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事名称音义之分别者,梵音“武勿巴萨嘎”,或译为优婆塞。“武勿巴”,近也;“萨嘎”,能作事,谓之亲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试入之实行能作者,故称为近事之名声也。又事者,谓亲近善根、涅槃、解脱三学之事,是于清净道次、涅槃分位,清净不远之能作者。
受持五戒者的梵文音译为:武勿巴萨嘎或优婆塞,前者音更接近于梵文。梵文意译为:近事。
“武勿巴”是“近”,“萨嘎”是“能作事”,合之为近事。何谓近事呢?“谓之亲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试入之实行能作者”,亲近三宝、敬重三宝、承事三宝,开始尝试做一些该做的、能做的事情的在家人。“故称为近事之名声也”,所以叫近事,这是一个意思。
“又事者,谓亲近善根、涅槃、解脱三学之事”,这个“事”就具体说明了是哪些应做的、能做的事了:
“亲近善根”,亲近培养自己的善根;“亲近涅槃”;“亲近解脱三学”,亲近戒定慧三学。近事要近这些事情。
“是于清净道次、涅槃分位,清净不远之能作者”。“清净道次”,就是清净的菩提道;“涅槃分位”,涅槃的全貌我们证不到,但它的支分要一点点做到,还有持戒护戒的事情,对这些事情都能亲近、不远离、能作之的人叫近事。
优波离问佛言:“若不受三皈,得五戒不?若不受三皈,得八戒不?若不受三皈,得十戒不?”
佛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皈,三皈既竟,乃得五戒。”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六》
佛制定的所有戒律都必须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因此要先皈依成为佛弟子后,才能求受五戒。
皈依和受戒是两个层次。皈依,是真正进入佛门、正式成为佛弟子的标志,受五戒,是别解脱戒的基础。
佛是所皈依的大师,法宝是正皈依的核心,僧是皈依过程中的助伴。能依法宝,才能解脱怖畏、苦难。因此皈依之后,要按照佛陀所说的法去做。
佛陀说法具有善巧、应机施教的特点,即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说适合各自的法。戒律是从佛的大悲心流露出来的。依戒修行,可以让佛弟子防非止恶,离苦得乐。持戒需要有基础,对于一般人而言,刚皈依后,先要去学习皈依学处。皈依学处中的“皈依法”要求做到不恼害有情,这条学处打开的话就是先行持十善,后行持戒律。故初修业人应先明业果,明白什么是善及其果,什么是恶及其果。明了之后,如理取舍而修正行。
这样锻炼了一段时间,并能基本做到十善之后,进一步受持五戒比较稳妥。因此才皈依的人不要急着受五戒。但也有一些人比较有善根,他行持十善已经很熟练并且对持戒也很有把握了,他(她)在受皈依的同时也可以受五戒。但就一般人而言,还是先要有个锻炼的过程,即先行持十善之后再受持五戒,否则什么都还搞不清楚就受五戒,很容易导致犯戒,犯戒过失很大。
但如果是已经皈依了很多年的老居士,还害怕受、不敢受五戒的话,那也是一个问题。不受戒的人永无成佛因缘。如果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家,也不在社会上做什么事情了,十善业道也基本能做,若其本人愿意的话,最好早点受持五戒。因为老人家不太可能犯到根本,并且由于受持五戒的功德,对老人家后世往生善趣有很大帮助。
当数思惟尸罗(净戒)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
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大涅槃经》
龙猛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
——《妙臂请问经》
别别五戒有何利益?略举如下:
首先,受持五戒能得二十五位善神护佑。外道、鬼神无可奈何,敬而远之。
世尊说言,“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营卫护人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
——《佛说灌顶三皈五戒带佩护身咒经》
其次,受持五戒能令人身的价值最大化。
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入行论》
比如一位没有受戒的普通人,在一天当中没有去打蚊子,或杀鸡、杀鸭,这不算做好事,这一天没有增长功德。若一位受了五戒的居士,在一天当中没有去打蚊子或杀鸡、杀鸭,他是在做善事。为什么?因为他(她)在受五戒的时候已经发愿了,尽形寿不杀生,就是说只要他(她)活着并且不去杀害任何生命,这个戒体的力量就不断地生起善法,戒的功德就不断地增长。
