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诸佛菩萨 > 药师佛 > 药师佛文集 > 正文内容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图像(陈清香)

时间:2023-01-10   作者: 觉悟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图像

 

陈清香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梵名Bhagavn - bhaiajya guru – vaidrya-pr b h a s ya p è rapra idhna-vi§e‧a-vistara。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药师经》等。全一卷。自东晋以来,流传有五种汉译本,即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本、刘宋慧简译本、隋达磨笈多译本、唐玄奘译本、唐义净译本等,其中以玄奘译本最为通行。《药师经》主要叙述药师佛过去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大愿,从第一愿曰:

 

「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起,分别发出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之大愿。药师因愿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国土清净庄严,无恶趣,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而国中有二菩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无数无量诸菩萨众之上首,持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之藏。

 

在《药师经》中,藉世尊告曼殊室利童子的言词中,说出贪吝不知布施的众生、好?乖离,更相斗讼的众生、应于地狱鬼趣流转无穷的众生等,若闻药师琉璃光佛名号,能舍恶行,修诸善法,而不堕恶趣。

经中又叙述,若四众净信弟子中,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而未定者,若闻药师佛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等,乘空示道,其人即于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药师佛因本愿力故,遇病苦众生,令病苦消除,所求愿满。药师佛入三摩地,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使一切众生,病苦皆除,受安隐乐。是故病苦众生,当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服食前,咒一百八遍药师咒,则病苦悉除。

 

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称念药师佛名号,读诵《药师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药师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至四十九日,造五色彩旛,其人得以度过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

 

若要供养药师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旛,庄严其处;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着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繞佛像。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

 

至于药师佛的形像,依《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所载,左手执药器,右手结三界印,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而一般药师佛的造形,均作顶上螺状发纹,其法相与释迦世尊、阿弥陀佛相类似。但手中持物或手印,时或为左手持药壶或宝珠,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

药师佛莲台宝座台下,往往有十二神将,依经中所载:「尔时,众中有十二药叉大将,俱在会坐,所谓:宫毗罗大将 、伐折罗大将、迷企罗大将、安底罗大将、頞?罗大将、珊底罗大将、因达罗大将、波夷罗大将、摩虎罗大将、真达罗大将、招杜罗大将、毗羯罗大将。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这些神将眷属,同为护持药师法门的神将。

 

有关药师佛经表现在图与像上,或供于佛龛者,可分下列诸种形式:

 

1.药师净土变相,即依《药师本愿功德经》所描述的净土景象。

2.药师三尊像,即药师佛居中,两旁为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

3.药师佛与八大菩萨。

4.药师佛与十二神王,如重庆大足北山石窟。

5.药师佛与释迦佛、阿弥陀佛等三尊,共成三宝佛。

6.药师佛像单独供奉。

7.药师佛与释迦佛、观音菩萨呈前后纵向供奉。

 

其中第一种为平面表现形式,以石窟壁画为最常见,最具代表者,为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第一百四十八窟东壁北侧盛唐药师经变、第一百一十二窟北壁中唐药师经变、第二百三十七窟北壁中唐药师经变、第四百六十八窟北壁中唐药师净土变、第三百六十窟北壁中唐药师经变、第八十五窟晚唐药师经变、第十二窟晚唐药师经变等。

 

这些药师净土变相,在整体的图像布局上,与阿弥陀净土变或观无量寿佛经变等,是十分相似的。以一百四十八窟药师经变为例,图中以一片莲花池海中,浮现一块宽广的平台,平台上药师佛居正中,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头光身光环绕,华盖罩顶。两旁为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而药师佛及二菩萨的四周是围绕着三十六位圣众、菩萨、天人等。平台前另一平台上,则为舞乐队,二人相对起舞,两侧乐队各十人。莲花池海四周为殿堂楼阁等唐式建筑物。由药师佛顶放光中,向上幻出朵朵祥云,各乘载着一佛二菩萨,或宝阁塔剎等,虚空中另有不鼓自鸣的各式乐器。

此应《药师如来本愿经》曰:

 

