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惟贤法师 > 正文

惟贤长老《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作者: 惟贤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历史沿革

(一)释迦佛的应化示现是人间佛教的一种典型

释迦佛下天、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 轮、入涅槃,这八相成道,都在人间。成道以后说法,组织僧团,祇树给孤独园、竹园精舍、王舍城大讲堂、灵鹫山等地,也都是在人间。这个僧团就不仅只有出家人了,出家在家都有,以此作为榜样,推广到社会,作为一种教育,目的也就是要净化人间。所以古往今来,佛法重在人间。

《金刚经》上讲:“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就充分说明释迦佛在日常生活中,要乞食、募化、洗浴,和普通人一样。因此,释迦佛在生活中得到自在,佛法就在人间,就在生活间,而不是脱离生活的。释迦佛在人间以身作则、体现佛教精神的这种人生,其实就是人间佛教的一种典型。

(二)历代祖师均提倡做人是基础

从佛教发展历史及传播情况来看,不管是在印度还是中国,不管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其各个宗派、历代祖师,首先就是讲做人。人是最殊胜的,《阿含经》中讲:一切众生中,人为第一。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修行的道路分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讲做人,然后才有中士道、上士道,把人做好了,才能进一步修解脱行,修大士行。人是基础,宗喀巴大师取名叫增上生,就是以做人为增上缘,可以逐步上升。六道中,天道太快乐,想不起来修行;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太苦,没有办法修行;只有人在苦乐之间,有苦又有乐,由于苦的关系知道上进,故叫增上生。上升下降,人是基础,对于学佛来讲,以人为上升的增上缘,作为人很难得,所以菩提道首先讲,人身难得,要珍重人身。

中国唐代形成的八个宗派是各祖师根据佛经创立的,从不同角度各有发挥,成为代表中国特色的佛教,特别与中国的儒家相结合。儒家就是讲如何做人,孝养父母、恭敬师长、尊老爱幼、怜贫惜苦,以实现淑世善民、净化国土的目标。

综上所述,历代以来,从释迦佛到印度、中国的各祖师们,所讲的教理及阐发的妙义,最基本的都是从人身做起,尽管大小乘经典,妙义各有不同,各个宗派的思想各有侧重,但在“做人”这一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做人是基础,离不开人乘,这是各宗各派最基本的思想。

二、人生佛教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

近代佛门领袖太虚大师上世纪30年代在重庆北碚的缙云山,首先明确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当时我只有十几岁,正在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耳听他讲过“人生佛教、真现实论、真菩萨行、菩萨学处”。这是太虚大师根据印度的佛法和中国传统的佛教,对佛法进行融贯,并结合现代做出新的判摄后,提出的适应当代佛教的伟大思想,为当今学人明确指出了一条契机契理的修行之路。

(一)太虚大师对佛法的判摄

太虚大师判摄的内容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1.教之佛本,三期三系

太虚大师认为:佛在世时,佛为法本,法以佛为主、以佛为归,虽然应机说法差别无量,但并没有分大乘小乘、顿教渐教,故佛为法本,法皆一味,佛怎么说就怎么说。虽闻法者以特殊的机缘关系,解有差殊,但不能以此别为大小,故也就不能分作任何的宗派了。因为佛是唯一的,所以佛所说的法,当然也就是一味了。佛灭度后,佛陀的教法,就不是那么一味的了。依当时印度的法藏结集,和后来教法的流行演变,分作三期三系。

第一个时期,小行大隐时期。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小乘盛行,教典有《阿含经》等,大乘经隐没不彰。现流行于世、保持原状并发扬光大的是以斯里兰卡为中心,流传于缅甸、泰国及越南、马来群岛等地的巴利语系佛教。

第二个时期,大主小从时期。佛灭度后第二个五百年,大乘佛教盛行,包括般若、法相唯识,从马鸣菩萨写《起信论》,到龙树菩萨弘扬般若,再到无著、世亲菩萨弘扬法相唯识。现流行于世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由中国而流传于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等地的汉语系佛教,也可称为中国系佛教。实际上印度三期佛教,中国皆有,但主要以第二期为主。

第三个时期,密主显从时期。佛灭度后第三个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是佛教一种特殊的形式,讲三密相应,灌顶、修供、念咒。形式上结合当时的印度教,内容上包括大乘中观的思想。密又有东密、西密,西密就是指以中国西藏为中心,东密就是指日本真言宗,但日本的密教还是中国唐朝时传过去的。现存于世的是以中国西藏为中心,由西藏而流传于中国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及尼泊尔等国,为藏语系佛教。

2.理之实际,三级三宗

什么叫理之实际呢?就是佛教的教理符合佛陀的本怀,也与客观真理相合,所以就叫实际。

什么叫三级呢?佛教分为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其中,又分为三级:

第一级,五乘共法。五乘共同的是要相信因果道理、因果事实,以及因缘生法的原理,这是基础。

第二级,三乘共法。三乘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出世的圣人。共法就是说这三乘虽有差殊,但要断烦恼生死,修解脱行,必须要通过四谛、三法印的修习,求证出世涅槃,所以叫三乘共法。

