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法师著
《解》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讲)此先明分科之意。诸家注疏。有以佛说此经已。判属流通。有以六方佛之后。判属流通者。今先明此处即判属流通之意。以免疑议。信愿持名一法。即此经之正宗。亦具信解修证之程序。圆收者。即竖论此经。由浅及深。与一切法门修证浑同。故曰圆收。圆超者。即横论此经。横截生死。与一切法门迥异。唯此一经独擅也。批中。诸经论中亦有横义。在同居土中。能断见思。即见方便土。能断无明。即见实报土等。此则约证位名横。约断惑仍竖也。
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者。此经以实相为体。既属释迦彻底悲心。无问自说。谁能堪任倡募流通之责。流者。流传万古。通者。通达十方。唯独佛之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堪共流通。此经无上圆顿法门。唯诠佛之境界。故曰唯佛佛可与流通耳。故将六方诸佛。异口同音赞叹此经。即判入流通分。文分为二。
流通分 文分为二 乙初普劝 二结劝 乙初又分三 丙初劝信流通 二劝愿流通 三劝行流通 丙初又分二 丁初略引标题 二征释经题 丁初又分六 戊初东方至六上方 今初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解》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讲)上言我见是利。未曾明言何等之利。故呼当机直告之曰。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念佛功成。带业往生。即可横超三界生死。不待断惑。二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即横具四土。一生同居。即生上三土。非由渐次增进。是谓圆超。而不退。一生成佛等义。皆摄此义中。三但持一句名号。不假参禅观想诸方便。自得心开。四一七为期。即得一心不乱。不藉多劫勤修。多经年月。五持一阿弥陀佛名号。即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护者维护。令得安隐。无诸障难。念者爱念。令得精进。不至退堕。持弥陀名号。即为十方诸佛护念。不异执持一切诸佛名号。此皆导师因中。大愿行功德之所成就也。
《解》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讲)又。行人念佛。具足信愿行。自可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而得大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弥陀为自也。以佛佛道同故。又行人诸佛释迦功德。亦即弥陀功德。故曰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经》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解》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讲)此下交引六方诸佛赞辞。证明净土法门。为诸佛异口同音。所共赞叹。自当深信不疑。故为劝信流通。此举东方世界。东方为群动之首。佛名阿閦(音同触chù)鞞。此云无动。不为八风所动。不为三道所动。在世界动中。有无动佛。正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名是假名。德乃实德。名以召德。德既无量。故名亦无量也。一切佛名。多随机而立。或取因行而立。或取果德而立。或约性。或约相。或从愿。或从行。等余一切。虽举一隅。仍具四悉之益。如举一方。即具四方。一一佛名。所诠功德无尽。即以劫石之寿说之。皆不能悉。悉即尽也。
须弥相佛。梵语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迥出众山曰高。佛身百福庄严。相好光明曰妙。九界瞻仰。最尊最胜曰高。故号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为众山之王。世界诸山所不能及。佛为大法之王。超九界以独尊。故号大须弥佛。○须弥光佛。须弥为四宝所成。故有光明。佛转八识成四智。遍照群机。故号须弥光佛。
妙音佛。佛音圆妙。普被群机。净名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即显佛音圆妙。以一音具足众音。一切众生闻之。皆同本音。故随类得解。此一多无碍妙。又以佛音不可思议。一座之间。同听异解。大根解大法。小根解小法。自在成就故各得解。此小大并陈妙。故号妙音佛。
《解》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
(讲)恒河。即殑伽河。此云天堂来。状其来处之高。旧云恒河。讹也。从雪山阿耨达池流出。阔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常以沙。喻数之多也。如是等。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肯生信。可谓顽愚冥暗极矣。何异无信阐提。
《解》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讲)常人能持不妄语戒至三世者。可感舌相至鼻之果报。藏果头佛者。乃三藏教。应身之佛果也。经三大阿僧祇劫。感舌薄广长之相。可以覆面。今证明大乘净土圆妙法门。所以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认为一佛化土。佛现此相。表其理诚。称合真性。事实决定非谬也。
又。佛从无量劫来不妄语。故感广长之舌相。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舌。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菩萨成就此法。得如来遍覆国土无上舌。则广长舌相。亦是修成。证小事。则覆面门。证大事。则覆大千。今赞净土法门。舌覆全界。当知即是圆顿大法也。○又。广长舌相。诸佛得之。众生亦复具之。即万象亦皆有之。东坡居士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请试思之。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者。此乃诸佛婆心苦口。说至诚无妄。真实不虚之言。劝令众生。发深信心。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字指法之辞。即指下十六字经名。此经既具不可思议功德。而为诸佛之所护念。当知依教起行。念佛之人。亦得不可思议功德。而为诸佛同垂护念也。
《解》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讲)六方佛于劝信辞中。标出经题十六字。乃此经原名。而现在流通之本。什师随顺此方人。好略之习惯。译今题曰。佛说阿弥陀经。正巧合持名妙行。故举世流通。多弘秦本。而唐玄奘法师。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字虽有详略之异。而义理实无增减也。
戊二南方
《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讲)南方亦有无尽世界。无尽诸佛。对于净土法门。无不称叹。今略举五佛。余以等字该之。日月灯佛者。此佛约真俗中三智以立名。日以照昼。发育万物。喻佛以俗智照事。成就众生故。月以照夜。能除黑暗。喻佛以真智照理。破除无明故。灯能昼夜并照。随意受用。喻佛具中智。真俗并照。圆融无碍故。○名闻光佛者。名是名称。光是声光。谓佛名称普闻于十方。声光通照于四土。○大焰肩佛者。此佛约权实二智以立名。焰即二智之焰。肩有荷担之义。谓佛以二智之焰。烧众生烦恼之薪。
