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经论讲记 >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六课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音频 视频下载 文本

 

庚二(依之而生其他白法之功德)分二:一、于有情生悲心之功德;二、于本师生敬心之功德。

此处讲到的内容非常关键。《中观庄严论》里面最后两个颂词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有两件最重要的事,第一,学习如此殊胜的空性法门以后,在自相续中已经真正对空性有所了解,这时,于所有对空性、佛教一无所知的可怜众生生起强烈悲心,这是最重要的功德。第二,自相续如果生起了真实的空性见解,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极大信心,为什么呢?除佛陀以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宣讲如此甚深的道理。

所以,对众生生起悲心,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和信心,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两个问题。

辛一、于有情生悲心之功德:

是故于耽著,倒说宗派者,

随佛诸智士,悲悯油然生。

 

见到耽执颠倒宗派的所作所为以后,作为随学佛陀的诸位智者,一定会对这些可怜众生生起悲悯心。

除如来教以外,其他任何一种宗教都无法指示二谛双运这一殊胜之道,而世间上许许多多耽执、贪恋自宗的外道相当多,比如古印度有成千上万的外道,每个外道都自以为自己的宗派如何如何殊胜;现代的众多宗教也是如此,甚至有些根本不成为宗教,却把自己的教派吹捧得天花乱坠……

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诸位智者、学者来讲,在内心中已经真切体会到如来教法现空双运的殊胜境界,这时,见到世界上众多希求快乐者,根本不知道获得快乐之因反而追求摧毁快乐之因,自己的所行与所想完全背道而驰,实在是非常可怜,由此便会对众生生起极大的悲悯心。

在座的很多人,在学院里面长期闻思修行,自相续对大圆满、大中观等佛法的道理,已经生起特别坚定的定解,那个时候,见到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每天都在迷乱的显现中度日,对于这种状况必定会心生悲悯。

所以,一般长期闻思的人,对于空性和大悲心的见解比较稳固,对其他众生生起悲心的同时,也会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因为今生已经遇到了佛法,如果遇到外道等其他邪知识的话,可能与他们一样在迷茫中打转,始终不能醒悟过来,非常可怜!但是自己依靠前世的殊胜因缘,即生遇到了这么好的佛法,的确非常荣幸。

其他各种宗派,如数论外道、胜论外道、顺世外道等,对于这些观点,只要通过观察就可以了知,就如同强烈的阳光照射在雪片上立刻就会融化一样,任何外道观点在佛教面前根本无法立足。这一点,并非佛教徒自己赞叹自己,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修证或事势理方面,都可以证明:任何外道根本无法驳斥佛教的道理。

当然,在这个世间上,有些是迷信的宗教,有些则是为了诱惑众生、欺骗众生而创立的宗教,无论哪一种宗教,以佛法的智慧力来观察,这些宗派根本不具足真实的理论依据,完全是以欺骗的手段来迷惑众生。知道这些情况以后,作为修学大乘菩提者应该会更加生起信心,我们能够在如此殊胜寂静的地方修学佛法,的确特别荣幸!依靠这样的善法,不仅自己的来世会获得利益,而且依靠自己的发心力也会尽量度化众生,内心的确非常欢喜!

以此为例,在抉择释迦牟尼佛如甘露般真正了脱生死之真如法的过程中,见到这些在三有轮回中不断辗转投生的众生,已经远离了善知识和正道,不知道断除无明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中无依无靠、孤独伶仃,特别可怜!这时,对他们一定会生起无有任何染污的纯净大悲心。

也许你们认为:现在在我的闻思修行中好像没什么感觉,有可能修行已经越来越糟糕、越来越退步了……。其实不会的,为什么呢?大家在这里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城市当中,见到以前的同学、同事就会明白,这些人将本来虚假的法看作真实,每天去追求、执著。尤其对如幻如梦有了一定定解以后,看见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有任何意义,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当中说话、做事、起分别念等等,这时大悲心会与日俱增,最后达到无量。

