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基础书籍 > 老子他说 > 正文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老子他说  时间:2021-08-18   作者: 南怀瑾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回归宇宙的根源——天下母

这章等于上经第二十二章的结论。二十二章最后说,“诚全而归之”,就是全归,归到那里。同时,第二十章曾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假如依文释义,“食母”翻译成白话为“吃母亲”,人怎么可以吃母亲呢?世界上有一种鸟,还有一种兽,一种昆虫,生下来就会把母亲吃掉,人驾它们是坏东西。其实人也吃母亲!生下来就吃母亲的奶水才长大的。现代有些母亲没有奶水,拿牛奶来替代,反正这还是母亲喂,还是“食母”。

老子要我们了解“食母”的重要,母亲这个“母”,还是有形象的,我们生命本来的“母”,就是来源的意思,后来禅宗就叫做本来面目。你要把这个生命本来的根源找到才算是找到了“食母”,那就可以长生不死了。所以二十章有“食母”的作用,二十五章里也有“可以为天下母”这句话,就是母亲这个“母”。在佛法里也有关于佛母的说法,如准提佛母。所谓“母”,并不是说这位佛菩萨是女的,而是生命的根本,是指来源、根源,因为万物都是由母体而生。

我们先了解了“母”字的意思,再说明老子这一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段文字也很难解说,它的意思也不易懂,他说“天下”——这个宇宙间,就有一个根源,万有本身最初的那个东西,就是形而上本体。本体发动了,就是“有始”,这个生命的根源,老子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天下母”,万有都是它所生出来的。所以先要把这个根源找到。“既得其母”,找到了根源,“以知其子”,就认识他的儿子了,儿子是妈妈生的,找到他妈妈,自然就认识他的儿子。换言之,先找到根本,把生命根本找到之后,就可以了解自己现有的生命,以及生命成长的这股力量,这也就是它的子。

后来道家所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就是由子而修到母;把后天的生命恢复到先天,修到神仙长生不死的境界。所以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回转来修到原始那个根源的地方。后代学道家的人,有一句名言“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这多厉害!除非死个人,死掉的是什么人?是死掉自己。所以道家同时有两句话,“未死先学死”,没有死以前先学会死;“有生即杀生”,有一点生机你要把他杀掉。什么是。“未死先学死”?因为修道的人就是死不了后天的心念,大家打坐呀用功呀,都是刚才说过的以功利主义求效果,赶快求一个成绩出来,自己快得神通,快得智慧,要赶快怎么样怎么样。自己认为已经修了三年了、五年了……像这样心念不死,便永远修不成功。所以“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要把现在自己活着时的心念死掉,连修道求道之心都清净下来,才可能找到生命的那个本来。至少要像老子所告诉我们的,不找妈妈找儿子也可以。

上经说过要回到婴儿状态,所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下面也讲到“骨弱筋柔而握固”。换句话说,就是身村柔软到像没有骨头一样。如果用指头去捏,太用力都会捏碎的。婴儿筋骨柔软,跌在地下也不会受伤,因为他全身上了内外柔软,没有抗拒,纵损一点皮肉,也不像成年人或年老的人,跌倒了非住医院不可!因为精气神多半已经消散了,“既知其子”,再回过来观察婴儿,他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好坏观念,没有善恶观念,也没有苦乐观念。他肚子饿了会哭,一边笑,一边哭,一边吃,三件事一起来,没有用心,一切是自然的。

至于“母”,婴儿在母胎里的情形,浑然一体,即老子所讲的浑然。大家拼命打坐修道,能不能做到浑然?“复守其母”就是这个道理,能够知其子,又能够“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终身到老都没有问题,没有危险了。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有死。

 

如何减少生命的消耗

假如做不到怎么办呢?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修道的方法——“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兑”是《易经》上的卦名,“兑上缺”,下面两横,上面一横的中间断缺为二,这是兑卦。“兑为泽”是水,代表海洋,在人体是嘴巴,是有漏洞有缺口的地方。老子说打坐修道的时候,嘴巴闭起来,不要讲话。人身上不止一个缺口,共有九个缺口、漏洞,所以全身都要把它严密关闭起来,就是不要漏气的意思。道家有两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一个道家的修行人,常沉默寡言,因为他要保守元气!“塞其兑”,实际上“兑”也并不完全指身上开口处,也指心理上的渗漏。不管是生理或心理渗漏,都要把它圆满起来,眼睛耳朵都要全部封闭起来。