须弥灯佛者。此约四智立名。须弥四宝所成。宝各有光。能照如灯。喻佛转八识。成四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六七二识。因中先转。前五及第八识。果上方圆。以此四智。照破自他三惑。故名须弥灯。○无量精进佛者。此佛约行立名。因中行门无量。悉皆精进。不怯不退。故得疾成佛道。如是等。如是指前列五佛。等余南方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三西方
《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解》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讲)西方亦有无尽世界。无尽诸佛。对此净土法门。莫不赞叹。今略举七佛。余以等字该之。无量寿佛与弥陀名同。有二义。一十方诸佛既多。佛德无异。故有依德立称。同名诸佛亦多。二即是极乐导师亦可。为度生之故。不妨转赞释迦所说此经。令众起信发愿。依教受持。亦满导师度生之愿。
无量相佛者。此佛约相立名。佛有法报应三身。相各不同。藏通二教是应身。藏教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通教佛。则有八万四千相。别教佛。是报身。有刹尘无量相。圆教是法身。有不思议无量相。○无量幢佛者。此佛约法立名。幢有摧邪显正之义。法门无量。故佛树立法幢。亦复无量。可以摧破一切邪魔外道。建立正法。故名无量幢佛。大光佛者。此佛约智立名。佛证一切种智。智光广大。遍照法界。又或放大光明。接引摄受。一切众生。如本师将宣大法。先放大光普照。聚集有缘众生。闻法受益。○大明佛者。此佛依智立号。佛得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又佛得三智光明。能破三惑黑暗。故名大明佛。
宝相佛者。此佛约相立名。宝有尊贵之义。佛相百福庄严。殊特妙好。人皆尊贵也。又。佛身全体如紫磨金。毫相如琉璃筒。皆宝相也。○净光佛者。此佛亦约智立名。以智慧光。净烦恼垢。故名净光佛。如是七佛。等余西方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四北方
《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讲)北方亦有无量世界。无尽诸佛。对此净土法门。无不赞叹。焰肩佛者。亦以真俗二智。荷担众生之名也。○最胜音佛者。佛音具足不思议之力用。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九法界众生所不能及。故曰最胜音佛。○难沮佛者。证究竟坚固之理。法身常住不坏。故曰难沮佛。
日生佛者。佛出世间。以智慧日。照破众生愚痴黑暗。如杲日丽天。群昏烁破。故名日生佛。○网明佛者。佛张教网。捞摅法界众生。法门无量。犹如网孔。皆为佛智所成。教理明彻。能破众生痴暗。故曰网明佛。如是五佛。等余北方恒沙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五下方
《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解》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达磨此云法。
(讲)下方亦有无尽世界。无尽诸佛。对此净土圆顿法门。无不赞叹。此界水轮。指现在人间依水轮。结成洲潬。为人所居。而水轮依金轮。金轮之下有风轮。风金相磨。故有火轮。在风轮金轮之间。此世界为风力之所执持。风轮之下。有空轮。又有非非天。四空。四禅。六欲诸天。亦分三界。人间。乃至重重。无有穷尽也。
师子佛者。师子为兽中王。师子一吼。百兽脑裂。以喻佛为法中王。佛若说法。天魔外道。恐怖毛竖。故名师子佛。○名闻佛。名称普闻于十方也。○名光佛者。佛之声光所被。众生蒙益。犹如日光。普照四天下。能破黑暗。能育万物也。
达磨佛者。梵语达磨。此云法。法者可轨义。如世间之轨道。车必依之而行。佛所说之教法。为众生修行之轨则。必当依之而修。此教可轨也。佛所修之行法。戒定慧以自庄严。堪作众生轨范。此行可轨也。故名达磨佛。
法幢佛者。幢有高显义。佛所说法四谛十二因缘。高超同居土世间法。六度万行。高超方便土二乘法。第一义谛。高超实报土菩萨法。佛建竖种种法幢。故以为名。○持法佛者。佛善持大小顿渐。偏圆权实。一切诸法。随众生机。而为演说。令其信解修证。得大饶益。故名持法佛。如是六佛。等余下方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六上方
《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讲)上方亦有无尽世界。无尽诸佛。此界无色界。非非想天之上。是空轮。空轮之上。复有上界风轮。火轮。金轮。水轮。四洲大地。及人间天上。三界等。如是一重一重。无有穷尽。故诸佛亦无尽也。
梵音佛。梵者净也。佛所说法音清净。无有染著。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一切无著。是谓梵音。佛说法如是。故名梵音佛。○宿王佛者。宿是星宿。月为宿中王。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以喻佛为法中王。于法自在。三乘圣众。一切智。道种智。不及佛一切种智。如月为众宿中王。故名宿王佛。○香上佛者。佛具足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以为一切香中之上。故名香上佛。
香光佛者。此佛亦修持名念佛法门。以香光庄严。得成为佛。何以知之。大势至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故知此佛。定由念佛所成之佛也。大焰肩佛。与前南方同。○杂色宝华严身佛者。此佛约行而立名。因中广修六度万行。万行既多。故喻杂色华。万行属两利行。较之二乘自利行。更为可贵。故曰宝华。以此因行。庄严法身。故得是名。
娑罗树王佛者。娑罗译为坚固。此树高大。一切林木无能及者。岁寒不凋。故称坚固树王。以喻佛证究竟坚固法身理体。高超九界以独尊。为法中王。故以名焉。○宝华德佛者。勤修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因行可贵。喻如宝华。果德亦尊。称为佛宝。故名宝华德佛。
见一切义佛者。世出世间。诸法之义无尽。佛得一切种智。具足五眼。故能悉知悉见。即所谓真知无所不知。真见无所不见也。○如须弥山佛。此佛从喻立名。四宝所成须弥峰。高出众山之表。以喻四德圆证妙法身。独居十界之尊。故称须弥山佛。如是十佛。等余上方恒河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解》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讲)此下问答破疑。先破偏赞西方疑。问。十方世界。许多净土。何以不赞。而独偏赞西方耶。答。此种问难。亦非善问。此诚为妙答。下出非善问之故。假使赞叹阿閦(音同触chù)佛国。汝又疑何以偏赞东方。如是展转问难。皆成戏论。无有真理。
《解》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讲)此破何不遍缘法界疑。问。何不遍缘十方法界。此问以不达所缘之境既广。能缘之心必散。此亦非善问。答义有三。先约事答。后约理答。约事约理。此问皆不当。事三义。一令初机之人。闻赞此经。信有西方依正庄严。愿生极乐净土。执持弥陀名号。心信。心愿。心念。易于标心也。二阿弥陀佛。因中四八弘愿。庄严极乐净土。本愿力胜。随愿所成。故得诸佛同赞。三弥陀慈尊。与此土偏有缘故。
