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臣禹舍,说道:“你到耆阇崛山中世尊处去,持我的名分,向世尊的足顶礼,并向世尊问好:‘世尊起居轻快便利吗?走路强健吗?’然后再问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猛健壮,民众豪强,所以不顺服我的管束。我准备去讨伐他们,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诫?’如果世尊告诫的话,你就用心记下,不要有所遗漏,要和世尊说的一样。如来所言,终不会虚妄。”
大臣禹舍领受了大王的命令,即乘着宝车前往耆阇崛山。到了那里,停下车来,下车步行进入,直至世尊处。问好后,坐于一面,然后对世尊说:“摩竭王阿阇世,来向佛足跪拜叩头。阿阇世恭敬殷勤地问候:‘世尊起居轻快便利吗?走路强健吗?’又问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猛健壮,民众豪强,所以不顺服我的管束。我准备去讨伐他们,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诫?’”
这时,阿难在世尊身后,手持扇子,正在为佛扇风。佛问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民众之间,经常集会讨论正道?”
阿难回答,听说过。
佛告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的君臣间和顺,上下级互相尊敬?”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奉行法度,知晓禁戒,不违背礼节?”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孝顺父母,尊敬顺从师长?”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强大。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恭敬宗庙,敬重鬼神?”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强大。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的女子,真正、洁净、无秽。不说戏笑之言,也不会去做怪诞之事?”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尊奉僧人,敬仰持戒者,瞻视、守护、供养,未尝感到懈惓?”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能被侵犯毁坏。”
这时,大臣禹舍对佛说:“那国的民众,只要遵行一门法度,尚且不可去图谋,何况是具备七种法度?世尊,因为本国事物较多,今日先请辞归回了。”佛言:“可以,是时候了。” 这时,禹舍即从座而起,绕佛三圈,作揖而退。禹舍去未久远,佛告阿难:“你叫罗阅祇城附近的比丘们(受持具足戒的男性僧人称为比丘,以下在特定处外,简称出家人或僧众),全都集合到讲堂去。”
阿难回答,好的。于是便到罗阅祇城,将僧众全会集到讲堂处,对世尊说:“僧众已经集合完毕,正等您呢。”
这时,世尊即从座而起,到了讲法堂,顺座而坐。告僧众道:“我将为你们演说七种不退转的方法。认真听!认真听!好好思想啊。”
僧众回答道:“好的,世尊!愿意乐于听闻。”
佛告僧众:“七种不退转的方法是: 一,相互间屡次集会,讲论正道。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二,上下级间,和气同顺,互相敬重、顺意、不违逆。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三,尊奉法度,知晓禁戒,不违反制度。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四,若有出家人,有大能力守护众生。有情众生们,就应当对他尊敬、侍奉。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五,念护自己的心意,在一切事物中,把孝敬放在首位。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六,修行清净除欲,不随自己的欲望放纵身体。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七,先考虑他人,后考虑自己,不贪图名利。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一,安于少事,不喜好忙从多为。那么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二,乐于安静寂默,不喜好多言。 三,睡眠精少,不昏沉糊涂。 四,不结党群争,说无益之事。 五,不以无德,而自我称誉。 六,不与恶人,结为伴党。 七,乐于在山林闲静之地独处。 若出家人能像这般修行,那么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七种呢? 一,有信心者,相信如来是至真、正觉、十种称号具足的。 二,知道惭愧。对自己的过错,感到可耻。 三,知道愧疚。对自己所犯的恶行,感到羞涩。 四,多加听闻。懂得所受持的上、中、下善法,其中的深奥道理。清净无秽,修行清净除欲具足。 五,精进、勤苦修行,灭恶修善,勤加修习而不舍离。 六,对昔日所学习的佛法,忆念不忘。 七,修习智慧,知道生起、灭亡的道理。心中趣向于贤圣法要,灭尽一切苦的根本。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七种呢? 一,敬佛; 二,敬法; 三,敬僧众; 四,敬戒律; 五,敬定; 六,敬顺父母; 七,敬不放逸。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七种呢? 一,观身体不洁净。 二,观食物不洁净。 三,不乐于世间。 四,心中常忆念:世间万物终归灭亡。 五,心中生起念想:万物无常变化。 六,心中念想:无常变化之苦。 七,由无常变化之苦证悟到:其实一切如幻,并不存在。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七种呢? 一,修行念觉支。闲静无欲望,修行出离心,趣向无为。 二,修行择法觉支。 三,修行精进觉支。 四,修行喜觉支。 五,修行猗觉支。 六,修行定觉支。 七,修行护觉支。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有六种不退转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六种呢? 一,身体常行慈悲,不伤害众生。 二,口宣仁慈,不说恶言。 三,心怀慈心,无损害破坏念头。 四,得清净的供养,利益众生。与众生共事,平等无二。 五,受持贤圣的戒律,没有缺漏,也无垢秽,坚定不动摇。 六,显现贤圣之道,救拔众生灭尽苦际。依照这六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六种不退转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一,忆念佛。 二,忆念法。 三,忆念僧。 四,忆念戒律。 五,忆念施舍。 六,忆念天。 依照这六种心念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当时,世尊在罗阅祇城,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阿难言:“你们都整装一番,我要去往竹园。”阿难回答,好的。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摩竭,到了竹园。在堂上坐后,佛便与僧众演说戒、定、慧。 由修行戒律,获得‘定’这个大果报。由修行安定,获得‘智慧’这个大果报。由修行智慧,获得清净心,等同于得着解脱,灭尽三漏 —— 欲漏、有漏、无明漏。既然已经得着解脱,便生出解脱智慧 —— 生死已经灭尽,清净除欲的修行已经立定,须作的已经办了,将来不再遭受果报。”
当时,世尊在竹园,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阿难:“你们都整装一番,将要前往巴陵弗城去。”
阿难回答,好的。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摩竭,而后到了巴陵弗城,在巴陵树下坐着。
这时,志愿清净的居士们(以下简称居士),听说佛与大众们,远道而来,现正在巴陵树下。即一起出城,远远地看见世尊坐在巴陵树下,容貌端正,身体诸根寂定,善于调御最胜。犹如大龙,用水沐浴后,清澄无有尘垢。三十二种相好、八十种随形好,庄严其身。大众看见后,心生欢喜,渐渐地走近佛处,向佛足头面顶礼,然后坐于一面。
这时,世尊渐次为其说法,开示教导,使其获得利益,心生欢喜。诸位居士们听闻佛说法,即对佛说:“我想要皈依佛、法、圣众。唯愿世尊慈哀怜悯,接受允许我成为优婆塞。从今以后受持:戒杀、戒盗、戒淫、戒欺妄语、戒饮酒,并奉行这些戒律,不废弃遗忘。明天,我们准备摆设供养,但愿世尊与大众们垂顾、怜悯、屈身光顾。”
当时,世尊默然许可。居士们见到佛默然许可,即从座而起,绕佛三圈,作礼归回。居士们随即为如来,建起了大堂舍。并将堂舍处整理平整,打扫、洒水、烧香,庄严地铺设宝座。供养所需都置办完后,便前往世尊处,说:“置办已齐备,正等您呢。”
于是,世尊即从座而起,身体着衣,手中持钵。与大众们一起,到了那讲堂。洗手洗足,在讲堂中间坐下。僧众坐在左面,居士们坐在右面。
世尊告诉居士们:“世间人毁犯戒律,会有五种减损。有哪五种呢? 一,求财,但不随心所愿。 二,即使得着,也将日益减损。 三,所在之处,不被大众尊敬。 四,丑恶名声远扬,流布闻名天下。 五,身体毁坏命终后,将入地狱中。”
佛又告居士们:“世间人受持戒律,便得着五种功德。有哪五种呢? 一,诸多所求,总能如愿。 二,所有财产,增益而无减损。 三,所在之处,被大众敬爱。 四,好名声,周遍闻名天下。 五,身体毁坏命终后,必往生于天界。”
这时,已经是半夜。佛告诸居士们,该各自归回了。居士们即承蒙佛的教言,绕佛三圈,向佛足顶礼而归。
世尊在当日后半夜,天空星光显明时,到闲静处,天眼清彻,见到诸大神天各封宅地,连同中神、下神也各封宅地。正在当时,世尊回到了讲堂,顺座而坐。世尊明知故问阿难道:“是谁建造了这座巴陵弗城?”
阿难回答:“这是大臣禹舍所造,用来防御跋祇袭击的。”
佛告阿难:“建造这座城的人,正合天意。我在后半夜,天空星光显明时,到闲静之处,以天眼见到诸大神天各封宅地,连同中、下诸神也各封宅地。阿难,应当知道:诸大神天所封的宅地中,所居住之人,安乐炽盛。封与中神的宅地中,居住着中等人。封与下神的宅地中,居住着下等人。各人随己功德多少,止界于所在之处。阿难,这座巴陵弗城,贤人居住其中,商人聚集,国法真实,没有欺压陷害之事。这座城最胜,无论从哪个方向去推,也不可破坏。此城在久后,若是毁坏的话,必定是遭遇了三大灾难: 一,大水; 二,大火; 三,国民与外敌串通、合谋。 如此方能毁坏此城。”
当时,在巴陵弗城中,有诸多居士们,通宵达旦,置办供养。居士到佛处说:“食物器具已经置办好了,正等您呢。”
居士们在陈设齐全后,开始倒饮舀取。饮食完,用水清理后,另外铺设了个小座,坐在佛前。
世尊开示道:“你们现在所在之地,贤人、智者居住其中,多有受持戒律者,修行清净除欲。善神心生欢喜,即说咒愿道:‘可敬,配受敬仰。可侍奉,配受侍奉。广博施舍兼备爱心,有慈悯心,被诸天所称赞,常与良善一起,不与恶势相会。’”
世尊说完法后,即从座而起。在大众围绕、侍奉下,相送归回。大臣禹舍走在佛的身后,心中作念道:‘今日这位姓瞿昙的沙门(佛陀)是从这座城门走出的,就命名这门为瞿昙门。’又看见如来在渡河处,就命名此处为瞿昙河。世尊离开了巴陵弗城,到了水边。当时水岸上,民众颇多。其中有乘船渡河的、有乘筏渡河的、有乘小筏子渡河的。这时,世尊与大众们一起,如同壮士屈臂伸手间,忽然到了对岸。世尊显示了施救后,即以偈颂说道:
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当时,世尊经由跋祇,游走至拘利村。在一处树林下告诫僧众:“有四种深奥法: 一,圣戒律; 二,圣定; 三,圣智慧; 四,圣解脱。 此法微妙,难以明解其意。我和你们,因为不知晓其中道理的缘故,所以长久在生死中,流转无穷。” 这时,世尊宣明了无私的得救之法后,以偈颂说道: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别
离苦而化彼 令断生死习
世尊在拘利村,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阿难道:“全都前往那陀村。” 阿难领受教言,即着衣持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到了那陀村,止步于一处砖瓦屋舍。
阿难在闲静处静默,自我思惟道:‘这那陀村有十二位居士。 一,名叫伽伽罗; 二,名叫伽陵伽; 三,名叫毗伽陀; 四,名叫伽利输; 五,名叫遮楼; 六,名叫婆耶楼; 七,名叫婆头楼; 八,名叫薮婆头楼; 九,名叫陀梨舍逸; 十,名叫薮达利舍逸; 十一,名叫耶输; 十二,名叫耶输多楼。 这些人,在今世命终之后,会生往于何处呢? 另有五十人命终,更另有五百人命终,那些人会生往何处呢?’ 如此作念后,即从清静处而起,到世尊处。向佛足头面顶礼,坐在一面,对佛言:“世尊,我刚才在清静处自我默念:‘这那陀村里的十二位居士,如伽伽罗等,在命终之后,会生往何处呢?另有五十人命终,更另有五百人命终,他们将生往何处呢?但愿佛陀为我们解说。”
佛告阿难:“伽伽罗等十二人,已经断除了出离欲界的五结扣。命终之后,往生天界。在往生处,即现般涅槃,不再回归此世间。另有五十位命终者,已经断除了三结扣:淫、怒、痴薄,并得着了斯陀含果位。返回此世间一次,便灭尽苦痛根本。更另有五百位命终者,已经断除了三结扣,并得着须陀洹果位,不再堕落在恶趣中,必定得成正道。他们往返此世间,历经七番生死,便灭尽苦痛边际。阿难,人出生后,必定有死,这是世间自然常事,何足怪异?若将每个人的死,都来问我,岂不是搅扰嘛。”
阿难答言:“的确是。世尊,实是搅扰。”
佛告阿难:“现在将为你演说法镜,使圣弟子们,知道所生之处。得着须陀洹果位者,已经灭尽了堕落于三恶道的恶因缘。此人不过往返世间,历经七番生死。此人必定灭尽苦痛边际,也能为他人,像我这般演说这些事。 阿难,法镜的意思,就是圣弟子们得着不坏的信仰:
欢喜地相信佛 —— 如来、无所著、正等正觉、十种称号具足。
欢喜地相信法 —— 真正微妙之法,自然无拘束地演说,不分时节,开示涅槃之道,被智者所修行。
欢喜相信僧 —— 共善、和同,所作所为都出自直白的心,没有歪曲谄媚。成就正道之果,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学向须陀洹,便得着须陀洹果位。学向斯陀含,便得着斯陀含果位。学向阿那含,便得着阿那含果位。学向阿罗汉,便得着阿罗汉果位。四果位,互相教授修学的八辈弟子,即是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间的福田。
相信贤圣的戒律 —— 清净无秽,没有缺漏,被明哲人所修行,因而获得三昧正定。
阿难,这便是法镜。使圣弟子们知道所生之处。三恶道的因缘灭尽后,便得着须陀洹果位,不过历经七番生死。此人必定灭尽苦痛边际,也能为他人,像我这般演说这些事。”
世尊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阿难:“全都前往毗舍离国去。” 阿难即领受教言而行。着衣持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到了毗舍离国,坐在一棵树下。当时,有一位淫女,名叫庵婆婆梨。听人说,佛带领着诸多弟子来到了毗舍离国,正坐于一棵树下。即整装自身,驾乘着宝车,准备前往佛所,礼拜供养。还未到那里,便远远地看见世尊颜貌端正,身体诸根奇特异样,相貌完好备足,如同众星拱月。庵婆婆梨看见后,心生欢喜,下车步行,渐渐靠近佛处。她向佛足头面顶礼,而后坐于一面。
当时,世尊为众生渐次说法,开示教导,令众生得着利益,心生欢喜。庵婆婆梨女听佛说法后,生欢喜心,即对佛言:“从今日开始,我要皈依三尊。但愿佛接受我,在正法中成为优婆夷。我会终此性命,受持: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又对佛言:“但愿世尊及诸弟子,明日接受我的宴请。今日晚上,就在我园中留宿吧。” 那时,世尊默然接受。庵婆婆梨女见佛默许,即从座而起,向佛足头面顶礼,绕佛而归。
庵婆婆梨离去未久远,佛告阿难:“我和你们一起前往那园吧。” 阿难回答,好的。佛即从座而起,手持衣钵,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一起,前往那园。
毗舍离城中的诸位车役们,听说佛在庵婆婆梨的园中留宿,即整装,驾乘着五种颜色的宝车。其中有驾乘青车青马的,连同衣服、车盖、幢幡、和下属官吏的着装、所用也都是青色。五种颜色的车马,都是这般。五百位车役,服装颜色尽是相同,正准备前往佛所。庵婆婆梨辞别佛陀后,在回家路上,正逢车役们。当时,车役们的驾车速度疾快,与庵婆婆梨女的宝车,互相钩住推扯着,幢盖也被折断损坏了,但庵婆婆梨并不避道。车役责问道:“你仗着什么势力,行车却不避道,冲撞我的车,折断损坏了旗子和伞盖?”
