议功德。
配身小佛相之挂炼及配汽车之挂相,有欠恭谨,然作方便,未尝不可。若存恭敬,尚可获福,如有亵读,仍自获罪,所以配身小佛相不可当做装饰品,那根本不是佛教徒所应有的 态度,而应有虔诚祈求加被护身一切吉祥想。
还有一种卡片印的佛菩萨圣相,可以带在上衣口袋。这种卡式小佛相,是为了个人在旅行、在作客、在单宿舍时,做功课取出供养礼拜,乃便所需。有人也兼用为护身平安之用,原无不可,但也以存恭敬心,难遭遇想。此种小佛相,只宜放上衣口袋,如放裤子口袋,即为不敬,利而未获,过咎先至。
再有,一般不信佛的人,常将佛相当做艺术品做摆设陈列欣赏,或与其他物品杂陈并列,皆非正因。如能劝化他人勿做艺术品欣赏,而应恭敬、礼拜、供养,则为利他觉他的菩萨行了。佛教徒见到佛相,无论大小及任何形式,必须要恭敬、礼拜、供养,福得无量。
此外,有见到每一佛者,皆应恭敬,如《地藏经》中有“称佛名号品”,又如《千佛名经》及《万佛名宝忏》中所载佛名,皆由世尊金口宣说。一一佛名皆常恭敬、礼拜、供养,功不唐捐。忆及前些时,因为商人把化妆品的英文名译成“密斯佛陀”,此虽译音,难免影射对佛失敬;凡译音大可用其他字音者而不用,也有故犯过失,尤其女人化妆品,以此译名,殊属不当,这使世俗人看来象把佛陀女性化了,此种轻慢心、亵圣过,果报也不可思议。就此事件,在十年前曾在“觉世”旬刊上有正反之评见,结果不了了之。佛教舆论尚有赞成者一派,商人自可大作其广告了。还有我们在家弟子不可把小孩名字取有“佛”字,此乃不堪受故,别人编我们为“佛”,恐怕没有那么大福份吧!不怕折寿吗?另若于所印的及雕塑的佛相上,千万不要刻印个人名字,大家都在顶礼膜拜,恐怕我们凡夫也吃不消呢!
最后要知道的是迎请佛相时,无论是铜的、木的、瓷的、纸的、一概以难遭想,恭敬捧迎,不可轻率从事。佛相用双手捧于胸前,切记不可放在腿上,不可像包东西一样,用手一提。请纸相容易犯过失,把佛相拿着垂向膝下,或夹在腋下,如是种种不敬之过,看来没什么,其实不知不觉中已获罪过。凡诸佛相,那必须视同真的报身、化身佛一样的尊敬,此种功德又岂是凡夫俗子的我们所可揣摩到的呢?
2、佛法——一切佛法皆由佛说,若无佛说法,众生无由解脱。故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者未必能遇佛法,遇佛法者未必起信,此溯到其宿世有无种植净因。今生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又起正信,实属稀有难得,此定久植净因,恭敬三宝而来。佛法为三宝之一,如面吾师、如受教诲、如示导归,应常依教奉行,恭谨修持;况且佛法乃教人出世了脱生死之大法,非世法所可望其项背,因此稍具智慧之人,得遇佛法,如获无价至宝弥足珍贵。时下,因印刷术之进步,较以前用木刻版印刷方便多多,流通量大增,学佛人多可轻易获得佛经典籍,对佛法不知尊敬;恐有犯失意过而生轻慢心,致法益未受,徒增罪业,此又不得不说,故略述之以期互勉,提高觉照。
考玄奘大师留学天竺,取经以还,大译法音,广宣妙旨,大师功德岂可思量?取经之时,跋涉数千余里纵横于荒凉边域,将经顶戴而回,大师对经典之迎请恭敬,值得吾人深思,由此观之一,一切佛经所在,即为有佛,且有无量诸天护法圣众,周匝围绕。今人看经,漫不经心,任意放置,尤以听经之时,许多人将经本放置腿上,乃大不敬,有则改之。又请经时(无论是用钱买或向人要的经,都应该称做请经)应该双手捧回,然今人捧经(双手迎请佛经捧在胸前)者已少,拿者(单手)尚可,但不可过腰下,夹腋下亦不可,男居士更不可将佛书卷起放入裤袋中,女 居士不可将佛书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杂物太多,如皆不如法;小本佛经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则犯失敬意,虽细微小节,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应再犯。玄奘大师是顶经而回,我们怎可将经放在腿上、夹在腋下或放入裤袋中呢?岂可如此冒失。
盖佛法为出世宝筏,不可与世间一般书籍混淆不清,世间任何书不可放佛经书上,陈列书橱中也当佛经放置最上,世间书放下,最好分开放置为宜。佛书如按分类法放置时,大经先放右边,依次顺排;若置上下时,以大经置上。至于何者为大?依三藏言以经为先、律次之、论再次之;就经典言,以华严、法华、般若、方等、涅?、阿含依序而排,最要者不可将世法书与佛经杂列。又一切佛经书不可携入厕所及夫妇房间及不洁净之处,如果单身居 住,房只一间,不得已而非故意犯者勉可通融。看佛经书均不得躺卧床上看,看时当洗手翻阅,翻阅佛书不可摺角,不可在上涂写钩书,如作扎记摘录,也用别纸为之。翻阅时切忌用手沾唾液来翻。有破损不堪之佛经当于佛前言明无法再阅,送至寺院焚化炉中或染空地上火化。如有绝版佛经或有价值普及之佛经书,应发心集资影印流通。流通时当注意是否伪经,如“佛说三世因果经”,并非佛说,而伪造者冠以佛说,虽然内容多述因果劝善之作,仍有伪造佛经之罪,不宜流通。另有道家假籍佛教观世音所造之经典甚多,不可不察,应查大藏经目录中有无载入。又“白衣大士神咒”,不载入大藏,为梦授之,然时下也多传诵,每有感应徵验;盖观世音菩萨无刹不现身,道教也多崇拜之,此乃观世音菩萨与中士众生缘深,且也在神道中种种示现,以播净种,此乃菩萨度众生之方便苦心也。佛教人士初以“白衣大士 神咒”做方便前导可也,终当指归劝诵“大悲咒”“普门品”方为合法,此依法不依人故。发愿印“白衣大士神咒”者不可只印单张者,易令人轻视,以印书本型为宜,甚或改印“大悲咒”“普门品”及观世音菩萨灵感录等与观世音菩萨有关经典及讲述菩萨之德谊者,令大家知道菩萨的来处及伟大也是一样,功德等同。