《解》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讲)此明事中三义之所以。盖诸佛度生。众生受化。其间或难或易。或浅或深。总在于前缘。佛有三不能。无缘不能度。如城东老母。可以为证。前缘若浅。则众生难受化。佛亦难度。前缘若深。则众生易受化。佛亦易度。现见弥陀与众生。易化易度者。岂非弥陀与此土众生偏有缘也。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者。弥陀与众生缘之所在。在于何处。乃在弥陀因中。所发四十八种弘愿。成就众生。离苦得乐。此种恩德弘深。胜过诸佛。故为愿胜。
种种教启者。即此经信愿持名。三种资粮。圆顿之教。得以开启。诸佛赞叹。众生信受奉行。能得四悉檀利益。岂非易标心也。
四悉檀者。佛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能令发欢喜心信入。即世界悉檀。得欢喜益。能令触动宿世善根种子。起欣求心。即为人悉檀。得生善益。能令一心执持。以正念断除妄念。魔障诸难。得以遮遣。即对治悉檀。得破恶益。能令从事持。而入理持。法身体性。豁然开发。即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解》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讲)十方诸佛。本从法身。而垂应化之迹。法身乃应化之本。固结缘种者。诸佛应化。固结众生之缘。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不断佛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者。此指西方极乐四土。世即同居士。出世即上三土。悉皆不可思议。圆证三不退。补处菩萨甚多。乃为千经万论所无。此经独擅。故曰尊隆于教乘。诸佛异口同音赞叹。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即举扬于诸佛海会。
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者。沁水名。水之渐流而出。谓释迦诸佛法水。流入娑婆苦海。众生心中。令其信愿持名。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达理持。则慈契于寂光真理矣。所以诸佛万德慈尊。悉皆钦承赞叹。
群灵拱极作二释。一群灵。指极乐诸上善人。菩萨。罗汉。无量无边。皆拱卫弥陀。如众星皆拱北。二谓十方无量菩萨。皆愿生极乐。亲近弥陀。大本云。佛告弥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亿菩萨生彼。一一已曾供养无央数佛。如弥勒者。他方世界。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第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以及无量佛刹。往生者众。故曰群灵拱极。
《解》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花)[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讲)此约理答。即答何不遍缘之问。当知二字。乃嘱其当知遍缘之理。佛种从缘起者。佛种乃佛性种子。即众生所具之正因佛性。亦即一真法界必从缘了二因而起。若无了因佛性。慧心之解悟。及缘因佛性。善心之修持。则正因佛性理心。终归埋没。不得而发起。故曰佛种从缘起。
缘即法界者。当知缘了二因。即是全体法界。以三因不出一心故。而西方依正。亦不出一心。法界即一心别名。弥陀是法界藏身。故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极乐是法界藏土。故一生一切生。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诸佛国土也。一香一花。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一一无非全体法界。一一皆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莫不互遍互融。事事无碍也。故此念佛增上缘因。得生净土。即名法界缘起正理。此专念弥陀。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若念西方。再念东方。南方。北方。下方。上方。皆非遍念。赞叹亦然。以未明理性。都属偏念偏赞也。
《解》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讲)此是诫劝。上中下根。皆可修持净土。浅位人。未明理性者。便可决志念佛。专求往生。事念本不出法界外。若深位人。已明法界之理。念弥陀。即念诸佛。生极乐。即生十方。亦不必舍西方。别求华藏。西方亦不出自心。若谓西方是权。乃李长者华严合论之伪。于一心性中。分权分实。分小分大。全堕众生遍计执情。妄生分别。以不达权实唯是一体。大小本来无性之故。权实大小。皆依他起性。依他如幻。故无性。依他不离圆成。故一体。以不达故。堕遍计执性。初略引经题竟。
丁二征释经题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讲)此是劝信流通第二科。征释名题。先征下释。云何何故。皆征问口气。上诸佛劝信此经。经题共十六字。曰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有其名。必有其义。必须明了。方得受持。今佛自征。乃呼舍利弗。征问之曰。在汝之意。以为云何。何故此经。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耶。此只征下八字。以上半题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前文已经极显。不必更释故也。
《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解》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讲)此释护念。诠者显也。经为能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圆满究竟万德。三为所诠。○一无上心要。即能念之心性。此心为诸佛之本源。万法之理体。是第一义谛。无有何法。能加其上。故曰无上心要。○二诸佛名字。即所念弥陀名号。前云。弥陀乃法界藏身。念弥陀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故曰诸佛名字。○三并诠圆满究竟万德。既诠佛名。名以召德。诸佛之名。皆称万德洪名故。诠佛名。并诠显万德也。何为圆满究竟。诸佛因行圆满。智德究竟。证般若德。断德究竟。证解脱德。心性究竟。证法身德。三德圆证。万德毕具。故曰圆满究竟万德。
此三德秘藏。为诸佛共证。亦为众生同具。能念之心。所念所闻之佛名。皆不离三德。故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闻必受持。故皆为诸佛之所护念。
护者加护。令不退堕。念者爱念。令得增进。大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得因缘闻此义。”华严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是则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有大善根大因缘。故得诸佛护念也。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者。此经全示持名妙行。既受持是经。信愿在怀。必执持名号。又。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万德。为诸佛所护念。故受持者。亦必为诸佛护念也。