庵婆婆梨女回答道:“诸位贵人,我已经宴请了佛,将在明日设食,所以急于回家置办供养,才以这样的速度行驶,请原谅我不能避让。”
诸车役即对庵婆婆梨女说:“你置办宴请之事,暂且先与让我们。我们将给你百千两金子。”
庵婆婆梨女寻思后,回答:“我已经先宴请了,不能让与你们。”
诸车役又对庵婆婆梨女说:“我们再给你十六倍的百千两金子,你必须先让我们来宴请。”
庵婆婆梨女还是不肯:“宴请之事,我已经定夺了,不可让给你们。”
车役们又对庵婆婆梨女说:“我们今日与你平分国财,你同意先让与我们吧。”
庵婆婆梨女回答道:“就算把全国的财宝都拿来,我也不换。这是因为佛住在我的园中,已经先接受我的邀请了。这事已经定夺,终是不能相让的。”
车役们各自振手叹气,大声嚷嚷道:“今日被此女子,夺走了我们的初福啊。” 即便前进,直往那园去。
世尊远远地看见五百位车役,和数万辆车马,拥堵着道路而来。便告诉僧众道:“你们要知道,忉利诸天的游戏园林,其威仪容饰,也不过无异与此园。你们出家人,应当各自摄住己心,具足诸威仪。出家人应当如何摄住自己的心呢? 要按此方法修行:
—— 出家人自观身内,污秽不净。如此精勤不懈,忆念不忘,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又自观外身,衰老灭亡,无常变化。如此精勤不懈,忆念不忘,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又自观身内和外身,精勤不懈,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对于自己的感受、意识、心念,也是这般地自观。清楚地看到它们,又无常变化,又污秽不净。如此精勤不懈地自观,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请参考游行经中 注释 —— 四念处)
出家人如何具足诸威仪呢? 要按此方法修行:
—— 出家人知道可行便行,知道当止便止。连同左右顾视,肢体屈伸俯仰,拿持衣钵,饮食汤药,都不失仪范。善巧地设立仪轨,能方便地除去蒙蔽于心的荫盖。行走、安住、坐立、躺卧、睡觉、醒来都话语沉默,摄心不乱。这即是出家人具足诸威仪。”
五百位车役去往庵婆婆梨园,即将来到佛处。他们下车步行前进,到佛处后,向佛足头面顶礼,退坐于一面。如来在座上,光明相独显,遮蔽诸大众。如同秋月;又如同天地清明,洁净而无尘埃遮蔽,太阳在虚空中,光明独照。这时,五百位车役围绕着佛,在旁陪坐着。佛在大众中,光相独明。这时,在座中有一位婆罗门,名叫并曁(原字已无法查证)。他从座起,偏袒右臂,右膝着地,双手合十,以偈颂向佛赞道:
摩竭鸯伽王 为快得善利
身被宝珠铠 世尊出其土
威德动三千 名显如雪山
如莲花开敷 香气甚微妙
今睹佛光明 如日之初出
如月游虚空 无有诸云翳
世尊亦如是 光照于世间
观如来智慧 犹暗睹庭燎(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
施众以明眼 决了诸疑惑
五百车役听闻此偈后,对并曁说道:“你可再偈颂几遍吗?”
并曁即于佛前,再三地复颂。五百车役,听闻偈颂后,各自脱下宝衣,施舍给并曁。并曁即以得来的宝衣,奉上给如来。佛因为怜悯他们的缘故,即受纳了。
世尊告诉毗舍离城的车役们:“世间有五宝,甚为难得。是哪五件呢? 一,如来、至真,出现于世,甚为难得。 二,能演说如来正法者,此人难得。 三,如来演说正法,听闻者能相信理解的,此人难得。 四,如来演说正法,听闻者能得着成就的,此人难得。 五,当他人面临危险,能援手救济,令他脱离厄难,并让他知道世间无常反复变化的道理,此人难得。 这即是五件宝,甚为难得啊!”
五百车役听闻佛的开示教导,得着利益和喜乐后,即对佛言:“但愿世尊和诸位弟子们,明日接受我们的宴请。”
佛告诉车役:“你们就算已经宴请我,我现在便得着供养了。庵婆婆梨女已经先邀请我了。”
五百车役,听说庵婆婆梨女已经先邀请了佛,各自振手说道:“我本想供养如来,却不想今日被此女子抢先夺走了。” 他们即从座起,头面礼佛,绕佛三圈,各自归回。
庵婆婆梨女,于当夜置办了种种供养。到了第二天的约定时间,世尊即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僧众整衣持钵,在前后围绕下,去往邀请之所。到了那里,顺座而坐。庵婆婆梨女当时摆设饮食,供养佛及僧众。饮食完后,撤去了钵和桌子。庵婆婆梨女手执金瓶,用水洗涮器具后。向前对佛说:“这毗耶离城中所有的园林楼观,属我的园林最胜。今日以此园林贡献给如来,但愿如来慈哀怜悯我,垂顾受纳。”
佛告言:“你可以将此园,施舍给以佛为首的四方僧众们。这是因为,如来所有的园林、房舍、衣钵六物(比丘三衣、钵器、随坐衣或称坐具、滤水囊),纵使是诸魔、帝释天、梵天、大神力天,也不堪受此供养。” 庵婆婆梨女领受教言,即以此园林施舍给以佛为首四方僧众们。佛因为怜悯她的缘故,即接受了供养,并以偈颂说道:
起塔立精舍 园果施清凉
桥船以渡人 旷野施水草
及以堂阁施 其福日夜增
戒具清净者 彼必到善方
庵婆婆梨女取来一张小床,坐于佛前。佛渐次为其说法,开示教导,令其得着利益和喜乐。所说之法分别是:论施舍、论戒律、论往生天界。‘欲望是大祸患,秽污不净,是阻碍上进的缺漏,只有出离此大障碍,才得以上进。’ 这时,世尊知道那女子意念柔软、和悦,蒙蔽真心的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同诸佛,在成佛前得法一样。即为那女演说四圣谛:苦、集、灭、道。
当时,庵婆婆梨女信心清净,如同洁净的白毡,容易被着色。即于座上,心中远离尘垢,传承诸法的法眼生出。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大无畏。庵婆婆梨女对佛言:“我今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她像这般再三地复说道。“但愿如来,接受我在正法中成为优婆夷。从今以后,直至寿命尽终,受持:戒杀、戒盗、戒邪淫、戒欺妄语、戒饮酒。” 当时,庵婆婆梨女从佛处,受持五戒后,舍离原本的习气,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世尊在毗舍离城,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阿难言:“你们整装一番,我要前往竹林去。”
阿难回答,好的。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来到那竹林。
那时,有位婆罗门姓氏之人,名叫毗沙陀耶。听说佛与大众们,来到了竹林。便自我默念:‘这位姓瞿昙的出家人,名德广为流布,闻名四方,又具足佛的十种称号,在诸天、帝释、梵天、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以自身为大家标榜作证,又为他人说法。对上、中、下各等人群的教言,全都真实纯正,道理深奥,修行清净除欲具足。如此真人,应当前往瞻视。’
这位婆罗门,到了竹林,前往世尊处。问好后,坐于一面。世尊渐次为其说法,开示教导,令其得利益,心生欢喜。婆罗门人,听闻后心生欢喜,即邀请世尊及大众们,明日接受他的饮食施舍。佛默然接受邀请。婆罗门人,知道自己得到了许可,即从座起,绕佛而归。即于当夜,准备置办供养的饮食。第二天时到,只等世尊前来。
这时,世尊着衣持钵,在大众的围绕下,前往那舍宅,顺座而坐。婆罗门人,设宴种种甘美饮食,供养佛及僧众。饮食完,撤去钵,用水洗涮完后,取来一张小床,坐于佛前。当时,世尊便为婆罗门氏以偈颂说道:
若以饮食 衣服卧具 施持戒人 则获大果
此为真伴 终始相随 所至到处 如影随形
是故种善 为后世粮 福为根基 众生以安
福为天护 行不危险 生不遭难 死则上天
世尊为婆罗门人,演说微妙法,开示教导,令其得着利益,心生欢喜。而后,便离座而去。当时,那地方正值荒年,五谷昂贵,乞求难得。佛告阿难:“吩咐这国中的僧众,现在全都集合到讲堂来。”
阿难回答,好的。即承蒙教言,宣令远近的僧众,都集合到讲堂来。
当时,国内僧众都集合而来。阿难对佛说:“大众已经集合了,正等您呢。”
世尊即从座起,来到讲堂,顺座而坐。告僧众言:“这地方闹饥荒,乞求难得。你们应当各自分群,随认识的人,前往毗舍离及越祇国,到那里安居,可以不致于需用缺乏。我与阿难,单独在此安居。这是因为,恐怕供养会有短缺。” 僧众领受教言,即开始行动。佛与阿难独留此地。
在夏季的后半期,安居期间,佛身患病,全身疼痛。佛自我念道:‘我今日患病,全身甚是疼痛,而弟子们全都不在。若现在自取涅槃,并不适当。今日当精勤自力,以留延寿命。’
那时,世尊从静室走出,坐于清凉处。阿难见到后,立刻前来,问佛道:“今日观看世尊的容颜,失去了往日色泽,如同得疾病一般。”
阿难又言:“世尊有疾病,我心中惶恐不安、忧愁,仿佛进入了荒凉地,迷途而不识方向。佛现在气息未绝,我却仍然少有觉悟。弟子心中默念:‘如来还未灭度,世眼还未灭去,大法还未损坏。为何今日没有对众弟子们,演说教令呢?”
佛告阿难:“僧众必须要我存在吗?若有人自言道:‘我主管着僧众,我统治着僧众。’这人对于僧众,就应当有教命。如来不说:‘我主管着大众,我统治着大众。’怎么说,应当对大众有教令呢? 阿难,我所说的法,内外已完毕,也终不自称所知道的通彻明达。我已老迈了,年龄八十,如同老旧的车子,在方便地修理下,还能维持前进。我的身体也是这样,以方便之力,得留少许寿命。我自力精进,忍受此苦痛。心中不念一切之想,入于无想定中。此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所以,阿难。应当自我炽燃,炽燃于正法,不要炽燃于其他。应当自我皈依,皈依正法,不要皈依其他。如何自我炽燃?如何炽燃于正法?如何不炽燃于其他?应当如何自我皈依?如何皈依正法?如何不皈依其他?
阿难,出家人自观身内,污秽不净。如此精勤不懈,忆念不忘,以致灭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又自观身内和外身,污秽、衰亡、无常变化。如此精勤不懈,忆念不忘,以致灭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对于自己的感受、意识、心念,也是这般自观。阿难,这即是自我炽燃,炽燃于正法,不炽燃于其他。应当自我皈依,皈依正法,不皈依其他啊。”
佛告诉阿难:“在我灭度后,若有人能按照此方法修行的,则真是我弟子中的第一学者。”
佛告阿难:“我们前往遮婆罗塔去。”
阿难回答,好的。
如来即起身,着衣持钵,来到一棵树下。佛告阿难:“敷设个座,我背部患痛,准备停留于此。”
阿难回答,好的。不久便铺设了座位。
如来坐后,阿难铺设一小座,坐于佛前。佛告阿难:“凡是修行四神足,多加修习,常念不忘者,只要意念中愿意,可在一时劫余中,得不死之身。阿难,佛已经多加修行四神足,专念不忘。只要意念中愿意,岂止是在一时劫余中,得不死之身。佛为世间除去黑暗,多所饶益,天、人获得安定。”
那时,阿难默然不回答。佛这般再三言语,阿难也是默然以对。阿难此时,被魔遮蔽,心中蒙昧,不懂佛这话的意思。佛三次示意,阿难却不知劝请佛留于世间。
佛告阿难:“是时候了。” (经文无指明,应该是佛需要独处时的暗示吧) 阿难承蒙佛的旨意,即从座起,礼佛而去。在离开佛的不远处的一棵树下,静意思惟。
其间不久,魔王波旬前来对佛说:“佛意念中,没有欲望。现今正是时候,可示现般涅槃,应当速速灭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己知道时候。如来今日还未可取涅槃,必须是我与比丘众集合之时。众比丘又能自我调伏,勇猛捍卫无怯弱,直至渡到安隐处,获得自己真实的利益,成为人中导师,演说流布经教,显明其中句章道理。若他人有异论反驳,则能以正法去降伏,又能以神通变化,自身作证。像这般的弟子们,现在还未全部集合。另外,像这般的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也还未全部集合。今日,我将要广泛示现清净除欲的修行,演说流布觉悟之意,使诸天人普见神通变化。”
时日到,魔王波旬再次对佛说:“佛昔日在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刚刚成就正觉时,我到世尊所,劝请如来可示现般涅槃:‘今日正是时侯,应当速速灭度。’那时,如来即回答我:‘且止,且止,波旬,我自己知道时候。如来今日还未可取涅槃,必须集合我的诸弟子们,乃至天人见到神通变化,方才取灭度。’佛今日已经集合了弟子们,乃至天人见到了神通变化。今日正是时侯,为何不取灭度呢?”佛言:“且止,且止,波旬,佛自己知道时候。我住于此世间不久了。将在此后三个月,在原本出生处——拘尸那竭娑罗园双树之间,取灭度。”
时日到,魔王即心中念道:‘佛果然不说虚言,现今必是要自取灭度了。’因而欢喜踊跃,忽然间消失不见了。
魔离去还未多久,佛即在遮婆罗塔,意念入于正定,心中舍弃性命,准备终止寿命。当时,大地出现大震动,举国人民莫不惊慌恐怖,全身体毛竖起。佛放出大光,彻照无穷无边,凡幽暗之处,无不蒙受光明照耀,各得相见。这时,世尊以偈颂曰:
有无二行中 吾今舍有为
内专三昧定 如鸟出于卵
贤者阿难,心中惊慌,体毛都竖立起来。快速行至佛处,向佛足头面顶礼,退后住于一面。对佛说道:“怪哉,世尊!地这般的震动,是何因缘?”
佛告阿难:“凡世间大地震动,有八种因缘。是哪八种呢?一,大地在水平面之上。风平息,水则平息;虚空不动,风则不动。有时空中大风自然刮起,大水被风扰乱,所以翻涌。大水翻涌,因而普地震动。这是第一个因缘。 二,有时得道的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见世间有些地方水性多,而地性少,想试验下力量均衡,所以普地震动。这是第二个因缘。 三,若菩萨刚刚离开兜率天,灵魂降临于母胎,一念不乱,地因此大震动。这是第三个因缘。 四,菩萨刚刚出生于母胎,从身体右侧的腋至腰部生出,一念不乱,则普地震动。这是第四个因缘。 五,菩萨刚刚成就无上正觉,正在当时,地大震动。这是第五个因缘。 六,佛刚刚成就道果,转动无上*轮(弘扬佛法),是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动的,因而普地震动,这是第六个因缘。 七,佛的遗教即将完毕,一念不乱,准备舍弃性命,因而普地震动。这是第七个因缘。 八,如来入于无余涅槃界,示现般涅槃时。地因而大震动。这是第八个因缘。以上八个因缘,令地大动。” 那时,世尊即以偈颂说道:
无上二足尊 照世大沙门 阿难请天师 地动何因缘
如来演慈音 声如迦毗陵 我说汝等听 地动之所由
地因水而止 水因风而住 若虚空风起 则地为大动
比丘比丘尼 欲试神足力 山海百草木 大地皆震动
释梵诸尊天 意欲动于地 山海诸鬼神 大地为震动
菩萨二足尊 百福相已具 始入母胎时 地则为大动
十月处母胎 如龙卧茵蓐 初从右胁生 时地则大动
佛为童子时 消灭使缘缚 成道胜无量 地则为大动
升仙转*轮 于鹿野苑中 道力降伏魔 则地大为动
天魔频来请 劝佛般泥洹 佛为舍性命 地则为大动
人尊大导师 神仙尽后有 难动而取灭 时地则大动
净眼说诸缘 地动八事动 有此亦有余 时地皆震动
佛告阿难:“世间有八类众生。有哪八类呢? 一,刹帝利众; 二,婆罗门众; 三,居士众; 四,僧众; 五,四天王众; 六,忉利天众; 七,魔众; 八,梵天众。 我忆念自己在往昔时,与刹帝利众互相往来,或坐下或起身,共相言语者,不可称数。我以精进的定力,在那边示现能力。他们中有形象好看的,我就以形象胜过他们;他们中有声音奇妙的,我就以声音胜过他们;他们中有让我辞别退去的,我却不辞别他们;他们所能说的,我也能说;他们有所不能说的,我也能说。阿难,我广为说法,开示教导,令众生得着利益和欢喜后,即从那处隐没。他们不知道我是天,还是人?我同样得像这般,往返梵天众处无数次,广为说法,却没人知道我是谁。”
阿难对佛说道:“甚是奇特,世尊!未曾有过啊,竟能成就这般的神奇事!”
