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自然之友第4批访德代表团一行十人由梁从诫先生带队从首都机场出发,成员有杨欣、奚志农、扎多、李振恕、邓冰、康勇军、刘颉、杨咏梅,同行的还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主编韩念勇先生。
一
经过10小时的飞行,终于到达了第一站——汉堡,一出机场,我们就被S.O.F.派来的陪同兼翻译尼尔斯介绍给各自的“家长”,跟着家长回了我们在汉堡的临时的家。整个汉堡掩映在绿树中,像个安静的公园,一路所见的建筑,风格样式颜色各异,几乎没有重样的。行人不多,出租车更少,地铁和公共汽车都很方便,在站台上可以看见准确的时刻表。汉堡的路口比北京多,红绿灯之间的距离很短,却很少堵车,因为人们非常严格地遵守交通规则,红灯时马路空着也没人过,而没有红绿灯的马路则是车让人,所以效率非常高,公共交通才能保证快捷准时。
第二天,我们分别被家长送到S.O.F.办公室,彼此交换昨晚的收获:邓冰和刘颉的家里有个和邓冰同龄的女孩,她去过中国,墙上挂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条幅,他们还接待过郭耕;梁先生和扎多去的那家接待过王立雄和梁晓燕,自然之友的4位创始人中有3位在他家住过;康勇军和老李去的那家只有女主人会说一点英语,老李和男主人交流时得通过康勇军和女主人两个翻译;最幸运的似乎是被单独分到一个家庭的杨咏梅,她的家长在中国公司工作,1997年夫妻俩还去过中国,所以对中国人特别友好。那晚不仅请她她吃了一顿正宗的中餐,还邀请她和全家及中国经理一起欣赏了一场古典音乐会。
在S.O.F.的欢迎会上,贝蒂娜女士简要介绍了S.O.F.及其与自然之友合作的基本情况。自1997年起,S.O.F.连续4次邀请由教师、记者、环保工作者组成的代表团访德,参观了学校、环境教育中心、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教育单位。此次自然之友的代表团成员也作了简单的发言。梁先生特别介绍了代表团中专门从事自然保护的会员:“扎多,来自青海省治多县,青藏高原腹地最荒凉的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故乡。那里没有汽车,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扎多长到20岁才第一次见到一棵树。他坚持在条件那样艰苦的地方对牧民进行环境教育,我们为有这样的会员感到骄傲和自豪。”“李振恕,北京最远的郊区的一位普通农民,他用自己的钱租了几个山头,想把那里变成自然保护区。他和他的妻子做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展板,对村民和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会后,梁先生、杨欣、扎多、奚志农留下接受德国记者采访,尼尔斯带领我们参观汉堡市容。行色匆匆,印象最深刻的是汉堡的建筑非常美,风格样式各异,几乎没有重样的。开始我们还边走边拍照,后来发现想拍的建筑太多了,胶卷根本不够。在汉堡市中心,大群的野天鹅自由自在地游弋在河面上,见我们过去,立刻靠近,对人一点也不戒备。遗憾的是我们一点面包之类的食物都没有,只好让天鹅们失望了。
中午,在一家广东餐厅吃了一顿很不正宗的中餐。下午,参观汉堡动物园。
二
汉堡动物园的动物并不罕见,但关养方式极特别——乍一看,游客和动物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隔绝物,没有栏杆,没有铁丝网,长这么大,我还是头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大象、棕熊、狮子和北极熊。动物园的环境教育负责人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把动物和游客分开的,是一条宽度和深度都经过精心设计的沟,有的有水(狮子非常不喜欢水),有的是干的(如北极熊和海豹之间)。他们还把同一栖息地的动物安排在同一视觉空间里,如北极熊和海豹,狮子和斑马、长颈鹿等非洲食草动物,彼此间也用深沟隔离,沟边长满灌木,从游客的视角看过去,它们像朋友般相安无事。
参观动物园的孩子能得到非常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进入喂养北极熊的洞穴,可以观察到它生育孩子的过程。进入狮子的兽舍,扑面而来的食肉动物的气味,使人一下子就明白狮子捕食的时候为什么要逆着风接近猎物。想了解狮子一天的食量吗?把一块(5公斤左右)带骨牛肉拎在手上试试,猜猜重量。想知道一只鸵鸟蛋有多大?多重?蛋壳有多硬?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摸一摸、拿一拿、站在上面试一试。梁先生在老李的帮助下站在鸵鸟蛋上,摆了一个漂亮的舞姿……
在大象园附近,环境教育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画画的纸笔、捏泥塑的胶泥和工具,你可以一边观察一边创作,也可以转过身试试自己的记忆力。大象似乎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但很多人凭记忆画出的多是“四不像”,捏的泥象就更不成样子了。一本关于大象的画册可以帮助孩子们要更详细地了解大象——填字游戏、走迷宫、选择、判断对错、连线、填空、涂色……每一项的设计都考虑到了孩子的好奇和游戏心理,令成年人看了也跃跃欲试。