第三,受持五戒能令行者防非止恶。
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经云。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又名曰迮隘。虽有恶法。性不容故。又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能得入故。
——《法界次第》
当受戒的人要干坏事的时候,戒体会生起一种力量把它挡住。比如受了酒戒的人,别人劝他(她)喝酒的时候,他(她)一定不会喝,因为他(她)受了戒,他(她)有一个很强烈的阻挡的力量、一个坚定的理由、一个坚强的心,这个心非常宝贵。如果没有受酒戒的人,别人劝他(她)喝酒,他(她)喝了就喝了,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杀生也是一样,没有受戒之前,自己杀只鸡、鸭来吃或叫家人杀,是很正常的事情,受戒之后就会坚决断除自己去杀,也不会叫别人去杀,反而会尽力保住它的生命。
第四,受持五戒能获圆满善妙人身。
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若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爱敬,所愿皆得。深信业果中云。谓由远离十种不善,虽定能获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圆具德相,能修种智,胜所依者,修道进程非余能比,故应成办如此所依。
——《智论》
五戒能对摄十善,其功德果报亦尔,清净受持五戒者亦能获得十善业的异熟功德和果报。比如:不杀生,能得长寿,不会寿命短促;不偷盗,能得财富自在。有的人福报很大,不需要很努力,钱自然很多,有时间修行。而有的人每天要辛苦地去干活赚钱,钱也不多,也没时间修行。另外有钱了,可以多去做好事,比如出钱放生,布施穷苦的人、病人;不邪淫,能得眷属圆满。比如说丈夫或妻子会很忠贞不二,不会找第三者,那互相就不会因为家庭矛盾的困扰而心神不宁,无法安心工作、修行;不妄语,能得信言圆满,你讲的话很有可信度,有威信,别人会听你的,并且你不会遇到欺骗你的人。
诸如此类受戒的圆满功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求解脱,更好地去利益众生。就现世来说,也有一些人因清净护持戒律,感得现世人身由劣转胜。
第五,受持五戒能令行者临终往生更有保障。
宁当舍弃自身命,终不毁犯如来教;于戒护持到彼岸,随其所愿悉往生。
——《月灯三昧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
——《观无量寿经》
佛的正法分二,即教正法与证正法。对于一位还没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的凡夫来说,怎样生起证正法呢?一个方法是通过听闻师长讲经说法之后便生起了一分教法。另一个最主要的方法,是依靠别解脱戒的戒体。戒体是由受戒时所发的强烈誓愿而生起的,之后它会不断地相续下去,一直到我们这期命终,这种相续的力量就使凡夫在临终时很有保障。因此别解脱戒的戒体是一个很宝贵的法。
第六,受持五戒是后世暇满具足的主因。
“暇满”中云:“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稀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
皈依三宝和行持十善是不堕三恶趣、得人天身的因。受持五戒是获得圆满暇身的主因之一,暇满人身比一般的人身超胜很多。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求一个增上生,这辈子我们信佛能修行,下辈子还要继续修行,要福报更大、智慧更大,显现的善知识更多、更优秀,则我们听法的机缘也更多,然后理解得更深刻,我们闻思修的力量更强,我们的证德更高。这些超胜之处的根本原因就是戒律,这是受戒不共的殊胜之处。如果一个没有受戒的人,则很难具备这一点。
第七,受持五戒是究竟解脱、涅槃的基础。
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
——《优婆塞戒经》
持戒是对治业和烦恼的一个利器,不持戒就没办法遮止恶业和烦恼,持任何一条戒即能获暂时之解脱,即暂离恶业烦恼之系缚,因此称之为“别别解脱”。要获得究竟的解脱及涅槃,应当要学宝贵的三学之道,其中又以戒学为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此,戒非常殊胜!
