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情绪管理》和《IQ》两本书出版以来,情绪管理不但盛行且通行全世界。一个人的成功,除IQ高外,EQ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的大学研究发现,在学校成绩最好的学生,毕业十年或二十年之后,他们各方面的成就不见得是最好的,当然也有最好的。
不管哪种行业,在社会上最有成就的,一定是IQ高,EQ又好。EQ就是情绪管理,能够照顾好情绪的人,人缘一定很好,各方帮助也会源源而至,这个人一定是最容易获得成功的。
杀人魔王的故事
佛陀时代有位名叫央掘罗摩罗(Anguramala)的杀人魔王,由于见解有误,听说要成仙,要解脱,要得大自在,就得杀五百个人,并剁下亡者的大拇指,在手指钻个,再用绳子把断指穿成缦,之后像项炼一样的挂在颈部,央掘罗摩罗听后大肆滥杀。
当他杀到第四百九十九个时,心想再杀一个就可以成仙了,就高兴地出门去寻目标,见前方有个人便大叫:“停住!停下来!”那个人不急不徐,非常安详地继续走著,杀人魔王纳闷著,每个人看到我都一直发抖,为何眼前这个人竟然不怕!一气之下追上前质问:“你晓不晓得我是谁?我叫你停,你为什么不停?”那人说:“不晓得你在追什么!我已经停下来了,没有停的是你。”说话的人就是释迦牟尼佛。
如央掘罗摩罗当下被佛陀点醒,立刻跪下发心跟佛陀出家修行,慢慢的,把心停下,最后证得阿罗汉。
所有的众生都有情绪。证阿罗汉果和已成佛的大菩萨们没什么情绪;可是,修行没达到一定功夫的,一定都有情绪。情绪有好的、也有善的,可是没修行的人,绝对都是负面的情绪。
情执是轮回的主因
佛家讲情执重是轮回的主要原因。常人执著爱,执著情,这种爱加上执著,是情绪的反应,但伤害性还不太大。伤害性最大的是嗔恨,嫉妒,情绪一来就发脾气,贪、嗔、痴、慢、疑种种负面情绪会伤害很多人。
诸位都知道,情绪发作的物件,往往是我们周遭最亲密、最爱、最喜欢、最希望他好的人,这些人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相信诸位不会对一个远住非洲或美国的人发情绪,因为他们跟我们的关系不怎么密切;诸位也不会对一位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发情绪。在马路上走路、开车,如果对方没惹到你,你也不会对他发泄情绪。而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却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例如恩爱的夫妻、亲子、朋友、同学、同事。
我们想周遭的亲人、朋友好,可是无明一来,情绪一发作,反而伤害了对方,甚至伤害对方而自己还不知道!还理所当然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都坚持己见,认为我的情绪都是你害的。夫妻之间吵架一定都说:都是你害我的,是你害我情绪发作。亲子之间也一样,儿女经常埋怨父母啰唆,自认已经成长,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父母还这么爱管闲事,这么啰唆?做父母的有时也会被儿女惹到情绪发作,但想想这些都是我们最亲爱、最密切的人,竟然都变成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所以我们确实有必要来管理情绪。
情绪管理不好,任负面情绪发作,不但人际关系不好,也让自己非常不快乐,重则自杀,夫妻离异,朋友反目成仇,同事之间彼此无法合作,或因此而闷闷不乐。本来都想追求快乐,追求开悟,追求解脱自在的,结果情绪一来,一点都不自在。
情之绪
情绪就是情之绪,即心情的绪。“绪”就像棉絮或线条。像衣服一根线抽出来,线条就一直抽、抽、抽,所以心情之绪,就是我们心的一个个连续变化。还没证阿罗汉、没成佛以前,我们的心都在一直动,一上一下、动荡不安,等到动荡不安时,情绪就发作了。晓得管理的人,会将情绪由负面转为正面。