佛言:“阿难,这般的微妙希有之法,甚是奇特,未曾有过。只有如来能成就此法。” 佛又告阿难:“如来能感知承受:生出、存留、灭亡,这无常变化的过程。思维:生出、存留、灭亡,这无常变化的道理。观见:生起、存留、灭亡,这无常变化的因缘。这就是如来甚是奇特,未曾有过的法,你应当受持。”
这时,世尊告阿难:“你我前往香塔,寻找一棵树,在下面铺设座位。”
佛告阿难:“现在令香塔附近的僧众,全集合到讲堂来。”
阿难领受教言,就宣令,让僧众全都集合。阿难对佛说:“大家已经集合,正等您呢。”
世尊即前往讲堂,就座而坐,告僧众道:“你们应当知道,我以此法身为证,成就了最上正觉,也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你们应当在此正法中,和合、同心、尊敬、顺从,不要起诤讼。你们都是受同一导师的教导,受同一水乳的养育,应当在我传授的法中勤加修学,共相兴旺,共相愉悦喜乐。出家人啊,应当知道我在此法中,以自身作证,流布示现那些教化:《谓贯经》、 《祇夜经》、 《受记经》、 《偈经》、 《法句经》、 《相应经》、 《本缘经》、 《天本经》、 《广经》、 《未曾有经》、 《证喻经》、 《大教经》。你们应当好好地受持,根据程度,随所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在不久后的三个月,要示现般涅槃了。
僧众听闻这话后,全都惊愕,如同迷途于荒凉处,死亡般地仆倒在地,放声大呼道:“佛取灭度,实在太快了!世间之眼灭亡,心中何其痛啊!我们还剩不多时,便要长久陷于衰亡了。” 在场的出家人或有悲痛哭泣;或有仆倒在地;或有蹬脚踊跳,辗转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犹如斩杀的蛇,身体辗转扭动,不知道如何接受这个事实。
佛告僧众:“你们且止,不要忧愁,不要悲伤。天上、地下、人类和万物,没有一个不经历出生、灭亡的。要想使由因缘聚合之物,不发生变化,绝不可能。我在先前也说过,恩爱之事无常变化,相会终有离别之时。身体并非是真实的自己,性命不会长久地存在。”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我今自在 到安隐处 和合大众 为说此义
吾年老矣 余命无几 所作已办 今当舍寿
念无放逸 比丘戒具 自摄定意 守护其心
若于我法 无放逸者 能灭苦本 尽生老死
佛又告僧众:“我今日为何要告诫你们这些呢?因为天魔波旬,前来请我示现涅槃道:‘佛意念中没有欲望,可以示现般泥洹,现在正是时候,应当速速自取灭度。’我回答道:‘且止,且止,波旬,佛自己知道时候。我必须集合比丘众,直至诸天普见神通变化。’波旬又说道:‘佛昔日在郁鞞罗尼连禅河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刚刚成就佛道时。我就对佛说,佛的意念中没有欲望,可以示现般泥洹,现在正是时候,应当速速自取灭度。那时,如来即回答我道:‘且止,且止,波旬,我自己知道时候。如来现在还未可取灭度,我必须集合诸弟子们,直至天人见到神通变化后,才自取灭度。’ 时日到,天魔波旬又来说道‘今日如来的弟子们已经集合,乃至天人见到了神通变化。现在正是时候,可自取灭度了。’我说道:‘且止,且止,波旬,佛自己知道时候。我住于世间不久了,将在此后的三个月,示现般涅槃。’ 时日到,魔即心中念道:‘佛果然不说虚言,今日必是要自取灭度了。’ 因而欢喜踊跃,忽然消失不见了。魔离去还未多久,佛即在遮波罗塔,意念入于正定,心中舍弃性命,准备终止寿命。正当那时,大地出现大震动,天人惊慌恐怖,全身体毛竖起。佛放出大光明,彻照无穷无边。凡幽暗之处,无不蒙受光明照耀,各得相见。我那时以偈颂说道:
有无二行中 吾今舍有为
内专三昧定 如鸟出于卵
这时,贤者阿难即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十,长跪着对佛说道:“但愿世尊再留住世间一个时劫,不要取灭度。以慈哀怜悯众生,饶益天、人。”
世尊默然不回答,阿难仍三番这般请问。佛告阿难:“你相信如来传授的正觉之道吗?”
阿难回答:“是的,确真地相信。”
佛言:“你若是相信的话,为何三番这般请问,来烦扰我呢?你亲自从佛处听闻,亲自从佛处受教:‘凡多加修行四神足,常念不忘者,只要意念中愿意,可在一时劫余,得不死之身。’佛已经多加修行四神足,专念不忘,只要意念中愿意,岂止是一时劫余,得不死之身呢?佛为世间除去黑暗,多所饶益众生,使天、人获得安定。你在那时,为何不一再劝请我留于世间,使我不取灭度呢?你第二次听闻我示意时,尚可劝请我留于世间,以致三番听我这般示意,你仍不劝请我留于世间一时劫,或一时劫余,为世间除去黑暗,多所饶益众生,使天、人获得安定。现在你才开口,岂不是愚蠢吗?我三次示意,你却三次沉默无语。你在那时,为何不回答我说:‘如来岂止是存留一时劫,或一时劫余,为世间除去黑暗,多所饶益呢?’且止吧,阿难。我已经决意舍弃性命了,已经舍弃,已经吐出。要使如来违背自己的话,绝不可能。就比如富豪、贵族、长者,将食物吐在地上,难道还肯再取来吃的?”
阿难回答,不会。
“如来也是这样。已经舍弃,已经吐出了,岂还会自食其言?”
佛告阿难:“全都前往庵婆罗村。” 阿难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到了庵婆罗村。那时,世尊在一山林中,为大众们演说戒、定、慧:
由修行持守戒律,获得定 这个大果报。
由修行定,获得智慧 这个大果报。
由修行智慧,获得清净心。等同得着解脱,灭尽三漏 —— 欲漏.有漏.无明
(参考游行经上,佛陀在竹园对僧众的说法)
解脱既然已经得着,便生出解脱的智慧 —— 生死轮回已经灭尽,清净除欲的修行已经立定,须作的已经办了,将来不再遭受果报了。”
当时,世尊在庵婆罗村,随所适宜,安住之后。佛告阿难:“你们全都整装一番,我们将前往瞻婆村、揵茶村、婆梨婆村和负弥城去。”
阿难回答,好的。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渐渐接近负弥城北的其他城,止步于尸舍婆林。
佛告僧众:“我将为你们演说四大教法。认真听,认真听,好好思想。”
僧众回答:“好的,世尊。乐于听闻。”
“是哪四大教法呢?若有出家人说这般的话:‘诸位贤众,我在那村、那城、那国,亲自从佛处听闻,亲自领受这般的教言。’听闻其言者,不应当不信,也不应当诋毁。应当依据诸经典,从中推究虚实。依据戒律、依据佛法,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说的,并非经典、并非戒律、并非正法,就应当对他说:‘佛没有说这些。你所领受的,是否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违背。贤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对他人演说,应当舍弃。’ 若其人所说的是依照经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说的,是真佛所说。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应。贤士,你应当受持,并广为他人演说。谨慎啊,不要舍弃了!’这便是第一大教法。
还有。若有出家人说这般的话:‘我在那村、那城、那国,和合了那些多加听闻佛法又年长的僧众们,亲自听闻其言,亲自领受这般的法、这般的戒律、这般的教导。’听闻其言者,不应当不信,也不应当诋毁。应当依据诸经典,从中推究虚实。依据佛法、依据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说的,并非经典、并非戒律、并非佛法的话,就应当对他说:‘佛没有说这些。你在那些民众中,所听闻领受的,是否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言,与佛法相违背。贤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对他人演说,应当舍弃。’若其人所说的是依照经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说的,是真佛所说。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应。贤士,你应当受持,并广为他人演说。谨慎啊,不要舍弃了!’这便是第二大教法。
还有。若有出家人说这般的话:‘我在那村、那城、那国,在受持佛法、受持戒律、受持威仪戒律的僧众处,亲自听闻其言,亲自领受这般的法、这般的戒律、这般的教导。’听闻其言者,不应当不信,也不应当诋毁。应当依据诸经典,从中推究其虚实。依据佛法、依据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说的,并非经典、并非戒律、并非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佛没有说这些。你在僧众那里,所听闻领受的,是否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违背。贤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对他人演说,应当舍弃。’若其人所说的是依照经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说的,是真佛所说。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应。贤士,你应当受持,并广为他人演说。谨慎啊,不要舍弃了!’这便是第三大教法。
还有。若有出家人说这般的话:‘我在那村、那城、那国,在一位受持佛法、受持戒律、受持威仪戒律的出家人处,亲自听闻其言,亲自领受这般的法、这般的戒律、这般的教导。’听闻其言者,不应当不信,也不应当诋毁。应当依据诸经典,从中推究其虚实。依据佛法、依据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说的,并非经典、并非戒律、并非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佛没有说这些。你从那位出家人处,所听闻领受的,是否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违背。贤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对他人演说,应当舍弃。’若其人所说的是依照经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说的,是真佛所说。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应。贤士,你应当受持,并广为他人演说。谨慎啊,不要舍弃了!’这便是第四大教法。
那时,世尊在负弥城,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贤者阿难:‘全都前往波婆城去。’阿难回答,好的。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末罗族之地,到了波婆城的阇头园中。那时,有位工匠师,名叫周那,听闻佛从末罗族之地前来此城,即整装衣服,来到世尊处所。向佛足头面顶礼,坐在一面。 佛即渐次为周那演说佛法,开示教化,令其得着利益和欢喜。周那听闻佛说法后,心中相信又欢喜。即邀请世尊,于明日接受施舍供养。佛默然接受邀请。周那知道佛默许后,即从座起,礼佛而归。随即于当夜,设置饭食等供养之物。明日时到,只等佛陀前来。
那时,世尊身着僧衣,手持钵器,在大众围绕下,前往其屋舍,就座而坐。周那随即摆设饮食,供养佛和僧众,又另外煮了世间珍奇的栴檀树耳汤,单独供奉给世尊。
佛告周那:“不要拿这珍奇的栴檀树耳汤,供养僧众(包括佛在内的所有僧人)。” 周那领受教言,不敢独行。当时,在大众中有一位年长的出家人,他在年老时才出家,正坐着用器具盛取。
周那见食物已经用完,便撤下了钵器,用水洗涮完毕后。即在佛前以偈文问道:
敢问大圣智 正觉二足尊
善御上调伏 世有几沙门
世尊以偈文回答道:
如汝所问者 沙门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 汝当识别之
一行道殊胜 二善说道义 三依道生活 四为道作秽
何谓道殊胜 善说于道义 依道而生活 有为道作秽
能度恩爱刺 入涅槃无疑 超越天人路 说此道殊胜
善解第一义 说道无垢秽 慈仁决众疑 是为善说道
善敷演法句 依道以自生 遥望无垢场 名依道生活
内怀于奸邪 外像如清白 虚诳无成实 此为道作秽
云何善恶俱 净与不净杂 相似现外好 如铜为金涂
俗人遂见此 谓圣智弟子 余者不尽尔 勿舍清净信
一人持大众 内浊而外清 现闭奸邪迹 而实怀放荡
勿视外容貌 卒见便亲敬 现闭奸邪迹 而实怀放荡
《偈颂意思》:
如你所提问的。出家人有四种类型,他们志趣各不相同,你应当去识别。一类,修行正道殊胜;二类,擅长演说正道义理;三类,依着道义,规范地生活;四类,充当着道义之职,实际上却肮脏作秽。
什么是修行正道殊胜?什么是擅长讲说正道义理?什么是依着道义,规范地生活?什么是充当着道义之职,实际上却肮脏作秽?
能够拔出恩爱的心刺者,必定被救度入于涅槃,超越天人之路。所以说此道殊胜。
善于开解第一道义,演说正道无有垢秽。以仁慈开解众生心中疑惑。这便是善于演说正道。
善于将佛经字句,一一展开明列,依靠佛理而生存。遥望此人存世之地,清净无垢。这便是依道生活。
内心怀着奸邪,外表看似清白。虚假欺骗,没有真实。这便是为道作秽。
什么是良善和邪恶并存,清净和不清净混杂?外表看似相好,好似铜质涂上金。世间人见后,便称作圣洁而智慧的佛弟子。其他修行人却不都这样,不愿舍离清净的信仰。一人统领着大众,内心污浊但外表看似清白,外表遮蔽着奸邪的痕迹,而实际上却心怀放荡。不要看人的外表容貌啊,不要乍一得见,便上前亲近敬仰!外表遮蔽着奸邪的痕迹,而实际上心怀放荡。
周那取来一个小座,坐于佛前。佛渐次为其说法,开示教导,令其得着利益和欢喜后,便在大众围绕、侍从下归回了。路到中途,止步于一棵树下。佛告阿难言:“我背部疼痛,你铺设个座位吧。”
阿难回答,好的。随即铺设了座位,世尊便休息了。阿难又铺设了个小座,坐在佛前。
佛告阿难:“刚才那位周那,有没有悔恨之意?假设有此念头,是从何处生出来的呢?”
