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九思
做人,首先要学会做君子,如何做君子?夫子在《论语》里提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视思明
“视思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情,都能清清楚楚的了解到是什么因所造成的结果,是什么道理才会呈现这样的事相。师长参加联合国的会议,会上师长问他们:“要解决世界的冲突,国与国、团体与团体的冲突,请问这些冲突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师长如此一问,这些与会的专家有没有答出来?答不出来!就像我们问家长:“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因在哪里?孩子不好学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师长接着告诉他们,冲突在“家庭”。夫妻之间冲突了,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怎么可能有健康的人
格?必然是自私自利。接着师长又提到,家庭还不是真正的根本,根本在哪里?自性跟习性的冲突,就是利己与利人之间的冲突。当人的存心都是自私自利,自然而然显示出来的就是竞争、斗争与战争;当人的念头是仁慈之心,处处为人着想,能有如此的存心,世间所有的冲突、战争就不会产生。唯有从因上下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世界的局势如此,家庭的状况亦如是。当发现孩子跟我们距离愈来愈疏离,我们一定要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我们关心得太少?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处得不好,绝对不能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一定要回过头来想:“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呈现这样的结果”。当我们都能把原因找出来,就会愈活愈明白,要学习做一个明白人。
听思聪
我们要从他人的言语中,听出对方的需要。譬如母亲打电话来,虽然没有叫我们回家,但是在语气当中,可以听出来她很想念孙子,很想看看我们。这时我们要“听思聪”,听出弦外之意,不等父母开口,就要主动回去探望父母。当我们听出这个团体已经出现是非人我,就不要卷入。甚至于我们在与人交谈中,能听得出来他现在思想、观念有哪些瓶颈,这一点也要训练自己。
我们也要听出一个人的困惑或执着。曾经有一个老师,他听完我们的课之后很感动,他说在没听我讲课以前,他的思想很消极,有自杀的念头。五天听下来,他也有些人生体会,知道人生的方向,他说:“蔡老师,像你们这样才能为社会做这些事,我们都不行!”是不是不行?不是。其实他在学校教书跟我们做这个事根本没有两样,假如他教书几十年,能教出两、三个范仲淹,四、五个曾国藩,那他功德无量无边!人都有遇缘不同,只要在遇到的缘当中尽心尽力,都是功德圆满,不相上下。
我跟这位朋友讲到:我们就像面对着大海,只要我们把这一滴水融入大海,就跟大海无二无别;我们不要像这一滴水一样站在旁边观看,“你好大,我好小”。这是“听思聪”,听出来别人的分别,我们就能引导他放下这个分别,融入整个世界一片的真诚、一片的慈悲、一片的清净之中。
色思温
“色”是指我们的容颜,我们的脸部表情。假如脸色看起来是苦瓜脸,给别人留下来的第一印象就是怪怪的。听说嘴巴翘起来的人会比较有钱,嘴巴凹下去的会比较没钱,所以人家说,看人的面相就知道他所遇到的是福气、还是祸患,有没有这种倾向?有!原来业障有人引,是引来善业,还是引来恶业?关键在你的心。俗话说:“祸不单行”,为什么?我们遭了祸以后,心就愈来愈消极,当然恶缘都来了。所以,转念很重要,相由心生。
经教也谈到“面上无嗔供养具”,我们时时欢喜待人,就是在广修供养,你在无畏布施,不会让人家起烦恼。“面悦常德”,一个人的面容常常很喜悦、很欢喜,那是德 行的流露。当然你不要从今以后看到每个人就一直笑,过与不及要谨慎。“色思温”也要符合中庸之道,不可太过,就是不可太诙谐,也不可太严肃。
《论语》提到学生觉得夫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就是远远看起来很有威严,亲近的时候觉得夫子很好相处,这就做到了色思温。这其中的尺度如何去把握,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当你的新朋友过来跟你说:“我怎么看到你就觉得很亲切”,这样你的“色思温”就修得不错。假如新朋友说:“好像是我欠了你的钱一样,脸色真难看”,这时你就要修正一下自己的表情,因为言语还没有互动、沟通以前,实际上已经在交流了。
记得我第一年教书,是到一个客家村庄去教。我不会讲客家话,所以怕跟家长有距离感。我的几位同事已经有小孩,每天早上他们还要赶来当导护,送这些孩子进学校,他们比我忙很多。我们要广修供养,要行布施,就要给同事方便,又给自己有布施大众的机会,还可以拉近同事间的距离,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那时我住在学校,星期六、日才回家,我就欢欢喜喜帮助他们做导护。
我站在学校门口就开始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车子开过来了,我就主动去帮孩子开车门。开了车门,很多孩子们的书包还没有背好,我顺手帮他拉好。我虽然跟学生的父母在语言上没有交流,请问学生的家长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感受?距离就开始拉近了。有些家长第一天骑摩托车来送孩子上学,面无表情。当他载到第三天、第四天,我还没说“早上好”,他们已经说“老师好”。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要懂得伸出友谊之手。
有一天,一个学生来找我说:“老师,我跟你说一件事,你不要生气。”我说:“什么事?你说吧!”他说:“我妈妈觉得你好像在选议员,好像去跟人家拉票,你好、你好!”这是“色思温”,我们的面容就是人际关系的
第一步。
貌思恭
“貌”指的是我们所有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要很恭敬,不要粗鲁,不要急躁,否则会给人压力。在儒家的教诲中说到“威仪三千”,都是让我们能“貌思恭”。如何让自己的举止、行为谦恭谨慎,从何处下手?