凡印佛经书,要慎选版本,要用好纸,装订牢固,设计精美,使令庄严,并严格校对,不令错谬,总之不可马虎从事。借阅他人佛经书,应按时送还。借阅公有之或别人之佛书,应视同己物般珍惜,切不可任意涂抹、窃剪、撕毁;依出世法论则为毁法,依世间法论有欠公德心。常住所有佛象经书,非经许可不要动用,私自动用,则犯过失;若私自取走不还,为盗僧祗物,而获大罪。一切报纸型佛刊,不可作包扎物品之用,也不可任意丢弃、撕毁,应伺机转赠他人阅读。凡流通之佛书不宜存置,而应辗转流通,咸令受益。
复之,看经之时,身应端正;不宣妄动;口应禁语,不宣杂言;意应集中,不可乱想,此为三业清净,自能摄心一处,浏览经意。欲看时,净手洁案,徐徐翻阅,一字一句,不令空过,燃香一枝,可令经行,心不外弛。用功行者,直看经文,不假注释,阅之一遍,不明 大意,毋退心志,三、四、五遍乃至十数遍时,自能体会妙旨。真用功者,不用妄识,一切经文,值了观照,文字相中,般若性显,久久与真心智海,打成一片。故古德宗密圭峰大师看圆觉经而心开意解;六祖惠能大师因闻金刚经“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而彻悟心源;天台智者大师诵法华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而入定;亻炎虚大师著书说有刘文化居士因阅楞严而现妙境破了识蕴。以上诸德,足资楷范。可见一字一句,一颂一偈,一旦豁破,皆由自性流出般若智性,与文字般若互相呼应,融化为一,等无差别。
无论诵经、看经,功德都大,经行之后,皆应普皆回向,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开佛智慧,归敬三宝,速证菩提。此为如法作,但愿诸上善人,珍重法宝,礼拜恭敬,精而不懈,如是熏修。以是因缘,生生世世,不失自性,仍可值遇三宝,今得人身,复闻佛法,起信熏修,已入宝山,不空手归,百千万忆众生中,吾人最为幸运,恭敬法宝,必获净智大慧。
综上已知,佛法为度众之津梁、成佛之阶梯、度往彼岸之宝筏,缺此无由解脱也。佛法自诚敬中求,故细微小节也不可犯,如获宝在手,光芒四射,怎可使此宝物损毁污秽?由是求法,法益自获,莫因轻忽,而障自性。
3、僧伽——这里必先要说明的,有许多人以为出家的人叫做僧伽,其实僧伽是指受具足戒的和合众,也就是说能守持戒律的行者,达三人以上的清净团体;单独的个人不能称为僧伽。出家男,受具足戒的只能称为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三意)。出家女,受具足戒的只能称为比丘尼。比丘与比丘尼之个人,不能称为僧伽,但可通称为沙门。所谓沙门的译意叫做勤息,就是指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今人多指出家之个人为僧,那是错误的。我们把出家的沙门通称为法师,其实法师也不应适用一般出家众,因法师之称必须具备精通三藏佛法,而能宏化的出家行者才能受之。今人又或对出家之皈依师称为师父,这也是顺俗之演化,如我们接受皈、接受戒、接受法的出家比丘,我们是应该专称为和尚的。和尚译义为力生,是亲教之意的。我们既然求他授皈、授戒、授法,都有亲教之意的,如对出家的比丘尊称为和尚,那是至高无上的尊敬。
世尊在世时,他的僧团中,凡证大乘果位的都称为圣贤僧,对没有证果位的自然都是凡夫僧了。但在家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无论对圣贤僧或凡夫僧都应一概恭敬、礼拜、供养,不可取分别心的;在家弟子见出家二众不依法恭敬、礼拜、供养,是为犯轻慢罪。不只于此,凡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皆是我师,皆当依法恭敬、礼拜、供养;也就是说:十方各地所有僧伽,其个人、团体皆为我师,更不只限于所皈依时的皈依师,皈依师只是在佛前做证明,证明你自今日起成为三宝弟子——为说三皈、忏悔、发愿。有人说这是我师父,那不是我师父,这是“外行话”了。
我们要问出家众的尊称法号时,要说:“请问师父(或和尚、或比丘、或沙门)的德号上下?”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 ,所以皆以释姓为之,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众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授戒师、传法师可以呼的,我们在家弟子不可称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外号,称呼外号也不可称某某,依今例,称为某某法师,或某某师。尊敬如法的称呼,应 该称为上某下某法师。我们对别的在家同修问起皈依那位法师时,应该说:“请问您皈依师的德号?”答时应称:“我皈依的法师德号上某下某”。这种规矩不但每一位在家弟子要知道,更要将此一礼节养成习惯。