《解》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讲)此料简。假设问答。于答处则明通局二义。自他二力。
《解》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讲)此义。即但闻佛名。而未持经之义。有通局之分。此明局义。局者不通也。占察。即占察善恶业报经。有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杂乱指见惑思惑。纷杂混乱。于清净心中。心水本净。因见思而成垢浊。故名垢心。虽口诵佛名。而不为闻慧。以不能生决定信解者。出其不为闻慧所以。因其心水不清。定力不足。慧性不得现前。故不能生决定信解。虽诵佛名。但获世间善报而已。不得广大深妙。往生不退等利益。
《解》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讲)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专念弥陀名号。名一行三昧。即一心不乱。若到此三昧。则见思惑空。能转杂乱垢心。而成清净广大微妙行心。得入相似位。名得相似无生法忍。相似第一义谛。得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乃为闻十方佛名。
《解》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讲)此。指此经。对彼占察经而言。亦应尔。即亦如是也。闻已信愿执持。至事一心不乱。破我执。不为见思所乱。至理一心不乱。破法执。不为无明所乱。得成闻思修三慧。方为真闻佛名。得蒙诸佛护念。此约竖论局义也。
《解》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
(讲)此明通义。通论十方诸佛。皆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此种慈悲。称性而起。不可思议。而诸佛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仗不思议力。故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能得佛名。一历耳根。皆成将来得度因缘之种子。
《解》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讲)此明佛心平等。佛度众生。本广大平等慈悲心。怨亲一相。故不简择。平等而度脱之。恒常度生。无有疲倦。苟有人得闻佛名。佛必定能垂护念。佛佛皆然。此又何疑。
《解》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讲)此明自他二力。先明自力之难。引金刚三论为证。此论乃无著天亲二菩萨造。解释金刚般若经三论。○根熟菩萨。谓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念不退。位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分证之位。此皆约自力断惑。必入同生性。乃可得诸佛护念。○同生性。对异生性而言。如别教三贤位。以未修中道观智。而断惑证理与圣位不同。故名异生性。若登初地。念不退。与圆初住观智。断惑证理皆同。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故名同生性。分证法身之理。乃可蒙佛护念也。
《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讲)此明他力之易。上文自力。是自修之力。此科他力。是他佛之力。现今闻佛名。仗他佛力。故在别教三贤。圆教十信。相似位。即得蒙佛护念。此还约实行之力。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已空。往生方便土者。乃至相似以还。即相似位以前。观行位。未到相似位。未断见思。往坐同居土者。亦皆有通护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乃名字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者。佛与众生。本来同一法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曰同体法性。一闻佛名。即有资熏种子。发起现行之力用。虽未能即得近果。亦得成远因。终久得入不退也。
《解》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
(讲)上释护念。此释果觉。承上文善男女。闻经受持。及闻诸佛名者。不仅为诸佛护念。人人皆得圆证三不退。念念趣向佛果。妙觉之位也。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诸经皆存梵语。即五不翻中。顺古不翻。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别教妙觉。尚不能当此称。以其只破十二品无明。只齐圆教二行故也。
无上正等正觉之号。即超九界以独尊。自觉。觉他。觉满之佛。解释此名。应从下以释上。三菩提。此云正觉。佛称正觉。超过六凡法界之不觉。或起妄觉。邪觉。而非正觉。○三藐此云正等。佛称正等。超过二乘法界之不平等。而非正等。○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佛称无上。超过菩萨法界之有上。菩萨虽得正觉正等。只得称三藐三菩提。以无明未尽。觉道未圆。即如圆教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法身智断。犹未究竟。如十四夜月。尚欠一分。祗得名有上士。不得名无上正等正觉。堪当此称者。惟佛一人。三觉圆。万德具。超九界以独尊。独一无侣也。
《解》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讲)正文。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字指法之辞。指上文释迦诸佛所说。闻经受持。及闻佛名。皆得圆证三不退地。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之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解受持。
闻名功德。尚且如此。何况受持是经。一心念佛者。此为释迦及十方诸佛。异口同音之所宣说。岂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丙二劝愿流通
《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解》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因)[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讲)上科劝信。此科劝愿。佛复告舍利弗云。若有人发愿欲生彼国。发愿是自力。佛愿接引是他力。会自他二力。故有愿者。无一不生。皆得不退佛果也。○已愿已生者。谓过去前哲。求生净土。往生集中。四众往生。不一而足。今愿今生者。谓现今求生净土之人。只要信愿力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定蒙佛圣。接引往生。当愿当生者。谓当来之世。若有人愿生西方。一心念佛。弥陀悲愿无尽。寿命无量。自然不违本愿。接引往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