一般心理学讲的“情绪管理”,是从负面的情绪转到正面的情绪,佛法讲的情绪管理,由负面情绪转到正面情绪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超越正面的情绪。因为负面的情绪是无常,正面的情绪也是无常。生活上当负面情绪持续进来时,有修行的可控制负面情绪,并转为正面的情绪;但正面情绪并没解决情绪的问题,正面情绪当然是好的,我们要将正面的情绪转为清净的心。清净的心就没有情绪,就像佛陀告诉安杰罗摩罗一样,我的心已经停下来了,是你还没有停下。没停下来的意思,就是你的情绪仍在起伏。为了将负面情绪转为正面情绪,再转为清净的心,我们必须了解情绪发生的原因。知其所以然,才能管理情绪,转化情绪、清净情绪,由染污的心变成慈悲心、智慧心、菩萨的心、佛的心。
法报化三身佛 一心住真如
以佛教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是光明的。我们学佛当然就要学佛的样子。
佛有法身的佛、报身的佛、化身的佛三种,成佛就没有情绪,因为成佛是把本具的如来心、真如心、佛性找回来。它所呈现的不是法身佛或报身佛或化身佛。
法身是真理之身。已经修行成就到成佛阶段,完全与真理融合,我们就有真理之身。何谓与真理融合?最究竟的真理是什么呢?一切不生、不灭,才是最究竟的真理。有生、有灭的东西不是真的,就像我们的情绪一样,情绪是有生、有灭,我们往往在发作情绪之后,才后悔,才向对方说对不起。可是对方如果还没成佛,还没体会到不生、不灭的如来真理时,他已经受到伤害了。因为他会将我们情绪发作的当成真,当成实有的,因此他内心就受到伤害。事后虽然你再对不起的说道歉,但伤害已经造成,人际之间的隔阂已经形成,因此我们要很小心。
学佛,首先要学到法身佛,能处在真理中,完全与真理融合。
什么叫真理?世间的一切,皆有生有灭,不是真的,是幻的。因为有生,所以它会改变,生住异灭,到最后灭掉。如果是灭的东西,当然不值得我们去执著,我们要安住在真心。《大乘起信论》有句话非常重要:“大乘为一心,一心住真如。”大乘只有一心-大乘佛教所讲的只有真如心,也就是法身佛,不生灭的、光明的、清净的心。
如何离开情绪呢?要一心住真如,要住于真如之中,安住在真如。报身佛是证得真理后所表现出来的庄严相。诸位应有这种经验:本来情绪不好,参加共修一见到师父,情绪就平稳了,为什么?因为师父展现的是庄严、清净、平等、广大的相,所谓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即报身。
化身佛就是慈悲。你有什么烦恼,佛菩萨就示现跟你一样的形象来帮助你,这个叫化身佛。有菩提心、有慈悲心的人,是不会有情绪的,他心中都是慈悲、菩提心、利他的心。
发菩提心的不可思议
我在台湾带领九天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修行,结果九天的修行改变了每一位参加者。其中有一位年轻朋友,情绪非常不稳定,加上严重的忧郁症,必须靠吃药控制,否则情绪发作,六亲不认会把整个屋顶掀掉!例如年轻人的母亲烧饭作菜稍微有些声响,年青人控制不了,情绪发作,什么东西通通摔。他也知道自己行为有误,但是情绪一来就抓狂,非常痛苦。
在九天的禅修营里,吃药也控制不了的年青人,第一天脸还是很难看,第二天到第三天,情绪已经管理好。第四天,砰!不可思议的观世音菩萨法门奇迹出现了!我只跟他讲发菩提心要他只发一个-“发菩提心”。经过时间酝酿,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心慢慢降伏下来,情绪慢慢控制下来,第四天,菩提心通通发出来了。接著他修行精进,凌晨三点大家还没起床他已在用功;晚上十点大家就寝了,他还在佛堂用功,上课不迟到,认真听课、禅修、持咒;在任何一个当下,他常做不请之友,看到哪里脏就去扫,这里需要义工,他就去做;九天下来完全开朗,那种光明即报身佛的形象,清清净净,非常欢喜,化身佛的样子也出来了。
以前上课我也常讲“发菩提心”,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问题是,发菩提心是发菩提心,但情绪一来,通通忘记。没透过修行,“发菩提心”四个字只是一种知识,就像我们明知自己喜欢父母、喜欢儿女、配偶,但情绪一来,无法控制。为什么?因为没有修行,明知要爱对方,就是爱不出来,情绪一来,就把自己的真如、自己的佛性覆盖遮住。