凡夫僧是未证得果位时所称,其实他的发心与修持上已超出一般凡夫太多太多了,这只不过是对圣贤僧而言。现凡僧相者,因其执与惑未断,或执断或未断,尚有习气烦恼所束,在用功修持上、个性修养上、守戒威仪上有些欠缺,但在家居士不可背后批评指说,更不可将道听途说、且未曾亲见亲闻所确知的消息加以渲染传布,此则犯谤僧之过。如见出家众犯了某些过失,可当面虚心恳切地加以劝谏,如他不能采纳,或仍我行我素,也当以恭敬心待之。但可远离,不宜毁谤,所造因果他自担当。如在家居士毁谤僧伽及破和合僧,皆获重罪,不可不知。我们不但对出家众不可念其过失,就是在家同修之间,也不可念其过失,儒家尚有隐恶扬善之美德,何况佛弟子的我们,更是不可念四众过的。
凡出家众之僧团所有,是为常住物,常住为十方所共有,个人是无权动用的,凡所有物为十方僧伽所当均享,个人依法不可捉持。如果在家众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为盗僧祗物 ,其罪过甚大。所以过寺院时,切要注意不可轻犯。在家男众去尼庵,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庵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在家女众去寺院,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寺院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在家男众与比丘尼应保持六尺之距,在家女众与比丘也应保持六尺之距,更不可任意搀住。
在家众与比丘(或比丘尼)一起行路时,应以戒腊最高者先行,在家弟子居后随行。若三人并肩行时,以比丘(或比丘尼)居中,居士在两边,与比丘只二人并肩行时,以在家众左手边为上首,应让比丘(或比丘尼)行,在家众在比丘(或比丘尼)的右手方行。
在家居士在寺院中时过堂用斋,悉依寺院清规。最好自己亲手添饭取菜,如有出家众为我们添饭取菜,我们岂敢受用!一起用斋时,在家众不可与出家众同坐一桌;如出家众少,一定招呼在家众同坐一桌,不得已时,也应身居下首。午斋时,食前应先合掌念供养文(或咒)。
在任何地方遇见比丘、比丘尼,均应合十问讯,此是在家居士最起码的礼节。在走路时及比丘卧床不必顶礼外,其他地方见到出家众是应该顶礼的,且不论出家众的年龄大小;即使是一位六十岁的在家居士,也应向一位二十多岁受具足戒的比丘顶礼的,此乃依法不依人,是折服我慢心、增长恭敬的最有效方法。
每一寺院都以佛相为尊,一进寺院先往大殿礼佛,在礼佛前,不可先顶礼出家众,但可先向出家众问讯,礼佛后,当礼拜住持和尚及诸沙门。此外,在比丘说法时、传戒时、法会时、共修时,必须要向主持的法师顶礼。
僧人衣钵,在家人不可穿用、持用,在家众受三皈五戒后可着海青。令在家众受菩萨戒也搭缦衣,此衣为沙弥衣,不知始处。
我们强调尊敬三宝,因为僧伽是专修净业的集团,他们要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要断欲、要素食,甚至有的要持午,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学的,他们是朝着圣贤僧的途径迈进。可敬的僧伽呀!我们要五体投地的去尊敬他们,去赞扬他们!他们善于说法的,更是伟大无比,法无说不解,这些佛法,就是要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来宣扬宏化,在修学过程——闻、思、修是很重要的,那么在家居士能在清净的僧团闻到佛法的利益,才能启信熏修,也只有清净的僧团在专心一致的体悟佛法的真义以后,他们依照着佛陀的教化开示给我们,这是值得我们去景仰、去赞叹的。
4、寺院——谈到寺院,就得把佛教所属的寺院庵堂和道教所属的宫观庙祠给分清楚。二者往往混淆不清,是不对的。先说佛教的寺,寺在汉代是朝廷所属的宫署,当时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之用,永平年代中佛法入中国,当时招待摩腾与竺法兰二位印度法师,也是在这个寺;后因西域境内法师的渐多,乃建白马寺于河南洛阳。凡外来之僧侣皆招待于白马寺,此为寺之立名的来历。按寺的解释就是嗣,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之意。然佛寺是指清净众人所聚居,生殖道芽圣果以续佛慧命之所在。寺乃僧团之总称,院乃寺内之别舍,此为寺与院之略别。今有出家众单独用院之名称,多规模略小。庵者多出家女众所居。中国各省庵堂甚多,皆只住比丘尼众,此颇合佛制。堂是为简单的只有一个厅或只有一间小殿之谓;佛道二教多有通用此名称的,那就要看作供奉的像才能知道。另外尚有茅蓬,是属于比丘个人在山林村野间,以简单建材所造,行精进苦行的居所,佛教又有用精舍的,是指精进修行者所居之所,也表佛音演化之所;在我国汉代儒者教授他们学生的地方,也称为精舍。佛教精舍之起源,始于印度给孤独长者将买得祗陀太子之园林奉献给佛陀,做为说法度众之场所,故也称祗园精舍,为最早的佛教精舍(按其园地为给孤独长者向祗陀太子买的地而建精舍奉献佛陀,惟其树林繁茂,由祗陀太子自留其树供养佛陀。)念佛修行者多用莲社之名,莲社是东晋莲宗初祖慧远大师集念佛人于庐山,创白莲社,为莲社名称之始,凡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善男子善女子,皆以莲花为化身之依所,故莲社都以修持净土法门为主修,今人设莲社念佛即仿此之意。除以上所说的,还有用“讲堂”“佛堂”“净舍”“学舍”“学会”“学苑”“觉苑”“净苑”“行苑”“佛社”“居士林”“念佛会”等等,皆是以寺院演变出的别称。
