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七十六面,第五行: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是上方世界,世尊为我们列举了十尊佛的名号,名号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在前面报告过了,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六方就是十方,前面这都说过了。从这段经文来看,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说的是真实的话,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必须要从这个地方建立真实的信心。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不可思议功德」我们从本经所说的把它归纳起来,可以说有三桩事情不可思议。第一个是世界,就是依报环境不可思议。第二是正报,弥陀与十方世界往生去的这些人,他们的成就不可思议。第三是说法不可思议,也可以说是十方一切诸佛赞叹,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是一尊佛、两尊佛,是『一切诸佛所护念』。把这个事实搞清楚、明白了,我们世间人常常希求佛菩萨保佑我们,要怎样求佛菩萨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保佑?我们从这个地方明白了,我们接受这部经,读诵它,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行,就决定得到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诸位想想,这是不是真正的事实?我们这一会当中确实得到了。我们看下面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这是说上方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的上方也是有重重无尽的诸佛世界,实在讲是无量无边。下面大师假设几个问答,目的也是帮我们断疑生信。「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实在讲有这种疑惑的人很多,我们也常常遇到。一切诸佛都有净土,为什么诸佛偏赞西方净土?实在讲就是刚才所说的这三桩事情,诸佛虽然有净土,这三桩事情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依报的环境、大众的成就、说法的圆满,这是诸佛净土里头没有的,所以一切诸佛赞叹。他老人家答,答得更妙了。「答,此亦非善问」,就是你这个问问得不好,问得不高明。为什么不高明?「假使赞阿閦佛国」,阿閦佛国是在东方,东方阿閦鞞佛,「汝又疑偏东方」,岂不展转戏论吗?这个就是偏执,偏见、执着。但是我们晓得诸佛赞西方净土,确实它的确是有值得赞叹的地方。
「问,何不遍缘法界」,比缘一尊佛的净土那要殊胜得太多了。「答,有三义。」为什么不遍缘三界?遍缘三界是没错,这个问得很好,没有问错。「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遍缘三界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难?诸位想想,心里头有分别、有执着,就不能遍缘三界。遍缘三界是什么心?是清净心、平等心,凡夫做不到。实在讲那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的圆教初住菩萨,他才有这个能力,圆初住以下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这是初机人,特别是初学的人,没有断惑,带业的这些众生,指出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他容易缘这个境界,这是第一个。单单这么一个理由,可以说缘东方阿閦佛国也没错,何必要缘西方?第二句则是「阿弥本愿胜故」,弥陀接引众生的本愿比其他一切诸佛殊胜,也就是说明,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发的愿不一样,弥陀四十八愿确实是非常圆满,这是胜过诸佛的。第三,「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我们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都在一个缘;要是没有缘,彼此见面也不认识。所以,都在一个缘上。十方诸佛跟我们的缘,没有阿弥陀佛这个缘来得重,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求生西方净土就特别容易,这是跟阿弥陀佛缘深。
再看底下,「盖佛度生」,佛度化众生,就是帮助众生,众生接受佛的教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所以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世界从哪里来的?缘生的,因缘生法,是属于缘生的,这就是佛教对于缘看得非常之重。「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佛与众生是这样的,我们世间人与人也是这样。这个人跟你特别有缘,你说话他就相信;没有缘,你跟他说真话他也不相信;甚至缘深的,骗他他也相信。这是缘,有什么法子!都在于缘。因此缘,有善缘、有恶缘,这倒是我们要非常谨慎的。佛这个缘是善缘,佛法决定是善的,但是末法时期这些佛教徒未必完全都是善的,有很多拿着佛的招牌骗人的,这在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常常看到。这个事情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我们去年在此地讲的《观经.上品上生章》里面,善导大师就说得很清楚,他老人家引经据典,告诉我们末法这个现象。大家《无量寿经》念得很熟,《无量寿经》上也讲得很明白。不仅是佛教,基督教里头说现在末法的状况也说得很好,说得是相当的正确。耶稣跟释迦牟尼佛,就是依照西洋人的说法也相去五百多年,他们所说的都非常接近,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俗话所讲「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个时代。所以「恩德弘深」,弘是大,过去世恩德结得大、结得深,缘就深。
