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佛教文化 > 正文

明贤法师:人间佛教过重人本 消费信仰的神圣性

  作者: 明贤法师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明贤法师,北海禅院、石观音寺住持。禅门“一花五叶”(法眼、沩仰、临济、云门、曹洞五家法脉)传人。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仼、禅林学社总干事长。2006年作为大陆佛教代表,与台湾慧在法师一起重走了“玄奘西行路”。2013年率先撰文抗议龚琳娜戏谑佛教,形成很大社会反响。“法海事件”也因此成为汉传佛教界公开维权的起点和应对舆论危机的典范。

  王淇:台湾四大山头都倡导人间佛教,好像最早是太虚法师讲人间佛教。请法师解释一下什么是人间佛教?

  明贤法师:人间佛教,是一个渐次形成并不断发展着的理念。早期太虚大师确实提出过“人间佛教”这个概念,但他的宗教实践发展的,后来又迅速调整为“人生佛教”。纵观大师的著述讲学,其一生最终致力于建构的是“人生佛教”的大体系,但“人生佛教”尚未得到全面胜利和付诸实践,太虚大师就舍报西迁。此后,“人生佛教”被动地转以“人间佛教”的名义得以传承。

  1942年,印顺法师将《印度之佛教》寄给太虚大师写序。这一事件可看做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被动地支持了“人间佛教”的真正发端。

  王淇:“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有什么不同?

  明贤法师:太虚法师对印顺法师这本书有很多批评。这里就涉及到“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的不同。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来源并非是印度佛教纯正教义,而是儒佛思想的混同。但提出来时,有它想要对治的时代问题,其强调佛教应是以人为本,故而必然有其一定的价值。只不过没有防范过重人本的问题。

  太虚法师曾引用汪少伦的话说:“中国过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不唯物,使自然科学不发达,为近代濒危之病根。”“人间佛教”这种用语很可能带来对佛教发展的偏导——“有人间、无佛教……直恐将使佛陀被弃于人间”。 佛教扭曲成以满足人间性需求为目的宗教,成了人间的点缀,只负责打造人间善法。适用于世俗的部分得到认可,超越世俗的部分则被有意无意地隐去,或直接删除,完全忽略佛教的崇高性和神圣性。

  当前中国佛教最大的问题是过分庸俗化

  明贤法师:这也是目前中国佛教面临的最大问题——过分庸俗化。佛教的法义、精神、传统在心灵鸡汤、哲学理性、诗书画茶的裹挟下,逐渐尘覆光黯,甚至沦为世俗的包装与修饰。佛教的圣物、圣地、圣迹等一切实体资源皆被经济名利的目的包围,深陷挟佛敛财的恶潮而岌岌可危。消费佛教信仰,消解佛教神圣,对信仰作物化资源掠夺的情况愈演愈烈。佛教信仰的纯净性与独立性在似是而非的“法义”传播和鱼龙混杂的生存环境中步步跌落。光照人天的大乘风范、慈悲喜舍的菩萨精神被俗化为一团和气,使佛教要时时以俗化、矮化面目示人,要以讨好世俗来给“随许世俗”、“恒顺众生”作注脚,以换取自身“合法性心理支持”。过重人本,并非全盘以生命的根本性需求为本,在佛教的名义下,也大举落入以贪嗔痴为本始的烦恼陷阱。过重人本,已然背离了太虚大师“以佛乘为信者归宿”的本旨。

  所以太虚大师要调整到另外一个方向——“人生佛教”。一方面,科技一定要发达,要发达到与西方社会齐头并进甚至于超越它们,在自然的、物化的世间具备应对的能力,能抽出手脚来强化我们的信仰;另一方面,信仰一定要高超,其神圣性不亚于甚至还要超越西方唯神主义的信仰。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被误读60年

  明贤法师:很多人一提到“人间佛教”,第一个反应就是太虚大师的偈诵:“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事实上这是以讹传讹。这个偈颂的出处是大师1938年所著的《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原文写作:“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关键的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完就”被改成了“完成”,“人圆”被改成了“人成”。似乎把人做完了,成佛这个事儿就结束了,这显然否决了在人格修养之上还有超越的、神圣性的提升,当然也给人为的品质堕落留足了空间。“人圆佛即成”的含义是,人把本分做到了以后还要向更超越的方向去修行,到最后才有可能成佛。

  现在一部分人做学问的态度是令人遗憾的,自己也不去查原始文献,只是摘抄二手资料,甚至长时间以讹传讹,以致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也因此被误读了六十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