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环境教育并不以使用现代化手段取胜,他们认为,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比教给他们关于自然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因为“感觉这个世界远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当我们对某一种事物有了感情上的联系,我们就会产生从更深层次上去关心它的责任感。”
对了,汉堡动物园有一只24岁高龄的海豹奶奶,是全德国的最爱。他们邀请梁先生进去喂她吃鱼,摄影记者一通猛拍。当她吹响口琴时,梁先生笑得像孩子一样开心。
三
9月12日是中秋节,那天我们驱车4小时来到汉堡西北的Eerholt野生动物园,收获非常大。于1983年创办Eerholt野生动物园的贺乐培夫妇是一对极善良的老人,他们的女儿也在这里工作。野生动物园67公顷的森林、草地、小河、湿地、荒地等自然环境里生活着百余种当地的野生动物,
30年来,Eekholt野生动物园接待了100万参观者,其中不少人来了不止一次,吸引他们的除了美丽的风景和可爱的动物,还有野生动物园独特的环境教育方法。“现在你们就是来上环境教育课的孩子,请排成一条长蛇,别说话,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和鼻子’,双手扶在前边的人的肩上,请相信他,往前走!”负责环境教育项目的乌特女士带领我们进入密林。人群安静下来,耳边传来了远处的鸟鸣声,森林的清香扑面而来,脚下不时有枯树枝被踩断,附近有溪水潺潺流过,树叶划过衣服、清风掠过树林的声音清晰可闻。闭着眼也能感觉到光线时明时暗,那是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脸上;眼睛看不见,脚板变得格外敏感,软的,是落叶;实的,是泥土;硬的,是石块……原来,感受自然的方式不止视觉一种,开启所有的感官来充分感受自然,是环境教育的第一步。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隼和猫头鹰飞翔时是否发出声音,乌特女士让我们闭上眼,她用两个不同的翅膀标本在我们的面前轻轻地扇,噢,很容易分辨出,一个有呼呼的风声,另一个几乎感觉不到;再摸一摸,明白了,软的无声,是夜晚打猎的猫头鹰,硬的自然是白天捕食的隼了。乌特女士还让我们看猫头鹰吐出的毛团中有小鼠的头,“如果直接告诉孩子们猫头鹰在夜里出来捕食田鼠,它飞翔的时候没有声音,这些知识重复一百遍,孩子们还是有可能忘掉,但用耳朵、皮肤、手指和眼睛亲自感受过就不一样了。”
在鹰、枭、隼和猫头鹰的训练场,训练员一边用一只死鸟训练它们捕猎的本领,一边向游人介绍它们的生理特点,这些大鸟就在我们的头顶低低地飞过,欢快地鸣叫,仿佛在炫耀它们的美丽。一只枭大约很喜欢“上镜头”,就径直飞到刘捷手中正在拍它的摄象机上停了下来,引得大家对着它一阵猛拍。
野生动物园也向游人介绍常见的家禽。在一间鸡舍里,我们可以透过玻璃看见母鸡孵蛋的过程,掀开墙上的牌子,是一张放大的鸡胚胎的照片(为了充分调动游人的好奇心,展板和说明常常需要你自己发现和打开);孩子们可以两人一组把小鸡捧在手上,亲手触摸它们;告别时乌特女士用一只小鸡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轻轻地蹭,说“CUS”,尽管我知道初生小鸡的绒毛是柔软的,但走出鸡舍好久了,那种特别柔软的感觉还留在我的脸颊上。
野生动物园也给留下住几天的孩子提供住宿和活动的场地,1999年有8千个孩子由老师带领来这儿住过,玩得非常开心,学到了很多知识,据带队的老师介绍,来过的孩子对待自然和动物的态度均有明显改变。
Eekholt野生动物园的环境教育最重要的几个步骤是:
发现动物和植物的美丽,培养对动物的尊敬;
老师不急于向孩子们讲授关于动植物的理论知识,而是引导他们欣赏动植物不同的美丽。这里的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不管你以前是否喜欢它,都应该试着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乌特女士拿出一只蚂蚱(她有一个好听的小姐的名字),让每个人近距离地观察她褐色的大眼睛,而且感受一下她的爪子轻划过手心的那种痒痒的感觉。
引起好奇心;
人总是对不能一下子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一览无余往往会令人失去探知的兴味。让孩子们触摸、猜测、讨论盒子里的动物标本,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游戏。很多说明也要游人自己“发现”、自己动手翻开才能看见。
清除偏见;
人们往往某些动物(比如蛇和狼)感到害怕或存有偏见。乌特女士让我们触摸一条美丽的小花蛇,仔细观看她的鳞和鲜艳的颜色,并回答我们提出的种种问题(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亲手摸过,才知道蛇并非人们印象中那样湿乎乎、滑腻腻、冷冰冰的,而且也不那么令人害怕。德国人称赞女人美丽如蛇,中国人却贬损坏女人为“美女蛇”,其中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态度。
一天的时间太短了,许多游戏我们只能浅尝辄止:在白鹳救护基地,扮演白鹳食物的6个人拉起坐在食物网中的“白鹳”,当白鹳的食物因为人类使用农药、从沼泽挖泥炭、填小湖等行为变得越来越少时,白鹳就飞不起来了;戴上野猪的眼镜——用塑料纸蒙上眼睛,体会野猪因为视力不好而靠鼻子寻找食物的感觉;敲击长短粗细软硬不一的木头,会听到悦耳的声音,打通身体的所有感官,唤醒对自然的感觉……