「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遇到有缘的人,所谓善知识,他来教导,很容易生起欢喜心。「能令触动宿种」,宿是过去生中,宿世的善根种子,这一闻法就触动了,善根就发现了。「能令魔障难遮」,果然依教奉行,魔障就障不了,它对你就不起作用。魔障对哪种人起作用?对于心不定的,犹疑不决,对这种人它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假如这个人信心坚固,愿力恳切,一个目标,一个方向,魔来了,他不会受它干扰,不会受它扰乱,这就是令魔障难遮,遮是障碍。「能令体性开发」,体性就是真如本性,开发就是开悟,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都是在缘上。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这是从理上说。诸佛如来证满法身,圆初住以上的菩萨,虽然证得法身,没有圆满,唯独如来证了圆满的法身。法身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统统是从法身里面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前这个身体,以及我们生活环境也没有例外的,都是法身理体显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凡夫迷了法身,不知道,诸佛如来是圆证法身,他是觉悟,我们迷惑。觉悟的人知道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的,这叫固结缘种,所以缘是从这个地方来的。既然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哪有不照顾的道理!而且照顾之周也不可思议。要怎样去照顾?还是一个缘字。众生缘成熟,佛菩萨就来照顾他,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分去帮助他,应以什么法门得度,就给他说哪种法门去帮助他。所以总在于缘。「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佛菩萨要帮助众生,或者用世间人的身分,像经上讲的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童男、童女,这世间;出世间,就示现佛身、菩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这出世。无论示现哪一种身分都不可思议。
「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这是特别说这个净土法门。在教乘里面来说,教乘是经典,教是讲十二分教,乘是讲三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在教乘里头,就是在一切经教里面,这部经是最尊、最隆重的。举扬于海会,海是比喻广大,这真是大到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讲经的道场,没有不讲《弥陀经》的,没有不赞叹阿弥陀佛的。所以这个海会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海会。「沁入于苦海」,苦海是比喻六道众生。唯独这个法门,因为阿弥陀佛、一切诸佛与众生的缘深,所以宣扬这个法门,大家都能够深信不疑,发愿求生,这就是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慈是讲慈悲,诸佛将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推荐给大家,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因为这个法门是凡夫成佛的法门。一般大乘经上讲的菩萨成佛,声闻、缘觉不能成佛,人天更没分。这个法门连恶道众生都是一生成佛,换句话说,从阿鼻地狱到常寂光它是通的,一下就把你提升到寂光净土圆满的佛果,这才是究竟了义。所以古德赞叹这是「大乘之大乘,了义之了义」,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万德是指诸佛,十方一切诸佛,钦是敬重的意思,承是承事;换句话说,诸佛如来对于阿弥陀佛没有不佩服的,没有不尊重的。末后这句「群灵拱极」,古德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群灵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极就好像是北极星一样,大家都供奉他、都拥戴他,这个意思。把「极」比喻作阿弥陀佛,诸上善人都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就像众星拱北极这个意思一样。第二个说法,则是说十方无量的菩萨对于阿弥陀佛的尊重。这两个意思都好。
「当知佛种从缘起」,佛种就是成佛的第一个条件,第一个因素,「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我们把句子念下去,「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遍缘法界,刚才说了,是圆初住以上法身大士才能做得到。为什么?我们前面说了,他要具备平等心跟清净心才能遍缘。我们净宗理论与下手的方法,实在与清净、平等暗合,教给你的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一心念,一心就是清净心,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就是一切,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界限,所以一就遍融。一生一切生,生到西方净土,实在讲就是生到十方一切剎土。不仅如此,所谓是一香一华,一声一色,这就讲无论什么事相,没有一样不是遍融法界的。香华声色是物,下面讲「受忏授记,摩顶垂手」这是事,乃至于起心动念,都是十方三世无不遍融。为什么?因为你常住真心,《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我们今天用的是妄心,不但是妄心,我们也没有常住,我们这个心一会想东一会想西,所谓是心猿意马。做到这个地方是用念佛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使我们的真心、本性时时刻刻现前,这就是法界缘起。所以,念佛这个方法绝不能小看,一个真正发心念佛的人,老实念佛人,真正发愿求生净土的人,这个人他就是遍缘法界。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浅位是烦恼重的、业障深的,没有力量靠自己了生死出三界的,那你就应当决心专求往生西方。「深位人」是讲他确实有功夫,他能够断烦恼,他能够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真有这样的功夫,我们一般人讲,这是圣人,圣人怎么样?「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为什么?假如你要是舍西方求生华藏世界,到华藏世界见到普贤菩萨,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拐个弯吗?哪有现在这直截了当!聪明人不绕圈圈,这是绕圈子,走了些冤枉路。所以教给你,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