阿难回答佛:“周那摆设供养,没有福报和利益。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在世间的最后时刻,才接受他的饮食供养,之后便要取涅槃了。”
佛告阿难:“不要这么说,不要这么说。周那今日获得了大利益,得着长寿命,得着健康的身体,得着气力,得着好名声。生时多有财宝,死时往生天界,凡心中所想,自然得成。为什么呢?因为凡在佛最初成道时施舍饮食,和佛在临近灭度时施舍饮食。这两者的功德,相等无异。你现在可去告诉周那:‘我亲自从佛处听闻,亲自领受佛的教言:‘周那摆设饮食,今日获得了大利益,得着了大果报。”
那时,阿难承蒙佛的教导后,便前往周那处,说道:“我亲自从佛处听闻,亲自从佛处领受教言:‘周那摆设饮食,今日获得了大利益,得着了大果报。这是因为,凡在佛最初成道时施舍饮食,和佛在临近灭度时施舍饮食。这两者的功德,相等无异。”
周那舍食已 始闻如此言
如来患甚笃 寿行今将讫
虽食栴檀耳 而患犹更增
抱病而涉路 渐向拘夷城
那时,世尊即从座起,以小步前行。到了一棵树下,又告阿难:“我背甚是疼痛,你铺设个座位吧。”
阿难回答,好的。随即铺设了座位,世尊便休息了。阿难向佛足顶礼后,便坐于一面。
那时,有位成就了阿罗汉果位的佛弟子,名叫福贵。他在拘夷那竭城通往波婆城的半路上,见佛在一棵树下,容貌端正,身体诸根寂定,意念得着最胜的调御,第一寂灭。犹如大龙,以水沐浴后,清净而没有污秽。福贵见到后心生欢喜,生出善心,即走到佛处,向佛足头面顶礼,坐在一面,对佛说道:“世尊,出家人在清净处,心中向往清闲的安居,甚是奇特。就算有五百辆乘车经过身边,既不听闻、也看不见。有一天,我的尊师在拘夷那竭城和波婆城中间的路边树下,静默而坐。那时有五百辆乘车经过他的身边,车声轰轰,师尊虽然醒着却不听闻。当时,有人来问我尊师:‘刚才有一群车驶过,难道你没有看见吗?’师尊回答,没有看见。那人又问:‘那么你听见了吗?’师尊回答,没有听见。那人又问:‘你在此处,还是在它处?’师尊回答,在此处啊。 那人又问:‘你醒着吗?’师尊回答,醒着。 那人又问:‘你睡着了吗?’师尊回答,没有睡着。 那人心中默念:‘真是稀有啊。出家人专心精进,竟能这般。即使车声轰轰,醒着也不听闻。’ 当时,那人便对我尊师说道:‘刚才有五百辆车,从这里道路经过,车声震动,你尚且不去听闻,何况是其它声音,岂会去听闻呢?’那人便向师尊行礼,欢喜而去。”
佛告福贵:“我现在问你,你随意而答。群车发出震动声,醒着却不听闻,和雷声震动天地,醒着却不听闻,这二者比较,哪个更难?” 福贵回答佛:“千万辆车的声音,岂能与雷电声相比?不听闻车声,还不是很难。雷声震动天地,却能醒着不听闻,这才是难啊。” 佛告福贵:“我有一天,游走于阿越村,在一草庐中。那时,空中的云异常急聚,雷电霹雳,霹死了四头公牛和正在耕地的兄弟二人,并聚集了很多人前去观看。当时,我走出草庐,自由自在地散步游走,正好经过那里。那大众中,有一人来到我处,向我足头面顶礼,并跟随着我一起经行。我明知故问:‘那些大众聚集一起,是为了什么事啊?’那人当即问道:‘佛刚才在何处?是睡着了吗?’我回答道:‘在这里,没有睡着啊。’那人也是又惊叹、又称赞稀有。从未听说有人得定,如同佛的。即使雷电霹雳,声音嘈杂囊括天地,却仍然只是处于定中,醒着也不去听闻。于是对佛说:‘刚才空中有云异常急聚,雷电霹雳,霹死了四头牛和正在耕地的兄弟二人。那些大众聚集,正是为此事而来。’ 那人因为从佛的现身为证,得着了法,所以心中愉悦喜乐,礼佛而去。
当时,福贵身披二条金色的绢帛,价值百千。福贵即从座起,双手合十,长跪着对佛说道:“今日以此绢帛,奉上给世尊,但愿垂顾受纳。”
佛告福贵:“你把一条施舍给我,一条施舍给阿难吧。” 福贵承领佛的旨意,一条奉上给如来,一条施舍给阿难。佛因怜悯他的缘故,即受纳了。那时,福贵向佛足顶礼后,坐于一面。佛渐次为其说法,开示教导,令其得着利益和欢喜:论施舍、论戒律、论生天之道。欲望是大祸患,不洁净、秽污,是阻碍上进的漏洞,只有出离此大障碍,才得以上进。
那时,佛知道福贵的意念柔软,又充满欢喜,没有阴影遮盖和缠缚,容易被开化,如同诸佛在成佛前得法一样。即为福贵演说四圣谛之法:苦、集、灭、道。这时,福贵信心清净,如同洁净的棉布,容易被着色。即于座上,远离尘垢,传承诸法的法眼生出。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大无畏。福贵对佛说:“我今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愿如来,接受我在正法中成为优婆塞。我从今以后直至命终,受持:戒杀、戒盗、戒邪淫、戒欺妄语、戒饮酒。但愿如来,接受我在正法中成为优婆塞。”
福贵又对佛说:“世尊,您若是游走化缘到了波婆城,但愿您屈尊,到贫家中来相聚。这是因为,我想要尽家中所有的饮食、床卧用品、衣服、汤药,奉献给世尊。世尊若是接受,家内便获得了安定。”
佛言:“你说的好。”
当时,世尊为福贵说法,开示教导,令其得着利益和欢喜后,即从座而起。福贵向佛足头面顶礼,欢喜而去。离去还未久远,阿难随即把绢帛,奉上给如来。如来慈哀怜悯,即受纳了,披在身上。那时,世尊容颜从容,威光炽盛,身体诸根清净,面色和悦。阿难见到后,自我默念道:‘自从我侍奉世尊二十五年以来,从未看见佛的光色如同今日。’ 即从座起,右膝着地,双手合十,向前对佛说:“自从我侍奉世尊二十五年来,从未看见佛的光色如同今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想听闻其中的道理。”
佛告阿难:“有二个因缘,使如来的光色,殊胜于平常: 一,佛初时成就正道,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时。 二,将要临近灭度,佛舍弃了性命,示现般涅槃时。 阿难,正是这二个因缘,使如来的光色殊胜于平常。” 那时,世尊即说颂曰:
金色衣光悦 细软极鲜净
福贵奉世尊 如雪白毫光
佛派遣阿难:“我口渴了,想要饮水,你取些水来。”
阿难回答:“刚才有五百辆车,从河水的上流渡过。河水因此浑浊,还未清净。可以洗足,但不适合饮用。”
如来这般三遍地告言:“阿难,你取些水来。”
阿难回答:“拘孙河离开这里不远。河水清冷,可以饮用,也可以洗澡沐浴。”
当时,有鬼神居住在雪山,一心信仰佛法。他即以钵器,盛来八种清净水,奉上给世尊。佛因为怜悯他,随即受纳了。并以偈颂说道:
佛以八种音 敕阿难取水 吾渴今欲饮 饮已诣拘尸
柔软和雅音 所言悦众心 给侍佛左右 寻白于世尊
向有五百车 截流渡彼岸 浑浊于此水 饮恐不便身
拘孙河不远 水美甚清冷 往彼可取饮 亦可澡浴身
雪山有鬼神 奉上如来水 饮已威势强 众中狮子步
其水神龙居 清澄无浊秽 圣颜如雪山 安详度拘孙
当时,世尊前往拘孙河,饮用完又洗澡沐浴后,便与大众离去。在半路上,止步于一棵树下休息。佛告周那道:“你取僧衣来,折迭四下后铺开。我背部疼痛,想暂时止步休息下。” 周那领受教言,铺设置办后,佛便坐在其上。周那向佛礼敬后,坐于一面,对佛说:“我要般涅槃了,我要般涅槃了。”
佛告言道:“是时候了。” 于是,周那便在佛前,般涅槃了。佛偈颂道:
佛趣拘孙河 清凉无浊秽 人中尊入水 澡浴度彼岸
大众之元首 教敕于周那 吾今身疲极 汝速敷卧具
周那寻受教 四牒衣而敷 如来既止息 周那于前坐
即白于世尊 我欲取灭度 无爱无憎处 今当到彼方
无量功德海 最胜告彼曰 汝所作已办 今宜知是时
见佛已听许 周那倍精勤 灭行无有余 如灯尽火灭
这时,阿难从座而起,向前对佛说:“佛灭度后,当如何葬法?”
佛告阿难:“你暂且静默,思想你需想的事。那些事,居士们自会热心操办的。”
这时,阿难反复三遍问道:“佛灭度后,当如何葬法?”
佛言:“要想知道佛葬法的话,应当如同转轮圣王。”
阿难又问:“转轮圣王,如何葬法?”
佛告阿难:“转轮圣王的葬法:先以香汤洗浴身体,用新棉布周遍缠裹其身,然后以棉布依次如前迭加缠裹,总共五百张。而后将身体安置于金棺内,在浇灌麻油后,捧起金棺放置于第二层铁制的大套棺中。以栴檀香从套棺内到外,依次铺设。积聚众多名贵的香料,厚重地覆盖其上,而后进行火化(经文中没有提到盖棺)。收取完舍利后,在四面分岔的道路口,起立塔庙,装裱并悬挂绢帛幡。使国中的行人,都能看见法王之塔,思想仰慕正法教化,多所饶益。 阿难,你想要葬我的话,先以香汤洗浴身体,用新棉布周遍缠裹其身,然后以棉布依次如前迭加缠裹,总共五百张。而后将身体安置于金棺内,在浇灌麻油后,捧起金棺放置于第二层铁制大套棺中。以栴檀香从套棺内到外,重迭铺设。积聚众多名贵的香料,厚重地覆盖其上,而后进行火化。收取完舍利后,在四面分岔的道路口,起立塔庙,装裱并悬挂绢帛幡。使行路的人们,都能看见佛塔,思想仰慕如来正法的王道教化,生时获得福报利益,死时得以上升天界。” 正在其时,世尊再次宣明这个道理,以偈颂说道:
阿难从坐起 长跪白世尊 如来灭度后 当以何法葬
阿难汝且默 思惟汝所行 国内诸清信 自当乐为之
阿难三请已 佛说转轮葬 欲葬如来身 迭裹内棺椁
四衢起塔庙 为利益众生 诸有礼敬者 皆获无量福
佛告阿难:“天底下有四种人,应当起塔,以香花、绢帛盖、歌舞音乐为其供养。是哪四种人呢? 一,如来,应当起塔; 二,辟支佛; 三,声闻之人; 四,转轮圣王。 阿难,这四种人应当起塔,以香花、绢帛盖、歌舞音乐为其供养。” 当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佛应第一塔 辟支佛声闻
及转轮圣王 典领四域主
斯四应供养 如来之所记
佛、辟支、声闻 及转轮王塔
当时,世尊告阿难:“全都前往拘尸城,末罗族之地的双树间。”
阿难回答,好的。即与大众们,围绕着世尊,行走于路上。
有一位婆罗门,在拘尸城去往波婆城的半路上。他远远地看见世尊容貌端正,身体诸根寂定。看见后心生欢喜,善心自然而生。这人向前来到佛处,问好后,住于一面,对佛说:“我所居住的村庄,离开此处不远,但愿佛陀能在那里留宿。在清晨饮食完后,再去往他城吧。”
佛告此婆罗门:“且止,且止。你今日就已经供养我了。”
这时,婆罗门殷勤地三番邀请,佛却回答如初。佛又告此婆罗门:“阿难在后面,你可以把这意思告诉他。”
婆罗门听闻佛的教言后,即来到阿难处,问好后,立于一面。对阿难说道:“我所居住的村庄,离开此处不远。我想邀请瞿昙沙门(佛陀)屈尊一下,在那里留宿。在清晨饮食完后,再去往他城吧。”
阿难回答:“且止,且止,居士,你今日已经供养了。”
婆罗门殷勤地再三留请。阿难回答:“现在已经进入暑季,那个村庄离开这里又很远。世尊非常疲惫,不能劳累相扰了啊。”
当时,世尊宣明这个意思后,即以偈颂说道:
净眼前进路 疲极向双树 梵志遥见佛 速诣而稽首
我村今在近 哀愍留一宿 清旦设微供 然后向彼城
梵志我身倦 道远不能过 监藏者在后 汝可住语意
承佛教旨已 即诣阿难所 唯愿至我村 清旦食已去
阿难曰止止 时热不相赴 三请不遂愿 忧恼不悦乐
咄此有为法 流迁不常住 今于双树间 灭我无漏身
佛、辟支、声闻 一切皆归灭 无常无撰择 如火焚山林
那时,世尊进入了拘尸城,去往本初出生之处,末罗族之地的双树间。佛告阿难道:“你为如来在双树间敷置个床座,使头向北方,面向西方。这是因为,佛法流布,应当久住于北方。”
阿难回答,好的。即敷设床座,使头向北方。
当时,世尊自己折迭僧衣四下,双脚疲惫而卧。躺卧时,身体右侧腋至腰上部位,如同狮子王。这时,双树间所有一心信佛的鬼神们,以非此季节的花朵布散在地。当时,世尊告阿难道:“这双树神,以非此季节的花朵来供养我,这不是供养如来。”
阿难说道:“如何才名为供养如来呢?”
佛对阿难说:“若人能接受正法,又能修行正法,这才名为供养如来。” 佛以偈颂宣明这个道理:
佛在双树间 偃卧心不乱
树神心清净 以花散佛上
阿难白佛言 云何名供养
受法而能行 觉华而为供
紫金华如轮 散佛未为供
阴界、入无我 乃名第一供
当时,梵摩那在佛前,手执扇子,给佛扇风。佛言:“你退让一下,不要在我身前。”
这时,阿难自我默念道:‘这位梵摩那常在佛的左右,供给所须的物品。尊敬如来,没有厌足。今日佛已临近末后时刻,按理须让他来瞻视,但佛却命令他退让。这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阿难即整装衣服,向前对佛说:“这位梵摩那常在佛的左右,供给所须的物品。尊敬如来,没有厌足。今日佛已临近末后时刻,按理须让他来瞻视,而世尊却命令他退让,这是什么原因呢?”
佛告阿难:“离这拘尸城外十二由旬处,都是大神天们的居住所,无一处空缺。这些大神们,都嫌这位出家人站在佛前,挡住了佛,怨言道:‘今日佛已临近末后时刻,快要灭度了。我们诸神,希望恭敬地朝拜佛。然而这位出家人有大威德,光明映辉,遮蔽了视线,使我们不能得以亲近、礼拜供养佛。’ 阿难,我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命令其退让。”
阿难对佛说:“这位出家尊者,本是积了何德?修行了何业?以致今日有这般的威德?”
佛告阿难:“久远以前,九十一劫之时,世间有佛,名号‘毗婆尸’。当时,这位出家人以欢喜心,手执草炬,照耀那塔。由此因缘,使得今日威光向上,彻照二十八天,是天神们的光耀所不能及的。”
那时,阿难即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双手合十,长跪着对佛说:“请佛不要在这鄙陋小城的荒芜之地取灭度。为什么呢? 有更大的国 —— 瞻婆大国、毗舍离国、王舍城、婆祇国、舍卫国、迦维罗卫国、波罗柰国。这些国土的人民众多,又乐于信仰佛法。佛灭度后,他们必定能够恭敬地供养舍利。”
佛言:“且止,且止,不要有这样的观念,不要将此地说成鄙陋。为什么呢?因为昔日,此地的国中有位大王,名叫大善见。那时,这座城名叫拘舍婆提。大王的都城,长四百八十里,宽广二百八十里。当时,谷米丰盛价格低,人民炽盛。这城有七重城墙,围绕着城墙的栏杆也有七重,其上雕饰刻镂着花纹,中间悬挂着宝铃。城墙的根基深三仞(一仞相当于八尺),高十二仞。楼观高出城墙十二仞。柱子圆周长三仞。金城银门,银城金门。琉璃城水晶门,水晶城琉璃门。
其城周遍,由四种珍宝庄严装饰。栏杆相间交错,也由四种珍宝装饰。金楼银铃,银楼金铃。七重的珍宝护城河,中间生长着莲花:青莲花、红莲花、拘物头花(具体颜色各说不一)、白莲花。护城河的底部,遍布着金沙。河的夹道两边,生长着多邻树。金树,银叶,银花,银果;银树,金叶,金花,金果;水晶树,琉璃花,琉璃果;琉璃树,水晶花,水晶果。
相邻的众树间有许多浴池,清水流淌于深潭中,洁净无秽。浴池边,由四种珍宝相间堆砌。金阶梯,银台阶;银阶梯,金台阶;琉璃阶梯,金台阶;琉璃阶梯,水晶台阶;水晶阶梯,琉璃台阶。浴池周围的栏杆,辽阔围绕着,互相承托。其城处处生长着多邻树。金树,银叶,银花,银果。银树,金叶,金花,金果。水晶树,琉璃花,琉璃果。琉璃树,水晶花,水晶果。众树间也有四种珍宝的水池,生长着四种花。
其城街巷整齐,条条巷子尺度相当。风吹在众花上,纷纷飘落于路侧。微风四面吹起,吹拂在诸宝树上,发出柔软之音,犹如天界的妙乐。其国人民,不分男女大小,共相游走于树间,自以娱乐。其国中常有十种声音:贝声、鼓声、水波流淌声(波罗声——小鼓声)、歌声、舞声、吹声、象声、马声、车声、饮食戏笑声。
当时,大善见王具足七种宝物,并四种神德,统领四天下。是哪七宝呢?一,宝金轮;二,宝白象; 三,绀青色宝马; 四,宝神珠; 五,宝玉女; 六,宝居士; 七,宝将帅。
善见大王如何成就宝金轮的呢? 大王常在十五之日,月满之时,以香汤沐浴。而后登上宝殿,周围由宫女围绕着。当时,忽然有个宝轮自然出现面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为天匠所造,并非世间所有。轮由真金所成,直径一丈四。善见大王自我默念道:‘我听说过有这话:曾有一位刹帝利王水浇头种(君王),在十五之日,月满之时,以香汤沐浴。而后登上高殿,周围由宫女围绕着。当时,忽然有个宝轮自然出现面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为天匠所造,并非世间所有。轮由真金所成,直径一丈四。此君王因而得名为转轮圣王。今日此轮出现,是幻觉还是真实的呢?今日我不知可否试验下此宝轮?