再者,宫、观、庙、祠,不可用在佛教上,在世法上略重区别;这些都是道士所设专为打醮、祝祷、解厄,拜斗或丹鼎派修心养性之所。其中庙和祠除了道教所用外,一般民俗祭祀祖先宗亲也通用之。如有人说“寺庙”并谈时,多指包含佛、道二教修行之所在地,单指佛寺不可说为寺庙;其实庙在君主时代的朝廷也多称用。供奉神、仙、祖宗也用之,多为神道所设,如土地庙,是供土地神之用,又如北京的太庙,那是清朝皇帝祭拜皇族历代祖先所设。惟观者则为道教丹鼎派用之为多;什么叫观呢?按韵会说:“道宫谓之观”。此乃道士所居之处所,但这句话没有完全交代清楚,周代有尹喜的人,是函谷关令,结草为楼,精思入道,因老子西游出关,可是尹喜也有了功夫,先观见其气,知真人当过此处,后老子果过关,面授道德经五千言,遂与老子俱隐遁。由此可知,道教以内守而外观,故修道所居之处所称之,道宫称观自此始。宫是较高大广阔的屋宇,过去皇帝所居之所在称为宫,后人凡供奉天界神明也多称为宫。祠是专为祭祀的地方通常很小的屋宇供奉祖先、宗亲、先贤、烈土者属之,如福德祠为供土地神及各家族之祠堂等是。
现在已明白了寺与庙的分野之后,再进一步就是一进寺门,应该称为山门,也称为三门,如果只有一个门,也称三门,但一般大众都称之为山门(三门表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之意)。寺院按事相上说,以住持为一寺之主,依法理上说则以佛堂住世应化,此为道场故。所以进了寺院先要进大殿烧香礼佛。一般寺院将供佛之所在称为“大雄宝殿”,简称大殿,大殿上通开三门,行者不可由正门入,因正门为住持大和尚进出之门,应由旁门进入。自右旁门入,右腿先跨入;自左旁门入,左腿先跨入。如大殿只有一门,也应于大门右边门框或左边门框进入,进入时跨腿也如上述;绝不可大摇大摆由大门正中间冲入,此犯轻慢过失。已入殿内,自应净手、烧香、礼佛、礼佛时先上香,上香时,以两手之食与中指相夹香棍,无名与小指也要互相贴叠,二大拇指顶在香棍之底,徐徐坐在两眉之间,成为上香问讯礼。当三枝香插入香炉时,以右手执香一枝先插中间一枝,再插右边一枝,然后再插左边一枝,均应插正,不令歪斜。随后礼佛时。不应跪在中间的拜垫上,此中间之拜垫为住持所用。如果大摇大摆在中间拜垫顶礼,也是轻慢及失仪。拜佛最好不思拜垫,行者应择一边,不拣净秽,就地而拜,拜时应自庄重,不苟言笑,旁视无人,也不必管别人对你的讪笑与轻视,甚至说你迷信,这是忍辱与消业障之时。拜佛不可用三拜九叩礼,宜用古印度之五体投地礼。所谓五体是指额、两肘及两膝;此五体(部位)悉投于地,不触地面则不如法,此点甚为要紧。在印度以头顶为最尊,以足为最卑;对圣哲贤德之人,最恭敬礼,就是头额触地,两肘、两膝皆伏于地;双手抚托受者足,如是为最敬之礼,此表达心悦诚服之意。外道多用作揖(两手;抱拳手)、三跪拜、三叩首、佛弟子不可用外道礼仪,必须按佛教礼仪方为如法。
礼佛后,应礼拜住持师,以表示恭敬僧伽及顶礼一切十方僧。顶礼法师时一拜即可;若再遇其他法师时,皆可以问讯礼行之,合掌当胸,合十为礼,此礼等于问好之意。问讯礼,更严谨的则先合当掌当胸(合十)稍弯身,合掌之手顺着向地时,立即将右手之中、无名、小指叠于左手之中、无名、小指上,二手之食指尖相结作半圆形,不可为尖形,二手之拇指尖也相结,直身,此礼举向上至两眉际间,此手印叫毗卢遮那印。作此印时,我们本具之佛性,刹那与佛的法身结成一片,此是以心印心,佛即会意,理上问讯之最崇高大礼;行此问讯礼时,贵在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一念不生,一念不灭,功德难思。
对于寺院中有许多职位名相也应知道。如寺之主持方丈,在中国各寺院皆称寺主为方丈,实为住持之住所;方丈即今之住持。住持之意即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之传承。此外就是监院。监院就是现在所称的当家师,小的寺院只有一位,大的可以两位以上。维那师司寺中法务者,在法务时于念经、诵戒或作佛事之领众者,过去的丛林有犯清规戒律者,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维那有维持纪纲之意。香灯师是管佛殿事务的。知客师是接待云水僧及宾客者,并管理清众的告假与销假事务。若细分之,在禅林制度中的职位名目繁多,在台湾省内的大丛林已不多见,许多职位更少用了。
还有僧寺所住的叫清众寮。挂单的行脚僧所住的叫云水寮,厨房叫做香积寮,病僧所住的叫如意寮。
此处须一提的是挂搭,也称挂单;凡到处参访的行脚僧,在十方丛林僧堂之钩上,将衣钵锡袋悬挂其上,寺主默然许可,即可依止。这些常识在家居士都应该知道。
5、其他——在家居士吃饭也有规矩,这规矩只限用素食,荤腥食为凡食,不得用此法。凡吃饭前先合掌称念(人少默念亦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念毕放掌,以左手指触筷子尾端,以右手捏筷子上端。佛教斋堂摆筷子都是横式摆法,主要怕所披之僧衣大袖把筷子打落地上。筷子拿起来先以筷子触手端著右边饭米粒默念:“愿修一切善。”次用筷子触左边饭米粒默念:“愿断一切恶。”再用筷子触中间饭米粒默念:“愿度一切众”。此是禅门规矩,行者加此运用,功德更大。用斋时不可打妄想、不得偏食、不得杂语、筷碗均不可有碰撞声,吃食也不可有吞吐声,要默然无声,碗内及面前菜盘内俱不可剩有残食。食毕称为结斋,在大众用斋时有僧值师,见大众用斋毕居中向上站,默示结斋,维那师举腔,大众随念:“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胍喃,怛女至他 ,?,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接念:“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然后顺序出堂。禅宗把吃饭的地方叫做观堂,把饭菜却药石,观饿为病,观饭为药,禅宗以禅悦法食,故在未达此法食时,作此观想。