第一,犯支分及根本戒,罪堕加倍。
如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者不受戒。已受者犯则罪重。不受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有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鉢龙受于义戒。鸯掘魔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罗鉢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优婆塞戒经》
犯戒得二种罪,一个戒罪,一个性罪。比如一个没有受五戒的人打死一只蚊子,造了一个杀业道,种下一个投生三恶道的因,即“性罪,不由佛遮制。方有善恶。故性戒受与不受。作之俱是罪”。如果受五戒的人,同样也打死一只蚊子,他(她)除了杀业性罪以外,还加一个犯戒的罪,“若受佛戒之后。犯于杀等。则更加违制之罪”。相比未受五戒者,受戒者犯戒所感的未来下地狱的时间更长久,痛苦更深广。因此刚皈依的居士,如果连杀、盗、淫、妄都没有搞清楚,就去受五戒,则很容易犯戒,犯了戒未忏净的话,那个罪就一直在增长广大,即等于天天在造无数倍的恶业,等明白过来时,已经造了很多恶业,后悔莫及了。
第二,犯根本戒障碍出家。
初受优婆塞戒之时。说三皈竟。即得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故不可作法忏悔也。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海边外。名为边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亦不得受沙弥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萨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许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依根本乘来说,若犯了五戒根本中的任何一条则不可作法忏,即不通忏悔,永弃佛海边外,譬如死尸,大海不纳。破戒之人,戒海不容,更不得受沙弥十戒、比丘具戒、菩萨大戒,以根本破坏故,善法难生故。
依大乘来说,破根本者能修大乘取相忏,但取相忏的净罪相极难见,“取相者。如方等求十二梦王菩萨。或见光。见华。摩顶。虚空藏中唱声印臂。相起罪灭。虽不正明作法。兼得事用也”,相未起,罪未灭,因此犯根本会障碍出家。
如果犯了别解脱的根本,然后忏悔干净了,戒体是否还能复生,或者说还能不能再受五戒乃至其他别解脱戒?依《菩萨戒品释》的观点是:若犯根本就算取相忏见净罪相了,戒体也不能复生,只是说可以不受苦报了。那么这就告诫我们,受五戒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犯根本戒,因为犯了就再没有此生重生戒体的希望了。
应思五戒利益,令自欢喜受持。
优波离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受不。佛言。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齐。若受五戒。必尽形寿。是故不得。
——《大方便经》
别解脱律仪 尽寿或昼夜。
——《俱舍颂》
五戒是要尽形寿受持的,同三皈一样,没有短期受持五戒的。《俱舍颂》说受别解脱戒的时限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寿”,尽形寿受;另一种是近住八关斋戒,一昼一夜受。除此没有第三种。五戒属于前者,即时限为受者的这一期生命。
若人不作五种定限,方可受得别解脱戒,谓有情、支、处、时、缘定。
言有情定者,念我唯于某类有情,当离杀等。
言支定者,念我唯于某律仪支,能持不犯。
言处定者,念我唯于某类方域,当离杀等。
言时定者,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时,能离杀等。
言缘定者,念我唯除战等缘,能离杀等。
若作五种定限受者,不得律仪,但得律仪相似妙行。
——《俱舍论》
《俱舍论》里说,要想得到别解脱律仪的人,在受戒的时候不能做五种限定,否则得不到别解脱戒。五种限定是对有情、身口七支、处所、时间、因缘做限定。
一 有情决定,是遍一切有情。无论人或动物,无论大或小等,若定为仅对某类有情持戒则不得戒。比如:杀戒是对一切有情来说的,不能说不杀人但杀动物,或者不杀鸡、不杀猪,但要杀狗,这样限定就不行。
二 支决定,是所有的戒条。比如受八关斋戒,要八条全持;受沙弥戒,必须十条全受持;受比丘戒,必须二百五十条全受持才能得戒,若定为仅受持其中的部分则不得戒。五戒在这里有点特例,因为有其他部派认为五戒是可以部分受持的,比如持两条、三条、四条。除五戒外的别解脱戒都要全部受持。