当时,善见大王即召来四兵种(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向宝金轮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又伸出右手抚摩金轮,说道:‘你向东方转动,如同正法转动得一样,不要违背常规。’金轮即转向东方。当时,大善见王即命令四兵种,跟随其后。宝金轮前面有四位神引导,金轮停在何处,大王的驾车即止步于何处。当时,东方诸小国王们见到大王来此,便以金钵盛着银粟,以银钵盛着金粟,来到大王处,叩首说道:‘欢迎大王驾临!现今此东方之地丰盛安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诚、顺从。但愿圣王在此治理国政,我们将在大王的左右作差使,承领适当的职务。’善见大王对小王说:‘且止,且止。诸位贤者,你们已经供养我了。只要以正法治理,不要偏离、歪曲,不要令国内有非法的行为,这便可以称为 —— 我治理了。’
当时,小王们听闻此教言后,即跟从大王前行巡视诸国。到了东海华表 (地标性建筑物),然后按序前至南方、西方、北方。金轮所到之处,诸国王们各献国土,如同东方的诸小王们。此时,善见大王跟随着金轮,周游四海,以正道开化各国,安慰民庶后,回到本国拘舍婆城。当时,宝金轮在宫门上方的空中停住。善见大王欢喜踊跃地说道:‘这个宝金轮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为转轮圣王了。’宝金轮就是这般成就的。
善见大王如何成就宝白象的呢?当时,善见大王清晨坐在正殿上,忽然有头宝象自然出现面前。这头象毛色纯白,身体七处长相平整饱满(四足、两肩、颈项),有飞行的能力。象的头部毛色杂合,六根象牙修长圆润(原文纤月+庸),牙间以真金修饰填补。大王当时看见后,心中念道:‘此象贤良,若能善加调驯的话,适合用于御乘。’ 即便尝试着调驯练习,使其能力全部具备。当时,善见大王想要试乘白象,即乘坐在象背上。从清晨出城,周游四海,直到饭食时间才归回。当时,善见大王欢喜踊跃地说道:‘这头白色的宝象,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为转轮圣王了。’宝象就是这般成就的。
善见大王如何成就宝马的呢?当时,善见大王清晨坐在正殿上,忽然有匹宝马自然出现面前,绀青色,头颈和尾巴长着朱色的长毛。它头颈如象,有飞行能力。大王看见后,心中念道:‘此马贤良,若能善加调驯的话,适合用于御乘。’ 即便尝试着调驯练习,使其能力全部具备。当时,善见大王想要自己试乘宝马,即乘坐在马背上。从清晨出城,周游四海,直到饭食时间才归回。当时,善见大王欢喜踊跃地说道:‘这匹绀青色的宝马,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为转轮圣王了。’ 绀青色的宝马就是这般成就的。
善见大王如何成就宝神珠的呢?当时,善见大王清晨坐在正殿上,忽然有颗神珠自然出现面前,色泽质感清彻,没有瑕疵污秽。大王当时看见后,说道:‘此珠妙好,若能发出光明的话,可用于宫殿内的光照。’当时,善见大王想要试验此珠。即召来四兵种,将此宝珠置于高幢上,并在晚上抱着幢出城。神珠发出光明,照耀军队兵众,犹如白天。在军队兵众周围外,还能照耀一由旬之广。城中人民,当时都起床作务,还以为是白天。当时,善见大王欢喜踊跃地说道:‘今日这颗神珠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为转轮圣王了。’宝神珠就是这般成就的。
善见大王如何成就宝玉女的呢?当时,有位宝玉女子忽然出现,面色从容,容貌端正,身长不高不矮,体型不胖不瘦,肤色不白不黑,长相不刚不柔。其女,冬天身体温暖,夏天身体凉。全身毛孔,发出栴檀香。口中发出优钵罗华香,语态柔软,举动安详。她在大众中,先起身,后坐下,不失规矩。当时,善见大王心中清净无着,连片刻的念想也没有,更何况怎会去亲近她?当时,善见大王欢喜踊跃地说道:‘这位宝玉女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为转轮圣王了。’宝玉女就是这般成就的。
善见大王如何成就宝居士的呢?当时,忽然有位男居士自然出现,他拥有天然的宝藏,财富无量。这位居士因为前世的福报,使得眼睛能够彻视地下伏藏的珍宝。或是有主人的或是无主人的,全都知道。若珍宝是有主人的,则能为其护卫。若珍宝是无主人的,则取来献给大王。当时,宝居士前往对大王说:‘大王,地下只要有珍宝,我定献给大王。大王不足为忧,我自然能办到。’当时,善见大王想试验下宝居士,即便下令牵来船只,在水中游戏。大王告居士言:‘我须要金宝,你速速取来给我。’居士回答:‘大王小等片刻,我必须等船到了岸。’大王当即逼切地说道:‘我不再前行了,现在就须要,你现在就取来。’当时,宝居士因为大王的命令急迫,即长跪在船上,将右手的手掌伸入水中,水中的宝瓶便随手而出,如同虫子顺着树爬那般。那宝居士,不断地像这般,将手掌伸入水中,顺手拿出了宝瓶,数量充满了船。宝居士对大王言:‘大王刚才说,须要金宝,请问是多少呢?’当时,善见大王对居士说:‘且止,且止,我没什么须要了,刚才是在试你。你今日已经供养我了。’当时,那位居士听了大王的话后,随即将宝物投还了水中。当时,善见大王欢喜踊跃地说道:‘这位宝居士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为转轮圣王了。’宝居士就是这般成就了。
善见大王如何成就宝将领的呢?当时,有位宝将领忽然出现,他智谋雄猛,英明谋略独决。此宝将领当时前往大王处,说道:‘大王若是需要讨罚的话,不足为忧,我自然能办到。’当时,善见大王想试验下宝将领,即集合四兵种,对他说:‘你现在用兵,让未集合的集合,让已经集合的解散,让未戒备的实施戒备,让已经戒备的解除戒备,让未去的去,让已经去的止步。’当时,宝将领听了大王的话后,即下令四兵种,使未集合的集合,已经集合的解散,未戒备的实施戒备,已经戒备的解除戒备,未去的去,已经去的止步。当时,善见大王欢喜踊跃地说道:‘这位宝将领真乃我的祥瑞之物。我今日真地成为转轮圣王了。’
阿难,善见转轮圣王的七宝就是这般成就的。
“什么是四神德呢? 一,长寿而不夭折,无能及者。 二,身体强健无病,无能及者。 三,容颜相貌端正,无能及者。 四,宝藏充盈满溢,无能及者。 这便是转轮圣王成就的七宝以及四功德。
“阿难。那时善见大王,不久将要命终驾崩。在游走了后花园,又离开之后,随即告诉驾车者道:‘你当好好地驾驭车马,安详而行。这是因为,我想要详察国土和人民是否安乐无患。’当时,路旁观看的国民,又对驾车人说道:‘你暂且徐徐而行,我们想要好好地看看圣王的威颜。’阿难,那时,善见大王慈心地抚育着国民和物产,如同父亲慈爱子女。国民仰慕大王,如同子女仰慕父亲。国民将所有的珍奇宝物,全都拿来贡奉给大王,希望蒙得垂顾受纳,并随大王的心意给与。当时,大王回答说:‘且止,各位。我自己有宝物,那些贡物你们自己使用吧。’大王之后,又心中念道:‘我不知今日可否造宫殿楼观?’刚生出这个意念,就有国民前往大王处,对大王说:‘我现在便为大王造宫殿。’大王回答:‘我现在就算得着你们的供养了。我有宝物,自己能够给足。’当时,国民再次启禀大王:‘我们准备为大王造立宫殿。’大王告诉国民道:‘那就随你们的意思吧。’民众承蒙大王的教言后,即调用了八万四千辆车,载着金子而来。到了拘舍婆城,开始造立法殿。当时,处在第二忉利天界的妙匠天子,自我默念:‘只有我堪能为善见大王起造正法殿。’
阿难。当时,妙匠天子起造法殿,长六十里,宽广三十里,由四种珍宝装饰庄严。法殿的下基平整,台阶由七层宝砖堆砌而成。法殿的柱子有八万四千根,金柱银栌(柱顶承托梁的方形短木),银柱金栌,琉璃、水晶的栌、柱也是这样。绕殿周围,四面围着栏杆,都由四宝造成。四面阶梯也是由四宝所成。法殿由八万四千幢宝楼组成。金楼,银门窗;银楼,金门窗;水晶、琉璃的楼、门窗也是这样。金楼,银床;银楼,金床。由金缕编织成的细软网线,铺设在座上。水晶、琉璃的楼、床也是这样。法殿发出光明,光彩夺目,如同日光盛明,不能目视。当时,善见大王生起念头:‘我想在法殿的左右造多邻园池。’ 即时,妙匠天子便建造了园池,纵广各一由旬。
大王又生起念头:‘在法殿前造一个法池。’妙匠天子随即实施建造,纵广各一由旬,其水清澄,洁净无秽。水池环绕的四周,由四种珍宝砖侧砌其下。周围的栏杆,都是由黄金、白银、水晶、琉璃四种珍宝合成。水池中生长着各种颜色的莲花,有:青莲花、红莲花、拘物头花、白莲花,它们各自发出微妙的香气,馚馥四散。在法池四周的地里,生长着众多的花:阿醯物多花、瞻卜花、波罗罗花、须曼陀花、婆师迦花、檀俱摩梨花。使一切行人过路者,心想入池洗浴,游戏其中。身得清凉,随心所欲。须饮浆水的,供给浆水。须要食物的,供给食物。衣服、车马、香花、财宝,都不违逆人的意愿。
阿难。当时,善见大王有八万四千头大象,用金银装饰着,由宝珠包裹着,其中齐象王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匹马,用金银装饰着,由宝珠包裹着,其中力马王为第一。有八万四千辆车,由狮子皮包裹着,用四种珍宝庄严着,其中宝金轮为第一。有八万四千颗珠,其中宝神珠为第一。有八万四千位玉女,其中宝玉女为第一。有八万四千位居士,其中宝居士为第一。有八万四千位将领,其中宝将领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座城,其中拘尸婆提城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幢殿,其中正法殿为第一。有八万四千栋楼,其中大正楼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张床,都是以黄金、白银、众珍宝所成。并有细软网线编织成的彩色细毛毯,铺设在上面。有八万四千亿件衣服,其中亚麻衣、迦尸国出产的衣服、棉织衣为第一。有八万四千种食物,日日摆设供养,味道各异。
阿难。当时,善见大王在八万四千头大象中,挑选乘坐齐象。在清晨离开拘尸城,远行巡视天下,周遍四海。又在须臾之间,回城用食。在八万四千匹马中,挑选乘坐宝力马。在清晨出游,远行巡视天下,周遍四海。又在须臾之间,回城用食。在八万四千辆车中,挑选乘坐金轮车,驾驭着宝力马。在清晨出游,远行巡视天下,周遍四海。又在须臾之间,回城用食。在八万四千颗神珠中,挑选用宝神珠,照耀宫内,使昼夜常明。在八万四千位玉女中,挑选善良、淑贤的宝玉女服侍在左右。在八万四千位居士中,若需要供给,就委任宝居士。在八万四千位将领中,若需要讨罚,就委任宝将领。在八万四千座城中,若需要设立都城来治理国家,就选择拘尸城。在八万四千幢殿中,若大王常需停留,就选择正法殿。在八万四千栋楼中,若大王常需停留,就选择大正楼。在八万四千座位中,若大王常需停留,因为要安定入禅的缘故,就选择颇梨座(七宝之一)。八万四千亿件衣服,都是上妙珍宝配饰,大王因为心怀惭愧的缘故,便随意穿服。八万四千种食物,大王因为知足的缘故,所以经常以自然生长的农作物为食物。
当时,八万四千头大象前来,出现在大王面前,它们踩踏冲突着。被伤害的众生,不可计数。大王心中念道:‘数量这么多的大象前来,造成了很多损伤。从今以后,百年中只允许一头大象临场。像这般辗转,每一百年,只能有一头大象临场,周而复始。
那时,佛告阿难:“当时,善见大王自我念道:‘我本是累积了何功德,修行了何善本,以致今日获得这般的大果报呢?’ 又念道:‘是由三种因缘,以致得到这福报的。是哪三种呢? 一,布施; 二,持戒; 三,禅思。 由这些因缘,以致今日获得了大果报。’ 大王又念道:‘我现在已经受了人间福报,应当更进播种善业,修行天上福报。应当自我抑制,有所放弃,离开愦闹处,前往安隐处静居,以修学增长正道。’ 当时,大王即指示善良淑贤的宝玉女:‘我现在已经受了人间福报,应当更进播种善业,修行天上福报。应当自我抑制,有所放弃,离开愦闹处,前往安隐处静居,以修学增长正道。’宝玉女道:‘好吧,遵照大王的教言。’大王即命令内外随属,拒绝了朝见和伺候。
当时,大王登上法殿,进入金楼观,坐在银御床上,思惟:‘因为贪恋淫欲,所以有了不善的恶行。因为认识到这些,所以有所觉悟。而后便远离淫欲,不再为此心生欢喜,感觉快乐。如此即得着第一禅。 灭除了对事物认识和觉悟的过程,内心真实、欢喜、愉悦。收敛心境,专于一处。无所认识,无所觉悟,在定中生出欢喜、安乐。如此即得着第二禅。 守护舍离心、随喜心,专心一念不乱。自知:护住意念,乐于修行,身体入于安乐中,是贤圣者的追求。如此即得着第三禅。 舍弃自我,灭除苦痛和快乐的感受。先除去忧愁、欢喜,然后进入不苦不乐之中,护住意念于清净处。如此即得着第四禅。’
当时,善见大王从银御床上起身,走出金楼观,前往大正楼,坐在琉璃床上,修行慈心,慈心遍满一方众生。对其余诸方众生,也是这般修行,周遍广泛普及,无二区别心,无边无量。灭除一切的嗔恨心,心中无嫉妒的恶念,寂静默然,慈心柔软,以得着真正的自我快乐。对于悲心、喜心、舍心,也是这般的修行。
当时,宝玉女自我默念:‘久违大王的容颜身影,真想朝见一次。不知今日可否侍奉大王?’ 贤善的宝玉女,即告诉八万四千位宫女:‘你们应当各自香汤沐浴,整装修饰下衣服。这是因为,我们久违大王的容颜身影,应当朝见侍奉一次。’各位宫女听闻后,各自整装衣服,沐浴洗澡,清洁己身。 贤善的宝玉女又告诉宝将领的部下,役使集合四兵种:‘我等久未朝见大王,应当侍奉一次。’ 将领的部下即集合四兵种,对宝玉女说:‘四兵种已经集合,是时候了吧。’于是,宝玉女带领着八万四千位宫女,在四兵种的引导下,前往金多邻园。人众的震动声,远及大王。大王听闻后,临窗观望。宝玉女即在大王面前,站立于门侧。
大王看见宝玉女,随即告言:‘你站在那里,不要前来,我一会就出观。’善见大王从颇梨座而起,走出大正楼,下了正法殿。与宝玉女一起前往多邻园,就座而坐。那时,善见大王容颜光泽,胜过平时。贤善的宝玉女自我念道:‘今日大王的相貌胜过平时,是何因缘现出异常瑞相呢?’ 宝女随即问大王:‘今日大王的容貌异常,并非普通的异常瑞相,难道大王要舍弃性命了吗?现在这八万四千头大象中,宝白象为第一。它由金银装饰着,并由宝珠包裹着。这本来就是大王所有的,但愿大王心存少许意念于此,共相欢乐。大王不宜舍弃性命,遗弃万民于孤独之中。大王还有八万四千匹马,其中力马王为第一。有八万四千辆车,其中宝轮为第一。有八万四千颗珠,其中宝神珠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名女子,其中宝玉女为第一。有八万四千位居士,其中宝居士为第一。有八万四千位将领,其中宝将领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座城,其中拘尸城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幢殿,其中正法殿为第一。有八万四千栋楼,其中大正楼为第一。有八万四千张座,其中宝饰座为第一。有八万四千亿件衣,其中柔软衣为第一。有八万四千种食物,味道珍奇。但凡这众多的宝物,都是大王所有的,但愿大王心存少许意念于此,共相欢乐。大王不宜舍弃性命,遗弃万民于孤独之中啊。’
善见大王回答宝玉女:‘自从你昔日前来恭奉我开始,你慈心、柔软、恭敬、顺从,言语中无有粗俗和不足之处,今日却为何说这些呢?’玉女回答大王:‘不知道我所说的,有何不合道理之处?’大王告诉玉女:‘你刚才所说的:象马、宝车、金轮、宫殿楼观、名贵衣服、肴膳,这些都是无常变化的,不可长久保有。你劝我对这些心存留念,难道是合乎道理的吗?’玉女回答大王:‘不知道应当如何言语,才算是慈心、合乎道理?’大王告诉玉女:‘你若能这样说:象马、宝车、金轮、宫殿楼观、名贵衣服、肴膳,这些都是无常变化的,不可长久保有。但愿大王不要贪着于这些,耗费神识去思想。这是因为,大王的性命未经多久,就要进入后世。人出生,就有死。相会和合在一起,就有离别之时。哪有出生于此世间,却永远长寿的?大王应当割弃恩爱,心存正道。这才是恭敬、合乎道理的言语啊。’
阿难。当时,宝玉女听了大王的这些教言后,悲泣啼嚎,擦拭着眼泪说道:‘象马、宝车、金轮、宫殿楼观、名贵衣服、肴膳,这些都是无常变化的,不可长久保有。但愿大王不要贪恋这些,以耗费神识思想。这是因为,大王的性命未经多久,就要进入后世。人出生,就有死。相会和合在一起,就有离别之时。哪有出生于此世间,却永远长寿的?大王应当割弃恩爱,心存正道。’
阿难,那位宝玉女安抚地说完这些话后,未经多久,善见大王就忽然命终了。犹如壮士美餐了一顿,没有苦恼,灵魂上升至第七梵天。善见大王死亡七日后,轮宝、珠宝自然也就消失了。宝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将领,都在同一日命终。城池、法殿、楼观、宝饰、金多邻园,都化为了土木。”
佛告阿难:“这些由因缘聚合的万物,无常变化,都要归于磨灭。贪欲不得满足,必消散人命。恋着于恩爱中,没有知足。唯有得着圣明的智慧,明白真道的人,方才知足。阿难,我忆念自己在往昔时,曾六次往返于此地,作转轮圣王,最终废弃尸骨于此地。今日我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又再次舍弃了性命,废弃身体于此地。从今以后,我生死轮回永远断绝,我已无处再去废弃身体了。这是最后一次,不再因留缺漏,而承受果报之身,存留于世间了。”
当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的本初出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即将临近灭度。佛告阿难:“你进入拘尸那竭城,告诉末罗族人:‘贤者们,要知道如来将于夜半,在娑罗园双树间般涅槃了。你们可以前往,询问心中的疑惑,当面接受教诲告诫。现在正是时候,应当及时去,以致将来不会后悔。’”
阿难领受了佛的教言后,即从座起,礼佛而去。与一位比丘,一起垂泪而行。进入拘尸城后,看见五百位末罗族人,以少许的因缘,正集合在一处。
末罗族人看见阿难前来,即起身行礼,站于一面,对阿难说:“不知道尊者,今日为何那么晚才来此城?有什么事要办吗?”