问。十方信愿念佛往生者众。极乐世界。何以容纳。答。维摩居士。方丈之室。只有一丈之方。尚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况弥陀愿力。所成之极乐净土乎。喻如沧海纳众流而不溢。尺镜含万象而有余。何疑之有。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者。此明信愿互助。谓若非深信西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则不发欣厌心。愿生彼国。是信为往生净土之前矛。○若但有信。而无志愿求生。则信心虽足。亦不能得生净土。譬如相信轮船。能运载行旅。到达家乡。倘不愿乘轮。亦不得到。故劝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求生彼国。
《解》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讲)此明三资中要。信愿行三。愿为尤要。故以愿为信之文券。行之门枢。喻信有愿。则文券在手。决无改悔。行有愿。则门枢安立。决定无倒。举一愿。则信行二者在其中。故为要务。所以信行只一劝。愿则殷勤三劝也。
此是第三番劝愿。第一番。在正宗第二科中。因闻说依正庄严。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故初劝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番。在正宗第三科末。次闻念佛。一心不乱。临终见佛。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故重劝云。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番。即本科。欲生彼国。有愿必生。皆得不退佛果。故三劝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而释迦悲心特切。不惮重烦。再三劝谕。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则辜负佛恩甚矣。
《解》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愿)[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讲)此明愿依四弘。上云发愿。皆得不退菩提。愿之为力。何以如是之大。故复次显明。愿即欣厌二门。二门具足菩萨四弘誓愿。厌门。厌离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苦海之中。头出头没。故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厌离娑婆。诸惑炽盛。五住烦恼。悉皆积集众生心中。起业感报。故依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欣门。欣求极乐。助道缘足。常得听闻。根力觉道。道品等法。诸善俱会。故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欣求极乐。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无上菩提。一生补处。故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愿离娑婆。愿生极乐。既与四弘誓愿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解》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一)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讲)此破疑。一问二答。初答易知。二答约一刹那。一念相应。即因果相应。能念念心为因。所生为果。如有人发信愿心。执持名号。西方七宝池中。即时产一莲萼。标名于上。若精进勇猛。莲萼日见增长光荣。若懈怠退悔。日渐焦枯。一念如是。念念皆然。是谓妙因妙果。因果同时。不可思议。皆不出一心。喻如一秤。两头低昂。低昂不离一秤。喻荣枯因果。不离一心。同在一时也。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此即今愿今生。尚不待一期报尽。何况当来。故曰只今。不俟移时。正信愿持名。则莲萼光荣。金台影现。影不离形。果不离因。此皆即理即事。事不碍理。非徒论理也。故知此等行人。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引证。昔可久大师。常诵法华。人呼久法华。元祐八年坐化。越三日复还。语人云。吾游净土。见胜境。与经符合无异。此间修净业者。莲萼皆已标名。标金台者。有成都广教院勋公。有明州孙十二郎。及可久。标银台者。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后孙十二郎临终。天乐鸣空。徐道姑亡。异香满室。
又越国夫人王氏。领导妾婢。专修净土。后有一婢无疾而逝。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幸蒙教诲。得生净土矣。夫人曰。西方其可至乎。婢曰可。遂导夫人。顷见一大池。中有莲华。大小闲错。荣悴不等。夫人问其故。婢曰。世间修西方者。才发一念。此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曰。何人耶。婢曰。杨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又问何人。婢答马圩也。两人俱净业。事具本传。夫人问曰。我当生何处。婢复导之行。可数里。见一华台。金碧辉煌。光明洞然。曰。此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觉。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方趣前为寿。视之则已立化矣。
《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讲)一句名号。即佛即心。圆具三学。圆该万行。一心执持。便得顿超五浊。顿出生死。故为极圆极顿。此义。非言语思量之所能及。故曰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慧者。方能谛实信受。故直告舍利弗也。二劝愿流通竟。
丙三劝行流通分二 丁初诸佛转赞 二教主结叹 今初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讲)此文述诸佛转赞之辞。呼舍利弗而告曰。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研究上文。释迦自说。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此云称赞诸佛。当以二义释之。一以弥陀即法界藏身。前云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则赞弥陀。即称赞诸佛也。二释迦述六方诸佛。劝信之辞。即有赞叹诸佛。助扬净土功德。故曰称赞诸佛也。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即为诸佛转赞。而作是言下。即转述诸佛赞辞。能为甚难希有之事。此二句是总赞。下五浊成道。说此经法。是为别赞。
《解》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