「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这几句话是李长者说的,唐朝专学《华严》的李通玄居士,这个人很了不起,那是真正佛门的大德。《华严经》自古以来注解流传于后世的,就是两种,一个就是李长者的《合论》,《华严经合论》是他作的,一个是清凉大师的《疏钞》。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李长者给《华严经》作注解的时候,想找个清净的环境。他走到山林里面遇到一只老虎,一般人看到老虎都吓得跑掉了,李长者见到那个老虎,还拿拐杖敲敲牠的头,「我要给《华严经》作个注解,哪个地方清净,你带我去」,老虎领路,你说这样的功夫!找到的地方,环境的确是非常幽静,一个石头洞,山洞,旁边有清泉,里面是老虎窝。结果李长者选中这个地方,老虎搬家,把这个地方让给他。他住在这个地方,有两个很年轻的女孩子照顾他的生活,饮食起居统统这两个女孩子照顾,文具都供给。等到他书写完了,老居士专心,这两个女孩子从来没有问过她,妳叫什么名字,妳从哪来的?没有跟她们说过话。书写成了之后,才想起来这两个小孩子,得问问她是哪家的?姓什么?不见了,没有了。他以为是山下村庄里的,到山下去找,找不到,才知道是天人来供养。
他在《华严合论》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说「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这是李长者说的。实在讲他别的地方都对,就是这里说错了,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把他这句话修正。「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他还有权实大小,心里面还有这个东西,换句话说,他的心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清净,「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是《华严》的教义,这是他读到导归极乐,他的妄念起来了,所以才说错了这句话。一定要晓得,没有大小,没有内外,所以前面讲的,莫不遍融。如果还有大小、还有权实、还有内外,怎么能遍融?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好,这才把《华严》这个疑惑断掉了。请看底下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
这是一句假设的问话,你的意思以为怎样?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个经题,上一半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世尊省略掉了,特别举出这下半段,下半段的确非常明显,『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没有看到舍利弗答覆,舍利弗在这一会,虽然是大智舍利弗,也一句话说不出来。这提醒,下面世尊是为我们解释,叫着: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善」,前面说过了,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善男子、女人。什么叫做成熟?听了欢喜,深信不疑,发愿求生,这个男子、女人就是经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善根福德成熟了。
【闻是经受持者。】
听到这部经就发愿受持,这一定深信。他不信,怎么能受持?所以,受持一定深信。
【及闻诸佛名者。】
这个地方所讲的诸佛名,就是阿弥陀佛,弥陀名号就叫诸佛名。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告诉我们的,一个真正念佛发愿求生的人,就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还要去求这个佛,求那个佛,没有必要,没有一尊佛不保佑你。这是第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得一切诸佛的护念,一切诸佛的加持,我们从大本经里面知道这个事实,一切诸佛灌顶。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自己果证的利益。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经文上『皆得』,换句话说,从上上品往生到下下品往生都是「皆得」,从带业往生到消业往生也是皆得,没有例外的。不要认为我们自己烦恼很重、业障很重,恐怕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那么快的成就,那是自己怀疑自己,对于佛在经典上讲的这些话没听清楚,没听明白。这部经上字字句句没有模稜两可的,都是非常肯定。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因为这样的缘故,第一个,你得一切诸佛护念;第二个,你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圆证三不退,这样殊胜不可思议的利益。佛叫着舍利弗,也就是叫着我们大家。『汝等』,你们,『皆当信受我语』,对于释迦佛所讲的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否则这种不可思议的殊胜利益是当面错过,这太可惜了!不但世尊是这样教给我们的,前面我们从六方佛读过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样劝告我们。所以,这不是信一尊佛说的,是信一切佛所说。请看注解,「此经独诠无上心要」,独是唯独,换句话说,除这部经上之外,没有了,就是《华严》、《法华》也没有,「诠」是明显的为我们说出,无上的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这是解释,为什么念佛求生净土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理在哪里?此地为我们说明了。因为这部经是无上的心要,是诸佛名字,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的名字,圆满究竟的万德,这个经上讲这三桩事情。无上心要就是我们能念的心性,一心称念,一心就是无上的心要。