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学佛法,下化众生,要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去服务众生,学《维摩诘经》里的一句话-常做众生不请之友。经常做众生没请你,而你自动发心出现帮助别人的这种心。
化身佛就是常做众生不请之友,众生需要他就出现。诸位,学佛就要学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三身佛通通学到,要从发菩提心做起,菩提心一起,所有的问题通通解决。
相应
如果我们以情绪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不会理我们的,因为我们情绪的心是脏的,而观音菩萨是清净慈悲的,大家想想,慈悲的心怎么会跟肮脏的心相应?练气功的人就知道,气氛相同的人才会在一起,世间也是如此,道不同不相为谋,找朋友都是找志趣相同的,因此酒肉朋友只会跟暏酒爱肉的人在一起;同样的,修行人只会跟修行人在一起。因此我们祈求佛菩萨加庇时,如果以不清净的心,烦恼的心祈求,自然难以相应。
前面谈到的年青人,发菩提心之后他说:“因为我发菩提心,我只想到别人,没想到自己,我想别人的好、想众生的快乐。”这些正面的,光明的想法,使他没有烦恼,连整个人生也改变。所以诸位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多听闻佛法,参加修行;不参加修行,情绪就难以管理。
情绪之因-无明心
无明心发起时,情绪就发出。而情绪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心本来都是如来的心、真如的心、佛性的心,是不生不灭的,可是一念无明来,情绪就来。一念无明的无明心又是怎么来的?无明心来自于我们过去的业力、习气。我们不是这一辈才开始的,心理学家谈情绪管理,只谈这辈子的催眠专家会把我们催眠到前世,让被催眠者发觉自己前世的样子。一般心理学家只谈到胎儿时期,受到母亲的影响最大,当然也是受到饮食及周遭环境的影响。小孩出生后,小时候的生命经验,会留下一个很深的烙印在潜意识里,并形成他未来情绪发作的导火线。
佛家讲,我们不只是这辈子,还讲无始以来。我们为什么会出生?那是因为曾经死过;为什么会死?那是因为我们生过。
死是因为有生,生是因为有死,没有生怎可能有死,没有死又怎可能有生?就像没有白天怎么会有夜晚?没有夜晚怎么会有白天?一切都是相续流转,无始以来我们的身、语、意所造作的生命经验,都留下一个业力识,在我们的潜意识(即最深层的心),叫一念无明、根本无明,无明心。无明心一发作,情绪就开始。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因而有了分别妄想。
三有─情绪发作是什么情况?
最严重的情况叫欲有,欲有因贪欲而有。诸位想想,我们的情绪是不是因为欲而有?如果没有欲望,没有贪欲,情绪是不会发作的;因为我们的欲望没有达成,情绪就来了。
何谓欲望没有达成?想做的事,却达不到目的,当然情绪就发作。例如小孩想用功读书,父母却叫他起来吃饭或去做其他事情,小孩没办法达成欲望,自然情绪就来了。夫妻之间的吵架也一样,太太很希望先生陪她去百货公司shopping,可是先生有事无法陪同,太太情绪就来了,为什么?因为她的欲望没受到满足。先生上班很累,回家想轻松一下,看电视、听音乐或看报纸、喝茶,他的欲望是休息,可是太太整天没看到先生,看先生回来很高兴,就拼命跟先生讲今天发生的事。她一直讲,看到先生照样看报纸、喝茶,照样看电视,似乎没在听,没满足她的欲望;做太太的就认为先生不爱她或不理她,情绪就发出来了。
欲望没达成时,会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如果没达成“好的欲望”,当然会有正面的情绪,这叫“善法欲”。如果有修行,如打坐、念佛的功夫好,或是正念分明,能够观照自己的心在浮动,就立刻发现,并能超越,就不会让情绪发作,因为自己情绪发作有其来龙去脉。