三 处所决定,是一切方所。不能定为仅在某些地方或某个国家持戒,否则不得戒。
四 时间决定,是尽形寿,不能定为某个时间或某日、某月持或不持,否则不得戒。
五 因缘决定,不能定为某个因缘持或不持,比如平时不杀,打起仗来要杀了,这样想就不得戒。
由于受戒时不可做这五种限定,所缘非常广大,因此持戒的功德也非常大。受戒者在受戒时要避免这五种定限,以免不得戒。
如上布施。及受三皈五戒。慈念众生福。复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能令行者灭生死苦。终成佛道。故其福最胜也。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皈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下中上随心。
——《俱舍颂》
五戒能感人天福报乃至三乘圣果,求戒者应令自受戒动机清净,发心殊胜。戒是解脱的因,由戒可以生起增上的定学和慧学,如果修持大乘道,也是以戒为基础,所以求戒的心是和出离作意相应的。五戒是最基础的别解脱戒,即摄在中士道之中,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中士夫要厌患生死轮回之苦并欲求解脱三有。因此劝受持五戒者,应有一分或多分希求解脱轮回苦的发心为胜,同时要了知戒律具有止恶生善和究竟解脱苦的殊胜功能。以这样的清净、明确的动机来求受五戒。
称近事发戒 说如比丘等。
——《俱舍颂》
五戒得戒体,是在五戒仪范中的“三白羯磨”这个环节。
“弟子某甲,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我从今时始,乃至尽寿中间,愿做优婆塞(优婆夷)求尊授予。”(三说三拜)
阿闍黎言:“此是方便。”
近事言:“尔。”
戒律唯佛制,菩萨、罗汉不能制,世间外道更不能制,因此唯佛教里有。因此戒律非常殊胜难得。戒律是三学之首,能断现有漏及当有漏。五戒属别解脱戒,亦属法宝所摄。法宝之中最究竟、最高者为涅槃,皈依法的究竟目的是证得涅槃,受持五戒是证得涅槃的基础。因此在五戒仪范中念“皈依法”时要有希求心,希求戒师授予五戒,希求能得到这个戒体,能得到最高法宝的一个前因。
善男子。如来说优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优婆塞受三皈已。不受五戒。是名优婆塞。若受三皈。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皈。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皈。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故智度论云。戒有五种。始从不杀。终至不饮酒。若受一戒。名一分优婆塞。若受二戒。名少分优婆塞。若受三戒。名半分优婆塞。若受四戒。名多分优婆塞。若受五戒。名滿分優婆塞。汝今欲受何分。当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其意授。
——《皈戒要集-受五戒法》
按照我们师父敏公上师授五戒的仪式,五戒可以全部受持或部分受持,但酒戒必须受持,另外再加杀、盗、淫、妄中的任何一条,即五戒最少须受持两条,最多受持五条。看个人的情况,如果你部分暂时做不到,那你可以选择先受四戒、三戒或二戒,当然能全部受持是最好的。最好在受戒之前就要想好你要受几条戒,然后在念羯磨文发戒时,你心里就想你是要受几条戒的。
五戒仪轨“三白羯磨”之后是戒师宣说戒相,令受者识戒坚持,在这里受戒者要认真听戒师说每一条戒的戒相,并发愿坚持不犯,受哪一条就对哪一条答“能持”。
综上几条要点,总的来说,正受五戒时要听清楚,想清楚,说清楚。
第一、要清楚地听到戒师的话;
第二、要想清楚上述的要点,仪轨每句话的含义,如理作意;
第三、要自誓并发出声音,不能不发声。
五戒受好后,戒师紧接着要略说五戒中前面四条的根本戒,令受戒者明了根本与支分的界限,不因无知等因缘犯根本,时时刻刻守护根本,无论如何不能毁犯。
第一条,杀戒。犯杀戒根本、失去戒体的,是指杀人,比如堕胎。自杀不算根本,不会犯到根本,会犯中品。堕胎是年轻人比较容易犯的杀戒;此外,还有一种也很容易犯,比如说,爸爸妈妈有重病住医院了,然后医生说:“你看他(她)那么痛苦,还是放弃治疗,选择安乐死吧。”然后你也同意并且这样去做了,病人因此死了,这个就犯杀戒根本了,而且是杀父母的五无间罪。这种是由愚痴发起的,但并非所有的放弃治疗都是犯杀戒。