诸佛名字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课诵本上都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如来,一即一切,所以称为诸佛名字。「圆满究竟万德」就是佛的名号,执持名号,名号是圆满究竟万德。诸佛因圆果满,智慧达到究竟,所以般若、法身、解脱都达到了圆满。名与德是相应的,我们讲名符其实,实就是德,三德圆满,念这个名号就与圆满的三德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佛圆满证得,众生虽然没有证得,但是自性本具,自性本具的三德与诸佛如来果证的三德它就相应了。所以,前面蕅益大师讲,念这个佛号,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就是这个意思。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这个问得很好。有些人只念阿弥陀佛,没有念经,能不能得诸佛护念?能不能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的确是个大问题。「答,此义有局有通。」局是侷限,就是狭义的;通,我们今天讲广义的,有两个解释。「占察谓」,这是《占察善恶业报经》,这是属于地藏三经。地藏菩萨三部经,一个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流通最广的,大家所念的多半都是念《地藏菩萨本愿经》。除这部经之外,有《地藏菩萨十轮经》,第三种是《占察善恶业报经》,合称地藏三经。《占察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说,「杂乱垢心」,垢是不清净,心里胡思乱想,心不清净,「虽诵我名而不为闻」,这是讲念佛号没有功德,杂乱不清净的心念佛号,没有功德,「以不能生决定信解」。虽然没有功德,功德的确是没有,但是还有福德,不能说他没有福德,「但获世间善报」,这是说他能有一点福德,没有功德。「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广大深妙的利益就是开悟,得定开悟、了生死出三界,这样的利益他得不到,他能得世间一些善报。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这个地方讲到一行三昧,《六祖坛经》上,惠能大师在禅宗里面非常重视一行三昧,净宗也不例外。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常听说有「念佛三昧」,殊不知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也叫做一相三昧。在净土宗,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指示的标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就是一行三昧,在本经里面叫做「一心不乱」。诸位要晓得,一心不乱就是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一心不乱有功夫浅深不同,念到见思烦恼断了,这叫事一心不乱;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叫理一心不乱。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就是刚刚达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叫广大微妙行心,这是得相似的无生法忍。真正无生法忍到什么时候才得到?《仁王经》上讲得很清楚,七地菩萨。七地以前都叫相似的无生法忍,七地那是真正的无生法忍,下品的,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再往上去十地菩萨,不叫无生法忍,叫寂灭忍。十地是下品寂灭忍,等觉是中品寂灭忍,如来果地叫上品寂灭忍。
「此亦应尔」,「此」是讲念佛法门,也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我们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就跟《占察经》上讲的一行三昧的境界完全相同,「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这个说法是狭义的说法,跟佛在一般大乘法门所讲的是一样的,这个不足以为奇,这也不能说净土比其他法门殊胜。那个殊胜在底下一段,这一段跟大乘法门是平等的,无论在理事上是平等的。通义那就不可思议了,这就显示它的特别处。「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这两句是赞叹,实在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诸佛慈悲不可思议,是诸佛接引众生、帮助众生这个行愿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名号是方法,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不可思议。这个方法超越一切法门,能令业障极重的凡夫一生圆满成佛,这个方法实在是妙不可及。「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你听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你信、欢喜很好;你不信,听了讨厌,也好;有心听到的、无心听到的都好。总而言之,你都跟阿弥陀佛结了缘,你成佛的种子就种下去了。
「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这话说得好!从广义上来说,佛的心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他是普度众生,只看缘有没有成熟,不论怨亲。造作极恶之人,像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阿闍世王,《观无量寿经》所说的,这是杀父、害母、破和合僧,造了五逆重罪,临终忏悔,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他也往生了。他没有堕地狱,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临终忏悔往生的。佛在《阿闍世王经》里面告诉我们,阿闍世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在我们想,造那么重的罪业,临终回头,忏悔往生,大概总是下下品。《观无量寿经》第十六观,下品下生的就是五逆十恶往生的,他是五逆十恶,应该是下下品。可是佛告诉我们,他是上中品往生的。