斋的意思是,也就是时食(午前食)之意。诸天早食、佛午食、饿鬼于夜间出觅食,以咽喉出三毒火故,虽食不得,佛以慈悲故,乃过午不食,称之为持午。所以我们凡夫不能持午而需晚间一食的,不必念供养文,不必念结斋咒偈,只要发惭愧心即可。后人将斋之意思改为吃素不吃肉,这也是慈悲的转化吧!其实斋的意思很广泛,不限于吃素,因其中尚有净心止念屏绝嗜欲的意思。吃素的人不能说成不吃荤,应该说不吃荤腥。要知道荤是指五辛而言,所谓辛是指有辛味的蔬菜,这种带辛味的蔬菜,虽然吃素的人也不可吃。什么是五辛呢?是指蒜、葱(含洋葱)、薤(像蒜之样子,但不是一瓣一瓣的,而是如洋葱一层一层的),韭、兴渠(一说是中药的阿魏)等五样。其中常见的是前四种。后一种兴渠,相传生长西域于阗,中国不生。此五辛何以称荤,其气上冲于脑可令头晕,依戒律言,若故食犯轻垢罪,实则此五种辛物皆有秽气味,天龙八部不乐此昧,而护法远离,魑魁精怪反喜此物,而障正道,复多增淫欲,故佛律此。止荤不指肉而言,甚为明确。兽、畜、水族类为腥,皆带有腥臭臊膻之味,此味障慈悲心,惟罗刹喜好此味,故不可食,今言吃素者,不可说不吃荤,应该说不吃荤腥,才是正确的全名。
又在家居士皈依之后,是否一定要吃素呢?吃肉食的众生,是多生累劫的习气,互相啖食,无有了期。但是一旦信佛,立刻叫他吃素,或许很难断,甚至退道心;所以佛开方便有三净肉之说,即“见杀不吃,闻杀不吃,为我而杀不吃”,除此三净肉之外,皆与杀因太近,尚未修行,业报现前,要注意的是,一切大小生命,绝不可杀害,否则杀生必定堕落,没有侥幸可言。三净肉也非佛教就此准许可以吃肉了,乃是不得已所开的方便之门。在家居士应学习渐断荤腥,起初可以早斋(早晨一餐吃素)朔望斋(农历初一、十五日)、六斋日(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如逢月小则廿九日改廿八日)、准提斋也称十斋日(农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如逢小月则廿八改廿七)、观音斋(农历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十九、四月初八、廿二、五月初三、十七、六月十六、十八、十九、廿三、七月十三、八月十六、九月十九、廿三、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十二月初八、廿四)、月斋(农历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以上吃素日期,是为渐断荤腥之法。或有利根者,也可一次断尽荤腥。有人念佛,念久一吃荤腥就呕吐干净,此为身心不受,自然断却。如果仍未吃素的,不要吃牛、狗、蛇、狐、猫及各种野兽肉,以及无鳞鱼之类,如鳖、龟、泥鳅、鳝鱼、河蚌,有鳞鱼如鲤、鲫鱼等。十方佛、菩萨皆以断肉食而兴慈运悲,所以学佛的人最后一定要断肉食,修行才有进步和成就,否则如蒸沙成饭,决无成功的道理;所以楞严经上说的很好,如果修行人,不断肉食的,不管智慧如何现前,仍要依因果律往罗刹鬼道里去报到受报一番,那又何苦来哉?!因为肉食者的行为是与罗刹相通的。大乘菩萨要长养慈悲心,最后是一定要断肉食的,才能与佛、菩萨相应。
或有人问蛋可以吃吗?依佛法言不可食,因胎、卵、湿、化,皆属有情生命,就鸡蛋未被公鸡所乘,以其由鸡身所生,仍是不净腥物,故不应为食,乳类为肉体中榨出者,真苦行者必不会食,实在可以豆浆代乳,更为营养,故乳类非不得已时才可食,今人则以营养为说,古人逢年过节才有鸡肉之食,也未有短命的,今人日日大鸡大肉之食,不但未长生不老,营养过剩的糖尿病、心脏病都来得很凶,甚至癌症,至今医学束手无策!古德一日一食成就甚多。虚云老和尚在山中只食芋而能人定,密宗米勒日巴祖师食麻而身能飞腾,足资精神重于物质,精神克服物质。世尊六年苦行,过尼连禅河,行中流身虽难支,以定力故,而达彼岸,由牧羊女供乳,此皆示不得已而食之表法。真修行者,概不重物质条件,由此更可明矣。
回向是为做功德的回转方向之出处;当然佛教里指的回向,是回向到无边际的法界中去,此是大乘行者独特处;不回向如同自了。所以行者做一切功德,乃至纤细功德都要回向。做功德切忌执著功德相,当将功德性引向法界之后,千万不可再有所忆念。回向略别之又有一般回向、个别回向、大回向、普回向、总回向等等,其实一般回向就含有普回向,大回向之中也有总回向之意义;但为了要说的明白,就分开来讲:一般回向都载在课诵本中,所谓一般是指祖师将其经验体悟到的,能获得自他二利者写出简要的偈语来,在用何种功课,以何种功德而定。个别回向是对症下药集中力量之法,往往为了某人、某事、或团体、或冤家债主、或超度荐拔、或消灾延寿皆可,其回向文偈可临时拟用。大回向是加入了无上的悲心与愿力凝结而成的回向,大多是文句较多的偈语。普回向是依普贤菩萨的普皆回向的愿王而来;此种回向全以一切众生作出发点的,是无我的观念,此为悲心至极的表彰。总回向是特定一个时期,如佛七、结夏、水陆道场、法合等圆满之时。或一年之岁尾之再一次总的回向之意,有加深回向的意思在内。