第三级,大乘特法。缘起性空、唯识法相、真如法界,是菩萨所特有、不共于人天二乘的,也叫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的因缘生法,三乘共法的四谛三法印,大乘不共法的缘起性空、唯识法相、真如法界,为三级。大师又将此三级汇成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这三宗就把中国大乘佛教的八个宗派全部融会起来了,八宗汇成三宗。法性空慧宗,讲般若,为龙树一系的中观派;法相唯识宗,讲唯识法相,是无著、世亲一派;法界圆觉宗,根据《起信论》、《楞严经》、《圆觉经》,直讲真心,回俗向真,转妄成真,直指如来真心,叫法界圆觉宗。

3.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行就要随机,必须要适应根机而弘法,这是从实践方面来谈。机是根据地点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来进行,即因地制宜、因机制宜、因时制宜。

(1)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由佛住世时至正法的千年,是以小乘为主,先求解脱道,后来趋发大乘心,回小向大,大乘心一发,即知已入菩萨道,不难成佛,属正法时期。

(2)依天乘行果,趣获大乘果。天乘行果就是密宗讲的天幻身,净土讲的天国土。密宗讲以天人形象作本尊,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做到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净土如兜率净土和弥陀净土都是天国。依密净的天乘行果,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净土,以期速达成佛的目的,是属于第二千年的像法时期。

(3)依人乘行果,趣向佛乘。依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发菩萨心,向上增进,就可以趣修大乘行,得到佛果,这就是第三千年开始的末法时期,这个时期比较长。

太虚大师认为,第一个时期,依声闻乘行果,现在不实际。因为与世隔绝,在山林水边修行,是隐遁、保守的,容易受到讥嫌。第二个时期,依天乘行果,难免带神秘色彩,容易被讥谤为迷信、神秘,也不适合。现在的时代必须依人乘行果趣向菩萨乘而证佛果,才比较切合实际。基于这个理论,他提倡人生佛教。

(二)提出人生佛教的历史背景

太虚大师当时提出人生佛教,除理论上已经成熟,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外,还有个显著的历史背景。过去佛教是以这两种方式来流行的:一是消极隐遁,躲在深山、岩洞修行,独善其身;二是一说到佛教就给人以神秘感,让人以为就是念点咒、搞点神通等等,带有迷信和神秘色彩。因此,形成了佛教内部不振作、外部受压迫的历史背景。

外部受什么压迫呢?驱僧夺财,庙产兴学,把寺庙拆了、佛像毁了,办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太虚大师就发挥佛法对人生的真义,还原佛教的本来面目,消除隐遁、迷信的色彩,注重人生。通过这样,把佛教教义重新发扬,四众弟子团结一致,佛教就有力量,佛法就可以推动。这是太虚大师的苦心。

太虚大师自从提出人生佛教以后,就开始不停地在各地宣讲、弘扬,边讲边叫弟子整理,编辑成册,一直到他圆寂前,才全部整理成功,共有好几册,我亲眼看到过,是福善法师整理的。

(三)人生佛教的内容

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内容,简单说来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的三级做人观。

太虚大师讲,做一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完人,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识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后就要做超人,超人就要修解脱行,少欲知足,宁静淡泊,求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超人以后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萨,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愿、大无畏的精神,发菩提心,修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去救苦救难,度脱一切苦厄,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佛陀就是一个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

提倡首先完成人格,这样就避免世人对佛教消极保守和神秘迷信的讥嫌,通过人格化、做完人的这么一个目的,现代社会就能适应这种根机。

太虚大师有两首诗也充分说明了这个内容。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写的。第二首:“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这就把佛教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了。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维就是礼义廉耻。

太虚大师有本书叫《人乘正法论》,系统讲“人乘”的殊胜。另外还专门把《十善业道经》提出来,说《十善业道经》就是人生佛教的纲领。《十善业道经》就是讲做人,讲五戒十善、明因识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发菩萨心、修菩萨行,趣入佛果,故《十善业道经》是一部奉行人生佛教的宝典。

(四)人乘到佛乘的四个过程

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与中国现实密切相应,符合佛陀的本怀,有四个过程:

1.人生改善。就是要把人生走向善的道路,首先把人做好。

2.后世增胜。就是在下一辈子仍然能够保持人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有继续向上的增上缘。

3.生死解脱。要明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彻底了解人生、宇宙的实相,就要发起出离心,求生死解脱。具体就需要严持戒律,修清净行,少欲知足,淡泊宁静,达到去除贪瞋痴,这是很关键的,要想成佛,必须要经过这一关。