最后讲欲有、色有跟无色有,这是所谓三有。我们是三界的众生,三界众生以人来讲,若没修行,都是在欲有的境界,有了欲望,没达成,情绪就不好、就发作。
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修禅定,禅定功夫够,在禅定中,是不会有负面情绪的。禅定之中有喜乐,全身细胞都在唱歌,在微笑,叫色有。初、二、三禅,尤其是三禅最快乐,是正面的情绪,到四禅是舍念清净、平等心。无色有是更微细的心,也是在禅定之中,也不会有情绪。除此是是阿罗汉不受后有,不会有情绪的,因为他已经证得人我空,如果是佛的话,不有不空,那正好超越不受后有的执著。不有不空,因此能慈悲而表现出化身,以化身来度众生,这叫不有不空。
“有”就是三有,三有以情绪来讲,就是有情绪的发作,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情绪呢?不是,修禅定的人不会有情绪的。那些禅定的修行者,持咒念佛的修行人,他们经常处在定中,他们心里持佛号,怎么可能有情绪呢?别人惹他或干扰他,他照样念佛,至少不会有情绪发作,不有不空,超越过来是慈悲,慈悲就是不有不空的心,会帮助你解决问题。
缘取─
我们的情绪“有”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取”,取是什么?即缘取,什么叫缘取?就是我们的心去抓一个境界,抓一个现象,这个叫缘取。譬如,某人讲很难听的话,但是我们修行够,我们的心没去“取”那一句话,我们会不会受到干扰呢?不会。我们之会有情绪,是因为我们去取了外境的东西。外境的东西是可以与我无关的,如果将它认为无关,心不往外攀缘、执取,就不会有情绪。会有情绪,是因为自己把外面的东西抓过来,加上潜意识、阿赖耶识里的业力习气,所以内外交攻,情绪就发作。
修行者、佛菩萨,他们也在观察众生,可是为什么他们没有情绪呢?
在佛跟杀人魔王安杰罗摩罗的故事中,佛听到安杰罗摩罗叫:“停下来!”这句话语气很凶。佛陀听到了,也去取了,可是取了之后为什么情绪没受波动?没被激怒?没产生恐惧?仍然安详自在的。为什么?因为潜意识、阿赖耶识没有情绪的业力种子,因此祂的心都是光明的,慈悲的。外面的境界取了,而我内心跟它相应的只有慈悲、智慧,没有任何恐惧,他才会对安杰罗摩罗说:“我的心已经停下来了,没有停下来的是你。”因此我们凡夫,情绪产生是因为我们“取”,往外面取,同时又从潜意识、阿赖耶识里取出业力种子、习气,内外相应,所以情绪就来。
情绪会来是因为外取加上内取,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取”有三十种,我们这么一取心被染污,就有了烦恼的情绪。如果心没有业力习气,修行修到成就,都是空性智慧,大慈大悲;假若有人对我们不好,在恼怒、欺负、欺骗、打击我们,我们还是慈悲,因为心里只有慈悲、只有智慧,没有无明,当然所表现出来的,只有慈悲与智慧。
我们凡夫都是“取”,取什么呢?欲取-取欲望;见取-一种知见,自己的成见和见解;接著戒禁取-是不对的、不适合的修行法门,不能让我们管理情绪,不能让我们超越情绪的,叫戒禁取。我语取,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实有、实在的;当然我们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存在都是无常的存在,因为我们不断的在生灭,可是却认为,我们不可以老,不可以生病,不可以死,我们取的很严重,痛苦就来。
如何超越情绪的发作
如何超越情绪发作?要领是不取、不拒。其意思是境界没来我不取,境界来了我不拒。境界没来不取,即不要去恼怒我们亲爱的人,不要故意去激他,这叫不取;不拒是对方情绪发作了,我们不拒。诸位有没有这种经验?
朋友或夫妻之间经常如此对话:
“我跟你讲了半天,你有没有听到?”
对方答:“有!听到了,…”。
“听到为什么都没有反应?像木头一样!”
做太太的经常会有这种情绪发作:“我跟你讲那么久了,你到底有没有在听?你到底爱不爱我?”
“我当然爱你,因为你在生气,所以我才没有跟你顶嘴。”作太太的认为这样不行,太太说:“我发脾气,你竟然一点脾气都没有,表示你不理我,不关心我!”
