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宽运法师 > 正文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菩提心.一向专念

──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我们中午讲,人最重要的就是结缘,所以,我们今天参加佛七法会念阿弥陀佛,就能和西方极乐世界结缘;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能决定往生。当然这其中有「理」的一心不乱,和「事」的一心不乱之分;如果我们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可以生到哪里呢?就可以生到实报庄严土。而如果我们念到事一心不乱,就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有四种土,就是上述的两种土,再加上凡圣同居土和常寂光净土。这常寂光净土就是佛的净土。我们要生到那里实在比较困难,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有四种涅槃:一是自性清净涅槃、二是有余依涅槃,三是无余依涅槃,四是无住处涅槃。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涅槃呢?佛本来是如去如来的,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来、去其实只是一种示现。

  第一种:自性清净涅槃,意指一切法的实性即是真如之理。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自内证之。

  第二种:有余依涅槃,意谓断尽烦恼障所显现的真如之理。烦恼障虽灭,然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称有余依涅槃。就是说佛虽然已经成佛,但他是在人间成佛的,他的身体是在人间的。就好像我们释迦佛在生时一样,他示现生、老、病、死,示现和我们人一样的寿命,活到八十岁;以这个身体来示现涅槃,这就是有余依涅槃。

  第三种:无余依涅槃,意谓出离生死苦所显现的真理。即烦恼断尽,所作皆办,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自然归于灭尽,众苦永寂。

  第四种:无住处涅槃,谓断所知障所显现的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的深智,于二者无有欣厌,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恒寂。

    由此可见,什么是无住处涅槃呢?就像观音菩萨,她本来是正法明如来,早就已经成佛了,但她倒驾慈航,示现为菩萨,她跟我们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都有大因缘;她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所以,她是无住处,无所谓住处。

  但是,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呢?就是说,我们现在念佛,看看自己将来能到达什么境界。假如说已经念到「理一心不乱」了,那是什么境界呀?那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了,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不是一般人的境界,那已经是菩萨的境界了。那么什么是「事一心不乱」呢?就是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的烦恼都已经断尽了。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个是罗汉的境界。其实,罗汉的境界已经不简单;但是,菩萨的境界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说,这个一心不乱,容不容易得呀?实在是一点都不容易。本来七天应该念到一心不乱,可是我们却很难做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的无明烦恼,有数不清的微细的疑惑,外界一点点的事情都会令我们起心动念。这样的话,如何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呢?

  实在是非常的困难啊!但是,困难并不等于做不到,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发的心还不够。所以,暂时做不到没关系,我们退而求其次,是什么呢?就是要求能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后,自然就能够一心不乱。

  而所谓功夫成片,就是这个佛号和我们的身、心打成一片;当然,要念到这个境界,念的时候就必须要专心一意,而且要做到不夹杂、不间断。如果夹杂了,就没有办法念到一心不乱了。为什么会夹杂呢?就是我们很容易被外境所动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很容易起心动念。一动念就有了分别心,就没办法「制心一处」;不能制心一处的念佛效用就很低,就连功夫成片也做不到。那既然做不到,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所以,《无量寿经》就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是因为我们的菩提心还没有真正生起来,所以我们做不到一向专念,也就是一心专念。

  但是菩提心如何能发起?这就需要智慧。而「一向专念」就是一种实践的功夫;所以如果没有智慧,这个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而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据经上说: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由此可见,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这一念清净的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有了菩提心,心中自然就没有愚痴、颠倒、妄想,这一念心就由相对的心变成绝对的心,由染污的心变成清净的心。

  而菩提心又离不开「大悲心」,菩提心是从大悲熏修开始的。如果我们没有大悲熏修,这个学佛的动机就会存在疑惑;若存在疑惑,发心就不诚恳。要知道净土念佛法门里面有所谓「三心」,是哪「三心」呢?也就是念佛人为往生净土而发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即相当于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心、欲生心」。 

  虽然有关三心的解释,各经论中均有不同的说法。但据《观无量寿经》的说法,这三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先决前提,如能圆发三心即得往生彼国。此三心,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真诚到极处,从体起用,一是自受用,一是他受用;即是说,你用什么心对自己,就用什么心对别人。对自己的作用是深心,对别人的作用是回向发愿心。