因此,首先是在有限的范围中对可怜众生生起悲心,随着长时间的串习,自相续中的大悲心会逐渐扩大,最后只要见到一个众生就会觉得与自己的母亲没什么差别,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

为什么会生起大悲心呢?有两个原因,第一种原因,已经完全证悟了自己与其他众生完全平等的道理,见到这些可怜众生全部在愚昧无知的痛苦当中辗转反侧、不能自拔,完全不了知自他平等之理,由此生起悲心。也就是说,在证悟空性或者通达中观之理以后,再见到其他众生每天在无有任何实义的事情中生起贪嗔痴,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悲心。第二种原因,作为一位菩萨,已经远离了害心[1]为主的我执垢染等悲心的障碍,由于因缘已经全部具足,相续中必定会生起大悲心 。

而我们现在不能生起大悲心最主要的违缘,就是执著我。如果没有执著我,将自己与众生平等对待,这时你的相续中肯定会生起大悲心。或者在证悟空性以后,大悲心也可以生起来。所以,通过理证证实,大悲心依靠这两种途径可以产生。

华智仁波切说:在发菩提心的时候,首先自己应该有一种自信,否则,度化众生毫无希望。大家不要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度众生呢?我连自己都不能度啊!这样的话,任何事情都做不成,不要说度化众生,连提水、上厕所可能也是不行的……对自我有一种信任很重要,无论能度还是不能度,在远离傲慢的基础上,对自己有一种确定性的信任,这一点很重要。

其次,在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中,应该远离自私自利的心。当然,作为得地的菩萨确实会远离自我之心,一心一意地度化众生,除此以外,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论略说》中说:发菩提心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成佛,而是转法轮度化众生。现在有些人一直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成佛。但这并不是最究竟的目的,成就佛果只是中间的一个途径而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度化众生。

此处,麦彭仁波切说:对于以悲心种姓为基础进一步肩负起利益一切有情之重担,并且已经远离自私自利等作意者,可以称呼为“如来教大悲种姓之家业的承担者”或“肩负重任的真正慈悲者”。

任何一个相续中真正具足大悲心的人,在见到其他众生不断感受痛苦并增长痛苦之因时,大悲心也会像火上加薪一般更加增上。我们平时也讲过,如果对中观、大圆满真正有所证悟,对众生会不会生起悲心呢?肯定会的,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麦彭仁波切下面也讲到,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实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一种必然规律。原因是什么呢?由于自相续已经证悟了空性,但许许多多的可怜众生并未通达这一点,便会不由自主地生起“这些众生很可怜”的感受,从内心里想要以佛法来帮助他们,因为菩提心和悲心的究竟体相与空性是离不开的,二者可以互相成为因。所以,对佛陀生起信心、对众生生起悲心,这就是真正如来的甘露教法。

麦彭仁波切说:“所有对胜义法心怀嗔恚者是在造最大的苦因。”这里的“胜义”不一定指胜义谛,而从广义角度,凡是对如来真正的甘露妙法生起嗔恨心,或者对真正佛陀的证法,如悲心、智慧、信心等进行毁谤,已经造下特别大的罪业。

为什么这么讲呢?屠夫、猎人等,即使每天宰杀成千上万的鱼类、飞禽,也不一定成为自他的大敌人,因为这些动物即便未被宰杀,其自身的寿命也非常有限,就如同被风吹动的水泡一般极其无常,最终必定会死亡。虽然杀生果报在一般的有漏罪业中最重,杀生以后首先堕入地狱,然后又会堕入饿鬼、旁生,转为人身也会感受五百次遭杀的异熟果等等。但与谤法罪或舍法罪比较而言,杀害众生的果报要轻很多,因为这些由脓血、骨肉等组成的身体对自己毫无益处;从所杀的数目来说,一个屠夫一辈子当中可能也就是几千几万而已,数量非常有限。而佛教之胜义法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都会住世,一旦对其生起嗔恨,此佛法的善根就已经在他的相续里面永久性地中断,或者有可能在几千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方能恢复。