怎么办?当太太或先生发脾气时,要不拒。你一拒,对方就认为你不关心,把我当外人,所以讲了老半天,你竟然一句话都没回。我们有没有这种经验?有时我们骂某某人,骂了老半天,对方都不理会,因为他拒绝。他拒绝了,我们就愈生气,所以我们需要管理情绪。
有人骂我们,我们就说:“对不起,是我的错,是你对,都是我的错!”这叫无我。有我的人总是说:“我对,你错。”无我的人就说:“对不起,是我的疏忽,请你原谅。”这叫做不迎不拒。如此我们“取”,才能达到最有智慧、最慈悲。你不取也不对,不拒也不对,总之就是不攀缘,如来如去。当糟糕情境发生时,我们不要取就没问题了。
作意、触、受、爱、取、有
人因为有“爱”,太执著自我,为维持生活、生命、尊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面子及达成自己的愿望,因此就有种种的爱,有爱自然会“取”,会“有”。为什么会爱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的感受,身体感受到苦、乐;心会感受到忧、喜;或是不苦不乐、不忧不喜。
通过眼、耳、鼻、舌、身而有种种的感受。没修行的人,眼睛一看就感受。为什么会感受?那是因为我们有“触”,相接触就有感受。看到某个人事物,听到某种声音,就相接触。感官一接触外面的情境立刻有感受,因为我们都有心。如果我们已达到清净的心,当下就可觉知。可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一接触就立刻感受,喜欢的立刻有爱,不喜欢的就恨。爱与恨立刻会去取,一取了就会有。我们为什么会“触”呢?最重要的是“作意”,作意很重要。心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叫作意。心如果没有放在某一件事情上,就不会触。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诸位有没有看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在教室里老师讲得口沫横飞、头头是道,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竟然一句话都没听进去,为什么?因为没有作意在老师的话上,心里想著别的事情。即心作别的事情去了,也许想明天的事、昨天的事,心没作意在老师的话上,因此老师的话都没听到。我们也会视若无睹,看了老半天,结果都没在看,为什么?因为作意不在这个物件上。
我们一“作意”就会“触”,一触就会有“受”,有“爱”,就会“取”,就会有“有”。因此情绪就来了,我们应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关键就在这里。如果能从作意开始来管理情绪,那是最重要的。
什么叫作意?就是心作意在快乐的事情上,情绪就是快乐的。例如想到,某天跟父母、儿女、好友,或跟师父在一起,做了什么事情,或是发菩提心,帮助朋友、道场,常做不请之友、服务众生。一想这个,一定都是很快乐的,心永远都是快乐的。
再提高一个层次,作意什么?念佛,念南无观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化身,十四无畏,再想到观音菩萨的四种功德力,都是想好的,我们的心自然清净了,因为我们作意在清净的物件上。同样的,心一直想著阿弥陀佛,想著极乐世界,想著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我们怎么还有空间去接受烦恼的事情?遇到他人骂你时,你想的是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你的情绪会发作吗?不会,因为你的心里百分之百都被观音菩萨、被佛号所拥有,你跟观音菩萨、跟阿弥陀佛完全结合在一起,你作意的都是清净的事,自然就不会有情绪。这点最重要,要把持,如此也叫修行。
什么叫“六根都摄、净念相续”?什么叫“提起正念”?什么叫“止观四念处”的修行?什么叫“安住在佛性,安住在不来不去之中”?这些都是将心放在清净的物件上,届时心即清净的物件,清净的物件就是心,此即能所双泯,因为一切的境界都不离我们心所造作的。我们情绪发作,会认为对方恼怒了我。其实对方恼怒我,只是一个缘,不是重要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心肮脏、有发脾气的种子。如果心里没有肮脏的成分,没有情绪的种子,根本不会发作情绪。其次,因为我们的心散乱,不能安住在清净的佛菩萨圣号上,不能安住在快乐的物件上。
依止烦恼心自然有情绪
诸位想想,我心如果想好的,自己就微笑起来,因为我们的心作意在某一个好的物件上;但是如果我的心是作意在你讲我的坏话,作意在你骂我的声音上,我的情绪自然就发作。除非我已经成佛,成阿罗汉,不然我就被外面的情、境勾起自己内心的情绪种子。