在一扇木门前,乌特女士说:“里面关着世界上最危险的濒危动物,你们猜猜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都没有猜对。木门打开,对着我们的是一面镜子,啊,世界上最危险的濒危动物不就是人类自己吗?如果只知一味追求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而无休止、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掠夺,人类终究难以避免毁灭的悲剧结局。
Eekholt野生动物园之行仿佛让我懂得了环境保护的真谛——孩子们只在自然里走一走是远远不够的,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理解地球上一切生命互相依存的关系,尊重生命进而热爱生命。人本是自然之子,草木鱼虫无不是我们的手足,只有关爱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真心实意并付诸行动,才能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创造真正和平美好的生活。
四
我们后来参观的雅什蒙得国家公园占地3000公顷,其中2500公顷是森林,80%是山毛榉树,是德国最小的国家公园,也是欧洲惟一的既有森林、又有石灰岩的海边森林生态系统,这里可以找到全德国所有的山毛榉树群落。1990年建立,为了保护自然的演替,发展森林的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类的干扰,分为核心区和维护区。护林员介绍说,为了保护一种珍贵的兰花,他们砍掉了5%面积的森林。
每年有150万参观者,前东德的兵营现在是环境展览中心。风景丰富,有耕地、森林、小村庄和大城市,12000年前是冰川地貌。农民如果从事生态农业,可以从欧盟得到每公顷400马克的补贴。在Vilm岛上的国际自然保护学院,我们意外地邂逅德国一位着名的摄影家,主人为我们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幻灯欣赏会,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向我们展示了Vilm岛内部的美。当晚我们还欣赏了奚志农带来的幻灯片,扎多即兴放歌,代表我们为院长博士的女儿送上生日的祝福。
此日清晨我们在院长的带领下环岛而行,看到了难得一见的鹰。路边随处可见的蘑菇,700年的老树,海面成群的天鹅,令人流连忘返。参观乌塔河谷自然保护区(和波兰合作)那天,保护区用粮仓改建的环境展览中心开张刚一周。展览中心的门票像信封,参观者可以一边参观一边收集10张卡片,上面有相关知识和生动有趣的问题;沙盘模型展示了1万年以来该地区的自然演变过程;角落里有个微缩百鸟园,声光演示,按下任意一个按钮,就会听到所指的鸟悦耳的鸣叫,同时会有一束光指引观者发现隐藏在草丛中的鸟。
在那里,我们与前东德自然保护的先驱、德国自然联合会的领导夫妇不期而遇,这两位年过9旬的老人,195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自然保护学院,他们还组织了第一个保护白鹳的协会,50年代,他们设计了一边观赏自然风景一边可以看到有关介绍的风景区小道,他们建立了一个自然保护中心,自己动手制作展品,对人们进行环境教育。他们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章,影响巨大。他们自己的生态花园原是沙地,他们用树叶等有机物覆盖,改良成肥沃的土壤,其中蚯蚓的密度差不多是全德国最高的。
这对老夫妇信仰佛教,已经71年没有吃肉了,现在全德国广泛使用的自然保护猫头鹰标志就是他们设计的。在德国文化里,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用猫头鹰来提醒人们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注意事项,意在保护自然需要全人类的智慧。
五
在德国,从大都市到小乡镇,我们看到的是沃野千里、满眼浓绿,风格各异的楼房掩映在葱葱郁郁的绿树中,街道都那么整洁,空气都那么清新,天鹅和野鸭在市中心的河面上自由自在地游弋,广场和街心花园里的鸽子、麻雀遇到人从不扑腾着翅膀惊飞,小鸟、松鼠和水獭的身影不时掠过我们的眼帘,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回收玻璃的垃圾箱还分成透明、褐色、绿色三种,几乎每户人家的窗户都装饰着鲜花或绿色植物,令人叹为观止……如此优美的环境固然得益于德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百余年来的民间环境保护和数十年来的德国政府的环保努力更是分不开。
但当我们问及“你们觉得在环保方面还有什么遗憾”时,德国人的回答竟然是:“我们的环保做得太晚了,导致的麻烦太多了,保护环境的花费太贵了!”德国和我们国情不同,面临的人口和环境压力更是大相径庭,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他们曾经面对、我们正在面对的矛盾。我们在德国的所见有限,无力探讨其中的要义,只想写写访问中看到的几件小事。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在街上几乎看不到德国人使用塑料袋,人们普遍使用的是印有各种图案的布袋。超市收款处的布袋是要付钱的(一般2马克一个),塑料袋则可无偿使用,但消费者还是宁愿买可以多次反复使用的布袋,与我们在国内常见的人们出了超市手中就拎着大大小小塑料袋的情形大不一样。
德国的所有公共厕所都备有手纸,从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上我们就发现他们的手纸没有我们平时用的那么白,显然是未经过漂白的,而且每隔一段手纸上就印有“可完全回收”的标志。造纸产业对环境的污染中有相当成分来自漂白过程,要是我们也使用不漂白的本色纸,12亿的人,能减少多少污染?