阿难垂泪说道:“我为了你们将来可以互相益饶的缘故,所以前来相告。各位要知道,如来将于夜半般涅槃了。你们可以前往,询问心中的疑惑,当面接受教诲告诫。现在应当及时就去,以致将来不会后悔。”
当时,末罗族人听了这话,放声悲嚎,辗转仆倒在地,昏迷后又苏醒过来。如同大树的根被拔起,枝条被折断。异口同声地放声说道:“佛取灭度,实在太快了!佛取灭度,实在太迅速了!群生要长久衰亡了,世间之眼灭亡了。”
阿难慰劳末罗族人:“且止,且止,不要悲恸!天地间万物,没有出生后不命终的。要想使由因缘聚合之物,恒常存留,绝不可能。佛不是说嘛,相会和合在一起,就有离别之时。生出后,必有命终之时。
末罗族人互相说道:“我们回去吧,带领着所有的家属,再, 携带五百张白迭(又名“帛迭”,指棉布),一起前往双树去。”
末罗族人各自回了家后,带领着所有家属,又携带了棉布,出离拘尸城,前往双树间——阿难处。阿难远远地看见,心中默念:‘那些人数量众多,若一一来见佛,恐怕还未等全部听佛说教,佛就先灭度了。我不知可否在今日前半夜,让他们同时见佛。’ 阿难即时,带领着五百位末罗族人及其家属,来到世尊处,向佛足头面顶礼,站于一面。阿难向前对佛说:“末罗族人中的某某及其家属,来问候世尊的起居安好否。”
佛回答:“有劳你们前来,应当使你们的寿命延长,无病无痛。” 阿难这般地行,方才带领着末罗族人及其家属,得见了世尊。
末罗族人向佛足头面顶礼,坐于一面。世尊为他们演说了世间无常的道理,开示教诲,令其得着利益和喜乐。末罗族人听闻法后,心生欢喜,即将带来的五百张棉布,奉上给世尊。佛因为怜悯他们,便受纳了。末罗族人即从座而起,礼佛而去。
当时,在拘尸城内,有一位婆罗门,名叫须跋,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此人年老多智,在听说佛将于今夜在双树间取灭度后,自我念道:‘我对于佛法尚存疑惑,唯有佛能开解我的心念,今日应当及时地自力前行。’即于当夜,离开拘尸城,前往双树间。到了阿难处,问好后,站于一面,对阿难说:“我听说佛将在今夜取灭度,所以前来此地,请求见佛一面。我对于佛法尚存疑惑,但愿能得见佛,开解我的心头之惑。不知佛陀是否有空闲时间,能得以相见?”
阿难回答:“且止,且止,须跋。佛的身体不适,麻烦您不要扰乱了。”
须跋执意地再三请求:“我听说如来出现于世间,如同优昙钵花,历经长久后才出现一次。所以前来请求佛现身,想开解我心中的疑惑,不知佛陀是否有空闲时间,能得以相见不?”
阿难回答如初:“佛的身体不适,麻烦您不要扰乱了。”
佛告阿难:“你不要阻拦,让他进来。此人想要开解心中的疑惑,并不是扰乱啊。他若听闻我讲法,心中必得开解。”
阿难听闻佛言,方告须跋:“你想要觐见佛,是时候了。”
须跋当即进入,问好后,坐于一面,对佛说:“我对于佛法尚存疑惑,不知佛陀是否有空闲时间,开解我心中的滞碍?”
佛言:“你随便问吧。”
须跋当即问道:“为何佛和人众有许多不同之处,自称为导师呢?不兰迦叶、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罗、波浮迦旃、萨若毗耶梨弗、尼揵子等等这些导师们,也各有异样的修行法门。请问佛是全都知道呢,还是不全知道?”
佛言:“且止,且止,竟有如此的观点。我全都知道,今日将为你演说甚深的妙法。认真听,认真听,好好思想啊。”
须跋领受教言。佛告言:“若诸法中,没有八圣道,那么就没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因为诸法中有八圣道的缘故,所以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现今我所传授的法中有八圣道,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而修行外道的其他众类,却没有沙门果。” 世尊为须跋以偈颂说道: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 独处而思惟
今说法之要 此外无沙门
佛告须跋:“若僧众都能自我摄受佛法的话,那么此世间就不缺乏罗汉了。”
须跋对阿难说:“跟从佛陀的僧众,已经修行了清净除欲。正在修行的,或即将修行的人,得着大利益了。阿难,你在如来处,修行清净除欲,也得着了大利益。我得以当面觐见如来,咨问心中的疑惑,也得着了大利益。今日如来又为弟子说了偈颂,教弟子辨认正邪之法。”
须跋当即对佛说:“我今日不知能否在佛门出家,受持具足戒?”
佛告须跋:“若有外道信徒,想要皈依佛法,修行清净除欲的话,应当试验四个月。观察其人行为,考察其人志愿。若这人具足诸多威仪,没有漏失的话,那么在我传授的法中,得以受持具足戒。须跋,当知这人是在修行。”
须跋又说:“外道信徒,在佛法中当试验四个月,观察其人行为,考察其人志愿。只有具足诸威仪,没有漏失的人,方才能受持具足戒。如今我若能在佛正法中,劳役四年,具足诸威仪,没有漏失的话,便也可受持具足戒了吧。”
佛告须跋:“我先前已经说了,这样的人便是在修行。”
于是,须跋在当夜,出家受戒,修行清净除欲。对当下修行的法,以自身作证:‘我生死已尽,清净除欲的修行已经确立,所作的已经办了,得着这般真实的智慧。以后不再因留缺漏,而承受果报之身,存留于世间了。’当时夜还未深,须跋即成就了罗汉果位。这是如来的最后弟子,先于佛陀灭度了。
当时,阿难站在佛身后,抚摸着床,悲泣地不能自已,他抽泣叹息道:“如来灭度,实在太快了!世尊灭度,实在太迅速了!大法沉落晦暗,实在太迅速了!群生长久衰亡,世间之眼灭亡。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我蒙受了佛的恩惠,才得以处于修学果地上,如今功业尚未完成,而佛却要灭度了。”
世尊明知故问道:“阿难比丘,现在哪里?”
僧众对如来说道:“阿难比丘,在佛的身后。他抚摸着床,悲泣地不能自已,抽泣叹息道:‘如来灭度,实在太快了!世尊灭度,实在太迅速了!大法沉落晦暗,实在太迅速了!群生长久衰亡,世间之眼灭亡。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我蒙受了佛的恩惠,才得以处于修学果地上,如今功业尚未完成,而佛却要灭度了。’”
佛告诉阿难:“且止,且止,不要忧愁,不要悲伤哭泣!你侍奉我以来,身体力行都怀着慈心,对一切众生平等无二、无边无量。言行中怀着慈心,意念中也怀着慈心,对一切众生平等无二、无边无量。阿难,你供养我,功德甚大。若有人供养诸天、魔、梵天、出家人、婆罗门种氏,都没有能及上你的。你一心精进,成道不久了。”
当时,世尊告僧众:“过去世中,供养侍奉诸佛的弟子,也都如同阿难。未来世中,供养侍奉诸佛的弟子,也都如同阿难。然而过去世中,供养侍奉佛的弟子,是在我演说后,你们才知道的。现今我的弟子阿难,你们举目即认得。他必定成就如来,必定成就世尊。这是阿难未曾有的成就,你们要受持啊。转轮圣王有四种未曾有的气象。有哪四种呢? 一,圣王出行时,举国民庶都来奉迎。 二,民众见到后,心生欢喜。听其教言,也生欢喜。 三,瞻仰其威严容颜,没有厌恶满足。 四,转轮圣王或住、或坐,以及躺卧时,国内臣民都来至圣王处所。见到大王后,心生欢喜。听其教言,也生欢喜。瞻仰其威严容颜,没有厌恶和满足。 这些便是转轮圣王的四种奇特气象。
现今我的弟子阿难,也有这四种气象。有哪四种呢? 一,阿难默然地进入比丘众中,比丘们见到后,都心生欢喜。 二,阿难为比丘众说法,比丘们听闻后,也生欢喜心。 三,比丘们观其仪容,听其说法,没有厌恶满足。 四,阿难默然地前去比丘尼众中、优婆塞众中、或优婆夷众中,这些大众见到后,都心生欢喜。阿难若对其说法,其人听后,也生欢喜心。大众观其仪容,听其说法,没有厌恶和满足。 这些便是阿难的四种未曾有的奇特气象。”
当时,阿难偏坦右肩,右膝着地,对佛说道:“世尊,从四方而来的那些年老睿智、明解佛经戒律,德高望重的清净修行僧众,现前来觐见世尊。我因缘于亲近佛,所以得着他们的礼敬,互相觐见、问好。在佛灭度后,他们若不再前来,便无处去敬视了,当怎么办呢?”
佛告阿难:“你不要忧愁。各族各姓的民众,常有四种心念。哪四种呢? 一,心念佛的出生处,欢喜得想要拜见。对此忆念不忘,生恋慕之心。 二,心念佛初时得道之处,欢喜得想要拜见。对此忆念不忘,生恋慕之心。 三,心念佛转*轮之处,欢喜得想要拜见。对此忆念不忘,生恋慕之心。 四,心念佛示现般涅槃处,欢喜得想要拜见。对此忆念不忘,生恋慕之心。
阿难。我般涅槃后,各族各姓的男女,心念佛在世之时,所行的这般功德;心念佛得道时,所具有的这般神力;心念佛转*轮时,所救度的那些人;心念佛临近灭度时,所遗留的这些正法。那些男女各自前往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他们在死后都得以往生天界,已经得道者除外。
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后,若有诸佛信徒前来求道,当接受其出家,授予具足戒,不要为难他们。若是外道信徒前来求道,也接受其出家,并授予具足戒,不要试验四个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存异样的论断,但若是让其在佛门中停留小会,就会生出本同的见解。
当时,阿难双手合十,长跪着向前问佛:“在佛灭度后,若有比丘强词夺理,将侍从奴仆取来自己受用,应当如何对待?”
佛告阿难:“在我灭度后,若有比丘强词夺理,不顺从威仪,不接受教导告诫,你们应当共同对其处以梵檀。下令通知所有的僧众,不得和他言语,也不要和他往来,互相教授、互相共事。”
阿难又问佛:“在佛灭度后,若有女出家人不肯领受教诲,应当如何对待?”
佛告阿难:“不要和她相见。”
阿难又问道:“假设有人和她相见了,应当如何对待?”
佛言:“不要和她说话。”
阿难又问:“假设有人和她说话了,应当如何对待?”
佛言:“应当收敛自己的心。阿难,你意思难道是说:‘在佛灭度后,就不再有庇护了,受持的那些佛法就灭失了吗?’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戒,即是你们的庇护,是你们受持的。阿难,从今以后,接受僧众可以放下微小的约束,上下间可以相互称呼,但是应当顺从礼度,这是出家人敬顺的原则。”
佛告僧众:“你们若对于佛、法、僧众尚有疑惑,对于真道还有疑惑,抓紧时间赶快问,以致将来不会后悔。我现在还存留于世,将为你们演说。” 这时,僧众默然无语。
佛又告言:“你们若对于佛、法、僧众尚有疑惑,对于真道还有疑惑,抓紧时间赶快问,以致将来不会后悔。我现在还存留于世,将为你们演说。” 这时,僧众仍是默然无语。
佛再次告言:“你们若感到惭愧,所以不敢发问。那么就算是为了得到知识,也应当抓紧时间赶紧前来询问,以致将来不会后悔” 这时,僧众仍是默然无语。
阿难对佛言:“我相信这些僧众,信心都是清净的。没有一位僧人,怀疑佛、法、僧众,怀疑正道。”
佛告阿难:“我自己也知道,今日此众中就算是最小的僧人,也见到了正道之路,心中不再趣向恶道。如此之人,最多往返世间,历经七番生死,然后必定灭尽苦际。” 世尊即以偈颂方式,记述了一千二百名弟子所得的道果。
当时,世尊身披法服上衣,伸出金色手臂,告僧众:“每逢如来出于世间,你们都应当看作是优昙钵花一现。” 世尊再次以偈颂宣明这个道理:
右臂紫金色 佛现如灵瑞
去来行无常 现灭无放逸
所以僧众啊,你们不要放纵自己。我因为不放纵自己,自然成就来正等正觉。无量众多的善知识,也都是由于不放纵自己,所以成就了道果。一切万物,在无常变化中存在着。这是如来最后的说教。”
于是,世尊即入定于初禅。又从初禅起,入于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于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于第四禅;从四禅起,入定于虚空处;从定于虚空处起,入定于意识处;从定于意识处起,入定于意识不用功;从定于意识不用功起,入定于有想和无想间;从定于有想和无想间起,入定于灭除想。
阿难问阿那律:“世尊已经入于般涅槃了吗?”
阿那律言:“还没有,阿难。世尊现正入定于灭除想。我昔日亲自从佛处听闻:从四禅起,方才入于般涅槃。”
于时,世尊从入定于灭除想起,入定于有想和无想间;从定于有想和无想间起,入定于意识不用功;从定于意识不用功起,入定于意识处;从定于意识处起,入定于虚空处;从定于虚空处起,入于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于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于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于第一禅。 又从第一禅起,入于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于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于第四禅;从第四禅起,佛入于般涅槃了。
正当其时,地大震动。诸天、世人都甚是惊慌恐怖。一切日光、月光所照不及的幽暗昏冥处,都蒙受了大光明照耀,各得相见。各处相间传出交替声:“那人生于此,那人生于此。” 其光明普广照耀,胜过诸天的光明。
当时,忉利天在空中,以文陀罗花(又名曼陀罗花,又名洋金花)、青莲花、红莲花、赤莲花、白莲花,散于如来身上,并散于会众身上。又以天界的栴檀香粉末,散于佛身上,并散于大众身上。佛已经灭度了。当时,梵天王在空中以偈颂言:
一切昏萌类 皆当舍诸阴
佛为无上尊 世间无等伦
如来大圣雄 有无畏神力
世尊应久住 而今般涅槃
释提桓因(又名帝释)又说偈颂道:
阴行无有常 但为兴衰法
生者无不死 佛灭之为乐
毗沙门天王又说偈颂道:
福树大丛林 无上福娑罗
受供之良田 双树间灭度
阿那律又说偈颂道:
佛以无为住 不用出入息
本由寂灭来 灵曜于是没
梵摩那比丘又说偈颂道:
不以懈慢心 约己修上慧
无著无所染 离爱无上尊
比丘阿难又说偈颂道:
天人怀恐怖 衣毛为之竖
一切皆成就 正觉取灭度
金毗罗神又说偈颂道:
世间失覆护 群生永盲冥
不复睹正觉 人雄释狮子
密迹金刚又说偈颂道:
今世与后世 梵世诸天人
更不复睹见 人雄释狮子
佛的母亲 摩耶又说偈颂道:
佛生楼毗园 其道广流布
还到本生处 永弃无常身
双树神又说偈颂道:
何时当复以 非时花散佛
十力功德具 如来取灭度
娑罗园林神又说偈颂道:
此处最妙乐 佛于此生长
即此转*轮 又于此灭度
四天王又说偈颂道:
如来无上智 常说无常论
解群生苦缚 究竟入寂灭
忉利天王又说偈颂道:
于亿千万劫 求成无上道
解群生苦缚 究竟入寂灭
焰天王又说偈颂道:
此是最后衣 缠裹如来身
佛既灭度已 衣当何处施
兜率陀天王又说偈颂道:
此是末后身 阴界于此灭
无忧无喜想 无复老死患
化自在天王又说偈颂道:
佛于今后夜 偃右胁而卧
于此娑罗园 释狮子灭度
他化自在天王又说偈颂道:
世间永衰冥 星王月奄坠
无常之所覆 大智日永翳
不同比丘说偈颂道:
是身如泡沫 危脆谁当乐
佛得金刚身 犹为无常坏
诸佛金刚体 皆亦归无常
速灭如少雪 其余复何冀
佛般涅槃的时候,僧众悲恸欲绝,仆身在地,扭曲翻转,嚎啕大哭,不能自已。抽泣叹息道:“如来灭度,实在太快了!世尊灭度,实在太迅速了!大法沦亡隐没,实在太迅速了!群生长久衰亡,世间之眼灭亡。” 他们如同大树的根被拔起,枝条被折断。又如同被斩杀的蛇,身体辗转扭动着,不知道如何接受这个事实。
这时,僧众也是这样,悲恸欲绝,仆身在地,扭曲翻转,嚎啕大哭,不能自已。抽泣叹息道:“如来灭度,实在太快了!世尊灭度,实在太迅速了!大法沦亡隐没,实在太迅速了!群生长久衰亡,世间之眼灭亡。”
当时,长老阿那律告僧众道:“且止,且止,不要悲伤。在你们头上的诸天,正在怅然若失地怪责呢。”
僧众问阿那律:“上有几层天?