你看上上品、上中品,这个不可思议,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以后在经里面才知道这个事实,往生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平常念佛,像我们这样,断恶修善,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样子往生的。另外一种是造作大罪业的人,临终忏悔,看他忏悔的力量论他的品位。阿闍世王是真心忏悔,所以他的品位一下就拉那么高。这是佛叫我们不要轻视造作罪业的人,你不要瞧不起他,说不定他在临终一后悔、忏悔,品位比你高,这是事实。所以教我们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来处事待人接物,世出世间许多的事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见得到的,不是常识能够判断的。所以,忏悔的力量非常大。这是说明无论什么人,单单持名不念经也必定蒙佛护念,我们不必怀疑。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这是根据佛在大乘经上的讲法。一般一定要证得别教地上菩萨,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这都是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才能蒙诸佛护念。为什么?因为他的心也清净、平等,所有一切障碍都没有了,从此以往是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这是得诸佛的护念。但是本宗不一样。「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我们现在是靠着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弥陀本愿这一加持,诸位要知道,十方诸佛就跟着加持。若不修这个法门,阿弥陀佛力量加持不上,其他诸佛也就不管了,就这么回事情,你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所以《要解》读了之后,说老实话,这句阿弥陀佛,你真把《要解》念明白、念通了,你才晓得这句佛号是非念不可,不能不念。所以这是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相似位以还,就是不到相似位,像我们现在这些,实在讲不到,我们得不得到一切诸佛护念?得到,也必定蒙一切诸佛护念。
底下讲,「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段才叫真正的难信之法。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成佛的种子,就是成佛的因缘。这一生虽然不信,没有发愿,也没有念佛,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来世,或者是他生他世,得人身,又遇到这个法门,阿赖耶识这个种子现行,能信、能愿、能行,他就必定往生。你要问他往生的根源,就是这一生当中听到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这叫做毕竟不退。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这是解释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我们总要把它记得清清楚楚。学佛求的是什么?就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在中国古时候翻成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讲,无上正等正觉一般人听不懂,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这个意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学佛就是求这个。证得,这叫成佛,佛才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圆是圆满,圆满的三不退就是一生成佛,意思完全相同,异名就是别名。一生成佛也叫做圆证三不退,所以圆证三不退就是一生成佛,这两句话说得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这部经上没有说一生成佛,但是给我们讲圆证三不退。「故劝身子等」,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是梵语,翻成中文叫身子,「皆当信受」,佛劝导我们大家,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这真是世尊跟诸佛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闻名功德如此」,听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就像诸佛如来所说,「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不是一尊佛这样劝导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劝导我们,异口同音共同劝导,我们再要不相信,那真叫业障太深重了。「初劝信流通竟」,到这个地方劝信流通说完了。下面是流通分的第二段,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段经文,我们看注解,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已经发愿,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这一生当中必定往生;当来发愿,当来是将来、以后,当来发愿的,当来那一生他也一定往生。佛说法是三千年前,佛说已发愿的,当然是指他方世界的,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不知道多少诸佛世界人去往生了,那是已发愿,已经往生的。今发愿,是释迦牟尼佛说经那个时候。当发愿是指我们现在,我们现在发愿也必定跟过去人一样,决定得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这就显示你因相信,或者是依深信不疑,所发求生之愿决定不虚,这是真实的。「非信不能发愿」,这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怎么会发愿求生净土,这不可能的。所以信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深信,一点怀疑都没有。「非愿信亦不生」,如果不能真正求愿往生,那个信也不是真信。我们前面曾经讲过,信通常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那个信是真信。我们知道有不少的这些法师大德们,他们也讲《弥陀经》,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不念佛,他不求生净土,他劝别人,那是什么?他是正信,他不是真信。他认为还有别的法门比这个更高的,看看你们这些人程度不行,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吧!把阿弥陀佛看低了。他虽然不能算迷,但他不是真的;真信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肯往生净土的。「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这一句是劝勉我们应当发愿。
