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寺院 > 四川寺院 > 正文

乐山中峰寺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
四川乐山中峰寺


  地理位置

  中峰寺在白云峰下,创建于西晋,原是道教的乾明观,海拔762米。东晋时,因观中道士派别纷争不和,部分道士离观而去,部分继续流在观里。

  寺院简介

  中峰寺位於四川省峨眉山上。始建於西晋年间,明洪武时惠安和尚扩建,後毁於火灾,以後逐年重建、扩建,顺治年间又毁於兵祸,1949年以後才逐渐得到修整扩建。中峰寺现为峨眉山佛学院所在地。据计止净後《峨眉山志》记载,中峰寺又名“集云寺”。因在白云峰下,又名“白岩寺”。本来为晋时的“乾明观”,系道士法地。相传观中道士连续几年被山中毒蟒所食,道士们万分恐惧,却又不知所措。

  寺院历史

  中峰寺为峨眉山古刹之一。晋时为道教寺庙,称乾明观。北魏时明果和尚降伏蟒蛇有功,庙中道士承师学佛,遂改观为寺。因地处白岩中峰之下,故名中峰寺。宋时中峰寺已是峨眉山著名禅林。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鉴于山上火灾频繁,以“三云二水”之法,改名集云寺。宋时又更名中峰院,明代又称中峰寺。清顺治甲申年(1644年)毁于火,现存两幢木结构寺院,现存两重寺院,前殿大部分为明代普贤阁,宋代遗物仅有石狮一对。 寺后山林中有一怪石,名为“雄黄石”,传为唐玄宗送雄黄于孙思邈之地。

  从圣水禅院前去1公里,在那葱郁的林中隐有一寺,即中峰寺。晋代道教盛行于峨眉山,此地为乾明观,天下道士云集。晋末道衰佛盛,观中道士迎请佛教的明果大师住寺,改观为中峰寺。北宋年间,叙州太守黄庭坚,曾来此地“习静”。

  中峰寺于清顺治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毁于火,后虽重建,仍不及原有规模。现存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普贤殿等,佛像庄严,一片静土。峨眉山佛学院比丘班设在这里,游人到此,常闻诵经之声,响彻庭院。

\
四川乐山中峰寺

  寺院格局

  中峰寺乃山中道观改为佛寺之初始,为峨眉山最早六大古寺之一。唐僖宗中和元年(约公元881年),慧通禅师将中峰寺改建后更名集云寺。北宋仁宗时白水寺僧茂真禅师又扩建寺宇,名曰“中峰禅林”或“中峰古刹”。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密印禅师在此住持说法,增修寺院,后由徒弟别峰禅师继任堂中首座,成为宋、明、清时峨眉山禅风最盛的著名禅院。宋代号称“苏门四杰”的大书法家及诗人黄庭坚,为任叙州太守时在此“习静”。明洪武时惠安和尚曾扩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蜀昭王重建。明嘉靖时,逐年兴建,规模宏大,丹殿碧寮,占地百亩,园林花圃,秀甲全山。寺院在清代顺治甲申年(公元1644年)毁于匪寇,变为一片荒凉。在百年之中曾重建,规模远不及往昔,从原山门围墙建筑一制遗址看,现有规模不及当年的十之二、三。宋之普贤阁,明之普贤殿,孙思邈所赠药鼎丹灶,程公明笔下的“菩萨”、“竹”等全毁。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被火毁,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重修。现存普贤殿为明末时期遗留,应是峨眉山目前最早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为清代所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