阿那律回答:“天界充满于虚空中,岂可计算称量?虚空中的众生尽在徘徊、忧愁、烦扰、悲号,他们又仆倒在地,又蹬脚踊跳,垂泪说道:‘如来灭度,实在太快了!世尊灭度,实在太迅速了!大法沦亡隐没,实在太迅速了!群生长久衰亡,世间之眼灭亡。’ 他们如同大树的根被拔起,枝条被折断。又如同被斩杀的蛇,身体辗转扭动。不知道如何接受这个事实。现在诸天之王也是这样,都在空中徘徊、忧愁、烦扰、悲号,他们又仆倒在地,又蹬脚踊跳,垂泪说道:‘如来灭度,实在太快了!世尊灭度,实在太迅速了!大法沦亡隐没,实在太迅速了!群生长久衰亡,世间之眼灭亡。’”
当夜,僧众通宵达旦,论说佛法后。阿那律告阿难言:“你可入城,告诉末罗族人:‘佛已经灭度了,想要去做什么,应当及时去办。’”
阿难即起身,向佛足顶礼后,带着一位僧人,涕泣着入了城。他远远地看见五百位末罗族人,由少许的因缘,正聚集在一处。末罗族人看见阿难前来,都起身迎接、拥戴,向阿难礼足而立,说道:“今日为何来得那么早?”
阿难回答:“我今日为了要饶益你们的缘故,所以清晨来此。你们要知道:如来在昨夜,已经取灭度了。你们想要去做什么,应当及时去办。”
末罗族人听了这话后,无不悲恸,他们擦拭着眼泪说道:“佛入于般涅槃,实在太快了!世间之眼灭亡,实在太迅速了!”
阿难回答:“且止,且止,诸位不要为此悲伤哭泣了。要想使由因缘聚合万物不变化,绝不可能。佛在先前已经说了:‘人出生,就有死。相会和合在一起,就有离别之时。一切恩爱,存于无常变化中。’”
当时,末罗族人共相说道:“我们应当各自回去,置办诸香花以及众伎乐,然后速速前往双树去,供养舍利。(佛身未火化,此处舍利指的是佛遗体,下文也是)过一日后,将佛舍利置于床上,由末罗族中的童子捧举着床的四角,手中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伎乐供养。然后进入东城门,行遍街头巷里,使国民都能得以供养。最后再出西城门,前往显著的高处,进行火化。” 末罗族人说完后,各自回了家,置办供养的香花以及众伎乐。然后前往双树间,供养舍利。过一日后,将佛舍利置于床上,由末罗族民众前来捧举床,但是末罗族人却不能承受床的重量。
阿那律对末罗人说:“你们且止,不要白白劳累了。今日诸天想要来举床。”
末罗人说:“上天出于何意,想要举此床呢?”
阿那律言:“你们想要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过一日后,将佛舍利置于床上。由末罗族中的童子捧举着床的四角,手中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伎乐供养。然后进入东城门,行遍诸街头巷里,使国民都能得以供养。最后再出西城门,前往显著的高处,进行火化。而诸天想要存留舍利七日,在此期间,以香花伎乐,礼敬供养。然后将佛舍利置于床上,由末罗族中的童子举着床的四角,手中擎持幡盖,散花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入东城门,遍及诸街头巷里,使国民都能得以供养。最后再出城北门,渡过熙连禅河,到天冠寺进行火化。这是上天之意,所以使床不能动弹。”
末罗族人说道:“好的!这话说的真及时!就随诸天之意吧。”
末罗族人又共相说道:“我们应当先入城,将街头巷里,整治平整,洒水打扫、烧香。然后再回此地,供养舍利七日。” 末罗族人即共相入城,将街头巷里,整治平整,洒水打扫、烧香。完毕后,出了城,在双树间,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满七日。临近日落时,佛舍利被举起,放置于床上,由末罗族中的童子捧举着床的四角,手中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作众伎乐。在前后引导跟从下,安详而行。
当时,忉利诸天以曼陀罗花、青莲花、波头摩花、赤莲花、白莲花、天界的栴檀香粉末散于舍利身上,充满整个街头道路。诸天又奏起音乐,鬼神歌咏。末罗族人共相说道:“暂且搁置人间的音乐,还是有请天乐,来供养舍利吧。”
于是,末罗族人捧着床,渐渐进入东城门。并止步于诸街头巷里,烧香散花,伎乐供养。当时,末罗族中有个人名叫路夷,他的女儿(大臣路夷,下文有记载)一心信奉佛法。她手擎金花,大如车轮,前来供养舍利。又有一位老母放声赞叹道:“这些末罗族人得着大利益了。如来在最后时刻,于此地灭度。举国民众赶快供养啊。”
末罗族人置办供养后,出城北门,渡过熙连禅河,到了天冠寺。将床置于地上,问阿难道:“我们再当如何供养?”
阿难回答:“我亲自从佛处听闻,亲自领受佛的教言:‘想要葬舍利,当如同转轮圣王的葬法。’”
末罗族人又问道:“转轮圣王,如何葬法?”
回答:“转轮圣王的葬法:先以香汤洗浴身体,用新棉布周遍缠裹其身,然后以棉布依次如前迭加缠裹,总共五百张。而后将身体安置于金棺内,在浇灌麻油后,捧起金棺放置于第二层铁制的大套棺中。以栴檀香从棺内到外,依次铺设。积聚众多名贵的香料,厚重地覆盖其上,而后进行火化。收取完舍利后,在四面分岔的道路口,起立塔庙,装裱并悬挂绢帛幡。使国中的行人,都能看见法王之塔,思想仰慕正法教化,多所饶益。 阿难,你想要葬我的话,先以香汤洗浴身体,用新棉布周遍缠裹其身,然后以棉布依次如前迭加缠裹,总共五百张。而后将身体安置于金棺内,在浇灌麻油后,捧起金棺放置于第二层铁制大套棺中。以栴檀香从套棺内到外,重迭铺设。积聚众多名贵的香料,厚重地覆盖其上,而后进行火化。收取完舍利后,在四面分岔的道路口,起立塔庙,彰显塔寺,悬挂绢帛幡。使行路的人们,都能看见佛塔,思想仰慕如来正法的王道教化,生时获得福报利益,死时得以上升天界,已经得道者除外。”
当时,末罗族人共相说道:“我们回城吧,去置办供养的葬具、香花、棉布、金棺以及套棺、香油、棉布。” 末罗族人即一起入了城,置办完供养的葬具后,回到天冠寺。以清净的香汤洗浴佛身,用新棉布周遍缠裹其身,然后以棉布依次如前迭加缠裹,总共五百张。而后将佛身安置于金棺内,在浇灌麻油后,捧起金棺放置于第二层铁制大套棺中。以栴檀香从套棺内到外,依次重迭铺设。又积聚了众多名贵香,厚重地覆盖其上。
当时,有位大臣是末罗族人,名叫路夷。他手执大火炬,准备去点燃覆积在佛身上的香,但火却不能被点燃。又有位年长的末罗人,接着前去燃香,但火仍不能被点燃。阿那律对末罗族人说:“且止,且止,诸位贤者,这不是你们所能办的。火熄灭,不被点燃,这是诸天的意思。”
末罗族人又问:“诸天为何使火不被点燃?”
阿那律言:“因为上天知道,大迦叶正带领着五百名弟子,从波婆国赶来,现正在半道上。趁还未火化,想要见佛身。上天知道其意,所以使火不被点燃。
末罗族人又言:“愿意顺从此意。”
那时,大迦叶带领着五百名弟子,从波婆国而来。他正行走在路上,远远地看见一位修苦行的外道者,手执着曼陀罗花,就上前问道:“你从哪里来?”
回答道,我从拘尸城而来。
迦叶又问:“你知道我导师的消息吗?”
回答道,知道。
又问:“我导师还留存于世间吗?”
回答道:“佛灭度已经七日了。我从那里来,所以才得着这天界之花。” 迦叶听后,怅然若失,心中不悦。这时,五百名僧众听说了佛灭度的消息后,都大悲泣,辗转嚎啕,不能自已。擦拭着眼泪说道:“如来灭度,实在太快了!世尊灭度,实在太迅速了!大法沦亡隐没,实在太迅速了!群生长久衰亡,世间之眼灭亡。” 他们如同大树的根被拔起,枝条被折断。又如同被斩杀的蛇,身体辗转扭动。不知道如何接受这个事实。
当时,那些人众中有位信徒,又名拔难陀。他劝阻僧众道:“你们不要忧愁。世尊灭度,我们便得着自在了。他不是常说:‘应当这样行,不应当那样行嘛。’从今以后,可以随心所欲了。”
迦叶听了这话后,怅然若失,心中不悦。告僧众道:“赶紧整装衣钵,前往双树。趁还未火化,可以得见佛身。”
僧众听闻大迦叶的话后,即从座而起,侍从着迦叶,前往拘尸城。他们渡过尼连禅河水,到了天冠寺阿难处,问好后,住于一面。迦叶对阿难说:“我们想趁佛身还未火化成舍利前,拜见一面,不知可否?”
阿难答言:“虽然还未火化,也难以再相见了。这是因为,佛身已经用香汤洗浴,并用新棉布缠裹,然后以棉布依次如前迭加缠裹,总共五百张。佛身安置于金棺内,金棺又放置于铁制大套棺内,再以栴檀香厚重地覆盖在套棺外。所以,佛身难以再看见了。”
迦叶再三请求,阿难都回答如初,以为佛身难以再相见了。
大迦叶即走向栴檀香等积聚处。正当其时,佛身从两重棺内,伸出两足,但颜色却异样。迦叶看见后,奇怪地问阿难:“佛身金色,为何足的颜色异样呢?”
阿难回答:“刚才有位老母,悲哀前来。她抚摸着佛足,眼泪落在上面,所以颜色异样。”
迦叶听闻后,又大不悦,即向佛身上的香料堆积处,礼敬佛舍利。这时,四部众(男僧、女僧、男居士、女居士)及诸天都同时礼敬。佛足于是又忽然不现。大迦叶绕佛身香积三圈,作偈颂道:
诸佛无等等 圣智不可称 无等之圣智 我今稽首礼
无等等沙门 最上无瑕秽 牟尼绝爱枝 大仙天人尊
人中第一雄 我今稽首礼 苦行无等侣 离着而教人
无染无垢尘 稽首无上尊 三垢垢已尽 乐于空寂行
无二无畴匹 稽首十力尊 善逝为最上 二足尊中尊
觉四谛止息 稽首安隐智 沙门中无上 回邪令入正
世尊施寂灭 稽首湛然迹 无热无瑕隙 其心当寂定
练除诸尘秽 稽首无垢尊 慧眼无限量 甘露威名称
希有难思议 稽首无等伦 吼声如狮子 在林无所畏
降魔越四姓 是故稽首礼
大迦叶有大威德,四辩具足。说完偈颂时,那些覆积在佛身上的香,不点自燃。末罗族人各相说道:“今日火势猛烈炽盛,难以息灭,舍利或许会被火化消尽吧。当到何处去取水来灭火呢?” 当时,在佛身上的香积侧边,有位娑罗树神。他一心信仰佛法,随即以神力灭去了佛身上的香积之火。
末罗族人又共相说道:“将此拘尸城左右两旁,十二由旬处的所有香花,全都采来供养佛舍利。” 末罗族人随即前往城侧,采来诸香花,用以供养。
当时,波婆国的末罗族民众,在听说佛在双树间灭度后,都自我念道:‘我现在应当前往,请求分取舍利,在本土起塔供养。’ 这时,波婆国的末罗族人即去往国中,整装四种兵 —— 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他们到了拘尸城,即差遣使者前去传话:“听说保佑众生的佛,在此地止息灭度了。他也是我们的导师,我们怀着敬慕之心,来请求分得佛骨。我们将在本国起塔供养。”
拘尸王回答道:“是这样,是这样,确实如你所言。但因为世尊是恩赐、降临于这片土地的,又在此地灭度,当由我国民众供养。有劳诸位远道而来,舍利是不可分得了。”
当时,遮罗颇国的跋离民众、罗摩伽国的拘利民众、毗留提国的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的释种民众、毗舍离国的离车民众、以及摩竭王阿阇世,在听说如来在拘尸城双树间自取灭度后,都自我念道:‘我现在应当前往,请求分得舍利。’
摩竭王阿阇世等国王,即下令国中,整装四种兵 —— 象兵、马兵、车兵、步兵,进渡恒水。他即时命令婆罗门人香姓:“你持我的名分,去拘尸城。向末罗族人送达问候:‘你们起居轻快便利吗?走路强健吗?我每逢与诸位贤者见面,都互相敬仰、效法。以道义和解两国间的边境问题,曾未有过诤讼。我听说如来在贵国,取灭度了。唯一的无上尊者,实是我的上天啊。所以远道而来,请求分得佛骨。我想要迎接回本土,起塔供养。假设您能够给我的话,我愿意聚集全国的重宝,与君共享。’”
婆罗门人香姓,领受了大王的教言后,即前往那城,对末罗族人说道:“摩竭大王向诸位送达无量的问候:‘你们起居轻快便利吗?走路强健吗?我每逢与诸位贤者见面,都互相敬仰、效法。以道义和解两国间的边境问题,曾未有过诤讼。我听说如来在贵国,取了灭度。唯一的无上尊者,实是我的上天啊。所以从远道而来,请求分得佛骨。我想要迎接回本土,起塔供养。假设您能够给我的话,我愿意聚集全国的重宝,与君共享。’”
末罗族人回答香姓:“是这样,是这样,确实如你所言。但因为世尊是恩赐、降临于这片土地的,又在此地灭度。当由我国民众供养。有劳诸君远道而来,舍利是不可分得了。”
当时,诸位国王即集合群臣,大众共相立议,以偈颂说道:
吾等和议 远来拜首
逊言求分 如不见与
四兵在此 不惜身命
义而弗获 当以力取
《偈颂意思》:
我们和议后决定:远道而来向贵国叩首,以恭顺的言语请求分得佛舍利。如果贵国不给我们拜见的话,四兵种在此,我们会不惜生命的。若贵国讨论后,不想让我们获得的话,我们必将以实力取得。
当时,拘尸国也集合群臣,大众共相立议,以偈颂说道:
远劳诸君 屈辱拜首
如来遗形 不敢相许
彼欲举兵 吾斯亦有
毕命相抵 未之有畏
《偈颂意思》:
有劳诸位君王远道而来,屈尊含辱前来叩拜。如来的遗体形骸,恐怕不能相给。你们准备兴兵的话,我国也有。我们将拼命抵抗,毫无畏惧。
婆罗门氏香姓,告知众人道:“诸位贤者,你们在世间长夜中,受佛的教导告诫,口中诵着佛法,心中服顺仁化。一切众生常生心念,想求得安定。岂可为了争夺佛舍利,而共相残害呢?如来的遗体,是为了广泛饶益众生的。舍利现在这里,是准备分取的。”
众人都称善这番话,随即又议论:“谁堪能承担分份之职呢?