  首先第一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诚恳的心、虔诚的心。也就是说,我们念佛的时候,应当口念心想,如在阿弥陀佛面前,声由口出,又从耳入,声声印向心田,句句都从心出。如果无法停止妄想,专心念佛,可试观想:自己是海上一艘破船的乘客,突然遇到海难,已经掉入波涛汹涌的海水中,情危之下,万幸地抓到一块木板,这时就必须牢牢抱紧,丝毫不能放松,一点也不得大意,否则就会被惊涛骇浪冲走,唯有死路一条了。因此,我们念佛号之时,就要像在茫茫大海中快被淹死的情形下抱住木板一样,紧紧地抱住佛号;这样念佛的心,也就是至诚心了。

  其次是深心。深心就是坚固不拔,根深柢固的信心,是从念佛的应验或从修证的经验中所养成的。如《维摩经.佛国品》中说:「深心即是净土。」〈菩萨品〉中亦云:「深心即是道场,增长功德故。」也就是说,必须是发自心底,念念系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时时念佛、刻刻念佛、念念念佛。这就是深心念佛。

  如果懒懒散散、随随便便地念,有一天没一天、一曝十寒地念,甚至是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一边念佛一边昏沈掉举,这就是浅心念佛。

  我们都知道,宋初的永明延寿禅师,虽提倡禅净双修,却以净土为最终归趣;他每天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十万声,可说是「深心念佛」的最佳榜样,试想如果不是连吃饭、工作、上厕所时,都不离佛号的话,又怎可能一日念足十万声呢?因此,若能深心念佛,又那会有时间、有空隙生起烦恼与妄想呢?

  可知,深心即是绵密不断的细心、即是踏实行持的定心、即是内外明彻的慧心。若能以深心念佛,就是一心念佛,也就是「一向专念」了,这样的话,不仅能通达事一心,也能相应于理一心;不仅必定能往生西方净土,同时亦可亲自体验到自性净土或自心净土的微妙了。
  
  第三是回向发愿心。「回向」的第一层意思,是将念佛作为期求往生西方的目的;希望以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回向的深一层意义,其实是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愿将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令他们都能离苦得乐,都能信佛学信,早生极乐,早日成就无上菩提。可见念佛回向的目的有二:1.祈求自己往生。这是自受用;2.祈愿一切众生都能往生。这就是他受用。

  所以,回向发愿心,其实是与发菩提心的意思相通的。因此,如果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而没有发菩提心,还是不能往生的。这是往生最重要的核心条件。我们没有用真诚心对自己,也没有用真诚心对别人,用的是自欺欺人之心,这就是凡夫。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没有回向心的话,这个发愿就不够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愿才算是大呢?

  说到这个大悲大愿,我们都会想到《地藏菩萨本愿经》与《佛说盂兰盆经》;我们刚刚过了地藏诞和盂兰节,相信大家都记得上述这两部经的大概内容;据《盂兰经》所载,目犍连尊者跟随佛陀修学悟道后,证得了六神通,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是便运用天眼通想看看自己的母亲到底身在何处;不料竟看到亡母已经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皮骨相连,痛苦不堪,他就连忙拿了一钵饭送去给母亲吃。可是,由于母亲罪业深重的关系,饭未入口就实时化为火炭;尊者见状悲痛不已,马上回来给佛陀禀报,哀求佛陀开示拯救他母亲的方法。

  佛陀告诉他,由于他母亲所造的罪业实在太深,只凭他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救的,必须仰仗十方僧众的力量方能化度,于是便教他于七月十四僧众结夏圆满之日,敬设盂兰盆,内置百味饮食,供佛斋僧,藉此功德,他的母亲自然就能得救。目连尊者听从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结果他的母亲实时得脱饿鬼之苦,而其他同道众生亦一时俱得解脱。这个故事,最近在盂兰佛七的时候,我都跟大家讲过。目的无非让大家知道,修行学佛其实离不开孝道,奉行孝道之人才能以至诚心礼佛敬僧,广修供养,践行菩萨道。

