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佛经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文章 > 正文内容

《法华经》经义答问

  作者: 张秉全  来源: 未知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张秉全:《法华经》经义答问

  问:什么叫五时、八教?

  答:五时八教,是天台宗创立的,是对世尊一代所说的教法先后顺序及其内容,作出评判和诠释。语本智者,义出佛经。五时者,一、华严时。如来初成正觉,称性直谈自证法门的《华严经》。欲令大机众生悟入法界也。称华严时者,系从经名立时。华严二字,盖以万行之因华,庄严一乘果德之意,故称华严,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凡有九会,说法处所换了七处,一般所谓七处九会说华严经是也。约时则如来三七日中所说。或者疑曰:华严经,经文最长,晋译有六十卷,唐译有八十卷之多,何以说法之时反少耶!当知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佛神力故,时会听者,谓如食顷,情况类似,不足疑也。

  二阿含时。说四阿含经。此约经立名。《妙玄》云: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中阿含,明真寂深义;杂阿含,明诸禅定;长阿含,破外道。梵语阿含,此翻无比法。意谓圣人所说,智慧无量,分别法义,无可比并之意。又称鹿苑时,此则从处立名,四阿含同是鹿野苑所说故。由于小机在华严会上不能得益,佛不得隐胜现劣,脱珍著蔽,不动寂场而游鹿苑是也。

  三方等时。方等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说经既多,如维摩、思益、楞伽、金光明、胜鬘等,均方等时说,说处亦不一,或王舍城,或舍卫国,或泥连河。所以只能约法立时,称为方等。何谓方等?四教并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

  四般若时。从经说诸部般若立时。如摩诃般若,光赞般若,放光般若,金刚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等。

  五法华、涅槃时。此则从经立时,法华涅槃二经同属醍醐教相故。是为五时。五时说法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是也。(此约别五时)

  八教者,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也。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是名八教,略释八教之义,顿教者,不从渐来,直说于大,故名顿教,此指华严,佛成道时,即说华严大教,以前未说渐,故是顿大之顿,华严属顿教部,渐教者,渐次调停,引向于大,故名渐教。阿含为渐初,旨在破外道之邪,立内法之正;方等为渐中,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旨在引恋空滞寂之小,向智求悲度之大。般若为渐末,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旨在荡涤二乘情执,归于大乘也。秘密教者,如来不思议力,令一座同听异闻,此不知彼所闻,彼不知此所闻。由于听者互不知所闻内容不同,故称秘密教。不定教者,听小法,得大益;闻大法,得小益。以得益不同,名不定教。何以会出现此等现象?若宿世于渐法中,曾种顿的种子,所以今世闻渐法,得顿益;或宿世于顿法中,曾种渐的种子,所以今世闻顿法,得渐益。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也。经藏,法本义,律藏,灭恶义,论藏,无比法义,各含文义,条然不紊,故名三藏教。通者,此教三乘共修,三乘同观无生四谛,同修体假入空的十二因缘观和六度观。若钝根,唯见偏空,通前藏教。若利根,兼见不空,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别教者,独菩萨法,别前藏通二教,修证时长行远,次第隔历,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圆教者,《四教义》曰:圆义有八,一、教圆,正说中道,言不偏也;二、理圆,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三、智圆,一切种智圆也;四、断圆,不断而断,无明惑断也;五、行圆,一行一切行也;六、位圆,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也;七、因圆,双照二谛,自然流入法性海也;八、果圆,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总之,一切圆融,圆伏、圆信、圆断,故名圆教。

  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犹医士按病处方也。藏等四教是化法,如辨药味,犹辨药性之味。《止观义例》云: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问:在五时八教中,为什么《法华经》称纯圆独妙?

  答:佛一代所说,五时八教中,权法实法都有。在《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前,是权归权,实归实,是不圆融的。法华开显之后,方知“惟是一佛乘,无二亦无三”,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以法华独擅纯圆之称,法华独得称妙者,可从《法华》与前四时教法中比较而知。如一、华严时,虽称顿教,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一粗(别)一妙(圆),权实了不相即,且大不纳小,小乘在座,如聋如哑。是故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不畅如来出世本怀。

  二阿含时,但说藏教,故唯粗无妙。三方等时,四教并谈,三粗(藏通别)一妙(圆)。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是二粗(通别)一妙(圆),亦非全妙。法华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开前三教,一一无非实相妙谛。开显之后,一代所说,悉皆是妙。妙玄云:“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乃无可对待之绝待妙也。又:法华出八教之表,属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法华会渐归顿,乃圆顿之顿,非华严顿大之顿,故非顿。亦非阿含渐初,方等渐中,般若渐末之教,故非渐。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显露,故非秘密。“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所以如来一代的五时八教中,法华实出四时之外,八教之表,故独得妙名,称为纯圆独妙也。