以上所有回向的略别。在形体上、文字上或略有不同,但其主旨以发扬大乘行者的精神则是一个,所以回向在修行者来说,是不可免却的。
佛教徒对外讲话不可以太“外行”,因为您的言行举止充分代表了已受过佛陀救教化的人。譬如有人问您甚么是佛,这个问题都解答不出,就未免太疏忽了。如果您说佛跟神差不多,就是为人求平安的,这种似是而非的语病,不但失去了宏法的意义,而且助长邪见,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这个新时代的大乘菩萨道的学佛者,应具备了出世法之慧学及世法上的一般知识,才能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萨行当中胜任愉快;尤其今日社会组织形态上的错综复杂,人际关系接触频繁,当然这是一个宏法利生最恰当的时期,因为人们在物质享受之馀,他们心灵上的空虚是不能用所有物质条件所可弥补的,我们要接引众生,就要了解众生,更要充实自己的学识(世法的)启发自己的心智(出世法的),那么“外行话”和“语病”必须格外小心,不要被人贻笑大方。
诸如“灵魂”是异教所用,佛教应叫做“神识”;宗教家指人死后的灵性精神,现代讲的四次元灵的世界,充满了这种幽灵。西洋宗教学者及我国道家也多用“灵魂”来表示人身死后的另一生命的形成,惟独佛教说为“神识”,此处所说的神是指那一点灵明不昧的精神,而寄于第八识中,人在死后所有识的反射次第消失,归于第八识,第八识依业轮回受报,此说为圆满,佛教用“神识”而不用“灵魂”一词甚明。“礼拜”也是异教所用,其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祷,“星期”是指每七天轮为一周期而言,佛教徒每日做课,也可说时时做课,不规定在周日,所以不宣称星期日为“礼拜日”。佛教谈“慈悲”,异教徒谈“爱”。因为有“爱”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坚固的决定性,所以佛教不说爱而言慈悲,悲者拔苦,慈者与乐,足见佛陀平等度世的伟大,他不但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时还要灌注给众生一切法乐——无苦之乐,因佛陀已破我执,岂有占有、贪爱,假如配合今天时代潮流所需,以方便而用“仁爱”“爱心”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能这样说就可以度脱他们,如果能度脱他们,用用又何妨。这里要说明如此运用的方便行也是很不得已的,就以“慈悲”来说,是澈底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佛教不只是标榜、不只是表面化,而是出自内心。“慈悲”比之“爱”的含意是两种不同的方向,“慈悲”是比“爱”来的更伟大、更辽阔。当然类此用语很多很多,一个佛教徒的言行立场很是要紧,祈勿忽略。
再者,有关居士求法的问题,末法当中以修净土法门为最捷径,也最稳当;因为皈依以后,师父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直下承当,行往坐卧,不离这句,一旦摄住了心,净念相继,包管最后有个好去处。因为这是末法中三根普被、众善同归的无上法门,老人、小孩、忙人、闲人、有学问的人、没学问的人、士、农、工、商、学,上者达官显贵,下者贩夫走卒,若肯万缘放下,执持佛号,就是乘上了大法船,不达彼岸船是不停的。而且妙的是不管那位过来人,告诉你这一句佛号,就决定度定了。明朝以后许多大禅师,到了参破话头,漆桶脱落,回过头来,还是修净土法门,发愿往生,成就宏伟,历代高僧,斑斑可夸。那为了什么还回头去修净土呢?因为虽然悟了法界空性,毕竟在事相上要经过大三阿僧祗劫绝对不是一悟就可以成佛的;那么依止空法并非究竟,就是见思二惑已断,然而那无明、尘沙二惑尚未断尽,若不相信,请自己观照一下,业障多重?习气几多?您心里总有个数,就是那些隐居深山的老禅师,开悟了就判位说也还是在三贤位或登地的菩萨,如说一开悟就成了像释迦佛一样,现在千佛、未来千佛中恐怕没有您我的名字吧!肯定说不是一悟,就能成佛,故尔回向往生净土,此为方便依止,以往生西向不通转故。就是许多智慧极高的利根行者,先求得开悟(上根修行方法),然后再依止净土,成佛做祖是跑不掉了。今天末法找位有功夫的禅师,是难以寻找的。为什么参禅要找禅师指导,此是法脉传承问题,没遇到传法的,等于不得法,也就没有传承的加持力;寻了到禅师传法,等于没有缘得法,如果与禅没缘,可千万不要盲修瞎炼,不然中途出了差错,就只有随业受报去了。这传承的法牒,依法而受就是规矩,佛教徒当然要懂得。末法当中,我们凡夫业重障深,法未修成,障先现前,所以说没有有经验的禅师指导,如履簿冰,如入深渊,一不小心,就此休了。更当知道的是禅宗的书籍,有许多公案解答,千万不要去看!如果你看了那一则公案,那一则公案的话头你就永远参不透消息了!何以故?一切文字相皆是葛藤,把人缠住不肯放松,吾人修法常以自我知见,依文解义,与法相背,去圣日遥,不以智照,性何以显?当知,禅宗离文字相,绝诸戏论,取性不取相。就凡夫言,思惟则以先入者为主,否定客观因素;取著文字相,不肯舍离,故文字相一经渗入,必为所缚,万难拔除,那么古德又写下公案的机锋又为了甚么呢?那是为了透了本参以后,乃至重关、牢关的诸般消息的印证而已。其实也是多余,真正开悟以后,以心印心,还?要印证些甚么?彼此会心一笑,或者语默寂然,皆可印证,文明的说法,就是玄秘的默契啊!