所以说,有漏的身体对自己无有利益,而佛法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一种庄严,具有十分殊胜的利益。如果在他人面前毁谤佛法,那么与此相关的不可思议法身等也将随之摧毁,由此必定造下无法估量的罪业。

所谓的法身种子,也就是对佛法的信心。比如我本来想学大乘佛法,可是有个人一直口口声声说:大乘佛法如何如何,不要学。由此导致我失去了学习佛法的机会,那么,我相续中的法身种子已经被此人毁坏了。当然,如果对自己的宗派进行毁谤,毫无疑问,自相续必定造下非常严重的罪业。但是,自己在修学过程中未加注意,说“我们的法如何如何好,你学的法如何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也会毁坏他人善根,这个危害性相当大。因此,所谓的谤法罪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得特别严重,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

在《学集论》、《弥勒请问经》等经论当中,已经讲了许许多多舍法罪、谤法罪的过失,大家应该清楚,舍弃佛法的过失相当大。反过来说,受持佛法的功德也是相当大的,自己受持佛法并劝导他人受持佛法,这种功德与其他的放生、造佛塔佛像等根本无法相比。

《诸法无边经》中也说:对如来承侍供养最好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发菩提心,二是受持如来教法……[2]。阿阇黎龙树菩萨说:“于极深广法,懈怠不修行,自他敌以痴,今谤大乘法。”所谓的懈怠有三种,此处是指以不恭敬心毁谤的意思。对于甚深广大之法,心不堪能、不加修行,并以愚痴心对大乘法加以毁谤,此人是自他最大的敌人。这种人在轮回恶趣中永远也不可能获得解脱

因此,大家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受持佛法,千万不能诽谤佛法。如果诽谤佛法,对佛法自身来讲不会有任何危害,但对你个人的危害相当大。比如一个人毁谤佛法,是不是佛法的价值就不存在或者毁灭了呢?并不是这样的。一两个人的毁谤对佛法本身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但对毁谤者自身来讲,其果报相当可怕,大家一定要注意!

作为不明道理、根基不成熟的人来讲,大乘的法越来越殊胜,此人也会越来越恐惧。因此,未来末法时代的有些人,根据自己的想象,以相似的智慧度评价深不可测佛陀的智慧波罗蜜多,并毁谤说此非大乘法、龙猛菩萨为魔王化身,或者说密法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等等,如此宣说者真是非常可怜!这一点,释迦牟尼佛在有关经典中已经有过授记。

又如《经庄严论》云:“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这些人信仰小乘,其根基、界性也是十分低劣,比如在小乘国家,或者对大乘佛法根本不生起信心的这些人,他们的周围全部都是这种根基不太好、对空性一无所知的人。这种人不理解甚深大乘佛法也情有可原,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智慧低劣者根本不能接受、无法解释其中教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大乘法是所有佛法中最了不起的,由此更加成立了大乘佛法的至高无上。

作为修学大乘的我们而言,对这些可怜众生应当尽量摄受。如何摄受呢?首先对他们讲清楚诽谤大乘佛法的危害性,因为诽谤大乘佛法的果报特别可怕。如果以前诽谤过,一定要好好忏悔,假设在未忏悔前死亡必定会堕入恶趣,相当痛苦!

所以,正如前文所说,对中观空性法真正有所认识的时候,见到世间上这么多可怜的众生,一定会生起悲心。大家有时候应该反观自己,这次学习中观以后,看一看自相续中对众生的慈悲心有没有一点增上?如果有,说明自己的闻思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或者你到了大城市里面的时候,虽然人非常多,但每个人就是看到眼前这一点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希求,这时在内心当中应该生起悲心,这就是佛法和菩提心的根本。

辛二、于本师生敬心之功德:

具智财者见,他宗无实义,

如是于佛陀,更起恭敬心。

具有智慧财富的人,完全能够见到其他宗派无有实义这一点,从而对佛陀的教法及其深不可测的功德生起恭敬心和欢喜心。

所谓的恭敬心和信心有时会合在一起说,像《净土教言》中经常说“敬信”。我想:学习中观和因明以后,很多的知识分子会对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悲心以及度化众生的能力生起敬信。因为无论智慧、悲心还是事业周遍方面,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如果对他不生信心和恭敬心,我们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众生了呢?平时虽然对佛陀皈依,每天拜一拜,这一方面是功德,但真正在自相续中是否对佛教生起了不退转的诚挚信?大家应该想一想,这种诚挚信与见到佛像后偶然生起的恭敬心是截然不同的。

大家这次学习《中观庄严论释》,应该说没有出现什么违缘,大多数法师和道友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可以的,我也比较满意。因为现在末法时代想要全部圆满、完全精通的话,可能自他都相当困难。像我以前也是对这部法得过很多次、讲过很多次,但是现在没有先看一遍,根本讲不出来。所以,末法时代凡夫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有些人要求特别高,一定要过目不忘,这是肯定没办法的。他们觉得,今天背几个颂词明天忘了的话,自己就开始失去信心了,“我很坏,你看我昨天背得那么好,今天就已经忘了,世界上哪里有像我这样坏的人……”,一直自我打击。实际在这样的末法时代,与城市里面的人相比较,虽然我们有时候会生分别念,不一定将所有心思专注在佛法方面,但每天24小时中有大多数是用在佛法方面的,这样已经可以了,作为凡夫人,要求太高不一定现实。

这次这么多人已经听受了《中观庄严论释》,这是一种理性的智慧,因此,大多数人应该会对佛陀和中观的道理生起信心的。这种信心与平时见到神通生起的信心比较起来,应该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你们以后在言行方面,肯定与刚来的时候也会有所差别。原本我在翻译这部法的时候特别害怕,很担心在传讲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但这次应该说会圆满的,大家也应该生起欢喜心。

其他宗派当中,有些依靠五火燃烧自己的身体,有些说前世后世不存在、业因果不存在等等,世间上的各种外道特别可怜,而其他任何宗教都不学习的人更加可怜,但他们却连自己正受迷惑这一状况也不了知,自认为非常聪明。对于这些人,我们应该深感悲悯,而救度他们的办法,即是一切万法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理,这些道理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圆满宣说,因此,应对我等本师真实圆满正等觉佛陀更加生起恭敬之心。

我也经常想:当年上师如意宝如果没有给我们传讲因明、中观等比较深一点的法,我现在的心态究竟会变成什么样?这一点非常难说,因为暂时的信心肯定不稳固。但是在上师面前听受了这么多有关中观和释迦牟尼佛功德的教言,现在虽然不敢说修得很好,但在有生之年肯定不会起邪见,对于佛法僧三宝是最无上的皈依处这一点,从内心深处已经生起了非常坚定的见解。

在座都是具有一定智慧的人,了知如此殊胜的道理以后,每个人的心里应该会生起很好的见解。有了这种见解,单单修佛塔、建寺院的功德和利益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因此说,佛法必须要从内心中弘扬起来,因为外面的活动只是一种仪轨、仪式而已,真正的佛法必须在众生的内心点亮,以此才能遣除我们心相续中的无明黑暗。如果内心的无明黑暗未能断除,即使外面的寺院修建得再如何庄严,恐怕对每个众生的内心也很难起到真正的对治作用。

犹如天气越炎热就越向往清凉之水一样,世间的可怜众生越痛苦,我们对佛陀的恭敬心也就越强大。也就是说,对于柱子刹那无常、我不存在这一点,就连比较低的小士道人士也能领悟,但世间上学问已经达到高峰的人是否通达呢?根本没有通达。世间最出名的科学家能不能证悟阿罗汉的人无我呢?绝对不能。不要说人无我,就连小资粮道中柱子无常的概念,对这些人来讲也无法领悟,而佛法的殊胜之处就在这里。