“终身不勤”,从文字表面上解释,偷懒的青少年们,似乎可以把这句话拿给父母看,推说这是学老子的“终身不勤”,所以不必读书做事了。“终身不勤”并不是勤快的“勤”,而是形容一辈子不会忙忙碌碌,始终是从容不迫的;也就是《大学》、《中庸》所讲的中庸之道,为人处世从容中道的“终身不勤”。

“开其兑”,一个人活着时,拼命消耗自己的生命,九窍漏洞统统地打开;“济其事”,整天忙忙碌碌,一辈子为人世间事务忙。这样一来这个人就“终身不救”,救不了啦!消耗到完了为止。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一个人真正要恢复自己的本来,发展自己的生命,就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消耗在后天的世事之中。我们这个身体的生命,像个干电池一样,充电并不多却消耗得很快,一下子就干涸了。“见小”是如何减少耗用,“曰明,是保养得好,慢慢就变成了一个大的光明。要用得吝啬一点,减省一点,才能保持这个身体的长远存在。宇宙给你的生命就是充电,抓得住,慢慢充了电,光明就大起来。修道以前,虽然看起来光明很小,最后成就了,能用出来的则无比的大。“守柔曰强”,保持“守柔”的结果,一切柔软,脾气情绪都平复下去,达到所谓温柔的境界。“守柔”到极点就是坚强,这个生命就永远持续下去了。

“用其光,复归其明”,说到光,就要谈到我们人的眼睛。我经常说,现在的灯光太过强烈,老在这种强烈的灯光下读书,两个眼睛鼓起来像电灯泡一样盯在书本上,每个人眼睛都读坏了,成为高度的近视。我们当年读书哪有什么电灯!最初电灯来的时候,乡下人还拿个火柴去点火,奇怪怎么点不亮!那时都是点清油灯,后来点煤油,叫洋油灯。小小的洋油灯那一种光度,和现在牛排馆、咖啡馆所用的蜡烛一样这么一点点,所以现在看到这种灯特别亲切。在这种灯下面看书,或者看小说,眼睛并没看坏。现在年轻人眼睛是看书看坏了,因为不会“用其光”。

我经常告诉大家,看书不要盯着书看,要把书放到前面,用眼睛把书的字拉回,在脑子里面反应过来。比如自己就是个录影机,最后把书一合,这句话在哪一页、第几行那个印象就已留在脑中了。所以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其光”就算现在已经近视了,如果晓得用光,眼睛看东西时,用意念把物象拉回来,近视就会减轻。眼光愈向前面直射,愈会伤害眼睛。

许多戴眼镜的近视朋友,看起来很吃力!眼睛鼓得好大,像个探照灯一样外射,这个眼睛当然愈来愈坏。正确的看法,像看电影时,眼睛半开半闭,让电影的画面影像进来,看完了也就晓得了;充其量,爱哭的跟着电影哭一场,可笑的就笑一笑,过去就算了。所以,不要把眼睛瞪着,眼神投到银幕上去盯住看,那个物理的电波光波的刺激,把眼神经都破坏了,脑子也不灵光了,思想也不灵光了,反应也笨。戴眼镜的人,反应都是这样迟钝,这就是告诉你们“用其光”的道理,是要把这个光返照,回转来照到自己里头去。

“复归其明”,这是真实的,把老子的这句话紧紧把握住,认真去做,近视眼的同学听我说《老子》也听了几个月,不能白听啊!这个方法不妨试试看。只有几个字“用其光”,看东西尽量少像探照灯一样直射出去,要收回来物的形象,把一切光芒的影像吸收到自己的眼神经里去,慢慢你的视力、脑力、聪明、智慧会恢复过来,这样才会“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如果不晓得“用其光”,那是跟自己找麻烦,制造痛苦;如果“用其光”,不但眼睛神光好了,而且还可以修到长生不老之道。“是为习常”,老子上面定了一个名称,叫做“玄德”,现在他又定一个名称叫“习常”,就是经常练习的意思。练习什么呢?练习复归那个永恒生命的本来。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