  我们试想想,自己有没有目犍连尊者这样的孝心呢?可能很多都有一些孝心,但是远远不够。而事实上,我们孝顺自己的父母还算是容易,但是要把一切的众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那就很难、很难了;不过一个学菩萨道的弟子,就必须要有这种心,如果有了这样的心,那我们的心量才会大、才不会自私。

  说到「孝」,我们都知道,《地藏经》里头有两个孝顺的女儿:一个是婆罗门女,一个是光目女。她们都是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的示现,她们所呈现的就是一种至大的孝心。

  首先我们说婆罗门女。这个婆罗门女出生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时候,她宿福深厚,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很钦敬她,可惜由于她的母亲信邪,没有正知正见,所以常轻三宝,而且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是故,死后去到哪里啦?堕落到无间地狱里去!于是婆罗门女,听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教示,发大心广设香花净品供佛、布施塔寺,藉此殊胜功德,不仅她的母亲得脱地狱,就连其他无间罪人,亦同时获得超脱。婆罗门女因此大受感动,遂发大愿,愿尽未来际,应为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令到他们都能得到解脱。

  第二个是光目女,她出在在什么时候呀?就是在清净莲花目如的时候,她的母亲呀也是没做多少好事,而且老是做些坏事。当然啦,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死了之后,一样落在地狱里去,受无穷的痛苦。光目女得知后,悲痛异常,于是发大愿说:「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这个愿心,也就是后来发展为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

  由此可见,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的母亲都非常、非常的幸运呀──有两个孝顺的女儿给她们做种种的功德。可是,在座的各位,大家保不保证自己的儿女也像婆罗门女、光目女一样,在你们死后,给你们广做功德、供养三宝、起塔修庙来超度你们呢?你们心里头有没有数呀?有没有把握呀?一般可能会说:不敢说、不肯定、也不知道。

  所以,佛教讲求「自救」,其他的宗教讲求的是「他救」。所谓「自救」,要靠谁呀?就是靠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是上帝信仰,它很简单;善人就上轮回去天堂,恶人就下轮回去地狱。而我们中国人呢,民间一般的都是祖先信仰,所以很多人,他做功德、念佛,并不是为了自,。而是为了祈求佛力加被,子女聪明伶俐、家庭平安,将来能够发财、行运,光大门楣!不过,这只算是功利信仰、民间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佛教信仰。

  那我们今天在座各位都不是这种民间信仰,而是真正的信佛。这个真正的信,也就是「正信」、「实信」;既然是真实的信、正确的信,那么我们不单信佛,而且更相信自己将来也能成佛,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信自己」,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每一个人将来都有机会成佛;因此,佛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肯脚踏实地去修行,就终有一天会成就。

  但这是从理上说的,要成佛事实上并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众生的心都是摇摆不定的,而且容易起心动念,所以,佛菩萨才会说,「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就是因为要摄受、折服我们这些顽固、愚迷的众生,所以才说了那么多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给我们去选择、去学习。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根机不一样,所以佛就因应我们的根器、吸收能力而作出「五时八教」的说法;一、华严时,于成道之初为诸大菩萨说《华严经》;二、阿含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于鹿野等为接引二乘人,说四阿含等经。三、方等时,佛既说小乘,进一步开示《维摩》、《楞伽》等大乘经,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四、般若时,小乘虽回心向大乘,然其情执、我见仍未消除,故佛说《般若经》以般若空慧以扫荡之。五、法华涅槃时,佛见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故为说《法华经》、《涅槃经》,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称性而谈,令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这是佛陀五时说教的次第与当机的差别。

  而「八教」则分「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顿、渐、秘密、不定;而「化法四教」即为:藏、通、别圆。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所以佛才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这么多不同的经典让我们去选择。如果我们都清楚了、明白了,那么佛菩萨就不用这么麻烦了,讲这么多,还有一次再次的重复、叮咛。由此可见,佛菩萨是多么的慈悲啊!