正如《随念三宝经》所说,如来的教法无有丝毫反作用力,不存在一点染污,在初中后三时善始善终、非常圆满,就如同上品黄金要经过烧炼、切碎、磨细等多次加工方能显现真面目一样,通过现量、比量以及无有自相矛盾之三观察而清净。佛陀对万法真如,以无有丝毫错乱的方式来照见,其他声闻缘觉甚至包括菩萨在内也无法见到一切法的真相。

世间当中的所有众生,包括最有名的四大天王、大仙人等,也是将释迦牟尼佛作为其顶饰,于足下恭敬顶礼。既然如此,凡是具有自知之明者,为什么不对佛陀生起虔诚的恭敬心和信心呢?理当生起。

以上已经将两个颂词所讲的内容以总结方式作了宣说。

就像《入中论》所说,悲心也有唯缘众生之悲心、缘法之悲心与无缘悲心三种。于正见中生起的无缘悲心应居首位,它与胜义菩提心、空性见解无二无别,《入中论》以水月的比喻对其作了宣说。

对于指明此道的佛陀生起的信心也有三种,即清净信、欲乐信与诚挚信。所谓的清净信,大家都知道,是对佛法僧生起的一种欢喜心,就像顽童进入花园特别欢喜一般。现在好多居士见到一些上师、活佛来就非常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你老人家很庄严、很胖……这可以称为一种清净信。什么叫欲乐信呢?认为大乘佛法非常好,我想要得到,这就叫做欲求的信心。诚挚信心则是通过自己的智慧抉择以后,在相续中生起永远也不退转的信心。

这三种信心,如同国王般的诚挚信一旦产生,其他两种信心也会以从属的方式生起。众生心相续中真实生起对佛法僧三宝诚挚的信心以后,所谓的欲乐信和清净信自然而然也会具足。但是生起清净信和欲乐信以后,会不会有不退转的诚挚信呢?不一定有。这里已经讲了,学习中观等理论以后,所谓的诚挚信才能在自相续生起来,否则,除非极其利根的个别人以外,这种信心一般不容易生起来。

我有时候也这样想,大家的闻思时间比较长以后,所谓的清净信不太多。像菩提学会的有些道友,他们听到一些法以后一直哭,好像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但我们这里的人,不要说哭,可能听课都觉得特别痛苦……清净信基本上没有。可是反过来说,外面这些人的信心,一开始激动得不得了:“上师啊,非常感谢!”可能过段时间,依靠其他因缘马上就没有了。在座的人不会这样的,一开始虽然没有哭,但遇到最关键问题的时候,信心也不容易退转,因为自己通过闻思正理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你们现在这种信心还是比较保险的,虽然哭不出来,却也不容易改变。我对你们很有信心,我的信心是不退转的信心……

不退转信与诚挚信只是在不被违品所夺的侧面有所差别。不退转信是从违品无法抢夺的角度来讲,诚挚信虽也如此,但主要从牢不可摧这一角度而言。

经中说:一切白法的根本就是信心与悲心。上面两个颂词当中,第一个讲悲心,第二个则是讲信心或者恭敬心。所谓的信心和恭敬心,实际也有同体的部分,比如对上师有很大信心时,在言行举止上肯定会对他非常恭敬,否则不会恭敬的。所以,信心和恭敬心经常会在论典中同时出现。

如果信心与悲心二者全部具足,自然而然可以获得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等清净法。所以在这个世间当中,信心和悲心的确非常可贵,这对修行人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这两点,见到众生没有一点悲心、见到佛法僧或者上师没有一点信心,说明自相续肯定有问题。以前有一种说法:佛陀在虚空中飞翔,生不起信心;众生的肠子掉下来,生不起悲心。以此说明这种人特别可恶、特别坏!