(讲)佛佛道同。故所有功德智慧。悉皆平等。所有自证虽皆平等。而施化他之迹。则有难易不同。亦各随愿力而已。
《解》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
(讲)净土。即极乐五清之净土。又十方清净佛土。浊世。即娑婆五浊之恶世。两土成佛说法。自有难易之分。据便蒙钞。说有十种。一净土常常见佛故易。浊世不常见佛故难。二净土常常闻法故易。浊世不常闻法故难。三净土诸善俱会故易。浊世恶友牵缠故难。四净土无有魔事故易。浊世群魔恼乱故难。五净土不受轮回故易。浊世轮回不息故难。六净土无三恶道故易。浊世恶趣难逃故难。七净土胜缘助道故易。浊世尘缘障道故难。八净土寿命无量故易。浊世寿命短促故难。九净土圆证不退故易。浊世修行多退故难。十净土一生成佛故易。浊世多劫难成故难。此论净土浊世成佛难易之相。
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者。净土众生根利。惑业俱轻。故一闻说法。即便信受。发解起行。速得证入故易。浊世众生根钝。惑深业重。虽闻说法。闻多不信。则解行证入。更不待言。故谓之难。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者。渐法即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犹易生信。若说顿法。即大乘圆顿之法。众生本来是佛。万法不出一心等法。则虽说者谆谆。而信者寥寥。故谓之难。
《解》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讲)余顿法。指净土之外。其余说禅宗。是最上一乘。圆顿修证之法。不立语言文字。不起思量分别。一念不生。当体即佛等法。犹觉容易。而说净土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之顿法。而望其信入者尤难。
《解》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讲)此以净土比较。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之法。顿修顿证妙观。即实相念佛。与观想念佛。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但修持名一法。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径登三不退位。一生补处。圆成佛果。此等奇特希有。殊胜绝妙之法。超出思议之表。为方便中第一方便。此更为难中之难也。故得诸佛称赞。无一不推我释迦。于佛道难成者能成。于顿法难说法者能说。偏为勇猛。大雄大力者也。
《解》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讲)此下明五浊。本师于五浊恶世成佛。为浊世众生说法。深知此界众生。非此持名圆顿之法门。必不容易度出生死海。故无问自说。不特佛道难成能成。即此顿法难说。亦能说。为甚难希有也。故蕅公解此五浊之文。一一按持名念佛法门。而解释之。
劫浊者。劫是时分。本来无有浊。因有四种浊法。聚会此时。是以成浊。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
劫浊无别体。四浊交凑。即其相也。此当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众生具下四浊。即名劫浊。若减至人寿百岁。名为五浊恶世。本师于此时出世。成道说法。足见本师愿力之坚强。不畏不惧。极乐世界。是五清净土。无有浊恶之事。我等自当舍浊就清。求生彼国。以超劫浊。但劫浊之中。若非持名念佛。带业往生。突围而出。横超三界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讲)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以此五种之惑。能使众生造业受报。趣入生死。故名为使。机微迅速。是以曰利。○一身见者。妄认四大为身。而起我身之见。深生爱著。不悟四大假合。虚幻无常。○二边见。执断执常。而起二边之见。一味偏执。不悟见解既偏。失乎中道。○三见取。非果计果。而起涅槃之见。未证谓证。不悟有漏界中。终非究竟。○四戒取。非因计因。而起持戒之见。修诸苦行。不悟蒸沙作饭。尘劫难成。○五邪见。拨无因果。而起邪外之见。以盲引盲。疑误众生。堕入深坑。此五种妄见。昏昧汨没。浑浊自性。故名见浊。极乐国中。人皆正见。我等自当念佛。求生彼国。以超见浊。但见浊之中。若非一心持名念佛。不容丝毫意见。不假参究观想。诸余方便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烦恼浊者。五钝使顿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讲)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烦恼惑增盛。即其相也。五钝使。谓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能生其余枝末烦恼。惑乱众生之心。故以烦惑增盛为其相。根本烦恼有六。前五利使。即不正见根本烦恼。属见惑。此五钝使。属思惑。以此五种之惑。能使众生。造业受报。趣入生死。故名为使。比前五利。稍为重滞。是以曰钝。○一者贪心。于顺情境上。起诸贪爱。不能看破。不了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二者嗔心。于违情境。起诸嗔恨。不能含忍。不了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三者痴心。于中庸境上。起诸痴心。不能觉察。不了诸行是无常。到底总是空。○四者慢心。于诸众生。心起傲慢。不能谦逊。不了诸众生。佛性本平等。○五者疑心。于诸人法。心起疑贰。不能决断。不了是善则可亲。是道则可进。此五种妄心。烦动恼乱。浑浊自性。故名烦恼浊。极乐国中。诸善聚会。离诸烦恼。我等自当念佛。求生彼国。超烦恼浊。但烦恼浊中。若非持名念佛。无取无舍。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讲)众生浊者。五阴和合为体。假名称呼。即其相也。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者。即见思二惑。为界内生死之因。依见思惑。造有漏业。为缘。惑业因缘为能感。粗弊五阴为所感。
粗弊五阴者。粗是粗陋。弊是弊恶。谓其不胜也。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有盖覆义。众生积聚五法。盖覆真性故。○何为和合。众生外身。是色阴。有质碍之义。以皮肉筋骨。皆有形质留碍。故属色阴。○内心是后四阴。受有领纳之义。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领受五尘之境。故属受阴。○想有取像之义。第六识。种种分别计度。想像法尘之境。故属想阴。○行有迁流之义。第七识。恒审思量。念念迁易。如急流水。故属行阴。○识有执持之义。第八识执持息暖寿三者。一期住世。令不散坏。故属识阴。
中间三阴。有谓是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者。今分属前七识。有何义可据。以诸识虽皆有受。而前五识。领受五尘。受力偏强。故以属之。又。诸识虽皆有想。而第六识。忆想分别。想力偏胜。故以属之。又。诸识虽皆有思。而第七识。恒审思量。思义偏重。故以属之。若以中三阴。判属受想思三心所。不能包括前七识。今判属前七识。自可不遗心所。请质高明。