在处理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增多的垃圾方面,除了严格的分类回收以外,德国还实行分量付费,即按垃圾桶的大小付不同的垃圾处理费。陪同我们的S.O.F.工作人员Britta介绍的前东德的一种类似“垃圾票”的方法更为灵活有效。每户人家扔垃圾时,都必须按垃圾的大小轻重贴上相应面值的“垃圾票”,谁的垃圾多谁就多付钱。这真是个好办法!若中国也能广泛使用,相信对目前渐成时尚的过度消费和商品过度包装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据英国教育专家统计,在少年时代接触环境保护的事情或亲自参与环保活动,对一个人终生的影响占非常主要的一个百分比。也就是说,青少年时代接受过的环境教育和参加过的环保活动,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对环境的态度和没有相关体验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众所周知,德国的环保在全世界是处于领先行列的,德国人的环保意识来自于几乎无处不在的环境教育。他们认为从事环境教育的人,不止应该具备关于自然的知识,更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热爱自己的工作,幽默、热情、亲切、自信、温和,善于与人交流,使人信任。他不必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全知全能,但必须善于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感受自然的美丽,调动他们探知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这样的环境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教人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恰当的态度和情感,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联想到联合国环境署的决定——从1998年开始,每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都将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不再更换——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
因为爱,所以关怀。如果说自然教育要在理论认知、态度和情感、行为方式三个环节上展开的话,我国的环境教育在态度和情感的教育上的滞后是显而易见的。但愿德国人的经验和方法能为我们提供借鉴、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中国人有万岁癖。自古喊惯了万岁,所以患有...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佛法里一个很重要的原理,也...
著名人类学家马里奥博士的研究证实生死轮回、善...
冯冯本名冯培德(字士雄)的冯冯,在一九六四年...
前言 这本书涉及的故事和面向的对象非常广泛:政...
有福报就快乐, 没福报就算呆在皇宫里也整天忧愁...
生死书整站源码下载 生死书二十二周年整站1999-...
义工,是一种慈悲与利行的奉献,是一种爱心和时...
量子力学研究成果,人死后意识会进入平行宇宙...
远离尘世,很多寺庙修建于偏僻险要的山野,看似...
人的身体能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辉光。当你和你...
人来世间的意义是什么? 是来历练,来体验,活出...
我们人体生理的机能运转与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
近日,一起发生在马来西亚的校园霸凌案件引发了...
不办寿宴杀生,该如何正确孝敬老人, 让老人多福...
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是古老...
据《潇湘晨报》记者王胤期报道,近日,四川省泸...
这个话题很难写,因为语言是有边界的,但今天聊...
人有了善良之心,就会变得宽容。 人一宽容,气就...
现在得怪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富贵病的患病年龄...
人的身体能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辉光。当你和你...
人来世间的意义是什么? 是来历练,来体验,活出...
我们人体生理的机能运转与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
近日,一起发生在马来西亚的校园霸凌案件引发了...
不办寿宴杀生,该如何正确孝敬老人, 让老人多福...
据《潇湘晨报》记者王胤期报道,近日,四川省泸...
人有了善良之心,就会变得宽容。 人一宽容,气就...
什么性格就得什么病病因对照表! 王凤仪先生(...
咒语是一种制控声波 可是,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接触...
答:孩子想要学业有成事业成功有两根本,第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