密宗更注重传承,传承的上师加持力量很大,所以密宗要皈依金刚上师受灌顶后才能修持,上师传甚么法,就得修甚么法,是次第而修,先传的去一定要修完指定的数目,修行圆满,才能再传进一层的法,非常著重各派传承,不许杂修,如果未皈依,也未受灌顶而偷学,是为盗法论。一切密部之法本,未经上师许可,不得翻阅修习,手印也不可随意而作,否则也是盗法。这里又有普传之密,则不在此限,如西藏的诺那上师,为了悲心,就在中土有许多普传的咒语,叫“诺门普传真言集”像早课中的“大悲咒”“十小咒”,更是人人可持诵的,但其中“大悲咒”尚有坛城之羯磨作法,则又需要上师之传法了,而不得自行修持。何以禅与密的修法要这么严格规定呢?如无师父指导,往往出了境界,不知所措,遇了魔障,不知排遣,走火入魔,又能怪谁?有师父指导,重重关险,如履平原,才能化险为夷而成就无上菩提。有师传承得有四种方便利益:一者得法、二者却魔、三者印证、四者成就。今略解如下:一者得法,以法传承故,其法一经传授,自然得到,与原具法性汇通。二却魔,一切魔障现前出了毛病岔误,有师可解。三者印证,一切境界现前,或正或邪,或真或幻,或深或浅,由师证明指导。四者成就,以根本历代祖师传承之加持力,以及佛法不可思议力与本具佛性感应道交,佛我无二,凝结一体,成就无上菩提。过去在中国各地丛林和深山茅蓬,常有十万云水僧,都是到处参学,如果因缘成熟就可以遇到高僧指点;如今末法时期,即使访师求道,也难得大因缘了。
出家人诵戒时,在家居士或凡夫不可故意听。出家人之戒本及其注释,皆不可翻阅,故意听及阅出家律,皆有罪过。此防在家身、口、意三业造作;人之习作,常揭人之短私,实则自己尚未修为,而先口传出家是非,苦报先受,况且影响佛门清净,令人退失道心,皆难逃因果律处分。
尤其要注意的,千万不要修诤谤禅,修禅谤教,修此斥彼,修彼排此,皆有谤法过失。佛就八万四千法门,乃针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病,对机施药,可起沉疴,涓滴流水,悉入大海,学人若不慎思明辨,理事圆融,则障生无疑。
我们继续谈谈写信的规矩:今天以科技为主的时代中,人们似乎成为天之骄子,反把文、史、哲的人本精神给埋没掉了,所以人心不古啦!人情淡簿啦!世风败下啦!道德沦丧啦!都为之来临,那因为人类自私自利的现实观念很重所致,短视刻簿的思想油然而生,追求物质享受不遗余力,不要说道德问题了,文学上的修养也大大的打了折扣,就是写信的礼貌问题,也几乎荡然无存。就以佛教徒来说,我们所追求的应属精神范畴内的,那最起码的文学修养、礼节修仪,总得要讲究的。所以借这一章也要交代一下。
写信抬头的称谓,也不是随便的。已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女众,今依俗称一律称法师,或只称师也可,未受戒的出家男女众,只可称为沙弥师(男)或沙弥尼师(女),不得称为法师。对德高望重的称为和尚(和尚义译为力生,也就是说依著师父、佛法的传承力来启发之法力,有亲教师之意,在佛教内之和尚一词,是极为恭敬的)、年高可加“老”字僧、戒腊俱高,有威德可服众的,称为长老或上人。给法师写信恭敬一点,就加上某下某,较为庄重与尊崇。法师们都有两个法号,一个内号,一个外号;内号只有他的皈依师、剃度师、尊证师才能称的,因此我们称呼他的内号就不应该。佛教徒对一般人信件来往之称谓与俗家一样,如先生、小姐、女士、兄、弟等等,但与在家居士通信就有不同,如已确知皈依过三宝的,才能称为居士,不能确知皈依过三宝的,只能称为大德,居士不是随便称呼的。
写信抬头的称谓弄清楚以后,在称谓之后就是要写○鉴,鉴就如同用镜子照著一样,以辨别的信件内容不是虚伪之意,换言之,这封信的表达是出于至诚的。对德高年长的法师,如同面对我们的父母一样,我的父母传给我们生命,师父是传给我们慧命的,生命是世法的延续,慧命是永恒的持延;因此,对父母写尊鉴,对师父也是要写尊鉴,尊者至高无上之意。对法师及居士们,都可写净、慧、慈、法鉴等。社会上写的惠、伟、钧、勋、台鉴等在此并不太适合,有人用如晤、如握,有欠谦虚,那只限在俗中之兄弟及至友,尤其礼鉴是大忌讳,对方有丧服在身才用的,不可不知。信写完了,有一个结尾祝颂词,对长上的应写敬颂、敬祝、敬请,平辈者除上面所述也可应用外,熟一点的可写顺顶(祝)、并颂(祝)。其中词句以简洁有意即可,如:净安、净绥、法安、法乐、禅悦、福绥、福安、慧绥、慧安、法喜充满,法喜无量、福慧增上、吉祥如意等等。署名之下居士彼此之间写“合十”即可,不必写“顶礼”,如甲居士写给乙居士的信,署名之下写了“顶礼”二字,乙居士回信时一定也要写“顶礼”二字,以示回拜。和南以华译即为顶礼,在此附带一提。居士们对出家二众应以尊敬心,必须写“顶礼”二字,凡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不论其年龄大小皆应如此,此是依法而言;至于世俗上的叩上、拜上、谨启、敬启,都不太适用。居士彼此写信署名上自称“末学”、“后学”、“晚学”、“无学”、“不慧”,如给法师写信时,应自称“三宝弟子”、“佛弟子”、“弟子”(不必称门生或徒),向戒师父可自称戒弟子。总之,无论细微小节,也不可忽略,为佛弟子,做众生楷模,以正知、正见、正信、正法之身教,示范于众生之前,则众生易于接引,实非难事。
四众佛弟子,以在家居士易犯威仪不整、言行失态之过咎,诸如东张西望、神不守舍、钩肩搭背、绮语嬉笑、随地吐痰等等,其原因以出家众依律搭衣,于世俗上易于辨认。在家弟子,则以衣著与世俗无二,故尔放浪形骸,常失身份,应常自念,我为在家佛子,整肃仪容,自重庄严,为众表率,令人钦敬,言谈不苟,行不乖违,常提正念,不令散乱,举止安详,易制一心,在家行者,为真修行。世俗称“礼节”是指以礼的形态来节制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礼貌”是指以礼的威仪,来端正庄严自己的行为。佛教是以戒律及其演化的威仪及清规,为主体的发挥,做三业的指导原则。因此佛弟子的一举一止,皆应三思而慎独。