大众都言:“婆罗门香姓,仁义、智慧、公平,可让他来分份。”
诸位国王即命令香姓:“你为我们分佛舍利,平均地分为八份。”
香姓听了诸王的话后,即向前至舍利处,向佛体头面礼敬,然后徐徐向前,取佛的上牙,分开放置一处。随即差遣使者,让其怀抱着佛的上牙,前往阿阇世王处。临行前,又对使者说:“你将我的话,转报大王:‘您起居轻快便利吗?走路强健吗?舍利还未到,让您万分等待了吧?现在差遣使者,送来如来的上牙,可令供养,以宽慰您期盼之心。明亮的星星出于夜空之时,舍利也就分完了,届时自当奉送。”
那位使者领受了香姓的话后,即前往阿阇世王处,说道:“婆罗门香姓送达无量的问候:‘您起居轻快便利吗?走路强健吗?舍利还未到,让您万分等待了吧?现在差遣使者,送来如来的上牙,可令供养,以宽慰您期盼之心。明亮的星星出于夜空之时,舍利也就分完了,届时自当奉送。’”
那时,香姓以一个大约十斗升容量的瓶子,将舍利均分为八份后。告众人言:“这个瓶子大家都看见了,评论下吧。我准备在本国起塔供养了。”
大众都言:“智慧啊,是时候了。” 即都接受了。
当时,有位毕钵村人对众人言:“请将地上的燋炭,也起塔供养吧。” 大家都赞同这个建议。
拘尸国人分得舍利后,即在本国起塔供养。波婆国人、遮罗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维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国阿阇世王等,分得舍利后,也都各归本国,起塔供养。香姓婆罗门手持着舍利瓶,将它归入了起造的塔庙中。毕钵村人将地上的焦炭,也归入了起造的塔庙中。当时,如来的舍利,供奉于起造的八座塔中。第九座塔,供奉瓶子。第十座塔,供奉地上的燋炭。第十一座塔,供奉如来生前剃落的头发。
佛何时出生?佛何时出家?佛何时成道?佛何时灭度?
沸星出时,出生。沸星出时,出家。沸星出时,成道。沸星出时,灭度。
何等生二足尊 何等出丛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 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 沸星出丛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 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来生 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 八日取灭度
八日生二足尊 八日出丛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 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来生 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 二月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 二月出丛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 二月入涅槃城
娑罗花炽盛 种种光相照 于其本生处 如来取灭度
大慈般涅槃 多人称赞礼 尽度诸恐畏 决定取灭度
十种称号:佛的十种称号,分别是:应受供养、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上、中、下善法:佛法原本便是上法,并不区分上、中、下。但由于每个人的根性不同,决定了暂时间内接受佛法的程度不同。佛为了能让一切众生接受理解,特意以下、中、上,分别开示,教其修习,种下得度因缘,开智慧之眼,渐渐趋向无上佛法,也就是一乘法。
七觉支:令正法增长的七种方法,又称为七觉支。
念觉支︰念是忆念,即修诸道法时,能觉了、能忆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沉、不浮动。
择法觉支︰择即拣择,以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的法。
精进觉支︰对于所修法,努力精进不懈,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喜觉支︰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
猗觉支:又名除觉支。断除诸见解、烦恼时,能觉了、弃除虚伪法,并增长真正的善根。
定觉支︰定指禅定,即禅定时,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
护觉支:又名舍觉支。舍是舍离,即舍离所触境界时,能觉了且永不追忆虚伪不实法。
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是欲界的烦恼,有漏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无明漏是三界的痴烦恼。这分别是阻碍众生脱离三界的烦恼。灭尽这三种烦恼,也就得着解脱了。
优婆塞:受了三皈依、五戒,并持守戒行圆满的男性居士,才称为优婆塞。优婆塞与志愿清净的居士不同,居士是信仰佛法而不怀疑,但不一定真正按照佛法持戒修行,而优婆塞相比要精进的多,可以真正称为佛弟子中的修行人。严格地讲,优婆塞应该以《优婆塞戒经》为准则。
戒定慧:上文中,佛在竹园与僧众演说了戒定慧,请回顾。
五结扣:结扣,即绳子类打的结扣,也可以理解为束缚。有情众生被这五种烦恼束缚着,所以不得出离欲界。一,贪欲。生起贪心,没有厌足。 二,嗔怒。违背自己的意愿,生起嗔心。 三,将虚妄身体当真实体。 四,外道修行者,将非戒律,守为戒律。 五,心中迷惑,道理荒谬,对佛法怀疑不能肯定。由此疑惑,迷失真理,追逐虚妄,不得出离三界。
七番往返世间:《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记载道:有位沙门求道心切,佛劝导他,心若调顺适中,真道就可以得到了。如果急于求道,身体就会疲劳。身体如果疲劳了,意识就会生出烦恼。意识如果生出烦恼,修行就退却了。修行既然退却了,罪恶必会加于其身。但是如果心中清净、安乐,真道就不会失去了。所以奉劝诸位,切莫心急得道,想要一步登佛,或者此生成佛。
优婆夷:受了三归依、五戒,并持守戒行圆满的女性居士,才称为优婆塞。与前优婆塞注释一样,优婆夷和居士不同,是真正佛弟子中的修行人。
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帝释天: 帝释是忉利天之主。
梵天: 梵众天、梵辅天与大梵天,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位于色界的初禅天。梵天也通常指大梵天王。
天有几层:共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有淫欲和食欲,分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天无淫欲和食欲,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苦集灭道: 佛揭示众生痛苦的四谛道理。一切痛苦集合起来的原因,以及消灭痛苦的方法。
上中下各等人群:佛的心中,观所有众生平等无二,不论天界、人世间、或三恶道。之所以分上中下,实是因为众生因果各有差别,所以导致根性不同。但佛都随顺开示,令其得着解脱。或有人遭遇痛苦,厌离生老病死,佛为其说涅槃,灭尽一切苦际。或人有福,曾经供养佛,志向求得殊胜的佛法,佛为其说缘觉。或有佛子,修种种行,志向求得无上智慧,佛为其说净道。
佛身患病:佛所传授的法,句句中毫无虚假。世间万物终归灭亡,万物无常变化。身体衰老灭亡,无常变化。佛身也不例外,如果佛身不衰亡,那么佛所传授的法便不真实。所以佛身示现出生、衰老、患病、灭度等无常变化。但如来性真实没有生灭,为了化度众生,才故意示现出生衰变。如同眼前的月亮一样,不论看上去有无亏盈,月亮始终是一轮满月。所以奉劝诸位,若是看见高僧大德,临终前有患病的,不要诽谤,要知道佛在世时,也同样示现过这般病痛。
皈依方法:佛在此处教授的修行方法,和上文中,佛教授出家人摄住己心的修行方法一样。也就是说,摄住己心,便等同于作了自我皈依,皈依了佛法。
四神足:神足指,证得圆满。一、欲神足:修行人常自我审查,修道的意愿是否强,为何增强?为何减弱? 二、勤神足:修行人自我审查,是否精进?若不精进,就会反复重演懊悔的事,一再突破困境,才能如经上说的‘所作已办’。三、止神足:自我审查,是否能驾驭自己的身心,可行则行,当止则止。四、观神足:专念一心地观察世间万物,以致舍离世间的贪欲和忧患。
劝请:所有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中的无数诸佛、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在示现将要进入般涅槃的时候,我都劝请他们不要入于涅槃。详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大地震动:地动有两种,或是地动,或是大地动。小动名叫地动,大动名叫大地动;小声音名叫地动,大声音名叫大地动;只是地动,名叫地动。山河树木及大海一切都动,名叫大地动;一个方向动,是地动。周回旋转四处都动,名叫大地动;动,名地动。动时能震撼众生的心,名叫大地动。详见《大般涅槃经》寿命品第一之二。
刹帝利:古印度第二族姓,掌握政治军事权利,为世俗的统治者。过去称为皇族,也就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
婆罗门:古印度第一族姓,是主管宗教祭祀、解释律法和传教的僧侣阶层。掌握着神权,享有种种特权。
四念处: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二、受念处:即观心中的感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变化,如幻如化,瞬生瞬灭。四、法念处:观法本是虚空。
四意断:又称四正断,或四意端。:一、为除断已生起的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四神足:参考《游行经 上》 注释。
四禅:佛陀涅槃前,入定于四禅中。参考《游行经 下》
七觉意:就是七觉支,在《游行经 上》中有注释。
绢帛:原文黄迭。从世尊说的偈颂,知道此布泛光、鲜艳、细软、洁净,而且是金色的。
从经文看,此布极其昂贵。由于无特定注释,暂且先理解成绢帛吧。
四圣谛:见前,有注释。
刹帝利王:原始的刹帝利种族。世尊时代,王族血统混乱,有低级种族出身者。所以标注「原始的」以表示其王族血统之纯种。
水浇头种:新王即位时,举行灌顶仪式,将水浇在头上。所以「水浇头种」即指王族出身者。
月庸:此字古老,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意思,佛经上多以‘佣’字代替。从佛经记载来看,或用‘纤佣’来描写手指的,或有描写手臂的,或有描写脚趾的,当然此处用来描写象牙,一般都是描写此处,长得好相。从这些描写对象来看,暂且先理解成“修长而且圆润”。
一方众生: 方可指大地,也可指方位。《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记载。佛说世界共有十个方位,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一般人修行,开始只是对本国民众生起慈心,对曾经侵略过或者现在处于敌对的国家,难以生起慈心。或虽然心量豁大,能包容此世间一切众生,但对于下方地狱界中的众生,或者处于上方天界中的众生,难以真正生起慈心。这便是慈心未能遍满诸方位。
慈、悲、舍、喜:即是四无量心,无量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对待众生如同自己亲人,希望他们安乐幸福,心愿无量无边,即是无量慈心。
看到众生遭受的苦难,生出大悲心无量无边,如同自己遭受,即是无量悲心。
看到众生安乐幸福,因而生欢喜心,无量无边,即是无量喜心。
舍弃自心中对仇人的嗔恨和不满,即是无量舍心。
末罗:佛陀时代,居住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的部落民众。以下,称为末罗人或末罗族人。
优昙婆罗花:传说三千年才开一回,一般在夜里盛开,芳香极美,翌晨即萎,如同昙花一现,有瑞祥、福祉之气。
八圣道:又叫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正见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语;由正语故,复得正业;由正业故,复得正命;由正命故,发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
这人是在修行:当时在古印度,盛行婆罗门教,并将其信奉的梵天视为至上的神,其教义为无上真道。后来在佛陀出于世间,佛法兴起,真道在世间矗立。婆罗门教便逐渐被佛教替代,也有许多婆罗门信徒皈依了佛法。在婆罗门教义中,也有离欲这一条,只是信徒有精进和懈怠的区别,而真心离欲的才是真修行人,才是受具足戒的基础。所以考验对皈依佛门的外道,考验四个月,也就是这个目的吧。
比丘众:以上出于简略,都以僧众称呼。由于出家人各愿心、信心、精进心都不同,以致受持戒律程度不同。阿难此处具足的四种奇特气象,都出自于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的呼应,而非所有出家人都会如此。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这样。优婆塞,一般指受持五戒的居士,严格讲应按《优婆塞戒经》遵行。
不要试验四月:佛在上文中开示,要试验四个月,为何此处又说不要试验呢?环境对人的感化很深刻,既能让人一心不退,又能让人偏差。而此处的外道信徒,前来出家,已经远离了外道环境,皈依佛门。寺庙僧人间互助,都能感化帮助其人。当不断地听闻佛法后,心中就会生出本同的见解,知道佛法深广,便会发愿修持。这也就是出家的功德。
梵檀:僧众中若有犯戒者,令其独处,其余僧众不和他说话,所以梵檀又称为「默摈」。具体请参阅般泥洹经(大一?一八四中)作:‘作梵檀罚,令众默摈,莫复与语,彼当羞惭而自改悔。’
四禅:《游行经﹒下》开头,佛就开示了四禅的修行。
金毗罗神:中印度王舍城之守护神,药师十二神将之一,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为夜叉神王之上首。
密迹金刚:或称”夜叉王”,另有金刚密迹、金刚力士、持金刚、金刚手菩萨、执金刚神等名。是一位具有无比威力的鬼神,此力士本来是印度毗纽天的侍从,后来转变成佛教中勇猛的护法神。由于手持金刚杵,所以又称为执金刚神。
论说佛法:时正逢佛灭度当夜,按理说僧众悲恸不已,难以正定讲论佛法。暂且不知当时情景,只可先理解为,僧众一边悲伤,一边回顾论说着世尊生时所说的教言,即是论说佛法。
葬法:从原文看,不知是否有棺盖盖着。但从原理分析,并没有棺盖。佛身放在金棺内,浇灌麻油。从棺内到外铺设的栴檀香,浸泡在麻油中。当点燃棺上积聚厚重的名香后,香火和渗透的麻油相交,燃烧猛烈,逐渐将佛身化成舍利。由于不能确定,暂且先这样理解吧。
四辩:佛具足四辩八音,而大迦叶具足四辩。什么叫四辩?
一,义无碍辩。能把意思,说出无穷无尽那么多。
二,法无碍辩。本来是一种法,却能在一种法里生出无量的法;由无量的法,又归纳成一种法。
三,辞无碍辩。有人说事,几句话就说完了,而佛说这个道理,能滔滔不尽。
四,乐说无碍辩。乐说,就是欢喜讲经说法,欢喜说法教化众生。
沸星:没有确切解释,暂不能确定是何种星宿。
佛陀在世,遗留的法训很多,一般人不可能全部读诵。阿含经包含了很多佛教基本理论,并重点阐述了这些道理。所以推出本经典,希望对各位修持人今后的修持,建立扎实的根基有所帮助。以下是游行经中记载的些教导,整理如下:
1,国家民力强盛的缘由
2,使佛法不退转的种种修行方法。
3,戒、定、慧,依次修持的结果
4,皈依佛门,当受三皈依,并发誓从此持守五戒,成为真正的居士。
5,在家居士毁犯戒律和持守戒律,分别得到的因果。
6,居士如何供养佛陀
7,通过修行,脱离六道轮回的几种方式
8,佛门弟子,如何坚信佛法。应当欢喜地相信佛、佛法、僧人,和贤圣的戒律。
9,庵婆婆梨女,供养佛陀,坚心不动摇
10,修持者,如何摄受自己的心,如何具足威仪
11,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
12,遇到佛陀灭度,应当勤加劝请留存于世间,继续弘扬佛法,开示救度众生。
1,僧众间,应当团结一心,勤加修持,共相愉悦。
2,修持佛法,要专念不忘。
3,对世间各种看似如法的道理,如何辨别其真伪,并对他人如何劝诫
4,出家人有四种类型,警惕内外不一的僧人。
5,禅静,能达到如何的境界
6,有哪几种人,应当起塔供养
1,修行布施、持戒、禅思,由此得到的果报
2,四禅的修持方法,以及四无量心的修持方法
3,佛陀前世在家,当还是转轮圣王时,舍离一切虚假的富贵,专心修持,最终今生成佛。
4,万物都是因缘和合,无一永恒不变。
5,不管是佛法还是外道,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是真修行人
6,对不遵守戒律又强词夺理的出家人,当如何对待
由于居士们每天在尘世中工作、人际交往,要使心彻底安静下来很难。居士们也不太可能将自己闭关起来,和外界隔绝,令自己完全静心。所以有很多修持者,在修持禅静时,常是在一段时间里,可以很好的静下心来。但在未完全修持前,由于各种因素,心又重起波澜。一段时间过去后,想起修行,又须化很大的精力重新修心。反反复复后,修持人往往会失去信心,怀疑佛陀的教导并不可行,也就不再修学了。
佛陀的教导确真无疑,只是佛让修行人在起初修行时,前往清净处静心居住。而现今的大多数居士,由于环境限制,难以做到。所以通过修习禅法,最终涅槃,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发心恳切,完全无视障碍,全心修行,最终成就者。
佛陀遗留了很多修持法门,授予各类适合的众生,如佛、菩萨名号的念诵(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观世音菩萨等);以及佛、菩萨真言的念诵等。但这所有的法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几乎最终目的,都是要修心,让心安静下来,并且对该法门的修持和该法门的本尊有十足的信心,毫无保留。并且需要专心不乱的念诵,发自于真诚平等的慈悲心,以及真正地持守戒律。而这些又须要把控自己,摄受自己的心。
而游行经,阐述了世间虚幻。从初入佛门如何皈依,受持戒律,播种善根。一直到禅静修行,戒定慧修持,四无量心的修持,最终摄受自己的心。游行经中,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希望这些基础的修持,能够对广大修行者有所帮助。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
第一 行由品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 法会圣众第一 【原文...
原文: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大吉祥经》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
自序品第一 原文:时,大师至宝林,(1)韶州韦...
无常品第一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
【经文】: 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轮,佛法之大...
译文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
第一 行由品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
《十善业道经》白话文参考 编撰:王亮居士 我是...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
僧伽吒经译文 第一卷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
佛说阿弥陀经译文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原文对照 如是我闻。 这部经...
壹、前言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
佛说四十二章经白话文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
净土十疑论(原文白话释提要)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