作意有转和依。一般凡夫众生是转菩提依烦恼,因此就有情绪。转菩提依烦恼的菩提,菩提即觉悟、清净心,或真理,或佛的真如。转,本来面向这边,现在转过去。菩提是清净是觉悟的、是智慧是慈悲的。如果我们面向菩提,现在转身就背著菩提,忘掉菩提,依止于烦恼心上,依止烦恼,心自然有情绪。
想超越情绪、管理情绪,就要转烦恼依菩提,这样就没有情绪。什么叫烦恼?一开始就提到烦恼是心的作用,即烦恼心所,根本烦恼有六个、随烦恼有二十个。情绪有两种,一种叫善心所,一种叫烦恼心所,善心所就是正面的情绪,乐观的、光明的、快乐的、积极的。烦恼心所属于负面的,根本烦恼心所有六个,就是大家熟知的贪、嗔、痴、慢、疑五个,贪嗔痴慢疑会让我们情绪发作。贪,不能满足;嗔,不合我意;痴,没有智慧;慢,我慢,当我傲慢而别人不接受我傲慢的时候,我的情绪就来了;疑,怀疑自己没得到别人的保证和肯定,情绪自然就来。第六个烦恼心所叫不正见,就是邪知邪见。有根本烦恼,就会产生二十种的随烦恼,随烦恼是由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所引伸出来的八个大烦恼,十个中烦恼,两个小烦恼,加起来二十个。
烦恼
烦恼由心王而来。心王指八个心王,八心王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唯识学将心解析成上述八个。心是有“集”和“起”两个作用,“集”是心能收集一切的成见,好的收、坏的也收,大的收、小的也收,大大小小过去的,生物、生命经验全部都集起来,留在我们的心里。
“起”是等到未来,遇情境刺激,就将心里的业力习气给生起,给发出来,这个叫“八种心王”。八种心王也就是心,无明业力,一念无明而来,它是从如来藏识而来,修行就是要回到如来藏。如来藏的意思就是含藏著如来。
如来
如来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一切皆无二。其意思是不迎不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因缘和合在一起是一种现象;因缘一改变,现象就消失。例如最亲密的人在情绪发作时,我们要知道,情绪本身就是如来,如来展现在情绪之中,因为情绪是有生有灭,我们透过情绪了解如来,现在透过情绪回到自己的佛性。佛性无形无状,没有任何形象可看,它不是色盲,它是毕竟空,因此我们看不出来。但是我们一念无明,情绪就波动。我们要有智慧从情绪当中去了解情绪的缘起性空,它是真如性,其意思是别人会发作情绪是有原因的,因此是会灭的,是虚妄的,是假的,正因为如此,故我们不必介意;我要作意在清净的佛菩萨真如之上。即一切都是无常、无我、都是缘起、性空,我的心作意在这上面,就可以超越一切现象的改变。所以情绪是属于虚妄的,我们要转妄依真,千万不要转真依妄,我们要倒过来。
情绪都因六根、六尘、六识而发
至于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或如何“转”自己的情绪?
情绪一发作,都是因为六根、六尘、六识而发生。换言之,就是在“作意、触、受、想、思”,或“触、受、爱、取、有”里发生的,因此我们要多修行,多作意。而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心照顾好,自己的心要作意在清净的物件上,要有正念,同时要守戒,戒就是触,不要去触会引起烦恼的物件;不要去触会让我们生病、让情绪起伏的物件。我们多接触佛菩萨、善知识、佛友。所接触的都是快乐清净的,情绪就不容易产生。
五蕴妄想
“受”,当我们有任何感受时,要晓得我们的受是虚妄不是真的。我们要有法的受和真理的受。“想”,你会发现,我们过去没听闻佛法,没修行佛法的时候,我们的想都是妄想。修行后的想,要进一步作“缘起性空”的想。问题是我们的五蕴都在妄想中,色蕴是肉体,是坚固的妄想,总是在意这个肉体,不希望肉体变老、变丑,也不希望肉体死掉,我们的心不想离开这个肉体,执著肉体,非常坚固,故色蕴叫坚固妄想。
受蕴叫虚明妄想,虽然“受”本质上是虚妄,可是我们觉受却是很明显的。我们感到热冷,感到苦乐,感到忧喜,虽是虚妄可是却很明显的呈现在眼前。我们的“想”叫融通妄想,融通妄想就是找借口来圆满自己,想自己显得很伟大,或自己是受冤枉的,或说自己没错,这叫融通。想想看,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是不是都是融通妄想?每一个人都在找借口,说自己发脾气是有理由的,都是为你好;都是你没听我的话;或我讲了一个小时,结果你一句也不回应。融通妄想,就是找理由来圆满自己的借口。我们的行蕴属于幽隐妄想。幽隐就是很微细,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很微细地在酝酿,结果我们都没发觉自己的识蕴是颠倒妄想,也就是我们的想法都是颠倒,都没合乎真理。