  因为我们众生善根浅薄而且顽劣刚强,所以佛陀才特别开示简单易行的净土念佛法门。只要我们信、愿、行具足,将来自然就能往生彼国。所以,我们想生到极乐世界去,其实并不困难,一方面必须靠自力,就是说,我们很想去、很愿意去;另一方面亦必须靠他力,也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此自力与他力结合,就能决定往生。由此可见,求生西方净土比其他净土更为容易。所以,今天大家在这里念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生净土;既然希望生到净土,就必须对「净土」有清晰的了解。

  何谓「净土」呢?「净土」就是洁净之土或清净之土的意思。那么一个国土、一个世界,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为「净土」呢?

     (一)在人民方面:

  首先里面的人民应该怎么样呢?一者,康乐无病。就是说,首先要无病、无痛、健康地活着。因为我们人世间有生、老、病、死,而极乐世界的首条件就是康乐无病。

  第二要怎么样呢?二者,寿命长远。我们娑婆世界的人的寿命,一般一百二十多岁就已经非常、非常的长了;而我们香港人都很幸运呀!女性的平均年龄为八十六点多,而男性的平均年龄是七十九岁半。由于现时科技及医疗都很发达,所以人类普遍都很长寿;而净土的寿命比人间的寿命还要长很多、很多。

  第三还要怎样啊?三者,身相庄严。因为我们众生都是贪求这个身相。我们看到这个佛都是万德庄严,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当我们往生到净土之后,身相自然就会变得庄严。

  接着第四是什么呢?四者,无贫富贵贱之不齐。现今的社会,有的时候贫富差距太大,造成了很多的不平等,我们内心世界也不平等,而去到净土之后,那里就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大家都是佛弟子,都是妙音菩萨。所以,这个都是它的一个基本条件。

  当然了,还要怎么样呢?五者,心性柔和,道德高尚。西方净土之中,每一个人都心性柔和;前面说了,菩萨道有「四摄法」;因此在净土里面,大家所讲的都是爱语和软语;如果心性不柔和,能不能讲爱语和软语呀?当然是不可能了。假如你现在非常非常的愤怒,所说的一定是怨言,一定都是唠叨话。但是相反地,如果你心性柔软,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做到慈无量、悲无量;你慈悲了,心性自然柔和了;佛菩萨的慈悲就好像慈母一样,慈母就是心性柔和最具体的呈现。所以在极乐世界之中,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心性柔和。你看现时很多青年到处示威游行,所作所为充满*味,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暴力事件,无形中造成另一种危机;极乐世界里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国土及人民都非常的安宁。

  除了这些条件以外,还要道德高尚。这个道德的高尚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这个道德的要求,体现在我们身、口、意三方面;所以佛教讲戒律,所谓「由戒生定,从定发慧」;「戒」的目的就是防非止恶,戒是用来戒我们的身体的;有了戒之后,自然就有定;定是用来规范我们的心的,有了定之后,自然就能生出智慧;是故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有了戒、定、慧,我们的身、口、意才能做到完美,达到真正的表里如一,这样才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

  接着,就是道心不退。六者,道心不退。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道心很容易退却,但在西方极乐世界之中,道心是会不退转的。也就是说,一去到那里就只会升班,不会降班。不像我们这个世界,这里头很多人成绩都不合格,不能升班;可是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我们都不会再留理了,大家都是一起升班;而且都慢慢地升到菩萨,升到佛的境界里去。而且在极乐世界里面,这个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都是补位的菩萨,而且不计其数之多,不能用我们一般的思考方式来计量,唯有佛与佛乃能究竟。那里的补位菩萨为什么会这么多呢?就是因为他们道心不退呀!