我们有一个朋友说,他学了《弟子规》以后,只要是第一杯热茶一定是端给妈妈喝。他的同学常常到他家作客,有时他刚好走到旁边去,他的朋友就拿起壶来倒茶,他的朋友第一杯也送给谁?也送给他妈妈。所以,德行的感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家中就要不断训练对长者的恭谦,对他人的恭谦。
而心行一如,当我们的心时时能真诚、清净、慈悲,行为就会与之相应,言语、行为在无形中也会愈来愈缓和,
愈来愈温柔。
言思忠
言语一定要中肯。“忠”是会意字,一个“中”,一个“心”,代表心不能徇私,不能偏颇。当我们的言语徇私、偏颇,朋友、亲人听起来就不敢苟同,所以言语还是要廓然为公,一定要以公正、公平的心态来发言才好。只要言语、行为有徇私,到最后一定会有怨怼,会有怨恨产生。所以,言语,我们也要忠诚。
事思敬
“敬”字与“恭”字互为表里,敬在内心,恭是表现于外的行为。对于我们该做的事情,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非常恭敬地去完成,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要做个有信义之人。我们答应别人的事唯恐会忘记,一定要记下来,这样才能表现出我们对待任何事情的谨慎态度。信义除了言出为信之外,对于五伦的本分,五伦的道义、恩义,不等对方要求,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做,这才是“事思敬”。
疑思问
有疑惑要懂得求教于人,而求教于人一定要问对了人。但是一般人在问问题时,往往都是问一些可能会认同他自己想法的人,这样可能就无法得到中肯的劝诫,因此一定要问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才能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亲近仁者首先要虚心受教,自己先要归到零位,也就是先把杯子里面的水倒空,慢慢把道理听明白,很多疑惑就会迎刃而解。千万不要还没有开始听课,就已经把十个疑惑、二十个疑惑都排好了,果真如此,就是胡思乱想,到时一边听课一边还在想问题。
当遇到疑惑无法解除,我们可以“心有疑,随札记”,先记下来,遇到适当的时机赶快请教,“就人问,求确义”。我在跟师长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机会请教发问, 但很奇妙的,每次心里有些疑惑,或者生活中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要观看师长讲经,不超过十五分钟就会迎刃而解。为什么?第一是我们恭敬的用心受教;第二是师长的言语是自性的流露,当我们能用心去领受时,我们的自性也会被唤醒,心量也会拓宽,心量一拓宽,本有的障碍自然就破除了。其实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分别、执着所障碍,只要把分别、执着放下,问题就不存在了。开始学习的前两、三年都是如此,屡试不爽,后来慢慢就掌握了圣贤教诲的纲领,就在历事炼心,而且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念头一起,立刻能观照就能转念。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在自找烦恼,有太多的正事要我们去做。
忿思难
“言语忍,忿自泯”,一定要掌控好情绪、脾气。俗话说,能控制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假如我们的情绪、脾气掌控不了,很多事可能都在盛怒之下而搞砸了。“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个怒气就把我们所有的善根都遮住了,不只伤了自己,嗔恨的言语一出去,也伤了交情。所以,三年交情可能一语寒心,温情就全部失去了。明白愤怒之后难以收拾,就要赶快节制自己的愤怒。
如何节制愤怒?要历事炼心,当你快要发脾气时,一看到那个人就忍受不了,怎么办?这时不要勉强,先缓和一下,离开现场,“对不起,我去上厕所”。然后赶快出去深呼吸,但是你出门的时候不要把门关得很大声,进退之间,可以视情况而定,不可勉强。
见得思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所要获得的任何东西,要想到应不应该收,是否合乎道义、人情、国法,假如不应该就不可以接受。《礼记》也提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古代读书人都是“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面对现实,提起来的都是道义,而不是财富,不是生命,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辨仁
“仁”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两个人,一个代表自己,一个代表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处处都能以同理之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
1、仁德之人存心仁厚
有一天,我们跟着杨老师去买水果,一位老人推着一车的水果,杨老师就买了一些明后天不吃就会烂掉的香蕉。我们一看觉得很奇怪,一般人都要挑好一点的!回到家里,杨老师就说:“这个水果再不买就坏了,就糟蹋了,老人家也就没钱可赚,我们既然要吃,就不要浪费。”我们可以从很多小事中,去观察有德有行之人的存心,我们要善学,才会有所收获。