「又愿者,信之券」,券就是凭证的意思,证据、凭证,「行之枢,尤为要务」,这是说信愿行三资粮当中,信实在是太重要了,枢是枢纽。「尤为要务」,在三资粮中它尤其重要,也就是讲它特别重要。「举愿则信行在其中」,人真肯发愿往生,当然他一定有很深的信心,一定肯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属于行,信行都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劝信、劝行佛只有一次,劝愿劝了三次,可见得佛对这个非常的重视。第一次是在正宗分里面的第二段,佛说了依正庄严,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所以他劝「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第一次劝。第二次是在正宗分末后的一段,听到念佛,一心不乱,临终见佛,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佛接着又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二次劝。这个地方是第三次,三次的劝我们,不怕麻烦,不怕重复。足见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慈悲恳切,实实在在希望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这才满他老人家度化众生的本愿。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层,对于世尊感恩戴德之心自然就生起来。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这一段是大师就四弘誓愿来解释。愿生彼国,这就是四弘誓愿圆满,因为你愿生,你一定离开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这四弘誓愿前面两个,在四谛法里是依苦集而发的。你看「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两句是苦集二谛的,后面两句,「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道,「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灭,苦集灭道。四弘誓愿就圆满了,这一发心就圆满了。你要问他,什么叫四谛法?不知道;虽不知道,但是他四谛圆满了。什么叫四弘誓愿,他也不知道;虽不知道,四弘誓愿他也圆满了。四弘誓愿是大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好,一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大菩提心。这个话从来没有人说过,蕅益大师说出这个话,我们乍听起来吓一跳。这个话是他发明的吗?可以这么说。有根据吗?这个地方把根据说出来了。为什么?四弘誓愿是无上菩提心,他这一发愿跟四弘誓愿相应,换句话说,就是四弘誓愿圆满的实践、兑现了,那怎么不是无上菩提心?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净土宗经文是《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
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荡涤妄想...
净土宗宗旨(净界法师) 今天上午简略地跟大家讲...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第六行,从当中看起: 「不退...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面倒数第五行,我们从末后...
当末学看到这篇文章《观世音菩萨托梦说,念南无...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一面,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各位同学,记得去年六月,我们在这个教室讲了一...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最后一行: 「如是等法者,...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页第三行: 「七重,表七科...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最后一行: 「如是等法者,...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此...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九面第五行,从当中看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八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请掀开经本,还是三十七面,看「七菩提分」。五...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七面第四行: 「五根者,信正...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七面第一行,第三句看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四面倒数第一行,最后一行第...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面倒数第五行,我们从末后...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倒数第二行,继续看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