这里再举两个犯杀戒的例子。比如病人现今50岁,他通过吃药治疗,可以治愈并活到60岁,但你不给他吃这种药,选择放弃治疗,显而易见这种情况就是犯了杀戒。因为这是属于可以治而故意不去治,或者主动去给他一种药吃以结束生命,这都算杀生了。再一个例子,比如一个病人吃了药就可以好的,你跑过去劝说:“人生苦,极乐世界乐,你还是早点超生吧。”然后他听进去了并绝食等死。可是问题是万一他死了,但由于往生的资粮不够并没有往生,死了投胎去三恶道而更苦了。因此这种让他放弃生命的情形也算杀生。
再举些不算犯杀戒的情况,比如病人已经活到80岁了,一般而言,80岁的寿命可能已经差不多了,但是这个也没有人能很确定。假如医生提了一个治疗方案是要给病人做一些会带来巨大外创和痛苦的治疗,如把脖子割开插一根管子进去,或插很多管子到内脏去等等,这种治疗很可能会让病人临终时产生巨大的痛苦而失去正念、从而堕三恶道,这种治疗是可以放弃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进重症监护室,这种放弃不算犯。类似这样的情况比较微细,后面要好好学习了解。
第二条,盗戒。犯盗戒根本,比较容易区分的一个标准是会被抓起来,会被判刑。判刑也不需要杀头,只要是会被抓起来就犯了。如果没达到,不算犯根本,可以忏悔。现在社会上最容易犯的是偷税、漏税,还有那些偷盗别人的版权、知识产权之类的。
另外在三宝地容易犯的是错用或侵损三宝物,犯了达到一定数量就成了愚痴波罗夷。比如一些依着僧团而住的居士,在协助承事三宝的事情或受用常住的财物时,如果他错用了三宝物,或不能互用的混用了,这就犯盗三宝物了。他是怎样犯的呢?就是他在管理使用三宝物的时候,没有搞清楚施主的意愿,认为都是三宝的东西,互用一下没什么关系,这样就是按照自己的主意去使用,从而违背了施主的意愿,错用了三宝物。其他还有很多容易犯的情况。
这类错误不一定小偷才会犯,经常是一些善良的信众、居士们会犯。他们由于不明因果、缺乏智慧的缘故,接触得越多越容易犯,这样是很危险的。这个罪也不观待人的区别,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对僧团的贡献或作用多大,只要乱用三宝物了,那这样的人就很可悲,因为要下地狱。这个在出家人的《僧护经》中有很多公案。所以你们有的居士不知道因果的,不要随意去接管寺庙。比如有出家人和居士很要好,会把寺庙送给居士的,如果你是这位居士,你不懂因果的话,千万不要高兴,应感到恐惧,因为你拿了那个庙,你又不懂什么是三宝物,然后你肯定会混用、错用,最后的果报就是下地狱了。所以居士如果搞不懂这种因果关系的话,千万不要去接管寺庙,特别是一些小庙,出家人去接都很有危险,因为它前面已经混起来了,一笔糊涂账,而且你也问不出、搞不清它的来龙去脉,然后你跟着继续去错用,那你就完了。这个财物之类的东西非常细。所以受戒之后一定要明业果,要详细学“盗三宝物”的戒相。
第三条,邪淫戒。女的犯邪淫根本,是与除了她的丈夫以外的任何生命形式(包括动物)做了男女事情的根本。男的犯根本,是除了他的妻子以外的任何生命形式(包括动物)做了男女事情的根本,那就不可忏了。其他的拥抱、接吻这些可以忏。要注意邪淫和淫欲不一样,犯邪淫的对象是丈夫和妻子之外的。现在有一个争议,就是“出钱找妓女算不算邪淫?”按照经文,出钱不算;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按照该国的法律,如果允许找妓女,那么出钱财不算。反之也算犯。
第四条,妄语戒。犯妄语戒根本,主要是指说了大妄语,犯了大妄语罪。《五戒相经笺要集注》中说:“妄言证声闻、菩萨果位中重罪。妄言见神、见鬼,妄言持戒清净,能习禅定,善通三藏,证世间四禅八定,犯大妄语中轻罪。”也就是自己未成圣者却说已成为圣者,没有见到天神等却说见天神来了、龙来了、鬼来了。自己未证却说已证超人一等的超能力,主要是指超出欲界的功德,得到色界的功德。没有得禅定说得定了,没有神通说有神通,说能预见未来的事情。这些都属于大妄语。这些里发起妄语的动机一般是希望由此获得名或利。
得了戒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它护持好。就像皈依一样,皈依之后,要好好保护皈依体;受了戒之后,要好好保护戒体。
失去戒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舍弃了戒体,比如说你对一个听得懂你话的人,你跟他清清楚楚说舍弃五戒了,然后他也听明白了你舍弃五戒了,这样你的戒体就失去了。另一种是由破根本戒而失戒体的情况,五条戒里面犯了酒戒和前四条的支分戒是不会失去戒体,但破掉前四条的根本,就会失去戒体。但是沾酒会导致破根本,支分戒不护持好也易导致破根本,因此对酒戒和支分戒也要护如眼目。另外,如果一个人犯了支分戒的话,他依着戒体而生起断恶生善的力量会减弱;如果犯了根本戒的话,他这种力量就彻底消失了。因此最好不要让戒体受到任何损害,特别要注意不要破根本。若犯了一点就要及时地去忏悔。那如何防止犯戒呢?对治犯戒四因:无知、放逸、不敬圣教、烦恼增胜。其对治法:
一 无知对治者,谓当听闻了知学处。