4.法界圆明。通过学菩萨,就能得到佛果。佛果就是法界圆明,法界就是恢复法性,圆明就是大圆镜智、智慧光明,圆满遍照,才能成佛。

人生改善、后世增胜、生死解脱、法界圆明,就是从做人开始,到学解脱行、菩萨大士行,一直到成佛,都是挂起钩的,一步步联系起来的。这也就是人乘趣向佛乘的基本过程。

三、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1947年3月17日,太虚大师因病在上海玉佛寺圆寂,在圆寂前4天派人把赵朴初居士找到身边,把新编好的《人生佛教》送给他并说:“这本书,经过多年编辑,现在才成功,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好好学习,好好弘扬。我不久以后要离开上海,到无锡、常州去。”什么叫无锡、常州?无常。赵朴老知道这是太虚大师的遗嘱,授意他继承发扬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

以上这件事情,是赵朴老本人亲自向我讲的。那是在1988年,我请赵朴老进川协助落实宝顶山圣寿寺的宗教政策时,全程陪同了他好几天。在这期间,他亲自给我讲的。

赵朴老当时还告诉我,由于他长期做红十字会工作,从事慈善事业,在抗战时期作了很多工作,把沦陷区的许多青年送到新四军、八路军中去,所以与周恩来交谊甚笃。解放以后,可以说赵朴老对佛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来他在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来:今后中国佛教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人间佛教。中国的人间佛教思想,就是这样来的。

四、人间佛教的具体内容

人间佛教就是人生佛教,是继承人生佛教而来的,其核心思想是:立足于人生,趣向于佛陀。结合新的历史时代又有具体内容:一个思想、三个传统、五个建设。这是赵朴老为发展佛教,继承太虚大师的遗志而阐扬出来的思想体系。

一个思想。就是佛法根据时代背景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能违反时代,要与时俱进。

三个优良传统。第一个传统,农禅结合。就是要求僧人不要像过去旧社会那样靠募缘、做功德、赶经忏来生活。要自力更生,要恢复老祖宗的家风,一方面种田,一方面参禅念佛。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家风,要恢复,要劳动生产。发扬农禅结合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是传统,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做到自食其力。

第二个传统,学术研究。就是要研究佛法真理。佛法不是迷信的,不是神秘的,历代的各宗派祖师,既有品德又有学问,他们精通诸子百家,而且以佛法来摄持,发扬的是佛法真理。这个真理就在三藏十二部藏经里面体现,讲的是因缘生法、无我法,不是讲鬼神、迷信的那一套。把佛法真理摆出来,才能说服人,让人信服。祖师们研究发扬佛法真理,这是一个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第三个传统,增进国际友谊。佛法传播文化,保卫和平,促进友谊,这是个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的法显法师、玄奘法师、鉴真法师都是以佛法传播国际友谊的使者。法显法师到斯里兰卡,玄奘法师到印度,也到了斯里兰卡,鉴真法师东渡日本,都是传播佛教文化、促进国际友谊,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这个优良传统,现在应该发扬。

五个建设是佛教最基本的内部建设,有: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要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把佛法传播在世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五个建设是基本的。内部没有这五个建设,其他无从谈起,这五个建设之间互相又是连带的。

信仰建设是首要。信仰都没有,学什么佛?少数僧人信仰丧失,道风松弛,人心涣散,这一条就是针对这种毛病讲的。现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影响到了僧团内部,有些僧人开公司、借法物流通赚钱、纯粹搞旅游等等,这样就把护持弘扬佛法的本行丢失了,信仰丧失了。所以内部建设中,信仰建设是首要。

道风建设也很重要。道风建设以戒为主,早晚要上殿过堂、参禅念佛,如律如仪地行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这也是展现佛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才建设是关键。恢复和建设一个道场,哪怕规划再宏伟、目标再远大,没有人才都无法实现。人才又分为一般人才和专业人才。一般人才是管理寺庙的,需要具备管理上的基本知识;专业人才是在佛学院深造过,系统地进行过佛法的修学,专门宣传、弘扬佛法的。1992年,赵朴老在上海主持召开“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当时明旸法师、妙湛法师还健在,我们几个是主席团的主席。赵朴老在这个会上大声疾呼:当前佛教最严峻的问题,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所以人才建设很重要,培养有信仰有道风的合格人才作为佛教的接班人,非常重要。

教制建设是基础。僧人的集体生活要恢复,僧人的财产归集体所有,不能私人揣进腰包,借佛敛财。在佛教内部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高效运行机制是当前非常迫切的任务。

组织建设也是基础。何为组织?就是团体、社团。一个庙,从整体来讲是一个大组织,庙里面的各个部门、团队则是小组织。不管是大组织还是小组织,都要搞好,用现代社会比较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建设各种高效优质的团队。

五、结语

太虚大师生前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后,不遗余力地四处宣讲弘扬,他亲自跟我说过好几次:中国佛教,若不实现人生佛教、菩萨学处,没有出路。如果说“完人、超人、超超人”的三级做人观是人生佛教的核心指导思想,那么“菩萨学处”就是一个良好的组织形式,即“组织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一起成为一个现代的僧团”。而赵朴老在新的历史时代阐扬出来的人间佛教的内容——“一个思想、三个传统、五个建设”,便是落实人生佛教的具体方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