五阴。不出色心二法。色法。有地水火风四大。外身。皮肉筋骨。为地大。痰泪精血。为水大。周身暖触。为火大。气息动转。为风大。四大和合。外身生。四大分离。外身死。心法。有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以此六十三法和合。假名众生。即众法和合而生。故称众生。
色心并皆陋劣者。陋则不美。劣则不胜。此之色心。不净。无常。苦。空。故并皆陋劣。名众生浊。极乐生身。莲华化生。清净庄严。微妙相好。我等自当念佛。求生彼国。超众生浊。但众生浊中。若非持名念佛。欣慕极乐。厌离娑婆。舍秽取净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讲)命浊者。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因果并劣。因。即见浊。烦恼浊。见思二惑。为受报之因。果。即是众生浊。粗弊五阴。为托生之果。若因若果。并皆是劣。命以色心二法。互相连持为体。色。即地水火风之色法。心。即见闻觉知之心法。身心相依为命。若无识阴之心执持。则色法之身必烂坏。若无色法之身执持。则八识之心无所托。故曰连持。○催年减寿。即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极乐国中。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我等自当发心念佛。求生彼国。超越命浊。但命浊中。若非一心念佛。七日功成。乃至十念一念。皆得往生。随人工夫善根。皆得满愿。如大海水。阿修罗。乃至蚊蚋。饮之皆得应量而饱。并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讲)此明三资能转五浊。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者。谓不必假藉诸余法门。厌此信愿行三资。即可转五浊为五清。信愿是慧行。为能庄严。依慧行而起行行。执持一声阿弥陀佛。即行行。又即以此二行。庄严净土。故能转五浊也。众生自心法界。本来清净。迷则成浊。今既觉悟。而起信愿行三资粮。自可转浊成清。庄严净土矣。
劫浊。为浊法聚会之时。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劫浊。为净法聚会。○见浊。邪见增盛。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见浊。成智德无量光。○烦恼浊。烦惑增盛。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烦恼浊。成断德常寂光。○众生浊。色心陋劣。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清净胜妙。○命浊。寿命短促。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命浊。为无量寿。寿与佛同。此皆以三资粮为能转。五浊为所转。举世之人。如果个个都能发心念佛。转秽令净。转苦为乐。则不难转娑婆而成极乐矣。
《解》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讲)故字。承上文。一声佛号。能圆转五浊。圆成五清。则一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即是本师。于五浊恶世。所修因行。所得果觉之全体也。
《解》[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讲)以此之此字。指上文一声阿弥陀佛。即是本师所证果觉之全体。今即以此果觉全体。一声阿弥陀佛。授与五浊恶世众生。如何授与。佛说此经。教人起信。发愿。专持一声阿弥陀佛名号。便得圆成果觉。故为授与。
乃诸佛所行境界者。能于五浊恶世。说难信之法。乃是诸佛所行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难行能行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者。非独六凡二乘。自力不及。亦非菩萨法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解》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讲)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诸众生。是别指五浊恶世之人。一切世间。是通指情器二世间。因佛自居佛法界。是正觉世间。说是一切世间难信法。此一切世间。包括九法界。是通指四土。依报之器世间。及九法界。正报之有情世间。初诸佛转赞竟。
丁二教主结叹
《解》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讲)此科题以下之文。乃蕅公标明科意。科名教主结叹。亦即付嘱流通。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者。上科有别指通指二义。本科但云为一切世间。不云为诸众生者。即略其别义。但从通义。以通该别也。犹如前文。六方诸佛。劝信文中所云。汝等众生。当信是。汝等二字。通指彼国九界众生在内。今本师云一切世间。亦复如是。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经》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讲)此。本师重呼当机咐嘱云。汝等应当了知。我在此五浊恶世。行此等难事。此字。指成道说法二事。浊世佛道难成。顿法难说。已解在前。今难成者能成。早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道。难说者亦能说。竟为一切世间。说此持名难信之法。此二事。不独是难。且是难中之难。故曰甚难。此句即属劝行流通。既是甚难说者。我今已说。汝等自当力而行之。又。非仅自行。且当化他。辗转流通。俾得利益今后也。
《解》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讲)此明法门难遇。信愿持名一行。为第一无上法门。不涉施为。即不假参究。不劳观想。但一心专持名号。即得圆超五浊。如前所说。唯有智者。方能深信。乃可得入。非是意识思议所行境界。是为圆顿不思议境界。
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者。以此不思议法门。设或不是本师。乘大愿轮。来入五浊恶世。示现难行能行。难得能得。得成无上菩提。于此不思议境界。亦不能究尽。
既成菩提。以大智即一切种智。以大悲即同体大悲。见此圆顿法门。可以圆超五浊。行此圆顿法门。自己圆转五浊。说此圆顿法门。欲令众生修此。同出五浊。设非本师如是。一切众生。何由闻此胜异超绝之法门。而得禀承也哉。诚法门之难遇也。
《解》然吾人处劫独中。次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
(讲)此明五浊难超。文有五段。此文。要与前文五浊中。五种必不能度之训合观。谓吾人处此浊法聚会之时。决定为时劫之所囿。囿者苑囿。四边有围垣。圈囿其中不能出。如囚在狱。不能逃也。劫浊难逃。亦复如是。若非念佛。带业横出三界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讲)吾人处此见浊之中。诸见炽盛。正眼未开。决定为邪智所缠绕。邪智者。邪知邪见。即五利使见惑是也。邪师所惑。如印度九十六种外道等。邪说之所惑乱。见浊难逃。若非念佛。不假诸余方便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