管理自己的情绪,除了“作意、触、受、想、思”外,思还包括“爱和取”。我们的思想一定要光明,要合乎真理,要清净,自自然然的,心在情绪一发作时就能立刻发现,并用般若的空性智慧来观照“想”,情绪就立刻消失,好像冰一碰到热立刻融化成水。冰是我们的妄想,冰融化为水,即化解了情绪,回到自己的佛性上。水结成冰时,佛性并没消失,因为佛性还在我们的五蕴上,和一切起心动念上。我们所有的烦恼,就像水结成冰,冰的水性、湿性并没消失,水的性质仍然是保存在冰的上面。而现在把冰加热,用智慧照破,将冰溶化回到水的本然面目。
如何找回自己的佛性,如何成佛,可从情绪里看到佛性,也就是从情绪当中找回自己的佛性。因为情绪是八识心王产生的心所作用,而八识心王是从如来藏、佛性生起的。现在我们倒过来,把情绪溶化,超越心所和心王,安住在自己不生不灭、清净光明、平等广大的佛性。如此不仅把负面的情绪转为正面的情绪,更转为清净的心。清净的心就是大慈大悲,不迎不拒就是智慧,常做众生不请之友就是佛菩萨。佛菩萨不是拒绝一切见解,而是一切见解来了,立刻消融溶解,把烦恼的对象溶解成佛性,而佛性就存在烦恼、情绪中。
负面的情绪
有情绪不要害怕,有情绪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还没有成佛,但要恭喜因为我们有情绪,尤其是情绪愈大的人愈要恭喜。因为情绪愈大,表示佛性受到一念无明的拨弄愈大,愈容易发现自己的佛性。这只是一念之间,当你看到情绪很紧的时候就要想,佛性已经被一念无明搅动,当下就回到佛性,把情绪融化。用智慧去观照,一溶化,立刻回到佛性。亦即情绪愈大,成佛的可能性也愈高,只要以智慧知道怎么作意,若作意在阿弥陀佛、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三宝身上,立刻情绪就消化掉了,但是你如果作意在情绪的物件上,烦恼的物件上,自然情绪起伏,会很痛苦。
我写了一首“情绪管理歌”,歌词如下:
请把情绪写在水上,请不要写在你的脸上;
请把情绪写在云上,请不要写在你的心上;
请把情绪写在沙滩上,请不要写在你的口上;
请把情绪写在虚空上,请不要写在你的脸上。
作意就是在转。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拒绝,拒绝就糟糕了,因为你把它压在潜意识里,压抑累积在阿赖耶识里,机缘到了就爆发出来。因此有情绪要写在哪里?写在水面、在虚空、在云上、沙滩上。若写在水上,你一写完,它又没了。“讨厌、讨厌”,你尽管写,没有关系,随写随灭。但不要写在脸上,写在脸上很难看!也不要写在嘴巴上,写在嘴巴上必定口吐恶言!更不要写在心上,写在心上啊~记恨好几年,好几辈子,那都是自找烦恼!愿诸位时时作意在阿弥陀佛、在观音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在三宝身上,则诸事呈祥。
人生最好的医生,其实是自己。 经云:相由心生。...
由于性格、习气、业力等多种原因,很多人在处事...
我们人体生理的机能运转与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
个案是一位49岁的女士,离异,有过堕胎两次的经...
对一个女性最有害的东西,就是怨恨和内疚。前者...
在世间,有些人身体还算健康,但心灵却很痛苦。...
导读 生命从哪里来,归宿又在何方?我是谁?大家...
随着电子信息和网络使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
在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凝炼的《心经》...
我们对亲人应多一份祝福 编者按: 在中国的传统...
我们人体生理的机能运转与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
由于性格、习气、业力等多种原因,很多人在处事...
人生最好的医生,其实是自己。 经云:相由心生。...
随着电子信息和网络使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
这期的实话实说《从“头”做起》的话题是关于美...
常常听到很多人说压力太大,不知道如何纾解,而...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的...
小伙子姓王,今年25岁了,前年大学毕业,现在柯...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
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六日电 (江耘 施水泉)四川汶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