有一次我们在北京举办演讲课程,到第四天杨老师从山东赶过来,坐了好几个小时的汽车。但是老师一到北京立刻就赶到上课的地点,那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这也是长者对我们晚辈的关爱,来看看我们,也去看看参加课程的同学们。这些同学见到杨老师很欢喜,就打了招呼,老师跟他们说:“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假如老师们讲得不好,你们一定要帮我们提意见,多批评。”老师又说:“这几天吃饭、睡觉,假如安排有不妥之处,请你们要提出来,我们立刻改进。”最后又说:“上课很辛苦,你们要好好休息。”老师提出这三点,确实处处是替人着想。所以,我们要效法学习,从每次与人交谈当中,在言语、行为上都要考量到他人的感受。
2、仁德之人以身作则
杨老师在北京时,她的生活非常有规律,都是早睡早起,两、三点睡,六、七点起床。有个同修很年轻,刚好有机会要到大方广去服务,临去之前师长告诉他一句话说:“杨老师假如两点睡,你就不能在两点之前睡。”这位同仁去了以后,也相当勇猛精进,真的跟杨老师不相上下,很奇怪他也不累。确实,忘我的工作气氛无形中会影响每个人,而最重要的是杨老师做出榜样给我们看。
海口有位朋友,他本来是个比较懒散的人,结果调去北京工作之后,每天也是七、八个小时都不用休息。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为何到那里工作,他的整个细胞、神经都调动起来了?确实一个团体的领导人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是一位领导者,一定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我到台中莲社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在纪念馆的玻璃桌里看到一支教鞭,第一个念头是李老师拿来管教学生用的教鞭。旁边的人说:“不是!那是有一次李老师在上课,下面的学生有点吵杂,下课之后,这些学生感到自己有过失,就拿着一根棍子到老师面前说:『老师,学生不好学,希望老师管教』。”李老师马上把这支棍子握在手上,往自己的身上打,他说:“是我没有德行,是我教得不好。”学生都觉得很惭愧,就把这支棍子保留了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对老师要恭敬,上课一定要专心。所以,有德行的人时时都是自我反省,时时都是为人表率。李老师有一句诗写到:“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老人家悲天悯人,未改心肠热,时时刻刻想着大众不要走到歧路、不要走到暗路,只要能照亮他们的前程,只要让他们不再堕落,他会不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所以,李老师到九十七岁还在讲学,这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在台中期间,我很幸运能去求教很多长者,其中也求教于徐醒民老师。记得那次跟杨老师到徐老师家,因为是第一次开车去,不认识路就慢慢找。刚好又是过年前夕,菜市场是车水马龙,一路上都遇到堵车的情况。好不容易找到路口,但已迟到一段时间,徐老师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生怕我们找不到路,早就在路口恭候我们。我当时很受感动,体会到学问绝对不是说出来的,真正的学问是要做出来。他对人的那种恭敬,不会因为他的地位、年龄而有所改变,这就是以身作则。
3、仁德之人处处谦卑
仁德之人很谦卑,绝对不会居功。孔夫子在《论语》里,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圣先贤的精神、智慧传递下来,他绝不居功,绝不自视甚高。仁德之人最重要的是时时看到自己的本分,所以他在做事时,都觉得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他们时时契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中。右手帮左手抓痒,右手会不会跟左手说:“你要跟我说谢谢?”都是自然而然,做得心安理得,绝对不会要求回馈,也不会要名闻利养。
蔡礼旭老师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所...
“口和无诤”,不要去要求他人,讲话“怡吾色,柔吾...
“见和同解”。我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有没有跟...
父母在教诲我们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去领受。父母...
所有的问题都是心可以解决。一个人的孝心开了...
小故事大智慧序 营造幸福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是...
所以这个心境,孔老夫子告诉我们,“正己而不求于...
很多朋友说:我又没钱,如何种财布施的因?财布施绝...
而我们都在谈,人生追求幸福快乐。什么是苦?什么...
教救失,往后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请你不要...
问:命运是谁定的? 答:自己。 这个道理一定要...
言忠信 蔡礼旭老师 人与人相处,使用频率最高的...
蔡礼旭老师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所...
经典所谈的道理统统是相贯通的,从不同的角度让我...
刚刚跟大家提到,海南整个监狱系统开始学习《弟子...
这个时代太多的讯息是错误的。知识爆炸,知识便利...
从小教孩子做家事很重要,这是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
我刚刚提到“正己化人”。有个妈妈,她的孩子七岁...
我这样教导外甥之后,他就知道不要用坏脾气来威胁...
“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所培植的就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