首先是如何对治“不学无知”。不知道什么是犯与不犯,因此犯了也不知道,糊里糊涂的。犯戒四因之中,这个最主要。怎么对治呢?要去学戒,去听闻、去了解什么是持、什么是犯,搞清楚了就不会去犯了。佛经里边有个比喻,门口有个火坑,你明知是火坑,你跳下去当然要烧死。若你不知道或是没注意到有个火坑,你掉下去也要烧死。前面已经简略地指明了一些犯根本戒的标准,但这样的简单了解还不够,以后还必须详细学习五戒的开、遮、持、犯,学习敏公上师讲的《律海十门》,以及三门宗振和尚讲解的《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二 放逸对治者,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死惧等,当知是学。
第二是如何对治放逸。对治放逸就是你对已经学习过的所缘行相[2],哪些是该舍的、哪些是该取的要记住,持戒的时候不要忘了忆念。还要刹那刹那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若趣向是善的,要取;趣向是恶的,要遮、要舍。对自己做坏事感到羞耻,叫“惭”;恐怕人家讥嫌而感到羞耻而不做坏事,叫“愧”。要有惭愧心遮止作恶。也要知道作了恶、犯了戒之后感什么苦果,对将来感的苦果感到恐怖。要这样来对治放逸。
三 不敬对治者,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
第三是如何对治不敬三宝。对戒不恭敬、不当一回事的话,就容易犯戒。佛是制戒的人,佛所制的是戒,同梵行是跟你同样清净持戒的人,对这些也都要修恭敬心。
四 烦恼炽盛对治者,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
第四是如何对治烦恼炽盛。有的人烦恼起来的时候太厉害了,力量大得逼着他一定要犯戒。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对治呢?“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要观察自己是哪一方面的烦恼最盛。有的人是瞋恨心最大,那他平时多要修慈心观;有的人是淫欲心最盛,那他平时要好好地把不净观修起来,把它的力量削弱,否则一时爆发起来了就止不住了,就要去犯戒了。各人要观察自己哪些烦恼最盛,要提前努力去对治——贪用不净观,瞋用慈悲观,痴用缘起观,不要等烦恼爆发了,再临时抱佛脚就来不及了。
故励力守护,莫为罪染。假设已染,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
受戒之后护持净戒,是佛弟子所应为的,哪怕是支分的、微小的也不要去犯。假使有所违犯应须悔罪,还复清净。哪怕是犯了较轻微的戒,也不可不加考虑任随它去,而是要依佛所说的出罪的方法,很谨慎很努力地去忏悔,把罪除掉。以免将来犯得更大,甚至犯到根本上去。另外无论是大戒或是小戒,都要好好忏悔。哪怕是犯小戒,不忏悔干净也会感到未来堕地狱的苦果。因此假如不小心犯戒了,就要马上好好忏悔还净。
若犯上品不可悔罪,依小乘法,则永弃佛海,名为边罪,不许忏悔,不得更受五戒,亦不得受八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惟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得重受五戒等。
若犯中品、下品者,应忏悔。犯中品者,向清净大小乘僧众三人前说罪。犯下品者,向一人前说罪。或无三人,止向二人、一人亦得灭罪。倘无清净大小乘僧众堪向说罪者,但殷重自誓终不复犯,罪亦得灭。若有人可向说罪者,必不得自誓灭也。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补】
若犯上品罪,依小乘是不通忏悔的,也不能再得戒体。只有依大乘的“取相忏”来忏悔,但是上品罪要忏悔清净很不容易,因为修大乘取相忏要见净罪相的时间需要很久,并且需要非常努力地忏悔,功夫不到的话还见不到。也就是说见净罪相很难,就算见到了,最好还要请一位善知识给你印证一下,确实是好相了,那就证明你这个上品罪灭掉了。可以这样说,一百个人忏上品罪,大概就一个人能够见到好相,说明这是很难的事。[3]
若犯中、下品者,应用“作法忏”,又叫“对首忏”,即向清净持戒之比丘忏悔,双方都现前,犯者发露、依还净仪轨忏悔。这种忏的要点是,犯者不能轻视犯戒、屡造屡犯,要殷重对待持戒,并发愿后不再犯。这样忏悔了戒罪,业道的罪还要忏,可以用三十五佛或者八十八佛等方法忏。
但记住一点,在末法时代持守一条戒都是功德无量。如果你犯了一条根本,千万不能破罐子破摔,想着犯了一条干脆连其他的也一起犯了,千万不能这么想。因为就算你犯了一条根本戒,但你还守着其他几条,所以对于受持几条戒这么大的好事应该随喜。因为一般受了戒很难做到连微小的也不犯,我们要看大的方向,犯了马上忏悔改正,忏悔则得安乐。所以总的来说要往好的方面去看,看自己受了戒并且大部分都做到了,那就很值得高兴,不要老往那些细小的方面看,这样的话就很好。