(讲)吾人处烦恼浊中。烦恼炽盛。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贪为上首。所贪之境。五欲为多。五欲有二。一财色名食睡。二色声香味触。众生对此欲境。决定起贪。故曰决定为贪欲所陷。陷即陷井。一陷贪欲之中。多造恶业。犹如人陷毒壑。必为恶毒所螫。烦恼浊难拔。若非念佛。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此)[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讲)吾人处此众生浊中。五阴粗弊。决定不净计净。安于臭皮囊。盛满污秽。而不能洞然觉悟。其为不净。深生厌离。甘心受此劣弱之躯。而不能奋然而起。发向上心。以求清净庄严之果报。于众生浊不能超越。若非念佛。欣净厌秽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讲)吾人处此命浊之中。寿命短促。无常迅速。决定为无常所吞。即此身心。念念生灭。皆属无常。犹如石火电光。一闪便过。无可挽留。人命无常。只在呼吸之间。古德警语云。“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即使发心修行。倘修余行。无常一到。便是措手不及。是谓命浊难超。若非念佛。不经时劫。不劳勤苦。十念即生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烽勃宅里。戏论纷然。
(讲)此明不知之失。若不深知。此法甚难希有。第一方便。力行不懈。求出五浊。将谓更有别种法门。深奥玄妙。可出五浊。此等人。定属见惑所误。邪智所缠。或为邪师引诱。贪奇好妙。或重无益之苦行。不肯老实念佛。求离娑婆。求生净土。则在此臭烟烽勃火宅之里。贪著嬉戏。起诸邪智邪见。戏论纷然。虽多无益。不能出离五浊恶世。三界火宅。
《解》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讲)此明知难之得。唯有深知此法甚难遇。今已得闻。五浊甚难出。今可圆超。如向处幽暗之区。乍睹光明之幢。久困饥寒之国。忽闻饱暖之方。讵不身心踊跃。信愿修持。故曰方肯死尽偷心。不修余行。专事持名。宝此一行三昧。持名念佛。为一行三昧。偷心不死。即是志不决定。不肯死心念佛。今偷心既死。信愿之慧行已立。以一行三昧。为斩烦恼魔之宝剑。持名之行行亦修。以一行三昧。为渡生死海之宝筏。何难直泛莲池海会。圆超五浊。圆证四土。是以本师。说其甚难。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即当知五浊甚难出。念佛必能度。我等自应深信切愿。力行念佛。方不负本师至极悲心也。二教主结叹科竟。并前大科。初普劝竟。
乙二结劝
《经》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解》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贰。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讲)净土法门。至简易。至直捷。至圆顿。可以圆离五浊。横超三界。直截生死。速成菩提。不可思议。人所难信。亦所难知。故无人有能发问者。
佛智鉴机。谓佛以差别智。而鉴众生之机宜。了知众生。成佛之机缘成熟。故无问自说。令众而得四益。先总标。下别指。
佛说此一卷阿弥陀经已毕。当机舍利弗。及诸常随比丘众。不言声闻缘觉菩萨者。结集家语略也。此科非佛说。乃结集家叙述。法会圆满。法众得益。于比丘外。尚有一切世间。此指六凡有情世间。但举天。人。阿修罗三道。余以等字该之。
闻佛所说此不思议法门。得未曾有。几如得雨化禾。春雷跃鲤。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若身若心。怡然自得。欢悦无量。此乃世界悉檀。欢喜益也。毫无疑贰名信者。以佛具五语可信。更加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同音赞叹。固然毫无有疑贰。信之深也。领纳不忘名受者。既信佛说。自然言言领纳识藏。不忘不失。此信受。乃为人悉檀。生善益也。
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者。能令众生。出死苦。得涅槃乐。是为大恩大德。佛于娑婆五浊恶世。成无上道。说难信法。欲令众生。信愿修持。同出五浊。是谓泛宝筏于生死海中。普度众生。同登涅槃彼岸。感此大恩大德。故投身归命。名为作礼。此乃对治悉檀。破恶益也。既归命于佛。常随佛学。自得破除三惑五浊之恶也。
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者。依不思议教。修不思议法门。成不思议感应。圆证三不退。一往直前。疾趣无上果觉而去。此乃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也。证入第一义谛之理故。流通分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演已竟。且道我等。应如何而去始得。好把世间名利。抛去撇去。一切惑业。休去歇去。一声阿弥陀佛。死心念去修去。求生极乐。五清净土去。疾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切莫走向其他差路去。
圆瑛法师著 四著解序文分二科 甲初序法门 二序注...
圆瑛法师著 甲二正宗分三 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
明蕅益大师要解 清圆瑛法师讲义 二种题目: 佛法难...
圆瑛法师著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讲)明...
圆瑛法师著 (讲)此后入文。正释本经要解。因本...
圆瑛法师著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二 丙...
圆瑛法师著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二 丙...
圆瑛法师著 《解》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
圆瑛法师著 甲二正宗分三 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
圆瑛法师著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二 丙...
圆瑛法师著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二 丙...
圆瑛法师著 (讲)此后入文。正释本经要解。因本...
圆瑛法师著 《解》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
圆瑛法师著 四著解序文分二科 甲初序法门 二序注...
明蕅益大师要解 清圆瑛法师讲义 二种题目: 佛法难...
圆瑛法师著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讲)明...
圆瑛法师著 甲二正宗分三 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
圆瑛法师著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二 丙...
圆瑛法师著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二 丙...
圆瑛法师著 (讲)此后入文。正释本经要解。因本...
圆瑛法师著 《解》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
圆瑛法师著 四著解序文分二科 甲初序法门 二序注...
明蕅益大师要解 清圆瑛法师讲义 二种题目: 佛法难...
圆瑛法师著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