「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此种东方净琉璃净土,实与西方极乐世界大同小异,而莫高窟的第十二窟晚唐药师变,其主体景物结构,一如一百四十八窟者,唯一不同者,便是在莲池最前的平台前,画了十二药叉大将,均头戴宝冠,身着盔甲,双手合十,是为药师佛的护法神。(封底图)

 

就台湾佛寺所供奉的诸佛像而言,药师佛出现得晚,前清时代的主尊供像中,文献不曾明显记载。台南竹溪寺于嘉庆二十三年(1 8 1 8)所立的一块木匾中,明载四十余尊当年所新造佛像。题材几乎都属于菩萨、罗汉、祖师、护法神等,而属佛部者,仅三世尊佛与阿弥陀佛而已。此三世尊佛,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佛,或指药师、释迦、阿弥陀三佛。

 

不过清代晚期的供像,逐渐出现了三宝佛的题材与遗作,如:屏东海山寺,北港朝天宫观音殿等,均供有三宝佛,药师佛自是在其中。

 

到了日治时代,台湾传统佛寺主佛龛除了供观音外,也供三宝佛。而日式佛寺却有以药师佛为主尊者,例如:高雄慈爱院的佛堂主尊,是单尊的药师佛,头上有光轮,双手置于前胸,全身衣袍皱褶起伏,是立姿的药师佛,风格接近日式的北方式样。慈爱院属于临济宗,是修行的道场,也是替信众看诊的医疗基构。

 

此时新建的佛寺,单奉药师佛者,逐渐增加。例如:新超峰寺,建于日治晚期,大殿佛龛供着三大尊像,自上而下,分别为:药师佛、释迦佛、观音等。而此三尊像,原供于山上的旧超峰寺、莲峰寺、龙湖庵等。除观音像为来自浙江普陀山,具两百年的历史之外,另两尊都是制作于日治时期的新供像。其中药师佛,呈现坐姿,顶上为螺状发纹,五官庄严,身着覆盖两肩的袍服,两手作法界定印于腹前,双足结跏趺坐于大莲花宝座上,威仪具足。此像风格,接近明清闽南式样。

 

自日治时代以下,台湾佛寺、斋堂、宫庙中,为了法会的需求,总是请佛画师画诸佛菩萨或护法神像,再裱成卷轴,藏之于库中,平时不轻易展示,待举行法会时,方悬挂于坛场。这些佛画中,三宝佛画是必具的题材之一。例如:大溪斋明寺尚且遗有不具作画人姓名的三宝佛三幅。

 

三幅三尊如来,造形一式,仅手印、持物稍有变化,其中左手上举者,即是药师如来。观其画风,应是相当具水准以上的画家所绘,推测作画的时间,当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年代。至于民间彩绘匠师与僧侣画家,迭有绘作药师佛者,例如:新竹何信严匠师、府城陈玉峰匠师、新竹妙禅法师等人,均曾留下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法相庄严的三宝佛卷轴画,画风均类似斋明寺藏本。

 

例如:何信严所画药师佛,顶上螺发,正中肉髻稍凸而无发,面作长方圆形,双腿结跏趺坐,身披覆盖两肩的宽袖长袍,袍服衣端镶边,衣上绘大形团花,设色对比强烈(插图)。至于妙禅法师所画药师佛,则左手上举,右手持摩尼宝珠,双肩较宽圆,笔触细致,衣袍上纹饰柔和(插图)。陈玉峰的三宝佛,佛衣或袒右肩式,或覆盖双肩式,其用色鲜艳大胆,装饰性强(插图)。

 

妙禅法师除了绘作三宝佛外,又塑作三宝佛,早年所塑供于台中宝觉寺,晚年所塑,供于大仙寺三宝殿内,药师佛供于药师宝殿的佛龛中,高髻长耳,胸饰卍字,手托药钵,左掌上举,神情悲智充满,仰望十分摄心。(封面图)台湾早年所供的药师佛几乎都因袭明清式样,但近年落成的法鼓山大雄宝殿内的三宝佛(含药师佛),却是唯一呈现隋唐式样者,十分珍贵。

 

(0)
0%
(0)
0%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