五戒的日常行持要做到每天念一下戒相。比如说,“不杀不盗取,不淫不妄说,不饮用诸酒”,忆念一下这些简单的颂子,以便于检查和提醒自己不要犯戒。按照严格行持,是要做到每天忆念六次,把一天分成六个时段来忆念。做不到的至少半个月要把广的戒条忆念一遍,这样的话可以经常提醒自己,不因忘记而犯戒。
五戒简颂
皈依佛法僧 尽形持五戒 不杀不盗取 不淫不妄说
不饮用诸酒 终生无违犯
五戒偈颂
皈依佛法僧 尽形持五戒 不杀不盗取 不淫不妄说
不饮用诸酒 终身无违犯 并供养三宝 和尚阿闍黎
一切如法教 奉行无违逆 于上中下座 三业常恭敬
复方便勤求 坐禅及诵经 乃至诸学问 劝助作福等
广开涅槃路 闭三恶道门 菩提戒之基 增长正业行
从初地至十 菩提道果成
另外,有一本《律海十门》,是海公上师讲的一套学戒、持戒的方法,这套方法非常善巧。学戒一开始首先是知道什么是犯,什么是不犯。知道以后具体如何做到不犯,要有善巧,因为一开始容易犯的原因,除了烦恼很重以外,还一个是由于不了解所处的环境。因此海公上师主要通过“辨识”即辨识环境的方法来对治。比如为护持淫戒,就不能去歌舞厅、妓院等一些容易产生犯戒因缘、而且很容易令人犯根本的地方。假如一个人本来是很有智慧的,可以靠智慧防护遮止不犯淫戒根本,但只要去了这些地方就很容易受染污,就能很难再靠他的智慧去对治了,不小心受染污之后,接着就犯根本了。关键就是不要去这种地方,不要走进去。这是海公上师讲的特别善巧防护的方法,有关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学习敏公上师对此的讲解。
还有一个观修的善巧方法是“摄修心要”,在《律海十门》讲五戒的时候,讲了“四根本修心要门”。这个本来是属于讲比丘戒的《辨识阿含》里边的,但因为这四条也共于居士,所以居士也可以听,但是再下边微细的比丘戒,居士就不能听了,因此把这部分放在《律海十门》里讲。四根本戒要想不犯,那平时一定要练习。如何练习可以保证不犯?要经常按颂子去观想这个险境,就会使我们害怕犯戒而不敢犯戒。那就要把这四条修好。如何修得好?先要知道条相内容。如何能知道?背下来。背下来你总不会说不知道了吧?你背都背下来了,怎么不知道呢?如果你背不下来,什么条相、什么内容都不知道,那也就谈不上修了。这四个“摄修心要”是很重要的,一般都是要背的,希望大家能背下来。
第一条是淫戒摄修,因为它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放在第一个。现在的环境使人的欲望偏重了,从而导致智慧羸劣,意志力也偏弱,因此就更需要好好地串修这一条。第二条是盗戒摄修,第三条是杀戒摄修,第四条是妄语戒摄修。
淫戒摄修
佛语诸比丘 观淫欲鄙秽 粪器死猪肠 枯骨断肉想
胜夜叉狱卒 饥狼毒蝎等 宁入热铁网 不堕爱河中
言视毒箭伤 往来履锋刃 身手触斩砍 受物捧刀轮
入家堕火宅 偕行迎风炬 同坐处深阱 通书告死刑
阎浮有毒树 触树见树形 嗅香闻树声 听名见画影
闻谈说拟议 悉中毒身死 不识无爱觉 或习护命法
持律好比丘 虽逢而无害 日六次观熟 遭敌保不败
盗戒摄修
依诸教所云 执掌三宝物 罗汉须陀洹 无则持凈戒
识因果业报 畏后世惭愧 克我执知悔 分物心等平
若侵损僧物 随爱憎取与 不护惜浪用 愚痴波罗夷
望十方圣凡 各各成盗罪 胜五逆四重 无法能除悔
于他正士所 闻法义修行 转于异地方 为利而宣说
言我自会悟 如是深妙理 盗法大妄语 得财根本罪
(妄传法等)
说法巧媚世 谄笑以趋时 不识诈言识 不知诈言知
若法谓非法 非法说为法 若律谓非律 非律说为律
或饷馈请谒 奔趋无倦意 多方邪命求 得则皆盗罪
财利大毒蛇 钩蜜鹿角井 受用图安享 是众苦之门
毁戒地狱苦 悭贪饿鬼沦 多求世轻鄙 坏灭安乐因
佛制四依住 十二头陀行 少欲知止足 是不贫之因
杀戒摄修
著财色名闻 乖违起忿恼 破坏无自他 犹如不治火
若瞋于此人 欲令消灭尽 使他人打杀 弃舍思永离
杀由贪瞋起 护杀戒贪瞋 一念瞋恚意 百万障门启
常修四无量 证解真空理 修行忍辱力 骂打我不恨
有过当应尔 无过彼自罪 思业因果报 念无常空理
骂訾惟有声 分别由我识 系心自善法 不遑计他语
病者被鬼惑 良医应逐鬼 不得怨病人 被打应窃喜
幸不夺我命 令我生厌离 免地狱沈沦 于我有殊恩
达多尝打佛 外道骂如来 况我薄福人 何能免人毁
我今既出家 身被法王服 若以瞋报瞋 打杀还打杀
同世间粗汉 何能称福田 能忍则具悲 现前成自利
以瞋心杀害 现前受大苦 死后入泥犁 为人短命等
菩萨修忍辱 割截都无恨 小儿瞋乳母 剎那地狱沦
妄语戒摄修
五 语
如来真实语 各各不诳异 离世间理想 忖度虚构画
是名为真语 依戒定慧学 此行堕染污 此行得清净
如言行不虚 是名为实语 现量第一义 真谛十如等
如来随自语 是名为如语 世尊见言见 知闻言知闻
现实有不虚 是名不诳语 教海广无边 自语不相违
四十九年说 初中后一贯 大哉十力尊 无说说种种
契机施悉檀 三藏语一致 是名不异语 佛子应学佛