原来我们去放生的时候,有个人准备杀一头牦牛,当时我们很着急,想要跟他谈价钱。当时这个人的老父亲说:“你们不要跟他谈价钱,他看见佛陀在虚空中飞翔不会起信心,看见众生的肠子露出来也不会起悲心……你们越讲价的话,牦牛的价钱也会越高。”所以,相续中没有悲心和信心这两种功德的话,真的是特别可怜!

在一切缘有(轮回)寂(涅槃)万法的心当中,缘三有之心再没有比悲心更好的。有些人的悲心特别强,一见到可怜众生就马上起悲心,像无著菩萨那样,这样的人真是非常难得,因为他大乘种性已经成熟了。而缘寂灭之心中,虽然精进、智慧等都很好,但信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二者兼而有之,相续中的世俗菩提心肯定会自然而然生起。而此菩提心宝,则是众所共称的唯一成佛之因。

对于真正通达胜义菩提心或者空性见解的圣者,此处所说的世俗菩提心是否具足呢?肯定会具足,悲心、慈心、菩提心等与其永远也不会离开。也就是说,已经无误见到万法实相以后,由于自相续已经远离了自私自利之垢染,在见到可怜众生时,会想尽一切办法使之获得解脱,此菩提心永远也不可能退转。

正如前文所说,生起菩提心的两种条件,一是以大悲缘众生,一是以智慧缘佛果。所以,自相续一旦生起胜义空性的境界,见到这些可怜众生将原本如梦如幻的法执著得那么厉害,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使这些众生获得救度。

在抉择胜义时,所谓的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实际也是无离无合、无二无别的,这一点在密宗诸续部中也有讲述。《三戒论》也说:胜义菩提心依靠密宗仪轨来出现,显宗无有这种仪轨[3]。一般密宗角度来讲,胜义菩提心也是通过仪轨来受,但一般大多数智者认为:胜义菩提心应该依靠修行力得到,世俗菩提心则是依靠仪轨得到的。

由此可知,证悟空性、大悲双运以后,五道十地才能全部圆满,最后获得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二者双运的果位。已经获得佛果以后,乃至虚空际事业不间断、无勤任运自成。《现观庄严论》中讲了二十七种事业,它具有周遍、恒常、任运自成三种特点。概括起来,二十七种事业中,有些将众生安置于道之因中,比如皈依,即使现在不能成道,却可以种下善根;有些安置于真正的五道十地当中;有些安置于真正的佛果之中。所以,佛陀的事业也分三种。

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能要求太高,有些人说:我要马上让所有人获得成就……。这一点,即使佛陀也办不到。在佛陀的二十七种事业中,在有些众生实在无有缘分时,只能暂时给他种下一个善根,将来时机成熟方能成就佛果。在《入行论》、《入中论》等论典中,经常用摩尼宝珠、如意树等比喻来宣说佛陀的事业,在无有勤作中赐予众生暂时与究竟的一切所需。

虽然法身、色身二者从主次角度立谓“自利”与“他利”,但实际就是本体双运、不可分离的智慧身。《现观庄严论》等各大讲义中,对三身、四身、五身方面辩论比较大。总的来讲,全部应该是智慧身,只不过从反体角度来分,为了利益众生,在众生前显现报身和化身的比较多;而所谓的自利也并非如凡夫一样,以自私自利心帮助自己、度化自己,只是从已经获得大利益的角度称为自利,在自利圆满时自然而然便会利他,由此称为他利色身。

所谓的发菩提心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证悟空性以后发菩提心;一是先发菩提心,然后证悟空性。《入中论》中对证悟空性后发大悲心讲得比较多。一般作为利根者,先证悟空性再发大悲心,为什么发大悲心呢?因为已经证悟了空性,对任何法无有执著,相续中不存在我和我所执,这时见到无量众生非常可怜,根本不了知空性的道理,在轮回中不断漂泊、感受痛苦,我一定要度化他们,由此发起菩提心。这种菩提心非常稳固,一般来讲不会退失,因为已经证悟空性的缘故。

而钝根者一开始并不具备证悟空性的能力,于是先发菩提心,后来通过不断地精进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