  还有,西方净土的人都是化生的。七者,人皆化生,无男女生育之秽。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是什么生的呀?我们是胎生;胎生就有父母,父母结合才能生出我们;那净土里头都是化生的,什么是化生呢?化生即是莲花化生;所谓「九品莲花为父母,不退菩萨为伴侣」,所以那里的人都是化生的;化生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男女生育的污秽之事。

  当然,还有什么呢?不会有衰老。八者,无幼壮衰老之异。我们人的寿命很短,很容易就衰老,而净土里头完全没有幼、壮、衰老、病痛等等的差异。所以,这个地方才称得上是净土。

  同时,也没有身体的种种问题。所以,九者,无涕、泪、痰、汗、屎、尿之类。这些身分排泄出来的种种污秽不净的东西,都完全没有。因为西方净土的人都是无漏的身体。我们现在是有漏的身体,所以就完全不一样了。

  还有,那里的人怎么样呢?十者,心志高远,聪明畅达。为什么会心志高远呢?就是因为他们都想成菩萨、成佛;可是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有怀疑,现在要去极乐世界,真的能去吗?如果能去的话,下品下生就已经很好了。这样子的话,你的心志又怎会高远呢?当然是不高远了。由于净土那里的人都想作佛,都希望自己将来有一方的净

土,能惠利群生;有了这样的志愿,自然就会聪明畅达,有不尽的辩才,有无尽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大圆镜智,这不是一般的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辩聪明,而是圆满无漏的智慧。我们就是没有智慧,而且戒、定、慧我们都不足。

  他们修行的目的为什么呢?就是:十一者,永离六道轮回。那里面没有轮回,在极乐世界之中,是没有天界的,连天界都没有,当然六道就更没有了;我们一般人都想求生天界,但极乐世界其实比天界还要殊胜,那里头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又怎会有有六道轮回呢?这个境界实在令人向往。

  接着是什么呢?十二者,具六神通。试想,净土的人如果不具六神通,那里算不算是净土呀?当然不是了。而这个六神通我们本来就具足的,像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有他心通,都有宿命通,都有神足通,都有天眼通、天耳通,都有漏尽通。这六种通,我们本来都是具足的。只要我们去到净土,自然就会具备。

  还有怎么样呢?十三者,具有慧眼正见。我常常跟大家说,其实我们原本都具有五种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种眼,若以佛眼看众生的话,则一切众生都是佛;若以法眼看众生的话,那有分别了,什么分别呢?就是十法界的分别;若以慧眼来看众生,又如何呢?什么是慧眼呀?慧眼所见的,其实就是二乘或阿罗汉的境界,这个就是智慧的眼。再低一层的就是天眼,天眼就是天人的眼,能见的范围自然比人眼广阔。而我们现在都是以人眼看,人眼看到的全部都是人,而且只看到眼前的景物,再远一点就看不到了,又或者一个帘就把我们给遮着了。所以,当我们去到极乐世界之后,都自然具有慧眼,智慧的眼。 

  当然,唯有佛眼是无所不见的,当我们成佛以后就会和佛一样,什么都看得见了;但是,即使未到成佛的境界,只要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我们自然就会具备这种慧眼正见。当然,「凡此种种呀,称为众生世间清净庄严」。这些都是我们所有众生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净土。

  以上十三点,都是关于净土中人民的情况,至于国土方面,又有怎么样的要求呢?这个国土当然是非常的清净庄严了。我们常常说,要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正报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而依报就是受生的地方,即江河大地。

  由于今天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这个依报我们明天会继续讲;看看这是如何的庄严殊胜,如何的令我们赞叹。现在我们想一想是否都觉得很向往了呢?既然向往的话,那没有别的方法,就只得好好的念佛;多来听经闻法;听经的目的,就是增长我们的信心和道心。

  其实,讲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给大家鼓励、鼓励再鼓励,让大家生起信心。许多时候,我们就是信心难生呀。虽然觉得净土很好,但总觉得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有的时候甚至是半信半疑,有的时候可能还会迷惘。所以,我为大家说开示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大家,让大家对净土法门生起真实的信心。因为我们经常说,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最基本的要有两种心:一种是厌离,唯有厌离才会向往;一种是欣愿,什么是欣愿呀?就是我很想去、很乐意地去;只有想去、乐意去,阿弥陀佛才会接引我们;所谓「佛不度无缘之人」,如果你没有缘,你又不想去,那么阿弥陀佛也没你办法呀!现在既然我们想去,而阿弥陀佛又有愿力,那么我们不去,谁去呢?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好了,今天时间又到了。阿弥陀佛!

(全文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