五语心常念 说必引义利 慰问身安适 顺缘吉祥愿
逢兴盛庆悦 赞施问戒定 放逸者谏诲 念无常精进
于学修有疑 决择开正知 邪倒恶见生 方便使入正
说制戒缘起 犯戒引还净 说法依法印 圆满据三支
不作无稽语 传语街巷论 若初修行人 说断障盖等
加行前方便 若心已调柔 说谛理相应 愚者说更殷
五邪命
诈现奇特相 出言故惊人 笑哭年增減 自表己功能
令他说自忍 谈相说吉凶 巫医星命等 选择说风水
吟咏琴曲等 高声现威相 言王官势力 灾祸恐怖事
此处得利养 而向彼处说 称道谁施广 讥嫌某施微
诸妄语邪命 以求取利名 现世为人轻 死后地狱沦
大概的要点基本说过了,详细的请大家再去学习敏公上师讲的《律海十门》和宗振和尚讲的《五戒相经笺要集注》,这两本书有录音也有讲记。已经受五戒的希望你们好好地去学习戒相,并做到护持不犯,好好信守这五条。
信念的力量是非常强的。举个外道让恒河水倒流的公案:过去外道有一种咒语、谛实语,就是信守很简单的一个原则:对每个来到自己面前的人都诚实以待。如果一辈子都做到信守这个原则,然后用这个去发愿:要让恒河水倒流。结果就真的可以做到。这就是信守这条信念的力量所感。
但现在很多人没有信念,也不敢有这种信念,他们觉得戒律好像很麻烦,这就太可悲了。因此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思想,怎么做呢?就是我们受了五戒的人要做到这五条原则,在各种环境下都坚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做这世间上有着最好原则性的人。这样的话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非常强的力量,它可以保护我们不会去做害人的事,不会被人害,不会上当受骗,不会没有原则等等。有这五条原则的人到哪里都是很高尚,很光荣的。
佛弟子守好五戒之后能渐渐得到定慧的功德,不断增上。守持五戒也是在家居士住持正法的一种办法,有一种很强的力量,也是将来能够往生好地方的一个很踏实的资粮。
1
[1] 依据智敏上师《律海十门》讲记中“近事名称音义之分别”整理。
[2] 所缘:客观的外境叫所缘。行相:所缘之境在心上反映出来的样子。
阿弥陀佛,师父你好,请问,在家学佛的人能选择...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
怎样做一个居士 圣严法师 著 目录 一、三类法门...
如何让自己增长福报? 《优婆塞戒经》:善男子,...
佛经中讲,一切众生之所以投入娑婆世界六道轮回...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在世间生活难...
往生是愿心在支持,是心去,而不是靠人员在推动...
问:因条件限制,家中只有在墙上贴一张阿弥陀佛...
生活中常用善语言称赞他人 可以结善缘修功德【视...
《 居士五戒浅释 》 宗宙法师 讲述 〔2019版〕 (内...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位叫郁阇迦的年轻...
家有经书的,一定要看看! 佛教中有四个字:常随...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
节选自《云栖法汇》 ◎ 莲池大师 学佛者 无用庄严...
修行首重见地 确立圆满的见地 是修行的第一步 如...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鑑因法师著 序文 引言 第一章...
准备诵经从这五点入手:心态、方式、姿势、地点...
佛在《楞严经》里说 若身、身份皆不可用 众生色...
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
在修行人来看,供佛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通...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位叫郁阇迦的年轻...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鑑因法师著 序文 引言 第一章...
在修行人来看,供佛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通...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在世间生活难...
生活中常用善语言称赞他人 可以结善缘修功德【视...
如何让自己增长福报? 《优婆塞戒经》:善男子,...
南无阿弥陀佛,请问师父,如何把所学的佛法在生...
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