居士在社会上可以有种种事业,以维生命,养护家族;但应从事正当职业。一位正信佛教徒,如果做非法职业在修持上必有重重障碍,非但不能成就净业,反而造业而堕恶道,则又苦无出期了。尤其是对世法上触犯国家的法律,更不可原谅,诸如:贩毒、走私、开设赌场、以及违反国家与社会之安全等职业。此外如舞厅、歌厅、酒家、影戏院、暗咖啡厅、暗茶室、旅馆、赌具、捕鱼具、钓鱼具、猎具、淫药物具、堕胎业、养畜禽水族(奶业除外)买卖、肉商、野味商、荤腥菜馆及摊贩、渔夫、屠夫、兽禽虫类之艺品商、色情书刊、外道书刊,贩卖禁药(迷幻药、速赐康)等。凡从事交易,绝对公平,不贪暴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从事任何行业,并不防碍自身修持,惟以上各行业乃不正业与五戒有关,因果甚速,故不宜为。如已做者盼能渐渐转其他行业,万一暂不能转,应存惭愧心、忏悔心,也应时刻存心转业,此事对在家居士来说,甚为紧要。
大乘精舍藏书甚丰,笔者的所有佛教书千册,都是捐献精舍,拟成立完善的资料图书室,所以加上资料二字,是表示可以供给专家 学者到我们这里查考研究之所需。当然,借阅佛书也有规矩,不但是借阅佛书,就是一般图书馆也要遵守他们的规定章程,何况佛书。佛经典籍,是无上智慧的凝结,所以说“佛经所在,即是有佛”,此即人恭敬心。况且佛陀金口宣说,乃至菩萨及祖师们的论钞注疏,以及诸上善人依佛所说,广疏正见,自应一一顶礼赞叹,所以请阅佛书应有十五点规定:一、阅前请先净手。二、阅时双手恭读。三、阅时或置净桌。四、阅后请放净处。五、请勿携入闺房。六、请勿携入便所。七、请勿卧躺阅读。八、请勿放置腿上。九、请勿放床椅上。十、请勿粘唾揭页。十一、请勿画涂污染。十二、请勿撕破折角。十三、请勿损毁封面。十四、请勿卷叠夹腋。十五、请勿持经过腰。今天各位同修家中,或多或少皆藏有佛经佛书,这十五点规定,应予遵守。但愿大家智慧增长,莫因忽略小节而获无边罪过。尊敬经书 珍惜物力。
“经”是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修习,降魔成 道后化度众生所说的真理;祖师的著作是数十年修证的心得;经书得指示昏昧中众生由迷趋觉的明灯,了生脱死的大道。佛在行菩萨道时,为了求半句偈,宁愿舍身供养,经书的珍贵胜过生命,我们应如何的尊敬、弘扬才好。
自从宗教政策落实后,过去毁灭、湮失的经书,逐渐得到补充。虽然印了不少,但远远没有满足一般粗浅需要,更何况精深齐备。我国人口多,信佛教的有一亿多人,印一万册书,一万多人才能看到一本。弘扬佛法是佛教的中心任务,佛教团体对此事是责无旁贷的。
在一般念诵、阅读、研究的同道家中,都有数十种到一二百种以上经书。这些经书除常用的几种外,大多数一年内难得去翻它一翻,让它闲置着;另一部份要看的人,却到处购不到,我们建议凡是信佛者都有对同道出借经书的义务,农村和城市道友集中的地方,更应互通有无,能办出借阅览室更好。
经书贵在流通,每本经都称赞流通功德。这好比人身上的血液,流通顺畅,百病不生,阻滞不通,精神痿顿。佛经是法宝,应该让它去广度众生,放着让虫蛀、鼠咬、自然腐朽,多可惜呢!对结缘的经书,给初机人看时,借给比送给的效果好,如来还不便,可请他转送其他有信仰的人,或交给佛教团体及佛教徒,物尽其用,辗转流通,使法轮常转,慧命长存,也免毁失福之过啊。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
临睡休息时,当至房外,于屋外洗足后再入内,以...
毁佛像烧佛经的现世现报 梦参老和尚讲 摘自《地...
合掌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
三衣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
学佛女众“六禁忌” 不少学佛的女众,是在现实遇...
供香是我们对佛菩萨真诚的供养,也以此象征自身...
居士戒律与礼仪 释清净 编辑 山东佛教在线印经处...
佛门礼仪 明法比丘 佛教有它的礼仪方式,其中有...
第二章 佛门基本礼仪 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佛教寺院巡礼 第1节 寺院的基本殿堂 钟鼓声声,梵...
礼敬佛陀——入门须知 李炳南居士编著 入寺须知...
佛门基本礼仪 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近代...
佛家语言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
拜佛要诀 大醒法师著 为什么要拜佛 正确的拜佛...
恭敬经书之学处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摘自《菩提道...
毁佛像烧佛经的现世现报 梦参老和尚讲 摘自《地...
礼佛的意义 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
礼敬 明法比丘 佛门的礼仪是维系正法律伦理的制...
佛门礼仪 明法比丘 佛教有它的礼仪方式,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