  问: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请问什么叫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答:先解释开示悟入四字的含义,后再解释如何叫佛之知见。开示悟入,根据《法华文句》所说,必须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四个方面来解释:

  (一)约四位释,即是圆教菩萨住、行、向、地四个阶位,由于破无明浅深不同,所以分为四位。开是十住位,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故;示是十行位,由于除了惑障,佛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悟是十向位,由于障除体显,法界分明,悟知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是十地位,由于事理既融,自在无碍,任运流入佛之智海。

  (二)约四智释,(1)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2)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是示佛知见;(3)一切智,知一切法,唯是一相寂灭,悟寂之理,即是悟佛知见;(4)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行类,无不皆知,即是入佛知见。以上约位、约智,唯圆教圣人方开,亦即十住位以上方能开示悟入,凡夫是绝分的。

  (三)约四门释,(1)空门,悟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2)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3)亦空亦有门,悟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4)非空非有门,一切皆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能通之门,则有四门差别,所通之理,则无差别也。

  (四)约观心释,(1)观于三谛之理不可思议,叫做开;(2)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不滥,叫做示;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叫做悟;(3)空假中心,即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叫做入。实则是一心三观,分别作开示悟入来解释也。后之约四门、约观心二门,名字位人,亦能依门观心,开示悟入佛知见,所谓大开圆解也。

  次释佛之知见,佛知,即佛一切种智。具足三智,一切智,知空;道种智,知俗;一切种智,知中。此三智,具足三观一心之妙知,故曰佛知。佛见,即佛眼,佛具足五眼。一、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昼不见夜,以有色质障碍也。二、天眼,修禅定而得,远近、前后、内外、昼夜,皆能见之,以无色质障碍也;三慧眼,观一切法空;四法眼,观一切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法门,令其修证;五佛眼,具足前四眼功用,无法不见,无法不知,以佛具足一切种智及佛眼,故名佛之知见也。

  问:法华以纯一无杂,独得妙名。《辅行》又提出四一显妙的理论,证明《法华》是妙法。请问是哪四一?

  答:《辅行》说,四一的理论,均出自本经,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教一。因为十方如来虽然亦说二乘或三乘的权法,但目的在于为开权显实作个弄引,意在显实法,开权之后,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所以是教一;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是行一。道有能通之义,因为法华但说正直一道,即无作妙行,所以是行一;法华经但为菩萨,不为小乘,这是人一。佛昔虽复说三乘,但为化菩萨。开显之后,所有众机,皆同为菩萨因人,所以是人一;文云:“是法住法位,世间常住,”这是理一。

  《法华会义》说,有三种世间,一、正觉世间,二众生世间,三器世间。此三种世间,当体是即空假中理,理性本无生灭,故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位,但众生迷暗,于常住中,妄见生灭。于真如中,妄见迁流,故世间相虽常住而不知也。问,悟此理性,名为正觉世间,以顺性故,性相俱常可也,迷此理性,而为众生世间,既迷理性,性虽本常,相未必常,云何众生、器世间相,亦常住耶?答,若冰与水,同以湿为性,湿常冰亦常。复如醉见屋转,屋本不转。故得世间相常住也。

  答火中红莲“本已有善”、“本未有善”之问

  此语出《法华文句》智者释常不轻菩萨品之文。原文为“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本已有善”者,指释迦因地于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沙弥,曾为四众覆讲《法华》结缘,下过一乘缘种,故云:“本已有善”。无奈彼等中间忘失大心,退大向小,好乐小法,释迦虽欲以大乘法而教化之,而彼等不肯接受。(如信解品中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等文。)于是世尊只得脱珍著弊,隐一乘之实,施三乘之权。以为将来开权显实作个弄引,故云:“释迦以小而将护之。”

  “本未有善”者,指释迦因地尘点劫前,在威音王佛所,曾为常不轻菩萨,凡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夫未成佛而为之授记,乃是授三无差别之佛性记。四众不解,故说,“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而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夫一闻授记成佛之音,如击涂毒鼓,不论乐闻与不乐闻,已种下一乘佛种,未来必定有开花结果之时,故云:“不轻以大而强毒之。”管见如此,不知仁者以为当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