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佛教文化 > 正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语录

  作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修行语录一:

  1.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

  2.“自我”永远都无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系,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须的。

  3.鼓动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的另一种伎俩,我们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感到很真实,在那一段时间中,我们暂时逃避了根本不安全感的内在焦虑。

  4.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都和真爱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对安全和真实身分的追寻。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著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

  5.我们太执著于“自我”是真实的这种观念,所以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个幻觉;相反地,却努力捕捉一切幻觉所生的形相,甚至包括了让人非常痛苦的幻相。

  6.“自我”专心致志地修持着自己的需要、欲望及期待,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

  7.“无我”并不代表自我不存在。“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按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

  8.对佛教的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9.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于自他分别以及拼命地执著“自我”,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


  修行语录二:

  1.二元对立使我们和其他的人、事、物分开,严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议可以不经改编地进入我们心中。

  2.这种和万物分离的感觉,常被解释成孤独和无聊,结果我们不断去找寻和执著一些能娱乐自己、捕捉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来忘记孤立的感觉。

  3.为了补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制造了成见所形成的替代性虚假的实相和激烈情绪,借以安慰自己,让自己全神贯注——把生活变成夸张的连续剧,而自己则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着痛苦的来源会带来快乐。

  4.自我害我们变得渺小、量狭、卑鄙和所有自己不想成为的样子,它使我们认为,由于什么人、什么事定义了我们,我们就只能当那样的人,不能再超越了;或者我们只能成为这样,永远不能成为那样。

  5.自我把我们诠释为有限的众生,影响我们,我们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神圣性与无限性都毫无所知。知道自我是不稳定、没有本质、它本身就是痛苦,是了解四圣諦中第一圣諦的第一步。

  6.四圣諦的意思不是像许多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四圣諦是说:“知道痛苦”。

  7.第三圣諦是灭諦,即痛苦的止息。灭諦并不是说我们具有天生的痛苦,然后用一些方法或依法修行,使这痛苦停止。第三圣諦是:我们的痛苦并非真实存在。

  8.自我基本上就不稳定,再加上渴望证明自己真实存在,因此它一直都不自在,渴望有什么能让它稳定、让它感到真实——这当然不可能。

  9.由于这种热望和对存在的坚持,我们就陷入无可逃避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轮回圈之中。除此之外,出生就必然会遭遇债主的纠缠、税单、不良的食物、不孝顺不知感恩的子女,乃至于关车门时夹到手等,这就是苦苦。


 
  修行语录三:

  1.第三种痛苦是坏苦——变易之苦。由于我们为自己创造的这整个状况天生就不稳定,因此即使我们真的找到一点快乐,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甚至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2.快乐的原因会消失掉,要不就是快乐会改变,或者我们会改变——无论是哪种情况,快乐都很短暂。恶行引发这一切痛苦,启动了纠缠我们的业力链反应。

  3.所谓“恶行”,就是基本目的在于捕捉实存的任何行为。这种行为加强二元对立,使我们离开自性愈来愈远,造成更多的痛苦,所以是恶行。这与传统上所说的道德没有什么关系。

  4.业是“自我”的能量与行动。任何期望得到某种结果所启动的行为,也就是任何因贪、瞋、痴所造成的行为,都会产生业。刚开始,“自我”执著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后有了互动而创造了业。

  5.由自己和他人互动中流出的业力,稳定了原先二元对立的幻觉,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种贪、瞋、痴的电影,电影中交织了复杂的情节、插曲、发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里面。

  6.在这个时候,业开始创造出“自我”,“自我”也创造出业力,这种周而复始,反覆滋养它本身,而让自己一直受苦的现象,就叫做轮回。

  7.如果没有一个需要去关心的“自我”,你就能自由地把自己贡献给他人。你一旦开始了解自我只是个幻觉,就有机会对每一个人生起慈悲菩提心。

  8.很自然的,刚开始这些修持会有些自私的原因:可能因为你相信这样做能了解空性;或者因为减少以“自我”为中心能减低孤独感;甚至于既然在实相中自他并无差别,只要别人受苦,你也得受苦——只要修行一旦达到了“无我”的目的,怎么还会有自私呢?

  9.现在我们修的是造作的慈悲,造作的菩提心,对于“无我”也只是一点理性的了解,当真正了悟“自我”是幻觉的时候,绝对的慈悲,菩提心才会同时生起。


 
  修行语录四:

  1.在我们目前的修行阶段,几乎要造作一切事物——包括出离心、虔诚心,信任与专注。造作这些是一种善巧方便,一方面可以对治我们的习性,一方面可以唤起或吸引真实的东西,就像猎人用模型鸭勾引真鸭一样。

  2.你或许无意识地觉得修行没什么用,不如“真实生活”那么重要。如果真有这种想法,你就需要观察真实生活的缺陷与过患:想想过去种种不可避免的悲伤,在将来会再次出现;想想你所依赖的、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剎那间就可能消失。看到生活中的这些层面后,你应该对于平常浪费珍贵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坚定的厌离心。

  3.在普通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当好人,也喜欢仁慈、体谅、开明等美德,但这些我们很少能做到;即使我们比较喜欢当坏人,也无法随心所欲地坏下去——因为我们未受训练的心无法加以控制,使我们无法完全培养出自己希望的品性。

  4.未受训练的心,就像要弄直狗的卷尾巴一样,不论你花多大力气把它拉直、拉向下,只要你一放手,它立刻又卷回去了。

  5.修心的过程就像这样:你下定决心不再当自己欲望的奴隶,但是当遇到什么吸引你的东西时,你的心立刻高估那样东西,把它当成最可爱的东西,授与它足够力量来俘虏你。

  6.修“止”的主要目的,是让你能够自在地创造身心,使你不再成为习性的牺牲品。

  7.“自我”非常聪明,它能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操纵那些本来要用来对付它的力量而将它们转为己用。它用来保护自己的战术之一,就是假装在驱除自己。例如,当某人真正决心要修行成佛的时候,他就会开始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一切执著了。

  8.“自我”可以使这样的人几乎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都真心地相信,这样做是为了佛法和众生的利益。

  9.第一个自私的行为会导致第二个,一直孳生下去,直到他回到起点,完全迷失在轮回之中,却留下一个更强、更狡猾的“自我”需要调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